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因素教案
化学课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化学课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化学课教案: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引言:化学平衡是化学反应中的一种特殊状态,它表明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摩尔比例趋于固定。
了解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对于理解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速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将重点分析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探索其背后的化学原理,帮助学生掌握化学平衡及其调节的方法。
一、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1. 温度与反应速率的关系化学反应速率受温度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反应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学生将了解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并明白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反应速率来实现的。
2. 温度对平衡常数的影响温度的变化会改变化学平衡的位置,进而影响平衡常数。
通过解释平衡常数的概念,并进行一些示意图和实例分析,学生将理解温度对平衡常数的影响,以及平衡常数与反应方向之间的关系。
二、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1. 浓度变化对平衡位置的影响通过介绍浓度对平衡位置的影响和浓度变化时平衡位置的调节机制,学生将学会如何用化学公式和平衡常数来解释浓度对平衡的影响。
2. 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的关系进一步探讨平衡时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的关系,及其对平衡位置的影响。
通过示意图和实验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浓度对平衡的重要性。
三、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1. 压力与气态反应的关系介绍气体反应中压力对平衡位置的影响。
通过实验观察和数值计算,学生将了解气体反应中压力与平衡的关系。
2. 伯努利原理与化学平衡通过引入伯努利原理,讲解压力对物质分布的影响,进而解释压力对化学平衡的调节作用。
通过实验演示,学生将直观地了解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四、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1. 催化剂的作用机理介绍催化剂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机理。
通过化学方程式和分子之间碰撞的示意图,学生将理解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 催化剂对平衡位置的影响进一步讲解催化剂对平衡位置的调节作用。
通过实验和实例分析,学生将掌握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方式。
化学平衡 第三课时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2) 教案 高二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化学平衡第三课时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2) 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交流,从变化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化学平衡的移动,即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温度、催化剂等外界条件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进一步学习控制变量、对比实验等科学探究方法,激发主动探究的欲望,透过现象看本质。
培养学生宏观辨析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等学科核心素养。
2.通过典例分析,问题探究、实验论证、原理分析等构建分析判断化学平衡移动方向的思维模型(勒夏特列原理)。
培养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学科核心素养。
3.了解勒夏特列原理在生活、生产和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交流,从变化的角度掌握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对平衡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论证、原理分析等构建分析判断化学平衡移动方向的思维模型(勒夏特列原理)。
教学过程【引入】我们上节课已经探究了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化学平衡移动的其他影响因素。
一、小组合作,实验探究探究实验三:实验原理:2NO2(g) N2O4(g)ΔH=-56.9 kJ/mol红棕色无色混合气体中存在反应2NO2N2O4红棕色无色二、小组讨论,成果汇报【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实验过程中改变平衡的因素,及影响规律。
【成果汇报】本实验过程中影响平衡因素为:温度。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规律: 升高温度(加热),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 降低温度(降温),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交流,从变化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化学平衡的移动,即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外界因素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进一步学习控制变量、对比实验等科学探究方法,激发主动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的学科核心素养。
三、小试牛刀,规律总结【小组合作总结】根据以上结论,我们各小组讨论总结一下,我们应该怎么定义化学平衡的移动的概念?在一定条件下,当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后,如果改变反应条件,平衡状态被破坏,平衡体系的物质组成也会随着改变,直到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因素教案

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因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理解可逆反应的特点。
2. 掌握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因素,包括浓度、温度、压强等。
