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圆孔未闭__介入2015年
卵圆孔未闭预防性封堵术中国专家共识

210中国循环杂志 2017年3月 第32卷 第3期(总第225期)Chinese Circulation Journal,March,2017,Vol. 32 No.3(Serial No.225)腔浑浊,为大量RLS。
根据左心腔微泡显影的时间,判断RLS来源于心脏内或肺动静脉畸形通道。
显影时间在3~5个心动周期内,RLS多来源于PFO,超过5个心动周期多考虑为肺动静脉畸形通道[17]。
李越等[18]报道,肺动静脉畸形-RLS与Valsalva动作的结束无明显关系,而PFO-RLS在Valsalva动作结束瞬间检出率最高;此外,肺动静脉畸形-RLS进入左心房的微气泡存在延迟出现和延迟消失的“迟滞”现象,而PFO-RLS往往呈一过性短促的分流。
2.2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声学造影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可清楚观察房间隔解剖结构,是诊断PFO的“金标准”和首选方法[19]。
通常根据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测量PFO的大小,将PFO分为大PFO(≥4.0 mm)、中PFO(2.0~3.9 mm)和小PFO(≤1.9 mm)三种类型。
有效Valsalva动作后测量的最大PFO 开放直径接近其真实大小。
根据PFO的结构特征,可将其分为简单型PFO和复杂型PFO两种类型[20,21]。
简单型PFO的特征为:长度短(<8 mm)、无房间隔瘤(atrial septal aneurysm)、无过长的下腔静脉瓣或希阿里氏网、无肥厚的继发间隔(≤6 mm)及不合并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
不能满足上述条件为复杂型PFO。
对PFO进行分类,有助于指导PFO封堵治疗。
与cTTE一样,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声学造影(contrast-transesophageal encocardiography,cTEE)亦可用于判断RLS的多少。
但经食管超声心动图为半创伤性检查,操作过程中病人比较痛苦,难以配合Valsalva动作,会影响检测RLS的敏感性,其PFO-RLS检出率低于cTTE[22]。
卵圆孔未闭致青年缺血性卒中介入封堵治疗一例

卵圆孔未闭致青年缺血性卒中介入封堵治疗一例付强;赵敏;丁则昱;杜丽娟;秦海强;曲辉;王伊龙;董可辉;陈步星【期刊名称】《中国卒中杂志》【年(卷),期】2016(011)001【总页数】5页(P73-77)【关键词】青年;缺血性卒中;卵圆孔未闭;介入封堵术【作者】付强;赵敏;丁则昱;杜丽娟;秦海强;曲辉;王伊龙;董可辉;陈步星【作者单位】100050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心血管内科;100050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心血管内科;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脑卒中研究所,脑血管病转化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临床试验与临床研究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超声科;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脑卒中研究所,脑血管病转化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临床试验与临床研究中心;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脑卒中研究所,脑血管病转化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临床试验与临床研究中心;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脑卒中研究所,脑血管病转化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临床试验与临床研究中心;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脑卒中研究所,脑血管病转化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临床试验与临床研究中心;100050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心血管内科【正文语种】中文1 病例介绍患者男性,34岁,因“左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利2 d”于2014年10月27日入院。
偏头痛与卵圆孔未闭相关性分析及介入封堵术的疗效评价

孔介入封堵术治疗 , 治疗后患者的偏头痛发作频次 、 持续时间 、 头痛程度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 , 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P < O . 0 5 ) 。 结论 卯 圆孔 未 闭 可 能与 偏 头痛 的发生 密 切 相关 , 合并 卵 圆孔 未 闭 的偏 头 痛患 者 实施 卵 圆孔 介 入 封堵术 能够 有效 改善 患者 的 临床症 状 , 值 得在 临床 上推 广 和应用 。 【 关键 词】 偏 头痛 ; 卵 圆孔 未 闭 ; 介 入封 堵 术 ; 相 关性 【 中图分类 号]R 7 4 7 . 2 [ 文 献标 识码 】 B 【 文章 编 号】1 6 7 3 — 9 7 0 1 ( 2 0 1 7 ) 0 4 — 0 0 8 8 — 0 3
e f i c a c y o f i n t e r v e n t i o n a l c l o s u r e o f o v a l or f a me n i n t h e t r e a t me n t o f mi g r a i n e . Me t h o d s A t o t a l o f 1 3 3 mi g r a i n e p a —
பைடு நூலகம்
Ana l y s i s o f t he c o r r e l a t i o n b e t we e n mi g r a i n e a nd pa t e n t f o r a me n o v a l e a nd t h e e v a l ua t i o n o f t he c ur a t i v e e f f e c t o f i n t e r ve n t i o n a l c l o s ur e
介入封堵术治疗伴有卵圆孔未闭偏头痛患者的效果分析

