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和护理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传染病护理学流行性出血热ppt课件

护理措施 ㈠一般护理
⒈隔离与消毒 血液、体液隔离;对患者的尿液进行消毒。 ⒉休息 严重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且不宜搬动,轻型患者注意劳
逸结合。
⒊饮食
❖ 观察患者呕吐、腹泻及进食情况; ❖ 评估有无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及进食不足; ❖ 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少尿期给予低钾、 低钠、低蛋白饮食,限制饮水;多尿期给含钾丰富的水果蔬菜, 鼓励多饮水,注意钾盐的补充; ❖ 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应予禁食。
管上皮细胞)
病理解剖
• 基本病理变化:全身广泛小血管损伤导致多脏器病变 • 血管变化:
• 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和坏死 • 管壁呈不规则收缩和扩张 • 纤维素样坏死和崩解 • 管腔内可有微血栓形成
肾脏变化
• 肿大,水肿,包膜紧张破裂 • 皮质苍白,髓质充血出血 • 肾小球病变轻微,充血、基底膜增厚、微血栓形成, • 肾小管病变严重,上皮细胞变性、坏死,管腔内出现各种脱落
21、 、体肾液综•不合足征促的出:护血促理热体进液利过多尿的护理下列哪项错误:
移行期和多尿早期同少尿期
临床特征:发热、休克、出血及肾脏损害。
迅防速治建 三立关• 静(导脉休通克:道、导,出泻保血护、好肾功能衰竭)
防治三关(休克、出血、肾功能衰竭)
多尿后期:
肾小球病• 变透轻微:,充透血析、基治底疗膜增厚、微血栓形成,
男34岁,发病后第2天,左眼球结膜明显出血
颜面部充血水肿,“酒醉貌”
女,31岁,发病后第4天。面部、躯干、四肢及内脏器官均出血。图片显示为胸壁皮肤搔抓出血(↑ 所示)
肿大,水肿,包膜紧张破裂 遵医嘱及时采集各种标本并送检。 防治三关(休克、出血、肾功能衰竭) 免疫复合物引起损伤(Ⅲ型变态反应) 汉坦病毒、汉城病毒、普马拿病毒、何贝尔格莱德-多布拉伐病毒引起人类HFRS 是自然疫源性疾病 1、肾综合征出血热体液过多的护理下列哪项错误: 注意水电解质补充,防止继发感染,避免继发性休克 典型病例呈五期经过 上肢可见明显出血点、大片瘀斑 发热:39-40°C之间,体温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 少数患者留有高血压、肾功能障碍、心肌劳损和垂体功能减退 三早一就(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就近治疗) 做好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 临床特征性症状和体征: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保护好 肾小球病变轻微,充血、基底膜增厚、微血栓形成, 因出血而致循环衰竭,应做好输血准备。 4、下列关于肾综合征出血热低血压休克期的护理,哪几项正确: 低血压休克期 病程4-6日 Hypotensive(shock) phase 季节性和周期性:四季均可发病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护理PPT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护 理PPT
目录 介绍 护理措施 注意事项 总结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介绍
介绍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病毒引 起的急性传染病,症状包括发 热、出血和器官功能衰竭。
护理是流行性出血热患者恢复 健康的重要环节,下面将介绍 一些关键的护理措施和注意事 项。
护理措施
护理措施
保持患者的舒适:提供适当的床上用品 和服装,保持室温舒适,提供足够的液 体。
谢谢您的观 赏聆听
保持患者的个人卫生:定期更换床单、 衣物和尿布,正确执行手卫生和消毒程 序。
护理措施
饮食管理:根据患者的食欲和 症状,提供易消化、富含营养 的饮食。确保患者足够的水分 摄取。
症状管理:监测患者的体温、 血压和心率,及时缓解患者的 疼痛和不适。注意查看出血情 况。
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隔离措施:将患者隔离于其他健康人群 以防止病毒传播。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如佩戴口罩、手套和防护服。
感染控制:遵循正确的手卫生和消毒程 序,减少传播病毒的风险。定期清洁和 消毒患者的环境。
注意事项
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病 情变化,及时报告并采取适当 的措施处理。监测患者的体温 、心率和血压等指标。
