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思维导图
合集下载
产业经济学1ppt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产业作为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两层含义
在产业组织层面上,当我们分析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市场关系时,“ 产业”是指“生产同类或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服务的企业集合” 。 当我们考察整个产业的状况,以及不同产业间的结构和关联关系时, 产业的含义则更为宽泛,“产业”可以定义为“使用相同原材料、相 同工艺技术或生产相同用途产品的企业的集合”
IE在ME的完全竞争模型之上,加入现实参数( 有限信息、交易成本、进入壁垒、政府行为等) ,分析现实市场中的企业如何组织以及如何在现 实条件下进行竞争。
举例: 企业定价问题 广告决策 选址问题
产业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领域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产业组织 产业结构 产业关联 产业布局
产业组织理论居于中心地位
产业经济学主要领域图示 企业 -产业-部门-国民经济
产业内 产业间细划分 产业间粗划分
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联系理论 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布局理论(空间经济学)
中观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和发展
一、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的思想渊源可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关于 市场竞争机制的论述 马歇尔冲突,大规模生产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但企业追求规 模经济的结果必然导致垄断的发展,而垄断将破坏价格机制,扼杀 竞争,损害资源配置效率 伯利(A.Berle)、米恩斯(G.G.Means)、琼·罗宾逊((J.Robinson) 、张伯仑等,提出了垄断竞争理论,竞争和垄断不是截然分开的, 产品差异的存在,真实的世界是垄断竞争
产业组织理论
基本条件
消费者需求 生产
需求弹性 技术
替代性 原材料
季节性 产品耐用性
第27章 产业关联《产业经济学》PPT课件

赫希曼认为,后向连锁一般比前向连锁更重要。根据这种认识,他提出了所谓的“有 效投资系列”,其中心思想是优先发展后向关联效应大的产业部门,从需求方面形成 压力,从而带动整个经济发展。
27.3 产业波及效果
27.3.1 生产诱发系数与生产的最终依赖度
生产诱发系数是用来测算各产业部门的最终需求项目(如消费、投资、出口等)对生产的诱导
.69
.60
5.运输设备
.20
.60
24.煤炭加工
.67
.63
7.机械
.28
.51
11.橡胶制品
.48
.51
15.木材及木材制品
.38
.61
12.纺织
.57
.69
14.非金属矿物制品 10.其他制造业
Ⅳ.最终需求型初级产品 A.物品
.30
.47
9.印刷及出版
.46
.49
.20
.43
Ⅰ.中间投入型初级产品
Xj
(j=1,2,…,n)
(27-2)
式中:LB(j)是产业后向关联指数;Xj是产业j的总产值;xij是产业i对产业j提供的中间 投入。
这种办法只能测算直接关联效应,不能测算某一部门供给和需求对其他产业部门的间
接影响。用上述测算公式计算出的关联效应组合成一个系数矩阵,就是产业直接关联
系数矩阵。
最终需求 Ⅲ.最终需求型制造业产品
27.3.3 产业 波及 效果 分析 应用
特定需求的波及效果分析 特定产业波及效果分析
价格波及效果分析
3.价格波及效果分析
(1)价格波及效果分析的含义。
价格波及效果是指某一产业或某些产业产品价格的变动对其他产业产品价格
所造成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27.3 产业波及效果
27.3.1 生产诱发系数与生产的最终依赖度
生产诱发系数是用来测算各产业部门的最终需求项目(如消费、投资、出口等)对生产的诱导
.69
.60
5.运输设备
.20
.60
24.煤炭加工
.67
.63
7.机械
.28
.51
11.橡胶制品
.48
.51
15.木材及木材制品
.38
.61
12.纺织
.57
.69
14.非金属矿物制品 10.其他制造业
Ⅳ.最终需求型初级产品 A.物品
.30
.47
9.印刷及出版
.46
.49
.20
.43
Ⅰ.中间投入型初级产品
Xj
(j=1,2,…,n)
(27-2)
式中:LB(j)是产业后向关联指数;Xj是产业j的总产值;xij是产业i对产业j提供的中间 投入。
这种办法只能测算直接关联效应,不能测算某一部门供给和需求对其他产业部门的间
接影响。用上述测算公式计算出的关联效应组合成一个系数矩阵,就是产业直接关联
系数矩阵。
最终需求 Ⅲ.最终需求型制造业产品
27.3.3 产业 波及 效果 分析 应用
特定需求的波及效果分析 特定产业波及效果分析
价格波及效果分析
3.价格波及效果分析
(1)价格波及效果分析的含义。
价格波及效果是指某一产业或某些产业产品价格的变动对其他产业产品价格
