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水文分析与计算课程设计报告定稿版

河海大学水文分析与计算课程设计报告定稿版
河海大学水文分析与计算课程设计报告定稿版

河海大学水文分析与计算课程设计报告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水文分析计算课程设计报告书

学院:水文水资源

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梁忠民、李国芳

2015年06月12日

南京

目录

1、设计任务 (1)

2、流域概况 (1)

3、资料情况及计算方案拟定 (1)

4、计算步骤及主要成果 (2)

4.1 设计暴雨X p(t)计算 (2)

4.1.1 区域降雨资料检验 (2)

4.1.2 频率分析与设计雨量计算 (3)

4.2计算各种历时同频率雨量X t,P (9)

4.3 选典型放大推求X P (t) (9)

4.4 产汇流计算 (9)

4.4.1 径流划分及稳渗μ值率定 (12)

4.4.2 地表汇流 (17)

4.5 由设计暴雨X P(t)推求Q P(t) (18)

4.5.1 产流计算 (18)

4.5.2 地面汇流 (18)

4.5.3地下汇流计算 (19)

4.5.4 设计洪水过程线 (20)

5、心得体会 (22)

1、设计任务

推求江西良田站设计洪水过程线,本次要求做P 校,即推求Q 0.01%(t)。

2、流域基本概况

良田是赣江的支流站。良田站以上控制的流域面积仅为44.5km 2,属于小流域,如右图所示。年降水均值在1500~1600mm 之内,变差系数Cv 为0.2,即该地区降雨充沛,年际变化小,地处湿润地区。暴雨集中。暴雨多为气旋雨、台风雨,季节为3~8月,暴雨历时为2~3日。

3、资料情况及计算方案拟定

3.1资料情况

设计站(良田)流量资料缺乏,邻近站雨量资料相对充分,具体如表3-1:

表3-1 良田站及邻近地区的实测暴雨系列、历时洪水、特大暴雨资料

3.2 方案拟定

本次课设采用间接法推求设计洪水,即是由推求的设计暴雨,

经过产汇流计算得到设计洪水。示意图如下:

4、设计暴雨XP(t)的计算

4.1 设计暴雨X p (t)计算 4.1.1区域降雨资料检验

站名 实测暴雨流量系列 特大暴雨、历史洪水

良田 75~78 (4年) Q=216m 3

/s ,N=80(转化成X 1日,移置峡江站)

峡江 53~80 (28年) 吉安 36~80 (45年) 桑庄 57~80 (24年) X 1日

寨头 57~80 (24年) 沙港

特大暴雨

X 1日

(移置到寨头站)

为推求该区域设计面降雨量,选取吉安、桑庄、寨头与峡江四站降雨检验该区降雨是否选同一总体。选择四站1981~2013年数据(74年出现极值暴雨,不参加检验),对各站数据取自然对数,对转换后数据进行均值与方差检验,各站转换后系列的均值及方差见表4-1。

表4-1

吉安、桑庄、寨头与峡江站最大一日降雨资料均值、方差情况

1) 均值检验

选取均值差异最大的吉安站(X 1 )和峡江站(X 2)两站进行检验。

假设H : X 1 = X 2 构造统计变量:

= 0.78

取α=0.10,查得 |t α/2| =1.68 > |t|,接受假设H ,即可认为吉安、桑庄、寨头与峡江站均值相等。 2) 方差检验

选取方差差异最大的桑庄站(S 1)和寨头站(S2)两站进行检验。

假设H : S 1 = S 2 构造统计变量: =1.19

查得F α/2(55,55)=1.567 ,F 1-α/2(55,55)=0.638,所以接受域为 (0.638,1.567),则可以认为统计量F 满足接受域,即认为四个站的降雨量数据满足方差相等。

综上所述,可认为区域降雨资料来自同一总体,可以进行综合。 4.1.2频率分析与设计雨量计算

(1)特大值处理

峡江站特大暴雨由良田站历史洪水转换而来,则良田站(峡江站)的X 1日=293.9mm 。公式如下(其中,Q 为地表净峰流量(m 3/s ),m 为汇流参数,取0.7,F 为流域面积(km 2),L 为出口

断面沿主河道至分水岭的最长距离(km ),J 为沿L 的坡面和河道平均比降,t c 为净雨历时(h ),为汇流历时(h ),R 为地表径流深(mm ),n 为暴雨参数,取0.6,为稳渗率(mm/h ),取4.5,

1/2

1/222

1211()/()

()/(2)X Y m n t ms ns m n -+=??++-??统计量

用良田站计算):

沙港站特大暴雨取重现期N=150年,放置寨头站进行频率计算。

桑庄站最大一日暴雨取重现期N=150年。

(2)排位分析及频率计算

先对吉安、峡江、桑庄、寨头四个站进行频率计算,要考虑各站可能存在的特大暴雨系列值。各站的频率计算见表4-2

表4-2各站频率计算

3688.446.2 86.857.0 82.562.4 83.762.4 3787.747.4 8658.6 82.364.2 83.4 64.2 3887.548.7 85.860.2 79.565.9 82.8 65.9 398650.0 85.661.8 7867.6 82.2 67.6 4084.451.3 84.563.4 77.669.3 79.569.3 4184.352.6 83.765.0 76.771.0 79.1 71.0 4282.253.8 82.166.5 74.572.7 78.5 72.7 4381.955.1 80.968.1 72.474.4 76.5 74.4 4481.356.4 80.469.7 72.476.1 75.6 76.1 4580.857.7 7871.3 70.877.8 74.177.8 4680.359.0 77.472.9 70.779.5 70.6 79.5 4779.660.3 77.274.5 70.281.2 70.581.2 487961.5 76.976.1 7082.9 69.7 82.9 4976.662.8 7577.7 6984.6 69.584.6 507664.1 7479.3 64.486.3 68.286.3 5174.265.4 71.880.9 63.788.1 63.588.1 5273.966.7 70.982.5 60.889.8 62.0 89.8 5373.167.9 70.484.1 60.691.5 59.7 91.5 5472.669.2 69.985.7 59.493.2 59.0 93.2 5571.770.5 69.487.3 57.894.9 58.4 94.9 5671.571.8 61.588.8 54.196.6 57.796.6 5770.973.1 60.690.4 41.398.3 50.498.3 5870.574.4 60.392.0

