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民间歌谣

合集下载

民间歌谣

民间歌谣
章段结构方面﹕四句头最多。陕南﹑鄂西以及湖南﹑安徽﹑四川等省部分地区流行赶五句。两句一首的有陕 北信天游﹑内蒙古爬山歌﹑晋西北的山曲﹑壮族“师”体歌等。藏族“鲁”体歌﹐多三至五句成章﹐三章成首﹐ 且句子之间讲究对应。“谐”体歌多四句一首﹐也有六或八句成首的。僳族民歌﹐凡两句两句唱的﹐均分为上句 与下句﹐上下句要求对仗。汉族各地流传的小调歌词﹐体例各有格套﹐如四季调为四段式﹐五更调为五段式﹐十 送等为十段式﹐十二月调为十二段式等。西北“花儿”的河湟﹑洮岷﹑陇中三派﹐格式各异。各族民歌中﹐还有 不少章﹑段﹑句数是不固定的。
民歌分类
01
劳动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2
仪礼歌
03
时政歌
04
生活歌
05
情歌
06
儿歌
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专指号子﹐以与劳动动作相配合的强烈声音节奏和直接促进劳动的功用为其基本 特征。广义的包括在劳动中唱的歌﹐如草原牧歌﹑采茶歌等。后一类歌﹐有些也配合劳动动作而歌唱﹐一般对劳 动也能起一定的鼓舞和调节情绪的作用﹐但无明显的与劳动动作相配合的强烈声音节奏。广义的劳动歌﹐有时也 可归入生活歌中。
据有些学者的看法﹐大概最早产生于对偶婚与对偶婚从夫居的一夫一妻制的交替时期﹐是民间歌谣中数量最 多﹐也更加脍炙人口的一种﹐在历代劳动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的爱情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大致 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①倾诉互相爱恋之情和表明选择爱人标准的﹐如《丝线牵桥妹敢过》﹑《金银不是如意郎》。 ②抒发离别﹑想念之情的﹐如《把你画在眼睛上》﹑《和来捏作一个人》。 ③表达誓不分离的坚贞爱情的﹐如《情愿挨打不丢郎》﹑《出了衙门手牵手》。 ④告诫和批评的怨情歌﹐如:“要学苋菜红到老﹐莫学花椒黑了心”﹑《小妹郎多乱了心》。 ⑤为数甚多的“家花不如野花香”之类的偷情歌﹐虽含某些不健康的思想情感﹐但往往也表现了被剥夺正常 爱情生活的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第六章 民间歌谣

第六章 民间歌谣

• 礼俗歌:是在婚礼、祝寿、待客、送葬等隆重场 合唱诵的表示祝福、礼节等意义的歌谣。 • 葬礼是更为重大的仪式 • 其开头就是歌师唱《起歌头》。 • 月儿弯弯照九州(喂), • 孝家请我起歌头(喽)。 • 歌头不是容(yóng)易起(哟), • 我未曾开口(哇)汗长流(喽)。 • 汗长流来流长汗(哪), • 后辈儿孙(哪)做(zòu)高官(喽)。 • ……
• • • • •
• • •
“小妹生得水淋淋,好比高山红林檎qí n。 唱歌好比黄莺叫,走路好似风送云。” 甘肃藏族民歌《假使有上天的梯子》: 假使有上天的梯子,我一定顺着它攀上太 阳。 借那普照四方的阳光,看看我心爱的姑 娘。” 恩施民歌 “高高山上一树槐,手攀槐枝望郎来。 娘问女儿望什么,我望槐花几时开。”
• 双歌是贵州东南部、广西一些地方流传的 水族民歌。双歌结构独特,分“说白”与 “吟唱”两部分,说白是散文体的讲述, 讲一个以两种动物为主角的小故事,为后 面的唱词做好铺垫,相当于引言;吟唱部 分以两种动物的口气铺排词句,以此譬喻 交际双方的情形和关系等。结尾处以“我 的某某友啊”尊称对方。 • 香哩歌是流传在广西瑶族的一种民歌。
左手锣右手鼓手拿着锣鼓来唱歌别的歌儿我也不会唱单会唱个凤阳歌凤阳歌唉唉唉呀得儿另当飘一飘得儿第三节第三节民间歌谣的艺术特征与功能民间歌谣的艺术特征与功能民歌有很高的艺术性其艺术特征主要由三个方面
第八章 民间歌谣
• 第一节、民间歌谣概说 • 定义:是民众创作的可以歌唱或吟诵的短小、 抒情性的韵文作品。 • 民众口头创作、流传的短篇韵文作品。 • 它包括两部分,民歌和民谣。民歌指有旋律, 是口头唱的作品。民歌有时候有乐器伴奏, 有时候没有乐器伴奏。民谣是吟诵的,没有 曲调的作品。 • 注意,民歌和民谣在内容上也有一定的区别。 民歌多抒情,也有叙事的。民谣多议论,议 论政治、议论潮流。但是不绝对

