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致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网络考试语文试题(word无答案)
2019-2020学年江苏泗阳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

2019-2020学年江苏泗阳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刘勰《文心雕龙隐秀》篇:“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
刘勰所谓词外之情即言外之意,这两句话可以说最简明扼要地概括了诗的语言的本质。
中国传统诗论和传统哲学爱讲“言不尽意”“言有尽而意无穷”,恰恰是重视诗的语言不同于一般非诗的语言的的表现,恰恰说明了诗的语言乃是以说出的东西暗示出未说出的“无穷之意”。
如果语言根本不能表意,那还有什么诗的艺术可言呢?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所以也特别重视发挥语言的诗性,重视用诗的语言表达无穷之意。
诗的语言不能像平常说话或科学的逻辑论证那样铺陈展开,它要求用尽量少的语言表达尽量多的内涵,所谓“言约旨远”“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为了要含蓄不露,暗示较大的未说出的东西的空间,诗中的言词一定要量少而含金量大,否则,就成为无诗意的散文了。
王力先生曾以杜甫《春日忆李白》中的两联为例具体说明了诗的语言的这一特征:“例如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中‘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若依散文的语法看,这四句话是不完整的,但是诗人的意思已经完全表达出来了。
当时杜甫在渭北(长安),李白在江东,杜甫看见了暮云春树,触景生情,就引起了对好友的回忆。
假如增加一些字,反而令人感到是多余的了。
”中国古典诗中有以单个的语词为象征的,例如以松柏象征坚贞;也有以全诗为象征的,例如张九龄的《感遇》:“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佳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这就是以丹橘及其经冬不谢的具体形象,象征诗人高洁的品格,从而使读者理解诗人的内心生活。
中国人无论古人还是今人,都有共同的传统背景,生活于一个古今一体的“共同体”中,所以即使是今人也能理解丹橘的品质,从而使古人张九龄的个体性的东西得到今人的理解和同情。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致远中学2020届高三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宿迁市泗阳县致远中学2020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60分命题人:韩友江)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文学之于现实社会,从来都不是▲的点缀,单就中华民族的国民性格和文化心理的养成来说,文学正是因为有了梁启超所言的“熏浸刺提”之功,才能在道德伦理上教化众生,在世情百态里▲人心。
从这个角度看,不论是创作还是评论,抑或是作品传播与读者接受等等,文学都能以其特有的力量▲地塑造我们的生活。
A.温文尔雅熏染耳濡目染B.附庸风雅熏陶耳濡目染C.附庸风雅熏陶潜移默化D.温文尔雅熏染潜移默化1.C(附庸风雅:指某些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名士或从事有关的文化活动,以示自己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与后面“点缀”一词呼应;温文尔雅:指气质彬彬有礼,行为典雅端正。
熏染:熏陶与沾染,“熏染”多用来指受到某种不好的影响;熏陶:喻指人的思想行为因长期接触某些事物而受到好的影响。
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性格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变化;耳濡目染:经常听到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潜移默化”的主体大多是物或事,而“耳濡目染”的主体大多是人)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情感是生生不息的,意象也是生生不息的。