597075.6 58.893.6

6069.976.9 50.795.2

6169.878.2 45.296.8

626979.5 44.598.4

6368.780.8

6467.982.1

6564.383.3

6663.684.6

676385.9

6862.287.2

6960.988.5

7059.589.7

7158.491.0

7257.992.3

7357.293.6

7456.594.9

755696.2

7655.697.4

7744.398.7

(3)四站适线结果图

吉安站:

峡江站:

桑庄站:

寨头站:

(4)四站均值计算结果及其适线图

图4-2 5个雨量站年最大雨量频率曲线

(5)推求X1日,P=0.01%

由上表查处X(1日,P=0.01%)=461.9mm,则X(24h,P=0.01%)=1.1*X(1日,=508.09mm。

P=0.01%)

4.2计算各种历时同频率雨量X t,P

由暴雨公式推算t=3h,6h,9h,12h,15h,18h,21h,24h的设计暴雨值,结果如表4-3。

表4-3 各短历时设计暴雨

4.3 选典型放大推求X P (t)

4.4 产汇流计算

在设计暴雨中,由于稀遇频率的设计暴雨量很大,损失相对较小,因此,一般采用简化模型。即前段降雨尽量满足土壤蓄水量,即初损,而后假定稳渗率,算定地面径流深R 上和地下径流深R下,再列表求出,如与假定的相符,则假定的即为所求值。

径流分割

点绘良田站76.6、毛背站75.5、76.7以及77.6的流量和雨量过程。利用平割法计算R t,利用斜线分割法进行水源划分。先寻找洪水过程的直接径流终止点B,然后用斜线连接起涨点A与终止点B,将实测流量过程线分为两部分,斜线AB上部分为直接径流RS,下部分为地下径流RG。本次课设先采用梯形面积法求得RG,再用

R t-RG求得RS。

计算初损

,其中,x为总降雨量,R为总径流,R=R t。

率定μ

1、假定μ,计算R

下和R上。时段取△t=1h。

若时段的降雨量累积和小于初损量,则全部雨量补充初损值。

当累积降雨量大于初损值时,开始产生径流。

当X(t)≤μ时,全部产生底下径流,则R下(t)=μ,R上(t)=0;

当X(t)>μ时,R下(t)=μ,R上(t)=X(t)-μ。

2、判断μ值的正确性。

若RS=ΣR上,RG=ΣR下,则μ值即为良田站76.6所确定的μ值;

否则重新假定μ,转1。

4.4.1 径流划分及稳渗μ值率定

(1)良田站76年6月17日

表4-4良田站1976年6月17日次洪μ值率定

(2)毛背站75年5月13日

表4-5 毛背站1975年5月13日次洪μ值率定

(3)毛背站76年7月9日

表4-6 毛背站1976年7月9日次洪μ值率定

(4)毛背站77年6月26日

表4-7 毛背站1977年6月26日次洪μ值率定

(5)各场次洪水的径流分割结果及率定所得μ值

表4-8 各场次洪水的径流分割结果及率定所得μ值

4.4.2 地表汇流

地面汇流的计算方法有经验公式法(如单位线、经验公式等)和推理公式法(如等流时线法、水科院推理公式法、推理△过程线法、汇流系数法等)。本次采用八省一院公式。

(1)

(2)

其中,Q为地表洪峰流量(m3/s),m为汇流参数,取0.7,F 为流域面积(km2),L为出口断面沿主河道至分水岭的最长距离(km),J为沿L的坡面和河道平均比降,t c为净雨历时(h),为汇流历时(h),R为地表径流深(mm),n为暴雨参数,取0.6,为稳渗率(mm/h),取4.5。

对于良田流域,,因此采用式(2)。

(1)m初值的确定

表4-9 m初值确定

故四站综合, =(0.31+0.6+0.8+0.75)/4=0.62

(2)m值的检验(以毛背站76.7为例)

计算步骤

(1)根据表18中计算的初值m、八省一院公式,对该次的降雨过程的每个推求,

(2)对每个Q i,假定过程线为三角形,底宽为Q i出现在处。

(3)将各时段的三角形过程进行叠加,与实测洪水(扣除地下径流)对比。如相差太大重新假定m,重新计算。

表4-10 m=0.62时的地表流量Qs及对应底宽T

表4-11m=0.62时的地表流量演算

毛背站1976年7月9日地表径流过程线(m=0.62)

表4-12 m=0.56时的地表流量Qs及对应底宽

表4-13 m=0.56时的地表流量演算

毛背站1976年7月9日地表径流过程线(m=0.56)

可以看出m=0.56时实测与计算径流量线拟合的更好。

(3)m值综合(以毛背站76.7为例)

点绘各次洪水的 Q/F~m图,取上端趋于稳定的m值,为设计暴雨之m值。

表4-14 各场次洪水Qs/F~ m关系统计

由各次洪水的 Q/F~m图,取上端趋于稳定的m值(为0.8),设计暴雨之m值(实际运用时,选用通过检验后的四站m值进行综合,为0.7)。

4.5 由设计暴雨X P(t)推求Q P(t)

4.5.1 产流计算

由4.4可知,mm/h,再按前面过程分水源,(I=0)。

计算结果见表20。

表4-15 产流计算及分水源

4.5.2 地面汇流

表4-16 Qs、T i计算

表4-17 地表汇流计算

4.5.3地下汇流计算

Ts(Δt=1h)为37,则Tg(Δt=1h)为74,Rg(mm)为105.6mm,Q gm(m3/s)为35.3。具体计算表格如表4-17。

表4-17 地下汇流计算表格

4.5.4 设计洪水过程线

计算结果见表4-18。

表4-18 设计洪水过程线

5、心得体会

一周的水文分析计算课设很快结束了。由于刚结束水利计算枯燥的课程设计,本以为水文分析的工作量应该会有所减少,但事实证明其过程并不如预想的美好。

由于种种原因,我第一天都没有进行课设,所以直到第二天开始入手后,始终有一种追赶者的感觉。可我并没有敷衍过程,每一步都是经过了自己的认真计算。在具体计算分析过程中,我遇到了以下几点问题或收获:(1)利用斜线法进行径流分割时,更多地是靠自我感觉,而并没有定量地算出应选择某一段,所以每个人会存在选取误差;

