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水文课程设计1
工程水文学课程设计

湖南农业大学工学院课程设计说明书课程名称:工程水文学题目名称:新塘水库除险加固设计水文计算班级:20 13级水利水电工程专业2班姓名:张雄亮学号:201340616226指导教师:张文萍评定成绩:教师评语:指导老师签名:20 年月日工程水文学课程设计任务书一、内容新塘水库除险加固设计水文计算二、设计资料2.1 流域概况新塘水库属湘江支流白水江水系,大坝坝址位于汨罗市川山坪镇清泉村,地理坐标位置东经113°01′11",北纬28°36′01",距清泉村庄约1.3km,距川山坪镇约5.0km,距汨罗市城区约35km。
新塘水库集雨面积0.5km2,干流长度0.572km,干流平均坡降为14.2‰。
新塘水库流域未设入库水文站,水库未开展任何水文水情观测;仅有断断续续的水位及雨情观测,并且其观测资料极不完整,不能满足规范要求。
故该水库洪水复核按无资料地区对待。
2.2 气象新塘水库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属于湿润的大陆性气候。
冬季多为西伯利亚干冷气团控制,气候干燥寒冷;夏季为低纬海洋暖湿气团所盘据,温高湿重。
夏季之交,流域正处在冷暖气流交汇的过渡地带,形成阴湿多雨的梅雨天气。
根据汨罗气象站1957~2006年实测的气象站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为16.9℃,历年最高气温为40.1℃,最低气温为-14.7℃。
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987小时。
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367.2mm,历年最大降雨量为2294.60mm(1998年),最小降雨量为1184.7mm(1972年),最大一日降雨量为208.00 mm。
历年最大风速24m/s,风向NNE,历年平均最大风速14.0m/s。
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104mm,全年无霜期266天。
6~8月气温高,蒸发量也大。
多年平均月蒸发量最大在7月份,达214.8mm。
2.3 水文基本资料新塘水库所在的河流没有水文站,建库后水库管理所也没有开展入库流量观测,为无资料地区,没有实测的水文气象资料,本次洪水复核按湖南省水利厅1984年编制的《湖南省暴雨洪水查算手册》查算设计洪水。
工程水文与水利计算课程设计

工程水文与水利计算课程设计一、前言在工程建设和运营中,水利计算和水文分析十分重要。
为了更好地掌握水文和水利计算的基本方法和技术,这里提供了一份《工程水文与水利计算》课程设计,旨在加深学生对水文和水利计算的理解,提高其计算水文和水利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水文技术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内容本课程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水文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学习如何收集和处理水文数据,包括观测、测量、采样、记录、统计等方法。
2. 新安江模型的初步研究和实践应用学习新安江模型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并利用该模型进行水文计算和预测。
3. 舒张曲线的绘制和应用学习舒张曲线的绘制方法和应用,包括一般水文、小型水库水文的舒张曲线以及耗水量和灌溉用水等问题的计算。
4. 水库调度和水电站计算学习水库调度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掌握利用流量来调节水库水位的技术,并进行水电站的发电量计算。
5. 洪水预报和防洪措施分析学习不同水文计算方法和防洪措施的分析和评估,包括水动力模型、测算法、经验公式和水利实测等多种方法。
三、课程设计要求和评分标准1. 设计要求本课程设计需要按照以下要求实现:1.学生自行组队,每组2到4人,一组只能选择一项内容进行课程设计;2.每个小组需要写一份课程设计报告文档,内容包括问题陈述、问题分析、计算方法、模型应用和结果分析等;3.课程设计需要进行计算,提交计算过程和结果;4.课程设计报告需要使用Markdown格式书写。
2. 评分标准评分标准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1.项目和选题的难易程度与实用性(10分);2.课程设计报告的格式、内容严谨完整(30分);3.计算过程的正确性和清晰度(30分);4.结果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实用性(30分)。
四、总结工程水文和水利计算是水文学和水利工程学两个重要方面的组成部分,课程内容涉及到一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计算问题。
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实践应用,深化学生的理论基础和计算技能,提高其对水文和水利计算问题的理解,从而提高其应用水文技术解决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
工程水文学课程设计

天津农学院工程水文学课程设计任务书设计题目:工程水文学课程设计系别:水利工程系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学生姓名: 王泽学号:*********起迄日期:12年05月28日~ 12年06月03日指导教师:教研室主任:目录一、原始数据1、流域概况2、气象3、测站及主要资料二、设计过程(一)设计年径流量及年内分配分析计算1、数据资料2、设计任务3、设计年径流量分析计算(二)推求设计洪水1、原始数据2、设计任务3、设计计算分析4、同频率放大法推求设计洪水过程线三、主要参考文献工程水文学课程设计一.原始数据1.流域概况A河属于长江流域汉江水系,发源于河南省全长373.1公里。
根据2002年6月某县水利电力局编制的《 县水电资源规划》,该县境内水能资源可开发量4775千瓦,年发电1881千瓦时,已开发量325千瓦。
