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资源学讲义(第三章)

合集下载

中药资源学 第三章我国的中药区划及其分区特征

中药资源学  第三章我国的中药区划及其分区特征

第二节 东北华北和西北温带地区
➢ 天山南坡、西昆仑山:新疆软紫草、麻黄、 阿魏、新疆党参、雪莲花等。
➢ 南疆盆地绿洲平原:甘草、肉苁蓉、麻黄、 锁阳、罗布麻。
➢ 北部的阿尔泰山地:赤芍、麻黄、秦艽、肉 苁蓉、白鲜皮、天仙子、甘草等。
2020/10/5
36
第二节 东北华北和西北温带地区
➢ 药用动物资源种类及其分布
仅为划分中药区提供依据,也为合理的引种新品
种和变野生药材为家种、家养,给予科学指导。
➢ 对家种药材分布状况研究,为药材生产的合0/5
5
第一节 我国的中药区划
(三)中药区划为调整药材生产结构提供科学 依据
➢ 不同药材的分布区相互重叠,构成不同地区具有 不同的主要药材品种,这是划分不同中药区和实 现药材生产区域化的客观基础。
2020/10/5
24
第二节 东北华北和西北温带地区
➢ 药用动物资源种类及其分布
➢ 黄淮海辽平原:山东阿胶,牛黄,全蝎,蟾蜍, 土鳖虫等。
➢ 黄海:石决明,牡蛎,海螵蛸,瓦楞子,海狗 肾,海马等。
➢ 黄土高原晋东山区:五灵脂,鹿茸,麝香,土 鳖虫等。
2020/10/5
25
第二节 东北华北和西北温带地区
三、内蒙古中温带野生中药区
(一)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状况 ➢ 范围:黑龙江中南部,吉林西部,辽宁西北部,
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中部和东部,涉 及6个省,约98万平方公里。 ➢ 气候:东北部和中部-半湿润大陆性季风,西部 -干旱草原向荒漠草原过渡气候。 ➢ 土壤:东部平原-黑土,草甸土,风沙土;内蒙 古高原-黑钙土。
➢ 药用矿物资源种类及其分布
➢ 黄淮海辽平原:代赭石,滑石,硫磺,浮石, 石膏等。

(完整版)中药资源学

(完整版)中药资源学

第一章:绪论1、中药资源学:是研究重要资源的特点、种类、分布、蕴藏量、活性成分及其时空变化规律的科学。

2、中药: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使用的治疗、诊断、预防疾病和对人体保健发挥作用的物质。

3、自然资源:①可再生资源,如生物资源②不可再生资源,如矿物资源4、中药资源的特点:①地域性:地道药材:在一定地域内形成的质量好、疗效高、产量大的药用种类。

②再生性③共存性④多用性⑤可解体性5、中药资源学的研究内容:{药用动物植物矿物资源种类及其地理分布、产量(含蕴含量)、资源更新}(1)重要资源调查的技术:传统调查技术:踏查和访问调查法、详查和样地调查法、统计报表、抽样调法现代调查技术:RS技术、GIS技术、GPS技术、3S技术(2)药用动植物资源区划与产地适宜性分析①区划:地域性、综合性、宏观性②产地适宜性分析:单品种产地适宜性区划、单项地理生态因素区划、多项自然生态区划(3)药用动植物资源的野生抚育和可持续利用(实行围栏保护封育)野生抚育:生理生态学研究、资源学研究、生物学研究(4)药用动植物资源的动态规律和合理开发利用研究药用动植物资源的利用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应以药物开发为中心并进行其他多产品的开发(5)积极寻找和扩大药用动植物新资源(6)濒危药用动植物资源的评价和监测问答题:请你为保护濒危药用动植物提出意见?答:1、要对药用动植物资源区划和进行产地适宜性分析,这样能因地制宜。