所造成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1产业经济学导论

绩效(Performance)”分析范式。
(三)发展 芝加哥学派与“新产业组织理论” 1. 60年代后期起 斯蒂格勒(Stigler)、德姆塞茨(Demsetz)、 布罗曾(Brozen)、波斯纳(Posner)等芝加哥大学 学者开始批评哈佛学派,并极为注重效率标准; 2. 1968年:施蒂格勒出版《产业组织》一书;
产业经济学
第一章 产业经济学导论
本章主要内容
1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2 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3 产业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4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一、产业的概念及其分类
(一)产业的定义 生产经营具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或劳务(即同 一类产品或劳务)的企业的集合。 产业内企业往往具有类似的生产经营技术、工艺 和经营管理等基本特性。
(二)形成 哈佛学派或“结构主义学派” 1. 1933年:张伯仑《垄断竞争理论》、罗宾逊夫
人《不完全竞争经济学》; 2. 20世纪30年代:梅森(Mason)在哈佛开设产
业组织课程; 3. 1959年:贝恩(J.Bain)出版《产业组织》。 提出“ 结构(Structure)行为(Behavior)
二、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产业经济学的对象与性质 1.研究对象 以产业为研究对象。 2.性质 以产业为研究对象的中观层次的经济学,属 于应用经济学。
(二)产业经济学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
社会经济
微观经济
中观经济
宏观经济
企业
消费者
产业
国民经济总体
微观经济学
中观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现代经济学 图1-1 社会经济与现代经济学的关系
建筑业; 批发与零售业、餐馆与旅店业; 运输业、仓储业和邮电业; 金融业、不动产业、保险业及商业性服务业; 社会团体、社会性及个人的服务活动; 不能分类的其它活动。
(三)发展 芝加哥学派与“新产业组织理论” 1. 60年代后期起 斯蒂格勒(Stigler)、德姆塞茨(Demsetz)、 布罗曾(Brozen)、波斯纳(Posner)等芝加哥大学 学者开始批评哈佛学派,并极为注重效率标准; 2. 1968年:施蒂格勒出版《产业组织》一书;
产业经济学
第一章 产业经济学导论
本章主要内容
1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2 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3 产业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4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一、产业的概念及其分类
(一)产业的定义 生产经营具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或劳务(即同 一类产品或劳务)的企业的集合。 产业内企业往往具有类似的生产经营技术、工艺 和经营管理等基本特性。
(二)形成 哈佛学派或“结构主义学派” 1. 1933年:张伯仑《垄断竞争理论》、罗宾逊夫
人《不完全竞争经济学》; 2. 20世纪30年代:梅森(Mason)在哈佛开设产
业组织课程; 3. 1959年:贝恩(J.Bain)出版《产业组织》。 提出“ 结构(Structure)行为(Behavior)
二、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产业经济学的对象与性质 1.研究对象 以产业为研究对象。 2.性质 以产业为研究对象的中观层次的经济学,属 于应用经济学。
(二)产业经济学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
社会经济
微观经济
中观经济
宏观经济
企业
消费者
产业
国民经济总体
微观经济学
中观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现代经济学 图1-1 社会经济与现代经济学的关系
建筑业; 批发与零售业、餐馆与旅店业; 运输业、仓储业和邮电业; 金融业、不动产业、保险业及商业性服务业; 社会团体、社会性及个人的服务活动; 不能分类的其它活动。
产业经济学课堂PPT

12
.
第二节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二、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产业发展 产业结构 产业关联 产业组织 产业政策
13
.
第二节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产业发展
产业是具有同类特征的企业的集合,它有着与单个企 业发展不同的发展规律。
产业发展的主要研究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发展规律、发 展周期、影响因素、产业转移、资源配置、产业政策 等问题
.
