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
胸痹

五味子、远志、丹参、当归身、芍药、阿胶。
1)阴不敛阳,虚火内扰心神,虚烦不寐,舌尖红少津者,可用酸枣仁 汤清热除烦,养血安神。 2)若见心动悸,脉结代,为阴虚而导致气虚血少,血不养心所致,可 合炙甘草汤以益气养血,滋阴复脉。 3)若见风阳上扰,予黄连阿胶汤滋阴清火,宁心安神。 4)若心肾阴虚,兼见头晕目眩,腰酸膝软,遗精盗汗,心悸不宁,口 燥咽干,用左归饮滋阴补肾,填精益髓;或河车大造丸滋肾养阴清热。 5)或阴虚阳亢,风阳上扰,用羚羊钩藤汤加减 2014-9-29 15 福建省人民医院急诊科 6)若肝肾阴虚,肝气郁结,宜合用柴胡疏肝散以滋肾疏肝。
2014-9-29 11
3 痰 浊 痹 阻 证
主症 胸闷重而心痛微,痰多气短,肢体沉重,形体 肥胖,遇阴雨天而易发作而医发作或加重,伴 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咯吐痰涎 舌脉 舌体胖大且边有齿痕,苔浊腻或白滑,脉滑 病机 痰浊盘踞,胸阳失展,气机痹阻,脉络阻滞。 治法 通阳泄浊,豁痰宣痹 方药 栝萎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
舌体胖大且边有齿 通阳泄浊, 栝萎薤白半 痕,苔浊腻或白滑, 豁痰宣痹 夏汤合涤痰 脉滑 汤加减
舌质淡红,舌体胖且边 有齿痕.苔薄白.脉虚 细缓或结代
益气养阴, 生脉散合人 活血通脉 参养营汤加 减。
寒凝 心脉
苔 薄 白 , 脉 沉 紧 或 辛温散寒, 枳实薤白桂 沉细 宣通心阳 枝汤、当归 四逆汤加减。
2014-9-29 4
(二)病机
1.基本病机:心脉痹阻不通。 2.病位:在心,与肝、肺、脾、肾有关。 3. 病理性质: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有气血阴阳亏虚
的不同;标实有血瘀、寒凝、痰浊、气滞.且可相兼为病.
4.病理演变
(1)可因实致虚,亦可因虚致实。 (2)本病进一步发展,瘀血闭阻心脉,可见心胸卒然大痛,而 发为真心痛。 (3)心阳阻遏,心气不足,鼓动无力,可见心动悸,脉结代。 (4)若心肾阳虚,水邪泛滥,水饮凌心射肺,可出现喘咳、肢 肿等症。
胸痹名词解释

胸痹名词解释胸痹的定义胸痹是中医学术语,也被称为胸闷、胸痛。
在中医理论中,胸痹是指一种以胸部不适感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常常伴随着心慌、气促等症状。
它是由于心脏功能异常、气血运行不畅或脏腑失调等原因所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胸痹的病因和发病机制1.情志因素:长期的情绪波动、忧虑、恐惧等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胸痹。
2.饮食因素:暴饮暴食、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等,会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引起气滞血瘀而出现胸痹。
3.外感因素:寒湿邪气侵袭体内,阻滞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引发胸痹。
4.运动不足:长期缺乏运动,导致气血循环不畅,易引起胸痹。
5.脏腑功能失调:肝胆功能紊乱、心脾功能不协调等都可能导致气血失调,进而出现胸痹。
胸痹的临床表现胸痹的主要症状是胸部不适感觉,常伴随以下症状:1.胸闷:患者会感到胸部压迫感或紧束感。
2.胸痛:患者会出现剧烈或隐隐作痛的胸部疼痛。
3.心慌:患者会出现心慌、心悸的感觉。
4.气促:患者会感到呼吸困难、气喘等。
5.疲乏无力:常伴有全身乏力、倦怠感。
胸痹的中医诊断与治疗中医诊断胸痹时,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1.望诊:通过观察舌质、舌苔、面色等来判断气血运行情况。
2.闻诊:通过听取患者的呼吸声音、心音等来判断胸腔内是否有异常。
3.问诊: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来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和病情。
中医治疗胸痹的方法多样,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1.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中医师会开具一些调节气血、活血化瘀、舒肝理气等功效的中药方剂。
2.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气血运行,改善胸腔内的气血循环。
3.推拿按摩:通过推拿按摩胸部和相关穴位,促进气血运行,缓解胸闷胸痛等不适感觉。
4.心理调节:针对情绪波动引发的胸痹,中医师会进行心理辅导和调节。
