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竞赛讲义_热分解反应规律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竞赛:反应方程式

高中化学竞赛:反应方程式
含氟65.6%(质量分数),算出M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5.7x ↓
当x=1时,M为Zn,不符合价态规律 当x=2时,M为Xe,符合要求要求要
↓ (NF4)2XeF8 → 2NF3 + 5F2 + Xe
2024/5/17
14
借助数据写方程
【练】KMnO4在不同温度下分解得到的产物有所不同。给出下列三种 情况下高锰酸钾分解的方程式。 1. 固态KMnO4在200℃加热,失重10.1%。 2. 固态KMnO4在240℃加热,失重15.2%。 3. 固态KMnO4在240℃~300℃加热,失重12.2%。
17
【答案】 2KMnO4 → K2MnO4 + MnO2 + O2↑ 4KMnO4 → 2K2MnO3 + 2MnO2 + 3O2↑ 5KMnO4 → K3MnO4 + K2MnO4 + 3MnO2 + 3O2↑
2024/5/17
15
问题的简单处理
【例】化合物A合成于1929年,至1969年才被用作牙膏的添加剂和补牙 填充剂成分。A是离子晶体,由NaF与NaPO3在熔融状态下反应得到。 试写出A生成的反应方程式。
2xNaBH4 + xNiCl2 + 9H2O → NixB + 3H3BO3 + 2xNaCl + (8x+9)/2H2↑ ↓
B守恒,得出x=2 ↓
8NaBH4 + 4NiCl2 + 18H2O → 2NixB + 6H3BO3 + 8NaCl + 25H2↑
2024/5/17
12
机理与配凑
【练】强热下,Ag2SO4分解,生成的若干种气体的平均式量为54.9。 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答案】4Ag2SO4 → 8Ag + 3O2↑ + 2SO3↑ + 2SO2↑

高中化学竞赛第7章_化学动力学基础课件

高中化学竞赛第7章_化学动力学基础课件

0 BB B
已知 d dnB B
转化速率的定义为:

d
1 dnB
dt B dt
2022/4/16
反应速率(rate of reaction)
IUPAC推荐反应速率用单位体积内的转化速率表示,
反应的速率定义为:
r
1
d
V dt
( d 1 dnB ) dt B dt
1 dnB /V 1 d c B
动力学认为:
1 2
N2
3 2
H2
NH3(g)
需一定的T,p和催化剂
1 H 2 2 O 2 H 2O(l)
点火,加温或催化剂
2022/4/16
7.1 化学动力学的任务和目的
化学动力学发展简史
•1848年 van’t Hoff
dlnKc U
提出:
dT RT2
dlnkEa dT RT2
Kc
kf kb
例如:
r k 0
r k 反 应
r k [ A ] [ B ] 二 级 , 对 A 和 B 各 为 一 级
r k [ A ] 2 [ B ] 三 级 , 对 A 为 二 级 , 对 B 为 一 级
r k [ A ] [ B ] - 2
负 一 级 反 应
r k [ A ] [ B ] 1 /2
k 的单位随着反应级数的不同而不同。
2022/4/16
准级数反应(pseudo order reaction)
在速率方程中,若某一物质的浓度远远大于其 他反应物的浓度,或是出现在速率方程中的催化 剂浓度项,在反应过程中可以认为没有变化,可 并入速率系数项,这时反应总级数可相应下降, 下降后的级数称为准级数反应。例如:

高中化学竞赛:7 热力学稳定性和动力学稳定性

高中化学竞赛:7 热力学稳定性和动力学稳定性

由表中数据可见:位于前方的多为强正电性的金属,它们的
氧化物具有较大的生成焓负值,最为稳定;位于后面的元素的氧 化物的生成焓负值不断减少,其稳定性减小,Cl2O、NO等氧化物 的生成焓已为正值,更不稳定。实际上,后面的几个元素已成为 负电性较大的非金属了。
Al、Si常被用来作为还原剂将金属从其氧化物中还原出来, 这时Al、Si自身便成为氧化物。还原出金属的能力的大小,反应 了生成氧化物的倾向的实质,或换句话说,是这些氧化物的稳定 性的体现。
动力学稳定性是指在热力学上它是不稳定的,只是反应速 率很慢,慢到不能觉察,根据阿伦尼乌斯公式,慢的反应速率 意味着大的活化能:
k=Ae-Ea/RT 因此我们可以用下面的反应坐标来表示热力学和稳定性和 动力学稳定性。
衡量体系是否是热力学稳定体 系,需从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能 量差去考虑,若产物的能量低于反应 物的能量,则反应物在热力学上为 不稳定(图中A到C,△G2<0,然而, 由于活化能△G2’很大,反应速率很 慢, 可以预料此时A在动力学上 可能是稳定体系)。反之若产物的能量高于反应物的能量,则反应 物在热力学上是稳定的(图中A到B ,△G1>0)。
△rGmθ=-318.3 kJ·mol-1 根据 △rGmθ=-RTlnKθ,K=[1/{p(O2) /Pθ}]1/2 , 解出 p(O2) =2.82×10-107 Pa。 即要使此反应不能正向进行, 则应使Q>K, 即要使p(O2)如此 地低,这是难以办到的,在通常情况下,p(O2) 总是大于这个值。
热力学稳定性和反应的自发性
一 热力学稳定性和动力学稳定性
无机化学中讨论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时,其中一个中心问题 就是化学体系的稳定性。
如,某元素能否形成某种化合物,这要看该化合物能否在一 定条件下稳定存在。在研究一个合成反应是否可行时,也可把问 题归结为有关反应物体系是否稳定。因而可以说,无机化学里的 一个重要问题是试图去说明不同化学体系的稳定性。

高一化学竞赛《分子的极性》讲义

高一化学竞赛《分子的极性》讲义

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你知道冰为什么在4℃时密度最大吗?这就是本讲所学内容——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的有关知识。

由于水分子间有氢键缔合这样的特殊结构。

根据近代X射线的研究,证明了冰具有四面体的晶体结构。

这个四面体是经过氢键形成的,是一个敞开式的松弛结构,因为5个水分子不能把全部四面体的体积占完,在冰中氢键把这些四面体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

这种通过氢键形成的定向有序排列,空间利用率较小,约占34%,因此冰的密度较小。

液态水不像冰那样完全是有序排列了,而是有一定程度的无序排列,即水分子间的距离不像冰中那样固定,H2O分子可以由一个四面体的微晶进入另一微晶中去。

这样,分子间的空隙减少,密度就增大了。

温度升高时,水分子的四面体集团不断被破坏,分子无序排列增多,使密度增大。

但同时,水分子的热运动也增加了分子间的距离,使密度又减小。

这两个矛盾的因素在4℃时达到平衡,因此,在4℃时水的密度最大。

过了4℃后,分子的热运动使分子间的距离增大的因素,就占优势了,水的密度又开始减小。

知识延伸一、分子间作用力分子型物质无论是气态、液态或固态,都是由许多分子组成的,在分子间存在着一种较弱的作用力叫分子间作用力,也叫做范德华力。

它比分子内原子间的作用力(化学键)要小。

分子间的作用力是一个总的提法,按作用力产生的原因和特性可分为三种力:l.取向力当两个极性分子靠近时,同极相斥,异极相吸,产生相对转动,最后必然是异极相对,同极尽量远离,这叫做分子的取向。

这种由于极性分子取向而产生的力叫取向力。

2.诱导力当极性分子接近非极性分子时,极性分子的偶极电场使非极性分子发生极化从而产生正、负电荷重心不相重合,这种由于外来的影响而产生的偶极叫诱导偶极,诱导偶极与固有偶极产生的力称为诱导力。

一般说来,极性分子的极性越大,诱导力越大。

分子的变形性越大,诱导力也越大。

3.色散力非极性分子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吸引力,非极性分子内部的原子核和电子都在不断地运动,不断地改变它们相对的位置。

