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件】中国古代音乐史精品教案
中国古代音乐史教案十五

6“梆子腔”、“皮黄腔”与“京剧” 的形成
• 明、清时代是我国各种戏曲腔调发展非常重要的 时代,由于多种戏曲腔调的发展和流传,各种腔 调之间相互影响和衍变,加上许多地方的民间曲 调逐渐被运用于戏曲之中,于是又有许多新的戏 曲腔调不断兴起,其影响日益增长。到清乾隆年 间(18世纪后半期),官办的戏曲演出的就有了 所谓“雅部”(昆腔)和“花部”(包括京腔、 秦腔、弋阳腔、二黄腔)之分。把“昆腔”放到 “雅部”,虽有尊尚之意,但在“花部”中这些 新兴的腔调已经具有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 在“花部”诸多新兴腔调之中,要属“梆子腔” 和“皮黄腔”影响最大。
京剧的发展 近代京剧的发展
• 公元1851年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经 过十几年的斗争,由于满清政府勾结帝国 主义侵略者共同镇压和其内部矛盾而宣告 失败,使得政治、经济中心的北京得到了 暂时安定和繁荣。因为连年战乱,南方各 省的戏曲活动受到影响而无法开展,各地 的戏曲艺人陆续汇集到北京。这就使得 “京剧”在这一时期有机会和可能广泛地 学习和吸收各地方剧种的精华而得到进一 步发展。
• 《牡丹亭》描写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 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杜丽娘鲜明的形象,揭露了封 建礼教的腐朽和虚伪。作品对人物心理的刻画细 腻,曲词优美,并突破了南北曲的旧格律,对后 来戏曲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 到了清代后期,各种地方戏曲蓬勃发展,而 “昆曲”却由于剧本内容和形式脱离群众,在艺 术上趋于僵化,逐渐走向衰落,但在“京剧”、 “川剧”、“湘剧”、“赣剧”、“婺剧”、 “晋剧”等剧种中,仍保留了很多的“昆腔”剧 目和较多的昆曲曲牌。“昆山腔”在我国戏曲发 展史上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和其所起的“承先启后” 作用是重大的。
• 谭鑫培 • 汪桂芬 • 孙菊仙 •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在北京成 立了“喜连成班”(后又改成“富连成 班”)。这个班连续办了三十多年,培养 了很多学生和乐师,这些学生和乐师中有 许多人后来成为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中国古代音乐史教案

中国古代音乐史教案
第一章远古及先秦时期的音乐
第一章远古及先秦时期音乐
第一节远古音乐
第二节夏商时期音乐
第三节西周时期音乐
第四节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
第二章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
第三章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
第四章宋元时期的音乐
第五章明清时期的音乐
第一章远古及先秦时期的音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远古及先秦时期的音乐历史及文化背景。
2、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古代音乐现象的分析能力,并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智力。
3、通过欣赏当时的音乐作品,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重点〕西周音乐制度对后世封建时期音乐制度的影响
〔教学难点〕西周音乐的特点及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思想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分析讨论法赏析法
〔授课时数〕12 课时
〔教学过程〕。
中国古代音乐史教案 (1)

