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下册《几种常见的酸》教学设计
《几种常见的酸》教案二_模板

《几种常见的酸》教案二_模板《几种常见的酸》教案二(下载:)[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原则。
(2)掌握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一般步骤。
2.能力和方法目标通过氧化还原方程式配平的学习,提高知识的综合迁移能力;3.情感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一般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理解事物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加深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思想观念。
(2)通过一些配平技巧、配平的规律的学习,培养学生创造和发现化学学科的科学美、规律美,从中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使学生掌握用化合价升降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原则和步骤。
难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技巧,熟练掌握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
教学中主要通过学生的练习来发现问题、让学生自己总结发现配平的规律,提高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能力。
[教学过程][复习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并引入新课]问题1.投影下表,教师引导,师生共同讨论:反应物及性质化合价改变得失电子情况发生的反应产物还原剂具还原性升高失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氧化产物氧化剂具氧化性降低得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还原产物问题2.对于下列氧化还原反应,用双线桥或单线桥法标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1)铜跟浓硝酸反应:Cu+4HNO3(浓)=Cu(NO3)2+2NO2↑+2H2O(2)硫化氢气体通入浓硫酸中:H2S+H2SO4(浓)=S↓+SO2↑+2H2O(3)红热炭投入热的浓硝酸溶液中:C+4HNO3(浓)=CO2↑+4NO2↑+2H2O通过以上三个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分析,引导学生总结和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
如电子守恒规律、价态变化规律。
[引入新课][1] [2] [3] [4] 下一页[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2)掌握铵盐的性质和铵离子的鉴别方法。
(3)理解氨和铵的异同。
2.能力和方法目标(1)通过氨气的实验制法学习,提高实验设计能力。
九年级化学几种常见的酸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常见的酸的种类及其化学式;2.了解酸的常见性质;3.掌握酸的分类和命名规则;4.了解酸在生活中常见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常见酸的种类及其化学式;2.酸的常见性质;3.酸的分类和命名规则;4.酸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常见酸的种类及其化学式1.导入(5分钟):向学生展示一些常见的酸的实物或图片,如盐酸、硫酸、柠檬酸等,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这些酸在生活中的应用。
2.导入活动(15分钟):分组让学生自愿报名,每组选择一种常见酸,然后在课堂上给其他学生简单介绍这种酸的性质、应用和化学式。
每组成员分别介绍一点,确保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小组活动中。
3.拓展(10分钟):老师展示常见酸的种类和化学式的列表,让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准确列出这些酸的化学式。
老师指导学生回顾酸的性质和特点,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总结。
第二课时:酸的常见性质1.导入(5分钟):简单回顾上节课学习的酸的种类和化学式。
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酸在溶液中的酸性特征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
2.实验环节(20分钟):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与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然后归纳出酸的常见性质。
以下是一些实验活动的建议:a.试纸颜色变化实验:将不同酸溶液滴在相应的试纸上,学生观察试纸颜色的变化;b.金属与酸反应实验:将不同金属放入不同的酸中,学生观察反应和气体的产生。
3.总结(10分钟):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酸的常见性质,并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性质背后的原理。
第三课时:酸的分类和命名规则1.导入(5分钟):简单回顾前面两节课学习的酸的种类和性质。
2.知识讲解(20分钟):讲解酸的分类和命名规则,并通过例题让学生进行练习,确保学生掌握酸的分类和命名规则。
3.拓展(10分钟):提供一些复杂化学式的酸,让学生尝试进行命名,加深对酸命名规则的理解。
第四课时:酸的应用1.导入(5分钟):回顾前面三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酸在生活中的应用。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常见的酸》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常见的酸》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常见的酸》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最后一部份内容,对学生理解和掌握酸的性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节课通过介绍几种常见的酸,如盐酸、硫酸、硝酸等,使学生了解酸的化学性质,如酸碱中和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非金属与酸的反应等,从而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酸、碱、盐的相关知识,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物质的性质等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对酸的性质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因材施教,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对酸的性质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几种常见酸的化学性质,如酸碱中和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非金属与酸的反应等。
2.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的能力。
3.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几种常见酸的化学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2.酸碱中和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非金属与酸的反应的原理。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对酸的性质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几种常见酸的实验试剂,如盐酸、硫酸、硝酸等。
2.准备相关的实验器材,如试管、烧杯、滴定管等。
3.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如铁器生锈、胃药的成分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酸的性质有什么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几种常见酸的化学性质,如酸碱中和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非金属与酸的反应等,同时进行讲解,让学生对这些性质有清晰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几种常见酸与金属、非金属的反应,记录实验现象,从而加深对酸的性质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通过回答问题、讨论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北京课标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几种常见的酸 》