(2)对m值检验时,由实测值和计算值的图形拟合程度来判断是否正确。但拟合程度也是凭个人主观意识,并没有具体的误差要求。(估计是老师很善良,减少了我们的工作量);(3)在产汇流计算时,涉及到了大量的插值计算工作。之前我是自己在每一行或列都插入公式,后来运用了trend函数,不过在行列树比较多的情况下也十分繁琐。但如果能运用VBA程序,就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这也是我如后需要努力的地方。

水文计算课程设计报告

设计任务一 飞口水利枢纽位于青河中游,流域面积为10100km.试根据表5—3及5—4所给资料,推求该站设计频率为95%的年径流及其分配过程,并与本流域上下游站和邻近流域资料比较,分析成果的合理性。 5-3 青口站实测年平均流量表 5-4 飞口站枯水年逐月平均流量表

5-5 青河及邻近流域各测站年径流量统计参数 青口站年最大洪峰流量理论频率曲线计算表 由表格可算出Q Cv

其中Ki=17.18 为各项模比系数,列于表中第(5)栏, 说明计算无误,=0.5929 为第(7)栏的总和。 选配理论频率曲线 (1)由Q=597m /s,Cv=0.2,并假定Cs=2.5Cv,查附表1,得出相应于不同频率P的值,列于表4-2的第二栏按Qp=Q(Cv P+1)计算P,列入第(3)栏。将表4-2中的第(1)栏和第(3)栏的对应值点绘曲线,发现理论频率曲线上段和下段明显偏低,中段稍微偏高。(2)修正参数,重新配线。根据统计参数对频率曲线的影响,需增大Cs。因此,选取Q=597m /s,Cv=0.20,Cs=3Cv,再次配线,该线与经验频率点据配合良好,即可作为目估适线法最后采用的理论频率曲线。 4-2 理论频率曲线选配计算表 此处选择Cs=3Cv,运用公式Qp=Q (Cv p+1)通附录(查表可查出p值)需求推出95%的年径流=-1.45 Qp=597[0.2×(-1.49×0.2+1)] Qp=419.09 Qp=419 m /s 3. 典型年的选择 从青口站的17年径流资料中可看出1970.5~1971.4年,1976.5~1977.4年,1977.5~1978.4年年径流量分别396m /s,438m /s,377m /s都与年径流量比较接近。

并行计算1

并行计算 实 验 报 告 学院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生姓名 学号 年班级 2016年5 月20 日

一、实验内容 本次试验的主要内容为采用多线程的方法计算pi的值,熟悉linux下pthread 形式的多线程编程,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并分析以及加速比曲线分析,从而对并行计算有初步了解。 二、实验原理 本次实验利用中值积分定理计算pi的值 图1 中值定理计算pi 其中公式可以变换如下: 图2 积分计算pi公式的变形 当N足够大时,可以足够逼近pi,多线程的计算方法主要通过将for循环的计算过程分到几个线程中去,每次计算都要更新sum的值,为避免一个线程更新sum 值后,另一个线程仍读到旧的值,所以每个线程计算自己的部分,最后相加。三、程序流程图 程序主体部分流程图如下:

多线程执行函数流程图如下: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

令线程数分别为1、2、5、10、20、30、40、50和100,并且对于每次实验重复十次求平均值。结果如下: 图5 时间随线程的变化 实验加速比曲线的计算公式类似于 结果如下: 图5 加速比曲线 实验结果与预期类似,当线程总数较少时,线程数的增多会对程序计算速度带来明显的提升,当线程总数增大到足够大时,由于物理节点的核心数是有限的,因此会给cpu带来较多的调度,线程的切换和最后结果的汇总带来的时间开销较大,所以线程数较大时,增加线程数不会带来明显的速度提升,甚至可能下降。 五、实验总结

本次试验的主要内容是多线程计算pi的实现,通过这次实验,我对并行计算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上学期的操作系统课程中,已经做过相似的题目,因此程序主体部分相似。不同的地方在于,首先本程序按照老师要求应在命令行提供参数,而非将数值写定在程序里,其次是程序不是在自己的电脑上运行,而是通过ssh和批处理脚本等登录到远程服务器提交任务执行。 在运行方面,因为对批处理任务不够熟悉,出现了提交任务无结果的情况,原因在于windows系统要采用换行的方式来表明结束。在实验过程中也遇到了其他问题,大多还是来自于经验的缺乏。 在分析实验结果方面,因为自己是第一次分析多线程程序的加速比,因此比较生疏,参考网上资料和ppt后分析得出结果。 从自己遇到的问题来看,自己对批处理的理解和认识还比较有限,经过本次实验,我对并行计算的理解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也意识到了自己存在的一些问题。 六、程序代码及部署 程序源代码见cpp文件 部署说明: 使用gcc编译即可,编译时加上-pthread参数,运行时任务提交到服务器上。 编译命令如下: gcc -pthread PI_3013216011.cpp -o pi pbs脚本(runPI.pbs)如下: #!/bin/bash #PBS -N pi #PBS -l nodes=1:ppn=8 #PBS -q AM016_queue #PBS -j oe cd $PBS_O_WORKDIR for ((i=1;i<=10;i++)) do ./pi num_threads N >> runPI.log

武汉大学水文测验实习报告

水文测验实习报告 韦昭华 2014301580040

目录 实验一:气象要素观测实验 (3) 1.观测场 (3) 2.百叶箱 (5) 3.气温的测量 (6) 4.空气湿度的测量 (8) 5.风的测量 (9) 实验二:水文年鉴查阅和使用 (10) 实验三:参观汉口水文监测站 (14) 1.降水的观测 (17) 2.蒸散发的观测 (18) 3.参观水情气象遥测系统 (19) 实验四:流量观测 (21) 实验五:水下地形测量 (27)

实验目的: 水文资料是水利水电工程及其它建设工程规划设计的基本依据,而水文资料来源于水文测验。水文测验包括水位、流量、含沙量、输沙率、降水、蒸发、地下水水位、水质等的测定与收集,这些资料收集工作要借助于水文仪器来进行, 要靠一整套方法来完成。动手操作仪器,了解水文测验的基本方法等就是水文实习课的基本要求 实验一:气象要素观测实验 实验目的: 气象学是研究大气中所发生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科学。陆地水文学是研究陆地上水文循环规律的科学,包括降水的时空分布,水分的蒸发,以及地表径流和河川径流的形成过程等。 气象观测中空中气象观测和地面气象观测观测两种。本次实验进行地面气象观测,其指在地面上用目力和用设置在地面的仪器直接进行的观测。 地面气象观测的内容包括云、能见度、天气现象、风、温度、湿度、气压、降水、蒸发、日照及地温等。

