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论文 丹参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中药丹参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中药丹参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摘要】丹参是具有很多药理作用的活血化瘀药,主要化学成分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脂溶性成分主要是丹参酮类(Ⅰ、ⅡA、ⅡB)、异丹参酮(Ⅰ、Ⅱ)等,水溶性成分有丹参酸(A、B、C、D)、丹酚酸(A、B、C、D)等,对近年来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作一综述。
【关键词】丹参药理作用综述【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9-0149-03【前言】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丹参为唇型科Labiatae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及根茎,因其根皮丹而肉紫,且具有滋补强壮的作用,故名丹参[1]。
传统医学认为,丹参走血分,通血脉,功擅活血化瘀。
《妇人明理论》记载:“一味丹参,功同四物”。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称丹参具有四物汤的功效。
丹参主产于四川、山西、河北、江苏、安徽等地,药用部位取根及根茎部,以条粗、内紫黑色及有菊花状白点者为佳,其性微寒、味苦,入心、心包经及肝经。
国家药典(2005年版)归纳丹参的功效为“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
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癥瘕积聚、胸腹刺痛,热痹疼痛、疮疡肿痛、心烦不眠,肝脾肿大,心绞痛。
”丹参因其肯定的活血化瘀作用而被用于肝病、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并取得了显著疗效。
近年随着研究的深入,对于其化学成分组成、药理作用等又有了进一步认识。
现就近年来丹参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药理作用1.1 对血液、血管的作用[2]1.1.1 改善微循环对实验性家兔外周微循环障碍模型,丹参注射液给药后使微循环血流量显著加快,毛细管网开放数目增多;对静注高分子右旋糖酐造成家兔微循环障碍或局部滴注,造成小鼠肠系膜障碍,给予丹参素后可明显增加兔眼球结膜毛细血管数并降低兔血浆乳酸含量;且提高丹参素能扩张收缩状态的肠系膜微动脉,加快血液流速。
1.1.2 对血液的影响丹参能使血液黏稠度明显降低,红细胞电泳时间、血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丹参促进纤溶的作用可能是通过激活纤溶酶元2纤溶酶系统的作用达到的;显著抑制血小板功能、抑制凝血功能、促进纤溶活性,主要抑制血小板合成TXA2前列腺素类缩血管物质的能力并提高血小板内cAMP含量。
丹参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丹参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丹参是一种常用中药材,也是中药丹参注射液的主要成分之一、经过多年的研究,已经发现丹参中存在有多种活性化学成分,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
下面将对丹参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详细介绍。
1.化学成分:丹参中的活性成分主要包括:丹参酮、丹酚酸A、丹酚酸B、丹酚酸C、丹酚酸D、绿原酸、丹参素等。
其中,丹参酮是丹参的主要成分,具有抗炎、抗凝血、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
2.药理作用:(1)抗炎作用:丹参中的丹参酮、丹酚酸等成分能够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研究表明,丹参能够显著抑制炎性物质的产生,减轻炎症反应,并且具有很好的治疗风湿和炎症相关疾病的效果。
(2)抗凝血作用:丹参中的活性成分能够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血栓的形成,减轻血液凝结,从而发挥抗凝血作用。
丹参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障碍,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
(3)抗肿瘤作用:丹参中的丹参酮等成分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
丹参酮可以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抑制其增殖和分化,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从而抑制肿瘤生长。
(4)抗氧化作用:丹参中的活性成分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损伤,保护细胞免受损害。
研究表明,丹参具有抗氧化应激和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5)保护心脑血管作用:丹参中的活性成分可以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压,保护心脑血管功能。