拟计划在A河干流建B水电站,为径流引水式。
渠首坝位于上级电站下游60米处,此处为深山区,河道较窄,布置建筑物可节省工程量。
电站枢纽位于渠首坝下游9公里处。
交通条件较好。
2.气象工程所在区域属暖温带山地季风气候区,一年四季分明,光照充足。
由于山高谷深,地形复杂,气温垂直变化较大。
据气象站资料统计:该地区年最高气温38℃,最低气温-12℃,多年平均气温14.5℃,无霜期165天,平均日照2960小时。
根据该地雨量站C统计资料,该区降雨量年内分配不均,6~9月份降雨量占全年的70%左右,暴雨多出现在7~9月份,冬季降雨量偏少,仅占8~10%。
年径流变化规律与降水量一致。
区内夏季盛行偏东风,冬季则多西北风,年平均风速1.5米/秒,最大风速12米/秒。
3. 测站及主要资料工程所在区域附近只有C雨量站,没有水文测站,但在下游境内有D水文站,该站位于设计电站B下游87公里的A河干流上,控制流域面积300平方公里。
测站资料情况见表1。
表1 测站资料情况表资料年限项目测站站名流域面积、位置(平方公里)年限备注D水文站300 1961~1999 资料系列连续,现搜集到1961~1999年实测径流系列和1961~1999年实测洪水资料B电站渠首坝控制流域面积为250平方公里,其上游有C雨量站,根据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得出,6~9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67%。
工程水文学课程设计

工程水文学课程设计
一、课程目标
1. 了解工程水文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水文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方法。
3. 学习水文模型的建立和应用。
4. 培养学生运用工程水文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
1. 工程水文学基础:包括水循环、河流径流、降水、蒸发等基本概念。
2. 水文数据分析:介绍如何收集、整理和分析水文数据,如水位、流量、降水等。
3. 水文模型:讲解常用的水文模型,如水箱模型、马斯京根法等,并进行实例分析。
4. 洪水预估与防洪工程:学习洪水预估方法和防洪工程的设计。
5. 水资源管理与规划:探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三、教学方法
1. 课堂讲授:讲解工程水文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工程案例,让学生了解如何应用工程水文学知识解决问题。
3. 实验与实践:进行水文数据的观测和分析,以及水文模型的应用实践。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工程水文学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四、考核方式
1. 平时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程项目:要求学生完成一项与工程水文学相关的课程项目,培养其实际应用能力。
3. 期末考试:通过笔试形式,考核学生对工程水文学的整体理解和掌握情况。
工程水文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第一章 概况 ................................................................................................................................................... 3 1.1 自然地理概况 ......................................................................................................................................... 3 1.2 基本资料 ................................................................................................................................................ 4 1.2.1 径流 .................................................................................................................................................. 4 1.2.2 洪水 .................................................................................................................................................. 4 1.2.3 蒸发 .................................................................................................................................................. 4 1.2.4 用水 .................................................................................................................................................. 6 第二章 年径流分析计算 ............................................................................................................................... 