检测结果计算公式

合集下载

目标检测map计算公式

目标检测map计算公式

目标检测map计算公式
目标检测中的mAP(mean Average Precision)是评估目标检测算法性能的重要指标,它综合考虑了检测器的准确率和召回率。

mAP的计算公式如下:
mAP = (1/n) * Σ(P ~ @I)
其中,n是测试集中的样本数,P是每个样本的预测结果,@I 表示该样本所属的类别。

对于每个样本,mAP会计算预测结果中属于该类别的物体框的精确率(precision)和召回率(recall),然后计算该样本的平均精确率和平均召回率。

最后,将所有样本的平均精确率和平均召回率的加权平均值作为mAP的值。

精确率(precision)定义为预测框与真实框相交的面积与预测框面积的比值,即:
P = |A∩B|/|A|
其中,A和B分别表示预测框和真实框,|A∩B|表示两个框相交的面积,|A|表示预测框的面积。

召回率(recall)定义为预测框与真实框相交的面积与真实框面积的比值,即:
R = |A∩B|/|B|
其中,|B|表示真实框的面积。

对于每个样本,mAP会计算一系列精确率和召回率的值,然后根据这些值绘制PR曲线。

PR曲线的横坐标是召回率,纵坐标是精确率,曲线下方的面积越大,mAP的值就越高,说明检测器的性能越好。

检测胶片的计算公式

检测胶片的计算公式

检测胶片的计算公式胶片检测是一种常见的质量控制方法,用于检测胶片的质量和性能。

通过测量胶片的密度和灰度等参数,可以评估胶片的成像质量和曝光情况。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常常需要使用一些计算公式来对胶片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估。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胶片检测计算公式,并对其应用进行详细解析。

1. 胶片密度的计算公式。

胶片密度是指胶片上感光材料的光学密度,是衡量胶片成像质量的重要参数。

胶片密度的计算公式如下:D = log10(I0/I)。

其中,D为胶片密度,I0为透射光强,I为透射光强。

通过测量透射光强,我们可以计算出胶片的密度,从而评估胶片的成像质量。

2. 胶片曝光量的计算公式。

胶片曝光量是指胶片受到的曝光光量,是影响胶片成像质量的重要因素。

胶片曝光量的计算公式如下:E = It。

其中,E为曝光量,I为光强,t为曝光时间。

通过测量光强和曝光时间,我们可以计算出胶片受到的曝光量,从而评估胶片的曝光情况。

3. 胶片灰度的计算公式。

胶片灰度是指胶片上成像物体的灰度级数,是评估胶片成像能力的重要指标。

胶片灰度的计算公式如下:G = log10(1/D)。

其中,G为灰度,D为胶片密度。

通过测量胶片密度,我们可以计算出胶片的灰度,从而评估胶片的成像能力。

4. 胶片对比度的计算公式。

胶片对比度是指胶片上成像物体的对比度水平,是评估胶片成像质量的重要参数。

胶片对比度的计算公式如下:C = (Dmax Dmin) / (Dmax + Dmin)。

其中,C为对比度,Dmax为最大密度,Dmin为最小密度。

通过测量最大密度和最小密度,我们可以计算出胶片的对比度,从而评估胶片的成像质量。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看到,胶片检测的计算公式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对胶片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估。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和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公式进行胶片检测,从而得到准确的结果和评估。

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在使用计算公式进行胶片检测时,需要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保证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检验公式加大全

检验公式加大全

一、临床检验基础部分1.红细胞平均指数:红细胞平均指数包括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以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MCV:指全部红细胞体积的平均值,其公式为:MCV=Hct/RBC数量MCH:指全部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的平均值,其公式为:MCH=Hb含量/RBC数量MCHC:指全部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的平均值,其公式为:MCHC=Hb含量/Hct 单位(g/L)2.网织红细胞(Ret)的计数方法:常用Miller法计数:大方格内的网织红细胞数/(小方格内的红细胞数X9),得出的Ret百分比是评估红系造血简单有效的方法。