换一种情感就是换一种意象,换一种意象就是换一种境界。
即景可以生情,因情也可以生景。
所以诗是作不尽的。
有人说,,,。
,。
生命像柏格森所说的,时时在变化中即时时在创造中。
说诗已经作穷了,就不啻说生命已到了末日。
①也不知生命为何物②诗是没有未来的了③诗是生命的表现④风花雪月等都已经被前人说滥了⑤这般人不但不知诗为何物⑥所有的诗都被前人作尽了A.④⑥②⑤①③ B.③②④⑤⑥①C.③④⑥⑤①② D.④⑤①③②⑥2.A (④⑥都是对诗的悲观论断,语意上⑥比④深,②在④⑥的基础上更进一层,按照语意的由浅入深,正确的排序应是④⑥②。
2019-2020学年江苏省泗阳实验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2019-2020学年江苏省泗阳实验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麦季袁省梅吃晚饭时,爸说:“我腰疼得不行,你替我看场去吧。
”我不吭声,自顾耷着眉眼吃饭。
爸又说:“半大小子了,该替换替换我了,看人家大斌子,接上他老子的力了,不上学,一天能挣好几个工。
”我还是没说话,可我听出了我爸话里的黯然、无奈、恨铁不成钢的味道。
后来,只要一想起我爸,我总是会想到多年前他对我无奈的样子,穿越时光的尘埃,扑面而来,让我莫名地心疼。
大斌子,那时也是十七八岁的年龄,长得却壮实,一副大人的模样。
吃了晚饭,我去喊了大斌子,捏了手电筒,去麦场。
生产队的麦场在村子的西边,旁边就是麦地,一片连着一片,朦胧的夜色里,空旷、饱满。
风从树上掠过,簌簌响。
小虫子在土里,唧唧叫。
经了一天的日晒,麦秸垛和麦地散发着一种好闻的气味,热烈、干燥,青草和新麦的香很浓了,让人感到莫名的欢腾。
马灯下,大斌子掏摸出一把旱烟和几张窄的纸条,说“吃烟”就把一根粗大的烟卷塞到了我手里。
现在想起,我的抽烟是从那晚开始的。
月亮出来了,我看见大斌子学着大人的样子,猛地吸一下,忽地吐出一团白的烟雾,很享受的样子。
我只一口,就“咔咔”地咳嗽了半天。
大斌子就笑,笑得肆意、畅快。
突然,我们听见麦地里传来剪麦穗的声音,“嚓嚓”“嚓嚓”,迅疾、慌乱。
我一下就慌了,脖子木头般僵硬得不能动。
大斌子不叫我发出声响,倏地摁亮手电。
一束光在晦明的月色下,虚弱、模糊,却照亮了那人。
竟是老王头。
月亮银白水样明,老王头讪讪地,手遮着眼睛,说:“没动麦捆子,就捡点麦穗。
”大斌子仰头看看天,哈哈大笑:“是捡麦穗的好时候,不热。
”我劝大斌子放过老王头,别让队长来了看见。
大斌子不理我,踢着老王头脚边的布袋子:“眼神挺好啊,捡得不少嘛。
”我知道,大斌子恨老王头。
老王头是我们的老师,他不止一次地批评过大斌子,还揍过大斌子。
2020届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致远中学高三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d无答案)

2020届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致远中学高三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d无答案)一、选择题(★★★) 1.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文学之于现实社会,从来都不是_______的点缀,单就中华民族的国民性格和文化心理的养成来说,文学正是因为有了梁启超所言的“熏浸刺提”之功,才能在道德伦理上教化众生,在世情百态里_______人心,从这个角度看,不论是创作还是评论,抑或是作品传播与读者接受等等,文学都能以其特有的力量_______地塑造我们的生活。
A.温文尔雅熏染耳濡目染B.附庸风雅熏染耳濡目染C.附庸风雅熏陶潜移默化D.温文尔雅熏染潜移默化(★★) 2.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情感是生生不息的,意象也是生生不息的。
换一种情感就是换一种意象,换一种意象就是换一种境界。
即景可以生情,因情也可以生景。
所以诗是作不尽的。
有人说,,,。
,。
生命像柏格森所说的,时时在变化中即时时在创造中。
说诗已经作穷了,就不啻说生命已到了末日。
①也不知生命为何物②诗是没有未来的了③诗是生命的表现④风花雪月等都已经被前人说滥了⑤这般人不但不知诗为何物⑥所有的诗都被前人作尽了A.④⑥②⑤①③B.③②④⑤⑥①C.③④⑥⑤①②D.④⑤①③②⑥(★★★) 3. 下列诗句中的横线上应填的劳动行为,正确的一项是①谁家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②昼出耘田夜 ,村庄儿女各当家。