1.观测场 观测场的要求: 地点一般设在能较好地反映本地较大范围气象要素特点的地方,四周必须空旷平坦,避免局部地形的影响。在城市或工矿区,观测场应选择在城市或工矿区最多风向的上风方。观测场边缘与四周孤立障碍物高度的十倍以上;距离较大水体(水库、湖泊、河海)的最高水位线,水平距离至少在 100m以上。观测场大小应为 25m×25m,如确因条件限制,可为 16m(东西向)×20m(南北向)。场地应该平整,保持有均匀草层。为保护场地的自然状态,场内要铺设0.3~0.5m宽的小路,只准在小路上行走。观测场四周应设高度约 1.2m 的稀疏围栏且四周 10m范围内不能种植高杆作物须能保持气流畅通。要保持场内整洁,经常清除观测场上的杂物。 仪器布置要求: (1)高的仪器安置在北面,低的仪器顺次安置在南面,东西排列成行;仪器之间,南北间距不小于 3m,东西间距不小于 4m。仪器距围栏不小于 3m;观测场门最好开在北面,仪器安置在紧靠东西向小路的南面;

实验2 大数据分析平台中HDFS的使用

1、HDFS 预备知识 2、HDFS 读写数据的过程 (一) 实验目的 1.理解HDFS 在Hadoop 体系结构中的角色; 2.理解HDFS 存在的原因; 3.理解HDFS 体系架构; 4.理解HDFS 读写数据过程; 5.熟练使用HDFS 常用的Shell 命令。 (三) 实验环境 1.在HDFS 中进行目录操作; 2.在HDFS 中进行文件操作; 3.从本机中上传文件到HDFS ; 4.从HDFS 下载文件到本机。 (四) 实验步骤 (二) 实验要求 1.大数据分析实验系统(FSDP ); 2.CentOS 6.7; 3. Hadoop 2.7.1。 分布式文件系统(Distributed File System )是指文件系统管理的物理存储资源不一定直接连接在本地节点,而是通过计算机网络与节点相连。 HDFS (Hadoop 分布式文件系统,Hadoop Distributed File System )是一种适合运行在通用硬件上的分布式文件系统,它是一个高度容错性的系统,适合部署在廉价的机器上。HDFS 能提供高吞吐量的数据访问,非常适合大规模数据集上的应用。 HDFS 为大数据分析平台的其他所有组件提供了最基本的存储功能。它具有高容错、高可靠、可扩展、高吞吐率等特征,为大数据存储和处理提供了强大的底层存储架构。 HDFS 采用主/从(master/slave )式体系结构,从最终用户的角度来看,它就像传统的文件系统,可通过目录路径对文件执行增删改查操作。由于其分布式存储的性质,HDFS 拥有一个NameNode 和一些DataNode ,NameNode 管理文件系统的元数据,DataNode 存储实际的数据。 1.HDFS 预备知识; 2.HDFS 读写数据的过程; 3.HDFS 的目录和文件操作。 HDFS 提供高吞吐量应用程序访问功能,适合带有大型数据集的场景,具体包括: ?数据密集型并行计算:数据量大,但是计算相对简单的并行处理,如大规模Web 信息搜索; ? 计算密集型并行计算:数据量相对不是很大,但是计算较为复杂的并行处理,如3D 建模与渲染、气象预报、科学计算等; ? 数据密集型与计算密集型混合的计算,如3D 电影渲染等。 HDFS 读数据的过程 HDFS 写数据的过程 普通文件系统主要用于随机读写以及与用户进行交互,而HDFS 则是为了满足批量数据处理的要求而设计的,因此为了提高数据吞吐率,HDFS 放松了一些POSIX 的要求,从而能够以流方式来访问文件系统数据。

大学水文分析及计算课程设计报告

水文分析计算课程设计报告书 学院:水文水资源 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梁忠民、国芳

2015年06月12日 南京 目录 1、设计任务 (1) 2、流域概况 (1) 3、资料情况及计算方案拟定 (1) 4、计算步骤及主要成果 (2) 4.1 设计暴雨X p(t)计算 (2) 4.1.1 区域降雨资料检验 (2) 4.1.2 频率分析与设计雨量计算 (3) 4.2计算各种历时同频率雨量X t,P (9) 4.3 选典型放大推求X P (t) (9) 4.4 产汇流计算 (9) 4.4.1 径流划分及稳渗μ值率定 (12) 4.4.2 地表汇流 (17) 4.5 由设计暴雨X P(t)推求Q P(t) (18) 4.5.1 产流计算 (18) 4.5.2 地面汇流 (18) 4.5.3地下汇流计算 (19) 4.5.4 设计洪水过程线 (20) 5、心得体会 (22)

1、设计任务 推求良田站设计洪水过程线,本次要求做P校,即推求Q0.01%(t)。 2、流域基本概况 良田是赣江的支流站。良田站以上控 制的流域面积仅为44.5km2,属于小流域, 如右图所示。年降水均值在1500~ 1600mm之,变差系数Cv为0.2,即该 地区降雨充沛,年际变化小,地处湿润地 区。暴雨集中。暴雨多为气旋雨、台风雨, 季节为3~8月,暴雨历时为2~3日。 3、资料情况及计算方案拟定 3.1资料情况 设计站(良田)流量资料缺乏,邻近站雨量资料相对充分,具体如表3-1: 表3-1 良田站及邻近地区的实测暴雨系列、历时洪水、特大暴雨资料 站名实测暴雨流量系列特大暴雨、历史洪水 良田75~78 (4年)Q=216m3/s,N=80(转化成X1日,移置峡江站)峡江53~80 (28年) 36~80 (45年) 桑庄57~80 (24年)X1日=416mm,N=100~150(74.8.11) 寨头57~80 (24年) 沙港特大暴雨X1日=396mm,N=100~150(69.6.30)

水文水利计算课程设计

石河子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 《水文学及水利计算》课程设计 班级:10级农水四班 姓名:倪显锋 学号:88 指导老师:刘兵 设计成绩: 水利建筑工程学院 2012年6月30日——7月13日

