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八年级物理下册 11-3动能和势能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1.3动能势能 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1.3动能势能 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1.3动能势能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1.3节动能势能是初中物理中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影响因素,以及能够运用动能和势能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本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对物体运动和力的概念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抽象的动能和势能概念,以及运用能量转化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时,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物理规律,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影响因素。

2.培养学生运用动能和势能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能量转化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物理规律。

2.运用实验、图片、动画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

3.采用小组讨论、学生展示等互动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4.注重练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巩固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实验器材,如滑轮组、小车等。

2.收集与动能和势能相关的图片、动画等教学资源。

3.准备课堂练习题和拓展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实验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的运动和位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讲解它们的影响因素。

在此过程中,注重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动能和势能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课堂练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巩固动能和势能的知识。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11.3动能和势能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11.3动能和势能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1.3动能和势能教案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直观演示和亲身体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难点:如何让孩子们通过实践活动理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滑梯、小车、球、斜坡等。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个笔记本,用来记录观察和思考。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让孩子们观察和体验滑梯、小车等活动,引导他们发现物体的运动和停止运动与动能和势能的关系。

2. 实践:让孩子们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如将球从斜坡上滚下来,观察和记录球滚动的过程中的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3. 讨论:在实践后,组织孩子们进行讨论,分享他们的观察和理解,引导他们发现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关系。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孩子们通过实践活动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难点:如何引导孩子们发现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关系。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本次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过程,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孩子们理解和掌握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同时,我会鼓励孩子们在课后进行拓展延伸,如观察和记录生活中动能和势能的转化现象,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这样的教案设计,我希望能够帮助孩子们在学习中成长,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这节幼儿园课程时,我特别关注了几个重要的细节,这些细节对于孩子们的理解和掌握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至关重要。

一、实践活动设计我选择了与孩子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如滑梯、小车和斜坡等,旨在通过直观的体验让他们感受到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吸引孩子们的兴趣,还能够帮助他们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概念。

11-3 动能和势能(人教版)

11-3 动能和势能(人教版)

11.3 动能和势能【考点梳理】考点一、动能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2.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①物体的质量;②物体运动的速度。

物体的质量越大,运动速度越大,物体具有的动能就越大。

考点二、重力势能1.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

2.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①物体的质量;②物体被举高的高度。

物体的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单位是焦耳。

考点三、弹性势能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单位是焦耳。

2.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幅度。

物体的弹性形变幅度越大,弹性势能就越大。

技巧归纳:对动能和势能的理解1.物体能够对外做功(但不一定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

2.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3.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大。

4.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势能。

①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

物体被举得越高,质量越大,具有的重力势能也越大。

②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

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

【题型归纳】题型一:动能及其影响因素1.(2022·上海·八年级)下列关于动能的说法,正确的是()A.运动的物体具有的能,叫动能B.物体由于运动具有的能,叫动能C.速度大的物体甲具有的动能一定大于速度小的物体乙具有的动能D.运动物体质量越大,所具有的动能一定越多2.(2020·山东济南·八年级期末)体积相等的实心铜球和木球(ρ铜>ρ木),以相同大小的速度运动,它们的动能分别为EK铜和EK木。

比较铜球和木球的动能大小,则()A.EK铜<EK木B.EK铜>EK木C.EK铜=EK木D.无法判断3.(2020·四川成都·八年级期末)在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让同一铁球A从斜面的不同高度由静止释放,撞击同一木块B(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该实验中,物体的动能是指木块B的动能B.该实验说明物体的动能大小与高度有关C.铁球A从斜面上滚下来的过程中动能一直减小D.木块B从被撞击到停止运动过程中,动能先变大,然后变小题型二:重力势能及其影响因素4.(2022·上海·八年级单元测试)一位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匀速下降的过程中,关于他的动能和重力势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动能变大,重力势能变小B.动能变小,重力势能变大C.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变小D.动能变小,重力势能不变5.(2021·广西北海·八年级期末)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其中把“高空坠物”纳入了违法行为,使受害者能依法追责。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1.3动能和势能 教案2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1.3动能和势能 教案2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1.3动能和势能教案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1.3节动能和势能,是学生在学习了机械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影响因素和转化。

