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修2化学《苯》教学反思
_来自石油和煤的化工原料_苯_教学设计和反思

不溶于水且比水轻的物理性质及溴的苯
溶液的颜色。
图3
实验 2:苯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同时结合苯层
化学教与学 2012 年第 6 期
▲
仍为无色的现象,对比实验 1 中溶液的颜色指出盐不溶 于苯的性质。
【设计意图】(1) 通过和学生一起进行实验检验、讨 论 分 析 ,排 除 C=C 和 C≡C 的 可 能 性 ,让 学 生 意 识 到 实 验是化学研究的基础。
(2) 盐不溶于苯等非水溶性的有机溶剂和卤素单质 易溶于苯,这两个知识是学生经常模糊的,而在有机物的 鉴别和分离提纯中会经常涉及,这里通过实验强化记忆。
活动 3: 通过介绍苯可以和氢气发生加成反应排除 饱和脂环烃等结构,排除了苯中全部 C—C 的可能性,为 悬念再加砝码。
活动 4:结合甲烷、乙烯、苯的球棍模型的比较,讲解 苯的真实结构,并明确几种化学式的表达。
·教学设计·
“来自石油和煤的化工原料———苯” 教学设计和反思
杨晓丽 丁 艳 (江苏省姜堰中学 江苏 姜堰 225500)
摘要: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情境,多种教学手段结合,通过四组活动展开对苯的结构和性质的研究,让学生领悟化学学科
的特点,培养探究意识和科学素养。
关键词:苯;教学;活动探究
文 章 编 号 :1008-0546(2012)06-0072-03
→→→→→→→→→→→→→→→→→→→→→→→→→→→→→→→→→→→→→→→→→→→→→→→ (上接第 39 页)
自我对话: 1.今天学习的知识有哪些? 2.今 天 学 习 的 知 识 难 点 是 什 么 ? 3.今 天 学 习 的 难 点 用 什 么 方 法 解 决 ? 4.今 天 学 习 的 知 识 和 哪 些 已 学 知 识 有 联 系 ? 5.今 天 的 学 习 中 有 哪 些 细 节 值 得 我 回 味 ? 通过这种针对性的自我对话,学生对当日所学的知
高一必修2化学《苯》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五月份学校组织了同题赛讲的活动,课题为苯。
回想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以及教学实施过程,有精彩之处,也有不足之处。
下面进行总结。
一、猜测入手激发学习兴趣猜测是化学理论的“胚胎”,猜测是学生感知事物后作出的未经证实的判断,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如,在苯这节课中,我们了解苯的分子式后,试着让学生写出它可能的简式,再如何通过实验最终确定它的简式,这时学生就会跃跃欲试,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学生一旦做出某种猜测,他就会把自己的思维与所学的知识连在一起,就会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于是就会主动参与,关心知识的进展,从而达到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
二、动手操作培养探索能力在推导苯的结构时,安排了学生操作实验验证。
这样使学生学会由事物的表象分析事物的本质、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确实明白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应结构的原则。
而且理解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发散验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说促思,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对学生的五花八门的想法不急于评价,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说一说,议一议,互相交流,达成共识。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理一理,归纳出实验的要点。
通过“评评议议”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散,在活动中发展,学得主动、扎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确定苯的结构简式时要求学生先发散思维,根据已学的确定结构是的方法,想象符合苯的分子式C6H6的可能的结构简式,然后再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用实验事实来最终确定苯的结构简式。
四、立足课内,联系生活。
课程标准要求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
只有这样,才真正实现“教材生活化,生活教材化,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目标。
本课教学的优点我自己认为在于能根据教材的特点,不过多使用电教及其他辅助手段,教学程序也比较简洁,重在让学生探究,而不直接给出结论。
高中化学_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苯》课堂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苯是几种有机化合物中的典型代表物之一,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被列为必修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苯的物理性质、分子结构、化学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从结构角度适当深化对学生苯的认识,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苯分子结构中特殊的化学键决定了苯的化学性质。
它是对中学阶段烃类成键知识以及性质的总结与拓展。
学好苯的知识对后续有机物的学习具有指导作用。
通过这节课,学生基本掌握了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能利用物质的结构推断物质的性质,利用物质的性质来推断物质的结构。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苯”之前已学习了烷烃——甲烷、烯烃——乙烯,初步掌握了碳碳单键、碳碳双键的一些特征反应,少部分学生甚至还有碳碳叁键及环的概念,具备了一定的“先备知识”,这正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基础。
