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沙家浜
党员沙家浜红色教育心得体会精选3篇

党员沙家浜红色教育心得体会精选3篇篇一沙家浜是全国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著名的“芦荡火种,鱼水情深”这八个字也诞生在这片传奇根据地。
12月14日,公司党总支组织全体党员来到这里,展开了为期两天的参观学习,通过重温我党曲折艰难发展壮大、星星之火逐渐缭原的历史,我深切的感受到了沙家浜革命精神,接受了一次深刻的党性洗礼。
沙家浜位于江苏省常熟市南约12公里处,地处阳澄湖畔。
上世纪三十年代,新四军曾在该地开展抗日武装斗争,有力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者。
1958年,上海市人民沪剧团根据真实事迹创作了《芦荡火种》,讲述了那段人民抗争的战斗史:二十世纪二十年纪,中国共产党的火种播撒在这块被芦苇环抱,水网交织的穷乡僻壤,点燃了人民反抗压迫和剥削的怒火。
求解放、争自由的斗争从此绵延不绝。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939年,以叶飞率领的新四军第六军团为主的抗日义勇军东进抗日,来到阳澄湖畔,斗日伪,歼顽敌,开辟敌后抗日游击区,羸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大部队西进后,在模泾一代留下了数十名伤病员。
而对日伪顽匪相互勾结、下乡“扫荡”的险恶环境,为了保护抗日火种,创建抗日根据地,在地方党组织和群众的支持帮助下,横泾人民不畏艰险、节衣缩食、精神呵护、重建武装,与日伪无期斗智斗勇,坚持抗日的斗争事迹。
新四军与横泾人民结下了鱼水深情,留下了永载史册的不朽诗篇。
1963年,北京京剧团将沪剧《芦荡火种》改编为京剧《沙家浜》,并作为革命样板戏在全国公映,小镇一夜间闻名遐迩。
进入沙家浜景区大门,第一眼看到的是原全国人大党委会副委员长叶飞将军关于建立沙家浜革命根据地战略意义的题词照壁:沙家浜的意义在于在沪宁铁路以东直到上海地区能否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发展壮大抗日武装斗争……这段话深深阐述了沙家浜革命根据地的重要作用。
在庄严肃穆的瞻仰广场,以郭建光、阿庆嫂等艺术形象创作的巨型雕塑屹立在广场中央,广场两侧象征新四军18个伤病员的18根柱雕,以形态各异的块面造型和强烈的肌理效果对比,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新四军伤病员泰山压顶不弯腰的革命精神。
沙家浜

车上讲蟹的资料
1.挑蟹方法:
据当地老板所说,他的养殖基地每年要支付每个挑蟹工人50万薪金,这个数字让人有点转行的冲动,却也说明挑蟹的细致与艰辛,据说每个工人一晚上要挑十几吨蟹。当然我们这些食客不需工人们那般经验丰富,然而简单挑蟹技巧还是要把握好!首先,应先观其表,看蟹的鲜活,千万不要自作聪明地以为生猛一点的就新鲜一点,话说懒人总是不肯动,蟹也一样,肉质饱满的“大胖蟹”常都不喜欢动,太生猛的蟹反而肉少;其次,蟹爪毛色金黄;外貌色泽较光亮、较深;用手去感觉它实沉的感觉,拿起来越重越好,就像块石头一样;其次更专业点说,可以看其膏,不需要将蟹活活剥开,只需仔细看看蟹嘴部附近的两小块,如果颜色泛红的话就是有膏的蟹,味道会更香。
母蟹的成熟较早于公蟹,公蟹一般要到白天温度15誘C左右才成熟,差不多在农历十月。当气候到了适当温度时,傍晚时分大闸蟹会在养殖围网的东南角爬出水面,这个时候蟹农们点一盏小灯,守候在网边,当一只一只蟹爬出来的时候,整个湖区渔灯闪烁、喜气非凡。
沙家浜芦苇荡风景区导游词
位于常熟阳澄湖地区的沙家浜芦苇荡,水面辽阔,风光秀丽,在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与江南水乡人民团结一心,在这江南特有的水网地区,芦苇荡中,奏出了一曲波澜壮阔的战斗诗篇.现代京剧<沙家浜>的流传不衰,更使这一地区文明海内外.