注意事项在日常生活中,预防和缓解胸痹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饮食调理:避免暴饮暴食、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饮食清淡,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
中医内科学-胸痹

症状
01
胸痛彻背,感寒痛甚,心悸气短,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
迟。
治法
02
温通心阳,散寒宣痹。
方药
03
栝蒌薤白白酒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03
胸痹的西医治疗
药物治疗
01
02
03
硝酸酯类药物
通过扩张冠状动脉,增加 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心 肌缺血,缓解心绞痛症状。
β受体阻滞剂
通过降低心率和心肌收缩 力,减少心肌耗氧量,改 善心肌缺血。
症状
胸部刺痛,固定不移,痛处拒按,入夜尤甚,心 悸不宁,舌质紫暗,脉象沉涩。
治法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药
血府逐瘀汤加减。
痰浊闭阻型胸痹的辨证论治
症状
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喘促,肢体沉重,形体肥胖, 痰多气短,舌苔浊腻,脉滑。
治法
通阳泄浊,豁痰宣痹。
方药
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
寒凝心脉型胸痹的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胸痹
目录
• 胸痹概述 • 胸痹的中医辨证论治 • 胸痹的西医治疗 • 胸痹的中医特色疗法 • 胸痹的日常护理与调养
01
胸痹概述
定义与发病原因
定义
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 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包括 现代医学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 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疾病。
发病原因
手术治疗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其他手术
通过导管将支架植入狭窄的冠状动脉, 以恢复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缺 血。
如心脏瓣膜置换术、心脏起搏器植入 术等,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 手术治疗方式。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通过将身体其他部位的血管移植到冠 状动脉上,以绕过狭窄或闭塞的血管 段,改善心肌供血。
胸痹

胸痹【定义】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病因病机】一、病因1.寒邪内侵素体阳虚,胸阳不振——阴寒之邪乘虚而入→寒凝气滞,寒邪伤阳→胸阳不展,血行不畅→痹阻胸阳→胸痹2.饮食失调过食膏粱厚味,嗜好烟酒→损伤脾胃→运化失健→痰湿内生→阻遏心阳→胸阳不展,气机不畅→心脉痹阻→胸痹过食膏粱厚味,嗜好烟酒→痰阻血瘀,痰瘀互结→胸痹→湿热内蕴→湿郁成痰,热郁化火→痰火犯于心胸→心阳被遏3.情志失调忧思伤脾,脾失健运→津液不布→痰浊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郁气滞→气郁化火→灼津为痰→气滞痰阻→血行不畅→气滞血瘀,或痰瘀交阻→胸阳不运,心脉痹阻→不通则痛4.劳倦内伤劳倦、久病→气血亏虚→心脉失养→拘急而痛积劳伤阳→心肾阳虚→鼓动无力→胸阳不展,阴寒内侵→血脉不畅→胸痹5.年迈体虚①年老→肾气自半,精血渐亏→肾阳虚衰或肾阴亏虚肾阳虚衰→不能鼓动五脏之阳→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血脉失于温运→痹阻不畅→胸痹肾阴亏虚→则不能濡养五脏之阴→水不涵木→不能上济于心→心肝火旺,心耗伤→心脉失于濡养→胸痹②或体虚日久→心阴不足或心肾阳虚心阴不足→心火炽盛→下灼肾水→进一步耗伤肾阴心肾阳虚→痰饮乘于阳位→阻滞心脉以上诸虚——因虚致实→寒凝、气滞、血瘀、痰浊→心脉阻滞→胸痹二、病机1.主要病机——心脉痹阻2.病理性质——有虚实两端,且常相兼为病实—寒凝、气滞、血瘀、痰浊→痹阻胸阳,阻滞心脉虚—气虚、阴亏、阳衰(肺、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临床常相兼为病,或表现为本虚表实—气滞血瘀、寒凝气滞、痰瘀交阻、气虚血瘀、阳虚痰饮、阴虚痰热3.病位——心,与肝、脾、肾密切相关心—心主血脉,肺主治节—心肺相互协调→气血运行通畅心病→不能推动血脉;肺气治节失司→血行淤滞肝—主疏泄,条畅全身气机肝病→疏泄失职→肝气淤滞→气滞血瘀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气血生化无源肾—肾阴、肾阳为一身阴气、阳气之根本肾阴亏损→心血失养肾阳不足→心失温养→心脉痹阻、胸阳不展→胸痹4.