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取经经过的国家
趣经女儿国故事内容

《趣经女儿国》是《西游记》中的一个故事情节,主要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在取经途中经过女儿国的经历。
女儿国是一个全部由女性组成的国家,国中没有男性。
当唐僧师徒四人来到女儿国时,国王对唐僧一见钟情,想要留下他做国王。
孙悟空和猪八戒为了帮助唐僧完成取经任务,想出了各种办法应对女儿国国王的挽留。
在这个过程中,孙悟空、猪八戒和沙悟净与女儿国的女人们发生了一系列有趣的互动。
他们通过智慧和勇气,成功地摆脱了女儿国国王的纠缠,继续踏上了取经之路。
这个故事情节充满了幽默和趣味,展现了《西游记》中的奇幻世界和人物形象,也体现了取经路途上的种种艰险和考验。
唐僧西天取经的历史背景

唐僧西天取经的历史背景唐僧取经,这个故事无疑是中国文化中最著名的传说之一,它影响了我们几代人。
但唐僧去取经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这个故事为什么会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呢? 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
I. 唐朝的背景唐朝(618 - 907),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封建王朝之一,它的统治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唐朝的国土广袤,东起朝鲜半岛,西至阿姆河流域,南至海南岛,北抵蒙古高原,领土面积大约占世界总面积的10%。
唐朝的三位皇帝——太宗、肃宗和玄宗,被后人誉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之一,他们的治理方式为当时的世界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II. 佛教的传播佛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充分利用了当时中国文化的繁荣和独特性。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可追溯至东汉时期,当时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从印度、西域和中亚一路传入中国。
直到唐朝,佛教才真正地得到了发展和传播。
唐朝时期,佛教所在的寺院数量大大增加,僧人的社会地位也得到了提高,佛教文化渗透到了各个领域,对当时的中国礼仪、艺术、文学等各个方面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III. 取经背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唐僧,这个故事中的这些人物应该都为大家熟悉。
这些角色构成了一个特殊的小组,他们一起完成了一个特殊的任务——取回佛经。
这个任务的背景是什么呢?佛教经典的早期翻译已经完全适应了中国的社会、文化和政治背景。
到唐朝时期,中国的文化已经和印度的文化融合在一起。
但是,这种文化融合并没有使佛教在社会上的地位提高,与此同时,党争和僧侣的争权夺利也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最大问题之一。
唐太宗开始采取措施来整顿官僚制度,加强社会稳定,但是他没能改变佛教的低谷状态。
在这样的情况下,唐玄宗在位时期决定做一件重要的事情——取回佛经。
