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隔缺损与卵圆孔未闭封堵术后封堵器血栓形成研究现状与进展_张志宏

合集下载

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

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

艾森门格综合征:随着肺血管病变的进行 性发展,容量性肺动脉高压渐变为不可逆 的阻力性肺动脉高压,当右心室收缩压高 于左心室收缩压时,左向右分流逆转为双 向分流或右向左分流,出现发绀,即艾森 门格综合征。
临床表现—体征
心前区隆起,收缩期抬举感;S1亢进; P2 增强,固定分裂; L2~3肋间闻及2~3/6级 收缩期喷射性杂音;当肺循环血流量超 过体循环1倍以上时,三尖瓣区可闻短促、 低频的舒张早中期杂音(三尖瓣相对狭 窄)。
临床表现—体征
心前区隆起;收缩期抬举感;P2增强,L3、 4肋间3~4/6级响亮而粗糙的全SM,常伴有震 颤;心尖区较柔和的DM
大型VSD伴明显肺动脉高压时,右室压力显 著升高,SM减弱或消失;P2显著亢进;继发 漏斗部肥厚时P2减弱。
特殊检查
心电图 正常或轻度左室肥大 RV5、V6升高伴深Q 波,T 波直 立高尖对称,以左心室肥厚为主 双室肥厚或右心室肥厚,左房扩 大,P波有切迹或增宽
PV 肺静脉 LA 左心房 PA 脉肺动
LV 左心室
房间隔缺损 血流动力学示意图
ASD 血流动力学变化
上、下腔静脉血 右心房(扩大)
ASD
肺静脉 左心房
右心室 (增大)
左心室(血量 减少)
肺血流量明显增加(肺充血)
肺小动脉痉挛、增厚
体循环供血不足
右向左分流
(消瘦、乏力、心悸、气短等)
艾森门格综合征 (少数病人晚期)
型特点(重点) 3.熟悉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方法 4.熟悉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原则 5.掌握四种常见的先心病的临床特点(重点)
和诊断要点(重点)、病理解剖、血流动力学 变化(重点)
正常胎儿循环的特点及生后血液循环的变化 儿童心血管病检查方法 先天性心脏病概述 常见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

卵圆孔未闭解剖和检查技术的进展

卵圆孔未闭解剖和检查技术的进展

卵圆孔未闭解剖和检查技术的进展韩军良;赵钢【摘要】缺血性卒中是一种综合征,按病因一般可归为5类,病因不同,防治策略亦有区别。

隐源性卒中占整个缺血性卒中病患群体的比率达20%~30%,其中50%以上与心源性栓子相关,研究发现,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与隐源性卒中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

近年,国内逐渐开始了相关的临床工作,我们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也需要注意它们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br> PFO相关性卒中的诊断过程一般由3个步骤组成:首先应疑诊,根据病史以及影像学资料考虑是否存在心源性脑梗死;若高度怀疑则应进行相应的辅助检查;确认存在P F O,则需要进一步明确是否存在深静脉血栓。

第一步要求医生熟悉脑梗死相关亚型的影像学特点并结合该患者的特点进行综合判断,第三步容易被忽视。

只有当隐源性卒中患者同时存在PFO和栓子来源时,才能确诊脑梗死的病因为PFO。

新近由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连续发表了3篇有关PFO封堵术与药物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人们似乎觉得PFO相关性卒中的治疗已有定论,然而从3篇文章发表之后,争论就不断出现,主要是质疑试验的设计不够合理,因而怀疑其结论的正确性。

实际上多数关于PFO与卒中的研究都存在着试验设计不合理的问题。

<br>对此,本期PFO与卒中专刊将纳入PFO与缺血性卒中关系的研究进展、PFO的解剖与检测技术、心源性卒中的影像学特征以及PFO相关性卒中的典型病例等内容,从不同角度阐述PFO相关性卒中的临床表现和特点以及当前研究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希望这些内容有助于增加我们对隐源性卒中的认识,提高诊断脑梗死病因的水平。