关联方式分类法
关联方式分类法就是将具有某种相同或相似 关联方式企业经济活动组成一个集合的分类方 法。
技术关联分类法(是按照一些比较密切的技术 关联关系,划分企业的经济活动。)
原料关联分类法(是按照具有相同或类似的原 材料,性能相似的投入物或活动对象相似为依 据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归类的一种划分方法。)
经济学的发展经历了由个量分析到总量分析到 产业分析的过程。
3
.
第一节 产业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个量分析
个量分析又称为微观经济分析,他以单个经济 为主体的经济行为作为分析对象,考察厂商如 何将其所拥有的有限资源适当地分配与其准备 生产的各种商品或劳务上,以求得利润最大化; 消费者或家庭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与其准备 消费的各种商品或劳务上,取得最大的效用满 足。
广义先行产业包括了先导产业和狭义的先行产 业。
34
.
三次产业分类法
三次产业分类法由新西兰经济学家费歇尔首先 创立。
第一阶段:农业和畜牧业 第二阶段:以机械大工业迅速发展为标志 第三阶段:20世纪初,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进
入非物质生产部门
35
.
三次产业分类法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
产业经济学02

❖193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张伯伦和英国剑桥 大学教授罗宾逊夫人同时出版了各自的专著《垄断 竞争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不谋而合地 提出纠正传统自由竞争概念的所谓垄断竞争理论。
第二章 理论演变
第二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
一、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建立 二、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
第二章 理论演变
第二章 理论演变
❖完全竞争: 所谓的完全竞争,通常是指下列条件占主导地
位的市场状况,即市场上存在大量的具有合理的 经济行为的卖者和买者;产品是同质的,可互相 替代而无差别化;生产要素在产业间可自由流动, 不存在进入或退出障碍;卖者或买者对市场都不 具有某种支配力或特权;卖者和或买者间不存在 共谋、暗中配合行为;卖者和买者具有充分掌握 市场信息的能力和条件,不存在不确定性。
第二章 理论演变
❖在完全可竞争市场中,由于沉没成本为零,因此 潜在的进入者为了追求利润会迅速地进入任何一 个具有高额利润的部门,并能够在现存企业对进 入作出反应前无摩擦地快速撤出,而且并不因此 耗费特别的成本。这种进入形式通常被称为“打 了就跑”策略(Hit and run entry)。 ❖潜在竞争压力的存在迫使现存企业无论处在何种 市场结构形态中都只能遵循可维持定价原则,而 完全可竞争市场的均衡,就是在现存企业的价格 和市场地位的可持续(Sustainable)条件下达到的。 这时,有效率的产业组织成为一种内生的结果。
第二章 理论演变
❖以施蒂格勒位代表的芝加哥学派认为,即使 市场中存在着某些垄断势力或不完全竞争,只 要不存在政府的进入规制,长期的竞争均衡状 态在现实中也是能够成立的。芝加哥学派甚至 认为,即使市场是垄断的或高集中寡占,只要 市场绩效是良好的,政府规制就没有必要。在 这里,芝加哥学派特别注重判断集中及定价结 果是否提高了效率,而不是像结构主义者那样 只看是否损害了竞争。
第二章 理论演变
第二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
一、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建立 二、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
第二章 理论演变
第二章 理论演变
❖完全竞争: 所谓的完全竞争,通常是指下列条件占主导地
位的市场状况,即市场上存在大量的具有合理的 经济行为的卖者和买者;产品是同质的,可互相 替代而无差别化;生产要素在产业间可自由流动, 不存在进入或退出障碍;卖者或买者对市场都不 具有某种支配力或特权;卖者和或买者间不存在 共谋、暗中配合行为;卖者和买者具有充分掌握 市场信息的能力和条件,不存在不确定性。
第二章 理论演变