丹参还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肌供血,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等作用。
(6)调节免疫作用:丹参中的活性成分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功能,增强免疫力,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增强抗体产生,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总的来说,丹参具有抗炎、抗凝血、抗肿瘤、抗氧化、保护心脑血管、调节免疫等多种药理作用。
这些作用使得丹参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炎症等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但是,丹参的作用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以及其临床应用的优化和安全性评价也需要进一步探讨。
丹参药理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01 摘要
03 研究现状 05 研究结果
目录
02 引言 04 研究方法 06 参考内容
摘要
本次演示综述了丹参药理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探讨了研究方法、主要发现 及其作用机制。丹参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具有丰富的化学成分和广泛的药理作用。 研究丹参药理活性成分对于开发新的药物和优化现有药物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 示总结了近年
理论支持。丹参酮类化合物的研究则发现,这类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抗肿 瘤等作用,其中丹参酮ⅡA的作用最为突出。此外,丹参中的黄酮类化合物也被 证实具有较好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然而,在研究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如部分药理活性成分的分子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不同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及 其对药效的影响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丹参药理作用的研究
丹参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包括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菌等。研究表明, 丹参素能够显著降低血液粘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凝血,从而改善血液循环。此 外,丹参还能够增强免疫功能,减轻氧化应激损伤,抵抗细胞凋亡等。这些药理 作用的深入研究为丹参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丹参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
丹参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主要包括脂溶性成分和水溶性成分。脂溶性成分 主要包括丹参酮类和丹参醇类,具有抗菌、抗炎、抗肿瘤等药理作用。水溶性成 分则主要包括丹参素、丹参多酚等,具有抗氧化、舒张血管、抗凝等作用。不同 成分的药理作用
差异较大,因此深入研究丹参活性成分对于开发新药和提高药物疗效具有重 要意义。
来丹参药理活性成分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挑战。关键词: 丹参,药理活性成分,研究方法,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引言
丹参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和丰富的药理作用。它来源 于唇形科植物丹参,具有活血化瘀、舒经止痛、抗炎抗氧化等多种功效。近年来, 随着药物研究和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丹参药理活性成分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
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药学论文

【摘要】丹参是具有很多药理作用的活血化瘀药,主要成份是丹参酮(Ⅰ、ⅡA、ⅡB)、异丹参酮(Ⅰ、Ⅱ)等,对近年来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作一综述。
【关键词】丹参药理作用综述Abstract:Redsagehasmanypharmacologicalfunctionforactivatingbloodtoremovestasis,itsmaincomponentistanshinone(Ⅰ,ⅡA,ⅡB)andiso tanshinone(Ⅰ,Ⅱ),etc.Thearticlemakessummaryonitspharmacologybydifferentparts.Keywords:redsage;pharmacologicalfunction;review丹参为中国的传统中药,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并被列为上品。
