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兵卫与葫芦公开课教案设计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湖北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湖北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小说《清兵卫与葫芦》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分析清兵卫的性格特点和他与葫芦之间的情感联系。
掌握小说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结构。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和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培养学生对个体差异和个性尊重的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和艺术表达的兴趣和热情。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清兵卫与葫芦》全文。
相关评论和分析文章。
2.2 教学重点:清兵卫与葫芦之间的情感变化和心理描写。
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背景。
2.3 教学难点:分析清兵卫的性格特点和他面临的困境。
理解小说中的社会背景和对传统文化的探讨。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葫芦艺术品,引起学生对葫芦的兴趣和好奇心。
介绍小说作者和作品背景,引发学生对作品主题的思考。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小说,标记重要句子和段落。
完成阅读日志,记录对清兵卫和葫芦的情感变化的理解。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清兵卫的性格特点和他与葫芦的关系。
每组选择一个情节,进行角色扮演和表演,展示对情节的理解。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标准:阅读理解能力: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小说情节和人物关系。
分析和表达能力:学生能够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
合作和表演能力: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积极参与,并进行有效的表演。
4.2 评价方法:阅读日志:检查学生对小说情节和人物的理解程度。
小组表演:评估学生的合作和表演能力。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清兵卫与葫芦》原著。
5.2 辅助材料:相关评论和分析文章。
5.3 教学工具:多媒体展示设备、阅读日志表格、角色扮演道具等。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通用5篇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中的《清兵卫与葫芦》一文进行设计。
具体内容包括:1. 文章阅读:引导学生阅读《清兵卫与葫芦》全文,理解故事情节,分析清兵卫和葫芦之间的关系。
2. 语文知识点讲解:对文章中出现的重要词语、成语、修辞手法等进行详细讲解。
3. 思想教育:通过分析文章,教育学生珍惜友谊,关爱他人。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文章的基本情节,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学会运用语文知识分析文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教师讲解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关爱他人,珍惜友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章中的一些成语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对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
2. 教学重点:文章情节的梳理,语文知识点的讲解,以及思想教育的引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教材、《清兵卫与葫芦》阅读笔记、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享自己与好朋友之间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友谊的思考。
2. 自主阅读:学生阅读《清兵卫与葫芦》全文,边读边勾画重要信息,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成语、修辞手法等,共同分析清兵卫和葫芦之间的关系。
4. 例题讲解:教师针对文章中出现的重要语文知识点进行讲解,结合例题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教师设计的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文章《清兵卫与葫芦》2. 重点词语:清兵卫、葫芦、友谊、关爱3. 成语:患难与共、形影不离、情深似海4.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友谊的理解。
(2)运用文章中的成语,写一段话描述你和好朋友之间的友谊。
答案:(1)友谊是一种珍贵的情感,它能让我们在困难时得到支持,快乐时分享喜悦。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集合5篇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集合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清兵卫与葫芦》章节,详细内容包括: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背景、主要事件、人物性格分析以及文章的主题思想。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背景,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中的人物性格特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故事的主要事件,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清兵卫与葫芦的兴趣。
2. 课堂讲解:(1)介绍故事背景,让学生了解清兵卫与葫芦的历史背景。
(2)分析文章的主要事件,梳理故事情节。
