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学常见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写规范一、CT常规及增强要点病变描述:部位或分布、数目、大小、形状、边缘、密度、邻近关系、功能变化、动态情况、增强。
扫描基线:喉(颈4下缘),甲状腺(颈5下缘),胰腺(胸12下缘),肾脏(胸11上缘)。
方法:先平扫,设定增强扫描的范围以及两次或多扫描开始时间,扫描参数与平扫相同,经静脉用电动压力注射器注入对比剂80ml~100ml,3ml~4ml/s,对比剂注射完后与扫描开始时间同步。
注射对比剂开始后分期肝脏25s~30s 肝脏动脉期60s~70s 肝脏门静脉期120s 肝实质平衡期胰腺25s~30s 胰腺动脉期60s~70s 胰腺实质期肾脏30s~35s 肾皮质期70s 肾实质期5min~10min 肾排泄期或肾盂期肺、纵隔25-30S动脉期60-90-120延迟扫描头动脉20-30s动脉期二、影像诊断报告的艺术1、肯定诊断2、否定诊断:排除XX。
3、拟诊断:XX可能,XX首先考虑,XX不排除,XX待排除。
4、符合诊断:XX符合XX。
5、疑诊断:XX可疑,建议进一步检查。
6、活话:建议必要时复查。
三、头颅、五官X线报告1、头颅平片X线诊断报告(1)头颅大小与形态。
(2)颅骨内外板与板障厚度与密度情况。
(3)颅缝与囱门有无异常。
(4)脑回压迹有无增多、增深。
(5)颅板血管压迹有无异常。
(6)蝶鞍大小、形态。
骨质有无异常。
(7)颅内有无生理或病理性钙化,其位置、形态、大小、数目如何。
(8)头颅软组织情况。
2、副鼻窦X线诊断报告(l)各组窦腔发育情况。
(2)各窦腔大小、形态、密度有无异常,壁有无增厚,有否液平。
(3)鼻腔与眼眶情况。
(4)窦腔出现占位性病变应重点描述清理变化情况。
3、乳突X线诊断报告(1)乳突类型(气化型、板障型、硬化型),气房大小及密度。
(2)鼓窦入口与鼓窦区有无扩大或骨质破坏。
(3)鼓室、天盖、乙状窦骨质情况。
(4)内、外耳道情况。
(5)周围组织骨质结构情况。
影像学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影像学诊断报告书写规范第一部分呼吸系统一、正常胸部平片1、正常胸片: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
两肺门大小,位置及密度正常。
两肺纹理走行自然,未见扭曲及聚拢。
两肺野清晰,未见实变及肿块影。
胸膜无增厚及粘连。
气管居中,纵隔居中,无增宽。
心脏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内。
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2、肋骨像: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
片中所示骨性肋骨骨质连续性完整,未见中断影像。
二、气管和支气管疾病1、先天性支气管囊肿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
两肺门不大,位置及密度正常。
右肺下野可见一类圆形囊状透亮区,壁较薄,其内未见气液平。
气管居中,无增宽。
心脏大小,形态在正常范围内。
双膈光滑,肋膈角锐利。
(与正常肺不同的是右肺下叶,为判断理由)2、支气管炎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不大,位置及密度正常。
两肺纹理增多增粗,以右肺明显,气管居中,纵隔居中,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心影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
(以右肺纹理增多增粗为主要判断理由)3、慢性支气管炎。
肺气肿。
胸廓呈捅状,肋骨平举,肋间隙增宽,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
两肺门大小,位置及密度正常。
两肺纹理增多紊乱,肺野透亮增强,肺纹理变细,双肺野清晰,未见实变及肿块影,胸膜无增厚及粘连。
气管居中,京戏狭窄。
心脏呈垂位型,心脏无扩大。
双侧膈肌变平,肋膈变平,肋膈角锐利。
4、支气管扩张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
两肺门不大,位置及密度正常。
两下肺纹理增多、增粗、紊乱。
并隐约可见多个囊状透亮区。
余肺、野清晰,未见实变及肿块影。
胸膜无增厚及粘连。
气管居中,纵隔居中,无增宽。
心脏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内。
双侧膈肌光滑,肋隔角锐利。
三、肺部炎症1、大叶性肺炎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
两肺门不大,位置及密度正常。
右上肺大片状密度增高阴影,下缘清楚平直,上缘模糊,余肺野清晰,未见实性变及肿块影。
胸膜无增厚及粘连。