本节内容对于学生理解物理现象、培养科学思维具有重要作用。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验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动能和势能的奥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对机械能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动能和势能的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如概念抽象、影响因素复杂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动能和势能的本质。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知道它们是机械能的两种表现形式。

2.理解动能和势能的影响因素,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3.掌握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规律,能分析实际问题中的能量转化。

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计算。

2.动能和势能的影响因素。

3.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规律。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实验,直观地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和转化。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动能和势能的影响因素,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3.采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问题,掌握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规律。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滑轮组、小车、斜面、重物、弹簧等。

2.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教学课件等。

3.教学参考资料:教材、教辅、实验指导书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辆行驶中的小车和一颗上升的篮球,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行驶中的小车具有什么能量?上升的篮球具有什么能量?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动能和势能。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实验,向学生介绍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影响因素和转化规律。

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验证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规律。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1.3动能和势能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1.3动能和势能教案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1.3动能和势能一、教学内容1. 动能的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2. 势能的概念: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3. 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4. 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质量、速度、高度、弹性形变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动能和势能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以及影响它们大小的因素。

2. 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以及如何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物理实验器材(如小车、斜面、小球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练习册、笔记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滚摆上升和下降过程中能量的变化,引发学生对动能和势能的思考。

2. 新课导入:介绍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讲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 课堂讲解:讲解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如质量、速度、高度、弹性形变等。

4. 动手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5. 例题讲解:运用动能和势能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在斜面上的最大高度等。

6.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动能和势能的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动能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 势能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3. 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七、作业设计1. 请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跳伞运动员下降过程中速度减小、高度降低等。

2. 计算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时,其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3. 请结合实例,说明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相互关系,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何改进等。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1.3动能和势能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1.3动能和势能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1.3动能和势能教案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设计了这节动能和势能的物理课程,旨在让孩子们通过实践活动,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采用直观演示和亲身体验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感受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让他们能够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动能和势能的定义。

2. 能够观察和分析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3. 能够运用动能和势能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难点: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运用动能和势能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篮球、斜坡、滑梯、小车等。

学具:记录表格、画笔、彩色纸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让孩子们观察篮球从高处落下和从低处上升的过程,引导他们思考篮球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2. 演示:用斜坡和小车进行实验,让孩子们观察小车从斜坡上下滑的过程,引导他们感受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3. 实践:让孩子们亲自体验滑梯,观察和记录滑梯上下滑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5. 应用:让孩子们运用动能和势能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滚摆上升和下降的过程。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难点: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运用动能和势能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这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了动能和势能的变化,他们能够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孩子对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还有一定的困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解释。

拓展延伸:可以让孩子们进一步探索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机械能的转化、热能的转化等,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同时,也可以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和记录更多的生活中的动能和势能现象,巩固他们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1.3 动能和势能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1.3 动能和势能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1.3 动能和势能教案设计意图:本节课旨在让学生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并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在设计活动中,我采用了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对动能和势能的直观认识,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同时,通过问题引导和小组合作,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和合作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积极探究的精神。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难点:理解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小车、斜坡、小球等)。

学具:笔记本、笔。

活动过程:一、引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动能和势能的实例,如滑滑梯、滚动的球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现象,激发他们的兴趣。

二、探究动能和势能的概念(10分钟)1. 讲解动能的概念,并以小车为例,说明动能与速度和质量的关系。

2. 讲解势能的概念,并以小球为例,说明势能与高度和质量的关系。

三、实验演示(10分钟)1. 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2. 实验一:观察小车在不同速度下的运动情况,感受动能的变化。

3. 实验二:观察小球在不同高度下的运动情况,感受势能的变化。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发现和感悟。

活动重难点: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难点:理解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对动能和势能有了直观的认识。

在实验过程中,他们积极参与,动手操作,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

但在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对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拓展延伸: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动能和势能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11.3动能和势能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11.3动能和势能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11.3动能和势能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我的教案:动能和势能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的方式,让学生能够通过实践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动能和势能的定义、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动能和势能的计算方法。

3. 让学生能够分析实际问题,运用动能和势能的知识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相互转化。

难点: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规律,以及如何运用动能和势能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小球等)。

学具:笔记本、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感受物体在运动中具有的能量。

2. 讲解:讲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以及它们的计算方法。

3. 演示:通过实验演示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

4. 实践: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6. 应用:让学生运用动能和势能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活动重难点活动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相互转化。