介入封堵术治疗伴有卵圆孔未闭偏头痛患者的效果分析【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介入封堵术治疗伴有卵圆孔未闭偏头痛患者的效果。
通过对患者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介入封堵术能有效缓解偏头痛症状,并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卵圆孔未闭对偏头痛的影响也被详细研究,为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
与药物治疗相比,介入封堵术显示出更为显著的疗效。
在并发症分析中发现,介入封堵术虽然安全性较高,但仍需注意患者个体差异。
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介入封堵术对伴有卵圆孔未闭的偏头痛患者具有显著的有效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针对治疗建议,医生应因人而异地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展望未来,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仍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关键词:介入封堵术、卵圆孔未闭、偏头痛、治疗效果、并发症、药物治疗、有效性、治疗建议、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头痛类型,主要特点是头部一侧或双侧搏动性疼痛,常伴有恶心、呕吐、光、声过敏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研究表明卵圆孔未闭可能与偏头痛发作有一定关联。
卵圆孔未闭是指胚胎时期形成的孔洞未能在出生后自然关闭,可能导致异常血流和血液逆流,进而影响脑血流及代谢。
这种异常情况可能与偏头痛的发生机制有关,因此针对伴有卵圆孔未闭的偏头痛患者进行介入封堵术治疗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治疗手段。
在过去的研究中,介入封堵术被证实可以改善卵圆孔未闭患者的症状,减轻偏头痛发作频率和疼痛程度。
对于该治疗方法在伴有卵圆孔未闭的偏头痛患者中的实际疗效和安全性仍存在一定的争议和不确定性。
本研究旨在对介入封堵术治疗伴有卵圆孔未闭偏头痛患者的效果进行系统分析,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客观的数据支持和治疗建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介入封堵术对伴有卵圆孔未闭的偏头痛患者的治疗效果,探讨卵圆孔未闭对偏头痛发作的影响,并比较介入封堵术与药物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通过对患者基本情况、治疗效果、并发症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旨在验证介入封堵术在治疗伴有卵圆孔未闭的偏头痛患者中的有效性,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更准确的治疗建议,为患者的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卵圆孔未闭经导管封堵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卵圆孔未闭经导管封堵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卵圆孔未闭经导管封堵术是一种常见的心脏介入治疗技术,用于治疗成人和儿童中的心脏问题。
该手术通过封闭卵圆孔,阻止静脉血液流入左心房,以改善心脏功能和症状。
本文旨在评价卵圆孔未闭经导管封堵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一、卵圆孔未闭经导管封堵术的临床疗效评价1. 技术成功率高卵圆孔未闭经导管封堵术在临床应用中技术非常成熟,手术成功率较高。
研究表明,手术成功率可达95%以上,对于患有卵圆孔未闭的患者来说,该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2. 改善心功能经过手术治疗的患者,心功能得到显著改善。
一些临床研究发现,患者在手术后的随访中,心脏功能有所提升,心脏负荷明显减轻,心脏症状得到缓解。
3. 长期疗效良好卵圆孔未闭经导管封堵术的长期疗效也得到了广泛认可。
手术后的患者在长期随访中,心脏功能保持稳定,症状不再显著,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二、卵圆孔未闭经导管封堵术的安全性评价1. 术后并发症率低大多数研究发现,卵圆孔未闭经导管封堵术的术后并发症率较低。
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包括出血、感染、心律失常等,但发生率较低。
2. 住院时间短相比传统的开放手术治疗,卵圆孔未闭经导管封堵术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
这不仅降低了医疗成本,也减少了患者的康复期。
3. 对心脏功能影响小手术过程中对心脏功能的影响非常小。
这一点对于心脏功能较差的患者尤为重要,手术后心功能并无明显下降。
卵圆孔未闭经导管封堵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其临床疗效得到了广泛认可,术后并发症率较低,对心脏功能影响小,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需要指出的是,不同患者的情况各异,在选择手术治疗方式时,应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综合评估利弊,最终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希望本文对于临床医生在治疗卵圆孔未闭的患者时有所帮助。
卵圆孔未闭介绍