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写规范一、诊断报告书写规范是诊断质量的最终反映:医学服务涉及人的生命与健康,其服务质量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为此,医学管理学就提出了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种种规范与办法。
发达国家的医学质量保证,质量控制是由政府有关部门与医学学术团体共同实施的。
从我国近年来的实践看,也是由政府部门施加一定的行政影响,并组织有关的医学团体制定统一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规范与实施办法,并加以贯彻与推广。
诊断报告书能反映医学影像的诊断质量。
从一份规范的诊断报告书中可以看得出使用的设备是什么,检查的操作技术或程序是怎样的,诊断者观察是否全面,以及诊断的思路是否正确等等。
因此,我们认为在逐步完善医学影像学质量保证或质量控制的进程中,第一步要走的路就是诊断报告书的规范化。
二、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的格式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格式是一种形式,它反映的内容必须要符合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要求。
纵观现在国内、国外的诊断报告书,形式各种各样,大小与繁简程度也不一致。
但是从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医学影像学的诊断报告书的格式应包括以下5项。
1、一股资料,往往是表格式的。
逐项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病区、病床、门诊号、X线号、CT号、MRI 号、DSA号、X片序号、检查日期、报告日期等等。
2、检查名称与检查方法或技术。
、3、医学影像学表现。
如X线所见、CT所见、MRI所见、DSA所见等。
4、医学影像学诊断。
5、书写报告与审核报告医师签名。
三、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内容: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五个项目所包括的内容各不相同,但却有一定的联系,它们与报告形式是统一的。
我们将每一项目应书写的内容,建议如下。
1、一般资料:各家医院可以根据各种不同设备的医学影像学科具体情况设计各自的表格,但必须是能精简地概括识别病员的标志、检查要求、目的与简要的临床情况或诊断。
报告书写者应逐一填写。
我们建议检查号分成几项,即X线号、CT号、MRI号与DSA号等,”适用于较大医院。
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写规范第一节总则影像诊断报告是影像检查的最终结果,是临床治疗的重要依据,诊断报告反映了影像检查全过程的质量和水平。
从一份规范的诊断报告书中可以看出使用的设备、检查的程序和技术参数,诊断者观察是否全面,以及诊断的思路是否正确等。
因此,医学影像学质量控制中,诊断报告书的规范化非常重要。
一. 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的格式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格式应包括以下5项:1.一股资料,一般是表格式的,应逐项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病区、病床、门诊号、X线号、CT号、MRI 号、DSA号、X片序号、检查日期、报告日期等等。
2.检查名称3.医学影像学表现。
如X线检查所见、CT检查所见、MRI检查所见、DSA检查所见等。
4.印象或诊断意见。
5.书写报告与审核报告医师签名。
二. 诊断报告书的内容1.一般资料:能精简地概括识别病员的标志。
2.检查项目:应注明检查的内容,如胸部正侧位片,腹部增强CT扫描等。
3.影像学表现:①应包含对检查部位的总体描述,如胸廓是否对称,②对主要器官和脏器的描述,如腹部扫描者应重点描述肝脏、胆囊、胰腺等脏器。
③对异常发现的描述,如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密度是否均匀,有无空洞、脂肪、钙化等,边缘征象、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增强后表现,强化程度等,如为复诊病人应描述病变的变化,如病变大小的变化。
④对临床关注问题的描述,有无临床关注的病变,如病变的存在与否,病变与大血管的关系、肿瘤有无转移等。
4.印象:即诊断意见或结论。
应按照以下原则书写:①对于判断为正常或诊断十分明确者,应给于肯定的结论;②对病变肯定,性质范围大致肯定的情况,应按照由大范围到小范围,由肯定诊断到不肯定诊断,由形态到病理的顺序写书结论,对不能肯定的部分要留有余地。
如:右肺占位性病变,肺癌可能大;③病变表现无特征性,可有多种可能性,应按照几率大小写出几种可能的疾病;④所见表现不能肯定为病变,可能为正常变异或各种原因造成假象,要说明不能肯定的原因;⑤需要病员回来补充检查,如补加增强扫描或辅加做MRI 其它序列检查等等。
医学影像诊断报告的书写规范