(3)讲解清兵卫、葫芦等人物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
3. 例题讲解:(1)挑选一道关于清兵卫与葫芦的典型题目,详细讲解解题思路。
(2)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性格,理解文章主题思想。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一道关于清兵卫与葫芦的练习题。
(2)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点评,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六、板书设计1. 《清兵卫与葫芦》2. 主要内容:(1)故事背景(2)主要事件(3)人物性格分析(4)主题思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背景。
(2)分析清兵卫、葫芦等人物的性格特点。
(3)谈谈你对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
2. 答案:(1)故事背景:战国时期,燕国与赵国交战,燕国将领清兵卫在战场上英勇善战,赵国将领葫芦则善于用计。
两人在战场上展开了一场智慧与勇气的较量。
(2)人物性格特点:清兵卫勇猛、正直、忠诚;葫芦机智、狡猾、善于用计。
(3)主题思想:文章通过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表达了爱国情怀,强调了智慧与勇气的重要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分析较为到位,但对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还需加强。
2024年清兵卫与葫芦教案1

2024年清兵卫与葫芦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24年版)第三册第六单元《清兵卫与葫芦》,具体内容包括:1. 教材章节:第三册第六单元第二篇。
2. 课文内容:讲述了一个叫清兵卫的年轻人,因酷爱葫芦而惹上官司的故事,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黑暗。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清兵卫与葫芦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2. 掌握作者通过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
3.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反思人性、社会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清兵卫与葫芦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2. 教学重点:对比手法的运用,人物形象的塑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葫芦实物,引发学生对葫芦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整体感知课文。
3. 内容分析:讲解课文,分析清兵卫与葫芦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写作手法分析:讲解作者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
5.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课文内容的题目,指导学生答题思路。
6. 随堂练习: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练习题,巩固知识。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清兵卫与葫芦》2. 内容:清兵卫与葫芦的关系对比手法的运用人物形象的塑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清兵卫与葫芦之间的关系,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论述。
(2)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一个你熟悉的人物,突出其特点。
2. 答案:(1)清兵卫与葫芦的关系:清兵卫酷爱葫芦,葫芦成为他生活的寄托。
但在故事中,葫芦也给他带来了麻烦。
通过清兵卫与葫芦之间的关系,反映了人性的弱点。
(2)描写人物:示例:我的朋友小张,长着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总是能洞察别人的心思。
精选清兵卫与葫芦教案3篇

精选清兵卫与葫芦教案3篇清兵卫与葫芦教案篇1教学目标:1、领会小说的内容和题旨2、理解故事与情节的关系,并且能够举例说明。
3、能结合作品分析情节生发的途径及其效果。
(危机爆发)教学重点:1、领会小说的内容和题旨2、理解故事与情节的关系教学难点:分析情节生发的途径及其效果(危机爆发)。
教学用具:常规用具;PPT辅助。
教学过程:一、导入:名人小故事(1)——妈妈,我想要跳到月亮上去。
——好啊,不过一定要记得回来喔。
人类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2)身材矮小的邓亚萍,喜欢乒乓球,所有人都不看好她,但是父亲对她说:你很优秀,真的!教师语:面对孩子的天性,我们往往缺乏足够的耐心,缺乏上时的心态。
生活中,大人们常常不知就里地扼杀了孩子的天性,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样的一个孩子,感受他独特的世界,思索我们的人生。
二:文本感知:1、检查预习:你会读吗?热衷战战兢兢茶卤薪水哆嗦呵斥熠熠乖觉2、请几位同学复述故事情节(训练学生用间接地语言概括中心内容的能力)明确:它讲述了一个小学生热衷于葫芦,并且对于鉴赏和收藏葫芦有特别的天赋,但最终在老师和父亲的压力下被迫放弃爱好的故事。
三、文本研习1、小说开头这样写到:“自从发生这件事以后,清兵卫和葫芦就断了关系。
过了不久,他又有了代替葫芦的东西。
正如他过去热衷于葫芦一样,现在他热衷着绘画……”(1)小说采用了哪种记叙方式?有什么作用?(倒叙:先说结局,设下悬念,引起兴趣)(2)阅读21——36,思考:.“这件事”指一件什么事?明确:这件事:(21-27)开端:清兵卫发现葫芦;(28-29)发展:教员没收(30-36)高潮:父亲砸碎葫芦(3)所谓命运,就是你周围的人。
在这件事情上,周围的人都有什么样的反映?父亲—“圆睁着眼呵斥”“抓”“揍”“骂”“拿起槌子来一个一个地砸碎”母亲—“吓得战战兢兢地不敢出声”“哭”“唠唠叨叨”“怨言”教员—“气得连声音都颤抖”“没收”“挟着一只书包来访问”(4)你觉得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简单、粗暴,对孩子缺乏耐心;在家庭中拥有绝对的强权。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设计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第七册《清兵卫与葫芦》,主要围绕第四、五自然段展开教学。