这个任务对于玄宗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他认为佛教的保持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和谐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于是他从印度请来了一批高僧,在洛阳郊外设立了一个规模庞大的翻译办公室,全力完成佛经的翻译工作。
唐僧师徒取经经过的国家

唐僧师徒取经经过的国家唐僧师徒取经经过的国家宝象国,乌鸡国,车迟国,西梁女国,祭赛国,朱紫国,狮驼国,比丘国,灭法国,凤仙郡,玉华州,金平府《西游记》各回的故事概要●第二回悟空从祖师学得长生之道、七十二般变化及“筋斗云”。
一日,悟空受众人挑唆,变为松树,引起祖师不快,被逐出洞。
回到花果山,与占山妖魔厮斗取胜,带回被掳的众猴与物品。
●第三回悟空使摄法将傲来国库馆里兵器搬进山中,操演群猴。
山中妖、兽纷纷拜悟空为尊。
悟空向龙王讨得重一万三千五百斤的如意金箍棒。
在幽冥界勾掉猴属在生死簿上的姓名。
龙王和阎王表奏玉帝,请伏妖猴。
玉帝派太白金星赴花果山招安悟空。
●第四回悟空被授以“弼马温”之官,他得知此官为末等职,回花果山。
玉帝命托塔李天王与其子哪吒太子擒悟空。
被悟空打败。
金星再次招来悟空。
玉帝命造齐天大圣府,让悟空居住。
●第五回悟空管理蟠桃园,吃尽园中大桃。
又赴瑶池,喝光仙酒;吃尽太上老君葫芦内的金丹。
逃回花果山。
玉帝令托塔天王率天兵去捉拿悟空。
悟空打退了众天神。
●第六回南海观音徒弟木叉助天王,被战败。
观音又荐二郎神。
二郎神与悟空大战,太上老君在天观战,丢下金刚套,击中悟空。
众神押其回上界。
玉帝传旨处死。
●第七回太上老君将悟空置入炼丹炉烧炼,四十九天后,悟空出来,大闹天宫。
玉帝请来如来佛。
孙悟空一路筋斗云,跳不出佛掌。
如来将五指化为大山,压住悟空。
命土地神用铁丸铜汁饲喂悟空。
●第八回五百年后,如来佛欲寻一信徒取经,以使佛法永传东土。
观音率木叉,带着袈裟、锡杖和金、紧、禁三个箍,驾云前往。
一路上收伏沙悟净、猪悟能和小白龙;劝化孙悟空,让他们共保取经人。
●第九回泾河龙王为使袁守诚预卜落空,私改降雨进辰,雨量。
又以所占失准捣毁袁守诚卦铺。
袁守诚断言龙王因违旨将被唐丞相魏征处斩。
并让龙王向唐太宗求生路。
太宗梦龙王求情,许之,命魏征入朝随侍,使其不能斩龙。
●第十回魏征与太宗对奕时,梦斩老龙。
当晚太宗梦龙王索命,自此身心不安而患病。
唐僧取经路上的真假女儿国

唐僧取经路上的真假女儿国丁启阵《西游记》第五十三、五十四回(“禅主吞餐怀鬼孕,黄婆运水解邪胎”、“法性西来逢女国,心猿定计脱烟花”),讲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路上,经过西梁女国,唐僧差一点被留下做女国王的丈夫,结果被孙悟空将计就计,师徒四人得到关文(相当于今天的海关签证)后,脱身离开女儿国。
喜欢读《西游记》的人,大多都会对西梁女儿国的社会风俗感到好奇,产生浓厚的兴趣。
自打建国以后,整个国家,只有女人,“农士工商皆女辈,渔樵耕牧尽红妆”,“不曾见个男人至此”。
她们传宗接代,靠的竟然是喝子母河里的水。
年龄满二十岁的女子,就去喝子母河里的水。
喝水之后,感到腹痛,就说明怀了孕。
三天之后,再去迎阳馆照胎水边照一照,如果有两个人影,就说明要生孩子了。
因为从来没有男人到过那里,唐僧师徒一行四人一进女儿国,就大受欢迎,街上的所有妇女一齐鼓掌,全都笑着喊道:“人种来了!人种来了!”女国王更是花痴一般,春心荡漾,心甘情愿让出王位,以一国的财富作嫁妆,试图留下“大唐御弟”唐僧做丈夫,她自己退居二线做皇后。
《西游记》是神魔小说,其中故事,大多是虚构的。
敝乡有谚曰:“《西游记》,讲话如拉(放)屁。
”那么,这女儿国一定也是虚构的了?其实不尽然。
所有国中妇女都通过喝子母河水怀孕生孩子、女国王想要留下唐僧做丈夫、孙悟空设计让师徒四人脱身离开女儿国,这些情节是虚构的。
但是,唐朝那会儿,西域有女儿国,唐僧去印度取经,路过女儿国,却都是确有其事的,并非虚构。
新旧《唐书》、《唐会要》等历史文献中,都说西域有两个女儿国,一个叫“东女国”,另一个就叫“女国”。