医学影像诊断报告的书写规范无论是用结构式报告模板,还是用自由式报告的方式书写报告,给送检医师和(或)受检者的医学影像诊断报告都应包括以下项目:受检者人文资料,临床诊断、检查要求或目的,检查部位和名称、检查方法、医学影像学表现、医学影像学诊断(包括报告书写医师的建议),具体内容如下。
一、人文资料人文资料即受检者的标识信息,包括受检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床号、检查号码、检查日期等。
检查号码可根据检查内容分成X线号、CT号、MRI号等。
已采用PACS的单位应采用统一的医学影像学检查号码。
如果有可能,可逐步过渡到同一受检者的各种医学影像学检查号码统一为一个号码,或者直接采用门诊号或者住院号为检查号码。
统一号码的目的是方便搜寻、比较历次检查的资料。
二、临床诊断或信息临床诊断或信息主要指检查前临床初诊,或临床医师推荐医学影像学检查的目的和要求。
放射科医师根据临床医师所开检查申请单上有关内容而填写,采用电子申请单的医院,应采用自动电脑载入临床病史中的诊断结果,如会诊单上的临床诊断(病名);或者与医学影像诊断有关的受检者主要症状或化验结果,如“咳嗽"、“体检发现血AFP升高"等。
“临床诊断”项下应避免“空白”、“协诊"或“无"等现象。
三、检查部位和名称检查部位根据送检医师的要求,即实际检查之部位,如胸部、腹部或颅脑等。
检查名称,应根据医学影像学检查的相关规定正确书写,名称应与客观检查情况相符,各医院放射科应统一规定其名称,避免采用不规范缩写(例如胸大片、心三位片)。
四、检查方法X线检查应描述检查方法、体位、摄片张数以及机房、设备名称。
CT或MRI应写明扫描的部位、范围及受检者体位:应注明平扫或增强,以及具体扫描序列名称、主要参数(如层面、层厚、矩阵大小、FOV、扫描时间、MRI的TR/TE、NEX等)、图像数量和摄片情况。
凡增强者无论CT或MRI均应描述对比剂名称、给药方式、注射总量、注射速率和延时等:如为动态增强成像,应标明期相。
影像学报告编写规范要求

影像学报告编写规范要求影像学报告是医学领域中对各种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系统评估和解读的重要文档。
为了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在撰写影像学报告时需要遵守一定的规范要求。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影像学报告编写规范要求。
一、格式要求1. 页眉:在报告的每一页右上角标注医院名称、科室、报告医师、报告日期等信息。
2. 报告标题:放在报告的中心位置,使用粗体大字进行突出。
3. 段落格式:使用适当的缩进和空行,以提高段落之间的区分度和整体的可读性。
4. 字体和字号:主体部分使用宋体或者仿宋字体,字号一般为小四号(12号),可以根据需要做适当调整。
5. 图片要求:每张图片需要配以相应的图示标号,并在图示标号后注明图像所示内容。
二、内容要求1. 患者信息:在报告的开头处,列出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检查日期等基本信息。
2. 影像学检查的详细描述:对影像学检查的各项参数进行详细描述,包括使用的设备、检查方法、扫描层厚、扫描间隔等。
3. 影像所见:详细描述影像上所能观察到的结构、形态、信号强度等特征,并对其中异常所见进行准确描述。
4. 分析和解读:结合影像所见,进行分析和解读,给出诊断意见和不同疾病的可能性,并进行排除。
三、语言要求1. 使用专业术语:在报告中应尽量使用专业术语表达,以确保准确性和清晰度。
避免使用模糊的、含糊不清的措辞。
2. 叙述准确简洁:语句要简洁明了,避免冗长的篇幅,突出重点信息,并使用恰当的连词和过渡词,使语句之间有连贯性。
3. 避免歧义:确保报告中的每个词句的意思明确,不会产生歧义,以免引起误解。
四、行文要求1. 结构清晰:报告应有明确的层次结构,对于不同的观察结果和分析,应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排列,以提高报告的清晰度。
2. 重点突出:对于重要的观察结果和分析,可以适当使用加粗、下划线等方式进行强调,使其更加突出。
3. 段落过渡:各段落之间应有合理的过渡,确保文章的整体连贯性。
总结:影像学报告是一份重要的医学文档,编写时需要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
影像科诊断报告书写规范、审核制度及流程

引言概述影像科诊断报告的书写规范、审核制度及流程是医疗影像科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准确、规范、及时的报告书写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影像科诊断报告书写规范、审核制度及流程的相关内容。
正文内容1. 诊断报告书写规范1.1 书写要求- 书写语言要规范、准确,不使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
- 诊断报告要有清晰、整齐的格式,字体大小和排版要统一。
- 报告中的内容要清晰、客观、具体,不带主观色彩。
- 报告要注明患者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等。
1.2 检查方法的描述- 详细描述使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及设备。
