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马说》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 28 马说教案 语文版-语文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项目
设计内容
备 注
课时
第1课时
课 型
新授课
教具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理解短文阐明的道理;背诵并默写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态度与情感
1.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常常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马说”即谈马、论马。
学生思考:
根据资料介绍韩愈
如何理解题目的“说”?
以前有学过这种题材吗?举例说明。
题目的意思?
了解作者并对重点知识加以识记。
进一步了解“说”这样的文体
积累文言字词句
1.听读欣赏
听节奏,悟语速,给下列字注音:
思考1:
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个比喻什么?
明确:
千里马:比喻人才
伯乐:能识人才的统治者
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思考2:有什么寓意?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不识的愤懑心情
(托物寓意)
活动二:文中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词语是哪些,
能更好的检验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整体感知
第一段:多媒体展示
段意: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理解:为千里马没伯乐识别而叹息而惋惜。“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为千里马悲惨命运,而感到同情,而感到可怜而失望
第二段:多媒体展示
段意: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明确;“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为食马者无知感到气愤,愤慨。为千里马连最基本需求都满足不了而感到伤心,而同情强千里马。“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为食马者糟蹋千里马而心情无比气愤,难过,痛心欲绝。
《马说》教案

《马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积累文言词汇。
2.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 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千里马和伯乐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课题《马说》。
2. 文体介绍
简要介绍“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3. 作者介绍
简要介绍韩愈的生平及作品。
4.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 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5. 深入研读
- 分析作者描写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思考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
- 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句话的含义。
6. 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章的主旨和艺术特色。
7. 布置作业
- 完成课后练习。
- 以“假如我是千里马”为题,写一篇短文。
《马说》教案范文

《马说》教案范文教案名称:《马说》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马说》这首诗的背景和内涵。
2.掌握饱含情感的朗读技巧。
3.通过诗歌的诵读,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马说》这首诗的主题和意境。
2.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并通过朗读将情感表达出来。
3.引导学生用个人的语言描述对自然美的感受。
教学难点:1.理解《马说》这首诗的隐喻和寓意。
2.通过朗读将诗歌中的情感传达出来。
教学过程:引入:1.上课前播放一段关于马在自然中奔跑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马在自由奔放的姿态。
2.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自然美的感受以及对马的印象。
导学:1.分发《马说》这首诗的文本给学生,并让学生阅读一遍。
2.解释诗歌中的一些生僻的词汇和句子,并帮助学生理解整首诗的意义。
活动1:理解诗歌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句或一段诗歌进行解读。
2.每个小组展示并解释他们选择的诗句或诗段,其他学生进行讨论和补充。
3.整理出各组解读的共同点和区别,引导学生理解整首诗歌的意义和隐喻。
活动2:饮水思源1.分发《马说》这首诗的英文翻译给学生,让学生阅读翻译并理解其中的意义。
2.引导学生思考诗中马与自然的关系,并以此为主题,展开口语表达活动。
3.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并撰写一篇关于马与自然的关系的短文,并选择一位代表进行演讲。
活动3:朗读诗歌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并教授朗读技巧:语音语调的把握、节奏的控制、情感的表达等。
2.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诗歌的朗读,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诗歌进行表演,其他同学则扮演听众。
3.回顾诗歌的背景和意义,让学生思考如何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到朗读中。
总结:1.让学生回顾整堂课的学习内容,对《马说》这首诗的意义和印象进行总结。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表达自然美。
3.鼓励学生运用诗歌中的表达方式,用自己的语言和表情形容自然美。
教学扩展:1.给学生分发相关的名画图片,引导学生欣赏画中自然美,并让学生运用诗歌中的表达方式来描述他们的感受。
马说教案8篇

马说教案8篇马说优秀教案篇1活动目的:1、能大胆、清楚地说出自己见到或吃过的各种糖果的名称、形状、味道等。
2、喜爱糖果,能想象制作出各种有趣的糖果。
3、初步能够根据糖果的口味及软硬进行分类。
活动准备:知识:1、组织幼儿参观糖果店,找一找各种各样的糖果。
2、幼儿品尝过各种口味的糖果。
物质:1、请家长收集各种有趣的糖果、糖果纸、泡沫、广告纸、酸奶瓶等。
2、画纸、水彩笔、双面胶、旧报纸、水彩颜料、排笔、湿毛巾、水桶等。
活动指导:(一)出示糖果娃娃引入,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二)通过回忆、交流参观糖果店的情景,提出问题,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说出糖果的种类、名称及外形特征。
(三)参观糖果王国。
1、告诉幼儿:今天糖果娃娃想邀请我们到糖果王国去做客,糖果世界里有许许多多的糖果,我们一起去找一找糖果世界里有没有你在糖果店里看到的糖。
2、带领幼儿参观糖果王国,请幼儿说说糖果的种类及外形特征,如“摸起来感觉怎么样?是硬的还是软的?它是什么形状的。
3、以糖果大王的口吻,邀请幼儿一起品尝各种各样的糖果,通过品尝与交流,了解糖果有各种各样的味道。
4、幼儿品尝,引导幼儿边品尝边相互交流。
我吃的是什么糖,是什么味道的。
6、师小结:糖果有各种各样的,有园的,有方的,有硬糖,有软糖;有各种颜色的糖;还有各种口味的糖,有甜的,有酸的,有凉的,有又酸又甜的……7、通过帮糖果大王整理糖果,引导幼儿根据糖果的口味、软硬进行分类。
(四)分组活动:1、告诉幼儿:“糖果王国里还有许多好玩的东西,我们一起去看看吧!”2、介绍分组材料,并提出要求。
1)把废纸放在盘子里,保持桌面与地板的干净整洁。
2)装饰糖果纸时把袖子卷起来,保持衣服的干净。
3)“糖果服装秀”时,与同伴商量,不争抢玩具。
3、幼儿分组进行操作。
1)提供广告纸、剪刀、泡沫、糖纸、橡皮泥、旧报纸、水粉颜料、排笔等各种材料制作各种有趣的糖果,鼓励幼儿捏出各种形状的糖果。
2)提供油画棒、画纸、剪刀让幼儿装饰有趣的糖果纸,鼓励幼儿用各种图案、线条来装饰。
《马说》教案

