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因素理论

合集下载

能力的二因素理论名词解释

能力的二因素理论名词解释

能力的二因素理论名词解释能力的二因素理论是心理学上的一个理论,也被称为智力的二因素理论。

该理论主要由心理学家R. Cattell于1963年提出。

它认为智力的表现不仅仅取决于智力的绝对水平,还受到智力的两个维度的影响,即流体智力和结晶智力。

首先,流体智力是指个体在无法事先准备或学习的情况下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涉及到在新颖的情境中快速分析、推理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流体智力强调个体的思考能力和反应速度,不依赖于过去的知识和经验。

一个具有较高流体智力的人可以迅速适应新的挑战和情境,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法。

相对而言,结晶智力是个体通过学习和经验累积起来的知识和技能。

它代表着个体在特定领域内的知识、词汇、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

结晶智力强调长期学习和经验对智力表现的影响。

一个具有较高结晶智力的人可能在特定领域内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具备较高的词汇量和分析能力。

能力的二因素理论认为,流体智力和结晶智力相互作用并共同影响个体的智力表现。

高水平的流体智力可以帮助一个人在不熟悉的情况下快速适应和解决问题,而高水平的结晶智力则可以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和适用的策略,并加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际上,这两种智力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个体整体的智力水平。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有人的流体智力高于结晶智力,而在其他情况下则相反。

因此,能力的表现不仅取决于个体对问题的思考方式,还受到个体已经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的限制。

除了流体智力和结晶智力,情境因素也对智力表现产生影响。

环境、文化和社会背景都可能对个体的智力表现起到辅助或限制的作用。

例如,一个人在特定领域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可能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更为重要。

能力的二因素理论为我们理解和解释智力表现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框架。

它强调了思考能力和知识的相互作用,并为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理论基础。

通过深入理解流体智力和结晶智力的概念,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个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并制定相应的培养策略。

总之,能力的二因素理论是一个有关智力表现的重要理论。

浅析马克思的商品“二因素”理论使用价值与价值

浅析马克思的商品“二因素”理论使用价值与价值

总结
本次演示通过分析马克思的商品“二因素”理论,探讨了使用价值与价值的 关系及变化原因。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区别。 市场供求关系、商品自身属性和生产关系等因素都会对使用价值和价值产生影响。
通过深入理解马克思的商品“二因素”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商品经济 的本质和规律。这种理论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商品经济的基本框架,还为我们 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在当今社会中,如何提高商品的使 用价值和价值、如何应对市场供求变化等问题都需要借助马克思的商品“二因素” 理论来进行思考和应对。
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
首先,使用价值和价值相互依存。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其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会有价值。同时,价值也寓于使用价值之中,因为价值是 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而这种劳动必须通过改变自然物质来体现。例如, 一件衣服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包含了裁剪、缝纫等人类劳动,而这些劳动是 为了满足人们保暖、美观等使用需求。
其次,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相互区别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强 调的是商品的有用性,而价值则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强调的是凝结在商品中的 劳动量。使用价值和价值在性质、尺度及表现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例如,不同 商品的使用价值千差万别,无法进行比较和计量,而价值则是共同的、一般的, 可以用货力体系的建构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它是我们理解世 界、解决问题、创新思考的关键。然而,要提高这种能力,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全 面的、系统的思维能力体系。本次演示将探讨如何构建历央思维能力体系。
一、历央思维能力概述
历央思维能力是指具备历史眼光和全局意识,能够洞察事物发展规律和趋势, 并能够根据这种洞察进行决策和行动的能力。这种能力要求我们具备深入的思考 和分析能力,同时还需要我们具备广阔的视野和长远的眼光。

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概述双因素理论(Two Factors Theory)又称激励保健理论[1](Motivator-HygieneTheory),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Herzberg)提出来的。

双因素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励因素。

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

其理论根据是:第一,不是所有的需要得到满足就能激励起人们的积极性,只有那些被称为激励因素的需要得到满足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第二,不具备保健因素时将引起强烈的不满,但具备时并不一定会调动强烈的积极性;第三,激励因素是以工作为核心的,主要是在职工进行工作时发生的。

