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名著导读论文

合集下载

名著论文范文

名著论文范文

名著论文范文《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一部杰出作品,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

它以描绘贵族社会生活为主线,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一众形象鲜明的人物为主角,展现了一个宏大的家族故事。

作为一部古典名著,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有着深刻社会意义和历史文化价值的文学作品。

首先,作为一部小说,《红楼梦》在文学艺术方面有着极高的成就。

它以虚构的手法,刻画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形象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他们的形象塑造不仅在描写细致入微,而且在塑造深刻的心理描写上也有着独到之处。

这些人物形象不仅仅是小说中的角色,更是对社会人性的深刻剖析,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其次,《红楼梦》在社会意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价值。

作为一部描写封建社会的小说,《红楼梦》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腐朽现象,对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礼教、封建婚姻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等主要人物的塑造和周围环境的描写,作者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荒诞和虚伪,对封建社会的黑暗面进行了深刻的揭露。

同时,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塑造和周围环境的描写,作者也展现了封建社会中人性的悲剧和命运的悲剧,对封建社会的人性悲剧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这些对封建社会的揭露和探讨,使《红楼梦》成为了一部有着深刻社会意义的文学作品。

最后,《红楼梦》在历史文化价值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部描写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学作品,《红楼梦》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有着深刻历史文化价值的文学作品。

它通过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描写和探讨,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风貌和特点,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映。

同时,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塑造和周围环境的描写,作者也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人性悲剧和命运悲剧,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人性和命运进行了深刻的反映。

教育名著导读论文

教育名著导读论文

河南工业大学教育名著导读论文宋各方2013/5/19经典—永不褪色一、个人信息学院:专业:科目:教育名著导读姓名:学号:二、名著浅识古典教育名著四篇之《学记》《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

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

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书中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认为只有通过“学”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差距(“学然后知不足”),只有通过“教”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贫乏(“教然后知困”)。

看到差距,才能力求上进,看到贫乏,才能鞭策自己,从而得出“教学相长”的正确结论。

《学记》重视启发式教学(“开而弗达则思”),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教之谓孙”),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重视因材施教。

主张从了解学生学习的难易,才质的美恶,作为启发诱导的依据。

主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顺序,并且提出一条积极性的教育原则,即要在学生不良的行为没有发生前,引导他们向善的方面发展。

并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要取长补短。

《学记》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

提出严师和尊师的思想。

《学记》是研究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宝贵资料。

书中在总结先秦儒家教学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教学原理,教学原则与方法,以及尊师重道的思想,对中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也是世界珍贵的教育遗产之一。

古典教育名著四篇之《大学》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初学入德之门也。

”大学是千百年来读书人做学问必读的第一部书,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根源,是2000年来士子们做人做学问的标杆。

中国古代哲学名著导读论文

中国古代哲学名著导读论文

浅谈《孙子兵法》(金融42班王宝强2141804050)【摘要】《孙子兵法》这本书在历经历史沧桑之后,不仅没有被逐渐遗忘,反而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

在现代,孙子兵法的作用远远不再局限于一本军事著作的范畴,它还被广泛运用于政治斗争、商业竞争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我们办起事来多几分智慧,少走些弯路。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这本书开阔思路、启迪心灵的作用也许更有意义。

【关键词】经营管理;孙子兵法;五字诀;一法通,万法通;经济金融;企业管理【正文】上完这期的中国古代哲学名著导读选修课,自己对《论语》、《中庸》、《大学》、《庄子》、《墨子》、《心经》、《孙子兵法》、《传习录》等名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先贤们的思想也有一些初步的了解,虽然有一些的文章确实晦涩难懂,但是自己能够有一些体会。

但是我感觉自己对《孙子兵法》还是比较了解,所以接下来讲一下自己对它的理解。

《孙子兵法》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兵家的必读经典,有的人认为它讲述的是冷兵器时代战争的内容,在现在我们研究它已经并无意义,但是我认为不是这样。

所谓一法通,万法通。

大道如一,《孙子兵法》的内涵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失去其价值。

《孙子兵法》着重强调“将”的作用,在经济、管理方面都有不可小视的指导作用。

《孙子兵法》的名言“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 (《形篇》)对企业管理者同样十分适用。