2、可以实行围栏保护封育。

3、合理开发利用研究4、积极寻找和扩大药用动植物新资源,这样能取代那些濒危的药用动植物资源。

第二章:传统的中药资源区划及其资源状况1、关药区:野山参、关黄柏2、怀药区:怀地黄、怀菊花、怀牛膝、怀山药3、浙药区:浙贝母、麦冬、玄参、白术、白芍、杭菊花、延胡索、温郁金4、川药区:川芎、川附子、川牛膝、川贝母5、南药区:广藿香6、蒙药区:黄芪、甘草、知母7、维药区:肉苁蓉、甘草、锁阳、阿魏、枸杞8、藏药区:冬虫夏草、大黄、甘松9、海药区:昆布、海藻、石决明、牡蛎第三章:中药资源自然属性的构成1、药用植物种类(87%)①藻类②菌类③地衣类④苔藓类⑤蕨类⑥种子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2、药用动物种类(12%)3、药用矿物种类(不足1%)第四章:中药资源的应用种类1、中药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而中药材又是饮片和中成药的原料2、民间药:也称草药,是指在局部地区的草药医生和民间用来防止疾病的天然药物和加工品,通常根据经验用药,无医药理论指导,也无统一的加工炮制工艺3、民族药:我们少数民族使用的、以本民族传统医药理论和实践为指导的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3700多种)(1)藏药(2)蒙药(3)维药(4)傣药(5)壮药(6)其他民族药第五章:我国中药资源的自然分布三大自然区域:(1)东部季风区域:以纬向分布最为明显(东部湿润)(2)西北干旱区域:以经向分布最为明显(西北干旱)(3)青藏高寒区域:以垂直分布最为明显(青藏高寒)第六章:中药资源的垂直性分布1、植物的垂直分布受:山林的水平地带的制约、山体高度、山脉走向、坡向、地形、基质、局部气候等影响2、中药资源垂直分布具有以下特点:①一般山体越高,垂直分布的种类越多,种类的构成也越复杂②每一个山地的药用植物垂直分布带谱的基质与该山体所在地的药用植物水平地带分布类型是一致的,在一个山体只能看到它所在的水平地带以北的植物类型③从低温山地到高温山地,药用植物的垂直分布带谱有繁到简,垂直带的高度也逐渐的有高到底④从东部的湿润地区到西北的干旱地区,药用植物的垂直带谱逐渐由少到多,而垂直带的高度逐渐增高第七章+第九章:中药资源蕴藏量和中药资源调查1、①蕴藏量:是指某种药用动植物资源在一定的时间和区域范围内的自然蓄积量,分为总蕴藏量和可利用的蕴藏量②产量:是指家种(养)的药用动植物的生产量③单体产量:指一株(只)药用动植物资源药用的平均产量④经济量:是指药用动植物在一定时期和区域内具有经济效益的那部分蕴藏量。

《中药资源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药资源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药资源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4301789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课修读学期第六学期学分 2 学时32 课程英文名称Chinese Medicinal Resources适用专业制药工程先修课程中药学、药用植物学、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二、课程的地位及作用中药资源学是制药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

中药资源学是研究中药资源的种类、分布、形成、蕴藏量、品质、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自然科学,是在生物学、农学、林学、中药学、地理学、化学和管理学等有关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吸取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多学科、跨学科的新兴边缘学科。

主要内容包括中药资源的构成与分类;中药资源的自然分布和道地药材;中药资源的调查;中药资源的化学成分;中药资源评价; 中药资源的开发与与可持续利用、中药资源的保护;中药资源的管理等内容。

三、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使学生掌握:1. 握中药资源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2. 中药资源的调查方法步骤及调查手段;3. 中药资源的分布特征和分布结构特点;4. 常见中药材资源品种的种植、加工、分布;5. 中药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开发与利用;6. 本学科的研究的意义及现代研究的进展。

四、课程学时学分、教学要求及主要教学内容(一) 课程学时分配一览表学时分配章节主要内容总学时讲授实践第1章绪论 4 4 0第2章中药资源的构成 6 6 0第3章我国的中药资源 6 6 0第4章中药资源调查 2 2 0第5章中药资源的化学成分 6 6 0第6章中药资源评价 2 2 0第7章中药资源开发利用 2 2 0第8章中药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4 4 0第9章中药资源管理 4 4 0(二) 课程教学要求及主要内容第一章 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自然资源的概念、类型和基本属性;2.掌握中药与中药资源;掌握中药资源的属性;3.熟悉中药资源的地位和作用;4.了解中药资源学科的形成和发展;5.了解中药资源学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天然药物学三章根类第二节黄芩ppt课件