我们应引导学生对比前面刚刚学过的甲烷和乙烯的性质得出苯的独特的性质,帮助他们建立有机物“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逐步熟悉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
需要注意,此时学生有机知识储备并不多,更谈不上知识的综合整理,因此教学中应注意不能随意增加难度,随意补充知识如苯的磺化反应等,更不能将知识面拓展到苯的同系物甚至芳香烃,这样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苯的分子结构,了解苯的来源和物理性质,了解苯的可燃性、稳定性、取代反应等化学性质及主要用途和毒性。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物展示、学生自学及趣味实验演示了解苯的物理性质;2.通过对苯分子式的可能结构的分析,然后实验探究,再根据提供的信息资料分析最后得出苯的特殊结构,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3.通过实验演示、实验录像及动画模拟,理解苯的化学性质,同时通过重要实验装置的探讨培养实验技能,了解苯的用途、毒性和减少苯对人体伤害的措施。
高中化学_《苯及其同系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苯及其同系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苯及同系物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体会由个别到一般的推论方法,以及知识间“相似类比”和“差异类比”的比较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比较苯及苯的同系物化学性质,进一步体会不同基团对有机物性质的影响,培养学生用科学观点看待事物教学重点、难点:苯及其同系物的化学性质,并能联系苯的结构加以解释。
3、在苯的同系物中,加入少量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振荡后溶液退色。
甲苯发生上述反应生成苯甲酸(C6H5COOH),正确的解释是()A.苯的同系物分子中碳原子数比苯分子中碳原子数多B.苯环受侧链影响而易被氧化C.侧链受苯环影响而易被氧化D.苯环和侧链的相互影响,使苯环和侧链同时被氧化4.苯环结构中,不存在单双键交替的结构,可以作为证据的事实是()①苯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退色②苯中碳碳键的键长均相等③苯能在一定条件下跟H2加成生成环己烷④经实验测得邻二甲苯仅一种结构⑤苯在FeBr3存在的条件下与液溴可发生取代反应,但不因化学反应而使溴水退色A.②③⑤B.①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④5.苯与甲苯相比较,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都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浓烟B.都能使酸性KMnO4溶液退色C.都不能因反应而使溴水退色D.苯比甲苯更易于与硝酸发生取代反应6、分子式为C8H10的芳香烃,苯环上的一硝基取代物只有一种,该芳香烃的名称是A.乙苯B.邻二甲苯C.间二甲苯D.对二甲苯板书设计三、苯及苯的同系物的化学性质1、易取代:与卤素单质、硝酸、浓硫酸的反应2、难加成:与氢气的反应3、氧化:苯的同系物与酸性高锰酸钾、氧气的反应《苯及其同系物》学情分析《苯及其同系物》的学习中是学生在掌握了烷烃、烯烃、炔烃性质之后的内容,学生初步了解了有机物结构对性质的影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烃”这一客“饱和”和“不饱和”迁移到“芳香”的认识过程,则能培养观事物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方法和对事物进行对比,发现内在联系及规律的思维品质。
高一化学《苯》的说课稿及反思

高一化学《苯》的说课稿及反思一、教材分析及教学策略1.主要内容及知识结构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及知识结构是:苯作为必修内容中有机物的典型代表之一,介绍了苯的发现、基本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2.作用与地位这一部分的知识属于必修有机物的范围,是在学习烷烃和烯烃之后的知识,是有机物学习中重要的、必不可少的部分,能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学习有机物奠定基础。
3.课程标准及其解读《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认识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意义,了解苯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课程标准解读中这样建议:“这个内容主题在知识上承载着必修课程中有机化学知识的教学功能。
要求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对有机化学极为初步的认识基础上,比较系统地学习个别重要有机化合物的框架性认识,进一步体会有机化学对于人类文明、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对于高一学生而言,通过甲烷、乙烯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碳碳单键、碳碳双键所具有的性质,初步意识到有机物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的必然联系,苯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的学习能够加深他们对这种联系的认识并逐步形成探究有机物性质的科学方法,为后面继续学习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醇和乙酸提供理论基础。
因此,学生学习这一部分知识的欲望比较强烈。
但是由于学生的有机知识还比较少,对于苯的结构比较难用化学语言表示出来。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苯的物理性质。
(2)认识苯的结构。
(3)掌握苯的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探究和实验,学会归纳和总结苯的一些化学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乐于探究物质性质的精神。
