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墙消失》阅读训练及答案

合集下载

2021年语文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短文阅读提升练习

2021年语文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短文阅读提升练习

2021年语文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短文阅读提升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练习。

尊严如山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流传着这样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德国法西斯溃退前夕,决定处死关押的二百多名苏联公民。

敌人心血来潮,竟灭绝人性地提出一个奇特的处死方式。

他们弄来一个歪歪扭扭的篮球架,上面的球筐也锈得不那么圆了。

德国法西斯分子手拿一个篮球狞笑着对那些苏联人说:“现在给你们一个活命的机会,谁能站在这里10次投篮8次命中,即当场释放,否则统统枪毙。

”被关押的多为无辜百姓,谁会投篮啊?加之身体虚弱,许多人放弃了投篮的机会,毅然走向刑场。

轮到卡西莫夫投篮了。

他曾经是个优秀的篮球队员,但是长时间地坐牢,身体已经极度虚弱,面对这个歪歪扭扭的篮球架,心里没有把握,但他还是决定试试这决定生命的投篮。

他接过敌人手中的篮球,沉静地站在篮球架前,望着篮筐,投出了手中的球。

球在筐里滚动几下,还是进了。

有了第一次进球,卡西莫夫增强了信心,又接连投中了7个球。

敌人震惊了,宣布将他释放。

他刚要转身离去,敌人冷笑着对他说:“再给你一次挽救别人的机会,如果你再投篮5次全部投中的话,你和其他人就全部释放。

如果1次投篮不中,你和其他人就一齐处死。

不过为了自己,你也可以拒绝。

”卡西莫夫望了一眼站在那里的二百多名同胞,没有一个人哀求他,也没有一个人用乞求的眼神望他。

他十分痛恨敌人采用这种残忍的手段,以同胞们的生命做赌注。

一股尊严的力量激励着他,他想:宁可与同胞们死在一起,也不苟且偷生,只要有一分生的希望,也要留给自己的同胞们。

为了维护民族尊严,卡西莫夫接受了这5次投篮。

尊严的力量是无穷的,5次投篮全部命中,卡西莫夫用尊严挽救了二百多名同胞的生命。

尊严是神圣的,也是沉重的。

维护尊严需要付出把山扛起的力量,一旦维护了尊严,人也就如山一样高大,不可战胜。

国家尊严,民族尊严,人格尊严,重如山,是不可侵犯的。

1.敌人提出前苏联公民可用8次投篮命中来换取活命的机会,是出于(_____)(可多选)A.善心大发 B.心血来潮 C.侮辱玩弄 D.同情怜悯2.在“许多人放弃了投篮的机会,毅然走向刑场”这句话中,“毅然”一词表现出前苏联公民当时怎样的状态?()A.前苏联公民非常武断,害怕羞辱,以视死如归的精神来维护自己和国家的尊严。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解题评估卷(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解题评估卷(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解题评估卷(附答案解析)一、积累与运用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战争、流疫与经济衰退往往会干扰或_______全球化进程,从而威胁人类和平与繁荣,对此不能不予以高度关注。

(2)、美国希望在伊拉克建立类似美国的民主制度,为在中东地区推行政治改革样板。

(3)、单位、社区、村镇、家庭都要承担起清洁环境、陋习的责任。

A、中止树立革除B、终止竖立革除C、终止树立祛除D、中止竖立祛除2、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华夏的寺庙庵观何其众,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竟使姑苏城外寒山寺的盛名历千载而不衰;九州的何其,王之涣的一首《登鹳雀楼》,却使山西这个寻常楼阁与母亲河一样植根于国人心中。

在中国2000多个县份中,知名度最高的恐怕要数山西临汾的洪桐县了。

洪桐所以(),首先是因了一首在华夏大地上传唱了600多年的歌谣:“问咱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桐大槐树。

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洪洞所以(),还因为一位天资掩蔼的青楼女子那段凄婉哀凉的吟唱:“苏三离了洪桐县……”京剧是国粹,喜好者兴发时自会哼几句《玉堂春》,不好者偶尔打开电视机、收音机,眼睛或耳朵里说不定也会蹦出个苏三来,于是“洪桐”便深嵌在国人记忆的屏幕上。