天然药物学三章根类第二节黄芩ppt课件
燥根。 当归为多年生草本,茎直立,带紫色。叶互生,具长柄,叶鞘
基部膨大,叶2~3回羽状全裂,小叶3对,卵形或菱形,边缘有缺 刻。复伞形花序顶生,花白色。果为双悬果。如图3-45所示。
十三、当归 ANGELICAE SINENSIS RADIX
〔二〕产地与采制 当归主要栽培于甘肃、云南、四川、
陕西等地。秋末采挖,除去须根及泥土, 晾至半干后,捆成小把,上棚,用烟火 渐渐熏干。
及根茎。 〔二〕产地与采制
主产于四川、河南、山东、江苏等地。四川栽培量大且质优。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枯燥。
十七、丹参 SALVIAE MILTIO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一〕原植物鉴定
丹参为多年生草本,茎四 棱形,全株密被柔毛。根圆柱 形,有分枝。叶对生,奇数羽 状复叶,小叶3~7枚,卵形或 椭圆状卵形,边缘有锯齿。轮 伞花序腋生或顶生并构成假总 状花序。花萼钟状,花冠二唇 形,蓝紫色。小坚果黑色,椭 圆形。
十八、黄芩 SCUTELLARIAE RADIX
〔四〕显微鉴定留意点 1.黄芩横切面
〔1〕双子叶植物根的根本构造。 〔2〕木栓层〔石细胞散在〕;韧皮部〔石细胞;韧皮纤维单个 或成群散在,石细胞多位于外侧,纤维多分布于内侧〕;构成层 〔环状〕;老根的木质部中央常有木栓组织〔木栓组织环〕,
如图3-57所示。
如图3-55所示。
图3-55 黄芩原植物
十八、黄芩 SCUTELLARIAE RADIX
〔三〕பைடு நூலகம்状鉴定留意点 1.圆锥形,扭曲。 2.外表棕黄色或深
黄色;有扭曲的纵皱或 不规那么的网纹。
3.质硬而脆,易折 断;老根中心枯朽状或 中空。
4.气微,味苦。 如图3-56所示。

《中药资源学》教学大纲

《中药资源学》教学大纲

《中药资源学》()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一、课程说明、课程的目的和任务中药资源学是研究中药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地理分布、时(间)、空(间)变化、合理开发利用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是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专业课之一。

, , , , , , , .通过本课程的系统学习,使学生了解中药资源学的基本概念、掌握中药资源学的基本理论,在掌握中药资源的分布规律和调查方法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经济效益的优化技术,合理安排中药资源的采收、加工和综合利用等,为人民保健事业和制药工业提供质优量足的中药材原料,培养学生既具有深厚中药资源理论功底,又具有一定实践操作的技能。

, , . , , , ,.、课程的内容和基本要求掌握中药资源和中药资源学的基本概念。

掌握我国中药资源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

掌握中药资源的调查研究方法。

掌握药用植物的资源化学和植物化学分类学的基本理论;掌握药材的品质形成及影响因素。

掌握道地药材的基本概念及特征,了解其形成的原因,变迁与发展。

掌握《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和中药材规范化种(养)植(殖)的技术要求及认证标准。

掌握中药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的方法和途径。

了解中药资源保护和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措施。

. , . . . . , , . ‘’ . . .、学分:、学时:、性质:必修课、教材选用及主要参考书教材:郭巧生主编《药用植物资源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年月;周荣汉、段金廒主编《植物化学分类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时间:年月。

主要参考书:段金廒、周荣汉主编《中药资源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时间:年月;王文全主编《中药资源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时间:年月;周荣汉、段金廒主编《植物化学分类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年月。

二、课程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绪论(学时)[基本内容].中药资源的概念、范畴、特征及作用.中药资源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中药资源学的范围和任务.中药资源学的形成和发展.中药资源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基本要求].掌握“资源”、“中药资源”、“中药资源学”的含义;掌握中药资源的特征。

中药资源与开发教案

中药资源与开发教案

青岛农业大学教案2014~2015 学年第2 学期
二○一五年三月
青岛农业大学教案
2.请按格式中显示的字体、字号(仿宋GB2312小四)填写,外语可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3.表格间距可调整,可加附页。

2.请按格式中显示的字体、字号(仿宋GB2312小四)填写,外语可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3.表格间距可调整,可加附页。

2.请按格式中显示的字体、字号(仿宋GB2312小四)填写,外语可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3.表格间距可调整,可加附页。

2.请按格式中显示的字体、字号(仿宋GB2312小四)填写,外语可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3.表格间距可调整,可加附页。

2.请按格式中显示的字体、字号(仿宋GB2312小四)填写,外语可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3.表格间距可调整,可加附页。