中国古代音乐史教案i[A]第一讲授课内容:上编中国古代音乐(远古——公元1840年)第一章中国上古音乐(远古、夏、商、周、春秋、战国,远古——公元前255年)第一节概述第二节音乐的起源和先秦乐律学教学目的:学习本节应了解我国音乐的起源,音乐起源的几种说法;掌握先秦乐律学的成就;对中国古代十二律应熟悉。
重点、难点:三份损益法、十二律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作品欣赏教学过程:1音乐的起源首先是劳动的进行、语言的出现和人类大脑的发达,奠定了音乐产生的基础和条件,同时也赋予了音乐的表现内容。
劳动中有节奏的呼声,这是原始音乐发端的最初萌芽。
音乐与舞蹈还可以说是人类语言的一种延伸;某些劳动工具的发现和部分生活用具对乐器的出现也给我们的祖先以某些启发,甚至可以说某些劳动工具本身就是乐器的前身。
原始艺术的特点:音乐、舞蹈、诗歌三者交织在一起,密不可分,中国古代文献称之为“乐舞”;2音乐起源的几种说法:①异性求爱说②语言扬抑说③摹仿自然说④信号说⑤巫术起源说2先秦乐律学关于音阶和十二音这样一套完整的音乐理论体系,后世文献一般认为“商以前但有五音”,至周代始有“七音”。
若根据传说,大概到了周代末年,我国就已经有了七声音阶和十二律了。
《国语•周语》中记载了公元前六世纪时,周景王(公元前544年——公元前522年在位)向伶洲鸠问乐的故事,可以向我们揭示中国音阶发展的历史线索。
3 三分损益法是齐桓公时的相——管仲在其著作《管子·地员篇》中提出的乐律学理论,这是中国最早的律学理论。
“三分损益”的意思是把一个音律管分成三份,“损”是“减”(即从三份中减少一份),而“益”则是“增”(即再加三分之一),就是说以一根一定长度的发音管为准,把它减掉三分之一长,就形成了下一个律管,再把这个新律管加上其自身的三分之一长,便又产生出一个新的律管来。
这样延续的一损一益,便产生出十二律。
“三分损益法”每制出新的律管与原律管的音高都是上方五度,再下方四度,又上方五度,再下方四度……的关系,但需要再按音高次序调整排列,才能得出十二律,所以它又叫“五度相生律”,亦有称之为“五度相生法”。
中国音乐史教案初中

中国音乐史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音乐的历史发展脉络,掌握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特点。
2. 了解中国古代音乐的重要人物、作品和音乐制度。
3. 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对中国音乐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1. 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2. 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1. 中国古代音乐制度的理解。
2. 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变革及其意义。
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关注中国音乐的历史发展,提出问题:“你们对中国音乐历史了解多少?”2. 学生分享自己的了解和观点。
二、中国古代音乐(15分钟)1. 介绍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历程,包括远古时期、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等。
2. 讲解中国古代音乐的重要人物、作品和音乐制度,如《诗经》、楚辞、汉乐府、唐宋词等。
3. 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古代音乐的代表作品,如《梅花三弄》、《广陵散》等。
三、中国近现代音乐(15分钟)1. 介绍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历程,包括鸦片战争后的音乐变革、学堂乐歌的兴起、民国时期的音乐发展等。
2. 讲解中国近现代音乐的重要人物和作品,如沈心工、李叔同、赵元任等。
3. 引导学生欣赏中国近现代音乐的代表作品,如《茉莉花》、《两只蝴蝶》等。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引导学生讨论中国音乐历史的演变及其影响。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五、总结与展望(5分钟)1. 总结中国音乐历史的发展脉络及其特点。
2. 展望未来中国音乐的发展前景。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音乐博物馆或音乐会,加深对中国音乐历史的了解。
2. 邀请音乐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对中国音乐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以及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变革及其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欣赏中国音乐的代表作品,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同时,通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对中国音乐历史的思考和兴趣。
初中关于历史的音乐教案

初中关于历史的音乐教案
主题:历史中的音乐
年级:初中
目标:通过学习历史事件和音乐,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对音乐的影响,提高学生对历史和音乐的兴趣和理解。
活动一:了解古代的音乐
1.介绍古代音乐的概念和传统
2.播放古代音乐的录音或视频
3.讨论古代音乐的特点和影响
活动二:探究近代音乐和历史事件的关系
1.介绍近代历史事件和音乐的联系
2.播放近代重要历史事件的音乐作品
3.讨论音乐如何反映历史事件和情绪
活动三:制作音乐作品
1.让学生根据历史事件创作音乐作品
2.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
3.讨论音乐作品如何体现历史事件和思想
活动四:反思历史和音乐的关系
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和体验,总结历史和音乐的关系
2.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历史和音乐的见解
3.体会历史和音乐对人们思想和情感的影响
评价:通过本次活动,学生能够了解历史事件和音乐的联系,提高对历史和音乐的兴趣和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中国古代音乐史教案十、十一