目录 (1)任务书 -------------------------------------------------------------第 3页 (2)设计来水过程计算------------------------------------------------第6页 (3)设计用水过程计算------------------------------------------------第18页 (4)不计损失兴利调节计算------------------------------------------第20页 (5)计入损失兴利调节计算------------------------------------------第22页 (6)设计洪水过程计算------------------------------------------------第27页 (7)调洪计算

------------------------------------------------------------第34页 (8)课程设计心得------------------------------------------------------第36页 一任务书 一、目的 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主要目的在于:较系统的复习、巩固所学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生产的问题;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设计工作的内容、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选题 本课程为:安集海灌区引、蓄水工程规划设计中的水文水利计算。 三、资料 (一)位置 安集海灌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沙湾县境内的西部,距沙湾县城约20公里。处于准葛尔盆地南缘,天山北坡的八音沟河冲积扇和冲积平原上。 (二)水源及水文 1、水源 主要水源是八音沟河,其次春季有部分融雪水。 2、水文资料 ①八音沟发源于天山山系中部的伊乃尔卡山的北坡。全长约100-120公 里,河川径流主要为高山冰雪补给,山区暴雨对洪水的形成起重要作用。黑山头水文站为基本测站,建于1954年,为准备渠首上移,于1966年在头道

水文地质勘察课程设计指导书讲解

《水文地质勘察》课程设计指导书 《水文地质勘察》是一门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重要专业课程,该课程除课堂讲授水文地质勘察基本原理和工作方法外,还要特别加强对学生实践知识、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本课程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巩固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及编写报告的初步能力,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编写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一、课程设计名称 1、东王村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水资源供水意义分析 2、编制3号专门水文地质孔设计柱状图 3、宝兰高速铁路ZK03钻孔岩心编录 二、方法与步骤 1、认真仔细阅读东王村地区水文地质资料。包括水文地质图(图1),(平面图、剖面图)及相关资料(表1、表 2、表3); 2、在系统分析东王村地区地质背景(地形、地层、构造)的基础上,对该区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分析; 3、东王村地区地下水资源供水意义分析; 4、编写课程设计报告。 5、编制3号专门水文地质孔设计柱状图。 6、认真阅读宝兰高速铁路ZK03钻孔资料,对岩心进行编录并绘制钻孔柱状图。 三、有关基本知识 1、水文地质图 水文地质图是反映一个地区地下水情况及其与自然地理和地质因素相互关系的图件。它是根据水文地质调查的结果绘制的。通常由一张图(主图)或一套相同比例尺的辅助图件来表示含水层的性质和分布、地下水的类型、埋藏条件、化学成分与涌水量等。主图是为对区域地下水的形成与分布建立总的概念而编制的反映主要水文地质特征的综合性图件,即综合水文地质图。辅助图件则包括基础性图件(如地质图、地貌图、实际材料图等)、地下水单项特征性图件(如潜水等水位线及埋深图、承压水等水压线图、水化学类型分区图、地下水储量分区图等)以及专门性水文地质图(如供水水文地质图、矿区水文地质图、环境水文地质图、地下水开采条件分区图等),一般是小面积大比例尺,针对某一方面或某一项自然改造利用而编制的图件。

多核编程与并行计算实验报告 (1)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多核编程与并行计算实验报告 姓名: 日期:2014年 4月20日

实验一 // exa1.cpp : Defines the entry point for the console application. // #include"stdafx.h"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void ThreadFunc1(PVOID param) { while(1) { Sleep(1000); cout<<"This is ThreadFunc1"<

实验二 // exa2.cpp : Defines the entry point for the console application. // #include"stdafx.h" #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DWORD WINAPI FunOne(LPVOID param){ while(true) { Sleep(1000); cout<<"hello! "; } return 0; } DWORD WINAPI FunTwo(LPVOID param){ while(true) { Sleep(1000); cout<<"world! "; } return 0; }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int input=0; HANDLE hand1=CreateThread (NULL, 0, FunOne, (void*)&input, CREATE_SUSPENDED,

渭南某水库水文水利计算

水文水利计算课程设计 第一章概况 一、基本情况 某河是渭河南岸较大的一级支流,发源于秦岭北麓太白山区,流域面积,干流全长,河道比降1/60~1/70。流域内林木茂盛,植被良好,水流清澈,水质优良。该河干流上有一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积686 km2。 拟在该河干流上修建一水库,其坝址位于水文站上游公里处,控制流域面积673km2。该水库将承担着下游和渭河的防洪任务,下游的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洪水,水库设计标准为100年一遇洪水,校核标准为1000年一遇洪水。该水库建成后将承担本地区37万亩的农业用水任务和临近城市的供水任务,农业用水的保证率为75%,城市供水的保证率为95%。 二、基本资料 1、径流 水文站有实测的1951~2000年逐月径流资料。(见附表1-1) 2、洪水 水文站有实测的1950~2000年洪水资料,经整理摘录的逐年洪峰流量(见附表1-2),同时调查到该水文站在1890和1930年曾经发生过两次大洪水,其洪峰流量资料(见表附1-2)。并计算出了不同频率洪量(见附表1-3)和典型洪水过程(见附表1-4)。 3、农业用水 根据该灌区的作物组成和灌溉制度,分析计算的灌区不同频率灌溉需水量见表12。 4、城市用水

城市供水每年按亿m3计,年内采用均匀供水。 5、水库特性 水库库容曲线(见图1-1)。水库死水位为,泄洪设施为开敞式无闸溢洪道,断面为矩形,宽度为30米。根据本地区气象资料和地质资料,水库月蒸发量和渗漏量分别按当月水库蓄水量的2%和%计。 图1-1 水库水位~库容系曲线关 水库在汛期输水洞按其输水能力泄洪,输水洞进口高程为722m,内径为4m, 设计流量为70m3/s。 第二章水库的入库径流特征分析 一、水文资料审查 1、资料的可靠性审查。 因为各种数据资料均摘自《水文年鉴》,故可靠性较高。 2、资料的一致性审查