第六讲:民间歌谣

第六讲:民间歌谣

三、地方民歌的主要种类
3、四句头和五句体 四句头:整齐的五言或七言。四、六、八 句组成一节或一首。在南方最为流行。 五句体:由七言五句构成一节或一首。 4、花儿: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一带。 • 5、吴歌:苏南和浙北的杭嘉湖平原一带 流行的山歌。包括齐山歌和乱山歌 • 6、小调:具有稳定格套好曲调的民歌。
四季歌
• 又叫“唱春调” • 每歌四叠,每叠七言四句。除第三句外,每句均 押平韵。因每叠首句分别以春、夏、秋、冬时令 起兴,故称“四季歌” • 最初多反映男女恋情、别绪和四时行乐的内容。 • 明清之际,因填入孟姜女万里寻夫的功夫是,影 响较大,所以也叫“孟姜女调”或“孟姜女四季 歌。” • 姊妹篇:十二月小调
二、民间歌谣的分类
• 1、劳动歌:狭义:劳动号子。 • 广义:劳动中唱的歌。 • 2、时政歌:主要反映民众对某些政治事件、 人物的认识和态度的。 • A:揭露讽刺统治者的歌谣 • B:赞扬联结、爱国官吏的歌谣。 • C:历代农民起义的歌谣。
二、民间歌谣的分类
• 3、仪礼歌:伴随民间祈年庆节,贺喜去灾、 祭祖吊丧等仪式及日常迎亲送友等习俗活动 而吟诵演唱。 A:诀术歌:被认为具有法术作用的歌诀和咒 语。 • B:仪式歌:与节令庆祝、其他祭祀等仪式相 结合而颂唱的歌。 • C:习俗歌:用于婚娶、生子、祝寿、送葬、 造房等红白喜事和迎宾接待的场合。
三、地方民歌的主要种类
• • • • • • 1、信天游:陕北民歌的主要形式。也叫“顺天游”。 A:曲调高亢悠扬而多变化,歌词活泼自由。 B:两句一首,第一句是比兴句。 C:以七字句为基础,每句字数不等。一般押脚韵。 D:多用叠音字和衬字。 2、爬山歌:中国北方民歌体裁之一。流行于内蒙古西 部、晋西北和陕北榆林地区。艺术特点同信天游,但 曲调有所不同。

民间文学概论复习试题

民间文学概论复习试题

一、大纲说明: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按新修订的教学计划规定为专业限选课。

通过该课程的教学旨在使学生对民间文学的历史、现状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对民间文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方法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学会分析鉴赏民间文学作品,能够区分不同体裁的民间文学,近而培养学生对民间文学的珍惜、热爱之情和保护民间文学的责任感、使命感。

特根据《民间文学概论》的教学大纲制定该课程的考试大纲。

二、命题要求:本考试大纲的考试范围为中国民间文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内容涉及到民间文学的含义、性质;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民间文学的发展历程及现状;搜集、整理民间文学的方法和原则;具体的民间文学体裁、各体裁民间文学代表作的鉴赏等方面。

