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师用书:第5单元4尊生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五单元四尊生教案3Word版含解析

《尊生》——一首敬畏生命的赞歌说教材《尊生》是高中选修教材《先秦诸子散文选读》中《〈庄子〉选读》中的一篇 , 旨在说明庄子尊敬珍惜生命的一种思想。
文章共前后两段选文 , 选文 1 经过尧舜让天下和大王亶父迁都的寓言故事, 表达出爱惜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思想;尔后一则选文经过匠人和栎树的故事表现了一种不把生命堕落为工具的思想, 这是对第一则选文的增补和深入 , 生命只有挣脱了工具性 , 才能更好的持续 , 是对生命价值的一种保护。
讲课标1.借助资料 , 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2. 丰富文化累积 , 为形成传统文化的底蕴打下扎实基础;3. 用历史目光和现代看法审察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 , 并赐予适合的评论。
说学情高二学生具备了基本的文言阅读能力 , 能够联合课下说明、课后链接 , 利用工具书 , 大概读懂课文。
必修教材中学习了《逍遥游》, 学生对庄子的思想和语言风格有所认识。
但因文本的难度大, 诸子思想比较难懂, 走进文本进行品读和文化研究还有难度。
教课目的1.累积实词“害”、“易”、“逍遥”的意思 , 虚词“也”的成效。
2.理解尊生的思想。
(要点)3.思辩儒道尊生和儒家“杀身成仁”的看法的异同。
(难点)说教法学法:教法作为经典名篇 , 本文拟从“文言”(字词句知识)“文章”(文章脉络)“文化”(“尊生”思想)三个角度下手, 使用讲解法、启迪法、点评法睁开教课。
此中 , 要点运用构造式教课法 , 对课文进行分析、综合 , 领悟它的思想感情。
学法依据学生的认知能力 , 和选修课程的特色 , 本课的学法主假如自主合作、沟通谈论的学习方式。
别的 , 依据讲堂生成 , 语文课的一些惯例学习方法 , 比方以写促读法 , 经典朗读法等也会用到。
说教课过程导入:庄子说“道” , 生动鲜活 , 充满感情 , 有板有眼。
本课一部分选自“让王” , 意思是禅让王位。
(设计企图:从庄子的说理风格下手, 直接如题解文。
)一、初步感知课文1.检查预习 , 读选文中亶父的段落。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四尊生教案2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3.测试评价:教师通过随堂测试,了解学生对《孟子·离娄上》和《荀子·劝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通过测试,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对先秦诸子思想的掌握程度。
-孟子和荀子的教育论异同:孟子认为教育是为了发挥和保持人的善良本性,荀子认为教育是为了改造人的本性,使其向善。
④先秦诸子思想的影响和价值
-先秦诸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先秦诸子的思想对于个人修养、道德伦理、教育理念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荀子的教育论:荀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教育可以引导人们向善,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
3.先秦诸子思想的异同:
-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异同: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两者对于人性的看法存在明显的对立。
-孟子与荀子的教育论异同:孟子认为教育是为了发挥和保持人的善良本性,荀子认为教育是为了改造人的本性,使其向善。
2.思考与批判能力: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孟子与荀子的思想异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先秦诸子的思想,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4.审美与创意表达:通过解读文言文,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鼓励学生在表达中发挥创意。
学习者分析
1.相关知识掌握: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部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诸子百家的起源和发展有基本的了解。他们在语文课程中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然而,对于《孟子》和《荀子》这两篇较为深奥的文本,学生可能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解读。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四尊生教案6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先秦诸子的历史背景或有趣的故事,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先秦诸子选读》中的经典篇目,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先秦诸子的思想观念。
答案:荀子提出了“学不可以已”、“积善成德”、“闻见知行”等学习方法和原则。
题型4:《韩非子·五蠹》中,韩非子如何看待人性的问题?
答案:韩非子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法律和制度来加以约束和引导。
题型5:《墨子·兼爱》中,墨子提出了怎样的道德观念?