高中化学奥林匹克竞赛辅导讲座 第7讲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典型例题与知能训练

高中化学奥林匹克竞赛辅导讲座 第7讲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典型例题与知能训练

高中化学奥林匹克竞赛辅导讲座 第7讲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竞赛要求】反应速率基本概念。

反应级数。

用实验数据推求反应级数。

一级反应积分式及有关计算(速率常数、半衰期、碳-14法推断年代等等)。

阿累尼乌斯方程及计算(活化能的概念与计算;速率常数的计算;温度对速率常数影响的计算等)。

活化能与反应热的关系。

反应机理一般概念。

推求速率方程。

催化剂对反应影响的本质。

标准自由能与标准平衡常数。

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

平衡常数与转化率。

利用平衡常数的计算。

热力学分解温度(标态与非标态)。

克拉贝龙方程及其应用(不要求微积分)。

【典型例题】例1、把6 mol A 气和5 mol B 气混合后放入4 L 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 3 A(g) + B(g)2C(g) + x D(g),经5 min 生成C 为2 mol ,测定D 的平均速率为0.1 mol ·L -1min -1。

求:(1)A 的平均反应速率; (2)此时A 的浓度;(3)温度不变,体积不变,容器内压强与开始时压强比值; (4)B 的转化率。

分析:不同物质表示同一反应的反应速率,其比值等于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同温、同体积时,气体的压强之比等于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

转化率则为转化的量与起始量之比值。

解:经5 min 生成D 的物质的量:n (D) = 0.1 mol ·L -1min -1×4 L ×5min = 2 mol, 3 A(g) + B(g)2C(g) + x D(g)起始物质的量/mol 6 5 0 0 转化物质的量/mol 3 1 2 2 5 min 后物质的量/mol 3 4 2 2 (1)υ(A) = min 5·43L mol= 0.15 mol ·L -1·min -1(2)C(A) =Lmol43 = 0.75mol ·L -1 (3)容器内压强p 1与开始压强p 0之比为:01p p = mol mol )56()2243(++++ = 11(4)B 的转化率 =%10051⨯molmol= 20% 例2、N 2O 5分解反应的实验数据如下:时间/min 0 1 2 3 4 浓度/mol ·L -10.1600.1130.0800.0560.040(1)计算1 min 到3 min 的平均速率;(2)用浓度对时间作图,求2 min 时的瞬时速率。

高一化学竞赛培训讲义2(主族元素)-3卤

高一化学竞赛培训讲义2(主族元素)-3卤

OF2分子中, O原子采取sp3杂化方式,有两对孤电子对, 分子呈V形结构。
F
~100。 F
OO
90。
O
OO
90。
OO
F
F
F
F
OF2
O2F2
O4F2
制备: 2F2 + 2NaOH (2%)= 2NaF + H2O + OF2↑
溶解性:OF2溶于水可得到中性溶液,溶解在NaOH溶液中
得到F-和氧气,它不是酸酐。
分子间力 小
Cl2
Br2
I2
g
ls

***./℃ -188 -34.5 59 183 ***/℃ -220 -101 -7.3 113 颜色 浅黄 黄绿 红棕 紫
半径依次增大,分子量也增大,导致色散力也增大,所以分别以气 体—液体—固体状态存在。
显色原因:分子中π*和σ*反键轨道能差不同,吸收的可见光波长度不同。
还原能力为: I-> Br-> Cl-> F-
卤化氢的制备
(1) HF
CaF2 H2SO4(浓)CaSO 4 2HF 复分解反应
(2) HCl
Cl 2 H2 hv 2HCl 直接合成法(工业) NaCl H2SO 4 (浓) HCl NaHSO 4 复分解反应
2NaCl H2SO4 (浓) 500O C2HCl Na2SO4
海藻灰中提取碘 2NaI + 3H2SO4 + MnO2 = 2NaHSO4 + MnSO4 + 2H2O + I2
大量的碘还来源于自然界的碘酸钠 2IO3- +5HSO3- = 5SO42- + H2O + 3H+ + I2