《马说》教案教案:《马说》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解读诗歌《马说》的意境和主题。
2.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中使用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理解与感受。
教学步骤:引入:1.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围绕“马”这个词汇进行讨论,并了解学生对马的印象。
2. 提问学生,为什么我们对马感到好奇和敬畏?引出该诗的主题。
呈现:3. 教师朗读《马说》,并让学生跟读。
强调诗歌朗读的节奏感和抑扬顿挫的情感表达,引发学生的共鸣。
解读:4. 师生共同解读《马说》的意境和主题,引导学生观察诗歌中使用的具体语言和形象描绘,分析诗歌的内涵。
探究:5. 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探究诗歌中使用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尸山血海”、“马背上的风”等,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形象的象征意义。
拓展:6. 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马”是否只指代马匹,还是代表着其他意义?让学生举例解释。
表达:7. 学生个人或小组展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通过口头表达或书面表达的形式,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巩固:8. 师生共同讨论,难点与疑惑,确保所有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该诗的主题和理解方法。
评价:9. 设计一项小练习或问答活动,检验学生对《马说》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延伸:10.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其他诗歌或文学作品,通过类似的分析方法,理解和解读其中的意境和主题。
总结:11. 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强调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的提升,并引导学生体会到文学作品能够带来的思考和启迪。
展望:12. 提醒学生,在以后的阅读和学习中,要注意多角度解读和分析文学作品,发现其中的美与智慧。
继续写相关内容,1500字:在刚才的课堂中,我们一起学习了现代诗人余秋雨先生的《马说》这首诗。
通过对诗歌的解读和讨论,我们深入探究了诗歌中的意境和主题,并分析了其中使用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接下来,我将继续为大家展开《马说》的相关内容。
首先,我们聚焦于《马说》的意境和主题。
九年级语文上册 28《马说》教案 语文版

28《马说》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韩愈和“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掌握文中的字词解释,通假字的用法;正确翻译并背诵课文。
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步骤】一、欣赏图片并导入:二、了解文体及作者:明确: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谈马”或“论马”。
2. 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三、课文阅读及翻译:1.全班朗读。
读准字音,读出正确的句读。
2.教师范读。
同学拿起笔将自己刚才没有读准的生字圈出。
3.同学根据教师的范读正音并在课文上注音再读。
4.指导翻译:1)在教师的指导下同学将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加上点。
2)讨论:共同探讨并在书本上注释这些实词和虚词。
3)班级讨论: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加点的字词。
5.试译全文:四、课文分析:讨论1:文中的千里马、伯乐、说天下无马的人各比喻什么?“千里马”:寓指人才。
“伯乐”:寓指赏识才的人。
“说天下无马的人”:寓指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讨论2:仔细阅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A.千里马的处境怎样?B.千里马都受到哪些不公正的待遇?C.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什么地方?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明确:A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九年级语文上册 28《马说》教学案 语文版