丹参以唇型科鼠尾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丹参(SaiviamiItiorrhizaBunge)的干燥根及根茎入药。
为临床之常用药物,尤以治疗冠心病及缺血性脑血管病最为常用,且疗效颇佳,但若有出血倾向者应慎用,多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动过速、脑血栓等,已被现代临床实验和药理实验研究所证实活血化瘀等多方面的药理活性[1]。
1对心脏的保护作用丹参可减轻急性心肌梗塞造成的心脏循环障碍,促使冠状动脉间桥式或侧枝血管开放,使梗塞区内毛细血管损伤减轻。
心肌梗塞1周的实验犬应用丹参后,梗塞区域内以成熟的肉芽组织为主[2]。
丹参组的动物心肌梗塞区内再生的心肌细胞明显增多。
姜传仓等报道丹参素能诱导人成纤维细胞LDL受体mRNA水平升高;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血清TC及LDL C水平降低,而TC及LDL C降低在改善血浆粘度中起一定作用。
对小鼠缺氧心肌、兔局限性心肌缺血及犬低温停搏全心心肌缺血均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4]。
张淑芳等报道,蟾蜍及兔耳血管灌流实验,表明丹参煎剂有扩张血管作用。
另据报道,丹参素有缩小犬冠状动脉结扎后心肌梗塞范围和改善左心室功能的作用。
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一、总论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的干操根及根茎,性微寒,味苦,具有活血祛瘀、养血安神、调经止痛、凉血消痛的功效,《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古代广泛用于心血管、血液类的疾病。
丹参为常用中药,《中华人民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规定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xia 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及根茎。
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等功效,其有效成分为脂溶性的二萜化合物和水溶性的酚酸类化合物。
其化学成分主要包括: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丹参酮ⅡB、隐丹参酮、二氢丹参酮、水溶性成分丹参素、丹酚酸以及脂溶性成分丹参酮,另含丹参新酮及鼠尾草酚等。
二、丹参的化学成分丹参的有效成分主要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类。
脂溶性方面,现已得到40余中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可以分为两类,即丹参酮类和罗列酮类。
丹参酮类化合物多数属于二萜化合物,其部分是二萜醌类化合物,如丹参酮I、丹参酮Ⅱ-A、丹参酮Ⅱ-B、丹参酮Ⅲ、异丹参酮、异隐丹参酮、羟基丹参酮Ⅱ-A、二氢丹参酮I、丹参新醌甲、左旋二氢丹参酮I、丹参新醌乙、丹参新醌丙等。
另外有新的二萜醌结构的新丹参酮类化合物及其他类型的化合物,如新隐丹参酮Ⅱ,环酚乳酰胺、油酰新隐形丹参酮和油酰丹参新醌A等。
丹参的水溶性成分均具有酚酸性结构,其中最早发现的丹山素,化学名称为3,4-二羟基苯乳酸。
此后发现了一系列酚酸类化合物,命名为丹酚酸并按照英文字母排序,主要水溶性成分有丹参酚酸A、B、C、D、E、F、H、I、J,四甲基丹参酚酸C,还有迷迭香酸、紫草酸等。
丹参的脂溶性成分和水溶性成分都是丹参的有效成分。
脂溶性的丹参酮类以改善血液循环、抗菌和抗炎为主,而水溶性的丹酚类则以抗氧化、抗凝血、抗血栓形成、调血脂和细胞保护作用明显。
三、丹参的药理作用(一)对心血管系统的药理作用1抗心肌缺血丹参可以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同时促进侧支循环的开放,改善血液流变性,提高缺氧耐受力,抗脂质过氧化,清除有害的自由基,调节血液在心肌重新分布。
【精】中药丹参药理作用研

主要化学成分
• 脂溶性
丹参酮I 丹参酮ⅡA 丹参酮ⅡB
• 水溶性
丹酚酸 原儿茶酸 原儿茶醛
主要药理作用
• 1 抗血小板聚集 • 2 抗菌消炎作用 • 3 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 • 4 抗肿瘤作用 • 5 抑制纤维化 • 6 抗溃疡作用 • 7 抗肝炎病毒作用
1抗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聚是造成急性冠脉事件(心肌梗死、 心源猝死)的主要原因,也是动脉粥样硬 化斑块形成的重要参与因素。丹参中的原 儿茶醛、原儿茶酸、丹酚酸A、丹酚酸B、 丹酚酸C对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均有不 同程度抑制作用,以丹酚酸A、丹酚酸B 作用最强。
丹参的抗菌消炎作用应用十分广泛,研究证明,总丹参醌对金葡菌具有抑菌作用; 3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
返 回
5抑制纤维化
丹参具有抗纤维化作用,已广泛用于抗肝、肺、 皮肤、肾等纤维性病变 。丹参酮ⅡA对瘢痕来 源的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其 通过抗自由基过氧化损伤,促进损伤肝细胞的 修复,抑制炎性因子释放,改善肝脏微循环, 抑制胶原合成,促进病理沉积胶原的降解,抑 制HSC 活化而抗纤维化 。