2.请按格式中显示的字体、字号(仿宋GB2312小四)填写,外语可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3.表格间距可调整,可加附页。

2.请按格式中显示的字体、字号(仿宋GB2312小四)填写,外语可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3.表格间距可调整,可加附页。

2.请按格式中显示的字体、字号(仿宋GB2312小四)填写,外语可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3.表格间距可调整,可加附页。

中药资源学

中药资源学

《中药资源学》●第一章中药资源: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分布的各种药用植物,药用动物,要用矿物及其蕴藏量的总和。

中药资源学:指研究中药资源的种类、分布、形式、蕴藏量、品质、保护盒可持续利用的科学,其目的是研究中药资源的分布及动态规律,更合理的开发中药资源,为人民保健事业和制药工业不断提供优质优量的中药材原料。

传统中药:指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使用,并作为商品在中药市场流通,以传统中医药理论阐述药理药效和指导临床用药,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加工炮制方法及使用形式的天然药物和人工加工产品。

民间药:草药医生或民间用以防治疾病的天然药物或加工品,通常根据经验用药,应用地区局限,缺少医药理论指导及统一加工炮制工艺。

民族药:我国除汉族外各少数民族使用的天然药物及加工品,多数均有各自独特的医药理论体系。

中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防病,治病,康复保健的药物。

中药资源的特征?(1)中药资源具有明显的地域性(2)可再生资源是中药资源的主体(3)中药资源与多种资源并存(4)中药资源具有多用性(5)中药资源具有可解体性(6)中药资源具有国际性。

●第二章我国的气候:我国形成强烈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特点,东部地区季风性显著,西部地区大陆性强烈,温度和降雨变化大。

土壤: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一个独立的自然体,有着自己发生发展的历史,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是地球陆地表面,由矿物质。

有机质,水分,空气和生物等组成的疏松表层,是植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北方钙土:甘草、枸杞、麻黄、苦豆子。

盐碱地:罗布麻。

酸性:肉桂、黄连、槟榔。

碱性:甘草、枸杞。

)森林土壤,草原土壤,荒漠土壤,高山土壤,水成土壤。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

我国植被类型及特点:荒漠,草甸,沼泽(森林沼泽,灌木沼泽,草本沼泽)森林: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季雨林,雨林灌丛:高寒灌丛,落叶灌丛,常绿灌丛草原: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中药资源与土壤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如质地、酸碱度、水分状态和肥力水平等均与植物的生长密切相关,也对药材的产量具有一定影响(1)不同土壤类型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2)土壤酸碱度土壤的化学成分和土壤生物对某些药用植物的生长也有一定作用(3)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水分状态,其中所含化学成分种类含量和比例,施肥等都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以及要用活性成分的形成和积累有一定作用。

中药资源学讲义(第三章)

中药资源学讲义(第三章)