总结
总结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护理是非常重要的 ,需要提供适当的舒适和个人卫生,进 行饮食管理和症状监测。此外,我们还 需要采取隔离措施、感染控制和病情观 察。
目录 介绍 护理措施 注意事项 总结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介绍
介绍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病毒引 起的急性传染病,症状包括发 热、出血和器官功能衰竭。
护理是流行性出血热患者恢复 健康的重要环节,下面将介绍 一些关键的护理措施和注意事 项。
护理措施
护理措施
保持患者的舒适:提供适当的床上用品 和服装,保持室温舒适,提供足够的液 体。
谢谢您的观 赏聆听
保持患者的个人卫生:定期更换床单、 衣物和尿布,正确执行手卫生和消毒程 序。
护理措施
饮食管理:根据患者的食欲和 症状,提供易消化、富含营养 的饮食。确保患者足够的水分 摄取。
症状管理:监测患者的体温、 血压和心率,及时缓解患者的 疼痛和不适。注意查看出血情 况。
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隔离措施:将患者隔离于其他健康人群 以防止病毒传播。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如佩戴口罩、手套和防护服。
感染控制:遵循正确的手卫生和消毒程 序,减少传播病毒的风险。定期清洁和 消毒患者的环境。
注意事项
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病 情变化,及时报告并采取适当 的措施处理。监测患者的体温 、心率和血压等指标。
总结
总结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护理是非常重要的 ,需要提供适当的舒适和个人卫生,进 行饮食管理和症状监测。此外,我们还 需要采取隔离措施、感染控制和病情观 察。
流行性出血热的护理PPT课件

3.饮食护理 少尿期:低蛋白、低盐
饮食
4.病情观察
5.对症护理 6.心理护理
症状、体征的观察 生命体征的观察
实验室检查结果的观察
7.用药护理
25
(十三)保健指导
预防宣教 疾病知识介绍 劳逸结合 定期复查
26
消化道大出血 心衰、肺水肿治疗 呼吸窘迫综合征 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23
(十一)常见护理诊断
体温过高 组织灌注量改变 体液过多 潜在并发症:心力衰竭、肺水肿、出血
24
(1)高热
(2)休克
(3)少尿
或无尿
1.环境
高热期:高热量、 高维生素流质、半流
2.消毒隔离 质饮食
人 传播途径
群
普 易感人群
遍
易 流行特征
感
(1)呼吸道传播 (2)消化道传播
(3)接触传播 (4)母婴传播
5
流行特征
地区性:流行于31个国家和地区,我国
最重
季节性性: 黑线姬鼠——11月至次年1月
人群分布
褐家鼠——3-5月 林区姬鼠——夏秋季
主要为男性青状 年农民和工人
6
(四)发病机制
治疗原则:三早一就
各期治疗
一
般
治
疗
早发现 早休息 早治疗 就近治疗
发热期
20
低血压休克期治疗
补充血容量 纠正酸中毒 强心剂的应用 血管活性药物应用 糖皮质激素应用
21
少尿期治疗
原则:稳、促、导、透
(1)稳定内环境 (2)促进利尿 (3)导泻疗法 (4)透析疗法
22
并发症治疗
9
(五)病理解剖
流行性出血热的护理PPT课件

• 4.皮肤粘膜出血:腋窝、 胸背出血点— “搔抓样 或条痕样”
• 5低血压休克体征 • 6.水肿
可编辑课件
16
护理诊断
• 1.体温过高:与病毒血症有关 • 2.急性疼痛 : 与脑血管扩张出血、肾及
眼周围组织充血水肿和病毒血症有关
• 3.组织灌注无效:肾脏、外周组织与
全身广泛小血管损害有关
• 4.体液过多:与肾损害有关 • 5.营养失调:与发热、呕吐、大量蛋白
可编辑课件
5
2)充血、出血、渗出征: a.三红:面红,眼红,颈胸红—“酒醉貌” b.皮肤粘膜出血:腋窝、胸背出血点— “搔抓样或条痕样” c.一肿:球结膜水肿—“水泡眼”
3)肾损害:早期大量蛋白尿
“发热、三痛、三红、一水肿、肾损害”
可编辑课件
6
可编辑课件
7
• 2、低血压休克期 hypotension shock
排泄物。 •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可编辑课件
13
护理评估
• 1.健康史 • 2.身体状况 • 3.心理—社会状况 • 4.辅助检查 • 5.治疗的要点 • 6.健康指导
可编辑课件
14
健康史
• 询问流行季节有无疫区野外 作业及留宿史
• 有无与鼠类及其排泄物接触 史
• 有无接种过疫苗
可编辑课件
15
身体状况
★三中毒:尿中毒、水中毒、酸中毒 ★二紊乱: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一加重:出血加重
可编辑课件
11
总结一个口诀:
退热注意防休克;休克少尿防出血;少 尿期间 防“三高”; 多尿注意补水电; 整个病程防感染; “三早一就”莫延迟。
可编辑课件
12
流行病学