卵圆孔未闭介绍什么是卵圆孔未闭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卵圆孔未闭一般不引起两房间的分流,对心脏的血流动力学并无影响,因而认为无关紧要。
但这都是人们对卵圆孔未闭的的普遍误解。
卵圆孔必须在孩子出生后完成闭合。
孩子出生时,随着第一声啼哭,左心房压力升高,卵圆窝瓣被压在卵圆窝边缘上形成功能性闭合,而解剖上的完全闭合一般要到出生后5―7个月。
因此在一岁以内有可能保持开放,可能会有少量分流,甚至有5%―10%的人卵圆孔终生保持开放而不闭合,但对心脏的血流动力学并无影响。
因此婴儿时期的卵圆孔未闭属正常生理现象,不是先心病,一般不需要做手术。
但是,如果房间隔中央的缺损较大,大于8―10毫米,分流量大,则称为中央型房间隔缺损,需要手术修补。
手术时机应争取在幼儿2―4岁时完成。
卵圆孔一般在生后第1年闭合,若大于3岁的幼儿卵圆孔仍不闭合称卵圆孔未闭,成年人中有20%~25%的卵圆孔不完全闭合。
卵圆孔未闭是目前成人中最为常见的先天性心脏异常,在正常人群中约4人中即可检出1人患有此病。
若大于3岁的幼儿卵圆孔仍不闭合称卵圆孔未闭,成年人中有20%~25%的卵圆孔不完全闭合。
卵圆孔未闭症状经常听说新生孩子圆孔未闭的问题,但是卵圆孔未闭多无症状,难以听到杂音,心电图、胸部X线片均正常。
因此,不易发现,也不被人们所重视。
但长久下来不去发现和治疗,也会产生一系列的临床症状。
那究竟都有哪些症状呢?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卵圆孔未闭一般不引起两房间的分流,对心脏的血流动力学并无影响,因而认为“无关紧要”。
卵圆孔未闭是基本上没有症状发生的。
而婴儿时期的卵圆孔未闭能够不需要进行治疗,但是如果缺损较大,最好进行治疗。
近年来的许多研究表明,卵圆孔未闭与不明原因脑卒中患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是因为通过未闭的卵圆孔,下列栓子可进入左心系统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①下肢深静脉或盆腔静脉的血栓;②潜水病所致的空气栓子;③手术或外伤后形成的脂肪栓子。
而且对于发生过血栓事件的卵圆孔未闭患者其再发的危险性依然很高。
介入封堵术治疗伴有卵圆孔未闭偏头痛患者的效果分析

介入封堵术治疗伴有卵圆孔未闭偏头痛患者的效果分析
目前,封堵术是治疗偏头痛的一种常见方法。
卵圆孔未闭(PFO)是一种常见的心脏异常,在伴随偏头痛的患者中更加普遍。
本文将对介入封堵术治疗伴有卵圆孔未闭偏头痛患者的效果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封堵术是一种非手术介入性的治疗方法,通过封闭卵圆孔的缺陷,阻止血液在右心房和左心房之间的逆流。
该术式为患者带来了希望,特别是对于伴有卵圆孔未闭的偏头痛患者。
一些研究已经表明,通过封堵术可能有效减少偏头痛的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
一项回顾性研究观察了100名伴有卵圆孔未闭的偏头痛患者的封堵术后效果。
结果显示,术后6个月,患者的偏头痛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均显著降低。
具体而言,发作频率从术前的每月7.8次减少到术后的每月2.3次,严重程度从术前的每次平均疼痛程度为8.2分降低到术后的6.1分。
72%的患者报告治疗后偏头痛的发作减少至少50%,而23%的患者甚至完全消失了偏头痛。
尽管目前的研究结果是积极的,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封堵术对于伴有卵圆孔未闭的偏头痛患者的最佳适应症和治疗时机。
封堵术的安全性和并发症也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评估。
介入封堵术在治疗伴有卵圆孔未闭的偏头痛患者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持久的效果。
这一治疗方法为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并可能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积极影响。
卵圆孔未闭封堵器技术参数