(二)地道药材产区的变迁 1、原产地迁移
人参的主产地先在山西上党。清乾隆皇帝在 为人参所写颂诗的自注中说:“ 为人参所写颂诗的自注中说:“昔陶弘景称人参 上党者佳,今惟辽阳、吉林、宁古塔诸山中所产 者神效,上党之参直同凡卉矣。”可看出人参的 者神效,上党之参直同凡卉矣。” 主要产区在清代由早期的上党、辽东并立,变迁 为东北的吉林。中央电视台2005年在一节目中专门 为东北的吉林。中央电视台2005年在一节目中专门 介绍了人参的产地变迁原因。人参当时为上党地 区的主要药材之一,政府则要收取人参税,导致 药农将人参挖而弃之,种植者逐渐变少,加上生 态环境的破坏,最后几乎无人参,导致人参产地 变迁到现今的吉林等东北地区。
2、具有独特的质量标准 这里所指的质量标准,主要指药材的性状。 由于地道药材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经受了人们长 期的验证,其质量为世人所公认。其独特而严格 的质量标准,保证了地道药材的生存和发展。 如宁夏枸杞,以其粒大、色红、肉厚、质柔 软、籽少、味甜的性状标准,使其他产区的枸杞 无法比拟。安徽铜陵等地生产的“凤丹皮” 无法比拟。安徽铜陵等地生产的“凤丹皮”,其 加工品连丹皮切口紧闭,肉厚粉足、亮星多、香 气浓、久贮不变色、久煎不发烂,且丹皮酚含量 高达2.8%。为药材丹皮之珍品,大量出口。 高达2.8%。为药材丹皮之珍品,大量出口。
二、地道药材的成因 (一)优良的物种遗传基因是形成地道药材 的内在因素 优良的遗传基因是决定地道药材形成的 主要因素。不同来源的物种,其药材质量 有差异。例如大黄属(Rheum)在我国有43 有差异。例如大黄属(Rheum)在我国有43 种植物,而药材正品来源仅掌叶大黄、唐 古特大黄和药用大黄,其泻下作用较强, 而其他种类的大黄泻下作用差,一般不作 药用。
(二)特有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形成地道药材的外在条 件 对植物生长发育影响较大的自然环境条件主要 是气候和土壤等。特有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形成地道 药材。 例如,怀牛膝的最佳栽培地在河南武陟县的西陶 乡和大封乡,因当地受黄河、沁河多次泛滥和改道 的影响,土层深厚,土壤肥力强, 使牛膝根长达 1.5米,且侧根和须根少,油性足,成色好。 1.5米,且侧根和须根少,油性足,成色好。 又如人参、西洋参的最适生长温度是10~34℃ 又如人参、西洋参的最适生长温度是10~34℃, 超过35 超过35 ℃时茎叶灼伤而枯死。 青蒿(黄花蒿)生长在南方(川广琼桂等地), 其青蒿素比北方高得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地道药材资源
第一节 地道药材的形成和发展
一、地道药材的概念及特征
(一)地道药材的概念 地道药材又称道地药材。“地道”一词始见 地道药材又称道地药材。“地道” 于清代汪昂之的《本草备要》,其凡例云“ 于清代汪昂之的《本草备要》,其凡例云“药品 稍近遐者,必详其地道形色。”“道地” 稍近遐者,必详其地道形色。”“道地”一词, 始见于明代刘文泰的《本草品汇精要》 始见于明代刘文泰的《本草品汇精要》,对药材 论述其产地时,专门设有“道地” 论述其产地时,专门设有“道地”一项,这是历 代本草明确药材地道产区的最早记录。 在孙思邈的《千金翼方》 在孙思邈的《千金翼方》中,首次采用当时 的行政区划“ 的行政区划“道”来归纳药材的产地,并强调: “用药必依土地”的概念。 用药必依土地”
地黄原产陕西咸阳,《名医别录》 地黄原产陕西咸阳,《名医别录》载 “地黄生咸阳川泽黄地者为佳”。后来河 地黄生咸阳川泽黄地者为佳” 南怀庆(今温县沁阳等县)栽培的地黄称 为地道药材怀地黄。 2、发展新产地 枸杞历代以宁夏、甘肃等地区所产者为 地道,习称“西枸杞” 地道,习称“西枸杞”、“宁夏枸杞”。 宁夏枸杞” 后来天津静海区引种已有120余年,引种地 后来天津静海区引种已有120余年,引种地 区生态条件较老产区优越,产品质量优良, 亦成为地道产区,其药材习称“津枸杞” 亦成为地道产区,其药材习称“津枸杞”。
4、品种由少变多 菊花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菊花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自《神农本草经集注》开始有两种,《本 神农本草经集注》开始有两种,《 草衍义》记有20余种,《本草纲目》 草衍义》记有20余种,《本草纲目》载有百 余种。现代有亳菊(安徽亳州)、贡菊 (安徽歙县)、滁菊(安徽滁州)、杭菊 (浙江桐乡)、怀菊(河南)。这些均是 由于产地不同,加工方法各异而形成的。