【期刊名称】《中国卒中杂志》【年(卷),期】2014(000)007【总页数】5页(P591-595)【关键词】卵圆孔未闭;超声,经颅多普勒【作者】韩军良;赵钢【作者单位】710032 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内科;710032 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心源性脑梗死的常见原因包括心房颤动、瓣膜病、近期的心肌梗死、扩张型心肌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合并深静脉血栓等[1],相对而言,与PFO相关的脑梗死容易在临床实践中被人们所忽略,部分医生甚至对卵圆孔的解剖生理病理和检查技术等尚感到陌生。

生物可降解封堵器研究进展

生物可降解封堵器研究进展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21年1月第35卷第1期J Chin Pract Diagn Ther,Jan.2021,Vol.35,No.1・93・•综述•生物可降解封堵器研究进展邵泽华I,范太兵21.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小儿心脏外科,河南郑州450003;2.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华中阜外医院小儿心脏外科,河南郑州450000摘要:介入封堵手术已成为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等先天性心脏病的首选治疗方法。

既往介入封堵术中植入的封堵器多为鎳钛合金封堵器,易诱发传导阻滞等多种术后并发症。

生物可降解封堵器可有效避免鎳钛合金封堵器的缺点,目前对其的研究多处于动物试验或临床试验阶段。

本文就生物可降解封堵器在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生物可降解;封堵器Clinical research progress of biodegradable occluderSHAO Ze-hua1,FAN Tai-bing21.Department of Pediatric Cardiac Surgery,Zhengzhou University People's Hospital,Henan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Zhengzhou,Henan450003»China;2.Department of Pediatric Cardiac Surgery,Heart Center of Henan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Central China Fuwai Hospital,Zhengzhou,Henan450003»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FAN Tai-bing,E-mail:fantaibing@Abstract:At present,interventional therapy has become the preferred treatment of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as atrial septal defect,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patent foramen ovale»etc.In the past,most of the occluders implanted in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s were nickel-titanium alloy occluders,which easily induced various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s conduction block.The biodegradable occluder can effectively avoid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nickel-titanium alloy occluder, and the research on it is mostly in the stage of animal or clinical trials.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application of biodegradable occluders in atrial septal defect,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and patent foramen ovale.Keywords:congenital heart disease;atrial septal defect;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patent foramen ovale;biodegradable;occluder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发病率为0.8%,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山。

卵圆孔封堵介绍ppt课件

卵圆孔封堵介绍ppt课件
卵圆孔封堵介绍
卵圆孔末闭的解剖学

卵圆孔未闭示意图:胎儿 期,为了维持左心的血液 循环,继发房间隔的下缘 和原发房间隔的上缘虽然 互相接触,但并不融合。 原发房间隔如同瓣膜,只 允许血液自右向左转流。 婴儿出生后左心房压力大 于右心房,使卵圆孔的瓣 膜紧贴继发房间隔从而关 闭卵圆孔。但有时闭合并 不完全,即引起PFO,特 殊情况下引起异常的右向 左分流
卵圆孔末闭的治疗(一)

PFO或房间隔瘤未并发其他异常没有治疗意义。 但以下情况需要给予治疗: 1.当静脉血栓与右心房压升高同时存在时,通 过PFO的反常血栓就可能发生,井导致卒中和外 周动脉栓塞。 2.PFO并发脑卒中或HIA无其他原因解释缺血性 脑卒中的患者。 3.较大的PFO(>25个微泡)。 4.具备发生反常栓塞的三联症:PFO、静脉血栓、 右心房压升高
卵圆孔末闭的临床意义 (三)



反常栓塞的意义 脑卒中 高凝状态亦为反常栓塞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有一些肺栓塞病例甚至可见右心房血栓穿过未闭 的卵圆孔伸入左心房,成为所谓的“impending反 常栓塞” 患神经型减压病的潜水员中,PFO的发生率高于 末发病者,并且发病的潜伏期缩短 PFO与偏头痛的发作有关,特别是有发作先兆的 偏头痛患者
卵圆孔末闭的临床意义 (四)

超声显示一大的血栓(长箭头)横跨PFO 及房间隔瘤(短箭头)
A.短轴观;B.水平长轴观。RA:右心房; LA:左心房;RV:右心室;AO:主动脉; IAS:房间隔
卵圆孔末闭的诊断


右心导管检查 心脏超声 其他检查:的神经影像学特证类同于其他原 因的脑栓塞:①皮质动脉闭塞。②梗死出 现在主干动脉的供血区,往往超过一个脑 叶。②更易影响后循环,出现枕叶及幕下 梗死