3. 学会运用勒夏特列原理分析化学平衡的移动。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勒夏特列原理。
2. 教学难点:勒夏特列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影响化学平衡的实际问题。
2. 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3.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和讲解。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个化学平衡实验,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
2. 讲解化学平衡状态:解释化学平衡状态的定义,阐述可逆反应的特点。
3. 探讨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浓度、温度、压强等因素如何影响化学平衡。
4. 讲解勒夏特列原理:阐述勒夏特列原理的内涵,展示实例进行分析。
5. 应用勒夏特列原理:让学生运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实际问题,如工业生产中的化学平衡调控。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因素及勒夏特列原理的应用。
7.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2.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深度,以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3. 评价学生对化学平衡状态的理解,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的掌握,以及勒夏特列原理的应用。
4.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探究能力。
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因素教案

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因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因素。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2. 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因素a. 浓度b. 压强c. 温度d. 催化剂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因素。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勒夏特列原理分析平衡移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衡移动原理。
3.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化学平衡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平衡状态及影响因素。
2. 讲解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解释化学平衡状态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平衡状态的特点。
3. 讲解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因素:分别讲解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状态的影响。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例子,让学生运用勒夏特列原理分析平衡移动。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其他可能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因素。
6. 总结与归纳:总结本节课所讲内容,强调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因素。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
8. 课堂小结:在课程结束时,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加深学生对影响化学平衡状态因素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课后讨论参与度。
2. 评价内容:学生对化学平衡状态概念的理解、影响因素的掌握、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七、教学拓展1. 介绍勒夏特列原理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如合成氨、制碱等。
2. 探讨化学平衡与生活实际的关系,如药物代谢、环境保护等。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化学平衡相关章节。
2. 课件:用于展示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3. 实例:用于分析平衡移动原理的实际例子。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解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中职基础化学教案:影响化学反应平衡的因素(全2课时)

其它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着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化学平衡向着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归纳】根据以上分析,影响平衡状态的因素有浓度、温度。
【问题讨论总结】请归纳出其它条件不变时,只改变一个条件,平衡将如何移动?
【归纳】学生讨论后回答,归纳总结: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浓度、温度等),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这就是平衡移动原理——勒夏特列原理。
[师]反应浓度改变能引起速率改变,那么能否引起平衡移动呢?下面先通过实验来说明这个问题。
[演示实验]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一步)教师先举起盛FeCl3溶液和KSCN溶液的试剂瓶,让学生说出它们的颜色。
[生]FeCl3溶液呈黄色,KSCN溶液无色。
(第二步)在一支大试管中,滴入FeCl3溶液和KSCN溶液各5滴,问学生看到了什么现象?
中等专业学校2022-2023-2教案
编号:
备课组别
化工组
课程名称
基础化学
所在
年级
一年级
主备
教师
授课教师
授课系部
授课班级
授课
日期
课题
影响化学反应平衡的因素(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理解浓度、温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使学生理解平衡移动原理,学会利用平衡移动原理判断平衡移动方向。
3.使学生学会利用速率~时间图来表示平衡移动过程,培养学生识图能力。
[师]大家能很快地画出此图,说明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好,请大家接着画出以下几种情况的速率~时间图。
[板书]
[分组讨论]以上平衡移动的速率时间图有何特点?
