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名著导读教学设计
「名著导读」《西游记》导读教案

「名著导读」《西游记》导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西游记》的基本内容,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
2.引导学生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1.《西游记》的基本内容与主要人物。
2.人物形象分析。
三、教学难点1.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
2.理解小说的寓意。
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1.向学生介绍《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及其生平。
2.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知的《西游记》相关知识。
第二环节:整体感知1.让学生简要复述《西游记》的故事梗概。
2.教师通过PPT展示《西游记》的主要人物及关系图,帮助学生梳理故事脉络。
第三环节:人物分析1.让学生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人物,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其性格特点。
(1)唐僧:性格慈悲、善良,但有些天真、懦弱。
他信仰坚定,不畏艰难,始终坚持取经的目标。
(2)孙悟空:英勇、聪明、机智,具有强烈的正义感。
他忠诚于唐僧,为取经事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3)猪八戒:贪吃、懒惰,但勇敢、善良。
他在取经过程中,为团队解决了许多难题。
(4)沙僧:忠诚、稳重,责任心强。
他虽然性格内向,但为取经事业默默付出,是团队的重要成员。
第四环节:深入探讨1.让学生探讨《西游记》中的寓意,如团结协作、战胜困难等。
2.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西游记》的精神。
1.让学生谈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自己对《西游记》的认识有何提高。
五、课后作业1.阅读《西游记》原著,进一步了解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
2.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西游记》的读后感。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西游记》的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探讨小说的寓意,使学生深入理解这部古典名著。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但课堂时间有限,部分学生可能未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应在课后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给予更多指导。
重难点补充:第二环节:整体感知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西游记》的故事吗?”2.设计一个小游戏,如“填空接力”,教师说出《西游记》的某个情节,让学生接力补充完整。
名著《西游记》的导读教案设计

名著《西游记》的导读教案设计名著《西游记》的导读教案设计(通用6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名著《西游记》的导读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名著《西游记》的导读教案设计篇1学习目的:1、理清小说结构,了解小说内容。
2、通过学习,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名著,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
课前学习: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西游记》,并做笔记,了解故事内容并对人物形象作评析。
课堂学习:第一块:导入新课1、由我国四大古曲小说说起,引入新课的学习。
2、组织学生简介作者吴承恩。
3、简单介绍写作背景及《西游记》的文学地位。
第二块:导读小说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下列问题:①《西游记》全书的内容。
②《西游记》的结构。
2、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归纳明确:①《西游记》作书100回,该书主要写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一路上降妖伏魔,扫除障碍,到西天取回真经的故事。
它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最杰出的一部长篇神魔小说。
②在结构上,《西游记》由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和西天取经三大部分组成。
3、小结:神话小说《西游记》通过神话的形式表现了丰富的社会内容,曲折地反映出现实的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本节课只着重简介这本书的内容及情节。
对《西游记》这部名著,我们今天只不过一个初步的了解,更精彩的故事等着我们去品味。
希望大家利用课余时间,认真阅读原著内容。
课后学习:1、课外重读《西游记》、熟记故事,试分析人物形象。
2、如何正确看待小说中的佛教色彩?名著《西游记》的导读教案设计篇2一、活动目标1、理解有情节的儿歌内容,感受中国传统儿歌连锁调的形式特点。
2、能用不同的形式朗读儿歌。
3、能根据儿歌里不同的角色特点进行创编动作。
二、活动重点、难点:理解儿歌内容,感受中国传统儿歌连锁歌的形式特点。
《西游记》名著导读教案

《西游记》名著导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游记》的作者、背景及主要人物。
2. 培养学生对古典名著的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领悟小说中的深刻主题,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介绍《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及作品背景。
2. 第二课时:分析主要人物孙悟空的特点。
