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PPT课件

合集下载

《流行性出血热》课件

《流行性出血热》课件

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措施
避免蚊虫叮咬
使用驱蚊剂 穿长袖衣物 避免黄昏和夜间外出
定期清理环境
清理积水 保持环境干燥 消灭蚊虫滋生地
使用蚊帐
睡眠时使用蚊帐 确保蚊帐无破损 及时更换蚊帐
加强个人卫生
勤洗手 保持清洁 避免接触可能感染的物品
● 02
第2章 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 途径
蚊虫叮咬传播
蚊虫叮咬是流行性出血热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主要受到伊蚊、 埃及伊蚊等蚊虫传播。通过蚊虫叮咬,病原体可以进入人体, 引发严重疾病。
减少传播源
加强医疗救治
完善患者救治措施
流行性出血热防 控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血 液或体液传播。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关键是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群众自我防护意识、加强医疗救治和病原监测等工作。 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控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为减少 疫情传播而努力。
流行性出血热防控措施
发展趋势
医疗技术
不断创新,提高治疗效果 智能化医疗工具应用广泛
药物研发
加速推进,开发更多有效药物 个性化用药成为主流
康复服务
全面覆盖,加速康复过程 社会支持体系不断完善
科研合作
跨界合作,共同攻克难题 科研成果共享,加速创新
结语
流行性出血热是全球性传染病,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我们 需要共同努力,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保障社会的稳定和 人民的健康。
疫苗研发
积极推动疫苗 研究
开展临床试验
预防流行性出 血热
疫苗是有效手段之 一
国际合作
加强信息交流
共享防控经验 提供技术支持
技术合作
共同研究疫情动态 联合开展防控工作
全球战疫

《流行性出血热》课件

《流行性出血热》课件
《流行性出血热》PPT课 件
欢迎来到《流行性出血热》PPT课件!本课件将介绍流行性出血热的定义、 流行病学特征、病原体、症状及表现、预防措施、治疗方法以及相关研究成 果。
流行性出血热的定义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特征是全身性感染和弥 散性血管内凝血。病情严重,病死率较高。
流行病学特征
• 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 多发生在夏秋季节 • 传播途径包括蚊虫叮咬、血液传播等 • 人群易受感染,如农民、养猪人员等
病原体
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原体包括埃博拉病毒、拉沙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多种病 毒。这些病毒可通过血液或体液传播,引起人体的感染和疾病。
症状及表现
• 发热、乏力、头痛、肌肉酸痛等 • 出血、皮肤瘀点、黏膜出血等 • 肾功能损害、肝功能损害等 • 严重者可出现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预防措施
加强卫生管理
注重环境卫生,灭蚊虫, 减少传播途径。
个人防护
佩戴防蚊虫叮咬的衣物和 使用防蚊虫叮咬的药物。
疫苗接种
根据疫情,及时接种相关 疫苗。
治疗方法
1. 对症治疗:控制发热、止血、维持 Nhomakorabea电解质平衡等 2. 抗病毒药物:如抗埃博拉病毒药物 3. 支持治疗:包括输血、肾脏透析等
相关研究成果
病毒溯源研究
通过病毒基因序列比较,研 究病毒的起源和传播途径。
疫苗研发
开展疫苗研究,以防控流行 性出血热的传播。
临床治疗试验
开展针对流行性出血热的临 床治疗试验,寻找更有效的 治疗方法。