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教案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一、教材分析二、“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是“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一章的核心内容。
既是本章的重点又是本章的难点, 在本课教学以前, 学生已学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和速率时间图象, 但只局限于外界条件改变对化学速率的影响。
改变外界条件化学反应速率改变, 但化学平衡不一定改变。
所以本节内容既是化学反应速率的拓展和应用, 又是学生学习化学平衡的基础, 是解决化学平衡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2)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 使实验设计能力和探究思维能力得到较大的培养。
(3)理解勒夏特列原理的涵义。
(4)能够通过勒夏特列原理正确分析平衡移动的结果。
(1)过程与方法:(2)在理解化学平衡时, 初步掌握将化学问题以及内在的规律抽象为数学问题, 利用数学工具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3)培养分析、推理、归纳、概括和总结的能力。
1.以平衡移动定律为主线, 结合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1)情感态度价值观:(2)通过实验、观察、思考, 领略实验学习乐趣,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体验个人及学科价值。
四、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并在学习中体会主动意识和合作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 浓度、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六、难点: 勒夏特列原理。
七、教学方法八、采用启发诱导法、实验探究法, 分组讨论法,并与多媒体有机结合等多种方法综合进行教学。
九、教学过程1.【引入】复习提问:2.化学平衡的概念以及特征: 逆、动、等、定、变。
3.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过程。
(图示说明)平衡移动的概念及原因: 反应达到平衡后, 如果改变浓度、温度、压强等外界条件, 正逆反应速率会随之而产生变化, 直至达到新的平衡。
V正=V逆平衡不移动V正›V逆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当V正’=V逆’达到新的平衡。
V正‹V逆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当V正’=V逆’达到新的平衡。
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因素教案

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因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因素。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平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因素。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勒夏特列原理分析平衡移动。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因素。
2. 案例:勒夏特列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
五、教学内容1. 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讲解化学平衡状态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平衡状态的特征。
2. 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因素(1)浓度:讲解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引导学生运用勒夏特列原理分析浓度变化时的平衡移动。
(2)压强:讲解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引导学生运用勒夏特列原理分析压强变化时的平衡移动。
(3)温度:讲解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引导学生运用勒夏特列原理分析温度变化时的平衡移动。
(4)催化剂:讲解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催化剂的作用原理。
3. 勒夏特列原理的应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勒夏特列原理分析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因素。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和讨论法,使学生掌握了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因素,并能运用勒夏特列原理分析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内容与活动6.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化学反应实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在改变浓度、压强、温度和添加催化剂等条件下,化学平衡是如何移动的。
7. 实验操作:安排实验操作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化学平衡的移动现象,加深对平衡移动原理的理解。
8. 平衡常数概念:介绍平衡常数的概念,解释平衡常数与平衡状态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平衡常数如何反映反应的倾向性。
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教学教案

进行实验演示
演示实验过程:按照实验步骤 进行演示,如加入反应物、加 热、观察反应现象等
准备实验器材:烧杯、试管、 酒精灯、温度计等
讲解实验原理:解释实验现象 背后的化学原理,如化学反应
平衡、温度对平衡的影响等
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提 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实验 结果与化学平衡的关系,加
深对化学平衡的理解。
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 化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 动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与反 应的活化能有关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与反 应的焓变有关
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催化剂的作用:降低反应活化能,提高反应速率 催化剂的类型:均相催化剂、非均相催化剂、生物催化剂等 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改变反应速率,不影响平衡常数 实例:催化剂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如合成氨、乙烯等
学会运用化学平 衡原理解决实际 问题