③ 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浮灰。
④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趁霜晴。
A.打稻绩麻刺绣煮茧B.煮茧绩麻刺绣打稻C.打稻刺绣绩麻煮茧D.煮茧刺绣绩麻打稻(★★★★) 4. 下列选项中,对“时间相关组合复杂性示意图”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随着时间推移,系统出现复杂性的组合数目持续增加。
B.t1时刻的功能实现概率高于t2时刻,t2时刻的功能实现概率高于t3时刻。
C.随着时间推移,系统的功能实现概率越来越小,最终趋近于零。
D.随着时间推移,t3时刻系统的功能实现概率又恢复到t1时刻的初始状态。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致远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致远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文,完成13~17题。
只取千灯一盏灯乔忠延江南水乡的众多古镇,我独钟千灯。
于是,坐飞机,乘汽车,赶去寻访。
千灯果然有灯。
清水滋润的河边是一条古旧的石板街,就在那石板街边的店铺中间,有一座古屋,里面陈列着很多的灯,据说,真够上千盏了。
那些灯有陶捏的,有瓷质的,有铁铸的,有铜制的。
品类众多,造型各异,几乎每一盏灯都闪射着人们心灵中智慧的光芒。
无疑,千灯在江南水乡里是亮色独具的。
然而,我追溯的却不是这聚合起来的文物拼盘。
流动的河水,飞翘的屋檐,都能够标示本土文化的辉泽。
流动的河水名为尚书浦,因为曾经疏浚河道的是明朝尚书夏元吉,尚书名气就不小了,可他手下主事的一位官员竟然是比他名气还要大的海瑞。
这河流岂可小瞧!凝固的屋檐也不弱,他的羽翼下名人辈出,有江南丝竹的首创者、陶渊明的后裔陶岘,有世人尊为昆曲鼻祖的顾坚,有明代的抗倭英雄陈先锋,还有昆山市出自南宋的第一位状元卫泾……一个小镇,孕育出这么多的人杰精英,实属罕见。
更罕见的是,明清以来考中的进士居然多达35人!这样浓郁的文化氛围令人陶醉,也令人叩问:是否千灯这方水土当真不凡?当真有千盏明灯辉映着人们的心智?我远道造访,莫非就是奔这智慧的明灯来的?其实不然。
我倾心的是石板街最南端的一座院落。
屋舍不能算阔大,花园不能算精巧,陈设不能算豪华,不要说和山西的乔家、常家等大院相比,即使和周庄的沈园,同里的退思园相比也有差距。
然而,就是这个院落令我顶礼膜拜,因为这里走出了一个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文士,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顾炎武。
顾炎武原来叫继坤,改名炎武是因为清兵南下,社稷将倾。
为了抵御外侵,他决心投笔从戎,抗击敌寇。
只是,寡难敌众,失败后他不得不背井离乡,远走北国。
然而,他立定志向,誓不叛明,决不屈膝为官。
顾炎武四处游走,严谨治学,撰出《日知录》、《亭林诗文集》等著作,成为名声显赫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在明末清初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作三位大儒。
2019-2020学年江苏省宿迁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9-2020学年江苏省宿迁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
我决不敢反对文字下乡的运动,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
“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那么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
识字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
智力是学习的能力。
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
乡下孩子不像教授们的孩子到处看见书籍,这不是他们日常所混熟的环境。
教授们的孩子并不见得一定是遗传上有什么特别善于识字的能力,显而易见的却是有着易于识字的环境。
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人是在熟人里长大的。