(2)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和喜悦,从而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苯的结构特征及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苯中碳碳键是一种介于单键与双键之间特殊的键。
五、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1.教学方法(1)探究式教法;(2)讨论式教法。
2.学习方法(1)阅读法:通过阅读苯的发现,苯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图标激起学习苯的欲望,总结苯的特殊物理性质。
高中化学_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2课时苯本节课设计思路: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以及学情,采用课前预习案、课堂探究案、课后提升案三案导学的模式。
【预习目标】1、记住苯的物理性质。
2、能说出苯的特殊结构。
3、能说出苯的主要化学性质。
4、逐渐养成自主预习,科学学习的良好习惯。
【探究目标】1、通过对苯实物的观察,对苯有一个感性认识。
2、认识苯的分子组成和结构特点3、能以苯的反应事实为依据,归纳出苯的主要化学性质。
4、通过对苯的性质的探究及苯的历史回顾,养成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的灵感美。
【重点】了解苯的分子组成、结构和化学性质,进一步掌握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难点】掌握苯的取代与加成反应。
【教学方法】(1)观察分析:通过药品和模型展示,使学生对苯的性质、结构有直观印象。
(2)初步推断: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初步推断苯的可能结构,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对新知识进行了探索。
(3)实验验证:在初步推断出苯的可能结构之后,学生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结构是否正确,这样既提高了动手能力,又获得了新知识。
(4)总结归纳:在探索出苯的分子结构之后,再由学生总结归纳出苯分子的结构特点,从而使学生对苯分子结构真正理解并为苯的化学性质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过程】附录:课堂表现星及星光小组评选标准附录1星光课堂136教学模式课前预习评价表附录2星光课堂136教学模式星光小组评价表依据。
附录3星光课堂136教学模式学生课堂表现评价表课堂表现星:第2课时苯学情分析首先,学生学习了甲烷(烷烃)和乙烯(烯烃)的性质后,知道单键和双键的性质,知道单键和双键分别能发生什么反应,这点有利于分析苯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其次,在学习了甲烷和乙烯后,学生了很想继续学习其他的有机物,有的同学已经在生活中或预习时对苯有了一定了解,他们非常的渴望揭开苯的神秘面纱,我们要充分抓住这一点进行引导式探究教学,多做实验,多设计探究活动,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再者,生已初步学习了甲烷和乙烯的性质,具备了学习有机化合物的基本能力。
教学反思-苯

教学反思—苯根据教学大纲,我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是:1,知道煤综合利用的气化、液化和干馏的三种方法的原理和目的。
2,掌握苯的分子结构。
3,了解苯的来源和物理性质。
4,掌握苯的可燃性,稳定性,取代反应等化学性质。
为了达到这些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1,学生阅读书本,找出煤综合利用的三种方法及其原理和目的,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
2,教师引导学生得出苯可以从煤焦油中通过蒸馏的方法获得。
3,利用苯的一些信息:相同情况下,苯蒸汽的密度是氢气的39倍,含碳量为92.3%,求苯的分子式。
4,根据所求得的分子式,推测分子式为C6H6可能的结构式。
5,展示学生的成果,学生所画的结构中有双键和三键。
6,让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所画结构式的是否正确。
7,学生实验:苯加入酸性高锰酸钾和苯加入浓溴水。
8,学生得出苯中不含双键和三键,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苯正确的结构。
9,展示苯样品,学生归纳物理性质。
10,演示苯的燃烧实验,学生描述现象和书写方程式,在教师的帮助下了解苯燃烧伴有浓烈黑烟的原因。
11,讲解苯的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帮助学生归纳苯的化学性质为:易取代,可加成,难氧化。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以下问题:1,对于分子式的推导,只有少部分学生可以得出,很多同学没有头绪,经过讲解之后可以理解,但是出类似的题目解题又有困难。
2,求得分子式之后推测苯可能的结构式时,很大一部分同学显得毫无头绪,且部分学生画出的结构式中碳的共价键有5个甚至6个的现象。
3,对于苯的分子结构,虽然可通过实验得出苯不含双键,但是还是有部分学生认为苯是单双键相间的结构,不能理解苯的键是介于单双键之间的特殊的键。
这种现象说明学生对于有机这块内容,如果以探究的方式,在难度上稍加挖掘的话,虽然是理科班学生,但还是有困难,原因可能是有机的思想还是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从无机一下子转换过来,很多有机的思维方式和解题思路对他们来说还是生疏的。
比如:(1)分子式的推断,很多学生表示这类题目太难。
《苯》 说课稿

