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2019-2020年说课一等奖: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元朝的统治说课
《元朝的统治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部编版》

《元朝的统治》导学案一、导入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统治时间长达近百年,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遥影响。
本节课将重点讲解元朝的建立、统治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进修目标1. 了解元朝的建立过程和主要统治者;2. 掌握元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3. 分析元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进修内容1. 元朝的建立a. 成吉思汗的征服和建立大蒙古国b. 忽必烈的建立元朝2. 元朝的统治a. 政治制度:行政区划、官制和科举制度b. 社会结构:蒙古人、汉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地位c. 经济制度: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3. 元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a. 统一中国,推动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b. 文化交流,增进汉文化与蒙古文化的融合c. 对后世的影响:明朝的建立和中国社会的变革四、进修方法1. 阅读课实情关内容,了解元朝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2. 查阅资料,深入了解元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3. 分组讨论,探讨元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教室实践1. 小组讨论:请同砚们分组讨论元朝的建立过程和主要统治者,以及元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
2. 观看视频:播放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元朝的统治情况。
3. 教室展示:请学生们展示他们对元朝的钻研效果,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认识。
六、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元朝的历史和文化;2. 撰写一篇关于元朝的钻研报告,包括元朝的建立、统治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3. 思考元朝对中国历史的启迪,写一篇个人感悟或评论。
七、拓展延伸1. 参观元朝相关的博物馆或遗址,加深对元朝历史的了解;2. 就元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进行深入探讨,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3. 就元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进行思考和讨论,探索更多的历史问题。
初中历史第14课《元朝的统治》说课稿

初中历史第14课《元朝的统治》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概述元朝的统治》是初中历史教材中的第14课,主要内容是介绍元朝在中国的统治情况。
通过研究这一课,学生们将了解到元朝的建立、政治制度、农业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特点。
2.教材知识点本课的重点知识点包括: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元朝的政治制度元朝的农业经济元朝的文化艺术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研究,学生应该掌握以下知识点:了解元朝的建立和统一过程;理解元朝的政治制度和农业经济的特点;了解元朝文化艺术的发展情况。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研究,学生应该培养以下能力:分析元朝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理解元朝农业经济对人民生活的影响;通过研究元朝文化艺术,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研究,引导学生形成以下情感态度:培养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自豪感;培养对历史进步与反思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1.导入引入通过观看一段视频,激发学生对元朝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并提出问题。
2.知识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元朝的建立和统一过程、政治制度、农业经济、文化艺术的特点,并通过图片和视频进行说明和展示。
3.案例分析选择一些具体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元朝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农业经济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并讨论元朝文化艺术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4.拓展延伸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作业,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研究元朝的统治,探索其中的一些争议和评价,并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5.总结归纳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元朝的统治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并鼓励学生对历史文化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究。
四、教学评价1.测验评价通过课堂测验,检查学生对本课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2.作业评价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历史事件或现象,提高他们对历史的思考和理解能力。
3.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活动、展示等环节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1课《元朝的统治》说课稿5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1课《元朝的统治》说课稿5一. 教材分析《元朝的统治》是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11课,主要讲述了元朝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本课内容是学生对元朝历史的深入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和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教材从元朝的建立、元朝的制度、元朝的经济、元朝的文化、元朝的灭亡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元朝的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政权,如设立行省制度、推行科举制度、铸币等。
同时,学生还可以了解到元朝的经济繁荣,如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商业的繁荣等。
此外,元朝的文化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如元曲、元画等。