3. 第三课时:解析猪八戒的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4. 第四课时:探讨沙僧的角色定位及其作用。
5. 第五课时:研究唐僧的形象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及作品背景,引发学生对这部古典名著的兴趣。
2. 分析主要人物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孙悟空这一核心人物,分析其独特的外貌、性格特点及寓意。
3. 解析猪八戒形象教师讲解猪八戒的名字含义,分析其性格特点,如憨厚、贪吃、好色等,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这一形象的刻画目的。
4. 探讨沙僧角色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沙僧在故事中的角色定位,分析其忠诚、憨厚、踏实等特点,并探讨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5. 研究唐僧形象教师详细解读唐僧的形象特点,如慈悲为怀、胆小怕事、立场不坚定等,引导学生理解其在故事中的意义。
四、作业布置1. 让学生课后阅读《西游记》相关章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于《西游记》的认识和感悟,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六、教学内容6.第六课时:分析《西游记》中的经典情节,如“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理解这些情节在小说中的作用。
7.第七课时:探讨《西游记》中的寓言意义,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智慧,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8.第八课时:讲解《西游记》中的诗词,帮助学生理解其意境,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
9.第九课时:分析《西游记》中的神仙妖怪形象,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10.第十课时:总结教学内容,回顾《西游记》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名著导读西游记教案

《名著导读西游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游记》的作者、背景及主要人物。
2. 通过阅读选段,把握故事情节,理解人物形象。
3. 引导学生领悟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4. 学会分析人物性格,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5. 激发学生对名著的兴趣,培养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习惯。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西游记》简介及人物介绍1. 介绍《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及成书背景。
2. 概述《西游记》的主要情节。
3. 介绍主要人物: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
第二课时:孙悟空大闹天宫1. 阅读选段《孙悟空大闹天宫》。
2. 分析孙悟空的性格特点:神通广大、叛逆、忠诚。
3. 讨论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孙悟空的性格冲突。
第三课时: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原因1. 阅读选段《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原因》。
2. 分析唐僧的性格特点:慈悲为怀、善良、坚韧。
3. 讨论取经的意义,引导学生领悟小说主题。
第四课时:猪八戒与沙僧的性格特点1. 阅读选段《猪八戒与沙僧的性格特点》。
2. 分析猪八戒的性格特点:贪吃懒惰、自私、善良。
3. 分析沙僧的性格特点:忠诚、憨厚、冷静。
第五课时:红孩儿与孙悟空的斗争1. 阅读选段《红孩儿与孙悟空的斗争》。
2. 分析红孩儿的性格特点:狡猾、邪恶、勇敢。
3. 讨论孙悟空与红孩儿的斗争,引导学生理解善恶斗争的主题。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人物性格特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
4. 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感受名著的魅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西游记》的作者、人物及情节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名著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4. 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和习惯。
五、教学资源1. 《西游记》原著文本。
2. 与《西游记》相关的影视作品。
3. 教学课件、图片等辅助材料。
4. 参考书籍及学术论文。
名著导读西游记教案

《名著导读西游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以及小说的成书背景。
2. 通过阅读选段,把握主要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3. 分析小说中的情节设置,理解小说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
4. 学会欣赏古典名著,培养阅读名著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西游记》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主要人物。
2. 选取《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等经典片段进行阅读分析。
3. 分析人物形象,如孙悟空的勇敢、聪明、顽皮,唐僧的慈悲为怀,猪八戒的贪吃懒惰,沙僧的忠诚老实等。
4. 品味小说幽默风趣的语言,如孙悟空的口头禅“俺老孙”、“妖怪,吃俺老孙一棒”等。
三、教学重点:1. 了解《西游记》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主要人物。
2. 分析小说中的经典片段,把握人物形象特点。
3. 欣赏小说幽默风趣的语言。