[革命传统教育馆]
沙家浜革命教育馆始建于1988年,1990年5月5日,叶飞副委员长战地重游, 叶老对建办“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很感兴趣,对原来题名“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展览馆”提出了异议。叶老说,叫“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为好,以教育为主么。接着他奋笔挥毫,为“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题词。1991重年,建新馆,1996年,充实内容,改版重陈,同时新增“常熟市双拥成果展览馆”。自开馆以来,接待了叶飞、李锡铭、陈焕友等近百位领导和三十余万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分为“教育馆”、“双拥馆”两大有机组成部分。展版面积700平方米,展出了四百多幅历史照片、五十余件革命文物和二百多幅常熟双拥成果照片。传统教育馆展览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建党及大革命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和“今日沙家浜”五大部分,以丰富的内容,翔实的史料,再现了沙家浜地区乃至整个常熟地区,自五.四运动到常熟解放,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员、革命志士、人民群众和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浴血奋战的英雄业绩;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沙家浜镇的干部群众发扬革命传统,在两个文明建设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是“江苏省学校德育基地”、“江苏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苏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常熟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革命传统教育馆的讲解就到这里,给大家10分钟时间,可以进去自由浏览,里面有讲解员您可以跟着听。等下我在教育馆的出口恭候大家。
沙家浜观后感

沙家浜观后感《沙家浜》是一部由江苏电视台拍摄制作的电视连续剧,该剧以中国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了沙家浜村民在抗日战争中奋勇作战的故事。
该剧刻画了人物形象鲜明,情节跌宕起伏,剧情紧凑,引人入胜。
在观看完该剧后,我深感该剧对于历史、家庭与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以及对人性的探索和传递的深度。
下面将从剧情、人物形象、历史真实性等方面对该剧进行全面的解析与观后感。
首先,该剧的剧情设计紧凑而生动,充满了悬疑、紧张和感人的情节。
剧中通过描绘沙家浜村民与日军周旋的故事,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性。
从头到尾,剧情一直紧扣抗日战争这一主题,每一集都有紧张刺激的情节,使得观众在剧情的发展中保持高度的紧张感和期待。
尤其是剧中描绘的村民与日军斗智斗勇的情节,不仅展示了村民的智慧和勇气,也展现了日军的狡猾和残忍。
这些情节的设置不仅增加了故事的张力,也让观众更加投入到剧情发展中,从而更好地理解并感受到了抗日战争的艰辛和血腥。
其次,该剧刻画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每个角色都有着鲜明的特点和个性化的表现。
剧中的主要角色有村支书杨天奇、医生杨小岑、游击队员曹有财、陈逸飞等,每个角色都非常有血有肉。
杨天奇是个理智、勇敢、聪明而又很有正义感的村支书,他对村民极尽关怀,懂得分析问题并善于解决矛盾。
而杨小岑则是一个勇敢无畏,聪慧多才的女医生,她不仅医术高明,而且热衷于抗日活动,为了保护村民,她表现出了非凡的胆识和智慧。
曹有财是一个年轻而又有勇气的游击队员,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激励和带领村民与日军进行斗争,他的勇气和决心虽然年轻却是非凡的。
陈逸飞则是一个懦弱而又胆怯的平凡村民,在生活琐事中体验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常,逐渐觉醒并成为了抗日斗争的积极参与者。
每一个人物都有着鲜活的形象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们之间的关系也非常真实和复杂,给观众提供了一个触动人心的人物画像。