8 2.1 资料审查 ................................................................................................................................................. 8 2.1.1 可靠性分析 ...................................................................................................................................... 8 2.1.2 一致性分析 ...................................................................................................................................... 8 2.1.3 代表性分析 ...................................................................................................................................... 9 2.2 设计年径流的计算 ................................................................................................................................. 9 2.2.1 年径流频率分析 ............................................................................................................................ 10 2.2.2 对实测径流年内变化过程分析 .................................................................................................... 10 第三章 设计洪水计算 ................................................................................................................................. 12 3.1 资料审查 ............................................................................................................................................... 12 3.1.1 可靠性审查 .................................................................................................................................... 12 3.1.2 一致性审查 .................................................................................................................................... 12 3.1.3 代表性审查 .................................................................................................................................... 13 3.2 特大洪水的处理 ................................................................................................................................... 13 3.3 设计洪水分析 ....................................................................................................................................... 14 3.3.1 进行洪峰流量频率曲线的绘制 .................................................................................................... 14 3.3.2 夕昌水库洪峰流量分析成果表和不同历时洪量分析成果表 .................................................... 14 3.4 成果合理性分析 ................................................................................................................................... 15 3.5 设计洪水过程线 ................................................................................................................................... 15
工程水文课程设计邯郸市

工程水文课程设计邯郸市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工程水文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工程水文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目标:了解工程水文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水文循环的基本过程,熟悉水文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应用。