主要测试学生对民间文学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对民间文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内容覆盖《民间文学概论》十二章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难度中等;题型设计为: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叙述题、论述题等六大类型;试题分值的分布情况如下:填空题(每空1分,共10空,占10%)、单项选择题(10题,每小题 1.5分,共15分,占15%)、名词解释(4题,每题5分,共20分,占20%)、简答题(2题,每题10分,共20分,占20%)、叙述题(1题,15分,占15%)论述题(1题,20分,占20%);考卷类型为闭卷;考核时间为100分钟。

三、大纲正文:【考试内容及要求】绪论识记:民间文学的含义、范围。

理解:民间文学的双重属性。

运用:结合实例分析民间文学的价值。

第一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以及与作家文学的关系识记:民间文学的口头性、集体性(群体性)、传承性、变异性的含义。

理解:民间文学四大基本特征的相互关系。

运用:结合实例分析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相互影响。

第二章民间文学的搜集、记录与整理识记:中国古代搜集整理民间文学的成就和特点。

理解:搜集整理民间文学的方法与原则。

运用:运用民间文学田野调查的方法搜集整理身边的民间文学作品。

民间歌谣精选--叙事歌谣

民间歌谣精选--叙事歌谣

《民间歌谣精选》民歌民谣是宝贵的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歌谣精选》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劳动歌、仪礼歌、时政歌(叙事歌)、生活歌、情歌与儿歌,是中国民歌民谣的大全与精选,为爱好者提供收藏、为研究者及大学毕业论文撰写提供资料。

《民间歌谣精选》之叙事歌谣四大传说歌春季里,春风吹,百草鲜嫩,祝英台,改了装,去学诗文。

夏季里,交大暑,热浪滚滚,白娘子,斗法海,水淹庙门。

秋季里,天转凉,秋风阵阵,小牛郎,过鹊桥,相会亲人。

冬季里,雪花飘,天气寒冷,孟姜女,寻夫君,哭倒长城。

三十六行一耕二读三打铁,四五航船磨豆腐,六木七竹八雕花,九纺十织织布郎,十一裁缝做衣裳,十二是个修锅匠,十三卖杂贷,十四打磨工,十五皮匠鞋子上,十六拉锯木匠苦,十七和尚做外场,十八尼姑清弹唱,十九道士唱凤凰,二十僮子数的土地堂,廿一叮当算命的,廿二相面看眼光,廿三打卦穿长衫,廿四渔鼓道情唱,廿五樵夫在山上;廿六郎中卖假药,廿七兴乐把戏唱,廿八打拳强身体廿九做百戏的武艺强,三十下雨出门去修伞,卅一天晴出门磨剪刀,卅二最脏修屋的,卅三挑的八根系,卅四重丧花轿行卅五是个剃头匠,最后一行看牛郎。

上行下行三十行,行行总出状元郎若问看牛哪一个?就是皇帝朱洪武。

四花开不过映山红丝瓜开花细朦朦,葡萄开花牵满蓬,葛藤开花路又远,菊花开在九月中,桃花开在三月里,桐子开花一品钟,四花开不过映山红。

小八仙铁拐李仙丹打得高,韩湘子手持白玉箫,吕洞宾身背青龙剑,张果老骑驴过仙桥。

曹国舅手执鸳鸯板,汉钟离把个蒲扇摇,何仙姑瑶池去赴会,蓝采和提篮献蟠桃。

韩信大将军大江东去浪淘尽,自古英雄留美名,淮阴侯韩信大将军,自幼生来家道贫。

钓鱼台,遇漂母,胯下受辱遭欺凌,投笔从戎才不遇,萧何月下追韩信。

辅佐刘邦打天下,楚汉相争建奇功,霸王逼死乌江口,汉室一统天下平。

长乐宫,遭毒手,一代风流命归阴,历史名人唱不尽,千古佳话传至今。

唱古人石榴开花叶儿青,要叹南阳诸孔明,算定甲子东风起,火烧赤壁百万兵,杀得曹操无有魂。

民间歌谣精选--儿歌

民间歌谣精选--儿歌

民间歌谣精选--儿歌《民间歌谣精选》民歌民谣是宝贵的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歌谣精选》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劳动歌、仪礼歌、时政歌(叙事歌)、生活歌、情歌与儿歌,是中国民歌民谣的大全与精选,为爱好者提供收藏、为研究者及大学毕业论文撰写提供资料。