“修道”,就是树立为社会、为民众服务的宗旨,生产高质量的产品,使企业在民众中有良好的信誉。

“保法”,就是要健全企业的规章制度。

孙子的“法”包括“曲制、官道、主用”等项:“曲制”,是组织编制,运用于企业就是把全企业分成很多部门、车间、作业组等;“官道”,是指管理者的职责范围、上下隶属关系,如总经理之下有分管生产、营销等等的副经理,各副经理之下又有许多科长;“主用”,运用于企业是指行政、采购、生产、广告等费用的管理以及有关的各种财务制度。

一个企业把这些规章制度健全起来,就能如孙子所说的“治众如治寡” (《势篇》) , 把企业管理得有条不紊,秩序井然,运转迅速。

中国哲学名著导读论文 儒道互补

中国哲学名著导读论文 儒道互补

中国哲学经典导读论文儒道互补自动化35蔡启阳2130504105摘要: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是百花齐放、灿烂非凡,但论其核心一直是儒道互补,在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甚至是日常生活习惯上都可以看到这两家对后世炎黄子孙的深切影响。

本文从文人、政堂中的儒道互补以及儒道互补形成的部分原因进行阐述,以求尽量明白地展现儒道互补在中国文化中的深切影响。

关键字:儒道互补、平衡、融合正文:中国思想,在诸子百家争鸣的先秦时期达到巅峰,之后两千年知识分子所做的工作,大多是对这一轴心时代的回溯。

而诸子百家,在千百年间不断演化、竞合、湮灭,战国末年儒墨成为当时天下显学,秦时儒家势微,但从接下来的汉朝开始施行罢庻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儒学成为千百近年来官方治世之学。

日至今日,儒家对中华文明的影响经过积年累月的不断累积,已经是水银泻地、无所不至了,天下以和为贵,读书人讲究心怀天下,中华自称礼仪之邦,这些都是儒家文化广泛影响中国文化的例证。

但是,中华文化只有儒家一根主心骨吗?兵家讲以退为进、以弱胜强,为人讲究外圆内方,中医有太阳、太阴等穴位,这些都是道家文化的产物。

其实纵观两千年中华历史,治国之术是儒法并用,但治国大道却是无出儒道二字。

为人处世,也并非只是刚毅果敢,同时还有韬光养晦。

因此说,中国两千年的文化支柱,便是儒道互补。

为官还是归隐因为儒家学说一直是官方郑同学说,再加上古代从战国开始就形成的重农抑商,学而优则仕的说法在中国传统社会一直是一条金科玉律。

但天下读书种子何止千千万万而智人者少,官场竞争一直是无可避免的问题。

存在官位之争,就会有胜有负,胜利的人官运亨通,大可趁机施展抱负为民造福从而流芳百世。

输的人呢?虽说机会一直有大不了卷土重来,可是毕竟受挫心中会有苦闷抑郁之情,再加上如果奸佞当道则可能一生怀才不遇,而且功业未成家人自己的生计如何解决?况且宦海沉浮寻常事,即使一时春风得意也无法保证一生在位,若是被奸佞陷害就更加悲愤。

一系列问题都会使仕途坎坷的读书人心忧。

1浅谈名著导读的教学(市论文大赛)

1浅谈名著导读的教学(市论文大赛)

“野百合”也有春天——浅谈名著导读的教学李玲【内容摘要】名著导读是新课改之后增加的一个新版块,目的是让学生对名著有所接触,有所了解,但尴尬的是它并没有受到重视。

我们都知道,名著导读的教学意义深远,上好名著导读课大有必要,名著导读不同于名著本身,它的主要作用在“导”,老师如果从导的方法上下功夫,导读方法灵活到位,就会激发学生对名著的喜爱,这对学生的终身阅读习惯都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名著导读激趣导读方法一、名著导读的教学现状新课标教材中名著导读环节被放在教材的最后。