改革开放以后,中外交流频繁,好奇的洋人竟也学唱京剧,《玉堂春》遂成了他们的首选,通过那些金发碧眼的女郎丰腴的红唇,“洪桐”这个县名,便在异邦传扬流播。

这就是文化特有的魔力。

(1)、请将下列词语依据恰当的顺序填入文中括号内(只填序号)。

①芳名远扬②名重神州(2)、把文中画浪线的句子工工整整地抄在下面的横线上。

问咱老家在何处(3)、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使其与文中加点的句子构成对偶句。

华夏的寺庙庵观何其众九州的何其(4)、揣摩文中画线的句子,联系自己的阅读积累,再写一个结构与之基本相同,且能够证明“这就是文化特有的魔力”的句子。

答:二、阅读理解水之经典①世上丽水秀水晶莹之水清澈之水恢宏之水浩瀚之水,多的是,在我看来,最富性格最值得一看的是这两处都江堰和九寨沟。

2020届湖北省麻城一中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届湖北省麻城一中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届湖北省麻城一中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人与小鸟魏世杰①老人的时间大半消磨在一座商城的塔楼上。

这是一个被废弃被遗忘的角落,墙角胡乱堆放着尘封多年的杂物,大圆窗的玻璃混混沌沌且布满裂痕,像老人饱经风霜的脸。

老人每天准时到来,风雨不误。

②老人喘息稍定,便从随身带来的布袋中,抓出一些麦粒、米粒之类,从窗玻璃的破碎处小心翼翼地伸出手去,均匀地撒在窗外的平台上。

像约定一样,一只小鸟立刻飞来了,在平台上欢快地跳跃着,一边啄食,一边发出悦耳的叫声,老人面前有一本精装的英文书,他喜欢念出声来,像是朗读,浑厚而低沉,与鸟声的尖细婉转恰好配成和谐的交响,此刻老人的脸上总是浮现天真的笑容。

③小鸟似乎一点也不美,羽毛是灰色的,身材是娇小羸弱的,黑色眼睛圆而小。

老人从看到她的那一刻,便固执地认为这就是30年前的那只小鸟。

④老人耳边响起司令员的声音:“小声点,别惊动了她!”当年他们每次走进坑道,都会有人重复司令员这句话。

鸟窝筑在坑道口顶部的石缝间,芨芨草和红柳纤枝编成的巢房里,就住着这只美丽的小鸟。

是谁第一个发现的已不可考。

也许沙漠中的生命太珍贵了吧,从发现她存在的那一刻起,基地的官兵们备加呵护,甚至不敢多看一眼,惟恐她受到了惊吓。

在单调而枯燥的国防施工之余,特别是辗转难眠的长夜里,小鸟是单身汉们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她为什么住在这千里大漠中,为什么孑然一身独往独来,她的伴侣在哪里?她的美妙的歌为谁而唱?她凭什么法宝能在死亡之海中逍遥复逍遥?在这些荒漠开拓者的心中,她无疑是一种美丽、爱情和胜利的象征了。

⑤当人们终于知道,他们的使命是在沙漠中点燃一颗人造的太阳,周围几十公里内的生命也许在一瞬间就荡然无存时,时间只有几个小时了。

大家立刻想到了这只可爱的小鸟。

一群年轻人就此召开了“紧急会议”,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案,有人建议立即编制一个简易鸟笼,让她委屈几天,等核试验结束再放出来;有人则主张将鸟窝移至坑道深处,和采样的仪器放到一块,亦可免除辐射的伤害;还有人说,核试验的零点位置离此尚远,小鸟未必就会受到伤害,大可不必慌乱。

河北衡水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二调语文试题

河北衡水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二调语文试题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二调考试语文试卷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书院随之兴起。

20世纪80年代,既有一些古老的书院开始复兴,以湖南大学的岳麓书院为代表;也有一些新书院开始崛起,以北京大学的中国文化书院为代表。

经过了这样一段时期的发展,特别是近一二十年来,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思潮,书院发展开始呈现井喷姿态,到处兴起。