《民间歌谣精选》之儿歌儿歌:多为顺口溜、接口令、绕口令等,便于孩子记忆、文字形象,生动有趣、容易上口、对孩子有启蒙作用。

《月亮巴巴》月亮月亮巴巴,照见照见爹爹。

爹爹买菜,照见老太,老太烧香,照见姑娘。

姑娘梳头,照见毛猴。

毛猴生蛋,生一千,生一万,不够老奶奶下碗饭。

《脚底搬搬》脚底脚底搬搬,搬到南山,南山有会,金龙宝贝,金大哥,银大哥,十八捋,捋捋南,捋捋北,北边种小麦,小麦开花,灯草,马尾,小脚姑娘勾腿。

《天上一颗星》天上一颗星,地下一个钉,叮叮当当挂油瓶。

油瓶漏,炒黑豆。

黑豆香,炒生姜。

生美辣,辣宝塔。

宝塔高,挂镰刀。

刀一快,割韭菜。

韭菜嫩,好点灯。

灯一亮,好煮饭。

饭一香,老头老妈吃得上镇江。

走到半路上,拾到一只老野鸭,称称三斤半,煨煨一吊罐,铲铲一锅铲,拣拣一筷子,不知咸和淡。

《一辈子不进舅家门》虫虫虫虫飞飞,飞到外婆门口一堆灰。

外婆叫我堂上坐,舅母叫我灶门口蹲。

一碗饭,冷冰冰,一双筷子水淋淋,一碟子菜两根根,打破婆奶奶家的红花碗,一辈子不进舅家门《游戏谣》花麦掌打到正月正,夫妻双双看花灯,花麦掌打到二月二,家家门口接女儿,花麦掌打到三月三,地菜花儿盖杜丹,花麦掌打到四月四,我吃鱼来你吃刺,花麦掌打到五月五,洋糖棕子过端午,花麦掌打到六月六,家家门口晒红绿。

花麦掌打到七月七,我看巧云你别急,花麦掌打到八月八,做好巴巴敬月牙,花麦掌打到九月九,虾子螃蟹满埂走。

花麦掌打到十月中,梳头吃饭都是工,花麦掌打到十一月,不是雨来就是雪,花麦掌打到十二月,杀猪宰羊过春节。

《公鸡啄蜜蜂》公鸡啄蜜蜂,蜜蜂锥癞痢,癞痢扛洋枪,洋枪打老虎,老虎吃小孩,小孩抱公鸡,公鸡啄蜜蜂。

中国民间文学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民间文学概论教学大纲

《民间文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国民间文学概论课程编码:095528课程类别:专业限选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本科开课学期:第四学期课程学时:32学时课程学分:2学分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并修课程:无教学方法:多功能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

课堂讲授、视听、观看教学录像、课堂讨论、社会调查相结合。

选用教材:黄涛编著《中国民间文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第2版参考书:1 .段宝林著《中国民间文学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第4版。

2 .田兆元敖其主编《民间文学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8 月第1版。

3 .万建中主编《新编民间文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年5月第1 版。

二、课程教学目标民间文学是与作家文学并驾齐驱的两大文学组成部分之一。

民间文学概论是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限选课程。

它的主要教育目标是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让学生认识民间文学的地位和价值;掌握民间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民间文学的重要作品;并初步掌握进行民间文学田野作业的方法;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民间文学作品,分析鉴赏民间文学作品的能力;从而丰富和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三、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及教学基本要求第一章民间文学概述(共4学时)(一)教学内容:第一节民间文学的概念知识要点:什么是民间文学,是和作家文学并行的一种文学,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创作。

