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通选课地震概论第四章

合集下载

北京大学地震概论考点汇总

北京大学地震概论考点汇总

北京大学地震概论考点汇总第一章地震学史1.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km;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60km到300km之间;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km。

2.1966年邢台大地震导致了1971年中国地震局成立。

3.死亡超过20万人的地震有6次,其中在中国就有4次。

4.近震:震中距小于1000km;远震:震中距大于1000km。

第二章地震波1.P波和S波的主要差异:a)P波的传播速度比S波快,地震图上先出现P波;b)P波和S波的质点振动(偏振)方向相互垂直;c)一般情况下,三分量地震图上P波的垂直分量相对较强,S波的水平分量相对较强;d)S波的低频成分比P波丰富;e)天然地震的震源破裂通常以剪切破裂和剪切错动为主,震源向外辐射的S波能量比P波能量强。

f)P波通过时,质元无转动运动,而有体积变化,P波是一种无旋波。

S波通过时,质元有转动,而无体积变化,S波是一种无散的等容波。

2.地震不地震,抬头看吊灯,说明S波和面波有水平分量。

3.P波使建筑物上下晃动,S波使建筑物侧向晃动。

第三章地震波传播理论1.射线理论2.波长很短:λ f = v在高频近似的情况下,可用波射线来描述波的传播3.Snell定理:5. PcPS可能存在,ScSP不可能存在。

(其中c表示P波和S波在地核界面上的反射,K表示通过外核的纵波,I表示通过内核的纵波,J表示通过内核的横波,i表示在内核界面的反射,p和s分别表示由震源向上(地面)传播的射线)P 夹角比S大。

第四章地球内部的结构1.应用地震波去透视地球内部首先要研究地震图。

2.大陆地区地壳平均厚度为35km。

大洋和大陆下面的地壳厚度不同。

3.地壳是通过研究首波而发现的。

用面波研究地壳性质,因为面波在地壳中运行。

4.上地幔(410km以上)、过度层(410-670km之间)及下地慢(670km以下)。

5.古登堡教授拥有更丰富的地震纪录,得出了更精确的核介面深度估计,首次估计出地核深度为2900km。

地概第二组之地概知识串讲

地概第二组之地概知识串讲

地震波的折射反射转换
近震时,地震波入射至界面上时,会发生折射,反 射和波形转换。P,SV波会产生转换波,SH波不会, P->SV,SV->P。因为他们不是水平面内振动 远震时,考虑曲率,snell定律有。
r1 sin(i1 ) r2 sin(i2 ) p v1 v2
各种震相
P,S纵波横波;c在地核界面反射,i表示在内核界面的反射;K通过外核的纵波; P’表示PKP;I内核的P波,J内核的S波;p,s表示由震源向上传播的射线 P:在震中距为100度的范围内,P将作为地震记录的第一个震相清晰地显示出来。 一超过103度,其振幅就变小,这是因为进入地核的阴影区所致。当看到弱小的波 时,一般认为那是在核幔边界上由于衍射而产生的,这类似于莫霍面衍射的Pn波。 S:在震中距最大为100度的范围内,S往往以比P还大的振幅在地震记录上显示出 来。超过100度时,虽然开始进入了地核隐区。 PP、SS(地面反射波):这两个震相在震中距超过20度是就开始与P或S分离。
地震走时表
地震走时表,即地震波在不同震中距上传播的时间 表,是根据地震图中各种震相来编制的,是分析地 震图,识别不同震相的主要依据。 P,S和其他一些体波走时曲线斜率随震中距增大减 少,说明地震波的速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加。 瑞利波和洛夫波走时曲线为直线,说明速度恒定, 从上面可以看出,这些波是且只能是沿表面层传播。 S-P走时差依赖距离比较多;pP-P走时差依赖于深度。 因此可以获得震源深度和震中距。
理论
研究问题的尺度远大于地震波波长的情况下,将地震波 的波动问题当成与几何光学问题相似的地震射线问题来 研究。 地震射线(能量束高斯分布)学是波动地震学在波长很 短时的近似,根据Fermat原理(即当一个震动由介质中 一点传播到另一点时,它所经过的途径是使其传播时间 为一稳定值)推演出来 地震波传播路径为走时(travel-time)最小的路径(前 提为高频波动):推出Snell定律,也可以推出当介质分 层,射线从低速向高速入射时,可能存在侧面波(首播)