其实,这一书院文化现象的背后,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要求。

在传统文化复兴的背景下,我们如何做好书院的复兴首先,老书院的复兴。

现在全国各地正在修复、重建一些老书院,首先是为了书院文物的保护。

中国历史上有几千所书院,当时遍布全国各地,但是大量书院都没有保存下来。

这些广泛分布的书院是儒教中国的最好体现。

如何使这些书院普遍得到修复和保护,是目前书院文物保护的迫切任务。

目前老书院的修复,基本上是地方政府的主导,其实还可以发挥社会团体、企业、公益性组织、企业家个人的作用。

古代书院的修建,主要是地方官员、民间士绅、热爱教育的人士共同努力的结果。

儒家书院的修复,就是三方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大家共同努力建设的。

今天仍然可以继续发挥政府主导、民间企业、团体、公益性组织、企业家个人共同努力。

书院建好之后,打造人们共同的精神家园,让这些古老的书院修复之后,成为地方文化的中心,成为地方精神的家园。

其次,是新书院的建设。

创办新书院有两种类型:一是教育体制之外的新书院。

这些新书院的修建,就是希望在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推动地方文化、社区文化、乡村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故而需要地方政府、学者、企业、民间社团的通力合作,以推动教育体制之外的民间书院发展。

二是教育体制之内的新书院。

教育体制之内创建新书院,同样可以有两种类型。

第一种书院,就是专门在现代大学体制内从事人格教育即博雅教育的书院。

五年级上学期语文课外阅读课后提升训练题精编及答案人教版

五年级上学期语文课外阅读课后提升训练题精编及答案人教版

五年级上学期语文课外阅读课后提升训练题精编及答案人教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一、课外阅读。

在柏林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

”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

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

两个小姑娘看到这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嘲笑起来。

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

”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

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

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1.将第3自然段缺少的标点符号填在文中。

2.认真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这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找到文中先后两次写车厢里静下来的语句,想一想“静”的原因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读完全文,我们都能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性。

为此,请你设计一句主题为“战争与和平”的公益广告语,以警示世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外阅读。

打开心中的那把锁一代魔术大师胡汀尼有一手绝活,他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打开无论多么复杂的锁,从而逃生,从未失手。

他曾为自己定下一个富有挑战性的目标:要在60分钟之内,从任何锁中(挣脱挣扎)出来,条件是让他穿特制的衣服进去,并且不能有人在旁边观看。

湖北省孝感市2009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湖北省孝感市2009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湖北省孝感市2009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积累与运用(20分)1.请把词语中注音的汉字和错别字的改正字工整地写在田字格中。

(4分)míng思遐想销声nì迹重导覆辙出类拔粹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A.站在罗布泊边缘远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表示地表荒凉,无植被)B.魏明伦认为,“喜新厌旧”是他戏剧创作成功的秘诀之一。

(指创作追求创新,不守旧)C.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不少股票市值缩水蒸发。

(表示减少和消失)D.北京奥运会上,“冷面杀手”张怡宁蝉联乒乓球女单冠军。

(指神色冷峻,不苟言笑)3.按要求默写。

(6分)(1)黑云压城城欲摧,______________。

(李贺《雁门太守行》)(1分)(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______________。

(苏轼《水调歌头》)(1分)(3)《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4)2008年12月15日,两岸“三通”历经60载,跨越海峡,终成现实。

我们可以借用李白《行路难》中“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记录这难得的历史性时刻。

(2分)4.下面这段文字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答题。

(4分)医生建议他再作一次手术,他冷冷地、生硬地说:“到此为止。

我可够了。

我已经向科学献出了我的一部分鲜血,剩下的留给我做点别的事吧。

”选文中的“他”指的是主人公________,其生动幽默的语言体现出他___________的性格;“做点别的事”具体是指__________一事,这也表明主人公已从过去的___________中解脱出来,重新开始规划新的生活。

5.我们的家乡孝感是一个地域特色鲜明,民间艺术种类丰富多样的地区。

你了解家乡的民间艺术吗?让我们走出校园,到民间去探寻吧!(4分)(1)班级决定开展以“民间艺术寻踪”为研究专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河南省南阳市2020届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

河南省南阳市2020届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

河南南阳2020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2020-2-29)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易经·系辞》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按照这个说法,诗词曲赋与琴棋书画等艺术门类都可归入无形的“道”的范畴,强调哲理和美学意义;而建筑与车舆、衣服、盆碗类似,属于有形的“器”的性质,注重实用性,兼顾审美,主要由匠人来制作,文人士大夫阶层极少直接参与。

由此导致中国古代建筑界虽然巨匠辈出,巧夺天工,取得极高的成就,却一直缺乏理论总结。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相对得到主流阶层的追捧,出现了《园冶》《长物志》等理论名著,而在更广泛的建筑领域,相关学问备受冷落,虽然有宋代《营造法式》、清代《工程做法》等官书和明代《鲁班经》之类的民间著述传世,但数量远远不及西方,而且主要内容都偏于实际操作层面的记述,没有太多的理论探索,与西方古罗马《建筑十书》以及文艺复兴以来的建筑名著差异很大。