最后,该剧对于历史真实性的重视也使得观众在观看时更能接触到真正的历史。
剧中所描绘的抗日战争情景以及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让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战争的残酷。
戏剧历史知识:京剧《沙家浜》与现代京剧——技法与主题的新表达

戏剧历史知识:京剧《沙家浜》与现代京剧——技法与主题的新表达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二十世纪初以来,戏曲工作者们在京剧传统基础上进行了不懈的尝试和探索,不断开创新的技法和方式,发掘出更深层次的人性和社会主题。
其中,京剧《沙家浜》作为一部现代京剧作品,几乎是对传统京剧艺术的整体颠覆和重建,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新颖的戏剧形态,对于现代京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京剧《沙家浜》的历程与特点京剧《沙家浜》是根据汉族剧作家郭小宁的同名原著小说改编而成,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创排。
该剧于1979年首演,并在其后的三十余年间,多次进行改编和演出。
该剧以讽刺的手法,讲述了一个昔日的地主家庭在解放战争时的命运,深入探讨了人性和社会中的种种矛盾。
该剧的名称来源于一场激战,即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和国民党的一场激战,发生在一个名为“沙家浜”的地方。
该地原本是一个地主家庭的住所,战争爆发后,主人公沙如麟和家人纷纷逃难,最终在战争中丧生。
而此时的中国社会也正处于动乱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沙家浜》所表现的主人公所面临的各种困境与痛苦,直接反映出现代中国社会的问题。
在表演技法方面,该剧充分发挥了京剧的传统艺术特色,大量采用了京剧新表演技法,如黑白灰色或银色化妆、凸现人物的情感、透明布幔造成人物内心的反应与环境反映等。
此外,在选择服装、道具和音乐等方面,也多采用了现代的元素,从而使该剧更富有现代感。
二、现代京剧的新表达传统京剧以红色舞台、涂抹艳丽的化妆、缓慢的唱腔等为其技法特色,强调规范和继承。
而现代京剧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却在技法和主题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表现风格,以更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在表演技法方面,现代京剧不再强调唱功的琢磨和恰当的动作,而是更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
在服装、化妆和道具的选择上,现代京剧追求的是更个性化、更符合剧情和人物的现代元素,而非传统的规范化和文化符号。
《沙家浜》“程书记”任天石血洒刑场

2018.5重,迅速无条件释放王宝霞等3位同志。
可是,顽方无视中共警告,继续对王宝霞等3人严刑拷打,施以惨无人道的肉刑。
最后,敌人见无法让3人屈服,便将他们押到平阿山麓的汪圩湖沟头坟前枪杀了。
临刑前,王宝霞、刘墨舞、李华庭3人毫无畏惧,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汉奸卖国贼!”“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
这就是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震惊涡河两岸的平阿山惨案。
王宝霞等3位同志被杀害的消息传到三区区委和前沿阵地,干部战士怒火万丈,义愤填膺,发誓要为死难烈士报仇。
10月4日,新四军本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自卫原则,六八九团副团长周世忠率领一个营包围了汪圩北平阿山顽匪。
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匪首汪海波等100多人当场被击毙,俘虏300多人。
10月5日,三区区委和部队在唐集召开了平阿山地区的士绅及地方区乡人员会议,会后,六八九团负责同志和地方干部到烈士坟前致哀悼念。
20世纪80年代,任武汉军区司令员的当年六八九团副团长周世忠,不仅撰写了《回忆平阿山惨案》的文章,还赋诗深情永悼平阿山惨案壮烈牺牲的李华庭、王宝霞、刘墨舞烈士:弹指挥间四十三,平阿惨案震人寰,革命英雄豪气壮,换得人民天下安。
抗日烽火势连绵,英烈忠贞志更坚,阿山麓捐身躯,永垂青史在人间。
重忆当年悲壮事,雄风铁骨呈眼前,喜看神州红旗舞,英灵笑慰在九泉。