然而,元朝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元朝的灭亡。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元朝的统治者和百姓共同努力,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对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元朝的历史,学生可能存在一些认知上的误区,比如认为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或者认为元朝是一个落后的王朝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和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同时,学生对于元朝的制度、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详细讲解和举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元朝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和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历史观,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元朝的制度、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元朝的历史地位和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2.教学难点:元朝的制度、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具体内容和细节。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1课《元朝的统治》说课稿3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1课《元朝的统治》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1课《元朝的统治》是本学期的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元朝的建立、疆域、制度、经济发展、民族关系以及文化成就等方面的历史事实。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和对中国历史的贡献,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面对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历史知识,对于历史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元朝这一历史阶段,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陌生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元朝的历史。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元朝的建立、疆域、制度、经济发展、民族关系以及文化成就等方面的历史事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元朝的历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的情感,提高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元朝的建立、疆域、制度、经济发展、民族关系以及文化成就等方面的历史事实。
2.教学难点:元朝制度的特点、经济发展和民族关系的处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生动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多媒体展示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有关元朝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元朝的建立、疆域、制度等方面的历史事实。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元朝经济发展、民族关系以及文化成就等方面的历史事实,分享学习心得。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5.课堂互动:设置有关元朝历史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提升: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使学生对元朝的历史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七年级历史下册《元朝的统治》说课稿

七年级历史下册《元朝的统治》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课题:《元朝的统治》2、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
元朝的建立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基本上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对明、清乃至后来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及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节课的课程目标及重、难点分别设置为:3、目标是:①知识与能力:了解蒙古族的兴起,识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并统一全国、行省制度的建立,理解元朝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客观地评价元朝统一和文天祥抗元等历史事件。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整理资料,从多方提供的历史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文天祥抗元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元朝统一和施行行省制度的学习,使学生肯定元朝的历史地位。
4、重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的统一、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
5、难点:对元朝统一意义的认识与对文天祥抗元斗争的评价。
二、教法: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及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我主要采用盘锦三段六步教学模式,三段即:自学、导学、测评阶段,六步指:定向示标、自学指导、自学督查、导学释疑、合作探究和自主测评。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我利用自制的简单课件适当点拨,使学生的视觉、听觉相结合,并密切联系旧知和现实生活实际。
三、学法: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插图和史料,学会感知历史。
引导学生注意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
2、元朝的统一和行省制度,充分利用《元朝疆域》图,增强学生的空间地理概念,把握行省制度的三步曲(目的、内容、影响)。
民族融合的表现从四个方面来把握,培养良好的思维和记忆习惯,并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方法,掌握历史表象下的深层次的内容。
四、教学过程:上课后欣赏一下元世祖的治国风采,接着复习上节课的知识,这样很自然地导入本课。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1课元朝的统治说课

《元朝的统治》说课稿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部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第11课——《元朝的统治》。
下面我将按照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设计、说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等几个环节来展开说课。
一、说教材。
本课是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1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元朝的建立以及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管理,元朝统一全国,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间的政权分立状况,重建了大一统国家,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课是对北宋完成对全国的局部统一的进一步发展,实行了一系列加强中央统治的措施,为接下类要学习的明清时期中央集权的高度集中奠定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他们对历史有浓厚的兴趣,并且通过上半年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历史的学习方法,并且具备了在教材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但是透过历史现象探究历史本质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并且还不能够完整的归纳并理解教材中的重点内容。
因此,在教学中,对于基础问题则通过学生自己归纳的方式来完成,对于重点问题,则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学习,对于掌握不到的内容教师进行补充。
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找到学习成就感,培养学生“会学习”的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及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方面:1、知道西藏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明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2、知道元朝的政权性质和元朝的疆域;3、掌握元朝的行省制度和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措施,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巩固和民族交融。