《流行性出血热》课件

《流行性出血热》课件
与其他出血性疾病鉴别
与急性肾炎鉴别
流行性出血热肾脏损害较重,需与急 性肾炎进行鉴别。急性肾炎通常无发 热和明显出血症状,且病程较短。
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需根据临床 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鉴别。
PART 04
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与预 防
REPORTING
治疗原则与方法
治疗原则
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 疗、就地隔离。
疫苗接种
接种出血热疫苗是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有效手段。疫苗接种应遵循知情、自愿、 免费的原则。
防控策略
采取以“灭鼠防鼠”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有效降低鼠密度,并加强疫情监测 和健康教育。
PART 05
流行性出血热的案例分析
REPORTING
典型案例介绍
案例一
患者李某,男性,45岁,因发热、头痛、腰痛等症状就诊, 经医生诊断为流行性出血热。
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 诊断。患者有发热、出血和肾脏 损害等典型症状,且实验室检查 显示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增多、
尿蛋白阳性等。
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检查 和特异性抗体检测等。
影像学检查
如超声、CT等,有助于了解肾脏 及其他脏器损伤情况。
鉴别诊断
与感冒鉴别
流行性出血热早期症状与感冒相似, 但感冒通常病程较短,且无出血和肾 脏损害等症状。
感谢观看
REPORTING
PART 03
流行性出血热的症状与诊 断
REPORTING
症状表现
发热
突发高热,通常在38℃ 以上,持续时间较长。
出血
皮肤、粘膜、消化道、 呼吸道等多部位出血, 如皮肤瘀点、瘀斑,牙
龈出血等。
肾脏损害

流行性出血热ppt课件

流行性出血热ppt课件
流行性出血热ppt课件
• 流行性出血热概述 • 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症状 • 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与治疗 • 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与控制 • 流行性出血热案例分析
01
流行性出血热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汉坦病毒 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鼠类等 啮齿动物的排泄物传播。
特点
起病急,发热、头痛、腰痛、眼 眶痛等症状明显,严重者可出现 低血压休克和肾功能衰竭等严重 并发症。
心脏疾病等。
避免过度治疗
治疗过程中需避免过度治疗,以免 加重患者负担。
加强护理
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加强护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04
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与控制
预防措施
疫苗接种
推广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接种, 提高人群免疫力。
个人防护
教育公众加强个人防护,避免 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
环境整治
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减少鼠类 栖息地和食物来源。
对社会的影响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传染病,可引起 社会恐慌和公共卫生危机,对社会经 济和人民生活造成一定影响。
02
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症状
早期症状
01
02
03
04
发热
突然高热,体温可达到3940℃,持续不退。
头痛
头部剧烈疼痛,尤其是后脑勺 和颈部。
眼眶痛
眼球及眼眶周围疼痛,并伴有 眼部充血。
全身酸痛
四肢、腰背和全身肌肉疼痛。
案例总结
病例特点
该病例的典型特征和特殊之处。
经验教训
从该病例中学到的经验和教训。
改进措施
针对该病例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 措施。
THANKS
感谢观看

流行性出血热演示课件

流行性出血热演示课件
流行性出血热
汇报人:XXX 2024-02-02
contents
目录
• 流行性出血热概述 • 实验室检查与辅助诊断技术 • 临床治疗原则与方法探讨 • 预防措施与公共卫生管理策略 • 案例分析:成功救治经验分享 • 科研进展与未来挑战
01
流行性出血热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 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团队协作在成功救治中作用
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流行性出血热救治需要多学科、多部 门协同作战,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 可能导致救治失败。
团队协作的具体体现
在救治过程中,各科室专家密切配合 ,共同讨论患者病情和治疗方案;医 护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确保救 治工作有序进行。
经验总结和未来改进方向
经验总结
本次成功救治得益于医院完善的应急机制和强大的医疗团队,同时也离不开患者及其家属的积极配合和信任。
明确流行性出血热高危人群的定义和 范围,如农民、野外作业人员等。
筛查方法
干预措施
对筛查出的高危人群采取针对性干预 措施,如加强健康教育、提供个人防 护用品等。
制定高危人群筛查方案,采用问卷调 查、血清学检测等方法进行筛查。
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建设
信息共享平台
建立跨区域流行性出血热信息共 享平台,实现疫情信息实时共享
早期识别与隔离
对患者进行早期筛查,及时隔 离,降低传播风险。
抗病毒治疗
尽早使用抗病毒药物,减轻病 毒血症,缩短病程。
对症支持治疗
针对患者症状进行相应治疗, 如退热、补液等。
效果评价
通过临床症状改善、病毒学指 标等评估早期干预效果。

