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及危害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倾向的表现与危害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及危害(一)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具体表现:1、教学组织形式小学化我国的学校教育以班级集体授课制为主,很多幼儿园让小朋友小手背后,上课不许说话,认真听讲等统一要求多,自由活动少。
单调的集体授课,使幼儿坐听多,活动少。
教学组织形式趋向小学化。
2、教学内容小学化在教育内容上重视智力教育,轻视品德、艺术等教育活动。
当前的幼儿教育存在明显的单一化、片面化的倾向,如许多幼儿园无视幼儿的发展水平,把小学的内容提前到幼儿园学习开设写字、拼音、算术、英语等课程。
不注重兴趣培养,只要求学习结果—学会了多少。
走进了“幼小衔接”误区,提前教给小学知识,提前要求幼儿掌握小学必需的语言、运算知识与技能。
3、教学方法小学化教学方法小学化。
以老师示范、学生学习为主要教学方式,忽视了幼儿自主探索,开发想象力,偏重知识灌输,不注意创设与教育内容相适应的和产生求知欲望的的情境,忽视了幼儿的主体性和“玩中学,学中玩”的天性,忽略游戏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4、评价指标小学化部分家长的需求,是孩子在幼儿园学会了什么,学会了多少……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教育需求,把幼儿学会多少拼音字母,多少数学计算,会背多少首儿歌和古诗,作为评价指标,学期末抽查幼儿,推进了学前教育小学化的进程。
(二)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危害记得看过一篇题为:《“中国第一天才少年”出家为僧神童教育留争议》的文章,讲的是天才少年宁铂的故事。
省社会学学会会长王明美谈到“神童教育”在本质上违返教育规律和人的智力发展规律的。
看完之后,有一种新时代的伤仲永的感觉,想想现实生活中我们幼儿园里可爱的孩子们,又有多少的孩子正在被拔苗助长。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危害体现以下种种:1、小学化倾向影响了幼儿的身体发育上课时小手背后,像小学生一样,把幼儿封闭在教室里,限制了幼儿活动自由,使幼儿缺乏肌肉和骨骼运动,心肺功能缺少应有的锻炼,身体发育受到伤害。
小学化倾向忽视了幼儿的生理特点,幼儿如果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大脑容易疲劳,会造成神经系统的伤害。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现状及措施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现状及措施近年来,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愈发严重,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原本属于天真烂漫的童年时光,却过早地被沉重的学业负担所取代。
这种现象对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兴趣培养和个性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本文将从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状入手,分析其危害,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现状1.课程内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
许多幼儿园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过早地引入小学课程,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
2.教学方式过于死板。
部分幼儿园采用小学化的教学方式,让孩子规规矩矩地坐着上课,剥夺了他们玩耍的时间,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力。
3.家庭教育过度重视学业。
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过于焦虑,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让他们学习拼音、汉字、数学等知识,导致孩子过早地承受学业压力。
4.社会风气影响。
当前社会普遍重视学历,一些家长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提前让孩子接受小学教育,以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危害1.影响身心健康。
幼儿教育小学化使孩子过早地承受学业压力,容易导致心理负担过重,影响身心健康。
2.扼杀兴趣和想象力。
小学化的教育方式限制了孩子的玩耍时间,使他们无法充分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想象力。
3.影响个性发展。
幼儿教育小学化使孩子过早地接触成人世界,容易导致他们失去童真,影响个性发展。
4.削弱家庭教育功能。
过度重视学业的教育方式使家庭教育变得单一,削弱了家庭教育在培养孩子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
三、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措施1.改革教育观念。
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不要过分追求成绩。
2.完善教育政策。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引导幼儿园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防止小学化倾向。
3.加强师资培训。
提高幼儿园教师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具备正确的教育理念,更好地关爱和教育孩子。
4.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全社会要共同关注幼儿教育,倡导素质教育,减轻孩子的学业负担。
幼儿园小学化倾向治理及自查自纠情况

幼儿园小学化倾向治理及自查自纠情况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幼儿园教育越来越受到家长和社会的重视。
然而,近年来,幼儿园小学化倾向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加强幼儿园教育管理,规范幼儿园办学行为,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我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纷纷开展幼儿园小学化倾向治理工作。
本文将结合我国幼儿园小学化倾向治理的现状,对进行探讨。