另有Ret绝对数,是评估红系造血更准确的方法:Ret%×红细胞数/L3.嗜碱性点彩红细胞的计数方法: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数=[50个视野内的点彩红细胞数/(5个视野内的红细胞数×10)]×100%4.白细胞计数的公式及校正公式:使用牛鲍氏计数板计数白细胞公式为:[四个大方格内白细胞数(N)/4]×10×20×106=(N/20)×109/L由于白细胞稀释液不能破坏有核红细胞,若外周血出现有核红细胞,可能使得白细胞计数结果增高,因此应该使用校正公式进行校正:校正后的白细胞数/L=[100/(100+有核红细胞数)]×校正前的白细胞数5.口服抗凝药患者的凝血指标INR:INR=(患者PT值/正常人平均PT值)ISI以上公式出自《临床检验基础第四版》(熊玉成刘成玉主编)二、临床免疫学部分1.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的实验中,为分离单个核细胞,常常要利用一种比重在1.075-1.090之间的介质,使得单个核细胞与其他血细胞分离。

为了加快沉浮速度,一般还要做离心分离,这时细胞在介质中的沉降速度用以下公式表示:沉降速度=2r2(Q-Q0)g/gθη其中r为细胞半径,Q为细胞比重,Q0为介质比重,g为离心力,θ为细胞与等体积标准颗粒的摩擦系数的比值,η为介质的黏度。

edta滴定法计算公式

edta滴定法计算公式

edta滴定法计算公式
什么是EDTA滴定法
EDTA滴定法是一种常见的用于测定总氧化还原余量的工业检测方法,也可以用来
测定金属废水中重金属离子含量和有效性阳离子含量,以及无机物质中所含有机还原物的含量。

EDTA滴定计算公式
EDTA滴定法涉及对溶液体系中被测物质的求和。

其测定结果的一般公式为:
总氯(硫)含量及其他有机结构价氯。

m=(T-T0+A0C1′-A1C2′-A2C3′-…)/AF
其中, m/F 为校正浓度,即这种物质的量子量;T 为测定时测得的试样 1 的
多步滴定终点电位;T0 为用 0.1mol/LEDTA滴定无此物质试液的终点电位;
A0,A1,A2…是0.1mol/L EDTA滴定时各加入EDTA副画符号与该物质共存时,终点
电位与加 0.1mol/L EDTA剂时终点电位的差值;C1′、C2′、C3′是 0.1mol/L EDTA校正滴定时分别经配比并加入的钠符号的浓度的浓度,该符号与被测物共存
时对滴定终点电位有抑制或促进作用。

EDTA滴定计算公式的优点
EDTA滴定法不仅可以测定总氧化还原剂余量,还可以测定水中溶解性和有机复合
物中金属离子含量。

它采用多步滴定,连续加入标定剂,各步终点电位的变化比例大小数值可以参与滴定的定量计算。

而且,随着计算时元素的积累,计算精度得到提高,从而使取样准确度提高,从而得出更准确的结果。

此外,EDTA滴定的主要
特点之一就是滴定过程比较灵活简单,容易操作,不易受到外部污染的干扰,因此,它在金属水处理中有着更广泛的应用。

超声检测二级常用计算公式

超声检测二级常用计算公式

一、1、示波屏上的波高与声压成正比。

既:△=20lgP2/P1=20lgH2/H1(1NP=8.68dB 1dB=0.115NP)2、声压反射率r和投射率t分别为:r=P r/ P O=Z2-Z1/Z2+Z1 t=P t/ P O =2Z2/Z2+Z13、声强反射率R和投射率T分别为:R=r2 =(Z2-Z1/Z2+Z1)2 T=4Z1Z/(Z2+Z1)2由以上几式得:t-r=1 T+R=14、声压往复透射率T往:探头接收到的回波声压P a与入射波声压P O之比。

既:T往=P a/P O=4Z1Z/(Z2+Z1)25、反射、折射定律:sinαL/C L1=sinα¹L/C L1= sinα¹S/C S1=sinβL/C L2=sinβS/C S26、第一临界角。

αⅠ=arcsinC L1/C L2第二临界角。

αⅡ=arcsinC L1/C S2第三临界角:αⅢ=arcsinC S1/C L17、(1)薄板工件的衰减系数测定:α=(20lgBm/Bn-δ)/2x(n-m)对于多次反射:α=[20lgBm/Bn-δ(n-m)]/2x(n-m)(2)厚板工件的衰减系数测定:α=(20lgB1/B2-6-δ)/2x对于2次波、3次波;α=(20lgB2/B3-3.5-δ)/2x。

对于1次波、3次波;α=(20lgB1/B3-9.5-δ)/4x。

二1、近场区长度:N=D2S/4λ= R2S/λ= F S/πλ= F Sƒ/Cλ2、圆盘源辐射的纵波声场的第一零值发散角;θ0=arcsin1.22λ/Ds≈70λ/Ds3、波束未扩散区与扩散区:b=1.64N4、矩形波源的近场区长度N=Fs/πλ,未扩散区b=1.64N,半扩散角θ0=arcsinλ/2a≈57λ/2a,5、近场区在两种介质中的分布;公式N=D2S/4λ只适用均匀介质。