技能目标:能够运用工程水文学知识进行水文计算和分析,具备一定的工程水文设计能力,能够阅读和理解水文图纸和报告。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水资源的敬畏之心,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工程水文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工程水文学的基本概念、水文循环及其过程、水文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水文计算、洪水分析与设计、地下水资源评价等。
具体安排如下:1.工程水文学的基本概念:介绍工程水文学的定义、作用和意义。
2.水文循环及其过程:讲解水文循环的基本过程,包括降水、蒸发、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
3.水文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介绍水文数据的收集方法,如降水观测、河流流量测量等,以及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
4.水文计算:教授水文计算的基本方法,如设计洪水计算、径流系数计算等。
5.洪水分析与设计:讲解洪水的特性、洪水分析的方法以及洪水设计的原则。
6.地下水资源评价:介绍地下水资源的评价方法,包括地下水补给、排泄和储量的计算。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工程水文学的基本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3.实验法:进行水文实验,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水文现象和过程。
4.讨论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水文学问题,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使用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工程水文学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
2.参考书:推荐相关的参考书籍,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工程水文课程设计参考版

工程水文课程设计参考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工程水文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包括降水、蒸发、流量、泥沙等水文要素的观测和计算方法。
学生应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中的水文问题。
在技能方面,学生应具备较强的水文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能力。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学生应认识到水文工作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培养对水文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工程水文的基本概念、水文观测方法、水文计算方法和工程水文应用。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工程水文的基本概念:降水、蒸发、流量、泥沙等水文要素的定义和关系。
2.水文观测方法:降水、蒸发、流量、泥沙等水文要素的观测设备、方法和步骤。
3.水文计算方法:降水、蒸发、流量、泥沙等水文要素的计算公式和计算方法。
4.工程水文应用:水文成果在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行中的应用案例。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包括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讲解工程水文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使学生掌握水文工作的基本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中的水文案例,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水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实验法:学生进行水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四、教学资源本节课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教材和参考书用于提供理论知识和案例分析,多媒体资料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实验结果,实验设备用于开展水文实验。
这些教学资源应具备较高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以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三个部分,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平时表现主要考察学生的课堂参与、提问和小组讨论等情况,占总评的20%。
作业包括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占总评的30%。
考试为闭卷考试,内容涵盖本节课的全部知识点,占总评的50%。
工程水文及水利计算课程设计

1. 流域概况1.1 水系及流域龙河站以上为干流,共有8条支流,其龙河站以上集水面积为1000平方公里,称为龙河流域。