脑卒中患者经导管封堵卵圆孔临床资料分析

脑卒中患者经导管封堵卵圆孔临床资料分析

Junl f adoac l ora o rivsua P l nr i ae,etm e 0 , o.0 N . C r& umoayDs ssS p b r 1 V 13 , o5 e e 2 1
37 9
诊断仪 检查 , 经食 道超声 心 动 图或 经胸超 声 心动 图 。
人 , 年 龄 < 5岁 的脑 卒 中患 者 中 , F 的发 生 率 在 5 PO 较有 明确 原 因引起 的脑卒 中患 者高 6倍 ' 。 ¨J 随着 经 皮 房 间 隔 缺 损 封 堵 器 的 进 一 步 发 展 , K ar 。 系统 复 习 了已报 道 的文 献 后认 为 , 皮 hi y等 。 经
本 院 收治无 明确高 危 因素脑 梗 死并 P o患者 6例 。 r
作者单位 : 0 2 北京 首都 医科大学 附属北京 安贞医 院一 市 1 09 0 北京
心 肺 血 管 疾 病 研究 所 小 儿心 脏 科
通信作者 : 金梅 , — i:i e 1 o u cr. Ema j m i @sh .o li 6 l n
动图检查 , 未见 封堵器移位 。术后未有脑 卒 中事件 。结论 : 经导管封 堵 P O是 一种较 有效 的介入治疗 F
方法 , 可用 于 预 防 由 于 D O导 的致 脑 部 矛 盾 栓塞 。 F
[ 关键词] 经导 管封堵 ;卵圆孔未闭; 脑卒 中 ; 先天性心脏病
[ 中图分类号] R 4 . 5 11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0 -0 2 2 1 )5360 0 756 (0 1 0 -9 -2
B in 00 9 C i eig102 ,hn j a
[ btat Obet e Tasaht l uept toa e vl P o)t pee t ri e bl m A s c] r jc v : rncte rc sr a n rm noa i e o e f e( r o rvn an m oi b s

卵圆孔未闭介入手术治疗ppt

卵圆孔未闭介入手术治疗ppt

鉴别诊断
卵圆孔未闭应与小房间隔缺损相鉴别,主要通过 心脏超声来实现。小房缺是在经胸超声或经食道 超声下显示房间隔上有小的连续中断,房间隔上 的连续中断多半>4 mm
卵圆孔未的治疗方法
➢以往封闭卵圆孔未闭依靠外科手术。手术治疗的 成功率高,病死率很低,但创伤大,可能会出现 心房颤动、心包积液、术后出血和伤口感染等并 发症,因此,近年来已很少采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心导管技术的发展,相 当一部分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如动脉导管未 闭、房室间隔缺损)可经介入治疗根治。 ➢近年来的临床实践证明,这一技术永久性关闭开 放的卵圆孔也是安全、有效、可行的。
卵圆孔未闭合矛盾栓塞
Meister等认为矛盾栓塞应符合下述四点:(1) 患有脑及全身性梗塞者,栓子的来源与左心无关; (2)存在静脉栓塞和肺栓塞;(3)存在心脏的 右向左分流;(4)存在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或短暂 性的右房高压。
卵圆孔未闭合矛盾栓塞
1877年cohnheim描述了卵圆孔未闭(PFO)矛盾 栓塞致脑卒中死亡的病例,1885年zahn提出矛盾 栓塞的概念:静脉系统的栓子通过心内解剖通道 进入体循环而造成全身动脉栓塞。近年PFO与不 明原因卒中(CS)及偏头痛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 视。人群中PFO的检出率约20%-30%。PFO是造 成矛盾栓塞的病理解剖基础。
卵圆孔未闭的流行病学情况
➢卵圆孔未闭是目前成人中最为常见的先天性 心脏异常,卵圆孔一般在生后第1年闭合,若 大于3岁的幼儿卵圆孔仍不闭合称卵圆孔未闭, 成年人中有20%~25%的卵圆孔不完全闭合。 在正常人群中约4人中即可检出1人患有此病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卵圆孔未闭一般不引起两 房间的分流,对心脏的血流动力学并无影响, 因而认为“无关紧要”
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 和矛盾栓塞