掌握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意义 掌握温度、压力、浓度等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学会运用化学平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提高化学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
教学内容
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浓度变化:增加反应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浓度变化:增加产物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浓度变化:增加催化剂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浓度变化:增加抑制剂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汇报人:XX
目录
01 单 击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2 教 学 目 标 03 教 学 内 容 04 教 学 方 法 05 教 学 步 骤 06 教 学 评 估
1
添加章节标题
2
教学目标
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
掌握化学平衡的 定义和特点
理解化学平衡常 数的概念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因素教学设计南海中学侯肖娥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第二课时)一、1.(1(2(32.(1验方法。
(2(3)、“实3.情感态度与价值(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学会主动意识和合作精神。
?(2)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推理、缜密思考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浓度、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教学难点:勒夏特列原理的形成和理解四、内容与学情分析及相关策略?1.内容分析化学平衡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中学化学中所涉及的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基础,对很多知识的学习起着指导作用。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是“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一章的核心内容,是本章的重点。
本节在掌握化学平衡的建立和平衡状态的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究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归纳总结出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勒夏特列原理)。
当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改变时,化学反应速率要发生改变,相应的化学平衡就有可能发生移动,同时应明确,研究化学平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持平衡状态不变,而是为了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化学平衡向有利的方向移动,由此说明学习本节的实际意义。
2.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选读理科的学生,前面刚学习的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内容,不仅在知识上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其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如控制变量法),也可迁移用来指导学生进行本节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养成了良好的思考、讨论、探究的习惯,具有科学的探究方法,初步具备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初步具备应用所学知识解释、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学生学习本课可能出现的问题?:实验操作阶段耗时较多;实验分析能力不强,缺乏从实验现象中发现、抽取、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实验设计能力不强等。
?3.教学策略教材重视实验教学,本节课以“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动手实验、分析实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而展开,通过让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设计,动手实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本节采用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归纳法,并与多媒体有机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情景设置,培养思维品质,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评价,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五、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归纳法六、教学过程【新课引入】PPT播放材料:?1914年哈伯将N2和H2直接化合来合成氨气,这是一个放热反应,当产生少量氨气后,反应就达到了平衡状态。
哈伯运用了一个原理来提高平衡时氨气的含量。
1918年,哈伯因研制合成氨作出重大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讲解】根据化学平衡的特征,要提高氨气的含量就必须破坏原有的平衡。
在可逆反应中,原平衡破坏,新平衡建立的过程称为化学平衡的移动。
?【设计意图】用化学史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出化学平衡的移动的概念。
【复习】化学平衡状态有何特征?【设计意图】以旧引新,架设新旧知识的桥梁,为新知铺路。
?【提出问题】哈伯使用了什么高深的原理来提高平衡时氨气的含量呢?【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这是进行“科学探究”的第一步。
【讲解】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计意图】明确学习目标,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提出假设】当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化学反应就达到平衡状态,所以要影响平衡状态先要改变反应速率。
联想到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进行假设:这些因素可能也会影响化学平衡,将会怎样影响呢?【设计意图】大胆地进行假设或猜想,引导学生迈进“科学探究”之旅。
【讲解】对于浓度、温度,我们将采用探究实验的方法来研究。
让同学们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
【提问】在进行实验设计时,需要运用什么方法? 【学生】控制变量法(单一变量)。
【设计意图】理解实验设计的方法,为探究作准备。