• 传染源:鼠,以黑线姬鼠为主。 • 传播途径:被鼠咬伤或接触鼠的分泌物和
• 5低血压休克体征 • 6.水肿
可编辑课件
16
护理诊断
• 1.体温过高:与病毒血症有关 • 2.急性疼痛 : 与脑血管扩张出血、肾及
眼周围组织充血水肿和病毒血症有关
• 3.组织灌注无效:肾脏、外周组织与
全身广泛小血管损害有关
• 4.体液过多:与肾损害有关 • 5.营养失调:与发热、呕吐、大量蛋白
可编辑课件
5
2)充血、出血、渗出征: a.三红:面红,眼红,颈胸红—“酒醉貌” b.皮肤粘膜出血:腋窝、胸背出血点— “搔抓样或条痕样” c.一肿:球结膜水肿—“水泡眼”
3)肾损害:早期大量蛋白尿
“发热、三痛、三红、一水肿、肾损害”
可编辑课件
6
可编辑课件
7
• 2、低血压休克期 hypotension shock
排泄物。 •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可编辑课件
13
护理评估
• 1.健康史 • 2.身体状况 • 3.心理—社会状况 • 4.辅助检查 • 5.治疗的要点 • 6.健康指导
可编辑课件
14
健康史
• 询问流行季节有无疫区野外 作业及留宿史
• 有无与鼠类及其排泄物接触 史
• 有无接种过疫苗
可编辑课件
15
身体状况
★三中毒:尿中毒、水中毒、酸中毒 ★二紊乱: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一加重:出血加重
可编辑课件
11
总结一个口诀:
退热注意防休克;休克少尿防出血;少 尿期间 防“三高”; 多尿注意补水电; 整个病程防感染; “三早一就”莫延迟。
可编辑课件
12
流行病学
• 传染源:鼠,以黑线姬鼠为主。 • 传播途径:被鼠咬伤或接触鼠的分泌物和
《流行性出血热》课件

与其他出血性疾病鉴别
与急性肾炎鉴别
流行性出血热肾脏损害较重,需与急 性肾炎进行鉴别。急性肾炎通常无发 热和明显出血症状,且病程较短。
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需根据临床 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鉴别。
PART 04
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与预 防
REPORTING
治疗原则与方法
治疗原则
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 疗、就地隔离。
疫苗接种
接种出血热疫苗是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有效手段。疫苗接种应遵循知情、自愿、 免费的原则。
防控策略
采取以“灭鼠防鼠”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有效降低鼠密度,并加强疫情监测 和健康教育。
PART 05
流行性出血热的案例分析
REPORTING
典型案例介绍
案例一
患者李某,男性,45岁,因发热、头痛、腰痛等症状就诊, 经医生诊断为流行性出血热。
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 诊断。患者有发热、出血和肾脏 损害等典型症状,且实验室检查 显示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增多、
尿蛋白阳性等。
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检查 和特异性抗体检测等。
影像学检查
如超声、CT等,有助于了解肾脏 及其他脏器损伤情况。
鉴别诊断
与感冒鉴别
流行性出血热早期症状与感冒相似, 但感冒通常病程较短,且无出血和肾 脏损害等症状。
感谢观看
REPORTING
PART 03
流行性出血热的症状与诊 断
REPORTING
症状表现
发热
突发高热,通常在38℃ 以上,持续时间较长。
出血
皮肤、粘膜、消化道、 呼吸道等多部位出血, 如皮肤瘀点、瘀斑,牙
龈出血等。
肾脏损害
与急性肾炎鉴别
流行性出血热肾脏损害较重,需与急 性肾炎进行鉴别。急性肾炎通常无发 热和明显出血症状,且病程较短。
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需根据临床 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鉴别。
PART 04
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与预 防
REPORTING
治疗原则与方法
治疗原则
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 疗、就地隔离。
疫苗接种
接种出血热疫苗是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有效手段。疫苗接种应遵循知情、自愿、 免费的原则。
防控策略
采取以“灭鼠防鼠”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有效降低鼠密度,并加强疫情监测 和健康教育。
PART 05
流行性出血热的案例分析
REPORTING
典型案例介绍