经导管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及并发症

经导管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及并发症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5 年 5 月第 14 卷增刊 J Intervent Radiol 2005 , Vol . 14 , Suppl
— 113 —
四 、自然过 程 据心脏缺 损大小 及肺 动脉压 而 定。
先心病既往外科手术 ,现今经导管非开胸法介 入治疗心血管畸形已成为可能 。先心病介入治疗是 心血管病介入治疗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先心病介入 治疗已和冠心病介入治疗 、心电生理学等学科一样 , 逐渐形成相对独立的学科 。
手术全程为80min30480即刻技术成功率3目前全世界个国家开展方法治疗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多中心研究自1977年开展这项技术至2004年10月已完成5万余例其中我院共完成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患者1000月戴汝平根据国内北京阜外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广州心研所小儿心脏中心北京安贞医院沈阳军区总医院301医院西京医院等七所大的医学中心的初步统计共完成4397例10余种先心病的介入性治疗进行初步分析报告介入封堵房间隔缺损790例
15. 5 %
肺动脉瓣狭窄( PS)
13. 1 %
法乐四、五联症 ( F4 、F5) 13. 1 %
主动脉瓣狭窄(AS)
2.1 %
主动脉缩窄
0.7 %
三尖瓣闭锁( TA)
0.3 %
其他
10. 2 %
室间隔缺损 (VSD) 房间隔缺损 (ASD) 动脉导管未闭 (PDA) 肺动脉瓣狭窄 (PS) 主动脉缩窄 (CoA) 主动脉瓣狭窄 (AS) 法乐四联症 (F4) 大动脉错位 (TGA) 共干 三尖瓣闭锁 (TA) 其他
(九) 先心病术后肺动脉及分支狭窄 。 六、经导管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 房间隔缺损 (atrial septal defect ,ASD) 是常见的 先天性心脏病 ,占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的首位 。国内 统计 : 占先天 性心脏病的 21 %~26. 1 % , 男女比例 约为 2∶1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301 医院) 统计占 先天性心脏病的 14. 48 % 。自 1974 年 King 等开发 房间隔封堵术 ,1979 年 Rashkind 成功应用 于临床 。 我国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陆续在广州 、杭州 、北京 邀请 Sideri s ( Sideri s 法) , 加 拿 大 Bensen ( Cardio2seal 法) 来华传授房间隔封堵术 。1997 年戴汝平经过考 察比较 ,将 Amplatzer 封堵器引进我国 ,本法在国内 广泛推 广。至 目前 共完 成 790 例 ,其 中主 要采 用 Amplatz 法 ,占 85 %。 (一) 房间隔缺损病理解剖分型 : (1) 中心型或中央型 (卵圆窝型或继发孔型又称 Ⅱ孔型) 。这是心房间隔缺损中最多见的一种 ,约占 全部病例的 80 %以上。缺损位于卵圆窝或其附近 , 周围为心房间隔组织 ,缺损面积一般较大 ,直径多为 1~4 cm。一般为单发 ,有时是多发的筛状小孔 。 (2) 上腔型 (静脉窦缺损) 为高位缺损。缺损位 于上腔静脉入口下方 ,下缘为房间隔 ,从上腔静脉回 流来的血液可以直接 流入左 、右心房 , 亦称高位缺 损 ,常合并右上肺静脉异位引流 。 (3) 下腔型缺损为低位缺损 。下缘缺乏心房间 隔组织 ,直达下腔静脉入口处。有较大的下腔静脉 瓣 ,手术时误为间隔下缘 ,缝合后产生下腔静脉引流 入左心房 。一般情况下 ,下腔静脉回流来的血液可 同时分流入两侧心房 ,亦称低位型缺损 。 (4) 原发孔型 。房缺近十字交叉处无间隔 ,房室 之间由左 、右房室瓣隔开 。 (5) 混合型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缺损同时存在 ,心 房间隔几乎完全缺如 ,其血流动力学变化与单心房 畸形相似 ,有的称为单心房 。 (二) 病理生理和临床表现

卵圆孔未闭

卵圆孔未闭

卵圆孔未闭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徐广润一、概述卵圆孔的形成在胚胎发育至第6、7周时,心房间隔先后发出2个隔,先出现的隔为原发隔或称第一隔,后出现的隔为继发隔或称第二隔,原发隔自心房中线背侧壁呈半月形长出,向房室管生长与心内膜垫融合,与房室隔尾端部留一小孔,称为原发孔。