- 描述检查过程中的特殊要求,如饮食禁忌、服药禁忌等。
- 描述检查结果的客观指标,如图像的分辨率、对比度等。
1.3 检查结果的描述- 对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准确描述。
- 描述检查结果的位置、大小、形态等特征。
- 描述检查结果的定性结果,如肿瘤的性质、血管的通畅程度等。
- 描述检查结果的定量结果,如肿瘤的大小、血管的直径等。
1.4 诊断的表述- 对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 使用准确的医学术语表达诊断结果。
- 描述诊断结果的可能原因和进一步处理方案。
2. 审核制度2.1 审核人员的资质要求- 审核人员应具备医学影像学专业知识和执业资格。
- 审核人员应熟悉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的规范和要求。
2.2 审核内容- 审核人员应审核诊断报告的书写规范,如格式、内容的准确性。
- 审核人员应审核诊断报告中的诊断结果和建议的合理性。
- 审核人员应核对报告中的患者信息的准确性。
2.3 审核流程- 诊断报告书写完成后,由影像科负责人或指定的主治医师提交给审核人员。
- 审核人员对诊断报告进行审核,审核内容包括书写规范的合规性、诊断结果和建议的合理性等。
- 审核人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审核,并在审核后签名确认。
3. 流程3.1 申请与接诊- 患者通过预约或医生安排进行影像学检查。
- 影像科接诊人员核实患者相关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等。
影像诊断报告书写规范制度

影像诊断报告书写规范制度一、目的X线片资料反映疾病在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或(和)功能改变。
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是提供临床参考的重要依据,对临床诊断治疗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诊断报告的内容必须客观地反映其变化,符合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要求。
二、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内容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五个项目所包括的内容各不相同,但却有一定的联系。
每一项目应书写的内容如下。
(一)一般资料:一般资料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门诊号、病区、病床、门诊号、检查号、检查序号、检查日期、报告日期等。
报告书写者应逐一填写。
检查号可以统一编号。
(二)检查名称与检查方法或技术:对于常规检查要注明检查名称,特殊检查要注明检查方法或技术。
(三)医学影像学表现:1.临床对医学影像学诊断所要求的内容:即阐明有无临床疑似疾病的表现或征象,如有则应对所出现的病变、大小、范围、形态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加以描述,并对该疾病应该或可能出现而未出现的表现说明“未见”。
2.临床所疑疾病以外的阳性发现:(1)意外或偶然发现“临床所疑疾病”以外疾病的征象,如骨外伤患者所摄骨路片上偶然发现骨软骨瘤;(2)正常变异的表现;(3)成像伪影;(4)难以定性的或可疑的征象。
3.对有鉴别诊断意义的阴性征象应加以描述。
(四)医学影像学诊断:医学影像学诊断有其局限性。
不同疾病可有类似表现,同一疾病又可有不同表现,而且随时间改变,病变可以发生变化。
医学影像学诊断要密切结合临床资料,必要时要亲自检查患者,以提高诊断符合率。
医学影像学诊断为整个医学影像检查的结论,不少阅读报告的临床医师只阅读这一项。
报告书写者必须根据医学影像学表现恰如其分地做出这一检查结论。
诊断结论一般分为四种情况:1.正常或未见异常。
2.病变肯定,性质肯定。
3.病变肯定,性质不肯定,这种结论又可分两种情况:(1)以某一疾病为主但不典型。
(2)病变表现无特征性。
可有多种可能性,依次说明可能的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像学诊断报告书写规范第一部分呼吸系统一、正常胸部平片1、正常胸片: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
两肺门大小,位置及密度正常。
两肺纹理走行自然,未见扭曲及聚拢。
两肺野清晰,未见实变及肿块影。
胸膜无增厚及粘连。
气管居中,纵隔居中,无增宽。
心脏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内。
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2、肋骨像: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
片中所示骨性肋骨骨质连续性完整,未见中断影像。