19 世纪末叶以来,随着清朝的衰落和灭亡,中国受到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全面冲击,传统建筑行业走向衰微,源自欧美的现代建筑材料、结构和形式逐渐在中国各地流行,使得拥有千年历史的华夏大地的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时至今日,中国的建筑体系与世界其他国家完全趋同,与古代则大相径庭,广大建筑师对于传统的建筑技艺普遍感到生疏,绝大多数设计作品都近于西方建筑的翻版,失去了本土的文化基因。

在此情形之下,从 20 世纪初开始,一些中外建筑师努力尝试扭转这一趋势,在现代建筑中刻意表现“民族形式”,将传统建筑的造型与文化内涵融入新的建筑项目,如亨利·墨菲设计的燕京大学校园和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

以中国营造学社为代表的先贤致力于用现代的科学方法对中国古代建筑展开研究,梁思成、刘敦桢等学者四处考察测绘,搜集古籍,成果斐然。

经过几代人的艰难跋涉,对于中国现代“民族形式”的探索仍处于迷途之中,尚未找到相对圆满的解决之道。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现代文第一单元语段阅读训练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现代文第一单元语段阅读训练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现代文第一单元语段阅读训练及答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现代文第一单元语段阅读训练《新闻两则》(一)(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电头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导语部分概括地介绍了报道的事实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将文中的“大军”改为“军队”,“冲破”改为“攻进”,“横渡”改为“渡过”好不好?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导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3)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5)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7)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句(2)与句(1)形成鲜明对比。

能说明敌人麻痹轻敌、我军出奇制胜的关键词是“”;句中的“又”字照应了段前写中路军战况、西路军战况时用过的“”一词和两个“”字,行文很严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柏林墙消失
张抗抗
那墙初看上去,其实并不怎样的让人觉得恐惧。

甚至一点儿也不狰狞。

那墙就那么静静地蹲着,似乎并不显得高大厚重,表面只不过是一层薄薄的水泥,涂着灰白色的油漆。

上面有五颜六色的粗笔留下的图像、一串串不规则的德文字母连成的句子、还有怪诞的符号和各种图形……
它绝不像我想象中的柏林墙那般森严、那般威武、那般雄奇,墙上墙下没有铁丝网、没有炮楼、没有宪兵。