保健因素保健因素是指造成员工不满的因素。

保健因素不能得到满足,则易使员工产生不满情绪、消极怠工,甚至引起罢工等对抗行为;但在保健因素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以后,无论再如何进行改善的努力往往也很难使员工感到满意,因此也就难以再由此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所以就保健因素来说:“不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不满意”。

激励因素激励因素是指能造成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

激励因素的改善而使员工感到满意的结果,能够极大地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但激励因素即使管理层不给予其满意满足,往往也不会因此使员工感到不满意,所以就激励因素来说:“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满意”"Herzberg reasoned that because the factors causing satisfaction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causing dissatisfaction, the two feelings cannot simplybe treated as opposites of one another.The opposite of satisfaction is notdissatisfaction, but rather, no satisfaction. Similarly, the opposite ofdissatisfaction is nodissatisfaction."即“满意的对立面并不是不满意而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并不是满意而是没有不满意。

简述智力的二因素理论

简述智力的二因素理论

简述智力的二因素理论什么是二因素理论,你对二因素理论了解多少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简述智力的二因素理论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简述智力的二因素理论二因素理论是关于智力结构的一种学说。

由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

研究历程他用因素分析方法,分析被试者的各类测验成绩时,发现有一个因素与各类工作均有关,称为普通智力因素(G);但有些人数学测验成绩较好,而语文测验成绩较差;另一些人则相反。

他认为这些差别或特长提示另一种因素的存在,即特殊智力因素(S)。

1904年斯皮尔曼(C.Spearman)提出了智力结构的“二因素说”,即‘G’因素(一般因素)和‘S’因素(特殊因素)。

具体含义按二因论之要义,人类智力内涵,包括着两种因素:一为普通因素(general factor)简称G因素;另一为特殊因素(specific factor),简称S因素。

按斯皮尔曼的解释,人的普通能力系得自先天遗传,主要表现在一般性生活活动上,从而显示个人能力的高低。

S因素代表的特殊能力,只与少数生活活动有关,是个人在某方面表现的异于别人的能力。

一般智力测验所测量者,就是普通能力。

斯皮尔曼的这一理论是最早的智力理论之一,把这一理论放到当时流行的遗传决定论相比,无疑是对智力落后教育的一种鼓舞,智力落后儿童的一般智力低于正常儿童是绝对的,但是也有些特殊儿童拥有一些特殊的能力,因此对智力落后儿童教育的可能性在理论上给予了支持。

但是要指出的是该理论无疑过于简化和不成熟,因此又无法给智力落后教育带来更多的方法的改进和原则的探索。

智力的构成因素观察力是指大脑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如通过观察发现新奇的事物等,在观察过程对声音、气味、温度等有一个新的认识,并通过对现象的观察,提高对事物本质认识的能力。

我们可以在学习训练中增加一些训练内容如观察和想像项目,通过训练来提高学员的观察力和想像力。

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

如我们好的学员能全神贯注地长时间地看书和研究课题等,而对其他无关游戏、活动等的兴趣大大降低,这就是注意力强的体现。

双因素理论的名词解释-基本解释-产生过程

双因素理论的名词解释-基本解释-产生过程

双因素理论的名词解释|基本解释|产生过程双因素理论的名词解释双因素理论,又称“激励保健理论(hygiene-motivational factors)”,是激励理论的代表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于1959年提出。

该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激励因素,二是保健因素。

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

双因素理论的基本解释第一,不是所有的需要得到满足就能激励起人们的积极性,只有那些被称为激励因素的需要得到满足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第二,不具备保健因素时将引起强烈的不满,但具备时并不一定会调动强烈的积极性;第三,激励因素是以工作为核心的,主要是在职工进行工作时发生的。

保健因素是指造成员工不满的因素。

保健因素不能得到满足,则易使员工产生不满情绪、消极怠工,甚至引起罢工等对抗行为;但在保健因素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以后,无论再如何进行改善的努力往往也很难使员工感到满意,因此也就难以再由此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所以就保健因素来说:“不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不满意”。