二、气管和支气管疾病1、先天性支气管囊肿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
两肺门不大,位置及密度正常。
右肺下野可见一类圆形囊状透亮区,壁较薄,其内未见气液平。
气管居中,无增宽。
心脏大小,形态在正常范围内。
双膈光滑,肋膈角锐利。
(与正常肺不同的是右肺下叶,为判断理由)2、支气管炎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不大,位置及密度正常。
两肺纹理增多增粗,以右肺明显,气管居中,纵隔居中,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心影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
(以右肺纹理增多增粗为主要判断理由)3、慢性支气管炎。
肺气肿。
胸廓呈捅状,肋骨平举,肋间隙增宽,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
两肺门大小,位置及密度正常。
两肺纹理增多紊乱,肺野透亮增强,肺纹理变细,双肺野清晰,未见实变及肿块影,胸膜无增厚及粘连。
气管居中,京戏狭窄。
心脏呈垂位型,心脏无扩大。
双侧膈肌变平,肋膈变平,肋膈角锐利。
4、支气管扩张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
两肺门不大,位置及密度正常。
两下肺纹理增多、增粗、紊乱。
并隐约可见多个囊状透亮区。
余肺、野清晰,未见实变及肿块影。
胸膜无增厚及粘连。
气管居中,纵隔居中,无增宽。
心脏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内。
双侧膈肌光滑,肋隔角锐利。
三、肺部炎症1、大叶性肺炎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
两肺门不大,位置及密度正常。
右上肺大片状密度增高阴影,下缘清楚平直,上缘模糊,余肺野清晰,未见实性变及肿块影。
胸膜无增厚及粘连。
气管居中,纵隔居中,无增宽。
心脏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内。
双侧膈肌光滑,肋隔角锐利。
右侧位、肺门不大。
病变位于右肺上叶,呈一扇形密度增高阴影,前后肋膈角锐利。
2、支气管肺炎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不大,位置及密度正常。
两肺下野纹理增多增粗,模糊,并可见沿肺纹理分布的不规则小片状或斑点状密度增高阴影,边缘模糊,以右肺明显,气管居中,纵隔居中,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心影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
3、炎性假瘤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不大,位置及密度正常。
左肺下野近心膈角处见一核桃大小球形阴影,密度均匀,边缘光滑。
余肺野清晰,未见实变及肿块影。
胸膜无增厚及粘连。
气管居中,纵隔居中,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心影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
右侧位:肺门不大。
病变位于左肺前内基底段。
与心影重叠。
前后肋膈角锐利。
4、急性肺脓肿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不大,位置及密度正常。
左肺下中野可见一大片状密度增高阴影,边缘模糊不表,其内见一圆形空洞,空洞内壁尚光滑,并见一绞宽液平。
余肺野清晰,未见实变及肿块影。
胸膜无增厚及粘连。
气管居中,纵隔居中,膈肌光滑,肋隔角锐利。
心影形态大小大正常范围。
左侧位示:肺门不大。
病变位于左肺上叶前段,前段,前后肋膈角锐利。
5、间质性肺炎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阴影增深,增大。
两侧肺野内中带广泛性条纹状密度增高影,边缘清楚或略模糊,交织呈网状。
其内可见小点状阴影。
胸膜无增厚及粘连。
气管居中,纵隔居中,膈肌光滑,肋隔角锐利。
心影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
四、肺结核1、原发型肺结核(支气管淋巴结核)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破坏。
右上肺第一、二前肋间见少许纤维索条影,右肺门见拇指头大小阴影,密度欠均匀,边缘欠光滑。
左肺未见实变阴影,胸膜无增厚及粘连。
气管居中,纵隔居中,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心影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
2、浸润性肺结核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不大,位置及密度正常。
两上肺野可见一斑片状密度增高阴影,边缘糊不清,其内见更高密度纤维索索条影,余肺野纵隔居中,膈肌光滑,肋隔角锐利。