1.2自然地理概况1.2.1 地形整个流域东、西、北三面环山,东西山脉在龙河站附近形成束狭的谷口,有利于建坝。
龙河上游山高谷深,坡度较陡,最高的山脉高程在950米以上,整个流域的地形由北向南倾斜。
1.2.2 地质、地貌、土壤和植被及地下水本流域属山丘区,各支流的分水线清楚,河谷两岸山坡上已形成梯田,水土保持良好。
河道弯曲大,河床不整齐,大部分为岩石河床,下游为砂砾石河床,河道糙率较大。
流域内大部分为火成岩、石灰岩等岩石,上面覆盖风化层,砂土和砂壤土,土层较薄,一般约在0.5米左右,龙河两岸有一堆阶地发育,台面平坦广阔,上部由细砂及土壤组成,土层比较厚,宜于耕作,下游农田大多砂壤土。
流域内植被良好且流域内地下水丰富,地下水位较高。
1.2.3 水文气象情况气候比较湿润,多年平均降水量约1200毫米,多年蒸发量约为996毫米,多年平均年径流深约为482毫米,多年平均径流系数约为0.4。
每年的洪水主要由6—7月的梅雨及7—10月的台风暴雨所造成,尤其是台风雨,强度大,是形成本流域大洪水的主要天气条件。
由于流域地势较陡,而且各支流汇入干流的时间比较接近,故径流易于集中,洪水来势凶猛,流域汇流时间短,自降雨开始后约6—8小时,即可出现洪峰,洪水历时不长,常在3—4天左右,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610米3/秒,发生在1965年8月20日。
2设计计算2.1 泥沙淤积计算多年平均输沙量:悬移质泥沙多年平均输沙量为2947吨/年,推移质泥沙多年平均年输沙量按悬移质输沙量的20%计。
泥沙容重平均按1.2t/m3计。
此水库正常使用年限为30年。
由上可知:Q s=2947吨/年,T=30年,γ泥沙=1.2吨/m3w0=QT=2947×30=88410吨V沙年悬=W/γ=88410/1.2=73675m3V沙年推= 20%V沙年悬=20%×73675=14735m3V沙总=V沙年悬+V沙年推=73675+14735=88410m32.2死库容的确定死水位:水位根据地形条件定为570米,按此可初定死库容,但需要根据泥沙资料及淤积年限进行校核,水库的淤积年限定为30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1 工程概况与设计任务 (2)1.1工程概况及原始资料 (2)1.2设计任务 (4)2 干流设计洪水推求 (5)2.1 特大洪水重现期N与实测系列长度n的确定 (5)2.2 洪水经验频率的计算 (6)2.3 洪水频率曲线统计参数估计和确定 (8)2.4 干流设计洪峰流量推求 (11)3 支流小流域设计洪水计算 (12)3.1 最大24小时设计暴雨过程推求 (12)3.2 产流计算 (13)3.3 汇流计算 (15)3.4 支流设计洪峰流量的确定 (17)4 桥址设计洪水流量 (18)5 桥址设计断面平均流速和设计水深 (18)6 设计感悟 (18)1 工程概况与设计任务1.1工程概况及原始资料某高速公路大桥跨越的河流断面来水由干流和支流洪水组成,干流水文站位于桥址上游1km处,资料可用来推求坝址处洪水,支流洪水由地区降雨资料推求。
干,支流与桥址位置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1干支流与桥址位置示意图干流洪水资料有年洪峰最大流量,包括调查和实测资料,见表1。
另外,还调查到桥址附近干流1900年岸坡上洪痕点2个,分别位于水文站和桥轴线上,洪痕点高程分别为121.3m和120.8m,桥址断面河床高程为115.03m,河床比降为0.5%0,床面与边坡曼宁粗糙系数n=0.012,河宽500m,据此可得该年洪峰流量,作为一个洪水统计样本点。
图1-2桥址河段年最大洪峰流量支流洪水为一小流域(流域面积为F )汇流而成。
1) 该支流流域无实测洪水流量资料,但流域中心附近有一个雨量站资料,经频率计算获得P=2%,1%所对应的最大1d 的设计点雨量分别为202.4mm, 323.8mm 。
该地区暴雨点~面折算关系见表2,该地区的最大日降雨量与最大24小时降雨量根据经验其关系为p p H H ,,2414.1日 ,设计暴雨时程分配见表3。
表1-1某地区暴雨点~面折算关系表表1-2地区最大24小时设计暴雨的时程分配表F (km 2) t (h )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1 1.000 0.945 0.911 0.884 0.864 0.847 0.834 0.823 0.815 0.807 3 1.000 0.960 0.931 0.910 0.893 0.879 0.867 0.858 0.851 0.845 6 1.000 0.977 0.957 0.942 0.928 0.917 0.907 0.899 0.892 0.886 12 1.000 0.986 0.972 0.961 0.951 0.943 0.935 0.928 0.921 0.915 241.000 0.991 0.983 0.975 0.969 0.964 0.959 0.953 0.949 0.9442) 该流域位于湿润地区,m I 流域蓄水容量为。
用同频率法求得设计%)1(86%);2(90====P mm P P mm P a a ,该流域的稳定下渗率为)/(h mm f c流域所在地区的地区综合瞬时单位线参数00,k K n n ==1.2设计任务1)推求桥址设计洪水流量2)按均匀流假设,推求坝址断面设计流量的平均流速和水深。
设计条件如下表:2 干流设计洪水推求2.1 特大洪水重现期N 与实测系列长度n 的确定1.干流设计洪水推求1)洪水资料的总长度N :洪水资料的总长度为实测资料期17年;调查期56年;考证期4年的总和,即:(年)7721=++=n n n N2)特大洪水流量判定:3/>Q Q EM ,若EM i Q Q >,可判定为特大洪水24.4958x ==∑nQi, 72.148743Q E M ==x 3)由调查资料推求水文站1900年洪峰流量o %5.01000x=,x=0.5m,推求水文站处河床高程为115.03+0.5=115.53m 水文站水深m 77.553.1153.121M 1=-=,桥址水深m 77.503.1158.120M 2=-= 推求水文站处水流断面面积2m 288550077.5A =⨯= 根据曼宁公式2/13/21i R nv =水文站处断面平均流速sm /9945.50005.077.5012.01v 2132=⨯⨯= 根据Av Q =推求水文站处洪峰流量1325.172949945.52885Q =⨯= 判定1900年,1904年,1927年为特大洪水。