如工资报酬、工作条件、企业政策、行政管理、劳动保护、领导水平、福利待遇、安全措施、人际关系等都是保健因素。

这些因素均属于工作环境和工作关系方面的因素,皆为维护职工心理健全和不受挫折的必要条件,故称为维持因素。

它不能直接起激励职工的作用,但却有预防性。

激励因素是指能让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

激励因素的改善而使员工感到满意的结果,能够极大地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但激励因素即使管理层不给予其满意满足,往往也不会因此使员工感到不满意,所以就激励因素来说:“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满意”"Herzberg reasoned that because the factors causing satisfaction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causing dissatisfaction, the two feelings cannot simply be treated as opposites of one another.The opposite of satisfaction is not dissatisfaction, but rather, no satisfaction. Similarly, the opposite of dissatisfaction is no dissatisfaction."即“满意的对立面并不是不满意而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并不是满意而是没有不满意。

双因素理论的名词解释-基本解释-产生过程

双因素理论的名词解释-基本解释-产生过程

双因素理论的名词解释|基本解释|产生过程双因素理论的名词解释双因素理论,又称“激励保健理论(hygiene-motivational factors)”,是激励理论的代表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于1959年提出。

该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激励因素,二是保健因素。

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

双因素理论的基本解释第一,不是所有的需要得到满足就能激励起人们的积极性,只有那些被称为激励因素的需要得到满足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第二,不具备保健因素时将引起强烈的不满,但具备时并不一定会调动强烈的积极性;第三,激励因素是以工作为核心的,主要是在职工进行工作时发生的。

保健因素是指造成员工不满的因素。

保健因素不能得到满足,则易使员工产生不满情绪、消极怠工,甚至引起罢工等对抗行为;但在保健因素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以后,无论再如何进行改善的努力往往也很难使员工感到满意,因此也就难以再由此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所以就保健因素来说:“不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不满意”。

如工资报酬、工作条件、企业政策、行政管理、劳动保护、领导水平、福利待遇、安全措施、人际关系等都是保健因素。

这些因素均属于工作环境和工作关系方面的因素,皆为维护职工心理健全和不受挫折的必要条件,故称为维持因素。

它不能直接起激励职工的作用,但却有预防性。

激励因素是指能让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

激励因素的改善而使员工感到满意的结果,能够极大地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但激励因素即使管理层不给予其满意满足,往往也不会因此使员工感到不满意,所以就激励因素来说:“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满意”"Herzberg reasoned that because the factors causing satisfaction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causing dissatisfaction, the two feelings cannot simply be treated as opposites of one another.The opposite of satisfaction is not dissatisfaction, but rather, no satisfaction. Similarly, the opposite of dissatisfaction is no dissatisfaction."即“满意的对立面并不是不满意而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并不是满意而是没有不满意。

(完整word版)双因素理论

(完整word版)双因素理论

1、赫茨伯格的双要素理论:又称“激励保健理论(hygiene-motivational factors )”,是激励理论的代表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于 1959年提出。

2、定义:该理论以为惹起人们工作动机的要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激励要素,二是保健要素。

只有激励要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要素只好除去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

激励要素:能够使职工感觉满意的要素:成就感、获得认同、工作自己的挑战性和兴趣性、责任感、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保健要素:会使职工感觉不满意的要素:工作以外的要素 --企业的政策、监察、人事关系、工作条件、薪金等。

3、双要素理论的主要看法:满意的对峙面是没有不满意,不满意的对峙面则是没有不满意激励要素是以人对工作自己的要求为中心的。

只有激励要素的知足,才能激发人的踊跃性。

4、运用:(一)、双要素理论在高校指导员激励管理中的运用:1、运用保健要素——除去指导员的不满意感:(1)完美工作规章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增强指导员的角色意识。

——高效经过实行指导职工作目标责任制 , 明确角色分工 ,增强过程控制 ,可使各项计划任务和工作指标得以落实 ,使指导员既有目标又有压力 ,进而更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工作热忱和动力。