地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地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目录《地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1)《灾害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7)《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14)《大学英语I》课程教学大纲 (21)《大学英语II》课程教学大纲 (24)《大学英语III》课程教学大纲 (27)《大学英语IV》课程教学大纲 (30)《大学语文(一)》课程教学大纲 (33)《大学语文(二)》课程教学大纲 (37)《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4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5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6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一)》课程教学大纲 .. 7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二)》课程教学大纲 .. 83《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教学大纲 (93)《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 (100)《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111)《体育普修》课程教学大纲 (116)体育课教学部其它课程教学大纲(存目) (122)《地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2008147课程名称:地震学概论学时学分:32学时/2学分先修课程:无适用专业:全院各本科专业开课部门:地震科学系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地震学概论》是我院公共基础课程。

地震是威胁人类安全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这一国情本身就决定了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重要性。

本课程旨在普及和传授学生地震科学知识、防震避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加强防震减灾教育,提高广大学生的自救互救意识和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营造我院防震减灾文化氛围,提高学生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体现我院办学特色。

二、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无先修课及后续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震的成因、分布、危害、监测、预测及防御减灾措施等科普知识。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懂得如何防震与减灾,学会与地震共存,能正确对待地震的发生,树立预防为主、监测预报为辅的思想观念,提高学生防震减灾的意识。

北京大学通选课地震概论第四章

北京大学通选课地震概论第四章
地震概论
第四章 地球内部的结构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地球内部结构的发现 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反演问题 反演地震层析成像与地球内部三维结构
作者:赵克常
第四章 地球内部的结构
地震概论
第一节 地球内部结构的发现 一、探索的历史
• 在古代,地心被神化地描绘成地狱之火。 • 古希腊时,毕达哥拉斯和亚里士多德都提出过球形大地的观点,埃拉托 色尼则第一个用几何方法给出了地球赤道的长度。 • 1522年9月6日,麦哲伦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地球是圆的这个概念才 宣告确立。 • 1666年,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标志着对地球认识的新阶段的开始。 牛顿和惠更斯同时得出地球是一个两极扁平赤道隆起的椭圆的理论,牛 顿的重力原理也提供了测定地球密度的一种途径。把整个地球内部的平 均性质与已知岩石的密度比较,可以得到对地球组成情况的初步近似估 计。 • 1798年,英国的卡文迪什勋爵确定地球的平均密度为5.45,比普通岩石 的密度大一倍。差异如此之大,表明在地球内部决没有空洞,那里的物 质必定是非常致密的。
作者:赵克常
第四章 地球内部的结构
地震概论
另外一个有关地球内部状态的重要线索是由日月引力 造成的海洋潮汐提供的。如果地球内部差不多都是液体的 话,地球的岩石表面将像大洋潮汐一样涨落,其结果是在 海岸边会看不到潮的涨落。1887年一个优秀的地球物理学 家乔治· 达尔文从主要海港的潮的高度得出结论:“认为 地球内部是流体的假说不可取”。他推理地球深部的总体 刚度虽然不像钢那样大,但仍是相当可观的。 经过进一步精心推敲,地球物理学家们作出了简单曲 线,估计从地表到地心巨增的压力对密度的影响。1897年 维歇特通过理论计算发现,地球内部可能由围绕着一个铁 核的硅酸盐地幔组成。

4工程地震(震源机制解)

4工程地震(震源机制解)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13:55:2213:55: 2213:5512/22/2020 1:55:22 PM
做一枚螺丝钉,那里需要那里上。20. 12.2213 :55:22 13:55D ec-202 2-Dec-2 0
日复一日的努力只为成就美好的明天 。13:55:2213: 55:2213:55Tuesday, December 22, 2020
震相
Phase -Pn +Pn -Pn Pn +Pg
Pg +Pg +Pn +Pn +Pg -Pg -Pg -Pg -P -P -P -P +P
节面1:326°∠82°;节面2:59°∠72° P 轴:276°∠11°;T 轴:191°∠19°;N 轴:31°∠77°
工程地震导论
震源机制解
–震源机制的涵义 –断层破裂震源参数 –震源模型 –震源球面 – 赤平投影原理 – P波初动、震源节面和力轴的赤平投影
纬度 (°) 40.90 40.44 40.40 39.69 40.16 40.83 40.64 39.59 39.96 40.37 39.66 40.10 40.08 40.94 41.19 47.85 45.54 60.94
震中距离 (km)
169.3 113.8 186.5 201.2 123.9 47.6 62.3 212.1 143.7 102.4 198.8 173.8 197.0 27.1 25.7 19.9 22.5 19.7
安全象只弓,不拉它就松,要想保安 全,常 把弓弦 绷。20.12.2213:55:2213:55Dec-2022-Dec-20
加强交通建设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 量。13: 55:2213:55:2213:55T uesday , December 22, 2020