流行性出血热PPT课件

流行性出血热PPT课件

四、流行病 学
26
1、流行性出血热临床类型
• ⑴典型病例——具有三大主症(发热、出血、肾损) 和五期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 期、恢复期)
• ⑵轻型病例——中毒症状轻微,无低血压休克期和少 尿期。 • ⑶重型病例——高热,中毒症状重,发热期和低血压 休克期重叠或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和少尿期重叠, 病死率较高。 • ⑷非典型病例——仅有发热期和多尿期,直接进入恢 复期,或早期采取抗病毒治疗和合理的预防性治疗可 使患者越期 。这些病例均需经特异性方法检测才能确 27

• •
5
二、简 史
1940年在黑河附近日本士兵236人患HFRS,死亡26人,当 时称“黑河病”。同时期在日本驻军所在地,如永安、三江、 北安、横道河子和延边等,均有HFRS发生,延边当时称间 岛,当地称HFRS为“ 间岛热”。 • 1941年日本军队曾报告,在出兵中国东北的百万日军 中,约有万人患流行性出血热,病死率高达30% 。有文献记 载,在黑龙江流域东北支流一带,在一百万日本军队中发生 了1.2万例流行性出血热病人 。 • 1942年虎林发生102例流行性出血热,死亡15人,当 时称“ 虎林热”。 • 1942年日本陆军军医部将上述不同名称的疾病 ,统称 为流行性出血热( EHF)。1950年黑龙江省发生18例病人后, 我国年年都有EHF疫情。 •
20
姬鼠型HFRS流行季节特 点
100
内蒙 陕西
黑龙江 甘肃
吉林
人 群 10 发 病 构 1 成 (%)
0.1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004-2010年黑龙江省流行性出血热月别发病数
1500 1200
发病数

流行性出血热汇报ppt课件

流行性出血热汇报ppt课件

临床表现与分型
发热期
低血压休克期
少尿期
多尿期
恢复期
主要表现为感染性病毒 血症和全身毛细血管损 害引起的症状。大多突 然畏寒发热,体温在1~ 2日内可达39~40℃, 热程多数为3~7日,全 身中毒症状表现为全身 酸痛、头痛、腰痛、眼
多在发热4~6日,体温 开始下降时或退热后不 久出现,主要为失血浆 性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现 。
主要分布在亚洲,其次为欧洲和非洲,美洲病例较少。我国疫情最重,
除青海、台湾省外,均有病例报告。
02 03
季节性
本病虽四季均能发病,但有明显的高峰季节,其中姬鼠传播者以11~1 月份为高峰,5~7月为小高峰。家鼠传播者以3~5月为高峰。林区啮齿 动物传播者以夏季为流行高峰。
人群分布
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较低,在野生鼠类居住区的野外工作者、农 业工人感染率较高。病后能获得持久性免疫力,很少有二次感染者。
方面的知识。
实施方式
02
通过宣传册、视频、讲座等多种形式进行患者教育。
效果评价
03
患者对流行性出血热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明显提高,治疗依从性
和自我管理能力得到增强。
心理干预方法选择和应用效果评价
干预方法
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心理支持等。
应用时机
在患者确诊后,根据其心理状况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心理干预方 法。
效果评价
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得到缓解,心理状态得到改善,有 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家属参与患者教育和心理干预重要性
家属作用
家属是患者的重要支持者,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对患者的心理和治疗效果有很大影响。
参与方式
家属可以参与患者的教育和心理干预过程,了解相关知识,提供情感支持和帮助。