在社会学上称之为“面对面的社群”。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里说,他日常接触的老是那些人,所以日子久了可以用脚步声来辨别来者是谁。
在“面对面的社群”里甚至可以不必见面而知道对方是谁。
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是为了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
不能当面讲话,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
比如“文字”。
一种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
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
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
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
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
在亲密社群中可用作象征体系的原料比较多。
表情、动作,因为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
所以在提倡文字下乡的人,必须先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否则开几个乡村学校和使乡下人多识几个字,也许并不能使乡下人“聪明”起来。
从时间方面而言,文字的目的是帮助人的记忆。
在常常变动的环境中,记忆力不够时就需要这些外在的象征。
从语言变到文字,也就是从用声音来说词,变到用绳打结,用刀刻图,用笔写字,是出于我们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中。
在都市中生活,一天到晚接触着陌生面孔的人才需要姓名录、通信簿。
2019-2020学年江苏省宿迁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9-2020学年江苏省宿迁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国传统史学演进的过程中,按照史书的体裁和内容,可将史书分为通史和断代史两类。
通史是按历史演进线索叙述历史的史书体裁,而断代史是指其叙事限定在某一朝代的史书体裁。
作为一种著史旨趣和价值追求,通史成为中国传统史学的优良传统。
从司马迁开始,通史之作连续不断,与此同时,对通史理论的阐释也精见迭出。
到了清代,章学诚在其理论著作《文史通义》中把中国史学上重“通”的现象归纳为“通史家风”,对“通古今之变”这一传统进行了精彩概括。
揆诸中国古代史学的实际,通史之通,有“纵通”“会通”和“横通”之义。
“纵通”,即贯通古今,把历史当作一个因革变通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呈现历史自始至终的联系和演化。
“会通”是南宋郑樵极力提倡的作史方法,即在“通古今之变”的基础上“总《诗》《书》《礼》《乐》而会于一手,然后能同天下之文”。
“横通”则是在“通古今之变”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史著所载社会历史内容的考量。
在“通史家风”丰富的内涵中,蕴涵着一种通史精神,这种精神告诉我们,通史不仅是“时历古今”的时间上的连续不断,更是在贯彻了“通古今之变”的意旨后对历史所作出的反思。
围绕这一主题,古代史家提出了盛衰、治乱、得失、损益等一系列概念,形成了系统的有关通史之“通”的理论认识。
这些理论认识概括起来,就是强调以通识的眼光和整体联系的观点看待社会历史的变化,进而探求蕴涵在历史变化背后的事理法则,把“通”“变”“理”当作一个完整的体系看待。
“通”是为了看到历史的“变”,即在历史的长时段考察人类社会古今之变的轨迹。
考察历史之“变”的最终目的是求“理”,也就是找出历史兴亡成败的一般法则和社会新陈代谢的内在机制。
“通古今之变”离不开别识心裁,章学诚在讨论“通史家风”时,特别强调这一点。
在他看来,思想层面的“别识心裁”和“成一家之言”是通史撰述的宗旨。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致远中学2020届高三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含答案