为了督促师生对名著的重视,语文考试也开始加大了名著考核的分值,但是,名著导读的教学仍然苍白应景,学生并没有真正揭开名著的真实面纱。

“名著导读”教学现状大多是这样的,临考试前,老师勾画出课本上导读部分的文学常识,比如作者及其国籍,主要人物及其主要性格特点,主要情节或思想感情等基本信息,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

即使为了避免投机局面,现在考查名著改成了名著文段的阅读考试,师生们也是见招拆招,以应付考试的方式学习名著导读。

看看老师们挖空心思总结的名著知识:《巴黎圣母院》:【作者】维克多·雨果【国别】法国【主要人物性格】卡西莫多:伽西莫多是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外貌奇丑,心地善良爱斯梅拉达:爱斯美拉达是美和善的化身,她美丽动人,纯洁善良,酷爱自由,富有同情心。

克罗德:克罗德副主教表面上道貌岸然,过着清苦禁欲的修行生活,而内心却阴险毒辣,对世俗的享受充满妒羡。

【主要情节】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

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

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写作特色】极端的美丑对照,绝对的崇高与邪恶的对立,使小说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显而易见,这都是为了应付考试。

名著导读的教学已经被高度功利化了,接触名著并没有给学生带来阅读的快感和求知的满足,只是变相地为了应试而准备充电。

《利用名著导读激发阅读兴趣的研究论文》研究报告,作文

《利用名著导读激发阅读兴趣的研究论文》研究报告,作文

《利用名著导读激发阅读兴趣的研究论文》研究报告,作文《利用名著导读激发阅读兴趣的研究论》研究报告伦镇中学王贵芬内容摘要中外学名著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的艺术瑰宝,阅读学名著不仅能增加语感积累,提高语言素养;扩大知识范围,提高人素养;还能丰富精神世界,锤炼意志品质。

特别是青少年,每一次阅读跟每一次的经验一样,都会产生独特的滋味和意义。

既然这个年龄,不能经历人生的所有,但可以通过阅读,弥补经历的不足。

在中学阶段,教师利用以感人情节导读、竞争比赛激读、摘抄记录品读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古今中外化的魅力。

培养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这将是语学习的重要课程。

关键词名著导读阅读兴趣研究报告一、课题背景(或“”)及界定1、课题研究背景阅读是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语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所用的时间是最多的。

通过阅读能使学生吸取人类几千年积累起的化知识,不断的提高科学化水平。

凭借书本的知识认识客观世界,不断扩展知识的领域,与人交流,与社会沟通。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只不断陈述、分析,灌输自己的知识让学生去模仿,那学生就会变成一个没思想的克隆人。

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凭着自己的能力去读懂,去感悟,去体验,去领略中美的旋律。

二、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1、研究目标《语课程标准》指出“7---9年级的学生应学会制定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

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名著阅读也是中考必考内容,而且近年还加大了对名著的考查力度,所以通过对小课题的研究,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中学生阅读目标,让阅读成为语学习的一大乐趣。

2、研究内容(1).整理中学阶段学生应读及需要了解的名著篇目。

(2)把握“名著导读”何时“导”。

(3)教师通过多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手段触发阅读兴趣,强化阅读动力。

名著导读课论文

名著导读课论文

1,为什么说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首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1000字)在今天的中国,我们正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同时是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为了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弘扬民族精神,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必须通过对历史文化的研究去深切体认中华文化的伟大生命力和凝聚力之所在,正确认识中华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自觉理解她的内在生命力和精神特性,从而增进我们认识和利用传统文化资源的主动性。

弘扬民族文化,就是要深刻认识那些在历史上促进中华民族发展壮大,体现和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的优秀文化并把它发扬起来,进而加以新时代的发展,以加速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在当今的时代,在面对全球化、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同时,我们要始终注意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使中华民族的民族生命继往开来,永远畅通。