流行性出血热ppt课件全

流行性出血热ppt课件全
20
男34岁,发病后第2天,左眼球结膜明显出血 21
女,31岁,发病后第4天。面部、躯干、四肢及内脏器官均出血。图片显示为 胸壁皮肤搔抓出血(↑ 所示)
22
出血:口腔粘膜 出血
23
EHF患者死亡后尸检脑图像大脑 脑回血管普遍扩张,充血
24
(二)低血压休克期
• 发热渐退,但其他症状反而加重 • 多发生在第4~6d • 一般出现在退热前1~2d,或热退同时血压下降
生化常规:K 3.29mmol/L, Na 127.7mmol/L,CREA
794.9umol/L,ALB 25.9g/L,AST127.5U/L
,
ALT 129.5U/L,LDH 1930U/L
胸部CT:右侧少量胸水,全腹CT:右肾小结石
4
病例简介
诊断:
1.严重脓毒症,2.多脏器功能不全(肾脏、肝脏、血 液)3.急性肾功能衰竭,4泌尿系感染?5.不全性肠梗 阻,6.右肾结石
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是主要传染源 基本病理变化:全身广泛小血管、毛细血管损害 临床主要表现: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衰。典
型病例呈五期经过 流行广泛,呈世界性分布,我国为高发疫区
流行病学
宿主动物和传染源 有66种脊椎动物,我国50多种,鼠猫狗兔
黑线姬鼠——农村野鼠型出血热 褐家鼠——家鼠型出血热 大林姬鼠——林区 人不是主要传染源
现 • 肺型:咳嗽,咯痰,呼吸困难,哮喘-ARDS,预后极差
• 晕厥型:心律失常
• 紫癜型
• 腔道出血型
33
并发症
(一)腔道出血 (二)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 (三)肺水肿是很常见的合并症,临床上有两
种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6
• (二)传播途径: • 4、垂直传播:从孕妇患者可传给胎儿,母
鼠可传给胎鼠,通过胎盘由母体传播给子
• 5、虫媒传播:国内有人证明通过螨的叮咬 为一种可能的传播途径,未得到公认。
• 6、人-人传播: 未得到公认。
.
7
• 1、地区分布:本病主要分布在欧洲和亚洲, 我国 是疫情最严重的国家。
• 2、季节分布:出血热的发病具有明显的季 节性。野鼠型出血热发病高峰在当年10月 到次年1月;家鼠型出血热发病多集中在3 月到6月。
.
4
褐家鼠
.
5