详细内容包括:分析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探讨葫芦在他生活中的意义;理解作者通过清兵卫与葫芦的关系所反映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主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通过对清兵卫与葫芦的描述,培养学生对细节的关注和想象力。
3.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人生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以及这种痴迷背后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中的细节描写,体会作者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文课件2. 黑板、粉笔3.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个实践情景,让学生思考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的事物,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第四、五自然段,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3. 例题讲解:分析清兵卫对葫芦的描述,引导学生关注细节,理解清兵卫的痴迷。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其他细节描写,并分享自己的感悟。
5. 讨论与交流:分组讨论,探讨清兵卫与葫芦的关系背后所反映的人生态度。
六、板书设计1. 主题:《清兵卫与葫芦》2. 重点:细节描写、人生态度3. 结构:第四、五自然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清兵卫与葫芦关系的理解,以及从中得到的启示。
2. 答案要点:理解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分析人生态度,联系自身实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类似的现象,学会正确对待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和难点解析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包括:1. 清兵卫对葫芦的描述及背后的情感。
2. 清兵卫与葫芦关系所反映的人生态度。
3. 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及其对主题的烘托作用。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通用5篇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中国古代文学》第七章《明清小说》第二节《清兵卫与葫芦》,详细内容包括:小说《清兵卫与葫芦》的文本阅读与解析,通过对该小说的分析,使学生了解明清时期小说的艺术特点及社会背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情节,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2. 培养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的能力;3. 激发学生对明清小说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小说的艺术手法分析,如讽刺、夸张等;教学重点:小说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你是清兵卫,你会如何面对困境?”2. 文本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了解故事情节;3.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艺术手法;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小说中的讽刺、夸张手法;5. 讨论与分享:分组讨论,每组分享学习心得;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1. 《清兵卫与葫芦》2. 内容:人物形象:清兵卫、葫芦艺术手法:讽刺、夸张主题思想:反抗压迫、追求正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小说中的讽刺手法;(2)谈谈你对清兵卫与葫芦的认识。
2. 答案:(1)讽刺手法:通过对比、夸张等手法,揭示社会黑暗,批判封建统治;(2)清兵卫与葫芦:勇敢反抗压迫,追求正义,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力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知识;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明清小说,如《红楼梦》、《西游记》等,提高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思考如何将小说中的精神品质运用到实际中,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关于分析小说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的能力培养;2. 教学难点中的小说艺术手法分析,如讽刺、夸张等;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作业设计中的分析讽刺手法及对清兵卫与葫芦的认识。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设计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章《清兵卫与葫芦》,主要围绕清兵卫对葫芦的热爱以及他与保守的世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展开。
教学内容包括教材第14至17页,详细内容为:文章背景介绍、生字词学习、课文精读、主题思想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读写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人性的情怀,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文章主题思想的把握,生字词的学习。