病机转化——可由实致虚,或因虚致实由实致虚—痰踞心胸→胸阳痹阻,日久不愈→耗气伤阳→心气不足、心阳亏虚阴寒凝滞→气失温煦→日久寒邪伤阳→心阳虚衰淤血阻络→淤血不去,新血不生→日久心气痹阻,心阳不振因虚致实—心气不足→鼓动无力→气滞血瘀心肾阴虚→水亏火旺→炼液为痰心阳虚衰→阳虚则外寒→阴寒凝滞5.转归、预后发展趋势——由标及本,由轻转剧轻者—心悸、水肿、喘证(胸阳不振,水湿内停,水饮凌心射肺)重者—真心痛、厥脱(痰瘀交阻,气机痹阻)【问诊要点】本病多与西医学中的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高血压心脏病,心肌病等心脏疾病相关,也可由消化,呼吸等系统疾病所致,功能性疾患亦非少见。
胸痹(中医护理方案) ppt课件

ppt课件
1
目录
一.概述 二.病因机制 三.常见证候要点 四.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五.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六.健康指导 七.护理难点 八.护理效果评价
ppt课件
2
一、胸痹定义
部位+病机命名
痹:通“闭”,闭阻不通之意,病机实 质即各种病因所致心脉闭阻,而表现 “不通则痛”
胸:病位在于心胸,通常是膻中周围、
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 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 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
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
脉弦滑
ppt课件
9
三、症候要点
2.心痛缓解期
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 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 苔白,脉弦
ppt课件
7
三、症候要点
1.心痛发作期
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 腻,脉滑涩 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 暗、苔白,脉弦滑
ppt课件
8
三、症候要点
2.心痛缓解期
气虚血瘀证:胸闷、胸痛,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 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 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胸骨后;及非典型部位
ppt课件
左肩、背部、上
肢内侧、直至左手小
指端、咽喉部、下
颌、胃脘部等
3
胸痹定义
定义: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 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实际临床及“国标、行标”中“胸痹”:特指 “冠心病、心绞痛”
ppt课件
胸痹辩证要点

胸痹辩证要点
胸痹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胸闷、疼痛等症状。
胸痹辩证是中医学中对胸痹病症所作的辨证分析。
胸痹辩证要点包括病因、病机、症状及辨证依据等方面。
胸痹的病因主要包括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等。
其中,情志内伤是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当人们在情绪起伏剧烈、长期紧张或过度忧虑等情况下,容易导致气机郁滞,从而引发胸痹病症的发生。
胸痹的病机主要是气机郁滞,导致心脉失养。
气机郁滞是指情志内伤等原因导致人体气机运行不畅,使得气血运行受阻,从而引发胸痹症状的出现。
心脉失养则是指气机郁滞导致心脉血液供应不足,导致胸痹的发生。
胸痹的主要症状包括胸闷、疼痛、心悸等。
胸闷是由于气机郁滞导致胸部气血运行不畅,引起局部胸部有压迫感。
疼痛是由于气机郁滞导致气血瘀滞,刺激胸部神经末梢引起的疼痛感。
心悸是由于心脉失养导致心脏功能紊乱,心跳加快或不规律。
胸痹的辨证依据主要包括脉象、舌象等。
脉象是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胸痹的辨证依据,常见的脉象有弦脉、细脉等。
舌象是通过观察患者舌苔、舌质的情况来判断胸痹的辨证依据,常见的舌象有舌苔黄腻、舌质紫暗等。
胸痹辩证要点包括病因、病机、症状及辨证依据等方面。
在临床实