2.2 洪水经验频率的计算其中有3项特大洪水,即a=3。
其经验频率按以下公式计算: 特大洪水系列:aM N MP M ,...2,11=+=则3次特大洪水经验频率分别为:0128.01771P 19211=+==P 0256.01772P 19002=+==P 0385.01773P 19043=+==P 实测洪水:系列长度为 n=1976-1960+1=17年实测期的n 项洪水,认为是在N 年中任意抽取的部分。
如果实测期n 项中有l 项是特大洪水,是属于a 项中的,即已从n 项中抽出,还剩有(n -l )项普通洪水都不超过为首的a 项特大洪水。
由于上一步中3项特大洪水可看做从N 年中随意抽取的,故其概率可假定在0~1之间分布。
在统一样本法中,认为这(n -l )项洪水的经验频率均匀分布于1-M a P 范围内,经验频率计算公式为: 实测洪水系列:n l l l m l n lm P P P a a m +++=+---+=...,2,11)1(如1960年,s m /6120Q 3m =,M=2,其经验频率为:%88.191m )1(P 1960=+--⨯-+=l n lP P M a M a2.3 洪水频率曲线统计参数估计和确定1)统计参数初估 对于不连续系列样本,假定:(n -l )年系列的均值和均方差与除去特大洪水后的(N -a )年系列的均值和均方差相等,可导出如下统计参数矩法初估公式:⎥⎦⎤⎢⎣⎡--+=∑∑=+=aj nl i i j x ln a N x N 111x⎥⎦⎤⎢⎣⎡---+--=∑∑=+=aj nl i i j v x x ln aN x x N x 1122)()(111C52994151001729420600a1=++=∑=j mjQ,84290n1=∑=i iQ3.5453017377771x 11=⎥⎦⎤⎢⎣⎡⨯--+=∑∑=+=aj nl i i j x x5311.0)(17377)(17713.54531C 1122=⎥⎦⎤⎢⎣⎡---+--=∑∑=+=aj n l i i j v x x l x x2)目估适线法确定统计参数选频率分布线行为皮尔逊Ⅲ型,并选v s C 3C = 进行第一次配线Cs/Cv=3.52第二次配线采用Cv=0.71 Cs=2.52.4 干流设计洪峰流量推求)1(ϕv p C x x +=)(s /m 3.5453x 3= Cv=0.71 85.3=ϕ得,s m C x v p /90.20359)85.371.01(3.5453)1(x 3=⨯+⨯=+⨯=ϕ3 支流小流域设计洪水计算3.1 最大24小时设计暴雨过程推求该支流流域无实测洪水流量资料,但流域中心附近有一个雨量站资料,经频率计算获得P=2%,1%所对应的最大1d 的设计点雨量分别为202.4mm, 323.8mm 。
该地区暴雨点~面折算关系见表1-1,该地区的最大日降雨量与最大24小时降雨量根据经验其关系为pp H H ,,2414.1日=。
该流域位于湿润地区,m I 流域蓄水容量为。
用同频率法求得设计%)1(86%);2(90====P mm P P mm P a a ,该流域的稳定下渗率为)/(h mm f c 。
流域所在地区的地区综合瞬时单位线参数00,k K n n ==1)最大1日面设计暴雨量利用设计资料中所提供的关系式:pp H H ,,2414.1日= mmH p 8.323=日,,所以m m736.2308.32314.1,24=⨯=p H2)流域面平均设计雨量及时程分配根据设计资料所提供的点面折算系数进行流域面平均设计雨量的计算 由设计资料,支流小流域面积230km F =根据表1-1,t=24时,F=20时折算系数为0.991,F=40时折算系数为0.983。
利用内插法,F=30Km ² 折算系数=987.02040)3040)(983.0991.0(983.0=---+所以,流域面平均设计雨量为227.736=230.7360.987⨯mm根据设计暴雨时程分配表进行设计暴雨的时程分配3.2 产流计算1)设计净雨的推求按照蓄满产流模式(B=0.2)进行设计净雨计算。
根据稳定下渗率进行地面净雨和地下净雨的划分。
根据设计资料所提供,110=m W mm ,B=0.2,由公式m mmW B W )1(+=' 得,mm 132110)2.01(W 'm m =⨯+= 根据设计资料所提供,Wo=Pa=90mm由公式A=[])1/(10)/1(1B m mmW W W +--'得,()[]67.11190/110-1132=A 2.1/1=⨯已知流域降雨量P 和初始土壤含水量0W =90时,蓄满产流模型的产流计算公式归纳为当A+P<mmW '时,[]Bmm m m W P A W W W P R +'+-+-+=10/)(1当A+P>mmW '时,R=P+m W W -0设计净雨计算表2)地面净雨与地下净雨的推求根据对设计资料中所提供的数据,本流域的稳定下渗率为1.5mm/h 。
由设计净雨过程中扣除地下净雨(等于稳定下渗率乘以净雨历时)得地面净雨过程。
其中第一时段的净雨历时c t =(2.202/14.94)x3=0.806(h )地下净雨c c t f h 下=1.5x0.806=01.2(mm),故第一时段地面净雨为1.2mm ,其余类推。
P=2%设计暴雨过程分配3.3 汇流计算1)无因次单位线),(t t u ∆与10mm 单位线),(t t u ∆的推求 由设计资料得,综合单位线参数68.5,5.100==k n ,)()(),(t t S t S t t u k k k ∆--=∆2)设计地面径流过程推求由上表得出大洪水的单位线。
由设计地面净雨过程通过单位线推求,得设计地面径流过程。
3)设计地下径流过程推求把地下径流概化为等腰三角形初六,其峰值出现在设计地面径流停止时刻(第24时段),地下径流过程的底长为设计径流底长的2倍,即h 1443242T 2T =⨯⨯==面下9324901030083.311.0h 1.0W 4=⨯⨯⨯=⨯⨯=F 下下598.3T W 2Q m ==下下下4)设计洪水过程推求3.4 支流设计洪峰流量的确定支流设计洪峰流量即为洪水流量过程线中最大值,为89.68(m^3/s)4 桥址设计洪水流量s Q Q Q /m 58.2044968.8990.203593=+=+=支干总桥址断面设计洪峰流量5 桥址设计断面平均流速和设计水深已知:洪痕点2个分别位于水文站和桥轴线上,洪痕点高程分别为121.3m 和120.8m 桥址断面河床高程为115.03m 河床比降为0.5%0 床面与边坡曼宁粗糙系数n=0.012 河宽500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