答案: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等道德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相互关爱。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先秦诸子选读》中的经典篇目,深入了解了先秦诸子的思想观念。通过讲解和分析,我们掌握了儒家、道家、法家等不同流派的主要观点和特点。同时,我们还通过实践活动,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当堂检测:
1.请简要介绍《先秦诸子选读》中儒家、道家、法家等不同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2.请举例说明儒家、道家、法家等不同流派的思想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组织方面:在组织课堂活动时,我发现有些学生的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方法方面:在讲解知识点时,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一些概念和论证方式感到困惑,需要更多的实例和解释来帮助他们理解。
3.改进措施
-针对教学管理方面的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监督和指导,确保他们能够认真完成预习任务,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人教版语文选修 《先秦诸子散文》5.4 尊生

句段点评
自主探究
文本图解
3.能尊生者,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 译文:那些能尊重生命的人,即使地位高财物多也不因为用来养 生的物品伤害身体,即使财物少地位低也不因为追逐利益而拖累、 祸害身体。 赏析:注重“名”誉,权衡“利”弊,懂得规矩道德,是一种美好的品 行。“傲气不能有,傲骨不能无”,面对名利,人不能有太多的贪欲。 淡泊名利、精神富裕、尊重生命的人往往是活得最有价值的人。 名利富贵,乃至江山社稷,与生命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这表现了庄 子超脱世俗的精神,表达了他对生命、对人生的理解,即出世无为、 保全自身。
基础练习
名句名篇
1
2
3
4
5
5.特殊句式 (1)夫天下至重也/故天下大器也(判断句) (2)而不以害其生/而不以易生(省略句) (3)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者也(判断句) (4)逍遥于天地之间/遂成国于岐山之下(状语后置) (5)事之以犬马而不受(状语后置) (6)狄人之所求者,土地也(判断句) (7)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定语后置) (8)是不材之木也(判断句) (9)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被动句)
四、尊
生
基础练习
名句名篇
1
2
3
4
5
1.通假字 (1)大王亶父居邠 邠,同“豳” (2)见利轻亡其身 亡,通“忘”,忘记 (3)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 旁,通“方”,将近、大约 (4)女将恶乎比予哉 女,通“汝” (5)实熟则剥 剥,通“扑”,击打 (6)小枝泄 泄,通“抴”,拖,用力拉
基础练习
名句名篇
1
2
3
4
5
2.古今异义 (1)秋收敛 ,身足以休食 .. 古义:收获敛藏。今义:①(笑容、光线等)减弱或消失;②减轻放 纵的程度(指言行)。 (2)匠伯不顾 ..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第4课《尊生》教学设计与反思(5页)

《尊生》教学设计陕西省白水中学左青侠一、教材分析《尊生》是高中选修教材《先秦诸子散文选读》中《〈庄子〉选读》中的一篇,旨在阐明庄子尊重珍惜生命的一种思想。
选文通过尧舜让天下和大王亶父迁都的寓言故事,表达出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思想,可以说本篇文章既有庄子散文瑰丽飘逸的艺术性,更有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的思想性。
二、学情分析本册课本是高二下学期学生语文学习的选修内容,学生已初步具备独立阅读并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虽然学生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有了一定提高,但是在分析作品的艺术性,探究作品的思想性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仍是整个语文课堂必要的环节。
尤其对于先秦诸子散文的学习,学生普遍感觉晦涩难懂,阅读兴趣淡薄,这成为制约文本探究的关键因素,培养学生对选文的热爱,缩小和文本之间的差距是学生学习之前一个很必要教学步骤。
三、教学设想鉴于教材、文本、学生三者的特点,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思考:1﹒《〈庄子〉选读》内容太多,一节课难以完成,采用化大为小,逐个击破的战略,以点带面,达到讲一课明一类的目的。
2﹒把握好《先秦诸子散文选读》的教学方向,兼顾到教材其独特的文本价值,正确处理好知识积累,能力提高和价值观情感教育。
3﹒区分好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在对待文言文教学上的差异,“言”的教学不能作为本课的关键,要注重文本独特的文学性和文化性。
4﹒在学生《〈论语〉选读》、《〈孟子〉选读》的学习的前提下,科学分析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有序、有效地做好本节课的设计。
5.对于先秦的文章,学生必须有足够的预习时间,反复诵读文本,疏通文章大意,理解文章内容,这样才可能展开深层次的文本对话和探究。