《苯》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苯》。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苯》是高中化学必修 2 中“有机化合物”这一章节的重要内容。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甲烷、乙烯等简单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而苯作为一种重要的芳香烃,其独特的结构和性质对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拓展,也为后续学习芳香烃的衍生物等内容做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对于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苯的结构较为特殊,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同时,学生在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通过引导和启发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苯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等。
(2)掌握苯的分子结构,能够书写苯的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
(3)理解苯的化学性质,如可燃性、取代反应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苯分子结构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通过苯的化学性质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了解苯的发现和研究历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索科学的精神。
(2)通过对苯的性质和用途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苯的分子结构。
(2)苯的化学性质。
2、教学难点苯分子结构的特殊性以及苯的取代反应机理。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苯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苯》教学反思
牟伦芬
五月份学校组织了教师岗位大练兵高效课堂展示赛课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有幸代表化学组参赛,根据教学进度,我的参赛课题是《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苯》。
回想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以及教学实施过程,有精彩之处,也有不足之处。
下面进行总结。
一、猜谜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猜测是化学理论的“胚胎”,猜测是学生感知事物后作出的未经证实的判断,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因此,在教学中我选了一则“有人说我笨,其实并不笨,脱去竹笠换草帽,化工生产逞英雄。
(打一字)”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就会主动参与,关心知识的进展,从而达到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
二、动手操作培养探索能力
在了解苯的物理性质时,我安排了学生从观察、实验、查阅三方面去全方位认识、了解苯的物理性质。
对于苯的结构,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层次,不要求对结构进行推导,九直接从课本得出苯的结构——凯库勒式。
结合之前学习的甲烷、乙烯的化学性质,去猜测凯库勒式苯可能有哪些性质,并加以验证。
这样使学生学会由事物的表象分析事物的本质、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确实明白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应结构的原则。
而且理解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从实验结果中引起学生的思维矛盾,否定学生原来的所有假设,从而得出苯的真正结构。
本课教学的优点我自己认为在于能根据教材的特点,有机化学的思想将结构和性质联系在一起,不过多使用电教及其他辅助手段,教学程序也比较简洁,重在让学生探究,而不直接给出结论。
整节课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思维情感在课堂中交互流淌;而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的合作者,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
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在本节课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
一、未能做到立足课内,联系生活。
课程标准要求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
在本节课中我只注重了笨的知识教授,没有能真正实现“教材生活化,生活教材化,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目标。
二、评价激励不够。
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展示,我的评价比较随意,激励性不够,自然学生的情绪也不会高涨。
可见,教师的评价激励调控着学生的情绪。
三、课堂结尾不够完美。
在课堂小结中我设计了“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开始的意图是想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思想三方面进行小结。
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我没有能很好的引导学生从化学方法、化学思想上进行小结。
到后面下课铃响了,自己就有点慌,自己做了个简单评价就结束了。
由此可见,教学设计得再好,若缺乏机智,想上好一堂课,难!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必须积极地学习并锻炼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智,以提高课堂驾驭能力。
反思到这里,最大的感触就是:精彩与不足是每一堂课必经的两道风景,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冷静审视每一堂课,化不足为精彩,变精彩为精妙,我们的课堂不就达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