四、说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取启发式教学法,演示法,合作交流法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积极性。
五、说教学设计。
(一)提出问题,检测预习效果提出练习册导学案中的问题,检测学生对于本课的预习效果及掌握能力。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元朝的统治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在地方:①设置了10个行省。
②在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学案北师大版一、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2.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
二、预习导学:1.经济重心南移与经济发展的表现:_______时期,全国经济重心从转移到农业出现新式农业生产工具______________逐渐跃居粮食产量首位宋代时,_______开采量居世界第一手工业_______的产量大致相当于18世纪欧洲各国总量之和__ __制造业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瓷器制作精美,畅销世界市场,中国因此被誉为“_______”_______地区出现“_______”,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商业南宋时通行“_______”“_______”等纸币2.海外贸易兴盛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在一些重要港口开设专供外商居住的“______”,并设有“______”、“_______”。
还先后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置__________机构管理海外贸易。
三、合作探究交流探究一: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什么?探究二:都城汴京,“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染薪者”。
——庄绰:《鸡肋编》上述材料说明宋代哪一行业哪一部门比较发达?四、知识巩固延伸:1.如果生活在北宋时期,下列能做到的是 ①浙江盛产占城稻 ②山西用煤作燃料③淮河流域种植大片棉花 ④在四川经商时携带纸币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2.图说历史(图表信息题) 读下图,请回答:(1)此物当时的名称是什么?(2)它出现在何时何地? (3)后来还出现了其他哪些名称的纸币?(4)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它的历史意义是什么?3.阅读材料: 宋高宗说:“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 请回答:(1)这一史料反映了宋朝什么行业的兴盛?(2)从这一史料看,宋政府对这一行业的态度如何?(3)该行业的兴盛表现在哪些方面?答 案1.经济发展 两宋时期,全国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农 业 出现新式农具秧马水稻逐渐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宋代时,煤开采量居世界第一手工业 铁的产量大致相当于18世纪欧洲各国总量之和陶瓷制造业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中国因此被誉为“瓷之国” 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商 业南宋时通行“会子”“关子”等纸币2.蕃坊蕃市蕃学市舶三、合作·探究探究一:南方社会相对安定,人口增长,增加了劳动力,特别是北方农民南迁,带来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再加上南方政府注意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
元朝的统治说课稿人教版

元朝的统治说课稿人教版一、导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元朝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时期。
它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也是中国与世界历史交流最为频繁的时期之一。
本节课,我们将一起探讨元朝的统治特点、政治制度以及它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影响。
二、元朝的建立与统治特点1. 元朝的建立元朝由蒙古族领袖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立。
1271年,忽必烈正式改国号为“元”,标志着元朝的正式建立。
元朝的建立,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局面,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2. 统治特点元朝的统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首先,元朝实行了严格的民族等级制度,将社会分为四个等级:蒙古人、色目人(主要指中亚及西域的少数民族)、汉人(指北方的汉族及其他民族)、南人(指南宋旧土的汉族及其他民族)。
这种等级制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所体现,对各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1. 中央集权制度元朝继承并发展了前代的中央集权制度,设立了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下设六部,负责国家的行政管理。
同时,元朝还设立了枢密院,负责军事事务,以及御史台,负责监察官员。
2. 地方行政体系在地方行政上,元朝设立了行省制度,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行省,行省下设路、州、县等行政单位。
这种地方行政体系的建立,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提高了行政效率。
3. 法律制度元朝制定了《大元通制》等法律法规,对国家的法律制度进行了规范。
同时,元朝还实行了一系列的司法改革,如设立刑部、都察院等司法机构,加强了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和管理。
四、经济与文化的发展1. 经济发展元朝时期,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水利工程的建设,对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元朝的商业贸易也十分繁荣,特别是与西亚、欧洲的贸易往来,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2. 文化交流元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对外交流最为频繁的时期之一。
元朝的统治者重视文化交流,吸收了许多外来文化,如伊斯兰文化、基督教文化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内容分析
元朝的历史地位
•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北宋以来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建立了行省制度,对后世行政区划影响很大。 •设澎湖巡检司,历史上中央首次在台湾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设宣政院直辖西藏。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辖的地方行政区域。 •促进了民族的交融与发展。
课标要求
• 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 • 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设计思路:学生可通过预习提示内容先进行自主学习,后通过同桌互助进 行合作完成此课预习,针对此问题,在授课过程中把基础提问的机会留给班 级后进生来回答,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回答的准确率,而且还同步提高了 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问题情景化”教学
“三大块”
元 朝 的 统 治
问题设置5:分析以上材料说说元朝的行省制度有哪些影响?
(设计思路:细读材料,获取材料关键信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阅 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
分析比较
元朝与秦朝的行政机构比较
皇帝
最 ( 军 事 )
丞 相 ( 行 政 )
御 史 大 夫 ( 监 察 )
中央政府
枢 密 院 ( 军 事 )
在中央
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
枢密院 (军事)
中书省 (行政)
御史台 (监察)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在地方
行省制度
中书省 行中书省
腹里 (山东、山西和河北)
全国其他地区
(除吐蕃、畏兀儿外)
问题设置 3:元朝在空前辽阔的疆域上只设立了十个行省,那么
行省制度如何能保障中央对地方行省的管理和控制而不至于出现地
法。
教 学 过 程
导入新课
1、播放中国通史之元朝视频 2、导出本课标题《元朝的统治》
(设计思路:通过视频影音资料导入新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探 究本课的兴趣。)
讲授新课
(一)自主预习(时间:5-7分钟)
1、元朝的疆域统治范围?