也许我就可以轻易地从上面一跃而过,或者穿越它。

它仅仅是一个象征?
墙,向着城市的两边小心翼翼地延伸过去,如同一根硕长而又弯曲的巨楔,插入那些从废墟上重建的高楼之中。

时而同那条幽幽然环绕全城的施伯列河无声交汇,矗立并铺陈了这充满苍凉历史感的界标,一瞬四十几载,划开了东西方两个世界。

面对寂寞空旷的施伯列河,我愕然。

听说曾经有一个土耳其孩子落入河中,但没有人能够跳下水去救他,他就那样活活淹死了。

因为虽然河岸的一边在西柏林境内,但河却属于东柏林所有。

任何人如跳下水去,都会构成“越境”的“罪名”。

我站在河岸上,不,确切地说,我站在岸边的墙下,我肃然。

墙下有小小的墓碑,砌得十分精致的水泥墓地,上面安放着一只只鲜艳的花环,是鲜花,很娇嫩很缤纷的鲜花。

墓碑上写着:越墙者。

没有姓名,只有年、月、日。

是一个个年轻的生命被留在墙下的日期。

柏林墙上血迹斑斑。

但尽管曾有许多人倒在柏林墙下,还是不断有新的勇敢者,用热气球或挖地道的方式设法越墙,一年年总未间断停止……
我开始怀疑自己对于墙的最初感觉。

后来我登上勃兰登堡凯旋门下的一座木台,从上面跳望东柏林。

气势宏大的石砌大门顶端,耸立着一辆覆盖青苔的金属马车雕塑,马车上站立着一位衣裙飘逸的天使,似欲乘风归去。

从矮墙至那些建筑物,中间有一大片开阔的空地,除了几个来回巡视的带枪警察,杳无人踪。

除了墙,还有这块不可接近的真空地带。

远远地,可以望见薄雾笼罩着的东柏林菩提大街,一条很宽很美的大街,绿阴葱茏。

我突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想要去那儿看看的愿望。

但我知道这不可能。

我不能够越墙而过。

否则我将永远地留在墙下。

这墙拦阻了我。

墙原来并不是一个象征。

1985年夏天,我徘徊在柏林墙下的那个下午,柏林墙似乎还很坚固。

我完全没有预料到,在不很长的五年以后,它竟会那么轻而易举地崩塌、破碎,被拆除、被清理,甚至没来得及让人再看它一眼。

那天,我决意要设法去东柏林。

我对那墙充满了好奇。

几天以后,我紧紧捏着护照,穿过那也许叫做海关也许叫做边境的地铁站大厅。

…………
东柏林!
天下着小雨,迷蒙中,那些在二次世界大战后修复一新的古典建筑,更显得庄严肃穆,
洁净的大街被雨水洗得发亮,小轿车来来往往。

我几乎没觉得墙这边和墙那边有什么不同。

快黑下来的时候,我们走到柏林墙下。

我久久凝望着柏林墙。

从这一边看这堵墙,墙似乎要比那一边干净些也苍白些。

墙上更多的是一片空白。

穿着灰色制服的持枪警察如雕像肃立,行人远远且匆匆而过,墙和人之间,是一块荒疏的空白,一片布雷的禁地。

墙在树丛和草地间蜿蜒,犹如一条细长又干瘦的胳膊,将勃兰登堡门下所有的辉煌都紧紧箍在怀里。

更如一道无形的锁链,隔绝了封闭了整整一个世界。

暮色中,那狭窄而粗糙的矮墙渐渐隐没于黑暗之中。

但在黑暗中,我仍然感觉着墙的存在。

我用手触摸到它的冰冷它的坚定……
…………
离开东柏林已是深夜,我通过那墙的出口,走向西柏林。

墙留在我的身后。

几天以后,我就将飞离这个奇怪的、既相连又相隔的城市,回到我熟悉的那块土地。

我忽然隐隐地感觉着一种悲哀。

人在创造了自己的同时也创造了围墙。

那么,人类是终究不能够摆脱围墙了么?
漫长而又短暂的五年过去了。

曾经那么坚固那么森严的柏林墙,在岁月的碾磨与撞击下,终于剧烈地摇晃震颤起来,并正在悄悄地消失隐退。

昔日的勃兰登堡门下,开放了的边界已成为一个自由市场。

那儿正在出售有关柏林墙的纪念品。

坚硬的柏林墙的水泥碎片,已被标上价码,任旅游者带到世界各地去……
柏林墙究竟是怎样消失的?
它消失以后,是否还在原地留着残存的墙基?
人类也许还将不断地建造围墙又拆除围墙……可是这世上原来是没有墙的。

我只能怀着焦渴的心情,盼望着世上那些所谓的“墙”,早早地、快快地消失。

(选自《张抗抗散文》,有删节)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一篇记游散文,作者是按照西柏林一东柏林—西柏林的行踪来安排材料,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的。

B. 文章划线的句子运用比喻和比拟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柏林墙对当时东德和西德的经济及社会发展所产生的阻碍与隔绝。

C. 文章点面结合,先写土耳其男孩被淹死,蕴含着对他的同情;后写许多年轻生命倒在柏林墙下,寄寓了作者对勇者的哀思和赞许。

D. 文章用“似乎”来体现柏林墙看似坚固实则“易塌”的特点,用“决意”来表明作者去东柏林态度的坚决,可谓耐人寻味。

8. 请概括第一段描写的“柏林墙”的特点,并简要分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9. 标题“柏林墙消失”有何意蕴?请结合文本探究。

7. B B项,“对当时东德和西德的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阻碍与隔绝”表述有误,该句所要表达的主要是对“东德”产生的负面影响。

8. (1)特点:普通而又奇特。

(2)①通过极力描写“柏林墙”的普通,来反衬(突出)它给人们带来的恐怖和灾难。

②照应标题,并为下文写“柏林墙”的倒塌和消失作铺垫。

9. ①指横亘在东柏林和西柏林之间那座墙体的被拆除、被清理。

②表达了作者对柏林墙来龙去脉(出现和消失)的追问与思考。

③流露了作者对虽然柏林墙消失但人心隔阂难以消除的担忧。

④寄寓了作者希望人们能都拆除心墙、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