在原发孔未闭合前,原发隔近头端部分形成一孔,称继发孔,是胎儿时期的血液的正常通道。

同时在第一隔的右侧由心房壁上又长出一镰状形隔,称继发隔或称第二隔,此隔不继续生长分离心房中途停止,镰状形凹陷呈卵圆形称卵圆窝,卵圆窝处原发隔与继发隔未能正常自然粘连融合留下一小裂隙称卵圆孔,在两者间残存宽约1~6mm,长约7mm的裂隙样未闭的异常通道称卵圆孔未闭。

在心脏胎儿时期卵圆孔未关闭时,继发隔之自由边缘,成为卵圆孔的瓣膜,只允许血流从右房进入左房,起单向瓣膜的作用,胎儿出生后由于呼吸交换肺血流增加,左房压力增高,压迫卵圆孔瓣使之关闭,但在婴幼儿心导管检查时导管很容易经未闭的卵圆孔从右房进入左房,由此说明新生儿和小婴儿期卵圆孔瓣膜较薄,卵圆孔的闭合多数为功能性闭合,随年龄的增长,卵圆孔瓣膜粘连僵直,活动减弱,纤维组织增生使孔道闭塞形成不交通的卵圆孔,卵圆孔一般在生后第1年内闭合,若大于3岁的幼儿卵圆孔仍不闭合称卵圆孔未闭,成年人中约有20%~25%的卵圆孔不完全闭合,留下很小的裂隙,称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或探针可通过的卵圆孔)。

PFO时出生后原发隔与继发隔未能正常自然粘连融合,在两者间残存的裂隙样异常通道,类似一功能性瓣膜,当右房压高于左房压时左侧薄弱的原发隔被推开,即出现右向左分流。

二、PFO的诊断经食道超声(TEE)是PFO的首选诊断方法,可以清楚显示房间隔未见连续中断,彩色多普勒成像卵圆窝部位存在左右心房间左向右的或右向左的细小分流。

房间隔上的小房缺是在经胸超声或经食道超声下显示房间隔上有小的连续中断,房间隔上的连续中断多半大于4mm,彩色多普勒成像房间隔部位在左右心房间存在左向右的小分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in J Hemorh.2008;18(1)166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与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是临床常见的两种先天性心脏发育畸形。

近年来,由于心导管技术进步和封堵器材料改善,对有适应证的ASD/PFO,介入封堵已逐渐取代开胸手术成为临床首选。

但随着ASD/PFO封堵术的广泛开展,术后出凝血并发症问题已引起关注,本文对封堵器血栓形成研究及进展作一综述。

1 封堵器血栓形成的概念封堵器血栓形成的诊断主要依赖于超声心动图,尤其是经食道超声(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

一般是指ASD/PFO封堵术后封堵器表面新出现的非平面结构的回声异常沉积物,该结构在血流冲击下可有部分活动[1]。

2 封堵器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及危害迄今,应用于临床的各种类型封堵器均有血栓形成报道。

Krumsdorf等[2]统计1,000例ASD/PFO封堵术后6个月内血栓总的发生率为2%,其中70%在术后4周内发现,不同类型的封堵器血栓发生率分别为:CardioSEAL7.1%,StarFLEX5.7%,PFO-Star 6.6%,ASDOS 3.6%,Helex 0.8%。

Amplatzer封堵器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封堵器,尽管尚未见具体统计数据,但也有血栓形成的报道[1]。

Amplatzer封堵器由直径0.004 ̄0.0075英寸镍钛合金丝编织成双面伞和连接腰部,内部填充三层绦纶片。

近年来国内开发的封堵器材料和结构都与Amplatzer封堵器相近,封堵操作及术后用药与Amplatzer封堵器均一致。

封堵器血栓形成的危害在于脱落潜在风险,如血栓持续增大而不得不接受开胸手术取出封堵器[2,3],而血栓脱落则可能导致血管栓塞事件,Wang等[3]及Chessa等[4]曾分别报道ASD封堵术后发生下肢血管栓塞。