返 回
3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
缺血组织再灌注时造成的微血管和实质器官的 损伤主要是由活性氧自由基引起的,这已在多 种器官中得到的证明。在缺血组织中具有清除 自由基的抗氧化酶类合成能力发生障碍,从而 加剧了自由基对缺血后再灌注组织的损伤。
丹参酮ⅡA 对出血性休克再灌注后的损伤有肯 定的保护,可能与它能清除组织中的氧自基、抑 制循环中的中性粒细胞游走、保护血管内皮细 胞破坏、改善组织的血液循环及抑制树突状细 胞等作用有关。
返回
4抗肿瘤作用
它与传统化疗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杀伤肿瘤细胞,而是诱导肿瘤细胞分化成为正常细胞,对正常细胞无杀伤作用,且少有骨髓抑制等副作 用。 丹参中的原儿茶醛、原儿茶酸、丹酚酸A、丹酚酸B、丹酚酸C对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均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以丹酚酸A、丹酚酸B
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丹参是一种传统中药,从事药理作用的研究已有数十年的历史。
丹参在中医传统中被认为具有活血化瘀、舒展经络、抗炎镇痛等作用,被广泛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等病症。
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丹参的药理作用也得到了许多研究机构和学者的关注和深入研究。
目前,对丹参的药理作用已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进展。
首先,丹参的主要成分是丹参素。
丹参素是一种水溶性糖苷类化合物,具有抗凝血、抗氧化、抗炎、抗肿瘤、调节免疫、降脂血管扩张等多种药理活性。
研究表明,丹参素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增加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等方式,对心血管系统有保护作用,能够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此外,丹参素还能够通过清除自由基、减轻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功能等机制,对炎症性疾病和肿瘤具有一定的干预作用。
丹参素还能够改善脑缺血损伤、抑制神经炎症反应、促进神经细胞再生等,对神经系统保护也具有一定的疗效。
其次,丹参还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如黄酮类、生物碱类、酚酸类等。
黄酮类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抗凝血等作用,能够提高心脑血管系统的功能和抵抗能力。
生物碱类成分具有镇静、镇痛、抗癫痫、抗心律失常等作用,对中枢神经和心脏等器官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酚酸类成分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等作用,能够减轻炎症反应和预防疾病的发生。
这些成分的共同作用对丹参的药理活性起到了协同增效的作用。
再次,丹参还能通过调节细胞信号转导途径和基因表达,发挥其药理作用。
丹参素能够通过激活蛋白激酶C(PKC)途径、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等方式,调节细胞的信号传导和基因表达,从而发挥抗衰老、抗心肌梗死、抗肿瘤等作用。
丹参还能通过抑制线粒体氧化应激、调节线粒体呼吸链、减轻线粒体损伤等方式,保护细胞免受氧化应激的伤害。
这些机制的研究为丹参药理作用的深入理解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总结起来,丹参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在药理作用的研究中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对丹参素的研究表明,其具有抗血栓、抗炎、抗肿瘤、调节免疫等多种药理活性,能够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炎症性疾病和肿瘤等病症。
丹参药理学研究进展 (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丹参药理学研究进展篇一:丹参的药理作用丹参的药理作用The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Salvia[摘要] 近年来,对丹参的化学成份、药理活性、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较大进展。
丹参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研究和开发必将促进药现代化的发展。
本文对丹参活性成份的药理作用进行综述。