践中,中医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的辨证分析,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治疗胸痹的目的。
同时,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过度劳累,以预防胸痹的发生。
胸痹名词解释中医内科

胸痹名词解释中医内科
胸痹是中医内科学中一个常见的病症,也被称为胸闷、胸痛等。
胸痹主要指的是一种疼痛或不适感,出现在胸部,通常与心脏、肺部或胸部其他器官的病变有关。
根据中医理论,胸痹的发生主要与情志内伤、饮食不当、气血运行不畅等因素有关。
情志内伤是指长期的情绪压抑、愤怒、忧郁等不良情绪,容易导致气机郁滞,从而影响胸部的血液和气的运行。
饮食不当包括暴饮暴食、偏食寒凉等,都会使胸部的气机调节失衡。
气血运行不畅则可能由于气滞、血瘀等原因造成胸部的气血循环不畅,导致胸痹的发生。
根据胸痹的病情表现,中医内科可以进一步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气滞型、痰瘀型、心火上炎型等。
每种类型的胸痹病机和治疗方法略有不同。
常见的胸痹症状包括胸闷、胸痛、气短、心悸、呼吸困难等。
在中医内科的治疗中,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调理气机、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
针灸、推拿、中药等都是常见的治疗手段。
根据具体的病情和病因,医生会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此外,中医内科还强调预防胸痹的发生。
通过调整饮食结构,避免暴饮暴食、偏食寒凉等不良饮食习惯,可以帮助维护胸部的气血运行。
同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避免长期的情绪压抑,对预防胸痹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总之,胸痹是中医内科常见的病症,其发生与情志内伤、饮食不当、气血运行不畅等因素有关。
中医内科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调理气机、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同时也强调预防的重要性。
如果出现胸痹相关的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接受中医内科的诊断和治疗。
胸痹

劳累过度等而诱发。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 3.辅助检查 心电图应列为必备的常规检查,动态心电图、心功
能测定、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心肌损伤标记物、冠脉造影术等,有 助于诊断。
鉴别诊断
胸痹
部位 疼痛 特点 伴随证 左胸膺膻中
胸痛
胸部
胃痛
上 腹部 胀痛压痛 持续时间长 纳呆恶心
胁痛
胁肋部 肋下 压痛 厌油 黄疸 B超肝功
小结
1.胸痹的主要特征: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 喘息不得卧为主症。 2.胸痹基本病机为心脉痹阻。 3.胸痹的诊断要点:依据——主症;线索——并发 症;手段——心电图,冠脉造影术。 4.胸痹的辨证要点:病位,标本,本并。 5.胸痹的治疗原则:补中寓通,通中离补,通补兼 施,当以补正而不碍邪,祛邪而不伤正为原则。 6.胸痹的分证论治。
2、持续时间
3、部位Βιβλιοθήκη 固定——重、深 不固定——轻、浅
4、虚实 5、病程
实证明显者——轻 虚证明显者——重 初发——轻 迁延者——重 休息或药后缓解——顺证 休息或药后难解——逆证
6、缓解方式
治疗原则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发作期-----泻其有余(重在活血通络) 缓解期-----补其不足(重在补益心气) 虚实夹杂----通补兼施 脱证先兆----益气固脱
中医内科学
第二章 第二节 胸痹
杨思进
泸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
概述
• 胸痹是由于年老体虚,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寒邪内侵,劳倦内伤等因素 导致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痹阻心脉,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
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轻 重 症---- 短暂胸闷、隐痛或不适感 症---- 剧烈疼痛、压榨样绞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血虚少,不荣则痛。
胸
痹
胸 痹
病 机