几种文献中,新旧《唐书》只是“东女国”有传,“女国”无传,《唐会要》“东女国”、“女国”皆有专门条目;关于“东女国”,《旧唐书》的记载最为详尽,《唐会要》的记载最为简要。
为了节省篇幅,这里根据这几种文献的记载,拣我认为比较有趣的内容,介绍如下:东女国,是西羌的别种,国王由女人担任,疆土东边跟茂州党项接壤,有八十余座城市,有居民四万户。
历史上真实的唐僧取经

历史上真实的唐僧取经:唐太宗登基不久,玄奘在长安遇到了一位来自天竺的高僧,萌发了到佛教起源地天竺去寻求真经的念头。
一开始,玄奘希望获得朝廷的支持,便聚集一些志同道合的僧人一起上书,请求西游取经。
朝廷考虑到当时的边境状况,“有诏不许”,其他僧人都纷纷退缩,只有玄奘打定主意并暗中着手准备,在28岁那年,迈出了远行的第一步。
因此可以说,玄奘是偷偷摸摸离开长安的,唐太宗并不知晓此事,也没有传说中与之结拜,还赐与其袈裟和禅杖,并亲自为其饯行的事情发生。
玄奘从凉州开始了曲折而艰难的万里取经之路。
当地官员李大亮得到密报,说有个长安来的僧人想出关去西方,怀疑其真实用意,于是李大亮勒令玄奘立即返回长安。
玄奘在当地高僧的帮助下,悄悄潜行到了玉门关外的瓜州,遇到了一个叫石槃陀的胡人,请求玄奘为他授戒,还主动提出随他同行,并安排了一匹识途老马当玄奘的坐骑。
按照唐朝律法,协助偷渡的人也会被处死。
当他们两人快抵达第一座烽火台时,石槃陀担心玄奘一旦被驻军抓住会连累到自己,几次想提刀杀死玄奘。
玄奘郑重承诺后,石槃陀打消了恶念,回瓜州去了。
从此,西行路上只剩下玄奘与老瘦马。
到了第一个烽火台,纵然玄奘轻手轻脚,还是被驻军发现了,守卫校尉王祥听闻面前这个满面灰尘的僧人竟是玄奘,大为惊讶。
一番深谈过后,王祥被打动了,决定放玄奘继续西行,还为他指明了去路,告诉玄奘第四烽火台校尉是自己的亲戚,通过时只需报上自己的姓名即可。
玄奘顺利通过了第四烽,避开了第五烽,进入了浩瀚的大沙漠。
可途中又无意打翻了水囊,五天四夜没有喝一滴水,就在他奄奄一息的危急关头,老瘦马找到了珍贵的水源,带他走出了沙漠,来到西域的第一个国家伊吾国。
与伊吾相邻的高昌国王麴文泰欣喜而恭敬地迎接玄奘,并恳请他留下担任国师,玄奘以绝食表明决心。
麴文泰与他结拜为兄弟,准备了大量金银、物资,派25人,随带30匹马护送。
同时还修书24封信给沿途的24个国家,附上谢礼,以助玄奘顺利西行。
女儿国遇难作文500字

女儿国遇难作文500字
《女儿国遇难》讲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在西天取经的路上,经过了西凉女儿国。
这个国家非常特殊只有女人,没有男人,原因是很多年前男人都外出打仗没有回来,只剩下了女人。
女儿国已经很久没有男人的身影了,所以唐僧师徒一进城,就招来了很多好奇的目光。
他们面见美貌的女国王,女国王立刻喜欢上了唐僧,就派人去试探求亲。
但是唐僧却不领情,一心求取真经,别无他念。
后来,唐僧被潜藏在女儿国的蝎子精抓了去,还被逼与她成亲。
孙悟空请来卯日星官,将蝎子精打回原形。
最后,唐僧师徒在国王的不舍的目光中离去。
虽然这个故事是虚构的,但据历史考*,古代很可能真的存在女儿国这个国度,有的历史学家已经有所发现,但尚未*实。
我想,也许作者就是根据史前记载的资料编写出来的故的吧。
我感动于女儿国国王对唐僧的一片痴情,但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她的情只是用错了人。
唐僧是个出家人,早已断了七情六欲。
不过,在故事中,我们也能看到唐僧确实是有一瞬间对女儿国国王动了情的。
不巧的是,这个瞬间被蝎子精发现。
蝎子精被惹怒了,于是将唐僧携走。
所以我觉得人都是有感情的。
有人总是批判唐僧的无情,但是从这里可以看出,不论是什么人,凡夫俗子也好,得道高僧也罢,总有时候会流露出自己的真情。
中国上下五千年-玄奘西行

中国上下五千年-⽞奘西⾏ 《西游记》唐僧取经事迹的原型就是⽞奘。