[关键词] 丹参;药理作用;综述[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Salvia, pharmacological activity and mechanism of action studies, etc.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 Salvia has a variety of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has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s, and it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will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medicine. In this paper, the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Salvia active ingredients are reviewed.[Key words] Salvia; pharmacology; Summary201X药典[1]载明,丹参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之功效,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经痛、胸腹刺痛、心烦不眠、心绞痛等症。
丹参的活性成分可分为脂溶性成分和水溶性成分,脂溶性成分有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丹参酮I等,水溶性成分有(丹参酸甲又叫丹参素)丹参素、丹酚酸、迷迭香酸、原儿茶醛、迷迭香酸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丹参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摘要:目的:探讨丹参的药理作用新用途,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查阅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归纳。
结果:丹参的药理作用及其广泛,包括扩张血管,抗血栓,对心肌的保护,降血脂,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改善外周循环,改善缺血在灌注损伤,保护肝,抗肿瘤,抗氧化,抗菌消炎等作用。
结论:丹参的药理作用疗效确切,在临床上有广泛应用,值得更深入研究。
关键词:丹参;植物来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前言丹参为唇形科鼠尾属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的干燥根及根茎[1]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丹参的药理活性主要是对心脑血管系统的作用,如扩张血管加快血流、改善微循环、改变血液黏滞性、抗氧化、抗凝血、增加心肌供血等,主要用于治疗冠心病、高血脂症、脑血管病[12]。
现就丹参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化学成分
丹参的化学成分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部分,前者为丹参酮类,主要有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丹参酮ⅡB、丹参羟甲酯、隐丹参酮、羟基丹参酮、二氢丹参酮Ⅰ以及异丹参酮Ⅱ、异丹参酮、二氢异丹参酮Ⅰ;后者主要为酚酸类,包括丹参素、原儿茶醛、丹参酸甲、已、丙[1]。
2药理作用
2.1心血管系统作用
2.1.1扩张血管的作用陈士良等[2]自制微米缩窄器造成犬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狭窄模型,结果提示,复方丹参注射液有直接扩张冠脉,改善缺血区血供的作用。
2.1.2抗血栓形成的作用白细胞与血栓形成的关系很早就引起极大关注。
富血小板栓部位常有白细胞聚集,白细胞通过呼吸爆发产生大量氧自由基及过氧化氢等激活血小板。
白细胞与血小板的黏附在炎症、血栓形成、组织损伤及性播散凝血中起重要作用。
姜开余等[3]考察丹参素对血小板,白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表达各种细胞黏附分子,包括
P-选择素、细胞间黏附分子、血管细胞黏附分子、E-选择素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丹参素对白细胞黏附具有抑制作用,对凝血酶引起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未见明显抑制作用;对肿瘤肿坏死因子α诱导的血管细胞黏附分子、E-选择素表达增加可产生抑制作用。
总之,丹参素对细胞因子活化内皮细胞有抑制作用,从而有利于保护血管内皮,减少白细胞的黏附。
可能是其发挥抗血栓形成作用的机制之一。
2.1.3对心肌的保护作宋延平等[4]观察丹酚酸A和丹酚酸B对大鼠心肌缺血的作用。
结果显示丹酚酸A的改善大鼠心肌缺血作用明显强于丹酚酸B。
胡爱萍等[5]观察丹酚酸表明丹参处理可明显减弱缺氧/复氧对心肌细胞的收缩和细胞内钙参数的作用,减少心肌细胞乳酸脱氢酶的释放,提示丹参可对缺氧/复氧对心肌细胞的影响和损伤。
2.1.4降血脂、防止动脉粥样硬化丹酚酸B和丹参酮ⅡA均可通过抑制脉粥样硬化时炎症介质的表达,达到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目的[6].
3.改善外周循环中医认为丹参具有活血化瘀之功效。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丹参有改善外周血液循环提高在常压和低压情况下机体的耐缺氧能力、加快微循环血液流通和增加毛细血管网等作用,并能抑制凝血、激活纤维素溶。
进一步研究表明[7]丹参素是通过影响脯氨酸和赖氨酸羟化酶的活性来抑制人体皮肤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的,但不影响DNA及非胶原蛋白的合成,丹参对胶原合成的抑制率与剂量呈正相关。