❖在完全可竞争市场中,由于沉没成本为零,因此 潜在的进入者为了追求利润会迅速地进入任何一 个具有高额利润的部门,并能够在现存企业对进 入作出反应前无摩擦地快速撤出,而且并不因此 耗费特别的成本。这种进入形式通常被称为“打 了就跑”策略(Hit and run entry)。 ❖潜在竞争压力的存在迫使现存企业无论处在何种 市场结构形态中都只能遵循可维持定价原则,而 完全可竞争市场的均衡,就是在现存企业的价格 和市场地位的可持续(Sustainable)条件下达到的。 这时,有效率的产业组织成为一种内生的结果。
第二章 理论演变
❖以施蒂格勒位代表的芝加哥学派认为,即使 市场中存在着某些垄断势力或不完全竞争,只 要不存在政府的进入规制,长期的竞争均衡状 态在现实中也是能够成立的。芝加哥学派甚至 认为,即使市场是垄断的或高集中寡占,只要 市场绩效是良好的,政府规制就没有必要。在 这里,芝加哥学派特别注重判断集中及定价结 果是否提高了效率,而不是像结构主义者那样 只看是否损害了竞争。
产业经济学课程第一章pPT

第五,产业政策的内容是会变化的。 第五,产业政策的内容是会变化的。
产业政策终究是从整个国家产业发 展的全局着眼而系统设计的较为完 整的政策体系, 整的政策体系,其核心是一国的经 济结构, 济结构,特别是其中的产业结构和 产业组织问题。 产业组织问题。
第三节 产业政策与市场机制
对于正在努力寻求现代化出路的发 展中国家来说,建立市场体制无疑是 唯一正确的选择。但是,构建现代市 场体制究竟如何选择正确的理论指导, 处理好政府政策与市场机制的关系, 却是不容易回答的难题。
产业分析 产业分析:就是对根据某一特征而形成的 企业群或企业集合即产业、产业之间的联 系和联系方式、产业内企业之间的关系等 进行分析,以揭示产业演化的规律。 分析的特点:第一,分析构成国民经济总 体的各子系统及子系统之间关系的演化与 发展,这子系统的关系可称为产业结构, 子系统内企业之间的关系可称为组合可称 为产业组织。
(2)美国学者布莱昂·辛特利说:“产业政策是装有政府直 (2)美国学者布莱昂 辛特利说: 美国学者布莱昂· 接影响产业结构的措施的皮包” 接影响产业结构的措施的皮包”。 (3)产业政策是“用来改进经济的供给潜力,即促进经济 (3)产业政策是 用来改进经济的供给潜力, 产业政策是“ 增长,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竞争力的一切政策手段。 增长,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竞争力的一切政策手段。 (4)产业政策是政府实行的与产业有关的一切政策的总和。 (4)产业政策是政府实行的与产业有关的一切政策的总和 产业政策是政府实行的与产业有关的一切政策的总和。 日本经济学家下河也淳等编的《现代日本经济事典》中说: 日本经济学家下河也淳等编的《现代日本经济事典》中说: 产业政策是政府为实现某种经济和社会目的, “产业政策是政府为实现某种经济和社会目的,以全产业 为直接对象,通过对生产业的保护、扶植、调整和完善, 为直接对象,通过对生产业的保护、扶植、调整和完善, 积极或消极参与某个产业或企业的生产、营业、交易活动, 积极或消极参与某个产业或企业的生产、营业、交易活动, 以及直接或间接干预商品、服务、 以及直接或间接干预商品、服务、金融等市场形成和市场 机制的政策总和。 简言之,产业政策是关于产业的保护、 机制的政策总和。”简言之,产业政策是关于产业的保护、 扶植、调整和完善等方面政策的总和。 扶植、调整和完善等方面政策的总和。
最新产业经济学 第六章

传统幼稚产业保护面临的修正
• 传统幼稚产业保护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 传统幼稚产业保护造成产业结构的长期滞
后; • 传统幼稚产业保护面临跨国公司的挑战; • 传统幼稚产业保护面临贸易自由化的冲击。
幼稚产业的选择标准
• 穆勒标准 ①正当的保护只限于对从外国引进的
产业的学习掌握过程,过了这个期限就应 取消保护。②保护只应限于那些被保护不 久之后,没有保护也能生存的产业。③最 初为比较劣势的产业,经过一段时间保护 后,有可能变为比较优势产业。 巴斯塔布尔标准
我国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
• 1.我国产业转移将延续结构高度化的趋势。
• 2.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投资将成为我国产业转移 的新热点。
• 3.我国产业转移出现了组团式或产业链整体转移的趋势 。
• 4.跨国公司成为国际产业转移主体的趋势更加明显,投 资方式多样化。
结束语
谢谢大
• 第一节 产业结构优化 • 第二节 主导产业的特征及选择 • 第三节 支柱产业的特征及选择 • 第四节 幼稚产业的特征及选择
产业结构优化
以产值结构为指标的“标准结构” 赛尔奎因和钱纳里在分析产业结构高级化时所使用的,以产值结构
为指标的“标准结构”,被称之为赛尔奎因-钱纳里模式。 以劳动力结构为指标的“标准结构”