中国近古音乐(宋、元、明、清, 960-——1840)
• 教学目的:了解中古的音乐美学思想,特 别是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的主要观点; 了解近古音乐发展的基本情况。
• 重点、难点:《声无哀乐论》
1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
• 嵇康生平 • 《声无哀乐论》是一篇音乐美学著作。全 文是用“秦客”问“东野主人”的对话形 式写成。 • ①首先提出了“声无哀乐”的基本观点。 • ②嵇康认为音乐的本体是“和”。 • ③嵇康认为人的情感是人“心”受到外界 客观事物影响的一种反映,具体地说是受 政治影响的结果。
• 汉代桓谭的《新论· 琴道篇》有一段战国 时期的音乐家雍门周为孟尝君弹琴的故事 就可以给嵇康的上段话下注脚,更说明了 “声无哀乐”的理论古已有之,只不过是 这种理论被嵇康确定和发展了而已。 • ④嵇康还肯定了一般人在音乐生活中的地 位,并提出了“劳者歌其事,乐者舞其功” 的理论,与“王者功成作乐”的统治阶级 垄断音乐的理论相对抗。
《声无哀乐论》的局限:
• 认为音乐并不能引起人的感情变化,人之 所以从音乐中感受到快乐或悲哀,只不过 是因为人的思想中已经有了快乐或悲哀的 缘故等论点,忽视和抹杀了音乐的社会性, 更忽视了人所具有的主观能动作用,因而 具有片面性和机械性。
《声无哀乐论》的意义:
• 嵇康的音乐实践和音乐美学思想,在中国 封建社会处于不断上升时期无疑是有其进 步、积极意义; • 《声无哀乐论》也为后来的音乐家研究音 乐的自身规律和特点奠定了一个良好基础
2 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
• 我国唐代是封建社会发展的全盛时期,在音乐美 学思想上以白居易的音乐思想尤为突出。 • 白居易生平 • 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 • ①白居易认为音乐是现实政治的反映, • ②白居易认为民歌、民谣表现了人民的思想、 意志、要求、愿望及人民的生活,代表了人民心 声。 • ③ 白居易还认为乐器只是发音工具,乐曲是音 乐思维的具体表现。 • ④白居易还认为“声”对人有很强的感染力。
音乐鉴赏第2课 中国各历史时期的音乐教学教案