宿迁市泗阳县致远中学2020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6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文学之于现实社会,从来都不是▲的点缀,单就中华民族的国民性格和文化心理的养成来说,文学正是因为有了梁启超所言的“熏浸刺提”之功,才能在道德伦理上教化众生,在世情百态里▲人心。
从这个角度看,不论是创作还是评论,抑或是作品传播与读者接受等等,文学都能以其特有的力量▲地塑造我们的生活。
A。
温文尔雅熏染耳濡目染B。
附庸风雅熏陶耳濡目染C。
附庸风雅熏陶潜移默化 D.温文尔雅熏染潜移默化1.C(附庸风雅:指某些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名士或从事有关的文化活动,以示自己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与后面“点缀”一词呼应;温文尔雅:指气质彬彬有礼,行为典雅端正。
熏染:熏陶与沾染,“熏染"多用来指受到某种不好的影响;熏陶:喻指人的思想行为因长期接触某些事物而受到好的影响。
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性格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变化;耳濡目染:经常听到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潜移默化”的主体大多是物或事,而“耳濡目染”的主体大多是人)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情感是生生不息的,意象也是生生不息的.换一种情感就是换一种意象,换一种意象就是换一种境界.即景可以生情,因情也可以生景。
所以诗是作不尽的。
有人说,,, . ,。
生命像柏格森所说的,时时在变化中即时时在创造中。
说诗已经作穷了,就不啻说生命已到了末日。
①也不知生命为何物②诗是没有未来的了③诗是生命的表现④风花雪月等都已经被前人说滥了⑤这般人不但不知诗为何物⑥所有的诗都被前人作尽了A.④⑥②⑤①③ B.③②④⑤⑥①C.③④⑥⑤①② D.④⑤①③②⑥2.A (④⑥都是对诗的悲观论断,语意上⑥比④深,②在④⑥的基础上更进一层,按照语意的由浅入深,正确的排序应是④⑥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致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网络考试语文试题(word无答案)一、选择题(★★) 1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国际控制系统公司日前宣布,将在亚洲市场推出一款能够减少手机辐射对人体影响的电池,目前已正式在新加坡__________。
②现在我们进入了个人理财时代。
您费尽心机、呕心沥血让个人资产增值的同时,是否注意到家庭财产会在自己的__________中不知不觉地流失?投资专家提醒,必须堵住家庭资产流失的六大漏洞。
③世界卫生组织官员就市场内活禽交易的相关制度、日常管理、消毒检疫、自身保护、活禽屠宰等情况询问了市场商户,并对现场进行了实地__________。
④孔子虽不喜欢阳货的为人,但__________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
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
A.面市草率考查因为B.面世草率考察因为C.面市轻率考察为了D.面世轻率考查为了(★★) 2 . 下面是一首写“边事”的五言律诗,排列次序正确是()①调角断清秋②征人倚戍楼③春风对青冢④白日落梁州⑤蕃情似此水⑥长愿向南流⑦大漠无兵阻⑧穷边有客游A.②①⑦⑧③④⑤⑥B.⑤⑥③④⑦⑧②①C.①②③④⑦⑧⑤⑥D.⑤⑥①②⑦⑧③④(★) 3 .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官员为去世的父母在官府内闭门守孝叫“丁忧”,遭逢母亲丧事叫“丁母忧”。
B.薨,是古代对身故的一种说法,用于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还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等。
C.邑就是封邑,君主把自己国土中的某一地方的土地奖励给某一个人。
D.京畿:指国都。
阙是古代宫殿、祠庙或陵墓前的高台,通常左右各一,台上起楼观。
阙又常借指宫殿、京城、朝廷等。
(★★) 4 . 下列根据所给短文为“阙”所下定义,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汉阙、白鹤梁、张飞庙和石堡寨号称三峡库区“四大国宝”。