案例一
患者李某,男性,45岁,因发热、头痛、腰痛等症状就诊, 经医生诊断为流行性出血热。
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 诊断。患者有发热、出血和肾脏 损害等典型症状,且实验室检查 显示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增多、
尿蛋白阳性等。
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检查 和特异性抗体检测等。
影像学检查
如超声、CT等,有助于了解肾脏 及其他脏器损伤情况。
鉴别诊断
与感冒鉴别
流行性出血热早期症状与感冒相似, 但感冒通常病程较短,且无出血和肾 脏损害等症状。
感谢观看
REPORTING
PART 03
流行性出血热的症状与诊 断
REPORTING
症状表现
发热
突发高热,通常在38℃ 以上,持续时间较长。
出血
皮肤、粘膜、消化道、 呼吸道等多部位出血, 如皮肤瘀点、瘀斑,牙
龈出血等。
肾脏损害
流行性出血热讲座PPT课件

临床上患者有病毒血症期,且有相应的中 毒症状;
不同血清型的病毒,所引起的临床症状轻 重也不同;
EHF 患 者 几 乎 所 有 的 脏 器 组 织 中 , 均 能 检 出EHF病毒抗原,而且有抗原分布的细胞,往 往发生病变;
20
流行性出血热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发病机制 1. 病毒直接作用 主要依据是:
3
流行性出血热
4
流行性出血热
病原学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属布尼亚病毒 科的汉坦病毒属。为负性单链RNA病毒,根 据血清学检查,汉坦病毒至少可分为16型, 即Ⅰ型汉滩病毒(野鼠型);Ⅱ型汉城病毒 (家鼠型);Ⅲ型普马拿病毒(棕背平型); Ⅳ型希望山病毒(田鼠型);以上四型是经 WTO汉坦病毒参考中心认定。
51
流行性出血热
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
1.白细胞计数 在第3病日后逐渐升高可达
15 ~ 30×109/L , 少 数 重 症 患 者 可 达 50 ~
100×109/L 。 发 病 初 期 中 性 粒 细 胞 增 多 ,
重症患者可见幼稚细胞呈类白血病反应。第
4~5病日后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较多的
异型淋巴细胞。
34
流行性出血热
临床表现
(一)发热期
发热 — 起病急,发热常在39℃-40℃之间,以稽 留热和弛张热多见。热程多数为3-7天。
胃肠道: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全身中毒症状—
神经精神症状:嗜睡、烦躁、谵妄等
35
流行性出血热
(一)发热期
临床表现
充血:三红—颜面、颈部、上胸
毛细血管损害— 渗出: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
型别 体温 中毒症状 出血情况 休克 肾损害程度
不同血清型的病毒,所引起的临床症状轻 重也不同;
EHF 患 者 几 乎 所 有 的 脏 器 组 织 中 , 均 能 检 出EHF病毒抗原,而且有抗原分布的细胞,往 往发生病变;
20
流行性出血热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发病机制 1. 病毒直接作用 主要依据是:
3
流行性出血热
4
流行性出血热
病原学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属布尼亚病毒 科的汉坦病毒属。为负性单链RNA病毒,根 据血清学检查,汉坦病毒至少可分为16型, 即Ⅰ型汉滩病毒(野鼠型);Ⅱ型汉城病毒 (家鼠型);Ⅲ型普马拿病毒(棕背平型); Ⅳ型希望山病毒(田鼠型);以上四型是经 WTO汉坦病毒参考中心认定。
51
流行性出血热
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
1.白细胞计数 在第3病日后逐渐升高可达
15 ~ 30×109/L , 少 数 重 症 患 者 可 达 50 ~
100×109/L 。 发 病 初 期 中 性 粒 细 胞 增 多 ,
重症患者可见幼稚细胞呈类白血病反应。第
4~5病日后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较多的
异型淋巴细胞。
34
流行性出血热
临床表现
(一)发热期
发热 — 起病急,发热常在39℃-40℃之间,以稽 留热和弛张热多见。热程多数为3-7天。
胃肠道: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全身中毒症状—
神经精神症状:嗜睡、烦躁、谵妄等
35
流行性出血热
(一)发热期
临床表现
充血:三红—颜面、颈部、上胸
毛细血管损害— 渗出: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
型别 体温 中毒症状 出血情况 休克 肾损害程度
流行性出血热教学课件.ppt

螨媒传播 革螨传播
通过革螨叮咬
恙螨传播
通过恙螨幼虫叮咬
垂直