第2课中国各历史时期的音乐(三)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远古人类也是有感情的,如孙家寨舞蹈纹陶盆的群舞,人们互相拉着手跳舞,这就是表达感情的方式。
远古人类在获得猎物以后,常常聚集在一起以歌舞庆贺,也就是娱乐,从现在世界上比较原始的民族中仍然可以看到这种现象。
原始人类在表达情感的过程中创造了原始情歌。
在表达劳动感受过程中,原始人类还创作了描绘劳动生活的歌曲。
《吴越春秋》记载了一首大概是黄帝时期产生的《弹歌》,整首歌只有“断竹,续竹,飞土,逐宍(音‘肉’,意亦同)”八个字,但所含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几乎可以说是一首小型的、完整的叙事性歌曲。
它描绘了一种原始狩猎生活的场景:在原始丛林中,身着兽皮和树叶的先民们,砍断了丛林里的竹子,将它做成弓,附上泥丸,带着这种狩猎工具,穿梭于丛林之中,争相追射奔走的猎物。
可见,音乐的产生和发展往往与人类表达思想感情有着密切关系。
《礼记·乐记》记载:“凡音之起,由人心而生也。
”音乐的产生是由于人的思想感情的缘故,人的思想感情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起来时,人们就会用声音来表达,这种声音有高低之分,存在着很多的变化,但又合乎一定的音频规律,于是,慢慢地被演化为音乐。
所以说,音乐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
(四)与人类劳动生活直接联系在远古社会中,人类劳动的产生以学会制造生产工具为标志。
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主要是以集体劳动为主,这对于锻炼原始人类的音乐节奏感有特殊的意义。
《吕氏春秋·审应览·淫辞篇》记载:“今举大木者,前呼舆謣,后亦应之。
此其于举大木者善矣。
”意思是:现在抬举大木头的人,前面的人呼叫“舆”,后面的人就应和他,这对于举起巨大的木头很有利。
可见,在抬木头过程中,以呼声节奏为主的音乐对劳动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刘安在其著作《淮南子·道应训》中说:“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
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意思是:举大木的人,前边的人高呼“邪许”,后面的人相呼应。
《中国古代音乐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音乐史》教学大纲《中国古代音乐史》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目的本课程为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音乐教育专业高中起点本科班”、“音乐教育专业专科起点本科班”专业课,亦可用于“音乐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班”。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在于对中国远古时期至封建社会末期音乐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作有选择的概括阐述;对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音乐品种、作家、作品和成就,作较系统的分析介绍。
增长中国音乐文化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发展规律的思考和认识。
二、教学原则与方法(一)教学原则1.力求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为指导,分析、解释和评价中国古代音乐历史中的现象、问题、特点和成就。
2.吸纳本学科多领域的研究成果于教材之中,对不能成为“定论”的某些意见,视需要作有选择的客观介绍。
(二)教学方式与考核1.本课程以网上电子课件教学讲授为主;2.配合以文字教材的阅读(现代远程音乐教育从书:《中国古代音乐史讲义》);3.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网络定时回答学员们提出的学习问题;4.本课程平均每周由各地认证课室安排1学时的面授辅导,每学期考试前集中安排2学时的面授辅导;5.考试方式为笔试;6.本课程为1学期,共17周,4学分。
讲授15周,复习2周。
三、教学内容与进度第1周第一讲远古、夏、商音乐一、中国古籍记载的远古音乐二、远古音乐的内容形式与艺术特点三、远古和夏、商时期的乐器四、乐器的音乐特性与音阶的确立、发展第2周第二讲西周、春秋、战国音乐(一)一、周代宫廷礼乐和音乐教育二、社会音乐生活与表演艺术的发展三、《诗经》与《楚辞》的音乐第3周第三讲西周、春秋、战国音乐(二)四、乐器的发展与八音分类五、乐律科学成就第4周第四讲秦、汉、魏、晋、南北朝音乐(一)一、秦汉乐府及其沿革二、鼓吹乐的兴起与应用三、相和歌曲、大曲、清商乐第5周第五讲秦、汉、魏、晋、南北朝音乐(二)四、乐器、乐律、记谱法五、百戏和民间歌舞六、琴的定型、琴谱的出现、古琴艺术的发展第6周第六讲隋、唐、五代音乐(一)一、山歌、曲子、声诗二、隋唐燕乐和雅乐三、宫廷音乐机构第7周第七讲隋、唐、五代音乐(二)四、变文和散乐五、乐器、乐律、记谱法六、琴家与琴曲第8周第八讲两宋音乐(一)一、两宋市民的游艺生活二、新兴的艺术歌曲三、说唱音乐的发展四、散乐和歌舞音乐的演变五、乐器与器乐第9周期中复习第10周第九讲两宋音乐(二)六、宋代杂剧七、词乐与文人词乐创作第11周第十讲辽、西夏、金、元音乐(一)一、辽国音乐二、西夏音乐三、金国音乐四、元朝音乐(上)第12周第十一讲辽、西夏、金、元音乐(二)四、元朝音乐(中)第13周第十二讲辽、西夏、金、元音乐(三)五、元朝音乐(下)第14周第十三讲明、清音乐(一)一、民间、小曲二、说唱音乐第15周第十四讲明、清音乐(二)四、戏曲音乐五、弋阳腔之流变与梆子腔之盛行六、皮黄腔与京剧的形成第16周第十五讲明、清音乐(三)七、乐器的改良和引进八、民间器乐的兴盛九、乐律科学的辉煌成就第17周期末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