心影形态大小正常范围。
3、浸润性肺结核伴空洞形成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破坏,两肺门不大,位置及密度正常。
右上肺野可见一斑片状密度增高阴影,边缘模糊不清,密度不均,其内可见一蚕豆大小透亮区,余肺野清晰,未见实变及肿块影。
胸膜无增厚及粘连。
气管居中,纵隔中,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心影形态大小正常范围。
4、结核球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不大,位置及密度正常。
右上肺野可见一球形阴影,约()X()CM大小,密度不均匀,其内可见点状钙化,轮廓次清楚,阴影周围见散在纤维索条影,余肺野清晰,未见实变及肿块影。
胸膜无增厚及粘连。
气管居中,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心影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
5、干酪样肺炎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不大,位置及密度正常。
右上肺野可见一大片状密度增高阴影,边缘模糊不清,密度不均,隐约可见虫蚀状透亮区,余肺野清晰,未见实变及肿块影。
胸膜无增厚及粘连。
气管居中,纵隔居中,膈肌光滑,肋隔角锐利。
心影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
右侧位:肺门不大。
病变位于右肺上叶后段。
下缘光整,前后肋膈角锐利。
6、急生粟粒性肺结核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不大,位置及密度正常。
双肺均匀分布,大小、密度一致的粟粒状阴影,胸膜无增厚及粘连。
气管居中,纵隔居中,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心影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
7、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
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不大,位置及密度正常。
右上肺野可见一大片状密度增高阴影,边缘模糊不表,密度不均,其内可见大小不等的空洞,周围见高密度纤维索条影。
胸膜无增厚及粘连。
气管居中,纵隔居中,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心影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
右侧位:肺门不大。
病变位于右肺上叶后段,前后肋膈角锐利。
五、肺肿瘤1、中央性肺癌伴右上肺不张胸廓不对称,肋骨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右上肺野可见一大片状密度增高阴影,下缘边界清楚,呈凹面向下之弧影,肺门区凸面向下,水平裂呈横“S”改变。
右肺门影增大模糊,气管向右侧移位,右上肋间隙变窄。
余肺野清晰,未见实变及肿块影。
左肺门不大。
纵隔居中,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心影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
2、中央性肺癌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左上肺野内带可见一圆形肿块阴影,约()X()CM大小,密度均匀,边缘毛糙,左侧肺门稍上提,余肺野清晰,未见实变及肿块影。
右肺门不大,胸膜无增厚及粘连。
气管居中,纵隔居中,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心影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
左侧位示:肺门增大。
病变位于左肺上叶前段,前后肋膈角锐利。
3、周围性肺癌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不大,位置及密度正常。
右上肺野中内带可见一高密度阴影,约()X()CM 大小,密度较均匀,边缘有分叶状改变,并可见细小毛刺,余肺野清晰,未见实变及肿块阴影。
胸膜无增厚及粘连。
气管居中,纵隔居中,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心影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
4、肺上钩瘤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不大,位置及密度正常。
右上肺第一前肋间类圆形高密度阴影,约()X()CM大小,密度均匀,边缘不规则,分叶状,余肺野清晰,未见实变及肿块影。
胸膜无增厚及粘连。
气管居中,纵隔居中,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心影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