Raghu等[5]报道一例29岁年轻女性在ASD封堵术后2年因封堵器血栓脱落导致脑栓塞。

房间隔缺损与卵圆孔未闭封堵术后封堵器血栓形成研究现状与进展张志宏 综述,覃 军* 审校(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全军心血管病研究所,重庆 400037)关键词:房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封堵术;封堵器;血栓形成 中图法分类号:R5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81X(2008)01-0166-033 封堵器血栓形成的机制一定程度的纤维蛋白、血浆蛋白及血细胞等血液成分沉着是封堵器植入后必然的反应过程,但这与封堵器血栓形成的关系尚不清楚。

动物实验研究显示,血液成分沉着不仅参与缺损处封堵,还与封堵器内皮化过程密切相关。

封堵器植入后血液受阻于缺损处绦纶片,出现纤维蛋白为主的混合物沉着,继而周围纤维组织逐渐长入和包埋封堵器,内皮细胞从封堵器与周围心房壁接触位置开始贴壁生长、爬行扩展,最终在封堵器表面形成光滑的内皮细胞层,整个过程需3个月左右完成,该过程又称为封堵器内皮化,其重要意义在于避免血液直接接触封堵器,防止血栓在粗糙的封堵器表面形成和增大。

有资料显示,封堵器植入后血栓发生率与所选用的封堵器类型有关,Amplatzer封堵器与CardioSEAL、StarFLEX、PFO-Star等封堵器相比,封堵术后4周末封堵器血栓发生率差异显著[2]。

猜测裸露的金属臂可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Braun等[6]发现,第一代和第二代PFO-Star封堵器由于镍金属臂裸露在外,封堵PFO后TEE观察到部分患者封堵器上粘附有血栓样结构;第三代PFO-Star封堵器对镍金属臂行包埋处理,再行封堵PFO后TEE未再检出血栓。

此外,有研究认为合并心房颤动或房间隔膨出瘤是封堵术后封堵器血栓形成显著性危险预测因素,而患者年龄、性别、术后预防性抗生素用药品种、术后存在残余分流及装置断裂、甚至术前合并凝血机能异常或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均未发现与封堵器血栓形成有显著相关关系[2]。

然而,不同类型的封堵器血栓形成为何差异显著迄今仍无合理解释。

4 预防封堵器血栓形成现状预防封堵器血栓形成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

一是及早发现血栓形成;二是封堵术后预防性用药。

收稿日期:2007-12-07 作者简介:张志宏(1977-),男,江苏连云港人,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8;18(1)1674.1定期超声检查由于普通经胸超声在成人常不能敏感地检测出封堵器血栓形成,而TEE发现封堵器血栓形成多数发生于封堵术后4周内,因此TEE是封堵术后重要随访内容。

Krumsdorf等[2]认为经胸超声对儿童患者随访已足够。

对成人患者,无论超声声窗条件,应常规进行TEE检查,分别在术后4周、6个月、12个月进行。

Moore等[7]提出封堵术后超声检查应个体化,经胸超声监测对绝大多数儿童及声窗条件较好的成人是足够的,而对声窗条件不佳、使用血栓发生率高的封堵器以及血栓形成高风险的成人患者应行TEE随访。

目前国内对ASD/PFO封堵术后是否需要常规行TEE检查尚无一致认识。

4.2预防性用药血小板活化和凝血酶原激活是血栓形成中两个关键环节,预防血栓形成也主要是针对这两个环节,即抗血小板治疗和抗凝血酶治疗。

迄今,临床在ASD/PFO封堵术后预防封堵器血栓形成具体用药方案上仍有分歧。

早期使用血栓发生率高的封堵器如Rashkind 和ASDOS等,封堵术后一般给予口服抗凝血酶药华法林,维持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2 ̄3[2]。

一份随访资料显示,封堵术后口服华法林,调节国际标准化比值在3.0 ̄4.5,22例ASD/PFO以ASDOS封堵器封堵后4周内TEE发现封堵器血栓形成6例 [8]。