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对于中华民族的成长壮大,对于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好比是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的根,如果没有了根,还会有枝繁叶茂么?我想这株大树不仅不会枝繁叶茂,连生命肯定都没有了。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是一代又一代人在继承前人的精华与扬弃前人的糟粕的过程中传承下来的文化,其间也包括吸收一些外族的先进文化来丰富本民族的文化。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强盛都是他们在总结前人的经验有选择性地继承和扬弃前人留下的遗产,并把前人的优秀的文化发扬光大的基础上实现的,没有一个民族在离开他们的前人们一代又一代相传下来的经验而走向成功。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外来的先进的文化我们要学习要借鉴,然后消化,融入华夏文化之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含义是比较宽泛的,它是指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创造的一切,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及一切“人化”的事物。

中国传统名著导读论文

中国传统名著导读论文

永远在路上的鲁迅-----鲁迅作品“在路上”的浅析电气37 2130401183 葛昭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文学奖,改革家,批判家,鲁迅总是以一个斗士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

但是这次,笔者希望解析一个永远在路上的鲁迅。

鲁迅的很多小说的结尾都是“在路上”。

比如《故乡》,“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这话里好像有一个光明的尾巴——“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但其实前面还有一个鲁迅的真实判断: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所以,作为传统格局的打破者,作为内心存在主义的呼唤者,他决定自己找出一条路,自己写出一条路。

所以,路便成为了鲁迅作品中独特而深刻的意向。

《野草》里还有一篇叫《过客》:一个老头,一个小女孩在夕阳西下的时候迎来了一人,一个衣衫褴褛的过客。

老头问他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过客说我不知道,只知道要走在路上,走到前面去,前面是什么我也不知道。

老头说,前面是坟墓;女孩说不对,前面有很多鲜花,过客说前面是有鲜花,可前面还是坟墓。

过客问那走完坟墓以后是什么呢,老头说来料不定就没路了,你还是回去吧;过客说我不愿意回去,前面有个声音在召唤我,我一定要去。

老头说这声音也曾召唤过我,你不理它就行了;过客说不行我还是要走。

这样,他就踉踉跄跄的继续往前走。

这是鲁迅作品中最为典型是“路”形象与描写。

在这个场景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特色鲜明的具有代表性的事物,老人与小女孩是腐朽与新生力量的代表与对比,衣衫褴褛的过客是他,以及全体中国人彷徨的灵魂的象征,是一种发自心底的迷茫与呼唤。

而在老人眼中,前面的路上是坟墓,在小女孩眼中,前面的路上是鲜花,不同世界观与价值观的碰撞与交融,形成了过客这样的存在:前面的路上既有坟墓,又有鲜花,不知道前方会出现什么,但是必须要走,以为前方“有声音在召唤我”。

这种凄凉而真实的画面,正是鲁迅所希望塑造的人格衡量与价值观念导向的所在。

我们说,文字体现价值与世界,世界理解文字与价值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远在路上的鲁迅
-----鲁迅作品“在路上”的浅析
电气37 2130401183 葛昭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文学奖,改革家,批判家,鲁迅总是以一个斗士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

但是这次,笔者希望解析一个永远在路上的鲁迅。

鲁迅的很多小说的结尾都是“在路上”。

比如《故乡》,“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这话里好像有一个光明的尾巴——“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但其实前面还有一个鲁迅的真实判断: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所以,作为传统格局的打破者,作为内心存在主义的呼唤者,他决定自己找出一条路,自己写出一条路。

所以,路便成为了鲁迅作品中独特而深刻的意向。

《野草》里还有一篇叫《过客》:一个老头,一个小女孩在夕阳西下的时候迎来了一人,一个衣衫褴褛的过客。

老头问他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过客说我不知道,只知道要走在路上,走到前面去,前面是什么我也不知道。

老头说,前面是坟墓;女孩说不对,前面有很多鲜花,过客说前面是有鲜花,可前面还是坟墓。

过客问那走完坟墓以后是什么呢,老头说来料不定就没路了,你还是回去吧;过客说我不愿意回去,前面有个声音在召唤我,我一定要去。

老头说这声音也曾召唤过我,你不理它就行了;过客说不行我还是要走。

这样,他就踉踉跄跄的继续往前走。

这是鲁迅作品中最为典型是“路”形象与描写。

在这个场景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特色鲜明的具有代表性的事物,老人与小女孩是腐朽与新生力量的代表与对比,衣衫褴褛的过客是他,以及全体中国人彷徨的灵魂的象征,是一种发自心底的迷茫与呼唤。