28马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过程与方法1、理解《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2、了解“说”的体裁特点。
3、加强朗读训练,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督促学生疏通词句,翻译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教学重难点】1、掌握文中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中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3、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
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多媒体资料显示)2、点明本文体裁,介绍“说”这种文体。
(多媒体资料显示)本文是一篇寓言性杂文,属论说文体。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
三、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的注音①祗辱()②骈死()③槽枥()④一食或尽粟一石()⑤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3、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①或尽粟一石:②虽有千里之能:③才美不外见:④且欲与常马:四、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听录音跟读,注意读音、停顿。
2、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理清文意并完成下列练习。
(多媒体显示)⑴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粗的词。
①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才美不外见。
④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⑵区分下列虚词的用法。
之:策之不以其道祗辱于奴隶之手马之千里者其: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其真不知马也3、老师指出文中要求掌握的特殊句式。
(多媒体显示)倒装句:⑴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
分析:“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⑵状语后置: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分析:“于”相当于“在”,“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的后置。
《马说》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马说》教案教案教学设计马说是一篇经典的寓言故事,讲述了一匹马对于自己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角色的思考。
教案的设计旨在通过讲述马说这个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并探讨自我认知、社会角色、价值观等主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价值观意识。
一、教学背景和目标教学背景:本节课的教学背景是学生在学习中华文化和经典寓言故事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价值观意识。
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马说》这个故事的寓意和主题;2.培养学生通过故事中马的思考来思考自身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角色;3.引导学生探讨自我认知、社会角色、价值观等主题,培养思辨能力和价值观意识。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1. 马说的故事情节和寓意;2. 马说对于自我认知和社会角色的思考;3. 学生对于自我认知、社会角色、价值观的思考和讨论。
教学方法:1. 导入:通过展示马的图片和引发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2. 阅读故事:学生阅读《马说》这个故事,了解故事情节和寓意;3.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马说的观点和对自我认知、社会角色、价值观的思考;4. 总结归纳:学生代表分组进行总结和归纳,对故事的寓意和主题进行讨论;5. 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并引导学生反思和总结。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展示一张马的图片,引发问题:“你认为马是什么样的动物?它在我们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2. 阅读故事教师给每个学生发放《马说》的故事小册子,让学生有一定时间阅读故事,理解故事情节和寓意。
学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做一些标记,帮助理解故事。
3. 分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a) 马说对自己的认识和角色有哪些思考?b) 对自我认知、社会角色和价值观的思考你有什么看法和思考?4. 总结归纳每个小组派出一位代表进行总结和归纳,将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和观点汇总。
学生可以通过口头报告或写在黑板上的方式进行。
5. 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重点总结马说的寓意和主题,引导学生对自我认知、社会角色、价值观等主题进行反思和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马说》教案内容预览:
28.马说
韩愈
.知识教学点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本文寓意和作者思想感情
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
2.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
美育渗透点
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介绍作者、文体
1.以伯乐相马导入。
(幻灯片展示)同学们知道“伯乐相马”的故事吗?(教师简单讲故事)
2.作者介绍。
古往今来写马的文章中,以韩愈的《马说》最为著名。
韩愈:字退之……(幻灯片)
3.文体介绍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写法灵活,奇巧而言辨,与现代杂文大体相似幻灯片展示爱莲说莲--人托物言志马说马---人托物寓意
二.正音(学生听,注音划出通假字)
学生读,找出错误,结合意思简单讲(先展示要注意的字音,给学生两分钟时间按照课下注释注音,点学生读课文,有错误的地方大家喊停,讲解后换人读)
祗骈槽枥一食或尽粟一石邪通耶食马者(幻灯片显示注音)
听录音
三.学生初读,领会课文内容
四.疏通文意
学生自己按课下注释尝试翻译,遇到问题就提出来,先看有没有程度较高的同学能帮助解决,若没有,则老师讲解
处理完字词后,给两分钟时间重新梳理课文。
然后翻译
翻译采用分组“开火车”的方式,比如第一组,一人翻译一短句,负责第一段。
二组,负责第二段。
三组负责第三段以达到比较大的活动面积
完成后,教师评价,再读课文
可能遇到的字词障碍
马之千里者(马中能日行千里的,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是马也(是,这也,表判断)才美(才华和美好的素质)鸣之(之,语助词,延长音节同《狼》久之)其
五.把握结构,疏通文意
1.说是一种说明议论的文体。
作者要借马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请同学们在结尾处找找,哪句话最等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那么作者何以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我们一起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课文。
2.先看第一段,我们请女生先把第一段齐读一遍,声音要洪亮
作者以开篇就亮出了一个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真的是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吗?那么没有伯乐,千里马就怎么样了呢?我们继续往后读
“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第一段写了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展示幻灯--无伯乐则名马不名)看看第一段还有什么问题,自由读
3.第一段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无伯乐则名马不名。
为什么说没有伯乐,千里马就不能千里了呢?看看韩愈是如何进一步阐述他的观点的。
男生读第二段,找出体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堂堂千里马,怎么会“食不饱,力不足”啊?因为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结果就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反问,把责任归结到食马者不知马。
读的时候要读出愤慨的感情。
这段写无伯乐,千里马被埋没(幻灯)
散读
4.最后一段是对上文的总结,齐读
第一句的句式很有特点,是什么句式?(三个不连用构成排比句)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还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把不识马者的虚妄无知的嘴脸刻画的入木三分。
最后发出感慨。
最后写并非没有千里马,而是“不知马”
齐读
四,背景介绍
根据文意,你觉得韩愈是在什么背景下写这篇文章的?
韩愈当时初登仕途,恨不得志,写下此文(幻灯片)
六.迁移
作者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说说理由
1.千里马和伯乐究竟谁更重要
2.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位古人?
A韩愈怀才不遇写文学B苏秦悬梁刺股发愤
C董邵南另寻高就发展D.陶渊明归隐田园乐悠悠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