对于Amplatzer封堵器,由于目前还没有确定封堵器血栓形成的高风险患者标准[4],多不使用抗凝血酶药,而是在ASD封堵术前即开始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阿司匹林,但这种做法并无生物学依据,也缺乏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即使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具体实施方案上仍有所区别,既有单独口服阿司匹林3 ̄5mg/kg/d至术后3 ̄6个月[9],也有先以阿司匹林(3 ̄5mg/kg/d)联合氯吡格雷(75mg/d)口服6 ̄8周甚至更长时间,再单独口服阿司匹林(3 ̄5mg/kg/d)至术后6个月[3,4]。

对PFO患者,推荐封堵术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口服共6个月[2]。

迄今为止,尚无前瞻性试验证明抗凝血酶和抗血小板哪种方案更理想,一份样本量达1,000例ASD/PFO封堵术资料回顾显示,980例无血栓形成患者中有10%(95例)接受华法林治疗,51%(505例)接受阿司匹林治疗,39%(380例)接受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20例血栓形成患者中,15%(3例)口服华法林,30%(6例)口服阿司匹林,55%(11例)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校正数据后不同方案血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由于该研究为回顾性质,使用的封堵器类型不尽相同,在研究早期封堵术后使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期则没有,故而得出的结论有待验证。

国内在ASD/PFO封堵术后预防血栓形成用药方案上意见也不一致。

早期戴汝平等[10]、张玉顺等[11]分别提出封堵术后继续肝素化(100IU/kg)抗凝24h,同时口服阿司匹林(2 ̄4mg/kg/d)连续3个月,也有建议将阿司匹林延长至术后6个月[12];秦永文等[13]提倡封堵术后延长抗凝持续时间,术后持续使用肝素(50 ̄100U/kg)或低分子肝素(1mg/kg)皮下注射,2次/d,共3 ̄5d,同时口服阿司匹林(3 ̄5mg/kg/d)共6个月,对直径30mm或以上的封堵器,改阿司匹林为口服华法林连续用药3个月或半年;杨荣等[14]的方案为术前2d起口服阿司匹林直至术后3 ̄6个月,对封堵器直径30mm或以上患者,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共3d,并加服噻氯吡啶共1个月。

2004年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和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编辑委员会联合发表了《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指南》[15],推荐ASD封堵术后肝素抗凝24h,按小儿3 ̄5mg/kg/d及成人3mg/kg/d口服阿司匹林6个月;对封堵器直径>30mm成人可酌情加服氯吡格雷75mg/d。

直到现在,国内在ASD/PFO封堵术后预防血栓形成用药仍然存在较大差异,而且也未见封堵术后各种用药方案比较报道。

5 进展造成ASD/PFO封堵术后临床用药分歧的根本原因与对封堵器植入后局部凝血机能变化规律仍不清楚有关。

封堵器植入心腔后,随访监测局部凝血机能变化难以实现,而通过监测外周静脉血凝血机能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封堵术后局部凝血机能变化。

Josep等[16]抽取肘静脉血检测接受Amplatzer封堵器治疗的ASD患者血小板活化和凝血酶原激活指标。

共检测14例窦性心律成人ASD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术后24h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2次(每次1mg/kg),手术当日起口服阿司匹林 125mg/d至术后6个月。

研究发现封堵术后反映凝血酶原激活指标凝血酶原片段在术后第1d开始升高,第7d达高峰,随后逐渐下降,术后第30d仍较术前高30%,术后第90d完全恢复到术前水平;而反映血小板活化指标P-选择素阳性血小板比率在上述观察期内无显著改变。

据此认为,ASD封堵器植入后3个月内凝血酶原激活具有重要作用,而同期血小板并无显著活化,进而提出ASD封堵术后抗凝血酶治疗1个月可能比目前口服阿司匹林6个月更合适。

但目前尚未见使用同类型封堵器封堵术后抗凝血酶和抗血小板方案的平行对照研究。

封堵成功后周围心内膜最终将完全包埋封堵器,故封堵器没有必要长期存留于体内。

近年来,生物可降解材料特殊性质为人所瞩目。

肠胶原 (Intestinal collagen layer,ICL)是从猪肠黏膜下层提取出来的高度纯化的Ⅰ型生物工程胶原,移植入宿主体内能逐渐降解吸收。

2003年,Jux等[17]尝试以ICL取代传统CardioSEAL封堵器聚酯纤维片,用这种改进后的封堵器封堵小羊ASD模型,意外发现封堵术后2周封堵器即完全内皮化,随访至术后3个月,开始显示轻微分离倾向,此后逐渐被吸收。