患病孕妇
经胎盘传播
(三)流行特征
1. 地区性。主要分布于亚洲,其次为欧洲和非 洲,美洲病例较少。我国疫情最严重,其次 为俄罗斯、韩国和芬兰。
2. 季节性和周期性。黑线姬鼠传播者11月至次 年1月为主峰,5~7月为小高峰。家鼠传播者 3~5月为高峰。林区姬鼠传播者的高峰期在 夏季。本病一般相隔数年有一次较大流行。
位,双下肢下垂。 d. 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的护理
③ 循环衰竭 同休克处理
④ 皮肤及粘膜的护理
5. 心理护理
总的治疗原则 三早一就:早诊断、早休息、早治疗和就近治
疗。 早期抗病毒治疗。 综合液体疗法。 对休克、肾功能不全、出血等进行综合性预防
性治疗。 针对本病并发症的特殊性采取相应的治疗。
一般治疗
早休息:发病后应立即卧床休息,减少活动; 就近治疗,避免长途转送
热量供应:对消化道明显者,通过静脉补充必 要的水、糖及电解质
主要症状
1、毛细血管损害
(1)
三红征: 粘膜充血: 眼结合膜充血:
(2)渗出:球结膜、面部、眼睑 (3)出血:
粘膜出血 皮肤出血 腔道出血
2、肾脏损害
尿蛋白 血尿 管型尿 尿中膜状物 少尿
3、肝肝脏损害
肝功能 黄疸 肝大
(二)低血压休克期
主要特点: 病程4~6病日 发热末期或热退后 热退但病情加重
并发症的治疗原则
继发感染:
预防及监测:早期发现感染迹象。 细菌培养 抗生素 支持疗法(新鲜血)
【预防】
防鼠灭鼠 防螨灭螨 加强食品卫生及个人防护 疫苗接种
【护理】
(一)主要护理诊断
流行性出血热护理课件

流行性出血热在严重情况下可导致内出 血和器官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预防方法
预防方法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 勤洗手、食用熟食等。 避免与患者接触。
预防方法
定期消毒和清洁居住环境。
护理要点
护理要点
对于确诊或可能感染流行性出血热 的患者,应立即将其隔离,并采取 必要的防护措施,如穿戴防护服、 戴口罩等。
给予患者定期的生命体征和疾病状 况的观察,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 况。
护理要点
给予患者充分的营养和水分,保持患者 体内水和电解质平衡。
配合医生对患者进行病原学、检查和治 疗。
护理注意事项
护理注意事项
患者所使用的物品和器械应当 单独使用,并严格落实消毒要 求。 护工和医护人员应注意自己的 个人卫生,做好自我防护,避 免交叉感染。
护理注意事项
不采用一切可能增加出血风险的医疗操 作,如动脉采血等。 患者床、地面、工作服等应定期消毒、 清洁,以减少病毒的传播风险。
合理用药
பைடு நூலகம்
合理用药
目前还没有针对流行性出血热的特 效药,但可用于对症治疗的药物包 括解热镇痛药、补液盐等。护工应 注意合理用药,避免药物的滥用和 过度使用。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流行性出血热 护理课件
目录 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预防方法 护理要点 护理注意事项 合理用药
什么是流行性 出血热?
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 疾病,主要通过感染某些动物(如 老鼠、蝙蝠等)后传播给人类。 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肌肉和 关节疼痛、呕吐、腹泻、皮疹等。
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预防方法
预防方法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 勤洗手、食用熟食等。 避免与患者接触。
预防方法
定期消毒和清洁居住环境。
护理要点
护理要点
对于确诊或可能感染流行性出血热 的患者,应立即将其隔离,并采取 必要的防护措施,如穿戴防护服、 戴口罩等。
给予患者定期的生命体征和疾病状 况的观察,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 况。
护理要点
给予患者充分的营养和水分,保持患者 体内水和电解质平衡。
配合医生对患者进行病原学、检查和治 疗。
护理注意事项
护理注意事项
患者所使用的物品和器械应当 单独使用,并严格落实消毒要 求。 护工和医护人员应注意自己的 个人卫生,做好自我防护,避 免交叉感染。
护理注意事项
不采用一切可能增加出血风险的医疗操 作,如动脉采血等。 患者床、地面、工作服等应定期消毒、 清洁,以减少病毒的传播风险。
合理用药
பைடு நூலகம்
合理用药
目前还没有针对流行性出血热的特 效药,但可用于对症治疗的药物包 括解热镇痛药、补液盐等。护工应 注意合理用药,避免药物的滥用和 过度使用。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流行性出血热 护理课件
目录 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预防方法 护理要点 护理注意事项 合理用药
什么是流行性 出血热?