【设计实验】1.已知反应:Cr 2O 72-(橙色) +H 2O2CrO 42-(黄色)+2H + ,请根据已知反应,改变浓度,运用以下药品设计实验:0.1mol/L K 2Cr 2O 7溶液、浓H 2SO 4、6mol/LNaOH 溶液2.向盛有5mL0.005mol/L FeCl 3溶液的试管中加入5mL0.01mol/L KSCN 溶液,混合溶液中存在平衡:Fe 3+ (黄色)+3SCN -(无色)Fe(SCN)3 (红色),请根据已知反应,改变浓度,运用以下药品设计实验:饱和FeCl 3溶液、1mol/LKSCN 溶液、0.01mol/LNaOH 溶液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培养实验设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汇报实验方案】各小组汇报实验方案,分析方案的可行性,并优选方案。
原理:Cr 2O 72-(橙色) +H 2O2CrO 42-(黄色)+2H +步骤:(1)取三支试管各加入5mL0.1mol/L K 2Cr 2O 7溶液;接着下表操作(第三支试管进行对比观察) 编号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分析原因 得出结论1号 第一支试管滴加10滴浓H2SO42号第二支试管滴加10滴6mol/LNaOH溶液原理:Fe3+(黄色)+3SCN-(无色)Fe(SCN)3(红色)步骤:(1)向盛有5mL0.005mol/L FeCl3溶液的试管中加入5mL0.01mol/L KSCN溶液,溶液显红色;(2)将(1)中红色溶液分置于三支试管中;接着下表操作(第三支试管进行对比观察)编号实验方案实验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1号滴加饱和FeCl3溶液4滴,充分振荡或:滴加4滴1mol/LKSCN溶液2号加入4滴0.01mol/LNaOH溶液【设计意图】学生讨论,交流互动,激发学生尝试探究化学问题的方法和途经,实验设计能力得到培养,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得到加强。
【实验探究】〖探究1〗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认真观察、记录现象,并相互讨论解释现象。
【设计意图】培养动手能力、实验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
【分析实验】学生实验完毕后,由每一组推荐一名代表汇报实验记录,由学生解释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总结成板书。
【板书】一、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因素1、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状态的影响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大生成物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增大反应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减小反应物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过渡】我们以实验探究的方法研究了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接着我们研究温度变化对平衡的影响。
【设计实验】2NO 2(g)(红棕色)N 2O 4(g)(无色) ΔH=-56.9kJ/mol ,请同学们根据已知反应,改变浓度或温度,运用以下药品设计实验:0.1mol/L K 2Cr 2O 7溶液、浓H 2SO 4NaOH 溶液、0.005mol/L FeCl 3溶液、0.01mol/L KSCN 溶液、饱和FeCl 3溶液、1mol/LKSCN 溶液、0.01mol/LNaOH 溶液、NO 2球、热水、冷水。
【汇报实验方案】各小组汇报实验方案,把部分实验方案投影出来,让学生讨论分析方案的可行性,并优选方案。
原理:2NO 2(g)(红棕色)N 2O 4(g)(无色) ΔH=-56.9kJ/mol步骤:取三支装有NO 2、N 2O 4混合气体的试管,接着下表操作(第三支试管室温下进行对比观察) 编实验方案实验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实验探究】〖探究2〗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认真观察、记录现象,并相互讨论解释现象。
【分析实验】学生实验完毕后,由每一组推荐一名代表汇报实验记录,由学生解释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总结成板书。
【板书】2、温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状态的影响其它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着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化学平衡向着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探究实验,自然轻松中突破学习了知识,通过感受了前人的研究过程,获取了信心和勇气。
?【归纳】根据以上分析,影响平衡状态的因素有浓度、温度。
【问题讨论总结】请归纳出其它条件不变时,只改变一个条件,平衡将如何移动?【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提升知识形成规律,分享科学探究的成果。
【归纳】学生讨论后回答,归纳总结: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浓度、温度等),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这就是平衡移动原理——勒夏特列原理。
【板书】勒夏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如参加反应的化学物质的浓度、温度等),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这就是平衡移动原理。
【注意】:①平衡移动的结果是“减弱”这种改变,不是“消除”这种改变。
②勒夏特列原理适用于任何动态平衡体系,未平衡状态不能用此来分析。
③勒夏特列原理只能用来判断平衡移动方向,但不能用来判断建立平衡所需时间。
【问题讨论】:从速率的角度如何解释浓度、温度的改变影响平衡移动呢?【设计意图】设疑激发学生尝试探究化学问题的方法和途经;通过理论去解释实验结果,让学生在新的高度去认识所学知识。
【分析与论证】首先弄清楚外界条件、速率变化、平衡移动之间的关系。
条件变化引起速率变化,v正≠v逆导致平衡变化:v'正>v'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v'正<v'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平衡移动的方向由正、逆反应速率的相对大小决定。
根据学生讨论,明确浓度的改变使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
增加反应物浓度,V正〉V逆,反应向正方向进行,当V’正=V’逆时,系统又一次达到平衡,生成物的浓度要较原平衡时增加,该反应物的浓度较刚增加时减小,但较原平衡时增加。
其他结论可由此类推。
【板书】二、用速率的相对大小解释平衡移动1.浓度:增加反应物浓度,V'正〉V'逆,反应向正方向进行,其他浓度变化情况的分析类似。
2.温度:温度的改变对正逆反应速率都会产生影响,但影响的程度不同,温度的变化对吸热反应的速率比放热反应的速率影响大。
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但增大的倍数不一样,吸热反应增大的倍数大。
降低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但降低的倍数不一样,吸热反应降低的倍数大。
【学以致用】已知N 2与H 2反应合成NH 3是一个可逆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N 2 (g)+3 H 2 (g) 2 NH 3 (g) △=-92.4kJ ·mol -1在工业生产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提高合成氨的产率。
下列哪些措施可以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1、向反应器中注入过量N 2;2、采用适当的催化剂;3、及时从合成塔中分离出NH3; 4、反应器温度为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