四、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小说中的人物性格特点。
2. 学会欣赏古典名著,培养阅读名著的兴趣。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思考。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小说中的经典片段进行深入剖析,让学生感受名著的魅力。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教师总结法,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教学内容。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西游记》原著或学生版《西游记》书籍。
2. 准备相关的人物形象、情节分析资料。
3.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PPT等。
七、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以及小说的成书背景。
2. 阅读选段:学生自主阅读选定片段,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情节设置及语言特点。
3. 分析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特点、情节设置及语言风格。
4. 分享成果: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八、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西游记》的人物形象特点、情节设置及语言风格。
2. 引导学生认识到阅读名著的重要性,培养阅读名著的兴趣。
(全本)《西游记》名著导读教案

(全本)《西游记》名著导读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西游记》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寓意。
2. 学生能够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成长变化。
3. 学生能够解读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神话元素。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学生通过写作和表演,提高表达和创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能够理解团结协作、战胜困难的重要性。
2. 学生能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教学内容第一部分:介绍与背景目标:使学生了解《西游记》的作者、成书背景和文化价值。
内容:1. 简介吴承恩及其生平。
2. 介绍明代社会背景和《西游记》的创作背景。
3. 强调《西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活动:1. 讲座或视频资料展示。
2. 学生阅读相关背景资料。
第二部分:情节概述目标:使学生掌握《西游记》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内容:1. 概述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历程。
2. 介绍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成长变化。
教学活动:1. 学生阅读《西游记》原著。
2. 小组讨论和汇报。
第三部分:象征意义与神话元素目标:使学生能够解读《西游记》中的象征意义和神话元素。
内容:1. 分析文本中的象征物品和符号,如金箍棒、九九八十一难等。
2. 探讨神话元素在文本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和汇报。
2. 写作练习,如创作寓意故事或解读象征意义。
第四部分:主题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能够理解《西游记》中的主题和价值观。
内容:1. 探讨团结协作、战胜困难的重要性。
2.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和汇报。
2. 写作练习,如撰写心得体会或创作相关故事。
第五部分:评价与总结目标:使学生对《西游记》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内容:1. 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2.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教学活动:1. 学生表演、展示或写作分享。
2. 教师点评和总结。
教学资源1. 《西游记》原著。
2. 相关背景资料。
《西游记名著导读教案》

《西游记名著导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游记》的作者、背景及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领会作品所传达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及作品背景。
2. 主要人物: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
3. 故事梗概: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历程。
4. 作品主题:团结协作、战胜困难、追求真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西游记》的作者、背景及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品主题,培养学生阅读古典文学的兴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者背景、作品梗概及人物形象。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和故事的理解。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及作品背景。
2. 讲述唐僧师徒四人的故事梗概,引导学生关注主要人物。
3. 分析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特点。
4. 深入剖析作品主题,引导学生理解团结协作、战胜困难、追求真理的意义。
5.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和故事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2.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评估学生对人物和故事的理解程度。