据专家介绍,在汉代,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建筑物。
在显宦富豪的宅第、宫室、衙署,在城门的两旁,都要立阙,它显示着王权的威严、门第的高贵。
由于汉代人“视死如生”,所以墓室前也都修建门阙。
阙就是门楼,立在大门的两边,像两座小楼阁,中间是人进出的通道。
因为它的中间是空缺的,古人便称之为“阙”。
古代的阙有木阙和石阙两种。
研究表明,木阙今天已荡然无存,而建造在宗庙祠堂、墓室神道两旁的石阙,历尽千年沧桑,却得以存留一小部分。
A.阙是古代修建在宅第、宫室、衙署、城门、祠庙、陵墓前的左右各一、中间通人的较为常见的建筑。
B.阙是古代修建在宅第、宫室、衙署、城门、祠庙、陵墓前的左右各一、中间通人的楼式建筑。
C.阙是古代修建在宅第、宫室、衙署、城门、祠庙、陵墓前用以显示王权威严和门第高贵的左右各一、中间通人的楼式建筑。
D.阙是古代修建在宅第、宫室、衙署、城门、祠庙、陵墓前的左右各一、中间通人的像小楼阁的楼式建筑。
二、文言文阅读(★★★★)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大明故义官陶公墓志铭公姓陶氏,名永恕,字延德,系出晋渊明之后,历代以来,世多哲人。
胜国时,厥祖讳谷真者,居湖广黄陂,罹季世兵燹,挈家徙蜀之合州南津家焉。
迨入国朝,占籍为州之万安厢长。
谷真生子必通。
必通生子以礼。
以礼生子滨,妻孙氏。
生子四:长永嵩,次永常,三即永恕,四永金。
永恕生于正统丙辰十月二十八日,为人性仁厚,笃于孝友。
幼读书通大义,稍长,善干蛊①克家,起为厢正,能不事脂韦②以媚上,耻立崖岸以绝人,雅有古君子风。
居家庭未尝私好恶、为喜怒,一门之中,尊卑内外,雍雍穆穆,人无间言。
处宗党恩礼周洽,未始以亲疏贵贱为趋舍。
日督约家人力耕垦,谨懋迁③,致帑藏所积,陈陈相因。
遇有乏则周济之,力弗克偿,取券还之,人感其行惠,率称为长者。
官道经铜粱山麓约一里许,地多卑洼沮洳,一雨则泥淖没胫,公为鸠工伐石,畚土筑堤,栉比方石修砌之,道路遂平,行者称便。
他若名山福地,有所兴造,辄捐资助力,以相其成。
其乐善好施又如此。
弘治戊申大旱,出白金若干两,助官籴谷以济民,奉例拜八品散官。
辟小斋教子琢,朝廷儒雅,日相往来,以资丽泽④,履恒满户外,尊酒笑谈,雅歌投壶以为乐。
复约致仕乡耆秀士,效古洛社结文会,相宴乐,歌咏风雅,更相劝酬,共享太平。
至是卒,弘治丙辰十二月十六日也。
距生年春秋六十有一。
始妻钟氏,有士行,蚤世,葬于东山之原。
继妻朱氏,亦卒,别相地于厢之南埧,移钟氏柩与朱合葬焉。
钟氏生子一,即琢。
妾洪氏,生女一,在室。
择旷氏女配琢,生子一,名禄寿;女二。
琢以弘治丁巳二月二十一日举柩合葬于先妣之茔,先期奉庠英李邦贤所为状来请铭。
惟公资禀纯笃,存心忠厚,富而尚义,以荣其身。
子琢又能克己振立,不坠世绪。
则平生所存可知矣。
宜有铭以传。
(有删改)(注)①干蛊:指“干父之蛊”,谓儿子能继承父志,完成父亲未竟之业。
这里指主事,办事。
②脂韦:比喻阿谀或圆滑。
③懋迁:贸易。
④丽泽:指朋友间研习切磋。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占籍为州之万安厢长占籍:上报户口,入籍B.人无间言间:离间定居C.复约致仕乡耆秀士致仕:做官D.朝延儒雅延:请【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陶公是晋代陶渊明的后人,历代以来,家族中有许多才智极高的人,他仁心忠厚,有君子之风。
B.陶公与自己的家人和自己的族人都相处得很好,他从不因别人地位的高低不同而有不同态度。
C.陶公爱好与人交往,常常与儒人雅士一起外出宴饮谈笑,并且和人相约举行文会,诗歌唱和。
D.陶公去世后,他的儿子陶琢将他与之前已去世的母亲合葬,并且请庠士李邦贤为父亲写墓志铭。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遇有乏则周济之,力弗克偿,取券还之,人感其行惠,率称为长者。
(2) 出白金若干两,助官籴谷以济民,奉例拜八品散官。
【小题4】文中陶公的“乐善好施”表现在哪些方面?三、诗歌鉴赏(★★) 6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早秋夜作韦庄翠簟初清暑半销,撇帘松韵送轻飙。
莎庭露永琴书润,山郭月明砧杵遥。
傍砌绿苔鸣蟋蟀,绕檐红树织蟏蛸注。
不须更作悲秋赋,王粲辞家鬓已凋。
(注)蟏蛸:蜘蛛的一种,脚很长,通称蟢子。
【小题1】请说说诗歌的前三联是如何扣住“早秋”二字展开描写的。
【小题2】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四、句子默写(★) 7 .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靡有朝矣。