2、元朝设置行省制度的目的?内容?影响?
3、元朝对边疆地区如何进行管辖?
好胜的心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③自主学习法:根据自学导航内容,引导学生预习课本,并将重点标于 书中,后通过同桌交流,完成导学案中基础知识的学习,以此培养学生 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法分析
根据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的实际情况,与教法相对应,在教
学过程中使学生主动认识和主动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或提出自己的看
——李怀孔《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问题设置4:阅读分析材料说说行省设置的特点?行省设置的目的?
行省制度影响
创设情景三
材料一 有学者指出,“行中书省是由中央宰相府(即中书省)分出一个机 关驻扎在外面,行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书省。 材料二 今天中国的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域,其建制和名称都来源于元朝 的行省制度。
辽阔疆土谁比肩
元朝疆域的概况 行省制度的实施
学古仿汉创新制 因地制宜辖边疆
元朝对边疆的管辖
1、辽阔疆域谁比肩
创设情景一:
出示图片材料
问题设置1:观察地图并结合课本51页图,谈对元朝疆域的感 想。展示图片材料“元朝疆域图与汉唐疆域比较”。设问: 观察地图并结合课本 51 页图,相比汉唐,元朝的疆域有了怎 样的拓展?
【核心素养】
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元朝的统治”说课
目录:
1.教学背景分析 2.教学定位 3.教学过程
教 学 背 景 分 析
教学内容分析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9课
第10-11课
第12-13课
宋朝的政治经济与 政权的并立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宋元时期的都市文化 与科技交流
(设计思路: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认图识图能力,并为下一块内容行省 制度的学习做铺垫。)
2、学古仿汉创新制
播放关于元朝政治制度视频影音资料 活动设置 : 根据视频资料和课本内容画出元朝中央和地方机构 职能结构图
问题设置 2: 疆域如此辽阔,应该如何治理呢?是沿用旧俗还 是创设新制?
(设计思路:通过视频及问题的设定,使学生能够知道并理解行省制度 设立是在前朝制度的基础之上的继承与发展。)
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统治呢?根据出示的材料探究元朝设置行省设
置有什么特点?并分析元朝设置行省的目的?
(设计思路:通过史料的阅读培养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并突破元 朝行省制度设置特点这个难点。)
行省制度设置特点
创设情景二
材料: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 置。……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 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 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
认识到元朝作为第一个统一中国的少数民族,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
家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行省制度;元朝对边疆的管辖 教学难点:行省制度
教学策略
教法分析
① 情境导入法:由学生喜欢视频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意力集中
进入学习状态。 ② 问题教学法:提出相关问题,促成小组自主合作交流,抓住学生猎奇、
中 书 省 ( 行 政 )
御 史 台 ( 监 察 )
元 朝
郡(守)
县(令)
地方政府
(路
行 省
府 州 县)
比较归纳
比较归纳问题 6 :元朝的行省制度是秦朝郡县制继承与发展,它有
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那么与秦朝相比较元朝在中央地方行
政机构设置上有哪些创新?引导学生比较并画出元朝秦朝中央地方机
构设置图示。
学情分析
•学生具备初步的学科素养 •学生年龄小,缺乏对历史知识的积累,不能将历史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学生对西藏的史实和西藏的地理位置了解不多。
教学资源
•教科书
•历史地图册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钱穆《国史大纲》
教 学 定 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元朝的疆域概况;
掌握元朝行省制度建立的史实;
知道元朝加强对台湾等地区的管辖;
知道西藏在元朝时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导航、学生互助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创设 情境材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地图的运用、 对比,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元朝行省制度和对边疆实行有效的管辖的学习,帮助学生
(设计思路:通过元朝与秦朝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设置比较,既是通过直 观图示法对元朝行省制度的系统小结,又培养学生一定的比较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