⑴ 在国民经济中承担主要责任。 ⑵ 具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⑶ 具备相对成熟和较高的技术水平。 ⑷ 同时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内适用 性。
支柱产业的振兴途径
• 1、促进主导产业的迅速发展,使之及时向 支柱产业转移;
• 2、增强本身的及时开发能力,延长支柱产 业的生命周期;
• 3、重视产业结构演变规律,有目的地培育 新兴支柱产业;
①受保护的产业在一定时期以后,能 够成长自立;②受保护产业将来所能产生 的利益,必须超过现在因为实行保护而必 然受到的损失。
产业经济学导论(ppt42).pptx

❖ “宽派”,其代表人物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李悦, 其内容不仅包括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政 策,还包括管理学中的专业化协作、企业规模 结构、联合化、投资结构、技术进步、工业布 局等,以及理论经济学中的增长理论、市场机 制和宏观调控等问题,甚至还包括环境保护。
产业经济学的界定
❖ 我的看法:从严格意义说,产业经济学应 该包括“产业组织”、“产业结构”和 “产业关联”三个部分,但既然“产业结 构”和“产业关联”有专门的学科去研究, 也就没有必要放在产业经济学中来研究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说产业经济学就是产业 组织学未尝不可,但绝不等于说二者是完 全等同的。
❖ 研究产业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是产业关联或投入 产出学。这里的“产业”更接近“纯产品” ,是 “细分类的产业关系”。
产业经济学界定的争论
❖ “窄派”,认为产业经济学就是产业组织学。 这种观点在国内以东北财经大学的汪祥春和于 立为代表,它实际上承袭了欧美学者的普遍做 法
❖ “中派”,认为产业经济学不仅研究产业组织, 还研究产业结构、产业关联和产业政策。这种 观点在国内以中国人民大学的杨治为代表
❖ 伯利和米恩斯(Berle & Means):1932年出版 《现代股份公司和私有财产》
产业经济学的形成(续)
❖ 琼•罗宾逊夫人(Joan Robinson)1933年出版 《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几乎同时,张伯 仑(E. H. Chamberlin) 出版了《垄断竞争理 论》。许多产业组织学著作把张伯仑和罗 宾逊夫人与马歇尔共同视为是产业组织理 论的鼻祖
参考书目
❖ [美]刘易斯•卡布罗:《产业组织导论》,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年版;
❖ [英]多纳德•海、德理克•莫瑞斯:《产业经 济学与组织》,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产业经济学的界定
❖ 我的看法:从严格意义说,产业经济学应 该包括“产业组织”、“产业结构”和 “产业关联”三个部分,但既然“产业结 构”和“产业关联”有专门的学科去研究, 也就没有必要放在产业经济学中来研究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说产业经济学就是产业 组织学未尝不可,但绝不等于说二者是完 全等同的。
❖ 研究产业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是产业关联或投入 产出学。这里的“产业”更接近“纯产品” ,是 “细分类的产业关系”。
产业经济学界定的争论
❖ “窄派”,认为产业经济学就是产业组织学。 这种观点在国内以东北财经大学的汪祥春和于 立为代表,它实际上承袭了欧美学者的普遍做 法
❖ “中派”,认为产业经济学不仅研究产业组织, 还研究产业结构、产业关联和产业政策。这种 观点在国内以中国人民大学的杨治为代表
❖ 伯利和米恩斯(Berle & Means):1932年出版 《现代股份公司和私有财产》
产业经济学的形成(续)
❖ 琼•罗宾逊夫人(Joan Robinson)1933年出版 《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几乎同时,张伯 仑(E. H. Chamberlin) 出版了《垄断竞争理 论》。许多产业组织学著作把张伯仑和罗 宾逊夫人与马歇尔共同视为是产业组织理 论的鼻祖
参考书目
❖ [美]刘易斯•卡布罗:《产业组织导论》,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年版;
❖ [英]多纳德•海、德理克•莫瑞斯:《产业经 济学与组织》,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