★病位及涉及脏腑: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 ★病性: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本虚:气虚、阳虚、气阴两虚;
病 因 病 机
标实:血瘀、寒凝、痰浊、气滞,且可 相兼为病。 ★病势:轻重缓急、病机转化
胸 痹
轻 胸中气塞,短气。 重 不得卧,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轻 缓 渐进而为,始则偶感心胸不舒,继而
诊 查 要 点
胸 痹
病变脏腑
悬 饮
疼痛部位
发作特点
真 心 痛
疼痛程度 持续时间 缓解情况 兼夹症状
胸痹
胃 脘 痛
诊 查 要 点
诱发因素
兼夹症状
相关检查
小
胸 痹
结
诊断依据:主症——胸部疼痛;诱因——操劳
过度、抑郁恼怒、多饮暴食、感受 寒冷等;发病年龄——中年以上。
诊 查 要 点
相关检查:ECG、心脏超声、冠脉造影等 病证鉴别:悬饮、胃脘痛、真心痛 Nhomakorabea 胸 痹
胸痹
概 述 病 因 病 机 诊 查 要 点 辨 证 论 治 预 防 调 护 结 语 临 证 备 要
辨 证 论 治
胸 痹
辨 证 要 点
★ 辨标本虚实 标实:气滞、痰浊、血瘀、寒凝
辨 证 论 治
本虚:阴、阳、气、血亏虚。
★辨病情轻重
胸 痹
标
分型
气滞 痰浊
症状
闷重痛轻,兼胁胀,善太息,脉弦 窒闷而痛,伴唾吐痰涎,苔腻,脉弦滑
★病机概要:血行瘀滞,胸阳痹阻,心脉不畅。 ★治 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辨 证 论 治
★代 表 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常 用 药: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柴胡、桔梗、枳
壳、牛膝;当归、生地;降香、郁金。
★加 减:乳没、郁金、降香、丹参;沉香、檀香、荜 茇;桂枝、细辛、良姜、薤白;人参、附子。
胸 痹
气 阴 两 虚 证
★证 候:心胸隐痛时作,心悸气短,动则益甚,倦怠 易汗出,舌淡胖有齿痕,脉虚细缓或结代。 ★病机概要:心气不足,阴血亏耗,血行瘀滞 。 ★治 法: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
辨 证 论 治
★代 表 方: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 。 ★常 用 药:人参、黄芪、炙甘草;肉桂;麦冬、
玉竹;五味子;丹参、当归。
权衡心脏阴阳气血不足及脏腑亏虚,
纠正阴阳气血、脏腑偏衰。
胸 痹
证 治 分 类
心血瘀阻证
气滞心胸证 痰浊闭阻证 寒凝心脉证 气阴两虚证 心肾阴虚证 心肾阳虚证
辨 证 论 治
胸 痹
心 血 瘀 阻 证
★证 舌 候:心胸刺痛,痛有定处,入夜为甚,胸闷, 紫暗有瘀斑,脉弦涩;暴怒、劳累诱发。 ★病机概要:血行瘀滞,胸阳痹阻,心脉不畅。
炙甘草、茯苓;柏子仁、枣仁、五味子、
远志;丹参、当归身、芍药、阿胶。 ★加 减:酸枣仁汤;珍珠母、灵磁石、石决明、 琥珀、黄连阿胶汤;左归饮。
胸 痹
心 肾 阳 虚 证
★证 候:心悸而痛,胸闷气短,自汗,神倦怯寒;舌 淡胖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细迟。 ★病机概要:阳气虚衰,气机痹阻,血行瘀滞 。 ★治 法:温补阳气,振奋心阳 。
辨 证 论 治
机
点
治
护
要
胸 痹
临证备要及前沿动态
★ 胸痹治疗应以通为补,通补结合
足青至节,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胸 痹
特
点
放射感 诱因
主症:胸痛、胸闷
概 述
性质:闷痛、隐痛、窒息感等 向左肩 程度:轻---胸闷、短气、隐痛; 背、左 上臂内 中---明显胸痛; 侧放射 重---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时间:阵发性、短暂、反复发作。
劳累、 饱餐、 受寒、 激动
胸 痹
文 献 摘 要
辨 证 论 治
★代 表 方: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 。 ★常 用 药:瓜蒌、薤白;半夏、胆星、竹茹;人参、茯苓、
甘草;菖蒲、陈皮、枳实。
★加 减:黄连温胆汤加郁金;海浮石、海蛤壳、山栀、 天竺黄、竹沥;桃仁、大黄。
胸 痹
寒 凝 心 脉 证
★证 候:卒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形寒肢冷;心
悸,面色苍白,脉沉紧或沉细,感寒而发。
病 因 病 机
气血乏源
阴寒内侵
心脉失养 心脉痹阻
血行滞涩
胸 痹
年迈体虚
肾阳虚鼓动无力 心气不足 心阳不振 肾阴虚不能滋养 心阴亏虚
脉道失润
心火偏旺
灼聚成痰
病 因 病 机
血脉鼓动无力
心脉痹阻
胸 痹
病 因 小 结
寒邪内侵 饮食失调 邪实壅塞,不通则痛;
病 因 病 机
情志失节
劳倦内伤 年迈体虚
辨 证 论 治
★治