一、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及危害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前教授小学课程内容,如拼音、识字、算术等;强调学科知识学习,忽视幼儿的兴趣和需求;采用小学化的教学方法,如灌输式教学、应试教育等;忽视幼儿的户外活动和游戏时间,过多地布置家庭作业。
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具有极大的危害。
首先,过早地接触小学课程内容,容易使幼儿产生厌学情绪,影响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其次,小学化的教育方式容易使幼儿产生心理压力,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再次,忽视幼儿的户外活动和游戏时间,不利于幼儿身体的健康成长。
最后,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容易使幼儿失去童年的乐趣,影响幼儿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幼儿园小学化倾向治理的现状近年来,我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幼儿园小学化倾向治理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是加强政策宣传,提高家长和社会对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认识;二是加强对幼儿园的监管,规范幼儿园办学行为;三是开展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专项治理行动,对违规幼儿园进行查处;四是推广幼儿园教育改革成果,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
在治理过程中,各地幼儿园也积极开展自查自纠工作,认真梳理存在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
通过自查自纠,幼儿园逐步调整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合理安排户外活动和游戏时间,为幼儿创设一个健康、快乐的学习环境。
三、幼儿园小学化倾向治理及自查自纠工作的成效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理及自查自纠,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及对策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
3、常规管理“小学化”:部分幼儿园为了方便管理,采用小学的常规管理模 式,如规定统一的上课时间、课间操时间等。这种模式忽略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 点,缺乏对孩子们的个性化和差异化需求的。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 原因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原因
1、家长需求:由于社会竞争激烈,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在未来占得先机,早 早地让孩子接受小学教育。他们认为,在幼儿园阶段就应开始为未来学业打基础, 因此要求幼儿园加入更多的小学教学内容。
2、影响
2、影响
(1)损害幼儿身心健康:过早地接受“小学化”教育,容易使幼儿产生压力 和焦虑情绪,损害身心健康。
2、影响
(2)制约幼儿个性发展:“小学化”教育方式以知识传授为主,容易忽视幼 儿的个性发展和兴趣爱好,导致幼儿的潜能无法得到充分挖掘。
2、影响
(3)影响义务教育质量:“小学化”倾向容易使幼儿在接受义务教育时缺乏 新鲜感和求知欲,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影响义务教育质量。
三、解决幼儿园教育“小学化” 问题的对策
1、教育部门措施
1、教育部门措施
(1)加强幼儿园教育的监管力度:教育部门应加强对幼儿园教育的监管,确 保幼儿园遵循科学的幼儿教育理念和方式。
1、教育部门措施
(2)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教育部门应组织专家学者编制符合幼儿发展需求 的课程教材,推广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
四、总结
四、总结
总之,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对幼儿的身心健康、个性和谐发展以及义 务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教育部门、幼儿园、家长和 教师共同努力,加强监管、推进课程改革、提高师资队伍素质、转变教育观念等 措施是必要的。只有遵循科学的幼儿教育理念和方法,才能真正促进幼儿的全面 发展,为未来的社会培养出优秀的公民。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弊端及解决措施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弊端及解决措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家长对于子女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也逐渐呈现出来。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是指在幼儿园和学前班阶段,过度强调学习内容和学习压力,以至于忽略了幼儿的成长需求和心理特点。
这种倾向给幼儿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因此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解决。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弊端:1. 压力过大:在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下,幼儿往往面临过大的学习压力,家长和老师都会给予他们过多的学习任务和作业,这会给幼儿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增加了他们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2. 剥夺了幼儿的游戏和休闲时间:在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下,幼儿园和学前班的课程内容过于密集和严肃,没有留给幼儿足够的游戏和休闲时间。
这严重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3. 忽视了幼儿的自我认知和情感发展:幼儿阶段是培养孩子自我认知和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但在小学化倾向下,这些重要的发展方面往往被忽视,导致幼儿缺乏自信心和人际交往能力。