(2)完美物质激励体制,优化分派制度,创造和睦团结的工作环境。

——知足指导员“合理利益”的最大化,实现指导员薪酬的相对公平,除去指导员的不满意感,经过这些物质要素吸引人材,真实地留住指导员的人心,增强指导员的归宿感,创造一个和谐团结、人人神往的工作环境。

2、运用激励要素——增强指导员的满意度:(1)完美培训荣膺激励体制,拓展指导员的发展空间。

——激励机制更好地为指导员供给了培训及其余学习时机 , 它有效地促使了指导员个人能力和素质的提升 ,为指导员的成长和发展供给了优秀的平台。

(2)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系统,提升指导员的成就感。

——对指导职工作业绩进行正确的评论,并赐予适合的表彰和奖赏,是知足指导员的成就需要,能够激发其工作踊跃性和主动性 ,增强竞争意识。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简介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简介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简介双因素理论(Two Factor Theory)又叫激励保健理论(Motivator-Hygiene Theory),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来的,也叫“双因素激励理论”。

双因素激励理论是他最主要的成就,在工作丰富化方面,他也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保健因素的满足对职工产生的效果类似于卫生保健对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

保健从人的环境中消除有害于健康的事物,它不能直接提高健康水平,但有预防疾病的效果;它不是治疗性的,而是预防性的。

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措施、监督、人际关系、物质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

当这些因素恶化到人们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以下时,就会产生对工作的不满意。

但是,当人们认为这些因素很好时,它只是消除了不满意,并不会导致积极的态度,这就形成了某种既不是满意、又不是不满意的中性状态。

那些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就叫做“激励因素”,这是那些能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包括:成就、赏识、挑战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责任,以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如果这些因素具备了,就能对人们产生更大的激励。

从这个意义出发,赫茨伯格认为传统的激励假设,如工资刺激、人际关系的改善、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等,都不会产生更大的激励;它们能消除不满意,防止产生问题,但这些传统的“激励因素”即使达到最佳程度,也不会产生积极的激励。

按照赫茨伯格的意见,管理当局应该认识到保健因素是必需的,不过它一旦使不满意中和以后,就不能产生更积极的效果。

只有“激励因素”才能使人们有更好的工作成绩。

赫茨伯格及其同事以后又对各种专业性和非专业性的工业组织进行了多次调查,他们发现,由于调查对象和条件的不同,各种因素的归属有些差别,但总的来看,激励因素基本上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的,保健因素基本都是属于工作环境和工作关系的。

但是,赫茨伯格注意到,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都有若干重叠现象,如赏识属于激励因素,基本上起积极作用;但当没有受到赏识时,又可能起消极作用,这时又表现为保健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1、素质(自然基础) 是有机体天生具有的某 些解剖和生理的特征,主要是神经系统、脑 的特征以及感官和运动器官的特性。智力和 体力素质。 2、知识和技能(体现和源泉) 知识是人脑的 经验系统,以思想内容的方式为人所掌握; 技能是操作的技术,是对具体动作的掌握, 以行为方式的形式为人掌握。知识是能力形 成的理论基础,技能是能力形成的实践基础。
《普通心理学》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 吴继霞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韦克斯勒 (D.Wechsler)编制的韦氏量表包括三种: • 韦氏幼儿智力量表,适于4~6岁儿童; • 韦氏儿童智力量表,适用于6~16岁儿 童; • 韦氏成人智力量表,适用于16岁以上的 成年人。 • 韦氏量表采用项目分类标准,而不再采 用年龄分类标准。每套量表都包括言语 和操作两个分量表。
《普通心理学》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 吴继霞
图11-2 智力三维结构模型
1
《普通心理学》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 吴继霞
5、智力层次结构理论
• 美国心理学家弗农(Vernon)提出智力层 次结构理论。弗农把斯皮尔曼的一般能 力因素作为最高层次,在这个层次之下 包含了两大因素群,即言语和教育方面 的能力因素、操作和机械方面的能力因 素;第三层是小因素群;第四层是特殊 因素(如图11-3)。由此可见,弗农的智 力层次结构理论只不过是斯皮尔曼的二 因素理论的深化。
《普通心理学》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 吴继霞
计算公式是(P.257):