四、教学目标鉴于以上分析,对于教学目标的定位,紧扣“积累、理解、思辨”这个思维过程,分三步完成教学内容:1﹒积累文言知识2﹒理解尊生主旨其中第二个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五、教学方法文言文的学习,首先必须强调诵读,只有反复诵读文本,才能突破语言障碍,进入文本深处,因此诵读法是整个课堂贯穿的主线;选修的教学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独立自主探究问题的地位,激发他们解读文本的兴趣,提高解读文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认真展开相互间的讨论,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必须给予适当的点拨和明确,让课堂的教学真正成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高效教学。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五单元四尊生教案7Word版含解析

《尊生》教课设计教课目的: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句式和虚词“以”的用法。
3、真实理解庄子的“尊生”思想,学会爱惜自己的生命和尊敬他人的生命。
教课要点: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句式和虚词“以”的用法。
教课难点:真实理解庄子的“尊生”思想, 学会爱惜自己的生命和尊重他人的生命。
教课过程一、导课:2008 年北京奥运会 , 刘翔因伤退赛 , 固然好多国人对此表示理解 , 可是有些人却表示刘翔对不起观众, 他应当向阿赫瓦里学习, 爬也要爬到终点。
你怎么看?好多人的意思是 , 这么多人在看 , 就算骨折了也要爬到终点 , 并自作聪慧把这类实际上是取悦国人的表演以为是体育精神。
甚至有某些一直接受假大空教育的体育议论员还以为刘翔应当走完 110 米, 以便于取悦于他和某些观众 , 接受他为代表的那一类人关于体育的理解。
其实这根本就不是体育精神 , 这就是煽情 , 是超女精神。
——韩寒我不赞成他学习阿赫瓦里 , 刘翔退出竞赛 , 是为了更好的复出 , 是对生命的尊敬, 他已经为国家挣得了好多的荣誉, 他对得起任何国人。
在常人眼中, “天下”是最尊贵的东西。
而在庄子及后来学眼中, 生命的价值才是无与伦比的。
他们提出了很值得重视、也很深刻的尊生思想。
那么庄子《尊生》有些什么思想呢?二、预习检测(解决本课的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固然 , 我适有幽忧之病(古今异义, 固然这样)夫天下至重也(形作名, 名贵的东西)故天下大器也(古今异义, 最宝贵的器物)冬日衣皮毛(名作动 , 穿;古今异义 , 用带毛兽皮做的衣服)秋收敛 , 身足以休食(收获敛藏)逍遥于天地之间(状语后置)事之以皮帛而不受(名作动, 服侍;状语后置)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使动, 使被杀;被动句)杖策而去之(名意动 , 以为杖)三、研读课文1 、被当时世人看做最高价值的天子之位, 倒是让都让不出去,子州支父、子州支伯、善卷拒受天下的原由分别是什么?子州支父:不以天下害生;子州支伯:不以天下易生;善卷:逍遥天地间 ,何以天下为。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第4课《尊生·尧以天下让许由》教学设计(5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第4课《尊生·尧以天下让许由》教学设计(5页)生命价最高在庄子《尊生·尧以天下让许由》中渗透生命教育近年来,校园生命事件的报道屡屡见诸报端、电视和网络,小学生完不成作业而自杀,初中生连续几天通宵上网导致猝死,高中生被老师批评杀害老师,名牌大学学生因相处不愉快而毒杀室友——这些极端事件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
也引起了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反思,应该说学校教育中生命教育的缺失是这些残害生命的极端事件发生的原因之一。
所以,在学校教育中加强生命教育可谓刻不容缓。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进行生命教育的好教材,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是大有可为的。
在高中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的庄子选文中,就有很多满含着庄子对生命的无比尊重和热爱,对生命自由存在的热情追求以及对生命受到伤害的悲悯和激愤,是渗透生命教育的最好教材,我在教学庄子《尊生•尧以天下让许由》这篇选文时,就作了这方面的尝试.。
下面就是我《尊生·尧以天下让许由》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找出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能直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解决学生在预习中碰到的问题,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以师生研讨的方式引导学生领悟庄子的尊生思想。
3、情感与价值: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健康心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发现生命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1、分析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点,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
2、结合课文故事和生活实际分析理庄子的“尊生”思想。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布置预习任务: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课文,翻译全文,梳理文言知识点2、每个学习小组按高考文言文的出题形式从课文中选择素材各出一道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句子翻译题3、学习小组讨论导学案上的重难点问题,收集本组的问题,准备课堂交流`二、课堂教学(1)“唯无以天下为者,可以托天下也”,这句话是说不把天下当回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这样说乍看矛盾,但实际并不矛盾。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五单元四尊生教案6Word版含解析