地震概论第四章63页PPT

地震概论第四章63页PPT

作者:赵克常
第四章 地球内部的结构
地震概论
二、地壳的探究
1. 一个误区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地球内部是液体,地壳是表面 凝固着一层硬壳。而现在很多人形象地把地球比作一 个鸡蛋,当然地壳就比作蛋壳,所以,地壳总给人一 个内软外坚的印象,这样理解显然错误,因为现代地 震学观测表明地球内部大多数深度的介质一般比钢还 硬,地壳下面并不软。
然而地壳一词已沿用许多年,地学界也不打算再 改。但请大家记住,它仅仅是指地球的最外固体层, 并不是刚度较强的硬壳的含义。
作者:赵克常
第四章 地球内部的结构
地震概论 2.地壳底部的发现
克罗地亚的扎格瑞布地震观测台的莫霍洛维奇 (Mohorovicic)分析1909年10月8日克罗地亚地震 的地震仪记录的P波和S波时,注意到有些波似乎比 设想的沿地球表面传播的波到达得晚一些。为了解释 这个延迟,他假定朝下走的P波和S波沿着深约54千 米一个界面被折射上来。以后的研究表明,这个被称 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或简称莫霍面或M界面)的界 面是全球现象,虽然它的平均深度一般比54千米小而 且并不总是一个急剧过渡。这个界面把地壳和其下的 地幔分开。
地震概论
第一节 地球内部结构的发现 一、探索的历史
• 在古代,地心被神化地描绘成地狱之火。
• 古希腊时,毕达哥拉斯和亚里士多德都提出过球形大地的观点,埃拉托 色尼则第一个用几何பைடு நூலகம்法给出了地球赤道的长度。
• 1522年9月6日,麦哲伦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地球是圆的这个概念才 宣告确立。
• 1666年,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标志着对地球认识的新阶段的开始。 牛顿和惠更斯同时得出地球是一个两极扁平赤道隆起的椭圆的理论,牛 顿的重力原理也提供了测定地球密度的一种途径。把整个地球内部的平 均性质与已知岩石的密度比较,可以得到对地球组成情况的初步近似估 计。

地震概论ppt课件

地震概论ppt课件

的破坏。
02
地震预警系统
利用地震波和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差异,在地震发生后,迅速发出预警信
号,为人们提供紧急逃生的时间。
03
社区防震减灾
通过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震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同
时,制定社区应急预案,建立应急救援队伍,确保地震发生后能够迅速
开展救援工作。
05 地震救援与自救
地震救援
现代地震监测技术
01
02
03
地震监测台网
利用地震监测台网收集地 震数据,通过分析数据确 定地震的震源、震级和震 中位置等信息。
遥感技术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地 震灾害,快速获取灾区影 像和灾情信息。
无人机技术
利用无人机技术进行灾区 巡查和救援,提供实时信 息和支持救援工作。
国际合作与交流
国际地震机构
财产损失
地震不仅会造成人员的伤亡,还会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这 是因为地震会使建筑物、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 坏,导致大量的经济损失。
财产损失的大小与地震的强度、地表地质、建筑物质量等因 素有关。一般来说,地震越强,财产损失就越大。此外,如 果地震发生在经济发达的地区,也会增加财产损失的风险。
环境破坏
地震还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如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 害。这些灾害不仅会破坏生态环境,还会对人们的生命安 全构成威胁。
环境破坏的程度与地震的强度、地表地质等因素有关。一 般来说,地震越强,环境破坏就越严重。此外,如果地震 发生在生态脆弱的地区,也会增加环境破坏的风险。
04 地震的预测与预防
地震概论PPT课件
目录
• 地震基本知识 • 地震的成因 • 地震的危害 • 地震的预测与预防 • 地震救援与自救 • 地震的历史与现状