课题
第十一章酸和碱
第二节几种常见的酸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3月16日(星期四)
第1课时(共2课时)
教
学
目
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实验认识盐酸的物理性质和部分化学性质及用途,并能够应用其性质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2.通过参与探究盐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的过程,体会反应物的量对反应进程和反应后物质的组成的影响,形成对量变与质变关系的辩证认识。
碱
【活动探究】
如何证明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发生了反应?
1.师友归纳
2.教师总结
1.课堂检测
2. 布置作业学师同步10页1-9
学友同步10页1-5
7、8
师友互相交流复习内容。集体交流知识掌握情况,交流并分析。
师友观察实验现象,回答表格内容。
思考:浓盐酸敞口放置一会,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友演示实验,得出变色结论。
教具
多媒体、演示实验
板
书
设计第二节几种常见源自酸盐酸的化学性质:1.指示剂
2.金属
3.金属氧化物
4.碱
小结:证明无现象反应发生的方法
教
学
后
记
本节课分别从盐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研究和学习,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比较认真,演示实验虽然有些紧张,但是能够按照老师平时要求的进行操作。探究盐酸和氢氧化钠是否反应,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实验方案是否成立,整个过程比较流畅,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
3.通过参与探究盐酸与碱是否反应,证明没有明显实验现象反应的方法。体会选择适当的试剂、合适的实验步骤会使实验更准确、更易观察,体会科学探究的严谨性。
教学重点
1.盐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化学教案-几种常见的酸:盐酸

化学教案-几种常见的酸:盐酸课程名称:化学课时:1课时教学内容:几种常见的酸:盐酸教学目标:1. 了解盐酸的定义和性质;2. 掌握盐酸的制备方法;3. 了解盐酸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盐酸的化学式和分子结构模型;2. 实验室用具和试剂:氯气、氢气、盐酸。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回顾酸的概念,以及常见的酸和碱的性质。
第二步:讲解盐酸的定义和性质(10分钟)1. 向学生介绍盐酸的化学式HCl和分子结构模型,解释盐酸是一种单质酸。
2. 引导学生回顾盐酸的性质:a. 盐酸是无色、刺激性气味的液体;b. 盐酸可以与金属反应生成对应的氯化物和氢气;c. 盐酸可以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d. 盐酸可以与金属碱土和过渡金属氧化物反应。
第三步:讲解盐酸的制备方法(10分钟)1. 示范盐酸的制备实验过程。
2. 介绍盐酸的两种主要制备方法:a. 通过氢气和氯气的直接反应制备盐酸:H2 + Cl2 → 2HCl;b. 通过氯气和水的反应制备盐酸:Cl2 + H2O → HCl + HClO。
第四步:讨论盐酸的应用(15分钟)1. 通过案例分析和学生参与讨论,介绍盐酸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如:a. 在实验室中用作酸碱中和反应的试剂;b. 在冶炼和电镀过程中用作脱氧剂和氧化剂;c. 在制药工业中用于制备药物;d. 在清洁卫生产品和消毒剂中的应用。
第五步:小结和课堂练习(5分钟)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小结,并提问学生盐酸的性质和应用,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教学扩展:提供实验机会,让学生进行盐酸制备实验,进一步巩固对盐酸性质和制备方法的理解。
教学评价:1.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观察和评估;2. 课后布置相关练习题进行作业;3. 学生提交实验报告,评价实验的设计和操作能力。
九年级化学下册《几种常见的酸》教案、教学设计

6.课后布置实践性作业,让学生观察生活中与酸相关的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7.定期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2.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掌握几种常见酸的性质、制备方法和应用。
2.学会使用酸碱指示剂,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下方法使学生达到教学目标: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酸的化学性质。
2.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掌握酸的相关知识。
3.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通过对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了解酸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解醋酸时,可以举例说明其在食品、药品等方面的应用。
3.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动画、图片等形式,直观地展示酸的微观结构和反应过程,降低学习难度。
4.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九年级化学下册《几种常见的酸》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常见酸的定义、性质和分类,包括盐酸、硫酸、硝酸和醋酸等。
《几种常见的酸》教学设计