难点:理解清兵卫与保守的世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书、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葫芦实物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清兵卫与葫芦》。
2. 新课导入:(1)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对生字词进行讲解和示范。
3. 精读课文:(1)让学生细读课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分析清兵卫与保守的世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探讨文章主题思想。
4. 例题讲解:(1)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
(2)从文中找出表现清兵卫热爱葫芦的句子。
5. 随堂练习:(1)让学生用生字词造句。
(2)讨论:为什么清兵卫会对葫芦如此痴迷?六、板书设计1. 《清兵卫与葫芦》2. 内容:(1)生字词(2)人物形象(3)主题思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生字词,并造句。
(2)以“我与葫芦”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葫芦的认识和感受。
2. 答案:(1)生字词抄写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和掌握程度。
2. 拓展延伸:(1)让学生了解葫芦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有关葫芦的故事,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兵卫与葫芦公开课教案设计
【设计理念】
《清兵卫与葫芦》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里的精读课文,也是省新课程会考基本篇目之一。
这篇小说是日本作家志贺直哉写的主张尊重个性的作品,小说的精彩之一为情节的摇摆和结尾的跌宕,是小说情节教学的很好的范例;精彩之二是小说极具时代教育意义——于学生而言,“于我心有戚戚焉”;于教师而言,“拨开云雾见青天”;于家长而言,“风物长宜放眼量”;于社会而言,“不拘一格降人才”。
故在设计本课时,以新课标对外国小说鉴赏的基本理念为基点,以单元教学要求的建议为依据,重心落在以上两处精彩之处的鉴赏之上,整个设计“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彰显语文的“人文性”,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志贺直哉其人其作;把握小说情节的基本模式,体会情节中的“摇摆”及结尾的跌宕;领会作品的内容与主旨。
情感目标: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追求个性自由发展的期望和坚持个性解放、人道主义的精神追求。
能力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鉴赏外国小说的能力。
发展性目标:通过学习体验,引发学生对个性的解读,正确培养自己的兴趣和个性的同时,学会尊重别人的兴趣和个性。
【教学重点】把握小说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体会情节中的“摇摆”及结尾的跌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情节运行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课前准备】
1.收集整理作者志贺直哉的相关资料(生平及作品)并与他人共享。
2.以小组为单位,课前交流自己对本文的理解。
3.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小调查:你的兴趣爱好是什么?你的父母是如何对待你的兴趣爱好的?(一石惊起千层浪,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出清兵卫的悲剧故事)
二.整体感知
1.简介故事情节。
(学生所讲的情节可能比较细,教师借此引入情节的基本模式。
适当结合教材第68页的话题:情节)
2.情节的基本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就这篇小说而言,它的情节是怎样运行的?
发生:清兵卫痴迷于葫芦。
发展:清兵卫发现独特葫芦。
高潮:教员没收葫芦,父亲砸碎葫芦。
第二高潮:葫芦辗转卖到高价。
结局:清兵卫改变爱好。
(该环节主要让学生根据小说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梳理出这篇小说的基本情节。
)
三. 鉴赏探究
(一)情节和细节
问题设计1:清兵卫一毛钱买来的葫芦被校役卖了五十元的高价后又被古董店老板卖了六百块的高价,你觉得这样得情节设计合理吗?为什么?请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加以体会。
明确:这个结局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理由如下:
(1)清兵卫热衷于葫芦(第2-6段,品其细节,重点品味错把老头子的秃头当葫芦的细节)
(2)清兵卫对葫芦有着独到的鉴赏眼光(和客人、父亲的眼光不同)
(3)清兵卫买特别葫芦时的复杂心情(第22-28段,品其细节)
问题设计2:在刻画清兵卫这个人物时,用了一些简练传神的细节描写,试着找出来体会一下。
明确:(1)对于客人的批评,清兵卫只是淡淡的一句“这样的好呀”,这足见他的执拗。
(2)当教员没收了心爱的葫芦,清兵卫“连哭也没哭一声”,“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既生动地表现了他惊愕、害怕的心理和手足无措的表情,又强调了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之大。
(3)面对父亲的呵斥,“清兵卫沉默了”,作者的用词多么凝练、精妙,把清兵卫在有理无处辩的情况下执拗地坚持己见、不愿屈服、不予理会的心理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而当揍他、辱骂他的父亲“一个一个”地砸碎他心爱的葫芦时,清兵卫“只是脸色铁青,不敢做声”,经历了震惊、恐惧、痛苦和绝望之后,他认命了,永远地放弃了自己的喜好。
正是这些简练传神的神情、语言、动作及心理描写,塑造了清兵卫这个鲜明生动而又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小结:情节不可缺少细节,细节是情节的生动展示。
情节可组成小说的骨架,细节则是小说的血肉,正如一个人,有血有肉才能活起来,否则只是骷髅一具。
(该环节通过对小说细节的鉴赏,领会人物的传神形象)
(二)情节和冲突
问题设计3:小说情节的发展一般都是由矛盾冲突推动的。
这篇小说中的矛盾冲突体现在那里?请找出来具体分析一下。
矛盾冲突一:清兵卫的爱好与别人的不理解之间的冲突。
矛盾冲突二:清兵卫独到的眼光与世俗常人的眼光之间的冲突。
问题设计4:在矛盾冲突中,清兵卫是失败了还是胜利了?