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 疾病,主要通过感染某些动物(如 老鼠、蝙蝠等)后传播给人类。 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肌肉和 关节疼痛、呕吐、腹泻、皮疹等。
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疫苗接种:流行季节前一个月接种出血热 疫苗能有效预防出血热发病,有效保护率 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 3.灭螨防螨:要保持屋内清洁、通风、干燥 ,用湿式清扫,必要时予过氧乙酸或福尔 马林等消毒灭螨。
• 4.注意食品卫生:做好食具消毒、食物保藏等工 作,食物需煮透后方可食用。
• 5、做好个人防护,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和食 具。剩饭菜必须加热防护,不直接用手接触鼠类 及其排泄物等;流行季节避免坐卧草地,不在草 地上晒衣服;劳动时防止皮肤破损,破损后应及 时消毒包扎伤口;在野外工作时,要穿袜子,扎 紧裤腿、袖口,以防螨类叮咬。
• ⒊接触传播:被鼠咬伤、鼠类排泄物、分泌物直 接与破损的皮肤、粘膜接触。
• ⒋母婴传播:孕妇患病后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 ⒌虫媒传播:老鼠体表寄生的螨类叮咬人可引起
本病的传播。
易感人群
• 一般认为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 较低,在野鼠型多为3~4%以下;但 家鼠型疫区隐性感染率较高,有报告 为15%以上,一般青壮年发病率高, 二次感染发病罕见。病后在发热期即 可检出血清特异性抗体,1--2周可达很 高水平,抗体持续时间长。
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伤口、呼吸道、消化
道、螨媒和胎盘母婴垂直传播。我国是 HFRS流行的主要国家,占全世界病例数的 90.4%。
传染源
• 主要是小型啮齿动物、包括姬鼠属(主要为 黑线姬鼠)、大鼠属(主要为褐家鼠、大白 鼠)、鼠(棕背、红背)、田鼠属(主要为 东方田鼠)、仓鼠属(主要为黑线仓鼠)和 小鼠属(小家鼠,小白鼠)。
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和护理
• 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 亦称流 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急 性、地方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病 情危急,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其主 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广泛性的小血管和 毛细血管的损害。临床上以发热、出 血、肾脏损害为三大主症,典型病例 表现为五期经过,即发热期、低血压 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 3、根据病情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 尽量照顾到患者的口味和生活习惯,饮食应清淡 易消化,富于营养。主食除以软饭、面食外,还 要给予一定数量富含蛋白质的食品,如牛奶、蛋 类、瘦猪肉、鸡、鱼及豆制品;进食含纤维少的蔬 菜,可吃一定量的水果,如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则不宜吃酸味的水果,避免用辛辣的调料,不吃 油煎食品、浓茶、浓咖啡、酒类。4、严格记录 出入量,以保证液体的补充。5、严格无菌技术 操作,控制输液速度,预防输液反应的发生。6、 血清尿素氮正常者,补水量以每日尿量加 1000ML即可(一般补水2500ML),口服为主。高 热出汗者,其补水量则以1500ML/d为准。
发热期的特点及护理
• 特点:发热症状出现在病程初期,病人突然高热, 伴有畏寒或寒战、头痛、腰痛及眼眶痛(简称“三 痛”)
• 护理要点:1、严格遵循绝对卧床休息的原则,
以物理降温为主,应用冰袋冷敷。出血热患者禁 用乙醇擦浴,以免血管扩张加重出血倾向,勿用 强烈的发汗药物,避免大汗诱发休克。并注意保 暖避免降温过快引起虚脱,若出汗过多,应勤更 换内衣,注意皮肤护理,以免受凉。2、鼓励患者 多饮水,以利于毒素的排泄。发热患者口腔干燥, 食欲不振,应给予口腔护理,除去污垢,保持口 腔清洁湿润,促进食欲。
• 6、严格消毒隔离:对鼠类动物的尸体及其排泄物 应严格消毒处理,防止污染环境;病人及早接受 隔离治疗,对其流出的血、分泌物、排泄物等做 好消毒处理。
临床表现