而在老人眼中,前面的路上是坟墓,在小女孩眼中,前面的路上是鲜花,不同世界观与价值观的碰撞与交融,形成了过客这样的存在:前面的路上既有坟墓,又有鲜花,不知道前方会出现什么,但是必须要走,以为前方“有声音在召唤我”。

这种凄凉而真实的画面,正是鲁迅所希望塑造的人格衡量与价值观念导向的所在。

我们说,文字体现价值与世界,世界理解文字与价值的意义。

意向的鲜明,带有一股存在主义的气息,与加缪,萨特截然不同却又几乎如出一辙的存在主义,在路这个意向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路”是对未来的渴望与迷茫,是对前方的探索与恐惧,是对一种当时所普遍存在的麻木的现状的不甘与呐喊。

我们把存在主义当作一种审美来看待,同时用这种审美来看待鲁迅,得到一种知识分子自己的心灵的满足感。

我们知识分子多孤独,公众不理解我们……。

可鲁迅是这种人吗?鲁迅讲国民性,讲沉默着的那些人如何愚昧,敢吃人血馒头;鲁迅讲自己是多么的孤独,鲁迅有一篇被人称之为最像是写他自己的小说《孤独者》,看啊,鲁迅就是这样的人,一个孤独者,无边的孤独,伴随着鲁迅。

鲁迅一直在探索,而探索到了无路可走的时候,或者有路可走却不知道前面是什么这种状态,回到前面——他拒绝成为他人,也拒绝成为他自己。

这不是审美趣味所能包容的。

接下来的一个状态就是现代中国的一个真实起点——梦醒之后无路可走。

鲁迅有一篇演讲题目是《娜拉走后怎样》,易卜生的戏剧《玩偶之家》里的娜拉,为了救她的丈夫而违背了现代规则,最后她出走了,话剧就这样就结束了,娜拉出走后的命运他不关心。

鲁迅问了“娜拉出走后会怎样”这个问题,他说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发现梦醒之后无路可走,所以当一个人在做梦时,你最好不要惊动他,让他安睡。

起先一看,这好像是宿命感很强的,可是我们最好不要把它理解成宿命感。

这是一个真实的现代中国必须解决的困境,你必须解决但发现无路可走。

只有具有救国救心念头的人才能发现这个问题,但反过来也可以说,你单单高呼救国救心是不够的,你必须找到一个现代中国的起点——梦醒之后无路可走——这样一个起点。

“梦醒”是一个意向,而无路可走是对这个意向最为准确的描述,
对于希望打破传统格局,获得新生与力量的鲁迅来说,这是至关重要而又令人无可奈何的。

再次,笔者的分析认为,或许,他真的不能描绘将来,但却深知现存的不合理,更深知现存的一切都来源于久远的历史,是由道德,人性,爱情,艺术等共同构成的庞大体系;肯定其中的任何一点,都可能使整体借以滋生复活。

否定一切---不留任何迂回的可能,正是这种决绝的选择,赋予了他们巨大的摧毁力,使他在颠覆中国的专制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然而,也正由此酝酿了他自身的悲剧。

或许在这里说悲剧不合适,笔者的研究可能也过于浅薄和浮于表面,但是,从一个社会的角度来看待“路”,鲁迅对当时中国现有的道路深恶痛绝,但是却没有给国人们指明什么是准确的道路,应该走怎么样的道路,所以他的作品中永远只能在路上,而不能自己描述,开辟,塑造出一条适合国人们走的路。

就像拿来主义一样,单纯依靠拿来是走不出去的,所以,“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他愿意作为试探者,作为路上面走的第一个人。

鲁迅的文化成就是在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取得的,鲁迅所接受的影响以及他对同时代人和后人的影响也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发生的,因而这些影响不可避免地都要打上时代环境的烙印。