水文分析计算课程设计-2.设计暴雨

2、设计暴雨推求 依据良田站控制小流域的特点,本次计算区域设计面降雨首先采用区域综合法计算面设计暴雨量,然后依据暴雨公式计算短历时设计降雨量,并选取典型暴雨同频率放大推求设计暴雨过程。 1. 区域降雨资料检验 为推求该区域设计面降雨量,选取吉安、桑庄、寨头与峡江四站降雨检验该区降雨是否选同一总体。选择四站1957~80年数据(74年出现极值暴雨,不参加检验),对各站数据取自然对数,对转换后数据进行均值与方差检验,各站转换后系列的均值及方差见表2-1。 表2-1 吉安、桑庄、寨头与峡江站最大一日降雨资料取对数转换后 的均值与方差 项目P吉安P峡江P桑庄P寨头 均值X 4.562 4.453 4.519 4.482 样本方 差0.0980.0970.1460.071 1)均值检验 选取均值差异最大的吉安站(X 1 )和峡江站(X2)两站进行检验。 假设H : X1 = X2 构造统计变量: 取α=0.10,查得|tα/2|=1.68>|t|,接受假设H,即可认为吉安、桑庄、寨头与峡江站均值相等。 2)方差检验 选取方差差异最大的桑庄站(S1)和寨头站(S2)两站进行检验。 假设H : S 1 = S 2 构造统计变量:

取α=0.10,查得F1=2.05,F2=0.49。可认为F2

螳螂川青龙~蔡家村河段电站水文分析计算报告

昆明市西山区 螳螂川青龙~蔡家村河段水电站工程 初步设计报告 2.水文

目录 2.水文 (1) 2.1流域概况 (1) 2.1.1自然地理及河流概况 (1) 2.1.2流域内水利工程分布情况 (3) 2.1.4水文气象概况 (7) 2.2水文基本资料 (8) 2.2.1水文气象站点 (8) 2.2.2水文资料“三性”分析 (8) 2.3径流 (12) 2.3.1滇池入湖水量计算 (12) 2.3.2滇池出湖水量计算 (12) 2.3.3滇池~蔡家村站区间水量计算 (15) 2.3.4蔡家村站规划水平年径流量计算 (16) 2.3.5年径流合理性分析 (18) 2.3.6电站设计年径流量 (19) 2.3.7设计代表年径流分配 (20) 2.4洪水 (21) 2.4.1洪水标准 (21) 2.4.2洪水特性分析 (21) 2.4.3蔡家村水文站设计洪水计算 (22) 2.4.4设计洪水合理性检查 (23) 2.4.5电站坝址设计洪水 (25) 2.5枯季施工洪水 (25) 2.6泥沙 (26)

2.水文 2.1流域概况 2.1.1自然地理及河流概况 普渡河属金沙江下段右岸一级支流,位于东经102°09′~103°05′、北纬24°28′~26°18′范围内,流域地势南低北高、东高西低,南部为滇池盆地,北部为禄劝深山河谷,南北最长205 km,东西最宽90 km,平均海拔高程2250 m,涵盖了昆明市嵩明县、官渡区、盘龙区、五华区、西山区、呈贡县、晋宁县、安宁市、富民县、禄劝县、寻甸县、东川市共12个县(市)区和楚雄州禄丰县、武定县一部份。流域东面受禄劝县拱王山(向南延伸至嵩明县草白龙山及呈贡县梁王山)控制,与东川市小江水系、寻甸县牛栏江水系及宜良县南盘江水系相分隔,流域西面受武定县及禄劝县境内三台山(向南延伸至禄丰县及安宁市)控制,与武定县猛果河水系相分隔,流域南面则背靠晋宁县白龙山,与玉溪市元江流域为枕,流域北面为金沙江河谷,为普渡河金沙江汇入口。 根据云南省水利厅2002年7月出版的《云南省河流状况》调查报告,普渡河发源于嵩明县大哨乡梁王山喳啦箐,源地高程2705 m,河口处高程762 m,全河总落差1943 m,全长363.6 km,平均比降5.3‰,控制径流面积11657 km2。 习惯上将普渡河流域分为三段,滇池出口海口以上为普渡河上游区,称为滇池流域,控制径流面积2920 km2,河长(含滇池)120 km,其中:滇池水面30.2 km,滇池入湖干流盘龙江嵩明境内河长46.6 km,官渡区境内河长37.7 km,盘龙区境内河长5.5 km。

水利水能计算课程设计完整版

水利水能计算课程设计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隔河岩水库水文水利计算》任务书一,任务 (一)水文计算 1,设计年径流计算 (1)资料审查分析 (2)设计保证率选择 (3)频率计算确定设计丰水年、设计中水年、设计枯水年的年径流量 (4)推求各设计代表年的径流过程 2,设计洪水过程线及校核洪水过程线的推求 (1)审查资料 (2)确定设计标准及校核标准 (3)频率计算求设计洪峰设计流量 (4)求出设计洪水及校核洪水过程线 (二)水能计算 (1)了解水库兴利运用方式 (2)计算保证出力 (3)计算多年平均发电量 (4)装机容量的选择(最大工作容量、备用容量和重复容量)二,成果要求 (1)课程设计报告组成: A、封面; B、任务书; C、目录; D、正文; E、参考文献;

(2)课程设计要求: 要求条理清楚,书写工整,数据正确,表格整齐、清楚。计算必须写明计算条件、公式来源、符号的含义、计算 方法及计算过程,并附有必要的图纸。 目录 第一章参考资料 流域概况. 5 水文资料................................ .6 径流资料 (6) 洪水资料……………………………………. .7 水能资料............................ . (10) 第二章水文计算 设计年径流计算……… .13 资料审查分析 (13) 设计保证率选择 14 频率计算确定设计丰、中、枯水年年径流量 15 推求各设计代表年的径流过程 17 设计洪水过程线及校核洪水过程线的推求 21 审查资料 21 确定设计标准和校核标准 22 频率计算求设计洪峰、设计洪量 24 求出设计洪水及校核洪水过程线 26 第三章水能计算

并行计算第一次实验报告

并行计算上机实验报告题目:多线程计算Pi值 学生姓名 学院名称计算机学院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时间

一. 实验目的 1、掌握集群任务提交方式; 2、掌握多线程编程。 二.实验内容 1、通过下图中的近似公式,使用多线程编程实现pi的计算; 2、通过控制变量N的数值以及线程的数量,观察程序的执行效率。 三.实现方法 1. 下载配置SSH客户端 2. 用多线程编写pi代码 3. 通过文件传输界面,将文件上传到集群上 4.将命令行目录切换至data,对.c文件进行编译 5.编写PBS脚本,提交作业 6.实验代码如下: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static double PI=0; static int N=0; static int numOfThread=0; static int length=0; static int timeUsed=0; static int numOfThreadArray[]={1,2,4,6,8,10,12,14,16,20,24,30}; static int threadArraySize=12; static int nTime=4; static int repeatTime=30; static double totalTime=0; struct timeval tvpre, tvafter; pthread_mutex_t mut; clockid_t startTime,endTime;