它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主要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具有自己的艺术特色。

民间文学的范围与性质,民间文学的文艺属性,民间文学的民俗学属性第二节民间文学的价值与功能知识要点:民间文学的功能,生产生活的独特伴侣:劳动生产中的知识传授;阶级斗争中的精神武器;社会交往中的礼俗功能;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娱乐。

民间文学的价值,科学研究的珍贵资料:民间文学与民俗学、人类文化学(语言、民族);民间文学与哲学;民间文学与历史学;民间文学与自然科学(农业、气象、水文、地理、医学、心理学)。

民间歌谣2

民间歌谣2

民间歌谣 生 活 歌 民间歌谣中的生活歌,包括 的范围相当广泛。大体来说, 凡是反映劳动人民社会生活 和家庭生活的歌谣都可称为 生活歌。
民间歌谣 广义地说(即从歌谣是人民生 活的反映这个角度来说),我 们前边介绍过的劳动歌、仪 式歌、时政歌, 以及后面将 要介绍的情歌、儿歌等,都 可以包括在生活歌之中。
民间歌谣
情 歌
情歌是劳动人民爱情生活 的真实反映。它主要抒发青 年男女由于相爱而激发出来 的悲欢离合的思想感情。
民间歌谣 情歌总是采用多种多样的 艺术手法,或含蓄、或直 率地表达青年们对幸福爱 情的热烈追求,充分表现 了劳动人民纯朴健康的恋 爱观点和审美情操。
民间歌谣
在各类歌谣中,情歌的数量比 较多,艺术性也比较高。这不 但同它的部分内容具有相对稳 定性,不受时代、地区、民族 的局限有关,也同它在民间的 长期流传和由于人们的喜爱而 对它进行反复加工有关。
民间歌谣
但是,这五种歌谣各有其特定 的内容、特殊的功能或特殊的 服务对象,有必要分别加以论 述。因此,这里所说的生活歌, 只取它狭义的概念,指的是反 映劳动人民日常劳动生活和家 庭生活状况的歌谣。
民间歌谣 生活歌在艺术上的重要特 征之一,就是对比手法的 大量运用。另外,象比喻、 讽刺等艺术手法,在生活 歌中运用也比较多。
民间歌谣
在动作比较单一而负荷又较轻的 持续劳动中,则需要劳动歌来调 剂精神,减轻疲劳。它的歌词比 较丰富多样,在劳动呼声中,经 常夹有较长的描述性的词句。音 乐上有优美的旋律,但节奏却不 象前者那么强烈了。这类歌可称 作描述抒情式的劳动歌。
民间歌谣
1、呼喊号令式的劳动歌的特点是: 歌声与劳动节拍极为和谐一致。它 的内容主要是靠劳动的呼声组成, 在一领众和的形式下,加入少量指 挥劳动和鼓舞情绪的词句,象四川 《抬工号子》上坡时只有“哕个哕 尔喂”的呼喊声,东北的打路基号 子也只有“咳哟嗬三来”的呼喊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五、时政歌谣 • 是民众从自己的观察和切身感受出发,以歌谣形式对所处 时代的政治局势、政治事件、政治任务、社会风气等所作 的评价和议论。 • 表达百姓对时事政治的意见的歌谣。最早的就是《尚书• 汤誓》:“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史记•殷本纪》 异文“是日何时丧,予及女皆亡。” • 清人杜文澜《古谣谚》100卷,辑录了大量古代歌谣,其 中很多是时政歌谣。农民起义常常借用。东汉末黄巾起义: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元末起 义前,故意造歌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由于时政歌谣的政治影响力很大,历代政府都严禁反政府 歌谣。所以,出现据说是天上的荧惑星下凡教给儿童唱的 政治预言性质的歌谣——“童谣”。实际是大人编了,让 孩子唱。东汉末年,荆州童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 卜,不得生。”