• 潜伏期为5~46天,一般为1~2周。本 病典型表现有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 三大主征,以及发热、低血压休克、 少尿、多尿与恢复等五期临床过程。 多数病例临床表现并不典型,或某期 表现突出,或某期不明显而呈“越期” 现象,或前两、三期重叠。
• 我国已查出30种以上动物可自然携带 本病毒,除啮齿动物外,一些家畜也 携HFRSV,包括家猫、家兔、狗、猪 等,证明有多宿主性。这些动物多属 偶然性携带,只有少数几个鼠种从流 行病学证明为本病的传染源,其中在 我国黑线姬鼠为野鼠型出血热的主要 宿主和传染源,褐家鼠为城市型(日 本、朝鲜)和我国家鼠型出血热的主 要传染源,大林姬鼠是我国林区出血 热的主要传染源。至于其它携带本病 毒的鼠类在流行病学上的作用,有待 进一步观察研究。
流行特征
• 全年散发,野鼠型发病高峰多在秋季 ,从10月到次年1月,少数地区春夏间 有一发病小高峰。家鼠型主要发生在 春季和夏初,从3月到6月。其季节性 表现为与鼠类繁殖、活动及与人的:灭鼠是防止本病流行的关键, 常采用机械法和毒饵法等,灭鼠时机应选 择在本病流行高峰期(5~6月和10~12月 )前进行。在灭鼠为主的前提下,同时作 好防鼠工作,床铺不靠墙,睡高铺,屋外 安装防鼠设施,防止鼠类进入屋内。
• 本征最早见于1913年海参威地区,我国于 1935年首次发现于黑龙江流域,1942年定 名为流行性出血热,至1982年由WHO统一 命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1994年我国卫生
部决定将流行性出血热改称为肾综合征出 血热。其主要致病源是汉坦病毒(Hantaan virusHTV),传染源是黑线姬鼠、褐家鼠。 家兔、猫、犬等66种脊椎动物均是宿主。
低血压休克期的特点及护理
• 特点:低血压休克期一般出现在发病后4~6天, 热退前后病人出现心慌、多汗、面色苍白,气促, 口唇及指端发绀,四肢厥冷,尿量减少,发热期 的中毒症状及出血现象加重。患者由于毛细血管 的损伤,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大量渗出,循环 血量减少,以及小血管收缩功能障碍等原因引起 的血压下降,致使脉搏细速,甚至休克。
传播途径
• 主要传播为动物源性,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 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 感染的重要途径。
• 目前认为有以下途径可引起出血热传播: • ⒈呼吸道: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尘埃后
形成的气溶胶颗粒经呼吸道感染。
• ⒉消化道:进食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的 食物、水,经口腔粘膜及胃肠粘膜感染。
• 3.灭螨防螨:要保持屋内清洁、通风、干燥 ,用湿式清扫,必要时予过氧乙酸或福尔 马林等消毒灭螨。
• 4.注意食品卫生:做好食具消毒、食物保藏等工 作,食物需煮透后方可食用。
• 5、做好个人防护,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和食 具。剩饭菜必须加热防护,不直接用手接触鼠类 及其排泄物等;流行季节避免坐卧草地,不在草 地上晒衣服;劳动时防止皮肤破损,破损后应及 时消毒包扎伤口;在野外工作时,要穿袜子,扎 紧裤腿、袖口,以防螨类叮咬。
• ⒊接触传播:被鼠咬伤、鼠类排泄物、分泌物直 接与破损的皮肤、粘膜接触。
• ⒋母婴传播:孕妇患病后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 ⒌虫媒传播:老鼠体表寄生的螨类叮咬人可引起
本病的传播。
易感人群
• 一般认为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 较低,在野鼠型多为3~4%以下;但 家鼠型疫区隐性感染率较高,有报告 为15%以上,一般青壮年发病率高, 二次感染发病罕见。病后在发热期即 可检出血清特异性抗体,1--2周可达很 高水平,抗体持续时间长。
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伤口、呼吸道、消化
道、螨媒和胎盘母婴垂直传播。我国是 HFRS流行的主要国家,占全世界病例数的 90.4%。
传染源
• 主要是小型啮齿动物、包括姬鼠属(主要为 黑线姬鼠)、大鼠属(主要为褐家鼠、大白 鼠)、鼠(棕背、红背)、田鼠属(主要为 东方田鼠)、仓鼠属(主要为黑线仓鼠)和 小鼠属(小家鼠,小白鼠)。
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和护理