举家抗日任天石是常熟梅李塘桥人,出生于中医世家。
母亲是家庭妇女,生有二子一女,长子任天石、次子任天怀、女儿任彩芬都是学医的。
1913年4月,任天石出生。
15岁时他考入常熟城内孝友初级中学,因参加学生自治会、闹学潮被校方开除学籍。
回乡后,任天石开始思考自己为什么被学校开除。
最后他得出答案:自己没做错。
于是,他又思考自己的未来,他知道宋代名儒范仲淹说过“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自己立志向学,报效国家,如今学不能上,那就做个好医生。
1932年8月,任天石来到上海,考入了中国医学院。
1934年毕业后,取得了上海卫生局颁发的“行医执照”。
沙家浜导游词

2010沙家浜风景区导游词(上篇)开场欢迎词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沙家浜风景区参观游览。
我们景区现在是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我姓x,是沙家浜风景区的讲解员,今天由我来给大家做就讲解。
[边走边讲] 现代京剧《沙家浜》的公演,使沙家浜名扬天下,各位慕名而来一定都想知道当年新四军在这江南水乡展开抗日游击战的战斗历程。
郭建光、阿庆嫂、胡司令、刁德一等这些剧中人物有生活原型吗?现在还在吗?芦苇荡是什么样子,有多神秘呀?今天我们的沙家浜之旅,您就会获得答案。
[照壁] 大家迎面看到这块对着大门的墙叫照壁。
上面的题词告诉我们:“沙家浜的意义在于,在沪宁铁路武进以东直到上海地区(即江南东路)能否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发展壮大人民抗日武装力量,一九三九年五月,新四军六团以江抗名义东进,建立了以阳澄湖为中心的苏常太根据地,以及澄锡虞、嘉定、青浦根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叶飞,1990年5月”叶飞当年是“新四军”六团的团长,陈毅手下的一员虎将。
他是沙家浜抗日游击根据地创建人。
题词是1990年5月已是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叶飞故地重游,在沙家浜芦苇荡边回忆当年的战斗情景,无限感慨,挥笔写下的。
题词中的“苏常太”指苏州、常熟东部、太仓,“澄锡虞”是江阴、无锡、常熟西部。
从题词也可看出,广意的“沙家浜”是阳澄湖为中心的,幅员辽阔的苏南水乡地区。
那为什么我们这儿能获得“沙家浜”的地名称号呢?1、这儿是当年“江抗”部队重要的活动区域,当时部队的领导机构常驻在这一带,“江抗”的流动“后方医院”、“印报所”、“修枪所”就在此地。
2、京剧《沙家浜》是由沪剧《芦荡火种》改变更名而成,当年沪剧《芦荡火种》的主创人员体验生活、采访素材就在我们这里。
[景区导游图] 沙家浜风景区目前占地面积为6000多亩,有革命传统教育区、红石民俗文化村、国防教育园、芦苇迷宫、水上休闲活动区、横泾老街影视基地、湿地公园,美食购物区等,每个区域里都有“春来茶馆”,各位可按自己的需要和喜爱挑选,品茶休息。
沙家浜历史事件简介

沙家浜历史事件简介
《沙家浜》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地下党员和新四军伤病员同汉奸斗争的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沙家浜是常熟县党委的一个地下联络站,共产党联络员阿庆嫂以开茶馆为名,为抗日工作做掩护。
一次战斗后,新四军撤离常熟,但有十八个伤病员无法撤退,只能留在沙家浜的渔民沙奶奶家养伤。
伪忠义救国军司令胡传魁和参谋长刁德一率军进驻沙家浜,替日本侵略军搜捕伤病员。
阿庆嫂利用曾经救过胡传魁的关系,巧妙地与胡传魁、刁德一周旋,取得了胡传魁的信任,成功地掩护了伤病员。
最后,阿庆嫂定下计策,利用给胡传魁举办婚礼之机,与新四军战士里应外合,将胡传魁、刁德一及日本驻军一网打尽。
沙家浜历史革命纪念馆作文

沙家浜历史革命纪念馆作文你知道沙家浜吗?那可真是个充满故事的地方,尤其是沙家浜历史革命纪念馆,就像一本生动的历史大书,每一页都写满了传奇。
一走进沙家浜历史革命纪念馆,就好像被一股神秘的力量拉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馆里的氛围有些凝重,但又透着一种让人热血沸腾的力量。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逼真的场景复原。
你看,芦苇荡被打造得就像真的一样。
我仿佛能看到当年新四军战士们就隐藏在这茂密的芦苇丛中,和敌人玩着捉迷藏的游戏。
那芦苇长得又高又密,就像天然的屏障。
敌人在外面晕头转向,咱们的战士却在里面机智应对。
这芦苇荡啊,可不仅仅是一片风景,那是英雄们的庇护所呢。
沿着参观路线慢慢走,墙上的一幅幅老照片就像一个个时光的小窗口。
照片里的人们眼神坚定,虽然衣服破旧,但那种精气神儿却特别足。