4. 破坏了幼儿对学习的正面态度:过度强调学习内容和学习压力会使幼儿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这对幼儿的未来学习和成长都会带来负面影响。
针对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所带来的弊端,我们应该采取以下解决措施:1. 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教育应该关注幼儿的身心健康,避免给幼儿过大的学习压力,让他们有足够的游戏和休闲时间来释放自己的天性,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2. 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幼儿园和学前班的教学中,应该注意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培养幼儿对学习的积极态度,让他们能够在开心快乐中学习。
3. 注重幼儿的情感和自我认知发展:幼儿园和学前班的教育应该注重幼儿的情感和自我认知发展,使他们在快乐中自由地表达情感,增强自信心和人际交往能力。
4. 鼓励多元化发展:幼儿的学习应该注重多元化发展,不只是注重认知能力的培养,更要关注幼儿的实践能力、审美能力和体格发展,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问题及处理措施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问题及处理措施近年来,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愈发严重,许多家长和幼儿园为了让孩子在起跑线上领先,过早地引入小学课程内容,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
本文将从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问题、危害以及处理措施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问题1.课程设置不合理幼儿教育小学化表现在课程设置上,过早引入小学课程,如语文、数学、英语等,忽视了幼儿时期应该发展的感知、动手、探究等能力。
2.教学方法不当小学化的教学方法强调知识传授,忽视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导致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积极性,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3.评价体系单一小学化的评价体系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忽视幼儿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家长和幼儿园过分关注分数,忽略幼儿的个性发展。
4.家庭教育过度干预部分家长过度干预幼儿教育,提前教授小学课程,使幼儿在幼儿园阶段承受过大压力,影响身心发展。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1.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小学化的教育方式使幼儿在幼儿园阶段承受过大压力,容易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同时,长时间的学习负担也会影响幼儿的身体健康。
2.破坏幼儿兴趣小学化的教育方式忽视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积极性,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影响幼儿对学习的热情。
3.抑制幼儿创造力小学化的教育方式过分强调知识传授,忽视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发展,使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失去创新精神。
4.形成不良教育观念小学化的教育方式容易使家长和幼儿园形成“赢在起跑线”的教育观念,导致教育过度功利化,忽视幼儿的个性发展。
三、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处理措施1.完善课程设置幼儿园应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科学设置课程,注重培养幼儿的感知、动手、探究等能力,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
2.改进教学方法幼儿园应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学习。
3.优化评价体系幼儿园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关注幼儿的综合素质,注重幼儿的个性发展,避免过分关注分数。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及对策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及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化,幼儿园教育在近几年出现了一些“小学化”的倾向。
幼儿园不再只是简单的游戏和玩耍,而是开始追求学前教育的“功利化”,强调孩子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水平。
这种“小学化”的趋势给幼儿园教育带来了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并及时采取对策。
1. 学习压力过大以往的幼儿园教育注重让孩子通过游戏和活动来开展观察和探究,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而现在一些幼儿园为了追求“小学化”,开始引入大量的功课和测试,孩子们需要背诵一些课文和数字,甚至做一些模拟考试。
这使得幼儿园的学习压力过大,影响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2. 游戏时间减少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既是孩子们学习的方式,又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乐趣。
但是“小学化”倾向导致许多幼儿园减少了游戏时间,更多的时间用于课堂教学和学业准备。
这让孩子丧失了与同龄孩子交流和玩耍的机会,也让他们在学校失去了放松和愉快的时光。
3. 家长期望过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往往受到社会对学校和教育的期望值的影响,家长们也不例外。
在“小学化”的幼儿园教育中,家长对孩子的预期往往过高,他们希望孩子在幼儿园就能学到很多相关知识,并取得好成绩,这给孩子们带来了巨大的学习压力。
二、对策建议1. 强调游戏的重要性幼儿园教育不是小学教育,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应该是注重游戏和活动的,而不是课堂教学和功课。