在水、钢两种介质中,当水层厚度较小时,进场区就会分布在水、钢两种介质中,设水层厚度为L,则钢中剩余进场区长度N为:N=N2-LC1/C2= D2S/4λ- LC1/C2,6、横波近场区长度;方形 N=F S/πλs2*cosβ/cosα圆形 N=D2/4λs2*cosβ/cosα横波声场中,第二介质中的近场区长度:N`=N-L2= F S/πλs2*cosβ/cosα-L1tgα/tgβF S-波源面积λs2-介质Ⅱ中横波波L1-入射点至波源的距离L2-入射点至假想波源的距离半扩散角;对于圆片形声源:Ø0=arcsin1.22λS2/D S=70λS2/D S对于矩形正方形声源:Ø0=arcsinλS2/2a=57λS2/2a三1、计算垂直线性误差D=(∣d1∣+∣d2∣)% 。

检出限的计算公式

检出限的计算公式

检出限(Detection Limit)是指检测设备或实验方法的极限,即最小的能够被检测出
的物质的量。

检出限的计算公式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验方法和检测设备而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检出限的计算公式为:
检出限(μg/L)=3*标准差/方法检出限(μg/L)
其中,标准差是指所测样品中指定成分的浓度的标准差,方法检出限(μg/L)是指实验方法或检测设备中能够检测出指定成分的最小量。

检出限的计算公式非常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科学家确定实验方法和检测设备的极限,从而使实验测试的准确性更高。

在实验项目中,检出限的计算公式也可以用来判断指定成
分的浓度是否低于检出限,从而开展更精确的测试。

生化分析仪常用分析方法共有三大类,分别为终点法、固定时间法和动力学法

生化分析仪常用分析方法共有三大类,分别为终点法、固定时间法和动力学法

生化分析仪常用分析方法共有三大类,分别为终点法、固定时间法和动力学法。

终点法:指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响,反响到达平衡,由于反响的平衡常数很大,可认为全部底物(被测物)转变成产物,反响液的吸光度不再变化,只与被测物的浓度有关。

这类方法通常称为“终点〞法,更确切地说应称“平衡〞法。

单试剂单波长终点法:t1时刻参加试剂〔体积为V〕,t2刻参加样本〔体积为S〕,然后搅拌并反响,之后开始测量反响液的吸光度,在t3时刻反响到达终点,t3-t2为测定时间。

反响度R=At3-At2-1×V/(V+S),或R=At3-ARBLK。

其中:Ati为i时刻的吸光度,ARBLK为试剂空白吸光度。

单试剂双波长终点法:根本上同“单试剂单波长终点法〞,只是对于每一个测定周期,其实际吸光度等于Aλ1-Aλ2。

双试剂单波长终点法:t1时刻参加第一试剂(体积为V1),t2时刻参加样本(体积为S)之后立即搅拌,t3时刻参加第二试剂(体积为V2) 并立即搅拌,t4时刻反响到达终点。

t3-t2为孵育时间,t4-t3为测定时间。

在工程参数中,如果反响起始时间设为0,那么反响度R=A时刻吸光度-双试剂空白吸光度。

如果反响起始时间小于0,那么反响度R=At4 -双试剂空白吸光度-t3到t2间设定点的吸光度×〔V1+S〕/(V1+S+V2)。

双试剂双波长终点法:根本上同“双试剂单波长终点法〞,只是对于每一个测定周期,其实际吸光度等于Aλ1-Aλ2。

固定时间法:又称为一级动力学法、二点动力学法等,指在一定的反响时间内,反响速度与底物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即v=k[S]。

由于底物在不断的消耗,因此整个反响速度在不断的减小,表现为吸光度的变化越来越小。

这类反响到达平衡的时间很长,理论上可以在任意时间段进行监测,但由于血清成份复杂,反响刚启动时反响较复杂,杂反响较多,必需经过一段延迟时间才能进入稳定反响期。

t1时刻参加试剂(体积为V),之后测量试剂空白的吸光度,t2时刻参加样本(体积为S),t3时刻反响稳定,t4时刻停止对反响进行监测;t2-t3为延迟时间,t3-t4为测定时间。