北京大学《地震概论》震例分析:汶川大地震、仙台大地震

北京大学《地震概论》震例分析:汶川大地震、仙台大地震

中国地震工作在汶川地震的抗震减灾工作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二)汶川地震破裂过程研究正确解释了地震灾害的分布
地震破裂过程研究是理论地震学的重要内容 之一,在5•12汶川地震的抗震救灾过程中发挥了 作用,产生了社会效益。地球物理所汶川地震震 源破裂过程的研究正确地解释了宏观破坏的分布。 汶川地震发生后,根据测定的震中位置,救灾重 点放到汶川,而且在震区通信联络全部中断的情 况下,这项科研成果表示在震中东北方向还有一 个强烈的地震位错区,该项成果是在地震发生不 到24小时的13日上午就送交上级领导的,在灾害 救援的部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Introduction to Seismology
3. 汶川大地震和唐山大地震的对比(续)
相比唐山大地震,汶川地震 死亡人数相对较少,主要是因为 唐山地震发震时间不同。 唐山地震主要发生在市区, 而汶川地震主要在山区或者说农 村人口密度不是很大的地方。
Introduction to Seismology
A. About 0.6 billion
B. About 24 million C. Over two million
Introduction to Seismology
(一) 复习:弹性回跳的基本原理
1. 提出的背景 2. 弹性回跳的基本原理
Introduction to Seismology
(1) 弹性回跳的基本原理提出的背景
• • 盆地效应 非发震断层影响
盆地效应
非发震断层
非发震断层的影响, 利用集集强震动记 录的研究结果
汶川地震强震动初步分析
• • PGA 分布与烈度分布趋势一致 地震动的空间分布异常区
地震预警的作用?
灾害的特点
地质灾害严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赵克常
第四章 地球内部的结构
地震概论
通过大洋路径传播过来的瑞利波
1983年4月3日哥斯达黎加地震在德国贝尔恩台记录的运动垂直分量
作者:赵克常
第四章 地球内部的结构
地震概论
三、地幔结构
• 从地壳底部到地幔顶部,地震波速跳跃很大,说明地幔顶部的 物质和地壳不同。 • 由于地幔内部又存在410公里和670公里(全球平均)两个地球 二级速度间断面,地幔分为上地幔、过渡层及下地幔三个层区。 • 重力均衡现象要求上地幔要有可以沿水平方向流动的物质层, 我们称其为软流层。 • 软流层以上至地面(包括地壳在内)称为岩石层,岩石层内的 物质不能沿水平方向流动。 • 力学上的软流层与地震学发现在上地幔内部存在的低速层,其 含义和位置不一定符合,这是因为虽然软流层是地质时间尺度 的物质力学性质的描述,但在地震波测量的时间响应尺度内仍 然可以表现为弹性响应。
作者:赵克常
第四章 地球内部的结构
地震概论
• 地震观测表明,大洋和大陆下面的地壳的厚度不同。当地震仪 能记录绕地球漫长路径传播的地震波时,通过洋底和通过大陆 的地震波波型明显不一样,从而清楚地展示出地质构造的差别。 这些波型也提供了一种得力的方法,能从远处观测和分析地震 波沿途主要地质构造的情况。 • 如果知道深部地球介质的性质,我们就能从理论上预测相应观 测到的面波的波形。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倒过来的,我们先观 测到某种波形,然后试图从波形推断出沿漫长传播路线所经过 的岩石性质的平均状态。 • 面波通过地球表面的路径通常既穿过大洋,又穿过大陆。但在 特殊情形下,有些地震台能记录到仅通过大陆地壳或海洋地壳 的纯路径面波。
作者:赵克常
第四章 地球内部的结构
地震概论
1936年: 内核的发现 (Inge Lehmann)
作者:赵克常
第四章 地球内部的结构