该研究初步表明ICL替代涤纶可以更快实现封堵器内皮化,降低血栓形成风险,减少宿主免疫反应。

2006年又报道ICL补片经肝素涂层处理后,进一步降低了封堵器血栓形成风险,并且在封堵术2年后完全为自体组织所代替[18]。

可以预见,一但确认该类型封堵器能安全应用于临床,将不仅大大改善目前预防封堵器血栓形成用药方案的混乱,而且杜绝了异物长期存留体内风险。

参考文献[1] Acar P,Aggoun Y,Abdel-Massih T,et al.Images in cardiology:Thrombus after 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ASD with anAmplatzer septal occluder assessed by three dimensionalechocardiographic reconstruction[J].Heart,2002,88:52.[2] Krumsdorf U,Ostermayer S,Billinger K,et al.Incidence andclinical course of thrombus formation on atrial septal defectand patient foramen ovale closure devices in 1,000 consecu-Chin J Hemorh.2008;18(1)168tive patients[J].J Am Coll Cardiol,2004,43:302 ̄309.[3] Wang JK,Tsai SK,Wu MH,et al.Short- and intermediate-termresults of 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atrial septal defect with theAmplatzer septal occluder[J].Am Heart J,2004,148:511 ̄517.[4] Chessa M,Carminati M,Butera G,et al.Early and late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transcatheter occlusion of secundumatrial septal defect[J].J Am Coll Cardiol,2002,9:1061 ̄1065.[5] Raghu A,Kawalsky D,Feldman M.Embolic Stroke Due to aLeft Atrial Thrombus Two Years After Placement of an AtrialSeptal Defect Closure Device[J].Am J Cardiol,2006,98:1294 ̄1296.[6] Braun M,Fassbender D,Schoen S,et al.Transcatheter closureof patent foramen ovale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schemia[J].J Am Coll Cardiol,2002,39:2019 ̄2025.[7] Moore JW,Levi DS.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atrial shuntsFocus on a lingering issue[J].J Am Coll Cardiol,2004,43:310 ̄312.[8] Brandt RR,Neumann T,Neuzner J,et al.Transcatheter closureof atrial septal defect and patent foramen ovale in adult pa-tients using the Amplatzer occlusion device:no evidence forthrombus deposition with antiplatelet agents[J].J Am SocEchocardiogr,2002,15:1094  ̄1098.[9] Thanopoulos BD,LASKARI CV,TSAOUSIS GS,et al.Clo-sure of Atrial Septal Defects with the Amplatzer OcclusionDevice:reliminary Results[J].J Am Coll Cardiol,1998,31:1110 ̄1116.[10] 戴汝平,刘延玲,张戈军,等.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疗效评价(附60例报告)[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2):87 ̄92.[11] 张玉顺,贾国良,何 争,等.应用Amplatzer 封堵器治疗房间隔缺损[J].心脏杂志,2000,12(5):379 ̄381.[12] 王树水,李渝芬,张智伟,等.应用Amplatzer封堵器封堵小儿房间隔缺损的并发症分析[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3,11(6):300 ̄302.[13] 秦永文.经导管闭合房间隔缺损的规范化探讨[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5,14(4):444 ̄446.[14] 杨 荣,孔祥清,盛燕辉,等.成人继发孔房间隔缺损的Amplatzer间隔封闭器介入治疗[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3(3):228 ̄230.[15] 周爱卿,蒋世良.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指南[J].中华儿科杂志, 2004,42(3):234 ̄239.[16] Josep Rode’s-Cabau, Andre’s Palacios,Carles Palacio,et al.Assessment of the markers of platelet and coagulation activa-tion following 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atrial septal defec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2005,98:107 ̄112.[17] Jux C,Wohlsein P,Bruegmann M,et al.A new biological ma-trix for septal occlusion[J].J Interv Cardiol,2003,16(2):149 ̄152.[18] Jux C,Bertram H,Wohlsein P,et al.Interventional Atrial Sep-tal Defect Closure Using a Totally Bioresorbable OccluderMatrix Development and Preclinical Evaluation of theBioSTAR Device[J].J Am Coll Cardiol,2006,48:161 ̄169.(上接第151页)者hs-CRP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