• 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 亦称流 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急 性、地方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病 情危急,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其主 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广泛性的小血管和 毛细血管的损害。临床上以发热、出 血、肾脏损害为三大主症,典型病例 表现为五期经过,即发热期、低血压 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 3、根据病情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 尽量照顾到患者的口味和生活习惯,饮食应清淡 易消化,富于营养。主食除以软饭、面食外,还 要给予一定数量富含蛋白质的食品,如牛奶、蛋 类、瘦猪肉、鸡、鱼及豆制品;进食含纤维少的蔬 菜,可吃一定量的水果,如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则不宜吃酸味的水果,避免用辛辣的调料,不吃 油煎食品、浓茶、浓咖啡、酒类。4、严格记录 出入量,以保证液体的补充。5、严格无菌技术 操作,控制输液速度,预防输液反应的发生。6、 血清尿素氮正常者,补水量以每日尿量加 1000ML即可(一般补水2500ML),口服为主。高 热出汗者,其补水量则以1500ML/d为准。
发热期的特点及护理
• 特点:发热症状出现在病程初期,病人突然高热, 伴有畏寒或寒战、头痛、腰痛及眼眶痛(简称“三 痛”)
• 护理要点:1、严格遵循绝对卧床休息的原则,
以物理降温为主,应用冰袋冷敷。出血热患者禁 用乙醇擦浴,以免血管扩张加重出血倾向,勿用 强烈的发汗药物,避免大汗诱发休克。并注意保 暖避免降温过快引起虚脱,若出汗过多,应勤更 换内衣,注意皮肤护理,以免受凉。2、鼓励患者 多饮水,以利于毒素的排泄。发热患者口腔干燥, 食欲不振,应给予口腔护理,除去污垢,保持口 腔清洁湿润,促进食欲。
• 6、严格消毒隔离:对鼠类动物的尸体及其排泄物 应严格消毒处理,防止污染环境;病人及早接受 隔离治疗,对其流出的血、分泌物、排泄物等做 好消毒处理。
临床表现
• 潜伏期为5~46天,一般为1~2周。本 病典型表现有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 三大主征,以及发热、低血压休克、 少尿、多尿与恢复等五期临床过程。 多数病例临床表现并不典型,或某期 表现突出,或某期不明显而呈“越期” 现象,或前两、三期重叠。
• 我国已查出30种以上动物可自然携带 本病毒,除啮齿动物外,一些家畜也 携HFRSV,包括家猫、家兔、狗、猪 等,证明有多宿主性。这些动物多属 偶然性携带,只有少数几个鼠种从流 行病学证明为本病的传染源,其中在 我国黑线姬鼠为野鼠型出血热的主要 宿主和传染源,褐家鼠为城市型(日 本、朝鲜)和我国家鼠型出血热的主 要传染源,大林姬鼠是我国林区出血 热的主要传染源。至于其它携带本病 毒的鼠类在流行病学上的作用,有待 进一步观察研究。
流行特征
• 全年散发,野鼠型发病高峰多在秋季 ,从10月到次年1月,少数地区春夏间 有一发病小高峰。家鼠型主要发生在 春季和夏初,从3月到6月。其季节性 表现为与鼠类繁殖、活动及与人的:灭鼠是防止本病流行的关键, 常采用机械法和毒饵法等,灭鼠时机应选 择在本病流行高峰期(5~6月和10~12月 )前进行。在灭鼠为主的前提下,同时作 好防鼠工作,床铺不靠墙,睡高铺,屋外 安装防鼠设施,防止鼠类进入屋内。
• 本征最早见于1913年海参威地区,我国于 1935年首次发现于黑龙江流域,1942年定 名为流行性出血热,至1982年由WHO统一 命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1994年我国卫生
部决定将流行性出血热改称为肾综合征出 血热。其主要致病源是汉坦病毒(Hantaan virusHTV),传染源是黑线姬鼠、褐家鼠。 家兔、猫、犬等66种脊椎动物均是宿主。
低血压休克期的特点及护理
• 特点:低血压休克期一般出现在发病后4~6天, 热退前后病人出现心慌、多汗、面色苍白,气促, 口唇及指端发绀,四肢厥冷,尿量减少,发热期 的中毒症状及出血现象加重。患者由于毛细血管 的损伤,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大量渗出,循环 血量减少,以及小血管收缩功能障碍等原因引起 的血压下降,致使脉搏细速,甚至休克。
传播途径
• 主要传播为动物源性,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 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 感染的重要途径。
• 目前认为有以下途径可引起出血热传播: • ⒈呼吸道: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尘埃后
形成的气溶胶颗粒经呼吸道感染。
• ⒉消化道:进食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的 食物、水,经口腔粘膜及胃肠粘膜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