• • • • • •
五请中央戊己土(呀), 白衣童(tèng)儿(啊)下天堂(喽)。 手拿白拂来接引(呐), 接引亡人儿(哎)到中央(啰)。 中央中央在中央(啊), 九龙(lióng)山上安家乡(喽)。
节令歌:是在与节令有关的节庆仪式活动中所
唱诵的歌谣。 “炒!炒!炒!是虫都炒死,是虫都吃光;来年 庄稼长得好,谷吊吊有尺把长。”
4、谶谣
• 是小儿传唱的对社会局势、政治事件的走 向、政治人物的民运等进行评价和预言的 带有神秘色彩的歌谣。 • 东汉末年,京师出现童谣:“千里草,何 青青,十日卜,不得生。” • 隐指奸臣董卓将亡。
二、民歌的形式与分类
• 根据民歌的句式、章法、韵律、唱法等表现形式方面的特 点,可以将民歌分为山歌与小调两大类,每大类之下又有 多种具体的民歌样式。 • 山歌指在山野间劳动、集会、社交等活动中所唱的形式较 为自由、音调高亢悠长的歌谣。 • 花儿是流传于甘肃、青海、宁夏部分地区,由回、汉、东 乡、撒拉、土、保安、藏等族民众用汉语歌唱,以爱情为 主要内容的山歌。 • 爬山歌是流传在内蒙古西部和晋陕北部的一种山歌,当地 叫“爬山调”或“山曲”。 • 信天游是陕北地区流传的山歌,又称顺天游。这种山歌形 式自由,韵律优美,曲调高亢活泼,便于表达内心情感, 深受陕北民众喜爱。 • 打歌又称“踏歌”、“跳歌”,是西南地区白族、彝族、 苗族等民族中流传的一种民歌。
三、歌手
• 歌手是民众中的唱歌能手。 • 刘三姐 歌仙
• 二、民间歌谣的功能 • ⑴抒情娱乐功能 ⑵教育规范功能 • ⑶实用功能 • ⑷文化资料功能
第四节 歌俗、歌节与歌手
• 一、歌俗 • 歌俗指民众演唱歌的习俗。从文学的角度, 我们主要关注民歌的歌词与韵律;从民俗 学的角度,更加注重民歌的演唱活动,将 民歌作为一种民俗现象来看待,关注民歌 在民众生活中的各种表现形式和社会文化 功能。
1、摇篮曲
• 摇篮曲又称催眠曲、抚育歌、母歌,是母 亲、祖母、外婆等长辈或保姆哼唱给婴儿 听的歌。这种歌谣倾注了成人对幼儿的深 厚、温柔、爱护的情感,特别是崇高的母 爱,音调和谐,旋律舒缓而优美,有显著 的安抚、催眠效果。它是一个人在一生中 最早接触的文学作品。P203
• • • • • • • • • • • •
2、教诲歌谣 教育孩子的歌谣。《五指歌》: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 老虎打不到,打到小松鼠。 松鼠有几个,让我数一数。 数来又数去,一二三四五。” 3、语言游戏歌 河南汝南县《颠倒话》: “颠倒话,话颠倒: 秫秫苗上结樱桃。 兔子枕着狗腿睡, 老鼠衔个大狸猫。 东西大路南北走, 碰着一个人咬狗; 拾起狗来砸砖头, 腿被狗嘴咬一口。”
• • • • • • • • • •
手拿黄拂来接引(呐), 接引亡人儿(哇)见阎王(啰)。 三请西方庚辛金(呐), 赤衣童(tèng)儿(啊)下天堂(喽)。 手拿赤拂来接引(呐), 接引亡人儿(哎)到西方(啰)。 四请北方主贵 水(呀), 黑(hé)衣童(tèng)儿(啊)下天堂(喽)。 手拿黑(hé)拂来接引(呐), 接引亡人儿(哇)见玉皇(啰)。
二、歌节