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代 表 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常 用 药: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柴胡、桔梗、 枳壳、牛膝;当归、生地;降香、郁金。 ★加 减:乳没、郁金、降香、丹参;沉香、檀香、荜
茇;桂枝、细辛、良姜、薤白;人参、附子。
胸 痹
★证 腻
气 滞 心 胸 证
候:心胸满闷,隐痛,时欲太息、嗳气,苔薄 脉细弦,情志不遂诱发。 ★病机概要: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心脉不和 。
寒凝气滞、胸阳不展
血行不畅、心脉痹阻
胸 痹
饮食失调
脾失健运
聚湿生痰
病 因 病 机
痰浊久留 上犯心胸
痰瘀交阻
胸 痹
情志失节
忧思伤脾 脾虚气结 运化失司 郁怒伤肝 肝郁气滞 郁久化火 灼津成痰
病 因 病 机
津聚成痰
痰瘀交阻 心脉痹阻
气滞痰阻
胸 痹
劳倦内伤
劳倦伤脾 脾失转输 积劳伤阳 心肾阳微 胸阳不展
寒凝心脉 胸痛如绞,遇寒则发或加剧,伴畏寒肢冷, 实 舌淡苔白,脉细
辨 证 论 治
心脉瘀滞 心气不足 本 虚 心阳不振 气阴两虚
刺痛不移,夜间多发,舌暗有瘀斑,脉涩 隐痛,劳累而发,伴心慌,气短、乏力, 舌淡胖嫩,边有齿痕,脉沉细或结代 绞痛,兼四肢厥冷,神倦自汗,脉沉细 隐痛时作时止,口干,少苔,脉沉细数
诊 查 要 点
心
脏
超 声 X 线
心 脏
冠
脉
造 影
病症鉴别 胸 痹
悬 饮
痰饮之一,胸膈饱满, 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平 卧。——饮流胁下
胃脘痛
诊 查 要 点
真心痛
胸痹与悬饮
胸 痹
胸 心 病变 疼痛部位 脏腑 发作特点 诱因 兼证
诊 查 要 点
痹
悬 肺
左胸部, 闷痛;突发、历 受寒、饱 心系病 向左肩臂 时短暂;休息或 餐、激动、 症-心 内侧放射 用药后可缓解 劳累 悸气短 胀痛;持续不解; 无明显诱 肺系病 症-咳 整个胸部 转侧、呼吸时加 因 重 嗽咯痰
概 述
心肌炎、心肌病; ★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胃炎等。
胸痹
概 述 病 因 病 机 诊 查 要 点 辨 证 论 治 预 防 调 护 结 语 临 证 备 要
胸 痹
病
因
寒邪内侵 饮食失调
病 因 病 机
情志失节
劳倦内伤 年迈体虚
胸 痹
寒邪内侵
素体阳虚,胸阳不振
阴寒之邪侵袭
病 因 病 机
心肾阴虚证 心肾阳虚证
胸 痹
胸痹
概 述 病 因 病 机 诊 查 要 点 辨 证 论 治 预 防 调 护 结 语 临 证 备 要
辨 证 论 治
胸 痹
预 防
★注意调摄精神,避免情绪波动; ★注意生活起居,寒温适宜;
预 防 调 护
★注意饮食调节; ★ 注意劳逸结合,坚持适当活动。
胸 痹
★发作期:
调 护
★加 减:川芎、郁金;茯苓、白术、白蔻仁;茯苓 茯神、远志、半夏曲;柏子仁、酸枣仁。
胸 痹
心 肾 阴 虚 证
★证 候:心痛憋闷,心悸盗汗,虚烦不寐,腰酸膝软, 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或促代。 ★病机概要:水不济火,虚热内灼,血脉不畅 。 ★治 法:滋阴清火,养心和络 。
辨 证 论 治
★代 表 方: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加减 。 ★常 用 药:生地、玄参、天冬、麦冬;人参、
辨 证 论 治
★代 表 方: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 。 ★常 用 药:人参;附子;肉桂;炙甘草;熟地、
山萸 肉、仙灵脾、补骨脂。
★加 减:真武汤加黄芪、汉防己、猪苓、车前子; 四逆加人参汤,参附注射液。
胸 痹
证 治 分 类
证 型 症 心血瘀阻证
气滞心胸证
状 舌
脉 治
法
方
药
辨 证 论 治
痰浊闭阻证 寒凝心脉证 气阴两虚证
辨 证 论 治
★治
法:疏肝理气,活血通络 。
★代 表 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 ★常 用 药:柴胡、枳壳;香附、陈皮;川芎、赤芍。 ★加 减:失笑散;丹栀逍遥散;当归芦荟丸。
胸 痹
痰 浊 闭 阻 证
★证 候:胸闷痰多气短,肢重肥胖,倦怠乏力,吐涎,
舌胖有齿痕,苔腻或滑,脉滑,阴雨天发作。
★病机概要:痰浊盘踞,胸阳失展,气机痹阻,脉络阻滞 。 ★治 法:通阳泄浊,豁痰宣痹 。
★ 最早见于《内经》,《金匮要略》正式提 出“胸痹”的名称。
概 述
★ 《金匮要略·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胸 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
沉而迟,关上小紧数”;“胸痹不得卧,心
痛彻背”。治疗胸痹“宣痹通阳”。
胸 痹
★
心肌梗死);
范
围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痛(心绞痛、
★ 心包炎、二尖瓣脱垂综合征、病毒性
饮
病症鉴别 胸 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