(《诗经·氓》)(2)而后乃今培风,_______________,而后乃今将图南。
(庄子《逍遥游》)(3)汩余若将不及兮,_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4)_______________?杜鹃啼血猿哀鸣。
(白居易《琵琶行》)(5)_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
(杜牧《阿房宫赋》)(6)不应有恨,_______________。
(苏轼《水调歌头》)(7)_______________,本固邦宁。
(《尚书》)(8)与朋友交,_______________。
(《论语》)五、现代文阅读(★★★★) 8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影子冉令香转弯,走上通向村里的水泥路,猛然被自己的影子吓了一跳——那么细那么长,在路上延伸出去十几米,两条腿像竹竿一样捣腾着往前挪。
夕阳萎缩成亮亮的一团,蹲在山巅,转眼间被慢慢吞下去了。
那些瑰丽的红晕渐渐在西天暗下去,我细长如竿的影子消失在暗影里。
热乎乎的孝服抱在怀里,里面包着几块土坷垃,那是来自婆婆新居的土坷垃。
婆婆肯定地下有知:她的儿子为她看过新居,那里宽敞舒适;她的儿女们围着她的新居转了三圈,捡了土坷垃包在孝服里抱回家,要撒在菜地里或树根旁。
我把土坷垃虔诚地倒在高大的香椿树下,习惯地屋里屋外找寻那个佝偻瘦小的身影,却再也找不到她的影子。
静沉沉的夜,无月。
影子不分你我,汇聚成一个无边的黑洞。
我知道,婆婆正在另一个世界与她念念不忘的人团聚,那里此刻一派温馨祥和。
婆婆的一生就是一个影子,尾随在公公身后的影子。
“哪里去了?半天不见人影儿”,她又手搭凉棚站在家门口瞭望。
她早已习惯了瞭望,站在夕阳下默默瞭望。
她被夕阳放大的身影,像墙垣一样严实地遮满门口。
那条尘土飞扬的水泥路,说不定何时就有一辆电动车急速而来,冲到家门口。
买菜的公公终于回来了。
不等车子停稳,婆婆颠着小脚一路小碎步跟过去接菜篮,一边拍打公公后背上的尘土。
“回来这么晚,天都黑了。
”递水,盛饭,拿筷子,抹桌子,收拾不停。
公公稳坐在老椅子上,坦然享受着婆婆的忙碌和唠叨。
忙中偷闲,有时我会看着婆婆晃来晃去的影子发呆。
她佝偻着瘦小的身子,颠着尖脚,一会儿收拾剩饭剩菜搅拌鸡食,一会儿又打扫枯枝落叶翻晒烧水。
更多时候,她佝偻着脊背坐在暖阳下洗刷、择菜、缝补。
一把蒜苗,一捆芹菜,一堆菠菜,经她一根根捋顺,码放整齐,大半天的时间也就溜得无影无踪。
一根线绳,一块破毛巾,她都能找到最后的用途。
从早到晚,忙忙叨叨,偶尔停歇,定然是想起了什么,便自言自语:“这半天,老头儿哪里去了?”随后,屋里屋外地找,一趟趟到大门口找。
五年前的夏天,公公仓促地走了。
八十二岁的婆婆因小脑萎缩已神志不清,对于突然失去的追随目标,潜意识中却有更强烈的依赖和牵挂。
她会突然拉住你的衣襟一遍遍地问:“你是谁?我怎么不认识你?你知道老头儿在哪里吗?他怎么还不回来?”遗忘零零散散切割着她的记忆,苍老慢慢折弯了她的脊骨。
她孱弱的影子与墙壁粘连,与藤椅吻合,与床板固守在一起,最后与泥土融为一体。
她走了,我才发现,她是全家人追随的影子,更是儿女们追随的影子。
她走了,我突然发现,自己回家的路搁浅了,那个家成了遥不可及的象征。
当春节踏着烟花绽放的绚烂翩然而至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成了有家难回的人。
我漫无目的地走在空荡荡的街上,一排排大红灯笼渲染着年的火热,我的心却与街道一样,越发空旷。
一声声炮竹爆裂,送走了昔日的车水马龙。
平日里拥挤不堪的公交车,而今却空空荡荡,轻轻松松,悠哉来往。
家家户户都忙年了,唯有大街与我在孤独中守望着时光最后的更迭。
二十余年了,总是在除夕前一天载着大包小包回到家,跟着那个瘦小的身影忙来忙去,穿梭于堂屋和灶房之间,煎炸烹炒,一身烟尘,两手油腥。
不记得多少个周末,匆匆忙忙回到那座百年老屋,心不在焉地听她絮絮叨叨,追随着她的一双小脚忙里忙外,收拾一桌饭菜。
可如今,我却没有了追随的目标,那个必须回归的家成了心底的荒原。
她走的那天,我给她穿鞋。
她的双脚那么小,轻飘飘的。
那双精致的绣花鞋,轻轻一套就穿在脚上。
我知道,这是她一生中最漂亮的一双鞋。
这一双坚韧的小脚驮着那个忙忙碌碌的身影一辈子,走过千山万水之遥,却从没迈出自己的家门。
(选自《散文百家》2014年12期,有删改)【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写自己两条腿的影子像竹竿一样,又写到细长如竿的身影,开门见山,照应了文题,同时引出下文婆婆的影子及对婆婆的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