• 歌节是歌俗的一种,是以歌唱活动命名的节日或以 歌唱活动为中心内容的节日,前者是狭义的歌节, 后者为广义的歌节。 • 根据歌节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可将歌节分为四 种类型:第一种,以祭祀神灵为主的歌节,歌节活 动主要是祭祀,歌舞不与祈神酬神分离。 • 第二种,祭祀神灵与求偶游乐并重,一般是先举行 祭祀仪式,然后男女方歌舞同欢。 • 第三种,以求偶娱乐为主,祭祀极为简化,或不举 行祭祀仪式,只唱祭歌作为序曲,有些歌节則完全 与祭祀脱离。 • 第四种,形成于现代社会的新型歌节。
• 四、仪式歌谣 • 是民众在祈福禳灾、过节贺喜、祭神送葬、 迎宾做客等仪式活动中所唱的歌谣。 • 配合各种民俗仪式唱的歌谣。仪式是民众 在某些特殊情形下举行的具有法术、通神、 转折、过渡等功能的程序化的隆重活动。 在仪式中有一些有特定象征意义或文化功 能的程序化行为,此时念诵或演唱的套语、 歌谣就是具有特定功能的仪式歌。它主要 有三种类型:法术歌、节令歌、礼俗歌。 • 有些仪式时间长,包含了各种歌谣,这里 所说的仪式歌谣是该仪式必须的那些歌谣。
• 双歌是贵州东南部、广西一些地方流传的 水族民歌。双歌结构独特,分“说白”与 “吟唱”两部分,说白是散文体的讲述, 讲一个以两种动物为主角的小故事,为后 面的唱词做好铺垫,相当于引言;吟唱部 分以两种动物的口气铺排词句,以此譬喻 交际双方的情形和关系等。结尾处以“我 的某某友啊”尊称对方。 • 香哩歌是流传在广西瑶族的一种民歌。
• 礼俗歌:是在婚礼、祝寿、待客、送葬等隆重场 合唱诵的表示祝福、礼节等意义的歌谣。 • 葬礼是更为重大的仪式 • 其开头就是歌师唱《起歌头》。 • 月儿弯弯照九州(喂), • 孝家请我起歌头(喽)。 • 歌头不是容(yóng)易起(哟), • 我未曾开口(哇)汗长流(喽)。 • 汗长流来流长汗(哪), • 后辈儿孙(哪)做(zòu)高官(喽)。 • ……
第八章 民间歌谣
• 第一节、民间歌谣概说 • 定义:是民众创作的可以歌唱或吟诵的短小、 抒情性的韵文作品。 • 民众口头创作、流传的短篇韵文作品。 • 它包括两部分,民歌和民谣。民歌指有旋律, 是口头唱的作品。民歌有时候有乐器伴奏, 有时候没有乐器伴奏。民谣是吟诵的,没有 曲调的作品。 • 注意,民歌和民谣在内容上也有一定的区别。 民歌多抒情,也有叙事的。民谣多议论,议 论政治、议论潮流。但是不绝对
• 一、情歌 • 情歌是反映爱情生活的民歌。 • 爱情歌谣是所有歌谣种类里作品最多的。 原因很简单,因为爱情对人的情感影响太 大了。《诗经· 国风》多数为爱情歌谣。 • 爱情歌谣的内容涉及爱情各个阶段、各个 方面。相识、离别、分手或者终成眷属都 有歌咏。或喜悦,或悲哀各不相同。《康 定情歌》,优美之极。爱情观念很值得分 析。漂亮、贤惠是两大标准。
• 法术歌:是在巫术或祭神仪式上唱诵的被民间认 为具有超自然魔力的歌诀。 • 一开天天有八卦(呀), • 我开地(耶)地有四方(喽)。 • 列位请听匠人言(哪), • 我打开锣鼓(哇)请五方(喽)。 • 一请东方一草一木 (哎), • 青衣 童(tèng)儿下天堂(喽)。 • 手拿青拂 来接引(哪), • 接引亡人儿(哪)到中央(啰)。 • 二请南方丙丁火(呀), • 黄衣童(tèng)儿(啊)下天堂(喽)。