河海大学水文分析与计算课程设计报告定稿版

河海大学水文分析与计算课程设计报告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水文分析计算课程设计报告书 学院:水文水资源 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梁忠民、李国芳 2015年06月12日 南京 目录 1、设计任务 (1) 2、流域概况 (1) 3、资料情况及计算方案拟定 (1) 4、计算步骤及主要成果 (2) 4.1 设计暴雨X p(t)计算 (2) 4.1.1 区域降雨资料检验 (2) 4.1.2 频率分析与设计雨量计算 (3) 4.2计算各种历时同频率雨量X t,P (9) 4.3 选典型放大推求X P (t) (9) 4.4 产汇流计算 (9) 4.4.1 径流划分及稳渗μ值率定 (12) 4.4.2 地表汇流 (17) 4.5 由设计暴雨X P(t)推求Q P(t) (18) 4.5.1 产流计算 (18) 4.5.2 地面汇流 (18)

4.5.3地下汇流计算 (19) 4.5.4 设计洪水过程线 (20) 5、心得体会 (22)

1、设计任务 推求江西良田站设计洪水过程线,本次要求做P 校,即推求Q 0.01%(t)。 2、流域基本概况 良田是赣江的支流站。良田站以上控制的流域面积仅为44.5km 2,属于小流域,如右图所示。年降水均值在1500~1600mm 之内,变差系数Cv 为0.2,即该地区降雨充沛,年际变化小,地处湿润地区。暴雨集中。暴雨多为气旋雨、台风雨,季节为3~8月,暴雨历时为2~3日。 3、资料情况及计算方案拟定 3.1资料情况 设计站(良田)流量资料缺乏,邻近站雨量资料相对充分,具体如表3-1: 表3-1 良田站及邻近地区的实测暴雨系列、历时洪水、特大暴雨资料 3.2 方案拟定 本次课设采用间接法推求设计洪水,即是由推求的设计暴雨, 经过产汇流计算得到设计洪水。示意图如下: 4、设计暴雨XP(t)的计算 4.1 设计暴雨X p (t)计算 4.1.1区域降雨资料检验 站名 实测暴雨流量系列 特大暴雨、历史洪水 良田 75~78 (4年) Q=216m 3 /s ,N=80(转化成X 1日,移置峡江站) 峡江 53~80 (28年) 吉安 36~80 (45年) 桑庄 57~80 (24年) X 1日 寨头 57~80 (24年) 沙港 特大暴雨 X 1日 (移置到寨头站)

(完整版)水文水利计算课程设计

目录 第一章设计水库概况 (1) 1.1流域概况 (1) 1.2工程概况 (1) 第二章年径流分析计算 (4) 2.1 径流资料来源 (4) 2.2 年径流资料的审查 (4) 2.2.1 资料可靠性审查 (4) 2.2.2 资料一致性审查 (4) 2.2.3 资料代表性审查 (4) 2.3 设计年径流分析计算 (4) 2.3.1 水利年划分 (4) 2.3.2 绘制年径流频率曲线 (4) 2.3.2.1 频率曲线线型选择 (4) 2.3.2.2 经验频率计算 (5) 2.3.2.3 频率曲线参数估计 (5) 2.3.2.4 绘制频率曲线 (5) 2.3.3 计算成果 (7) 2.3.4成果合理性分析 (7) 2.4 设计代表年径流分析计算 (7) 2.4.1 代表年的选择应用实测径流资料选择代表年的原则: (7) 2.4.2 设计代表年径流年内分配计算 (7) 2.4.3 代表年内径流分配成果 (7) 第三章设计洪水分析 (9) 3.1 洪水资料的审查 (9) 3.1.1 洪水资料可靠性审查 (9) 3.1.2 洪水资料一致性审查 (9) 3.1.3 洪水资料代表性审查 (9) 3.2 特大洪水的处理 (9) 3.3 设计洪水分析计算 (9) 3.3.1 频率曲线线型选择 (9) 3.3.2 经验频率计算 (9)

3.3.3 频率曲线参数估计 (10) 3.3.4 绘制频率曲线 (10) 3.3.5 成果合理性分析 (13) 3.3.6 计算成果 (13) 3.4 设计洪水过程线 (13) 3.4.1 典型洪水过程线的选取 (13) 3.4.2 推求设计洪水过程线方法 (13) 3.4.3 计算成果 (14) 3.4.4 设计洪水过程线的绘制 (14) 第四章兴利调节 (16) 4.1 兴利调节计算的方法 (16) 4.2 兴利调节计算 (16) 4.2.1 来水量的确定 (16) 4.2.2 用水量的确定 (16) 4.2.2.1 灌溉用水量的确定 (16) 4.2.2.2 城镇生活供水 (16) 4.2.3 死水位与死库容的确定 (17) 4.2.3.1死水位的确定 (17) 4.2.3.2 死库容的确定 (17) 4.2.3水量损失的确定 (18) 4.2.4 渗漏损失 (18) 4.2.5 计入水量损失的兴利调节 (18) 4.2.7 计算成果 (18) 第五章水库调洪演算 (20) 5.1 泄洪方案的拟定 (20) 5.2 水库调洪的基本原理 (20) 5.3 水库调洪的列表试算法 (21) 5.4 计算成果 (22) 5.4.1 不同重现期洪水的水库调洪试算 (22) 5.4.2 特征水位及特征库容 (25) 参考文献 (26)

水文分析计算课程设计

《水文分析与计算》课程设计指导书 ———设计年径流及设计洪水的计算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 1.掌握PIII型频率曲线的制作方法 2. 掌握设计年径流及其年内分配的计算方法 3.掌握考虑历史特大洪水的设计洪水及其过程的计算方法 二、课程设计任务 1.根据所给资料推求设计年径流与设计年内分配过程 表1是某站1958~1976年各月径流量资料,根据所给资料推求P=10%的设计丰水年、P=50%的设计平水年、P=90%的设计枯水年的设计年径流量;并计算P=90%的设计枯水年径流年内分配过程。 要求:理论频率曲线采用PIII型分布,由矩法作参数无偏估计,并以估计值为初值,用目估适线法选配理想的理论频率曲线,注意比较验证均值X a、变差系数C V、偏态系数C S对频率曲线的影响效果。检查所选最终的理论频率曲线的合理性,并计算所求设计频率的相应设计年径流,年径流分配过程采用典型年同倍比放大法。 3