地震概论 第二节 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 根据地震波速度的不同,地球可分为地壳、上下地幔和内外地 核等几个大构造单元。其中,壳幔界面、幔核界面、内外核界 面和上下地幔之间的过渡层,是十分明显的。 • (1)壳幔界面 在地下30—60km深度处,纵波速度从6-7km/s,跳到8km/s 以上,它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这个界面是莫霍洛维奇在 1909年研究Pn震相时提出来的,因此, 该界面又称为莫霍面(M 面)。 • (2)幔核界面 在地幔内,速度随深度而增加。在大约2900km处,P波速度 突然从13km/s下降到8km/s左右,出现地球内部第二大间断面。 这是古登堡在1914年首先较精确地计算出其深度的,因此该界 面又称为古登堡面(G面)。
地震概论
第四章 地球内部的结构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地球内部结构的发现 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反演问题 反演地震层析成像与地球内部三维结构
作者:赵克常
第四章 地球内部的结构
地震概论
第一节 地球内部结构的发现 一、探索的历史
• 在古代,地心被神化地描绘成地狱之火。 • 古希腊时,毕达哥拉斯和亚里士多德都提出过球形大地的观点,埃拉托 色尼则第一个用几何方法给出了地球赤道的长度。 • 1522年9月6日,麦哲伦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地球是圆的这个概念才 宣告确立。 • 1666年,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标志着对地球认识的新阶段的开始。 牛顿和惠更斯同时得出地球是一个两极扁平赤道隆起的椭圆的理论,牛 顿的重力原理也提供了测定地球密度的一种途径。把整个地球内部的平 均性质与已知岩石的密度比较,可以得到对地球组成情况的初步近似估 计。 • 1798年,英国的卡文迪什勋爵确定地球的平均密度为5.45,比普通岩石 的密度大一倍。差异如此之大,表明在地球内部决没有空洞,那里的物 质必定是非常致密的。
作者:赵克常
第四章 地球内部的结构
地震概论
四、地球液体核的发现
地震学历史中探测工作最辉煌的成就之一是英国地 质学家奥尔德姆(Oldham)发现地球的核。地核存在 的直接证据最早来自奥尔德姆的地震学观测,他于1906 年将其成果发表于一篇著名的论文中。 回顾奥尔德姆的发现,可让我们更深入体会到地震 学家是如何利用观测的震相走时曲线,来推断地球内部 结构的。 “一直到120度距离的波都没有穿过地核,在150 度距离上波速明显减小,表明在这个距离出露的波深深 地穿过了地核。因为120度的弦能达到的最大深度为地 球半径的一半,因此推断地核的半径应该不超过地球半 径的0.4倍。”
作者:赵克常
第四章 地球内部的结构
地震概论
• (3)内外核分界面 从2900km以下进入地核,纵波速度逐渐回升,横波速度因 横波不能通过而恒为零,直到大约5000km,横波才出现,纵波速 度也有明显跳跃,成为地球内部的第三大间断面。这是莱曼在 1936年首先发现的,可记为L面。 • (4)上下地幔的过渡层 从1956年开始,布伦对地幔做了进一步分层的研究,认为 地幔由上地幔(与20º走时曲线的间断相联系)、过渡层(速度 变化不均匀)和下地幔(速度变化均匀)组成。 • 上述地球分层,即主要单元的划分,从20世纪开始至50年代已 大体确定,如书上图4.6所示:A(地壳),B(上地幔),C(过渡 层),D(下地幔),E(外核),F(间断面), G(内核)。 • 最近几十年,对地球结构的认识逐步深入,在横向变化、非弹 性和各向异性等诸方面深入发展,地球模型逐渐发展和完善。
作者:赵克常
第四章 地球内部的结构
地震概论
解释沿大洋和大陆路径传播的勒夫和瑞利波特征的频散曲线
(上绿)各种周期的大洋勒夫波几乎以同样速度传播,它们同时到达,产生突出的 G脉动;相反的,大陆勒夫波的速度随周期逐渐变化,使之频散; (下蓝)沿大洋途径传播的瑞利波扩散成的波列可以以15秒为周期持续许多分钟, 而沿大陆途径传播同等距离的瑞利波记录则不出现这种长而单调的波列。
作者:赵克常
第四章 地球内部的结构
地震概论