高中化学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知识点讲解

高中化学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知识点讲解

为放热反应,从图中可看出b放出热量更多,故ΔH2<ΔH1。
3.两个有联系的不同反应,常利用已知的知识进行比较。如:
①C(s)+O2(g) CO2(g) ΔH1<0
②C(s)+ 1 O2(g)
2
CO(g) ΔH2<0
反应①为C的完全燃烧,反应②为C的不完全燃烧,|ΔH1|>|ΔH2|,所以ΔH1<ΔH2。
中生成,则CH3OH是反应的催化剂,C项错误;反应②③④中有极性键的断 裂和生成,反应②④中还有非极性键(H—H)的断裂,D项正确。 答案 C
方法总结 分析循环图题时,重点在于判断各物质的类型。一般来说,通 过一个箭头进入循环的是反应物;通过一个箭头离开循环的是生成物;先 参加反应,又在后续反应中生成的是催化剂;先生成后又消耗掉的是中间 产物。
例2 (2022重庆三调,11)香草醛(
)高效加氢脱氧合成4-甲
基愈创木酚(
)是研究木质素转化成高附加值生物质柴油
的重要模型反应,其反应历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ΔH1=ΔH2+ΔH3+ΔH4
B.在催化剂作用下可能发生反应:
+H2
+H2O
C.甲醇是反应的中间产物 D.该过程中有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断裂以及极性键的形成
3.燃烧热与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比较
比较项目
燃烧热
中和反应反应热
能量变化
放热,ΔH<0
含义
在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 在稀溶液里,酸和碱发生中和反
指定产物时所放出的热量
应生成1 mol水时所放出的热量
反应物的量
1 mol
不一定为1 mol

高级中学化学竞赛必背知识点.doc

高级中学化学竞赛必背知识点.doc

2017高中化学竞赛必背知识点高中化学竞赛必背知识点篇一1.盛有生石灰的试管里加少量水:反应剧烈,发出大量热。

2.将一洁净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附着,溶液颜色逐渐变浅。

3.将铜片插入硝酸汞溶液中:铜片表面有银白色物质附着。

2-4.向盛有石灰水的试管里,注入浓的碳酸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5.细铜丝在氯气中燃烧后加入水:有棕色的烟生成,加水后生成绿色的溶液。

6.强光照射氢气、氯气的混合气体:迅速反应发生爆炸。

7.红磷在氯气中燃烧:有白色烟雾生成。

8.氯气遇到湿的有色布条:有色布条的颜色退去。

9.加热浓盐酸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有黄绿色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

高中化学竞赛必背知识点篇二1.硅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物理性质:不溶于水的白色沉淀原硅酸(H4SiO4)是白色胶状沉淀(2)化学性质:①不稳定性:H2SiO3SiO2+H2O②与强碱反应:H2SiO3+2NaOH== Na2SiO3+2H2O2.硅酸的用途:用作气体的吸附剂,油脂和蜡等的脱色剂,催化剂载体,以及分析化学试剂等。

3.硅酸的制取:由可溶性硅酸盐稀溶液和酸作用制得正硅酸的不稳定水溶液,失水成偏硅酸即通称的硅酸。

放置能缩合成多分子聚合物称硅酸溶胶(mSiO2nH2O),简称硅溶胶,加热脱水可得硅胶(多孔SiO2含水4%)。

由细孔球形硅胶用盐酸浸泡4~6h后用纯水洗涤,烘干72h,用纯水洗涤,再在70~80℃二次烘干制得。

也可由硅酸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硅溶胶,经凝聚,一次洗涤,干燥,浓盐酸浸泡,二次洗涤,干燥而制得。

高中化学竞赛必背知识点篇三1. 在溴化钠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后再加稀硝酸:有浅黄色沉淀生成。