三、课程设计成果要求 要求提交设计成果:一份电子文档,一份打印文档。设计中的计算可采用采用excel 或编程计算,编程语言可采用FORTRAN 语言、C 语言、Basic 语言或同等功能的语言编程。要求程序正确、可靠、可运行,符合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具有易读性、可修改性、可验证性、通用性,关键变量应作注释说明。计算结果要表格化,便于检查、保存和打印。设计设计报告,其重点是对计算成果的说明和合理性分析及其有关问题的讨论。要求文字流畅,简明扼要;图表整齐清楚,名称、编号齐全;封面统一,最后装订成册。 四、课程设计的考核 平日考勤、设计报告,加上抽查提问及上机操作,对成绩进行综合评定。 五、课程设计时间与地点 时间: 2013年5月9日星期四 地点: 学院 六、实验原理 1.经验频率计算 经验频率:P=m/(n+1)*100%,模比系数:Q Q Ki i = 2.线型选择 频率曲线一般应采用皮尔逊Ⅲ型。 3.频率曲线参数估计 平均值:n 1 ∑== n i i Q Q 变差系数:() 1 n 11 2 --= ∑=n i i v K C 4.偏态系数:Cs=2-3Cv 七、实验步骤 1、将测站所得数据年份及年平均流量数据复制与Excel 表格中,并列出序号,同时计算出年平均流量的均值。 2、另起一列,将年平均流量数据按从大到小排列。按数学期望公式计算出相应经验频率P=m/(n+1)*100%。在画图软件上绘制经验点距。再计算出各相应的模比系数Ki (Q Q Ki i =)和(Ki-1)2。 3、选定水文频率分布线型(选用皮尔逊Ⅲ型)。 表2 某站年径流量频率计算表

多核编程与并行计算实验报告 (1)

多核编程与并行计算实验报告 姓名: 日期:2014年 4月20日 实验一 // exa1.cpp : Defines the entry point for the console application.

// #include"stdafx.h"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void ThreadFunc1(PVOID param) { while(1) { Sleep(1000); cout<<"This is ThreadFunc1"<

实验二 // exa2.cpp : Defines the entry point for the console application. // #include"stdafx.h" #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DWORD WINAPI FunOne(LPVOID param){ while(true) { Sleep(1000); cout<<"hello! "; } return 0; } DWORD WINAPI FunTwo(LPVOID param){ while(true) { Sleep(1000); cout<<"world! ";

海原县陶家沟水库水文分析报告

海原县陶家沟水库水文分析计算报告 二○一二年七月

项目名称:海原县陶家沟水库水文分析计算报告委托单位: 承担单位: 批准: 审定: 审核: 项目负责: 报告编写:

目录 1任务由来 (1) 2流域概况 (1) 2.1自然概况 (1) 2.2气象要素 (2) 3水文站点及水文资料 (2) 4水文要素 (3) 4.1降水 (3) 4.2水面蒸发 (3) 4.3径流 (4) 4.4悬移质输沙量 (4) 5暴雨洪水特性 (4) 5.1暴雨特性 (4) 5.2洪水特性 (5) 6.设计洪水 (5) 6.1设计暴雨 (5) 6.2设计洪水 (6)

海原县陶家沟水库水文分析计算报告 1任务由来 为了充分发挥水利工程设施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减少洪水灾害损失,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提高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保证库区生产安全,海原县水务局拟对陶家沟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委托宁夏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编制《海原县陶家沟水库水文分析计算报告》,我局接到任务后,经现场勘测和收集相关水文资料,编制《海原县陶家沟水库水文分析计算报告》,为该工程提供设计依据。 2流域概况 2.1 自然概况 陶家沟水库地处海原县树台乡王坡村,水库大坝选址在园河支流韩庄河流域陶家沟出口,地理位置为东经105°30′26.8″,北纬36°29′10.6″(位置图见附图1),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15.8km2(经量算),河长9.0km,为小(二)型洪水库。水库始建于1975年,总库容15万m3,现状最大坝高16米。水库主要功能是拦沙防洪,保证下游群众的生命生产安全,经过多年运行,水库淤积严重,输水建筑物老化失修,现有效库容不能满足防洪要求。 陶家沟发源于南华山西麓,流域属中温带干旱黄土丘陵区,多山岑沟壑,沟道发育良好,自然发育,土壤为黑垆土,植被覆盖率低,植被较差,水土流失比较严重。

工程水文及水利计算课程设计

农业大学 工程水文及水利计算 课 程 设 计 题目:天福庙水库防洪复核计算 学院: 年级: 学号: 姓名:陈永顺

目录 1.设计任务.............................................................. 2.流域自然地理概况,流域水文气象特征...................................... 3.防洪标准选择............................................................ 4.峰、量选样及历史洪水调查................................................ 5.设计洪水计算............................................................ 6.设计洪水调洪计算......................................................... 7.坝顶高程复核计算.........................................................

一、设计任务 天福庙水库位于湖北省远安县黄柏河东支的天福庙村,大坝以上流域面积553.6km2,河长58.2km,河道比降10.6‰,总库容6367万m3,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发电、拦沙、养殖等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天福庙水库于1974年冬开工建设,1978年建设成,已运行近30年。1975年技术设计时,水文系列年限仅20年,系列太短,也缺乏大洪水的资料。本次课程设计的任务,是在延长基本资料的基础上,按现行规范要求对水库的防洪标准进行复核,其具体任务是: 1 . 选择水库防洪标准。 2 . 历史洪水调查分析及洪量插补。 3 . 设计洪水和校核洪水的计算。 4 . 调洪计算。 5 . 坝顶高程复核。 二、流域自然地理概况,流域水文气象特征 天福庙水库位于湖北省远安县黄柏河东支的天赋庙村,大坝以上流域面积553.6km2,河长58.2km,河道比降10.6‰,总库容6367万m2,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发电、拦沙、养殖等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天福庙水库位置及水系见图KS1-1。 图KS1-1 黄柏河流域及天福庙水库位置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