,鲁迅把传统的小品文改造为“匕首和投枪”式的杂文,是一种创举,那种不可仿效的辛辣、曲折的“鲁迅笔法”,的确是他与形形色色的敌手交战的一种利器。

而他在杂文中表达的那种既锋利而又芜杂的思想,对许多人来说,也是一种心理上或神经上的刺戟。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

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这样奇妙而又尖锐的语句,这样的话语,是鲁迅所独有的,他似乎希望依靠自己所独有的方式察觉到别人所不能察觉的,寻找出别人所找不到的,无所希望中得救,在无所希望中,想要寻找一条路来,这是艰难而困苦的。

继续回到上文中故乡的考虑,故乡算是笔者较为熟悉的鲁迅作品,在那样的路上,他所寻找的,是他永远在走的路,即使在最后给了一个光明的结尾,依然无法掩盖他对路是追求与求索,只有很少作家有勇气、有能力这样赤裸裸地展示灵魂。

这才是鲁迅的伟大之处,他敢于把自己的灵魂放在深渊之中炙烤,敢于在一无所有的时候呐喊,斗争,索取,拼搏。

这才是我们民族所需要的灵魂,这才是我们个人所需要的脊梁。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

”《野草》是鲁迅个体生命顽强生长、艰难爬行的记录,是鲁迅“诀心自食”的记录。

而不甘于在沉默中灭亡的生命,苦苦追寻生之道路的生命,在任何世代都将存在。

这是他的财富,也是我们所应该铭刻在自己生命中的。

“永远在路上的鲁迅”听上去似乎是一个伪命题,但是笔者却认为这样的命题才适合鲁迅这样一个现实而浪漫,尖锐而仁慈的国民作家。

综观鲁迅的作品,除了隐喻另一世界存在,看似不相干的片段外,通贯着这种复调模式。

问题是,这种模式的意义何在,仅仅是为了对比?实际上,意义恰恰在于升华主题,使其由一般的社会批判,上升到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叩求。

叩问人生意义的两极:信念与理性---显然,作者没有得出确切的结论,而是借用复调叙事的迷宫,暗示出自己的迷惑和苦痛:双方争辩的终极必定是那简洁的葬礼,必定是用遗忘和说谎作结。

那么,寻找最为恰当的道路,获得最为优越的方法,正是鲁迅先生所想要寻找的途径。

所以,“路”这个意向才会如此频繁的出现在他的作品中,他才会给人们留下一个永远在路上的斗士形象。

这就是鲁迅给后人留下的精神财富,也是他给后人的力量与道德约束。

在过客中,这个过客,他所希望的这条路,他所谈论的梦想与希望,都在这个“路”得到了升华。

在那个年代的思路中,“路”一下子上升为一个存在主义的高度,过客是无家可归的人,生活是多么荒谬,走路,不停的走路,可是前面没有目标,这种荒谬感会使人把它和加缪联系起来,神惩罚西弗斯不断地把石头往上推,石头到山上又马上滚下来,他于是下山,继续推石头。

在这样相似的故事中鲁迅是在这里面的,他进入历史而不是一个旁观者。

审美主义的趣味,你要警惕你是否由此获得了一种好像心灵很自由的感觉,但这种自由又是
轻飘飘的。

这会害你一辈子。

因为这会让你自我感觉良好,而不能提供其他任何东西。

所以对过客首先不能用审美的方式去看待。

不要把它抽出来,而是要把它和鲁迅一辈子探索的“路漫漫其修远兮”结合起来,这不是一个姿态。

审美是有距离感的,有距离才能保持一种审美,可这审美又会移情:我跟它有距离,我的内心能和它沟通,然后获得一种审美的快感。

相同的,路也是这样的。

如何去寻找新的道路,如何将道路走得踏实,平坦,这将是一个永远存在而亟待解决的问题。

将问题集中到最后,鲁迅给人们留下的在路上的形象,是笔者从众多的作品的意象与流动意识中剥离出来的,是笔者对于鲁迅最为感触时刻而想要表达的问题。

局限于阅历与认知的不到位,这个观点可能是有失偏颇的,但是,正如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笔者心中的鲁迅,将会继续带着他行走者的形象,为个人,为社会,为满足,留下一条光荣且崎岖的道路。

2013.12.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