2.在碘化钾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后再加稀硝酸:有黄色沉淀生成。

3.I2遇淀粉,生成蓝色溶液。

4.细铜丝在硫蒸气中燃烧:细铜丝发红后生成黑色物质。

5.铁粉与硫粉混合后加热到红热:反应继续进行,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物质。

6.硫化氢气体不完全燃烧(在火焰上罩上蒸发皿):火焰呈淡蓝色(蒸发皿底部有黄色的粉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竞赛第三讲热分解反应基本规律
本讲的主题是“有规则拆分”!
一、热分解反应的“推动力”
从热力学角度看,热分解反应是向着能量低产物方向进行,反应的“推动力”是能量降低的过程(△r G=△r H-T△r S)。

用上述观点可以解释下列反应为什么是按(1)式而不是按(2)式进行:
CaCO3→CaO+CO2(1)CaCO3→CaC+3/2O2(2)
KClO3→KCl+3/2O2(1)KClO3→1/2K2O+1/2Cl2O5(2)
二、含氧酸盐的热分解反应规律
按上述能量观点,由于氧化物能量低于相应硫化物、氮化物、磷化物、碳化物,所以(大多数)硫酸盐、硝酸盐、碳酸盐、草酸盐的(固态)热分解按以下规律进行:含氧酸盐(s)→金属氧化物(s)+酸酐(热分解通式)
还要考虑的是,酸酐是否稳定?金属氧化物是否稳定?两种产物间是否还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实例见下)。

(一)硫酸盐的热分解反应
规律:硫酸盐(s)→金属氧化物(s)+SO3
例:
1、当温度显著高于758℃时,SO3分解,气态产物以SO2和O2为主,反之气态产物以SO3为主。

(758℃是从△r G=△r H-T△r S计算出来的数据。


例:
2、在活动序中位于铜以后的金属硫酸盐,因碱性氧化物对热不稳定而分解。

例:
若分解温度不很高,则得HgO和SO3;若高于HgO显著分解的温度,则产物为Hg和SO3、O2。

3、两种产物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例:
产物中有Fe2O3、SO2,原因是“高温”下SO3有一定的氧化性,氧化FeO为Fe2O3,自身转化为SO2。

(二)硝酸盐的热分解反应
1、NaNO3、KNO3在温度不很高条件下分解为MNO2和O2。

例:2KNO32KNO2+O2↑
2、其余硝酸盐均可按照热分解反应通式讨论:硝酸盐→金属氧化物+硝酸酐(N2O5)
∵N2O5在室温下就明显分解:N2O5=2NO2+1/2O2
∴硝酸盐热分解反应一般规律为:硝酸盐→金属氧化物+NO2+O2 (后两者mol比为1:4)
例:
2Cu(NO3)22CuO+4NO2↑+O2↑
(1)如果硝酸盐在明显高于500℃下分解,NO2分解,则气态产物为NO和O2;如果高于950℃下分解,NO进一步分解为N2和O2,则反应式为:
(2)在活动序中位于铜以后金属硝酸盐,因碱性氧化物对热不稳定而分解。

例:2AgNO32Ag+2NO3↑+O2↑
(3)NO2、O2在高温下都有明显氧化性,若碱性氧化物具有还原性,则将有可能被氧化,但很难说明是被NO2或O2氧化的。

例:
若FeO被NO2氧化,NO2的还原产物NO将和O2生成NO2;若O2是氧化剂,产物仍是NO2和O2,从反应结果看,都是O2减少了。

类似地,其他具有还原性的碱性氧化物有MnO(强还原性)、SnO、CoO、PbO(弱还原性)。

(4)硝酸的热稳定性不如相应硝酸盐。

如浓硝酸见光易分解,主要是H+、M n+不同引起的。

因异电相吸,M n+和酸根阴离子(的配位O原子)互相靠近,由于M n+外围也有电子和O原子互相排斥,所以两者间不可能靠得很近。

H+则不同,没有电子,因此它不仅能和含氧酸要中配位O原子靠近,而且还能钻入配位O原子,(从效果上看,相当于)削弱了这个O原子和成酸元素原子间结合,所以含氧酸(尤其是在受热时)较易分解。