• • • • •
• • •
“小妹生得水淋淋,好比高山红林檎qí n。 唱歌好比黄莺叫,走路好似风送云。” 甘肃藏族民歌《假使有上天的梯子》: 假使有上天的梯子,我一定顺着它攀上太 阳。 借那普照四方的阳光,看看我心爱的姑 娘。” 恩施民歌 “高高山上一树槐,手攀槐枝望郎来。 娘问女儿望什么,我望槐花几时开。”
(二)、小调
• 小调是主要在街巷之中演唱的曲调与词句 较为固定的民间小曲。 • “左手锣,右手鼓,手拿着锣鼓来唱歌, 别的歌儿我也不会唱,单会唱个凤阳歌, 凤阳歌唉唉唉呀,得儿另当飘一飘,得儿 另当飘一飘,得儿另当飘一飘,得儿另当 飘一飘,得儿飘飘一飘。”
第三节 民间歌谣的艺术特征与功能
• 一、民间歌谣的艺术特征 • 民歌有很高的艺术性,其艺术特征主要由 三个方面: • ⑴天机自动,朴素混成; • ⑵形式多样,韵律和谐; • ⑶善用各种修辞手法。
• 三、劳动歌谣 • 是民众为指挥、配合、协助体力劳动而唱 的歌。 • 专门伴随劳动过程所唱的歌谣。具有协调 动作、指挥劳动、鼓舞情绪或计算工作量 的作用。 • 特点:一是在内容上配合劳动过程。 • 二是在唱法上,劳动歌的曲调大多有明显 的节奏,在干重体力活时单调高亢,近于 呐喊。
• 劳动号子是各种重体力集体劳动所必须的。 抬树干、打夯、撑船、拉纤都需要。举例: 湖北民歌《薅草锣鼓》。土族《打夯歌》。 • 计量劳动量的歌谣,解放前北京西郊门头 沟一带矿山的《水工歌》: • “张飞出马一杆枪,二郎担山赶太阳。 • 三度林英韩湘子,四弟赵云保皇娘。 • 五郎怕死当和尚,镇守三关杨六郎。” • 然后接其他歌谣,唱完每句,提一桶水。 唱二百句,休息换人。
• 七、儿童歌谣 • 又叫童谣,是儿童口头传唱的歌谣。 • 古代记录儿歌最多的是清人郑旭旦《天籁集》和 悟痴生《广天籁集》。 • 儿歌的内容很广泛,种类很多,根据儿歌的内容 可分为摇篮曲、游戏歌、教诲歌、谶谣、随感谣 等。 • 儿歌的特点:一是在语言形式上适合儿童的说话 发音习惯,都用短句,尤其多用三字句,特别顺 口中。二是内容适合儿童思维特点,单纯、浅显 而形象,有些富于魔幻色彩,适合儿童天真好奇、 喜欢想象的心理特点。 •
• 婚礼上《撒帐歌》(广西):妇女向洞房的床上 撒早、栗子、花生等。同时唱: • “撒帐东,床头一对好芙蓉; • 撒帐西,床头一对好金鸡; • 撒帐北,儿孙容易得; • 撒帐南,儿孙不打难…… • 五男二女,女子团圆: • 床上睡不下,床下打铺连。 • 床上撒尿,床下撑船。” • 赞美新人夫妇和美,祝愿他们多子多福。
二、民间歌谣的起源与演进
•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迀》劳动说 • 一,因劳动时,一面工作,一面唱歌,可 以忘却劳苦,所以从单纯的呼叫发展开去, 直到发挥自己的心意和感情,并偕有自然 的韵调; • 二,是因为原始民族对于神明,渐因愄惧 而生敬仰,于是歌颂其威灵,赞叹其功烈, 也就成了诗歌的起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