4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丹参对心、肝、肺、脑等多种组织器官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作用,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清除氧自由基;保护线粒体,改善能量代谢;减轻钙超负荷调节TXA2∕PGI2平衡;内皮素、一氧化氮的影响。
5保护肝的作用
目前普遍认为肝纤维化是各种病因导致肝硬化的基础,故对慢性肝病除强调病因治疗外,还应加强对纤维化的治疗,以减缓或逆转其病理过程丹参可促进肝脏对HA、PC Ⅱ、LN的摄取与分解,其含量下降,从而改善肝纤维化。
应用丹参治疗肝炎后肝硬化患者50例,与治疗前和对照组相比,肝纤维化指示明显下降,临床取得较好的疗效,充分显示了丹参抗肝纤维化治疗的良好前景[8]。
6.抗肿瘤作用
中药有效成分丹参酮ⅡA明显改变人成骨瘤MG-63细胞形态,与超微结构恶性特征,使之出现与正常细胞相似的形态与超微结构特征变化;并能上调人成骨肉瘤细胞终末分化标志蛋白Ⅰ型胶原、骨钙蛋白、骨黏素的表达和促进细胞中钙化糖原颗粒与骨结节的形成,因而对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的分化具有一定的诱导作用[9]。
7.抗氧化作用
僇力夫等[10]研究结果表明,丹参对过亚硝酸引发的鲁米诺发光和蛋白质酪氨酸硝化反应都有抑制作用,并且这些抑制作用均剂量依赖地随丹参素量的增加而增强,与抗坏血酸和半胱氨酸对亚硝酸根引发的反应的抑制作用相似。
实验表明丹参素抑制过亚硝酸根的能力比半胱氨酸和抗坏血酸强得多,过亚硝酸根是心肌损伤、动脉硬化等疾病的重要介导者,半胱氨酸和抗坏血酸是体内的两种基本抗氧剂。
当体内的半胱氨酸和抗坏血酸不足以抑制过亚硝酸根时,将导致过亚硝酸根引发的心肌损伤等疾病疾病。
由于丹参素对过亚硝酸根的抑制作用比半胱氨酸和抗坏血酸强得多,当丹参素存在时,就能有效保护机体免受过亚硝酸根损伤。
这说明,丹参素对过亚硝酸根的抑制是丹参素有保护心肌等药理作用的又一重要分子机制。
8.抗菌消炎
以总丹参酮进行体外及动物体内试验均证明,丹参酮对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特别是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有显著疗效,并对两种毛发癣菌有抗菌作用[11]。
9.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丹参是我国研究较早较多的中药,其扩张血管,抗血栓,对心肌的保护,降血脂,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改善外周循环,改善缺血在灌注损伤,保护肝,抗肿瘤,抗氧化,抗菌消炎等多种药理作用,在临床引用广泛,随着丹参脂溶性和水溶性成分的更深入研究及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丹参药理作用机理的研究,我们相信中药丹参会开发出更大的药用潜力。
参考文献:
[1]李家实,中药鉴定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70.
[2]赵新锋,王中秋,赵欣等.丹参的HPLC-ESI-MS分析[J].中成药,2005,27(9):1068-1069
[3]姜开余,顾振纶,阮长耿.丹参素对CDib、P-selectin、ICAM-1、VCAM-1、E-SELECTIN表达的影
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0,16(6):682-685
[4]宋延平,孔令姗,吴静,等丹酚酸A与丹酚酸B改善大鼠心肌缺血作用比 [J]中国医药信息
杂志,2007,14(9):36-37.
[5]胡爱萍,潘亚梁,叶治国,丹参对缺氧/复氧心肌的保护作用涉及百日咳毒素敏感的G蛋白[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2004,21(5):358.
[6]聂桂林,郭茂娟,李燕平,等.丹参单体对肿瘤坏死因子损伤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炎症介质IL-β表达
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9):823-824
[7]范瑞强,实用皮肤病验方精选[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4:271
[8]安峰,李生枥,刘宪玲.丹参对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J].西北药学杂志,2001,16(S):25
[9]石松林,王国红,马宗源,等.丹参酮ⅡA对人成骨瘤MG-63细胞形态结构和终末分化指标的影响量
[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8,8(5):801-803.
[10] 僇力夫,周昕.丹参抑制过亚硝酸根引发的鲁米诺发光和蛋白质氨酸硝化[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杂志,2002,19(2):132-134
[11]梁勇羊裔明袁淑兰.丹参酮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草药,2000,31(4):304.
[12]zhoul,zuoz,chowms.Danshen:an over view of its
chewistry,phar-macology,pharmacokinetics,and chinical use[J]J clin pharmacol 2005,45(12):1345-1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