下⾯我们就来看看中国上下五千年-⽞奘西⾏吧! ⽞奘西⾏ 佛教发源于印度,在东汉初期传⼊我国.我国不少⾼僧为了探究佛学真谛,都想取得“真经”,为此⽽作了艰苦的努⼒,客观上加强了中外⽂化交流.唐代著名的和尚、佛经翻译家⽞奘,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奘俗称唐僧,出家前名叫陈(huī),洛州(今河南偃师)⼈. 他的⾼祖、曾祖和祖⽗辈都做过官,⽗亲陈惠⼀度也做过官,后来辞职搞起儒学研究来. ⽞奘⼩时候家道中落,⽣活贫寒,再加上隋朝末年天下⼤乱,就随⼆哥长捷法师住在洛阳净⼟寺,开始拜佛念经.⼗三岁那年,洛阳度僧,他因为⼩⼩年纪就对佛学有了研究,从⽽被破格⼊选,做了沙弥(没有成⼈的佛教出家⼈).他⼆⼗岁在成都受具⾜戒(出家⼈要取得正式僧尼资格必须受持的戒法规定),后来云游各地,到处拜访名师,精通各家学说,被誉为佛门千⾥马.但他深深感到佛学的各家学说差别太⼤,决⼼到佛教发源地印度去求法,以搞清到底什么是佛法的真谛. 他向朝廷打了西⾏求法的报告,但因西突厥把边境局势搞得很不稳定,他的报告没被批准. 公元629年(贞观三年),北⽅发⽣严重的灾荒,朝廷准许百姓(包括僧⼈)⾃⾏谋⽣,⽞奘乘机西⾏. ⽞奘从长安出发,经过凉州(今⽢肃武威)边境时,被守关卡的⼠兵发现.凉州都督以朝廷禁⽌百姓出境为由,打发他回长安.当地有位慧远法师,被⽞奘的求法精神所感动,派两名弟⼦帮助他偷偷地越过边防,混出了⽟门关. 途中,他遇到⼀位熟悉西域地理的⽼⼈.⽼⼈为他的坚毅精神所感动,送了他⼀匹曾⼗五次往返伊吾(今新疆哈密)国的⽼马. 在穿越沙漠时,⽞奘不⼩⼼将⽔袋打翻了.他本想往回⾛,但想到⾃⼰曾⽴下誓⾔,不到⽬的地,情愿去死,⼜掉转马头,继续朝西⽽去. 他在沙漠⾥⾛了四五天,没有喝上⼀滴⽔,终于⽀持不住昏了过去.半夜时,⼀阵凉风把他吹醒,他⼜站起来朝前⾛.多亏⽼马识途,在附近找到了⽔,这才摆脱困境,⾛出了沙漠.他经过伊吾,⼜到了⾼昌(在今新疆吐鲁番东). ⾼昌王麴(qū)⽂泰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听说⼤唐⾼僧⽞奘到达,急忙把他迎到宫中,恭敬地请他讲经说法,还恳切地要求他留下来.⽞奘坚持要⾛,⾼昌王只得送给他黄⾦⼀百两,⽩银三万两,绫帛五百匹,好马三⼗匹,骑⼿⼆⼗五⼈,为他继续西⾏提供了物质保证和⼈⼒配备.⾼昌王还与他约定,取经回来要先在⾼昌讲经三年. ⾼昌王⽤重礼疏通突厥叶护可汗,同时写信给沿途国王,⼀路给予⽞奘⽅便. ⽞奘带着⼈马,爬雪⼭,越冰河,历经千⾟万苦,终于到达了佛国胜地印度.当时印度在地理上分为东、西、南、北、中五部,史称“五天竺”.⽞奘游历的顺序是北、中、东、南、西,最后回到中天竺.他⼀⾯朝拜圣迹,⼀⾯访师参学.在庄严辉煌的那烂陀寺,他拜当时印度有名的⾼僧戒贤为师,花了整整五年时间,攻读佛经以及许多古印度的重要典籍,佛学⽔平提⾼到⼀个新的台阶.他还在那烂陀寺开讲佛经,撰写了《会宗论》三千颂,沟通了佛教瑜伽、中观两⼤学派的隔阂,获得了戒贤等佛学⼤师的赞许. 印度有个摩揭陀国,国王戒⽇王虔诚地信仰佛教.他听说了⽞奘的事迹后,就在国都曲⼥城(今印度北⽅邦境内卡瑙季)开了⼀个不加任何阻⽌的⽆遮⼤会,请了印度⼗⼋个国家的国王和三千多名⾼僧、学者到会,推选⽞奘作为⼤会的论主,请与会者参加辩论.⼤会开了⼗⼋天,⼤家对⽞奘的精彩演讲没有⼀个不⼼悦诚服的.⽞奘从此名震全印度,成为最有影响的佛学⼤师,声望和学问都超过了他的⽼师戒贤. 这时,⽞奘向朝廷上表,陈述⾃⼰游学求法的经过,表⽰要取了真经后返回祖国.唐太宗⾮常⾼兴,让他赶快东归. ⽞奘返回长安不久,前去洛阳谒见即将出征辽东的唐太宗.唐太宗对他百折不挠的取经精神⼗分赞赏,劝他还俗从政.⽞奘表⽰要继续研究佛学,并要把带回来的佛经翻译出来.唐太宗对他的想法表⽰⽀持,还为他创造了译经的条件.⽞奘不仅翻译了⼤量佛经,还和弟⼦⼀起,写了⼀部《⼤唐西域记》,把西⾏到过的⼀百⼗个国家和听说过的⼆⼗⼋个国家的⼭川地形、城⾢关防、交通道路、风⼟习俗、物产⽓候、历史传闻等各⽅⾯情况记载下来,为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兰卡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提供了重要的⽂献资料.后来民间流传了许多关于唐僧取经的神话,明代⼩说家吴承恩在此基础上写出了《西游记》,成为⼀部优秀的长篇神话⼩说. ⼈物简介 ⽞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僧,法相宗创始⼈,洛州缑⽒(今河南洛阳偃师)⼈,其先颍川⼈,俗家姓名“陈祎(yī)”,法名“⽞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翻译家。