(二)地道药材的特征
1、具有明确的地理性 地道药材产于一定的地域,这些地域有着特 定的自然条件,因而地道药材往往在药材名前冠 以地名,如宁夏枸杞、川贝母、关黄柏、怀地黄、 宣木瓜、浙玄参、杭菊花、茅苍术、建泽泻、阳 春砂仁等,以表示其地道产区。 但有的药材名前的地名,不是指产地,而是 指该药材的集散地或进口地,如藏红花、指最早 由西藏进口;广木香原产印度,由广州进口,故 名。
(三)地道药材产地变迁的原因 1、自然地理条件改变 由于我国人口的急剧增加,导致综合生 态效应的巨变,许多地道药材产区也随之 发生改变。例如: (1)犀角 据《名医别录》记载,至少汉 名医别录》 代川西、滇西是生产犀角的。但到了清末 则只有依赖金边进口。 (2)山东历城曾盛产防风、半夏,现防 风主产于东北,半夏主产于长江以南。 (3)西安汉代可产橘柚,现已南移。
2、品种分化 贝母,明代以前仅名贝母,后分为川贝母与 浙贝母(功效不同),现《中国药典》 浙贝母(功效不同),现《中国药典》分为:川 贝母(四川)、浙贝母(浙江)伊犁贝母(新 疆)、平贝母(东北)、湖北贝母等。 3、来源趋于准确 香薷始载于《名医别录》 香薷始载于《名医别录》,认为来源于唇形 科植物香薷Elsholtzia 科植物香薷Elsholtzia ciliata (Thunb.)Hylanol.的全草。 (Thunb.)Hylanol.的全草。 但唐代《四声本草》记有石香葇一名,《 但唐代《四声本草》记有石香葇一名,《品汇精 要》中将香茸、香戎、石香葇的别名,说明香薷 的来源至少包括原植物香薷和石香葇Mosla 的来源至少包括原植物香薷和石香葇Mosla chinensis Maxim.等2个种。而药材江香薷过去一直 Maxim.等 认为是海州香薷Elsholtsia 认为是海州香薷Elsholtsia splendens Nakai ex F. Maekawa,现今药材香薷即为石香薷及其栽培品江 Maekawa,现今药材香薷即为石香薷及其栽培品江 香薷,系江西地道药材,使其来源更加准确。
(二)地道药材产区的变迁 1、原产地迁移
人参的主产地先在山西上党。清乾隆皇帝在 为人参所写颂诗的自注中说:“ 为人参所写颂诗的自注中说:“昔陶弘景称人参 上党者佳,今惟辽阳、吉林、宁古塔诸山中所产 者神效,上党之参直同凡卉矣。”可看出人参的 者神效,上党之参直同凡卉矣。” 主要产区在清代由早期的上党、辽东并立,变迁 为东北的吉林。中央电视台2005年在一节目中专门 为东北的吉林。中央电视台2005年在一节目中专门 介绍了人参的产地变迁原因。人参当时为上党地 区的主要药材之一,政府则要收取人参税,导致 药农将人参挖而弃之,种植者逐渐变少,加上生 态环境的破坏,最后几乎无人参形成地道药材的外在条 件 对植物生长发育影响较大的自然环境条件主要 是气候和土壤等。特有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形成地道 药材。 例如,怀牛膝的最佳栽培地在河南武陟县的西陶 乡和大封乡,因当地受黄河、沁河多次泛滥和改道 的影响,土层深厚,土壤肥力强, 使牛膝根长达 1.5米,且侧根和须根少,油性足,成色好。 1.5米,且侧根和须根少,油性足,成色好。 又如人参、西洋参的最适生长温度是10~34℃ 又如人参、西洋参的最适生长温度是10~34℃, 超过35 超过35 ℃时茎叶灼伤而枯死。 青蒿(黄花蒿)生长在南方(川广琼桂等地), 其青蒿素比北方高得多。
二、地道药材的成因 (一)优良的物种遗传基因是形成地道药材 的内在因素 优良的遗传基因是决定地道药材形成的 主要因素。不同来源的物种,其药材质量 有差异。例如大黄属(Rheum)在我国有43 有差异。例如大黄属(Rheum)在我国有43 种植物,而药材正品来源仅掌叶大黄、唐 古特大黄和药用大黄,其泻下作用较强, 而其他种类的大黄泻下作用差,一般不作 药用。
(四)传统的中医药理论是形成地道药材的 思想基础 没有中医就没有中药,“地道药材”是 没有中医就没有中药,“地道药材”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考验出来的,有不少地 道药材在国外也有分布,至今却未形成名 药,究其原因,乃是没有系统的中医理论 的指导与应用所致。因此,中医药理论是 形成地道药材的思想基础。
三、地道药材的变迁与发展 (一)地道药材品种来源的变迁
2、过度采挖,资源枯竭。 大黄,在汉代主产于甘肃,到川西北,直至 青海、西藏,而今陕西、甘肃的野生大黄几乎灭 迹,多为栽培品种。主要原因是大黄为一常用中 药,其用量大,过度采集导致野生资源枯竭,而 产地亦随之变迁。 3、战乱等社会因素影响 龙胆汉代以山东产者为佳,南北朝时则以吴 兴龙胆为胜,这是因为陶弘景是南梁著名本草学 家,其书记载则如此。 又如黄芪在宋代以前主产于西北和西南,明 代建都北京后,对于开发山西、内蒙的绵黄芪无 疑是一大促进因素。