幼儿园教育应该为孩子们提供充分的游戏时间,让他们通过自由的玩耍和探索来获得快乐,同时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2. 建立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幼儿园的课堂应该是轻松、愉快的,老师要通过互动游戏等方式来进行教学,不要让学生感到学习的压力。
老师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特长,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趣味和信心。
3. 合理安排学习和游戏时间幼儿园应该合理安排学习和游戏的时间,让孩子们有足够的时间玩耍和休息。
适当的游戏时间可以促进孩子们的身体和认知发展,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十大表现八大危害

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十大表现八大危害学前教育“小学化”十大表现一、分学科学习小学内容,开设写字、拼音、算术、英语等课程,教授奥数、珠脑心算、诵经等幼儿难以理解的,甚至提出“认读1000个汉字,背诵60首古诗,熟练进行100以内加减运算”等教学目标。
二、小学附设学前班或附设幼儿园,没有独立的符合幼儿园标准的园舍场地,按小学生班额甚至超班额人数编班,有的一个班人数多达六七十人;按一般小学教室的方式编排座位,前后座椅拥挤不堪,幼儿完全没有活动空间。
三、统一使用教材和教辅材料,满篇文字,很少图画,毫无趣味,完全背离了幼儿认知规律。
四、以举办双语班、兴趣班、特长班、实验班、蒙特梭利班等为名进行小学化教学,提前学习文化知识和开展超越儿童发展阶段的强化训练活动。
五、无户外幼儿活动场地或场地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幼儿探究、游戏、运动的需要。
六、采用“粉笔+黑板”的小学教学模式,老师讲,幼儿听;老师问,幼儿答;老师演示,幼儿看,进行填鸭式知识灌输。
七、玩具、游戏材料、操作材料缺乏,无法开展幼儿游戏活动。
八、不按规定年龄编大、中、小班,不根据幼儿年龄阶段组织相应活动,让幼儿提前进入学前班学习。
九、不遵守幼儿园一日活动规范,执行小学作息时间,按小学课表上课,上午3~4节课,下午2~3节课,按每节课40分钟上课。
十、给幼儿布置写、读、算、背等家庭作业,进行文化知识考试,一些小学对入学儿童进行面试,按文化成绩高低录取入学。
学前教育“小学化”八大危害1.违背幼儿天赋天性。
把幼儿当作小学孩子教,过早开发幼儿智力,会损害幼儿的学习兴趣。
2.影响幼儿身体健康。
把幼儿封闭在教室里,束缚在座位上,限制了幼儿活动自由,使幼儿缺乏肌肉和骨骼运动,心肺功能缺少应有的锻炼,身体发育受到伤害。
3.过早地介入理性教育,会好心办坏事,给幼儿精神压力,让孩子形成苦闷的心理背景,失去本应该有的童真童趣和快乐,不利于开朗、积极、乐观、自强、自信、自尊等健全人格的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及危害
作者:谢咏利时间:2013-08-31 22:01:51
(一)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具体表现:
1、教学组织形式小学化
我国的学校教育以班级集体授课制为主,很多幼儿园让小朋友小手背后,上课不许说话,认真听讲等统一要求多,自由活动少。
单调的集体授课,使幼儿坐听多,活动少。
教学组织形式趋向小学化。
2、教学内容小学化
在教育内容上重视智力教育,轻视品德、艺术等教育活动。
当前的幼儿教育存在明显的单一化、片面化的倾向,如许多幼儿园无视幼儿的发展水平,把小学的内容提前到幼儿园学习开设写字、拼音、算术、英语等课程。
不注重兴趣培养,只要求学习结果—学会了多少。
走进了“幼小衔接”误区,提前教给小学知识,提前要求幼儿掌握小学必需的语言、运算知识与技能。
3、教学方法小学化
教学方法小学化。
以老师示范、学生学习为主要教学方式,忽视了幼儿自主探索,开发想象力,偏重知识灌输,不注意创设与教育内容相适应的和产生求知欲望的的情境,忽视了幼儿的主体性和“玩中学,学中玩”的天性,忽略游戏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4、评价指标小学化
部分家长的需求,是孩子在幼儿园学会了什么,学会了多少……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教育需求,把幼儿学会多少拼音字母,多少数学计算,会背多少首儿歌和古诗,作为评价指标,学期末抽查幼儿,推进了学前教育小学化的进程。
(二)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危害
记得看过一篇题为:《“中国第一天才少年”出家为僧神童教育留争议》的文章,讲的是天才少年宁铂的故事。
省社会学学会会长王明美谈到“神童教育”在本质上违返教育规律和人的智力发展规律的。
看完之后,有一种新时代的伤仲永的感觉,想想现实生活中我们幼儿园里可爱的孩子们,又有多少的孩子正在被拔苗助长。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危害体现以下种种:
1、小学化倾向影响了幼儿的身体发育
上课时小手背后,像小学生一样,把幼儿封闭在教室里,限制了幼儿活动自由,使幼儿缺乏肌肉和骨骼运动,心肺功能缺少应有的锻炼,身体发育受到伤害。
小学化倾向忽视了幼儿的生理特点,幼儿如果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大脑容易疲劳,会造成神经系统的伤害。
过早、过多的规范性学习还能导致幼儿近视、驼背、消瘦等身体不良症状产生,将会严重影响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
2、小学化倾向影响了幼儿的心理健康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还不完善,还不具备系统学习的能力,幼儿的天性就是好动好玩,他们在游戏玩耍中得到乐趣,在游戏玩耍中得到知识,如果此时强迫幼儿象小学生那样学习和做功课,会剥夺幼儿的童真童趣和游戏玩耍的权利,扼杀幼儿的天
性,使孩子失去本应该有的童真、童趣,不利于开朗、积极、乐观、自强、自信、自尊等健全人格的形成,危害了幼儿的心理健康。
3、小学化倾向影响了幼儿的多元智能的发展
只注重智力发展,忽略了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严重忽视了幼儿的个性差异,影响了幼儿多元发展,有可能错过了幼儿教育的“关键期”,不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4、小学化倾向影响了幼儿的未来学习
如果幼儿阶段学习了小学课程,在上小学时有些是重复教育,这就容易养成了幼儿不动脑、不思考、上课不注意听讲等的不良习惯,使幼儿丧失探索的兴趣、创造的机会和学习的热情,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这也是部分小学生一、二年级成绩好,
三、四年级断链子的情形发生。
也是产生拔苗助长的原因。
5、小学化倾向容易误导家庭教育。
现在很多家长送孩子入园的目的是要求孩子学知识,而没有从能力发展、非智力因素等方面考虑。
如果幼儿园屈从家长的要求,导致学前教育存在越来越浓厚的“小学化”倾向。
反之,也会让家长误认为,幼儿教育就该教知识,就该和小学一样。
形成恶性循环……
让我们幼儿园、家庭、社区三方合力,共同来为避免“学前教育小学化”做出自己的努力吧,还给孩子童真、童趣吧,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