宝象国铲除妖孽概括

宝象国铲除妖孽概括宝象国是《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取经路上经过的一个国家,出自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九回:脱难江流来国土,承恩八戒转山林。
小说中第二十九回提到:“八戒当头领路,沙僧后随,出了那松林,上了大路。
你看他两个哜哜嘈嘈,埋埋怨怨,三藏只是解和。
遇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一程一程,长亭短亭,不觉得就走了二百九十九里。
猛抬头,只见一座好城,就是宝象国。
真好个处所也。
云渺渺,路迢迢。
地虽千里外,景物一般饶。
瑞霭祥烟笼罩,清风明月招摇。
嵂嵂崒崒的远山,大开图画;潺潺蔽蔽的流水,碎溅琼瑶。
可耕的连阡带陌,足食的密蕙新苗。
渔钓的几家三涧曲,樵采的一担两峰椒。
廓的廓,城的城,金汤巩固;家的家,户的户,只斗逍遥。
九重的高阁如殿宇,万丈地层台似锦标。
也有那太极殿、华盖殿、烧香殿、观文殿、宣政殿、延英殿,一殿殿的玉陛金阶,摆列着文冠武弁;也有那大明宫、昭阳宫、长乐宫、华清宫、建章宫、未央宫,一宫宫的钟鼓管,撒抹了闺怨春愁。
也有禁苑的,露花匀嫩脸;也有御沟的,风柳舞纤腰。
通衢上,也有个顶冠束带的,盛仪容,乘五马;幽僻中,也有个持弓挟矢的,拨云雾,贯双雕。
花柳的巷,管弦的楼,春风不让洛阳桥。
取经的长老,回首大唐肝胆裂;伴师的徒弟,息肩小驿梦魂消。
看不尽宝象国的景致。
师徒三众,收拾行李、马匹,安歇馆驿中。
”悟空在白虎岭打死白骨精后,被师父贬回花果山。
一日,八戒去化斋,走了很久也找不到吃的,就在路边瞌睡,唐僧不放心就让沙僧去找八戒,唐僧自己慢慢往前走,在林中看见了一座宝塔,以为是可以拜佛的寺庙,可是刚开塔门却被黄袍怪拿住。
多亏黄袍怪的夫人相救;原来黄袍怪的夫人是宝象国的百花羞公主,十三年前在宫中赏月时被黄袍怪用妖风掳来,做了压寨夫人。
她托唐僧给父亲带信,叫父亲设法搭救她,唐僧到了宝象国都城把经过和宝象国国王说明,国王一筹莫展,苦无降妖之人,唐僧推荐八戒和沙僧。
到了几十个回合,八戒体力不支,让沙僧继续斗,最终,沙僧敌不过黄袍怪,被捉到洞里绑了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僧取经经历的什么国家
路线:南瞻部洲大唐国——两界山双叉岭——五指山——蛇盘山鹰愁涧——落伽山——黑风山黑风洞——乌斯藏国——福陵山云栈洞——浮屠山——黄风岭——流沙河——万寿山五庄观——白虎岭——黑松林——碗子山波月洞——宝象国——平顶山莲花洞——压龙山压龙洞——乌鸡国——号山枯松涧火云洞——衡阳峻黑水河——车迟国——通天河陈家庄——金兜山金兜洞——西梁女儿国——解阳山落胎泉——毒敌山琵琶洞——火焰山——翠云山芭蕉洞——积雷山摩云洞——乱石山碧波潭——祭赛国——月陀国(南)——高昌国(北)——西梁国(东)——本钵国(西)——荆棘岭木仙庵——小雷音寺——小西天七绝山稀柿衕——朱紫国——麒麟山獬豸洞——盘丝岭盘丝洞——黄花观——紫云山千花洞——狮驼国狮驼岭狮驼洞——小儿国(比丘国)——柳林坡清华洞——黑松林镇海禅林寺——陷空山无底洞——贫婆国——灭法国——隐雾山折岳连环洞——凤仙郡——玉华州——豹头山虎口洞——竹节山九曲盘桓洞——全平府慈云寺——旻天县——青龙山玄英洞——舍卫国布金寺——百脚山——铜台府——地灵县华光行院——玉真观——灵山大雷音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