3. 读后感分享:选取部分学生的读后感进行分享,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表达能力。
七、扩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西游记》主题的角色扮演,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
2. 举办《西游记》知识竞赛,测试学生对作品知识的掌握程度。
3. 鼓励学生进行《西游记》的续写或改编,以此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八、教学资源1. 《西游记》原著:提供给学生进行阅读,增加对作品的深入了解。
2. 相关研究资料:介绍一些关于《西游记》的研究成果,帮助学生拓宽视野。
3. 影像资料:推荐一些《西游记》的电影或电视剧版本,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观看,增强对作品的感知。
九、课程反馈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定期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需求和困难,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西游记》名著导读教案

《西游记》名著导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游记》的作者、背景及主要人物。
2. 引导学生掌握《西游记》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及成书背景。
2. 《西游记》的主要人物: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
3. 《西游记》的基本情节:大闹天宫、唐僧取经、西天取经。
4. 《西游记》的主题思想:寓意修行、弘扬佛法、战胜困难。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西游记》的作者、主要人物、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西游记》的深层寓意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西游记》的作者、背景、人物和情节。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西游记》的主题思想和寓意。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西游记》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及成书背景。
2. 介绍《西游记》的主要人物及其特点。
3. 讲述《西游记》的基本情节,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发展。
4. 分析《西游记》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思考作品寓意。
5.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对《西游记》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分析能力、合作态度和分享精神。
七、教学资源1. 《西游记》原著:为学生提供原著书籍,方便他们阅读和参考。
2. 相关研究资料:提供关于《西游记》的研究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为学生提供相关音频、视频和在线讨论资源,丰富学习渠道。
八、教学拓展1. 比较阅读:引导学生阅读其他中国古典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进行比较分析。
2. 电影欣赏:组织学生观看《西游记》的电影版本,讨论影视作品与原著的差异。
3. 创意写作:鼓励学生以《西游记》为背景,创作自己的故事或剧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游记》名著导读教学设计
何青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够了解《西游记》故事的历史来源,掌握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知道小说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小说中各要素的分析,能够掌握小说各要素的分析方法,进而掌握小说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2.通过对小说中主要人物(唐僧师徒四人)形象的评说,能够掌握小说人物的分析方法;
通过对小说中的故事情节“美猴王”、“孙悟空一调芭蕉扇”的分析,掌握故事情节分析的方法。
3.通过对小说的语言文字的赏析,能够分析小说的行文之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认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学习他们优秀的人格品质,建立健全真、善、美的人格。
2.通过对小说的认识和理解,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不怕吃苦、敢于挑战、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
3.培养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爱好。
二、教学重点
唐僧师徒人物形象的分析,小说故事情节的主要内容;对孙悟空的深入探究。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读书指导法、互动探究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流程
(一)课堂导入
听歌猜剧:播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让学生猜歌名,并说出歌曲来自那部电视剧。
答案:歌名是《敢问路在何方》,是经典名著《西游记》的86版电视剧的主题曲。
(二)课堂教学
1.学生谈认识和感受
老师:哪位同学看过《西游记》,谁愿意谈谈自己对《西游记》的了解?《西游记》里给你印象最深刻的又是什么?
甲同学:……
乙同学:……
2.名著简介
(1)作者简介:
吴承恩(1500?—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明代小说家。
出生于破落的书香世家,科举仕途一直不顺,晚年回到故乡隐居著书。
吴承恩一生创作丰富,代表作为长篇小说《西游记》。
其他作品多散佚,后人将其诗文整编成《射阳先生存稿》四卷。
(2)历史来源和文学地位:
《西游记》为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
取材于《大唐西域记》和民间传说、元杂剧。
宋代《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本名《大唐三藏取经记》)是西游记故事见于说话文字的最早雏形。
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该书深刻描绘了社会现实,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创作品。
主要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唐僧从投胎到取经八十一受难,一路降妖伏魔,九九归一,终于上了西天见到如来佛祖,五圣成真。
自《西游记》问世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各式各样的版样层出不穷,明代刊本有六种,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种,典籍所记已佚版本十三种。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大量被译为西文,西渐欧美,已有英、法、德、意、西、世(世界语)、俄、捷、罗、波、日、朝、越等文种。
并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和专著,对这部小说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3)故事情节
《西游记》主要讲述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保护师父唐僧到西天取经的故事。
共一百回,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至第十二回是全书的引子,其中前七回讲述孙悟空的出身和大闹天宫等故事,为他的神通广大和后来追随唐僧去西天取经提供背景材料;第八回至第十二回则介绍小说的另一主人公唐僧,交代取经的缘由。
第十三回至第一百回是故事的主体,写孙悟空皈依佛门,与猪八戒、沙和尚一起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一路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战胜了各路妖魔鬼怪,终于取到了真经,他们自己也修成了“正果”。
(4)主要人物形象
唐僧俗姓陈,小名江流儿,法名玄奘,号三藏,被唐太宗赐姓为唐。
功德圆满,被赐封为“旃檀功德佛”。
其形象特点是:为人诚实善良,信仰坚定,勇往直前,一心向佛,慈悲为怀,但是胆小怕事,鉴别能力差。
相关故事情节:女儿国唐僧入赘、四圣试禅心、三打白骨精、黑松林逢魔等。
孙悟空又名孙行者、悟空,外号美猴王,号称“齐天大圣”。
修得正果,封为“斗战胜佛”。
其形象特点是:乐观、聪明、勇敢、顽皮、灵活,热爱自由,除恶扬善,充满了斗争精神,好胜心强、喜欢搞恶作剧。
相关的故事情节:大闹天宫、真假美猴王、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大战红孩儿、囚禁五行山、勇闯水帘洞、闹龙宫地府、车迟国斗法等。
猪八戒又名猪悟能。
原为天宫中的“天蓬元帅”,最终修得正果,封号为“净坛使者”。
其形象特点是:好吃贪睡,爱占便宜,嫉妒心强,喜欢拨弄是非,一遇困难就打退堂鼓。
有时耍点小聪明,但他又憨厚纯朴,没有害人之心,终于坚持到最后,而且富有人情味。
相关故事情节:猪八戒背媳妇、天庭戏嫦娥、大战流沙河、义激美猴王、四圣试禅心等。
沙僧又名沙和尚、沙悟净。
得成正果后,被封为“金身罗汉”。
其形象特点是:为人忠厚老实、任劳任怨却毫无主见。
相关故事情节:大战流沙河、被贬流沙河、大战黄袍怪等。
3.谈一谈最喜欢的人物形象
请你谈一谈你对唐僧师徒的了解,并说明你最喜欢的是四人中的哪一个(可用小说故事情节说明)?
甲:……
乙:……
丙:……
丁:……
小结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唐僧师徒四人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鲜明的优点和缺点,我们应该理性去分析小说的人物性格特征和人格品质,要学习他们身上的优良品质,同时也要摒弃其人性的弱点;不能盲目喜爱和崇拜。
4.主要情节赏析
情节一孙悟空
(1)边默读边批注,思考如下问题:
这个故事中有哪几个主要情节?该怎样划分?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2)深入探究
1.阅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指出石猴出世的过程,这样起笔有何好处?
参考答案:石猴出世就已神异出众,也为后文写孙悟空的神通广大,除妖降魔埋下伏笔。
2.“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
”这句话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参考答案:对偶。
3. “连呼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这句话中的“跳”能否改成“走”字?为什么?
参考答案:不能。
因为“跳”字表现了石猴的自告奋勇,体现了石猴的勇敢,这也是石猴能成为大王的前因。
4.“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缠一会,也都进去了。
”这句话中的“伸头缩颈,抓耳挠腮”两个词语表现了胆小猴子怎样的心理?参考答案:这两个动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小猴子内心的胆怯.
5.文中写石猴“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石猴的山间生活的,这样写表现了石猴的哪些特点?
参考答案:行动、饮食、交往、行踪。
表现了石猴活泼、机智、灵巧、的特点。
小结小说中人物的描写方法和技巧,注意分析人物的动作、心理等的刻画。
情节二孙悟空一调芭蕉扇
(1)边默读边批注:
这个故事中有哪几个主要情节?该怎样划分?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情节,修改完善旁批。
情节一:翠云山上__向樵夫问询消息
情节二:芭蕉洞口软硬兼施向铁扇公主借扇
情节三:小弥山中__灵吉菩萨赠定风丹
情节四:芭蕉洞中对铁扇公主施法得扇
情节五:红砖壁下向众人说明经过
情节六:火焰山中得知自己上当受骗
5.快速浏览课文,进一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从文中画出作者对你喜欢(佩服、羡慕、不喜欢、讨厌......)的人进行描写的语句,并做旁批。
(批注这些语句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征)
6.拓展
说说你喜欢哪些情节,为什么?
七年级下册《西游记》导学案(教师用)
何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