右侧位:肺门不大。
病变位于右肺上叶尖段密度增高肿块影,前后肋膈角锐利。
5、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见弥漫性结节状阴影,直径2-5CM,病灶边缘境界沿锐利,右上肺野及左上肺野病灶有融合呈小团块状密度影,病灶以下肺较密集。
气管居中,纵隔居中,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心影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
6、错钩瘤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
左肺门处见一直径约()CM大小球形阴影,边缘锐利似有浅分叶,病灶内隐约可见散在钙化影,余肺野清晰,未见实变及肿块影。
胸膜无增厚及粘连。
气管居中,纵隔居中,膈肌光滑,肋膈角税利。
心影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
7、肺转移性肿瘤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不大,位置及密度正常。
两肺见多个大小不等的球形阴影,直直径最大的为()CM,直径最小的为()CM左右,轮廓尚清楚,边缘完整,密度均匀。
胸膜无增厚及粘连。
气管居中,纵隔居中,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心影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
六、尘肺胸膜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不大,位置及密度正常。
两肺纹理增多、增粗、紊乱。
两肺中下野中内带见散在广泛性小点状致密影,直径()——()MM,边缘尚锐利,胸膜无增厚及粘连。
气管居中,纵隔居中,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心影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
七、其他原因疾病1、肺结节病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
两肺门结节状肿大,以右侧明显,主动脉结旁见半弧肿块影,右肺中下野见纹理增多、模糊,并见广泛片状阴影,部分融合成大片,左肺也见散在小片状阴影。
左膈光整,右膈显示不清。
心影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
2、特发性弥漫性肺纤维化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阴影增深,增大。
两侧肺野弥漫性纤维索条密度增高影,边缘模糊,交织呈网状。
其内可见广泛分布蜂窝状阴影。
气管居中,纵隔居中,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心影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
八、肺不张1、右肺上叶不张胸廓对称,右上胸廓略塌陷,右上肋间隙变窄,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
气管及纵隔向右移位,右肺门向上移位。
右上肺叶见一下缘清晰的扇形或三角形阴影,右下肺纹理呈垂柳状。
余肺野清晰,未见实变及肿块影。
胸膜无增厚及粘连。
气管居中,纵隔居中,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心影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
右侧位:肺门不大略上提。
病变位于右肺上叶密度增高三角形影,其尖端指向肺门,基底与胸壁接触。
前后肋膈角锐利。
2、盘状肺不张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
两肺门不大,位置及密度正常。
右肺下野近膈肌处见一厚度较扁的条状或盘状增高形阴影。
气管居中,纵隔居中,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心影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
九、胸膜病变1、胸腔积液(中等量)胸膜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破坏。
两肺门不大,位置及密度正常。
两肺纹理走行自然,右下肺野密度均匀增高阴影,呈外高内低弧形凹面,余肺野清晰,未见实变及肿块影。
气管居中,纵隔居中,无增宽。
心脏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内。
右侧膈肌显示不清,右侧肋膈角消失,左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右位:肺门不大,病变位于右肺下后肋膈角斜形密度增高阴影,后肋膈角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