(H2CO3类似)
4 HNO34NO2↑+O2↑+2H2O
(三)碳酸盐的热分解反应
和热分解反应通式是一致的:碳酸盐→碱性氧化物+CO2
例:CaCO3高温分解
(1)由于CO2能量低,要在2300℃以上才明显分解为CO和O2,而碳酸盐热分解温度显著低于2300℃,所以一般不涉及产物CO2分解的问题。

(2)不活泼金属碳酸盐,也会因碱性氧化物对热不稳定而分解。

例:
(3)气态CO2的氧化性不强,只有在遇到强还原性碱性氧化物才有可能表现出来。

例:。

(四)草酸盐的热分解反应
草酸(H2C2O4)的酸酐是“C2O3”(没有这个化合物,所以标以“”号),可认为是+2、
+4价碳的混合氧化物。

所以草酸盐热分解反应式为(以CaC2O4为例):

H2C2O4·2H2O CO2↑+CO↑+3H2O
总结:
(五)其他含氧酸盐
由于磷酸盐分解生成的酸酐P2O5挥发性低,所以磷酸盐分解温度高。

硅酸盐中SiO2不具挥发性,所以硅酸盐“不发生”热分解反应。

硼酸盐中B2O3也不易挥发,所以一般也不讨论硼酸盐的热分解反应。

(六)元素的中间氧化态含氧酸(盐)受热时可能发生自氧化还原反应。

例:3NaClO NaClO3+2NaCl NaClO33/4NaClO4+1/4NaCl
4KClO33KClO4+KCl Na2SO31/4Na2S+3/4Na2SO4
三、铵盐、碳酸氢盐的热分解反应规律
(一)铵盐
铵盐(以NH4A为例)热分解始于NH4+上质子(H+)转移和A-结合,即NH4A NH3+HA。

1、若HA没有氧化性,产物即NH3和HA,如NH4X、NH4HCO3、NH4HS等。

2、若HA有氧化性,则将和NH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反应特点是分子内得失电子平衡。

例:NH4NO2N2↑+2H2O NH4NO3N2O↑(笑气)+2H2O
(NH4)2Cr2O7Cr2O3+N2↑+4H2O
(NH4)2SO4受热到357℃释NH3:(NH4)2SO4NH4HSO4+NH3↑,而后在更高温度下发生NH3还原“SO3”反应。

3、据铵盐热分解机理可归纳总结铵盐热分解温度高低及其产物:既然铵盐热分解反应始于NH4+中H+转移,可以想象A-接受质子倾向越强,则相应铵盐热分解温度低;反之,热分解温度较高。

例如比较卤化铵热分解温度高低,实际上是在比F-、Cl-、Br-、I-接受H+倾向,F-接受H+倾向最强,I-接受H+倾向最弱,所以顺NH4F、NH4Cl、NH4Br、NH4I序热分解温度升高。

又例如已知NH4HCO3在室温下就能发生部分分解,可想而知(NH4)2CO3在室温下更易分解。

(二)碳酸氢盐
碳酸氢盐(以M(HCO3)2为例)热分解始于其中一个HCO3-上质子(H+)转移和另一个HCO3-结合,即M(HCO3)2MCO3+CO2↑+H2O。

或者是:2MHCO3M2CO3+CO2↑+H2O
四、碱的热分解反应规律
2Al(OH)3 Al2O3+3H2O NH3·H2O NH3↑+H2O
LiOH、氢氧化镁受热分解AgOH不稳定,极易分解为黑色Ag2O
(2013国初)Fe(OH)2在常温无氧条件下转化为Fe3O4
3Fe(OH)2Fe3O4+H2↑+2H2O
五、热重分析曲线及其分析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