• 地震波的速度是由介质的物质组成和温度共同决定的。 • 地球化学及地球内部物理学研究表明,过渡层的上、下界面 可能是由于地球内部相关深度的温度、压力条件下发生矿物 相变形成的。 • 关于410公里和670公里速度间断面的探测与研究,近年来已 成为地震学与地球动力学研究的一个专题。 • 全球地震活动图像显示,在700公里以下,地球内部没有发 现地震活动。因此下地幔被认为是板块俯冲深度的终结层。 下地幔的速度梯度较小,速度的变化也较为均匀。 • 由于地幔可以传播S(剪切)波,地震学中通常视地幔为固 体。
作者:赵克常
第四章 地球内部的结构
地震概论
1902年在柏林发表的一张地球内部略图 这个地球的 早期模型具有固体地壳、弹性地幔和固态核
作者:赵克常
第四章 地球内部的结构
地震概论 在20世纪地震仪广泛使用确认了层状 结构并发现了意想不到的构造。例如19世 纪地球物理学家推断地核为液体,但20世 纪发现在液体的核中还存在一个固态内核。 没有一种地质研究技术能与记录地震 波探测地球相比。我们怎么应用地震波去 透视地球内部? 为了寻找答案,首先要研究地震图。
3. 大洋和大陆地壳的区别
作者:赵克常
第四章 地球内部的结构
地震概论
穿过大洋和大陆的地震波的不同波形
(上)加利福尼亚伯克利的一个长周期地震仪记录的地震图,可看到阿拉斯加地震 沿大洋路径传播的勒夫波脉动(G脉动)(时间分段信号点为1分钟间距); (下)西伯利亚地震到瑞典乌普萨拉地震台穿过大陆路径传播的勒夫波列,由于频 频散被拉开成长久的波列(时间从左到右;0.9毫米相当1秒)
作者:赵克常
第四章 地球内部的结构
地震概论
1909年:莫霍面的发现(Mohorovicic)
作者:赵克常
第四章 地球内部的结构
地震概论
1909年:莫霍面的发现(Mohorovicic)
作者:赵克常
第四章 地球内部的结构
地震概论
地壳的厚度在全球各处是不同的。大陆地区,地壳平均厚 度为35公里,但横向很不均匀,如我国青藏高原下面的地壳厚 度达60~80公里,而华北地区有些地方,还不到30公里。海洋 地壳的厚度只有5~8公里。 在大陆的稳定地区,地壳厚度约为35~45公里,一般分为 两层。上层的P波速度由5.8~6.4 km/s随深度增加到下层的 6.5~7.6 km/s。但增加的情况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有些地区, 上下层中间存在一个速度间断面,叫康拉德(Conrad)面,或 C界面。但在另一些地区,观测不到来自C界面的震相。由地壳 下部到地幔,波速增加一般是很快的,P波速度由7 km/s在几公 里的深度内很快增加到8.0~8.2 km/s。M-界面的细结构现在仍 然是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作者:赵克常
第四章 地球内部的结构
地震概论
另外一个有关地球内部状态的重要线索是由日月引力 造成的海洋潮汐提供的。如果地球内部差不多都是液体的 话,地球的岩石表面将像大洋潮汐一样涨落,其结果是在 海岸边会看不到潮的涨落。1887年一个优秀的地球物理学 家乔治· 达尔文从主要海港的潮的高度得出结论:“认为 地球内部是流体的假说不可取”。他推理地球深部的总体 刚度虽然不像钢那样大,但仍是相当可观的。 经过进一步精心推敲,地球物理学家们作出了简单曲 线,估计从地表到地心巨增的压力对密度的影响。1897年 维歇特通过理论计算发现,地球内部可能由围绕着一个铁 核的硅酸盐地幔组成。
作者:赵克常
第四章 地球内部的结构
地震概论
2.地壳底部的发现
克罗地亚的扎格瑞布地震观测台的莫霍洛维奇 (Mohorovicic)分析1909年10月8日克罗地亚地震 的地震仪记录的P波和S波时,注意到有些波似乎比 设想的沿地球表面传播的波到达得晚一些。为了解释 这个延迟,他假定朝下走的P波和S波沿着深约54千 米一个界面被折射上来。以后的研究表明,这个被称 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或简称莫霍面或M界面)的界 面是全球现象,虽然它的平均深度一般比54千米小而 且并不总是一个急剧过渡。这个界面把地壳和其下的 地幔分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