——从冲突一看,清兵卫的爱好最终被生生扼杀,他是失败了。
——从冲突二看,清兵卫慧眼发现的葫芦,被卖到六百块的高价,他又是胜利者。
问题设计5:“摇摆”是小说情节设置的一个很重要的技巧,它让小说的情节波浪起伏。
请小组合作欣赏小说情节“摇摆”设置之处,并体会其妙处。
例如:当清兵卫上修身课玩葫芦“给级任教员看见了”这一时间发生以后,没有马上叙述其结果,而是宕开一笔,去写这个教员的爱好。
小说中的云右卫门是一个表演歌颂武士道的演员。
作者在此暗含了对武士道精神的某种嘲讽。
如此宕开一笔,产生了别样的效果:悲剧的气愤降低,反倒多出点喜剧的意味;意义的重点,也从清兵卫的失败,转移到教员的失败。
问题设计6:清兵卫、父亲、教员的爱好分别是什么?各有什么象征意义?
明确:清兵卫所爱好的葫芦,象征的是自然、美、和谐,而教员所爱好的武士道,则象征压抑个性、外强中干甚至带点滑稽的强权。
(该环节通过对小说矛盾冲突的分析,探究问题并为学生领会悲剧主题做准备)
(三)情节和主题
问题设计7:根据上面的情节安排,可以看出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父与子的矛盾冲突,实际上是表现了“大人”在不理解孩子的天性和天赋的情况下,对孩子的天性和天赋的粗暴扼杀,体现了作者对他们的批评,同时呼吁要尊重孩子的个性,让个性健康发展(呼唤尊重个性,发展个性);清兵卫与常人的矛盾冲突,表现了美和自然在恶俗的时代氛围中处境艰难、倍感孤立的现状,体现了作者的忧思;而危机爆发后的最终结果,则象征着个性解放和人道主义的精神追求的曲折胜利,当然,里面也蕴含着新的矛盾冲突。
四.体验感悟
自由辩论:正方:中学生能痴迷于自己喜欢的活动或东西
反方:中学生不能痴迷于自己喜欢的活动或东西
(该环节通过自由辩论,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思想对个性发展进行情感体验)
五.拓展交流
补充阅读资料:《画家和他的孙女》《风筝》
发展个性的前提:完成学习任务,不影响身心健康,不违反法律,不侵害他人利益,不违背道德;在合适的时间、场合进行。
老师家长和社会:提高认识,对孩子的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给予理解和支持,并正确指导、调控,给孩子以自由的空间,发展自己,健康成长。
正确对待个性:良好的个性需要发展;不健康的个性需要正确引导。
(该环节通过拓展交流,引发学生对良好个性的解读)
六.总结寄语:
没有个性的花——单调;
没有个性的树——普通;
没有个性的风景——无趣;
没有个性的人生——无味;
请张扬自己的个性风采;
请尊重别人的个性爱好;
七.作业布置(选做一题)
1.小说的结尾意犹未尽,清兵卫对葫芦的爱好被扼杀后,又热衷于绘画了,他的这一新的爱好能守住吗?后来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合理地展开想象,续写这篇小说。
2.请用个性语言描述你的个性人生。
八.板书设计:
自然、美
周正
清兵卫
畸形马琴父亲教
员武士道暴力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