IQ=lOO+15(X—X)/S=lOO+15Z
(X为个人原始分数,X为团体的平均分数,S 为标准差)
• 例如,某个年龄组的平均分数为70分, 标准差为10分,甲生得80分,乙生为60 分,其离差智商分别是: IQ甲=lOO+15(80—70)/10=115 IQ乙=100+15(60—70)/10=85
《普通心理学》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 吴继霞
(二)特殊能力(P.251--) • 特殊能力又称专门能力,是顺利完成某 种专门活动所必备的能力,如音乐能力、 绘画能力、数学能力、运动能力等。 • 各种特殊能力都有自己的独特结构。如 音乐能力就是由四种基本要素构成:音 乐的感知能力、音乐的记忆和想象能力、 音乐的情感能力、音乐的动作能力。这 些要素的不同结合,就构成不同音乐家 的独特的音乐能力。
《普通心理学》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 吴继霞
图11-1 斯皮尔曼的二因素模型 1、2、3……指各种不同的测验; Sl、S2、S3……是这些测验各自的特殊因素。
1
《普通心理学》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 吴继霞
3、群因素理论 (P.256)
• 美国心理测验权威瑟斯顿(L.Thurstone)认为 智力活动都是依靠彼此无关的许多原始因素 或原始能力构成的。 • 他从56种不同的测验中概括出7种主要因素, 分别是计算能力、言语理解能力、词的流畅 性、记忆能力、演绎推理能力、空间知觉能 力和知觉速度。瑟斯顿为此设计了基本智力 测验来测量这7种因素。 • 结果发现这些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相关,这说 明它们并非彼此独立。这实际上又支持了斯 皮尔曼的二因素理论。
第三节
人的性格各不相同
• • • • • • •
一、性格的含义 二、性格的特点 三、性格的结构 四、性格的类型 五、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六、性格的鉴别 七、性格的调适
《普通心理学》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 吴继霞
所谓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 定态度以及与之相应的习惯化 了的行为方式。(p.263)
《普通心理学》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 吴继霞
六、性格的鉴别
• • • •
(一)观察法 (二)实验法 (三)调查法 (四)测验法
《普通心理学》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 吴继霞
五、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 (一)先天因素
包括遗传、体格、体形、性别以及肌肉与神 经系统、体内各腺体的发育水平。例如:体格健 壮者,性格外向,较活跃,有进取心;体格弱 小 者,性格内向,沉静,胆小。男性好 强,争胜,有表现欲;女的温柔、体贴、 心思细密。 过渡补偿:为克服自卑心理而做出的过渡反应。
2、行为能力
(1)知识吸纳能力: 知识杂交、知识整合; (2)创造能力: 提出新问题,改造老问题; (3)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
《普通心理学》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 吴继霞
3、角色能力
(1)政治角色; (2)职业角色; (3)交往角色; (4)生活角色。
《普通心理学》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 吴继霞
《普通心理学》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 吴继霞
(一)定义
能力是指个体顺利的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需的, 并直接影响活动绩效的个性心理特征(P.249)。 其含义: 1、智力:个体的一般基本能力,也即人的资质 水平。观察力、记忆力、逻辑思维力、分析 判断力等。 2、性向:个体可以发展的潜在的能力。特别是 指人的可以发展的特殊的能力。数学能力、 音乐能力、绘画能力等。 3、成就:个人通过教育和训练对学识、知识和 技能方面所达到的较高水平。
《普通心理学》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 吴继霞
第一节 人的能力
一、什么是能力 二、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 三、智力与智力结构理论 四、能力的测量 五、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普通心理学》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 吴继霞
一、什么是能力
(一)定义 (二)能力的作用 (三)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四)21世纪人才的能力结构
《普通心理学》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 吴继霞
图11-3 弗农智力层次结构模型