而几死之散人(“尔”)三、哲意探究1、朗读第1贝叽思考:许由、子州支父、子州支伯、善卷为什么被让天下而不受?(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原句来回答)明确:①子州支父:“夫天下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他物乎!”天下纵使贵重之极,可是因为天下王位而损害本性,子州支父却说什么也不干,又何况其他事物呢?正如成玄英《庄子疏》所说:“夫位登九五,威跨万乘,人伦尊重,莫甚于此,尚不以斯荣贵损害生涯,况乎他外事物,何能介意也!”②子州支伯:“故天下大器也,而不以易生。
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者也。
”成玄英《庄子疏》说:“支伯,犹支父也。
”俞樾《汉书•古今人表》有子州支父,无支伯;则支父支伯,是一人也。
这段文字的寓意,和上段一样,说明隐士眼里,本性和健康比王位更加重要。
要是拿王位和健康做交易,他不干。
这和一般人为争夺天下王位大打出手,恍如两个天地。
③善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吾何以天下为哉!”看隐士善卷,生活得多么自由自在,多么心满意足。
对于这种超然尘外的人来说,天下王位套在心上,简直像是枷锁,所以当虞舜想把王位让给他时,他要逃进深山,隐居而不知处所了。
2、大王亶父为什么要从邠迁都到岐?(用原文回答)明确:“夫大王亶父,可谓能尊生矣。
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
”大王亶父又称古公亶父,他是周文王的祖父,周民族兴起的创始人。
邠这地方,古书里也写成为豳,在今陕西省彬县。
这段文字从大王亶父仁爱,说到尊重生命,从而反衬为官为利伤生者的迷惑。
成玄英《庄子疏》指出:“夫乱世浇伪,人心浮浅,徇于轩冕以丧其身,逐于财利以殒其命,不知轻重,深成迷惑也。
”3、小结:第一则在世人最看重天下面前,庄子从如何对待自己的生命和如何对待他人的生命两个方面,阐释尊生”的内涵,确定了生命的最高价值。
4、朗读第2则思考:匠石与栋社树议论的出发点是什么?明确:匠石关注的是树能不能成为有用之材,“是散木也” “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得出的结论是栋树无用;栋社树关注的是能不能存活下来才是有用,“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得出的结论是栋树大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尊 生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葛(chī)
蠹(dù)虫絜(xié)之百围衣(yì)皮毛液(mán)棺椁(ɡuǒ)恶(wū)乎
掊(pǒu)击邠(Bīn)柤(zhā)泄(yè)剥(pū)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大王亶父居邠(“邠”,同“豳”)
(2)见利轻亡其身(“亡”,通“忘”)
(3)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旁”,通“方”,将近,大约)
(4)女将恶乎比予哉(“女”,通“汝”)
(5)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属(“柤”,同“楂”,山楂)
(6)实熟则剥(“剥”,通“扑”,击打)
(7)小枝泄(“泄”,通“抴”,拖,用力拉)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适{我适有幽忧之病(碰巧,副词)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到……去,动词)
削足适履(适合,动词))
(2)事
{事之以皮帛而不受(供奉,敬赠,动词)
工欲善其事(事情,名词)
食焉而怠其事(职务,工作,名词)
无所事事(做,动词))(3)执{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拿,动词)
执其手而与之谋(握着,动词)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掌握,控制,动词)
能执大义,以身救民(守,坚持,动词)
)(4)且{方且治之(将要,副词)
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况且,连词)
)(5)以{尧以天下让许由(把,介词)
而不以害其生(凭,介词)
不以利累形(因为,介词))
[整体·感知]
本文包括两个部分,分别节选自《让王》和《人间世》。
第一部分写许由、
让许由,许由 不受。
又让于子州支父,子州支父曰: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例句:因杖策而去之
A.籍吏民,封府库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C.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D.我得兄事之
【解析】 D项,名词作状语,例句与其他三项为名词作动词。
【答案】 D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导学号:33852073】
A.{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与人之父居而杀其子)
B.{而不以害其生不以所用养害所养)
C.{犹之可也勿言之矣)
D.{自掊击于世俗者也若将比予于文木邪)
【解析】 A项,音节助词,无实义/代词,他的;B项,均为介词,因为;C项,音节助词,无实义/代词,代“栎社树”;D项,介词,被/介词,跟。
【答案】 B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夫大王亶父可谓能尊生矣
B.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
C.虽贫贱不以利累形
D.虽贵富不以养伤身
【解析】 A项,“尊”应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有“把……看得尊贵”之意,而B、C、D三项中“苦”“累”“伤”均为使动用法,有“使……受苦”“使……劳累”“使……受伤”之意。
【答案】 A
5.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事之以犬马而不受
B.遂成国于岐山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