标准曲线的计算公式

标准曲线的计算公式

标准曲线的计算公式标准曲线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实验测得的一系列标准溶液浓度与其对应的检测值之间的关系曲线。

标准曲线的制备是分析化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也是定量分析的基础。

在实际分析中,我们经常需要通过标准曲线来确定待测样品的浓度。

因此,了解标准曲线的计算公式对于分析化学工作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标准曲线的计算公式可以通过线性回归分析来得到。

一般来说,标准曲线的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y = kx + b,其中y表示检测值,x表示浓度,k表示斜率,b表示截距。

通过线性回归分析,我们可以得到斜率k和截距b的数值,从而得到标准曲线的计算公式。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计算标准曲线的计算公式:1. 准备一系列标准溶液,浓度分别为x1、x2、x3……xn,并分别测得它们的检测值y1、y2、y3……yn。

2. 将浓度与对应的检测值进行配对,得到一组数据点{(x1, y1), (x2, y2), (x3,y3)……(xn, yn)}。

3. 通过线性回归分析,计算斜率k和截距b的数值。

线性回归分析是一种统计学方法,可以用来分析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

4. 得到斜率k和截距b的数值之后,就可以得到标准曲线的计算公式y = kx + b。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使用各种统计软件或者在线工具来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得到标准曲线的计算公式。

通过标准曲线的计算公式,我们可以根据待测样品的检测值,反推出其浓度,从而实现对待测样品的定量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标准曲线的制备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另外,在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时,也需要注意数据点的分布情况,确保线性回归分析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总之,标准曲线的计算公式是分析化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可以得到标准曲线的计算公式,从而实现对待测样品的定量分析。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抗折强度
232c PL R BH
= R c —抗折强度,MPa
P —最大破坏荷载,N
L —跨距,mm
B —试样宽度,mm
H —试样高度,mm
试验结果以试样抗折强度的算术平均值和单块最小值表示,精确至0.01MPa
2. 抗压强度
p P R =LB R p —抗压强度,MPa
P —最大破坏载荷,N
L —受压面(连接面)的长度,mm
B--受压面(连接面)的宽度,mm
试验结果以试样抗压强度的算术平均值和单块最小值表示,精确至0.01MPa
3. 抗风化性能(冻融实验)
15次冻融循环后,检查并记录试样在冻融过程中的冻裂长度、缺棱掉角和剥落等破坏情况
3.1强度损失率Pm ,精确至0.1%
010
100%m p p P p -=⨯ P 0-试样冻融前强度,MPa
P 1-试样冻融后强度,MPa
3.2质量损失率Gm ,精确至0.1%
010
100%m G G G G -=⨯ G 0-试样冻融前干质量,g
G 1-试样冻融后干质量,g
试验结果以试样抗压强度、抗压强度损失率、外观质量或质量损失率表示与评定
4.体积密度试验,精确至0.1kg/m 3
9010G L B H
ρ=⨯ ρ-体积密度,kg/m 3
G 0-试样干质量,kg
L-试样长度,mm
B-试样宽度,mm
H-试样高度,mm
试验结果以试样体积密度的算术平均值表示,精确至1kg/m 3?
5.吸水率和饱和系数试验
5.1常温水浸泡24h 试样吸水率W 24,精确至0.1%
240240
G G W =100%G -⨯ G 0-试样干质量,g
G 24-试样浸水24h 的湿质量,g
5.2试样沸煮3h 吸水率W3,精确至0.1%
3030
G G W =100%G -⨯ G 3-试样沸煮3h 的湿质量,g
G 0-试样干质量,g
5.3每块试样的饱和系数K ,精确至0.001
24050
G -G K=100G -G ⨯% G 0-试样干质量,g
G 24-试样浸水24h 的湿质量,g
G 5-试样沸煮5h 的湿质量,g
吸水率以试样的算术平均值表示,精确至1%;饱和系数以试样的算术平均值表示,精确至0.01
6.孔洞率及孔洞结构测定
6.1每个试件的孔洞率Q ,精确至0.1%
21Q=1-100%m m d V -⎡⎤⎢⎥⨯⎢⎥⎢⎥⎣⎦
m 1-试件的悬浸质量,kg
m 2-试件面干潮湿状态的质量,kg
V-试件体积,m 3
d-水的密度,1000kg/m 3
试样的孔洞率以试件孔洞率的算术平均值表示,精确至1%
6.2孔结构以孔洞排数及壁、肋厚最小尺寸表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