卵圆孔未闭封堵器技术参数1.引言1.1 概述卵圆孔未闭是一种出生时心脏结构异常的情况,它指的是胎儿在出生前,代替了正常情况下会在出生后闭合的心脏间隔孔。
卵圆孔是心脏中的一个小孔,位于心房之间的间隔部位,它在胚胎期时的功能是允许血液在心脏的两个房室之间流动。
卵圆孔未闭封堵器是一种用于处理卵圆孔未闭的技术设备。
它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放置在卵圆孔上的封堵器来阻止血液在心脏房室之间的逆流。
这种封堵器通常由生物材料制成,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塑性。
卵圆孔未闭封堵器的技术参数是在选择和使用这种设备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这些参数包括封堵器的尺寸、形状、材料、导引针的大小和长度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经验,可以选择适合的封堵器来进行手术治疗。
本文将详细介绍卵圆孔未闭的定义和影响,以及卵圆孔未闭封堵器的技术参数。
通过了解这些内容,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卵圆孔未闭封堵器的相关知识,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主要介绍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和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旨在引入卵圆孔未闭封堵器技术参数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首先概述了卵圆孔未闭封堵器的相关知识,并简要说明卵圆孔未闭对人体的影响。
接着,介绍了本文的结构安排和内容分布,以引导读者对整篇文章的总体了解。
正文部分是本篇文章的核心,重点介绍了卵圆孔未闭封堵器的技术参数。
首先,定义了卵圆孔未闭的概念,详细解释了其对人体的影响。
然后,重点讨论了卵圆孔未闭封堵器的技术参数,包括但不限于尺寸、材料、设计原理等方面。
通过对不同技术参数的讨论,希望能够为卵圆孔未闭封堵器的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和指导。
结论部分是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和展望。
在总结中,回顾了本文的主要观点和论证逻辑,并提出了对卵圆孔未闭封堵器技术参数的一些重要结论。
在展望中,探讨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可能的发展趋势,以期促进该领域的进一步探索和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偏头痛发病机制-----假说
血管学说 皮质扩散性抑制 三叉神经血管学说 生化因素(致痛物质) 遗传因素
典型偏头痛临床过程
偏头痛发作先兆期--疗药物: 1.1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 1.2 巴比妥类等镇静药; 1.3 阿片类药物。
➢ 特异性治疗药物: 2.1 麦角类制剂; 2.2 曲坦类药物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中国偏头痛诊治指南。 中国疼痛学杂志。2011;17;65~86
偏头痛预防
药物预防 非药物预防 中医中药(针炙推拿)
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 介入封堵PFO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中国偏头痛诊治指南。 中国疼痛学杂志。2011;17;65~86
偏头痛与PFO的关系
最早把偏头痛与PFO联系在一起的是一名 瑞士医生。他在1999年收到一封患者来信,感谢他治好了自
己30多年的偏头痛。原来,这名患者曾二次发生脑栓塞,经检查发现 了卵圆孔未闭,为了减少她再次发生脑栓塞。医生为她做了卵圆孔封 堵,从此该患者的偏头痛消失了
禁忌证
任何可以找到原因的脑栓塞情况如心源性,周围 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高血凝状态。
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禁忌如3月内有严重出血情况, 明显的视网膜病,有颅内出血病史,明显的颅内 病。
下腔静脉或盆腔静脉血栓形成导致完全梗阻,全 身或局部感染,败血症,心腔内血栓形成。
妊娠。
术前准备
与房缺介入相同
卵圆孔未闭 介入
适应证
当静脉血栓与右心房压升高同时存在时,通过 PFO的反常血栓就可能发生,并导致卒中和外周 动脉栓塞
PFO并发脑卒中或TIA无其他原因解释缺血性脑卒 中的患者
较大的PFO(>25个微泡) 具备发生反常栓塞的三联症:PFO、静脉血栓、
右心房压升高
相对适应证?
偏头痛 !?
偏头痛患者合并PFO发生率为30~40%,典 型偏头痛患者更是高达48-70%
王广义。卵圆孔未闭与不明原因卒中和偏头痛治疗策略。
王广义。偏头痛与卵圆孔未闭的关系 。
谢谢
偏头痛
发生率:10%(先心病的发生率0.6-0.8%) 偏头痛的易患因素
1.遗传因素:家族性病例占34%-90% 2.性别:男女患病率之比1:3-4。 3.年龄:开始于儿童期和青少年期,逐渐上升,大约40岁左右达到
高峰,然后才逐渐下降 4.种族:在美国,白人的患病率最高,非洲裔其次,亚洲裔最低。 5.心理因素:偏头痛患者的性格往往是雄心勃勃、过于整洁、紧张和
术后处理及随访
同房间隔缺损介入
并发症及处理
同房间隔缺损介入
反常栓塞的标准
患有脑及全身性梗死者,栓子的来源与左 心无关
存在静脉栓塞和肺栓塞 存在心脏的右向左分流 存在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或短暂性的右心房
高压的原因(如减压病、屏气动作、喷嚏或 举重等)
卵圆孔未闭 房间隔缺损
PFO 封堵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