《几种常见的酸》教学设计作者:高建全来源:《新课程·教育学术》2009年第13期教材说明《几种常见的酸》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下册)。
本节课用盐酸和硫酸作代表,教给学生探究酸类物质的科学方法和具体的学习过程的一个示范。
教会学生学习酸碱盐的基本科学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1.掌握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盐酸的化学性质及其用途。
2.了解常见的酸碱指示剂。
3.介绍浓硫酸的稀释方法及其特性。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创造性、总结归纳等能力。
并对学生进行共性、个性及相互关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设计理念1.在课堂教学中,以趣味实验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轻松愉快的学习中。
2.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自己探究,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探究的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使教学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思想,体现新课改理念。
教学流程一、利用实验,导入新课用趣味实验作为新课的开始。
教师在前面贴上一张用石蕊写好盐酸、硫酸的纸,再喷洒稀盐酸,奇特的现象便出现了。
学生兴趣高涨。
师:可以看出同学们非常兴奋,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类新的物质——酸(板书课题)。
二、新知识探索(一)盐酸1.物理性质演示〔实验10-2〕并提问:(1)打开瓶塞,可以观察到什么现象?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2)对比硫、磷的燃烧是怎样描述现象中的烟、气、雾的?(3)通过观察与思考,你能得出盐酸有哪些物理性质?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分析。
学生归纳盐酸的物理性质:纯净的盐酸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
常用浓盐酸的质量分数为37%~38%,密度为1.19g/ml,有挥发性,能在空气中形成白雾。
(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师:前面我们讨论了盐酸的物理性质,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它的化学性质。
九年级《常见的酸》教案、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在之前的化学学习中,掌握了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实验技能,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酸的概念和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酸的深入理解和应用仍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喜欢探索未知领域,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运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本章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通过实验、实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酸的相关知识,提高他们的化学素养。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引导学生关注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涵盖酸的性质、分类、应用等方面,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教师针对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提高学生的理解程度。
4.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
2.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3.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6.针对本节课的课堂练习,教师筛选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要求学生进行课后巩固练习,以提高他们对酸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7.布置一道综合性的研究性学习题目,要求学生分组合作,从实际生活中选取与酸相关的课题,进行调查研究,撰写研究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化学下册《几种常见的酸》教学设计几种常见的酸(2节时)
【目的要求】:1.掌握盐酸和硫酸的物理性质,了解浓硫酸和浓硝酸的性质,知道浓硫酸的稀释方法;2.掌握盐酸和硫酸的化学性质和用途;3.理解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并能判断;4.认识用硝酸银检验盐酸及可溶性氯化物;用氯化钡检验硫酸及可溶性硫酸盐的原理。
【重、难点】:1.盐酸和硫酸的化学性质;2.指示剂在酸碱溶液中的变色;3.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教学方法】:实验引导,分析对比,总结归纳,练习巩固
【教具】:盐酸、硫酸和硝酸样品(浓和稀)、石蕊、酚酞、铁、氧化铜、铁锈、氢氧化铜、硝酸银、氯化钡、纸、玻璃棒、试管等
【教学过程】:复习引入:什么叫酸?写出盐酸、硝酸、硫酸和磷酸的电离方程式。
演示实验:展示盐酸,观察色、态,白雾,闻味
学生活动:总结盐酸的物理性质(教师评价)
演示实验:石蕊分别滴入盐酸和硫酸和烧碱中酚酞分别滴入盐酸和硫酸和烧碱中
小结:酸碱指示剂的概念及变色情况
投影: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情况酸性溶液中性溶液碱性溶液石蕊试液(紫色)变红色紫色变蓝色酚酞试液(无色)不变色无
色变红色
引问:将锌或铁等金属投入盐酸中,会看到什么现象?反应说明了什么?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现象,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教师引导归纳出反应规律。
演示实验:锈铁钉和氧化铜分别与盐酸反应
引问:你看到什么现象?反应说明了什么?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现象,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教师引导归纳出反应规律。
演示实验:氢氧化铜与盐酸反应
引问:你看到什么现象?反应说明了什么?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现象,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教师引导归纳出反应规律。
演示实验:(回忆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硝酸银与盐酸反应
引问:你看到什么现象?反应说明了什么?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现象,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教师引导归纳出反应规律及该反应的应用。
演示实验:硝酸银分别与氯化钠、氯化钡反应
小结:检验氯离子的试剂、方法、现象和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