2、具有独特的质量标准 这里所指的质量标准,主要指药材的性状。 由于地道药材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经受了人们长 期的验证,其质量为世人所公认。其独特而严格 的质量标准,保证了地道药材的生存和发展。 如宁夏枸杞,以其粒大、色红、肉厚、质柔 软、籽少、味甜的性状标准,使其他产区的枸杞 无法比拟。安徽铜陵等地生产的“凤丹皮” 无法比拟。安徽铜陵等地生产的“凤丹皮”,其 加工品连丹皮切口紧闭,肉厚粉足、亮星多、香 气浓、久贮不变色、久煎不发烂,且丹皮酚含量 高达2.8%。为药材丹皮之珍品,大量出口。 高达2.8%。为药材丹皮之珍品,大量出口。
3、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地道药材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底蕴,是当地 传统文化与医药实践紧密结合的产物。 (1)有助于当地人民产生良好的自信心,外界 的评价也影响到当地的文化结构和文化心理。 (2)促进当地文化的发展。 近些年来很多地区以地道药材命名的各种节庆 应运而生,通过大力宣传当地名药或名人来提高 当地的声誉,促进文化和经济发展。 (3)促进当地文化的对外交流。
2、成熟的栽培技术,保证药材的正常生 长发育。 例如,在种植川贝母之前先种一季大蒜, 可降低其虫害。 伊贝母种植时,采用适当降低土壤含水 量、增施氮磷肥、降低光照强度等措施可 提高其鳞茎中生物碱含量。 白术实行轮作,可降低根腐病的发病率。
3、最佳采收季节和最适宜的加工方法,保证地 道药材产量和质量的提高。 例如,浙江桐乡杭菊花,于11月分3 例如,浙江桐乡杭菊花,于11月分3批采收, 于晴天露水干后或下午采摘,采摘花蕾平直、花 心散开60~70%,花色洁白者。加工时,采用蒸法, 心散开60~70%,花色洁白者。加工时,采用蒸法, 锅水分次少加,蒸花时间4~4.5分钟,久蒸不易晒 锅水分次少加,蒸花时间4~4.5分钟,久蒸不易晒 干,过快易致生花变质。晒3 干,过快易致生花变质。晒3天翻动一次,强调未 干不翻动,晚收不叠压,6~7天后贮藏数天,再晒 干不翻动,晚收不叠压,6~7天后贮藏数天,再晒 1~2天,至花心变硬即可。如此独特的采收加工方 1~2天,至花心变硬即可。如此独特的采收加工方 法,保证了杭菊花的品质。 又如,安徽的凤丹皮采用清水稍浸,林润软 化再切片,比水浸软后再切片,其丹皮酚含量高。
4、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由于地道药材品质优良,所以比其他地 区的同种药材在经济方面有较大优势。 (1)种植规模大,生产成本低,可产生 较大的经济效益。 (2)价格高于其他产区的同种药材。如 怀牛膝的价格高出其他产区所产的30%左右; 怀牛膝的价格高出其他产区所产的30%左右; 茅苍术出口至日本,价格高于市场价近两 倍。 (3)出口创汇。
地道药材最初形成时,是以产地论优劣,因 受当时政治、地理、文化、交通、科技水平、植 物分类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并不能全面、 而准确地反映它的真实性质。所以,在历代本草 医籍中,对某些地道药材的记载常出现名称混乱 等现象。随着历史的变迁、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 是人们对地道药材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在品种 来源上进行了更为准确的矫正和补充。
3、明确地道产区 某些地道药材在古代文献中未明确地 道产区,如白芷,在《神农本草经》中曰 道产区,如白芷,在《神农本草经》 “生河东”,陶弘景曰“出近道”,均未 生河东”,陶弘景曰“出近道” 说明其具体产地。现代则确定了其4 说明其具体产地。现代则确定了其4个主要 产区,即浙江的杭白芷、四川的川白芷、 河北的祁白芷、河南的禹白芷。
地道药材(道地药材),是指在一定自 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且 生产比较集中,栽培历史比较悠久,栽培技 术和加工技术比较独特,质量和疗效较其他 产区的同种药材好,且为世人所公认的药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