• 1、呼吸道传播:感染出血热病毒老鼠的尿、 粪便等排泄物污染尘埃,形成气溶胶后被 人经呼吸道吸入而感染。
• 2、消化道传播:食入被带毒鼠排泄物污染 的食物,经过破损的口腔黏膜,病毒侵入 机体而感染致病。
• 3、接触感染:被带毒鼠咬伤或破损的皮肤 及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被带毒鼠污染的尘
• 科室经验:多于发热期过后2-3天出血,也可出现 于发热期。尿量最多可达上万。此期全身症状明 显减轻。常伴有高血压,需要降压药控制,持续 到出院以后。
.
26
• 5、恢复期 病人于病后3~4周,尿量逐渐 恢复正常,症状消失,精神、食欲逐渐好
.
27
• 诊断标准:
• 1、流行病学史
• 发病在EHF疫区及流行季节,或病前两月 内有疫区旅居史,或病前两月内有与鼠类 或其排泄物件尿、粪)/分泌物(唾液)直 接或间接接触史。
• 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原因: • ①生成减少:汉坦病毒可直接损伤骨髓巨核细胞,是血小板成熟障碍。 • ②消耗增多:由于大量的血小板在修补血管内皮中消耗,导致供不应
求。
• ③破坏增加: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小板表面,可导致激活补体,使血 小板破坏增加。
• ④功能障碍:可能与汉坦病毒 经血小板表面的病毒受体直接侵害血小 板有关。
流行性出血热
.
1
•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
• 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定名为肾综 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s,HFRS)。
.
2
• 流行性出血热(EHF)简称出血热,是流 行性出血热病毒所引起的以啮齿动物为主 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 科室经验:全腹胀痛,症状突出,可以使患者无 法忍受的程度,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泻少。
.
20
• (6)肾功能损害:蛋白尿最早于第2病日 出现,很快达+++~++++,尿沉渣中有白 细胞和管型,严重者可见膜状物,具特征 性。
• 科室经验:表现不突出,出现晚,持续时间短, 程度轻
.
21
• (7)血常规:早期可出现“三高一低”, 即外周血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增高、异型淋巴细胞比率增高和血小板计 数降低
.
28
• 2、临床表现
• 2.1 早期症状和体征:起病急,发冷,发热(38 度以上),全身酸痛,乏力,呈衰竭状,头痛,眼 眶痛,腰痛(三痛),面、颈、上胸部充血潮红 (三红脸,呈酒醉貌,眼睑浮肿、结膜充血,水 肿,有点状或片状出血,上鄂粘膜呈网状充血, 点状出血,腋下皮肤有线状或簇状排列的出血点, 束臂试验阳性。
• 科室经验:出血罕见,即使血小板极低,都很少 出血
.
15
男34岁,发病后第2天,左眼球结膜明显出血
.
16
女,31岁,发病后第4天。面. 部、躯干、四肢及内脏器官17 均出血。图片显示为胸壁皮肤搔抓出血(↑ 所示)
.
18
.
19
• (5)胃肠道症状:食欲减退、恶心、呕吐, 有时有腹痛、腹泻等。
• “其临床特征表现为发热、出血、休克、 蛋白尿及周围循环衰竭。 ”
•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属于汉坦病毒( hantaviruses,HV)
.
3
流• 行(一病)学传:染源
• 国内外已查明,至少94种脊柱动物自然感 染汉坦病毒,其中以啮齿动物为主要宿主 动物。
• 黑线姬鼠是野外感染的重要传染源。 • 褐家鼠为城市型和家鼠型的传染源。
• 3、人群分布:
.
8
.
9
.
10
• (一)临床表现: • 本病的潜伏期4~50天,一般为2周。
• 典型病例的临床经过分为五期:发热期、 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 轻症病例可缺少2期和3期,重症病例前3期 可相互重叠。
.
11
•1
• (1)发热: 多数起病急、发冷、寒颤,随 之体温上升38~39℃以上,热程一般为3~ 7天,热型以弛张、稽留型为多,“热退病 重”是本病的特点。
.
13
• (3)充血现象:发病1~2天,眼结膜、眼 睑、面、颈及上胸部充血(即所谓“三 红”)、水肿,形同醉酒面容,称“酒醉 貌”。
• 科室经验:“三红”罕见
.
14
• (4)出血现象:病后2~3天,球结膜、软 腭可见出血斑,腋窝、前胸后背部皮肤可 见针尖大小出血点,呈抓痕样或条索状。 可出现鼻衄,严重者可有咯血、呕血、便 血、尿血或出现全身淤斑。
口唇及肢端发绀、呼吸短促、出血加重。
.
24
• 续2~5天。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病人消 化道症状、神经症状以及出血现象加重, 可有尿毒症、高血压等表现,还可并发心 衰、肺水肿、脑水肿和继发性感病日出现,持
续7~14天。每日尿量在2 000ml以上,一
般尿量在4 000~6 000ml为多见 。
.
22
• (8)肝功能损害:黄疸、肝脾肿大,肝功 能异常。
• 科室经验:多见,出现早,持续时间长,转氨酶 明显升高,胆红素不高。
.
23
•2
4~6病日,由
广泛的小血管损伤、出血和血浆大量渗出,
血容量急剧下降,导致的低血容量性休克。
临床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加快、肢端发
凉、尿量减少、病人烦燥不安或意识不清、
• 科室经验:持续性高热,体温可波动在38.0至 40.0℃之间,对解热镇痛药反应差。畏冷、寒战 少。
.
12
• (2)全身症状:高度困乏无力、酸痛, “三痛症状”较为突出,即剧烈的头痛、 腰痛、眼眶痛。体检肾区有明显扣击痛。 重症病例有烦燥、嗜睡等表现。
• 科室经验:极度疲乏,“三痛”罕见、腰痛少
• 2.2病程经过:典型病例有发热期、低血压期、少 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经过。前三期可有重 叠,并存在有大量五期不全的异型或轻型非典型 病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