我看着那些照片,心里就想,那时候的生活肯定特别艰苦,可他们为啥还能这么有力量呢?我猜啊,一定是心中有个大大的梦想,为了自由,为了把敌人赶出家园,这股信念就像小火苗一样,在他们心里烧得旺旺的。
还有那些陈列的武器,破破旧旧的枪、锈迹斑斑的刀。
可别小看这些东西,在当时那可都是战士们的宝贝。
每一把枪、每一把刀可能都经历过惊心动魄的战斗。
我站在那儿,想象着战士们拿着这些武器,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样子。
那场面肯定特别壮烈,子弹呼啸而过,战士们却毫不畏惧,勇往直前。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英雄人物的故事。
像郭建光,他就像电影里的超级英雄一样,带领着战士们和敌人斗智斗勇。
还有阿庆嫂,那可是个聪明绝顶的人物。
她表面上是个普通的茶馆老板娘,可实际上却是个传递情报、掩护同志的大功臣。
敌人在她面前那就是个傻大个,被她耍得团团转。
她那句“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我虽然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深意,但就是觉得特别有韵味,充满了智慧。
在纪念馆里逛着逛着,我就觉得自己好像不是在参观一个馆,而是走进了一部真实的历史大片里。
这里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件展品都在给我讲述着那段不能忘记的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沙家浜》原名《芦荡火种》,是上海市人民沪剧团于1958年创作的一个抗日传奇剧。
在众多现代戏中,北京京剧团根据沪剧移植演出的《芦荡火种》引起了各界人士的注目和好评,后来,根据各方意见,对剧本进一步修改,剧名改为《沙家浜》。
历史中真实的“沙家浜”也是这样磨练出来的。
郭建光原型叫夏光
戏中,郭建光的艺术形象光彩照人。
那么,这个艺术形象的生活原型是谁呢?
这里不能不提起革命前辈夏光。
夏老是湖南省武冈县人,1926年刚满17岁,就在家乡参加了如火如荼的农民运动,1927年进入毛泽东同志主持的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时期,他在湖南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后因被捕,与组织失去了联系。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参加了新四军,1938年重新加入党的组织。
抗战初期,曾任陈毅同志率领下的新四军第一支队参谋、第三支队第6团作战参谋、江抗五路参谋长等职,1984年从江苏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副主任的位置上离休。
1982年5月,曾任江南抗日救国军司令员的谭震林同志,在南京召开的华东7省市党史工作会上说:“《沙家浜》的斗争是真实的,郭建光也确有此人,他的名字叫夏光。
”沪剧《芦荡火种》的原作者文牧也说,革命前辈夏光同志就是剧中郭建光的生活原型。
谁是阿庆嫂
《沙家浜》中“智斗”这场戏,深受人们喜爱,常演不衰。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阿庆嫂其人呢?
舞台上的阿庆嫂是经过艺术加工塑造的,芦苇荡是“沙家浜”的原型,常熟有千千万万这样的群众。
陈关林烈士的妻子陈二妹就是一个,而且也是开茶馆的。
在苏常太抗日根据地中,董浜镇上的涵芬阁茶馆是一个颇有影响力的交通联络点,茶馆老板陈关林是当地人,有胆有识,他和妻子陈二妹一起,为新四军接头联络,传送情报,做了很多有益于革命的工作。
1941年7月,陈关林不幸被捕,同年11月被日寇装进麻袋用刺刀戳死。
今年88岁的陈二妹,仍然住在常熟市董浜镇,如今正幸福地安度晚年。
“胡传魁”其人
在《沙家浜》中,胡传魁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一个草包司令。
现实中的胡传魁是不是这样呢?胡传魁的生活原型叫胡肇汉,和戏剧中的人物性格正好相反。
胡肇汉是一个身材矮小,目如鹰隼、阴险刁钻的杀人魔王。
他是湖南岳阳人,兵痞出身,1926年担任国民党保安特务团团长。
1939年春,新四军东进江南,袭击虹桥机场日军,炸毁鬼子飞机,声威大振。
胡肇汉脚踩两只船,连忙与新四军联合。
1940年春,阳澄湖地区的抗日斗争形势十分严峻,胡肇汉发生动摇,他在投靠国民党军的同时,又与汪伪政权搞得火热,并与日寇达成默契,一同袭击我新四军后方医院。
胡肇汉的便衣短枪队经常幽灵似地出没于阳澄湖水域,对我新四军不断骚扰,成了东路抗日部队的心腹之患。
这时的胡肇汉已堕落成为与人民为敌的政治土匪。
1950年9月15日深夜,匪首胡肇汉等28名顽匪潜伏到上海准备进行破坏活动时,被我公安机关一网打尽。
1950年11月28日,苏南苏州行政区人民法院宣判胡肇汉、王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