《普通心理学》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 吴继霞
四、能力的测量
• (一)智力的测量就是一般能力的测验
• (二)创造能力的测量
《普通心理学》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 吴继霞
介绍测量智力的两种智力量表:
• • • • 1、年龄量表 2、项目量表 目前在我国,上述两种量表都有修订版。 因为科学的测验远胜一般的观察,所以对学 生智力的鉴定多采用智力测量的方法。 • 不过由于智力现象极为复杂,目前智力测验 尚不能提供完全准确无误的指标,所以对学 生智力的鉴定应采取定量与定性分析结合的 方法。
《普通心理学》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 吴继霞
(二)西方智力结构理论
• • • • •
1、单因素论——智力(P.255) 2、二因素理论 3、群因素理论 4、智力三维结构模式理论 5、智力层次结构理论
《普通心理学》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 吴继霞
2、二因素理论 (P.255)
•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C.Spearman)运用因 素分析的方法,提出能力结构的二因素理论。 • 他认为能力包括两个因素,即一般因素,又 称G因素;特殊因素,又称S因素。G因素是 每种心智活动所共同具有的,S因素则是因心 智活动不同而各异,它指专门领域的知识。 • 完成任何一项作业都是以上两种因素决定的。 例如,完成一个数学推理作业需要G+S1,完 成一个言语作业需要G+S2,完成第三个作业 则需要G+S3,这几个测验的结果出现正相关。
《普通心理学》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 吴继霞
• (二)后天因素
她们的性格 为什么不同?
《普通心理学》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 吴继霞
1、 家庭
后天因素 2、学校
3、社会
文化
4、职业
5、个人
《普通心理学》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 吴继霞
1、家庭
是培育个体性格的摇篮。 儿童期、青春期、成人 期;离婚、独生子女、 父母因工作长期不在家; 家庭成员的价值取向; 偶然的情景因素等等。 (1)宁静家庭 (2)气氛紧张的家庭 (3)放任的家庭 (4)民主家庭
《普通心理学》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 吴继霞
推孟把智力测验的结果用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IQ)表示,智商是通过测验所得到的 儿童心理年龄和实际年龄(Chronological Age, CA)之比,又叫比率智商。国际流行的智商计算 公式是: IQ=心理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 • 例如,上述那6岁的儿童,他的智商就是IQ= 6.5/6×100=105。心理年龄和实际年龄相等 时,IQ等于100,表示中等智力。IQ越大,表 明儿童智力越高;相反,智力越低。
《普通心理学》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 吴继霞
4、智力三维结构模式理论(P.256)
•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J.P.Guilford)在二十 余年因素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于1967年创立了 智力三维结构模型理论,认为智力结构应从 操作、内容、产物三个维度去考虑。 • 智力活动就是人在头脑里加工(即操作过程)客 观对象(即内容),产生知识(即产物)的过程。
《普通心理学》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 吴继霞
1、年龄量表
• 最早的年龄量表是由前面提到的由法国人比 奈、西蒙编制的,它是在1905年量表的基础 上,于1908年修订而成,称比奈—西蒙智力 量表。这一量表以年龄作为测量智力的标尺, 又称年龄量表,用以测量3~15岁儿童的智力。 •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孟于1916年对比奈— 西蒙智力量表进行修订,使其适合美国人使 用,并进一步标准化,这就是斯坦福—比奈 量表。该量表在儿童智力测量中影响是很大 的。这一量表曾进行多次修订,我国学者对 此量表也进行了修订,称做中国比奈智慧测 验。
《普通心理学》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 吴继霞
(二)能力的作用
1、是个体顺利完成某项活动所必备的 心理条件。 2、是影响组织成员行为绩效水平的关 键因素。 3、能力是一个综合的概念。要完成一 项工作仅靠一方面的能力是不够的。 4、能力总存在于人的活动之中,只有 通过人的活动才能表现出其作用来。
《普通心理学》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 吴继霞
二、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
这是以能力所表现的活动领域的不 同来划分的。 • (一)一般能力 • (二)特殊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