活动难点: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规律,以及如何运用动能和势能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实验和实践的方式,初步掌握了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规律。

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动能和势能的知识。

拓展延伸:1. 让学生进一步研究动能和势能的其他相关问题,如动能和势能的守恒定律。

2. 让学生探索动能和势能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如机械能、电能等。

3.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能量转化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规律。

2. 动能和势能的计算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xx最新】精选八年级物理下册 11-3动能和势能教案(新
版)新人教版
课题动能和势能课时安排共()课时课程标准
标注课程标准页码
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认识动能势能的存在.
2.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势能的概念.
3.在讨论探究实验中总结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教学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探究影响动能的因素。

教学难点势能的概念。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举例说明法教学准备
课前作业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课堂合作交流
二次备课
(修改
环节一
引入新课
由于能量和做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联系,所以通过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由功和能的关系理解能量的概念.提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有:怎样才算做功了;功的必要条件和单位;分析具体实例引入能量的概念.
实验:演示钢球从斜面上滚下,在水平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一段距离,学生分析在碰撞过程中,做功的情况.由分析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出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在物理学中,能量和
做功有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一个物体能做的功越多,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课中作业
我们常用的能量单位是,用字母来表示
环节二1),动能概念的建立
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实例:风吹动帆船航行,空气对帆船做了功;急流的河水把石头冲走,水对石头做了功,运动的钢球打在木块上,把木块推走,钢球对木块做了功.
利用板图帮助学生找到不同现象的共性的内容:运动的物体能够做功,我们把它们所具有的能量称为“动能”.
从板图上,学生应当能够总结出“物体由于运动具有的能量称为动能”.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由学生总结结论,也可以教师帮助学生逐步的寻求共同点,得到结论.
2),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
实验步骤1:让同一个钢球在斜面的不同位置上滚下,观察小球撞击木块的现象,并分析得到的结论.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要思考的问题:钢球先后从不同高度处滚下的原因;撞击距离的远近说明了什么;做功多少说明了什么;实验结论.
分析过程:同一个钢球
,原来的位置越高,滚到斜面下端时的速度越大,把木块推得越远,做的功越多,说明具有的动能越大,所以动能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有关.
实验步骤2:观察钢球和木球在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滚下,撞到平面上的木块发生的现象,并分析实验的结论.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思考的问题:钢球和木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滚下的原因;撞击木块的远近说明了什么;做功多少说明了什么;实验结论.
分析过程:钢球和木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滚下,到达斜面底部时速度相同,钢球的质量大,把木块推得远,做功多,具有动能大,所以动能的大小还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综上所述:物体的动能大小和物体的质量、运动速度有关
课中作业
1、司机开车上坡前,往往加大油门,以提高汽车的速度,这是为了()A.增大动能B.增大势能C.增大惯性D.减小阻力
环节三
重力势能概念的建立及其大小的决定因素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重锤具有做功能力,因而具有能量:重锤被举高,当下落时,能够把木桩打入地里,对木桩做
功,所以它因能够做功而具有能量,我们把这种能量称为重力势能.
学生列举生活中存在重力势能的实例.并结合实例分析出物体和地面有高度差就有重力势能(可以让学生知道我们都是以地面为参考,来分析重力势能的)
学生从实例中分析重力势能的大小的决定因素,并结合实际现象分析是否有重力势能、重力势能大小比较、重力势能的变化三个方面
的问题.弹性势能概念的建立及其大小的决定因素
建议学习方法为学生阅读,并回答问题:什么是弹性势能;举例说明物体具有弹性势能可以做功;分析压缩弹簧被放松而做功的实例;列举并分析弹性势能大小比较和弹性势能变化的实例.
4,新授课:机械能
讲清机械能是动能和势能的统称其中统称的含义:动能和势能都是机械能,而且机械能只有动能和势能这两种.一个物体既可以有动能也可以有势能.
课中作业
6、小明去商场购
物,自动扶梯把他从一楼匀速送到二楼的过程中,关于他的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变化,正确的是()
A.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B.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C.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增大D.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减小
课后作业设计:
练习1 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速度大的球一定比速度小的球动能大
B.同一辆车运动速度越大动能就越大
C.子弹的速度比火车的速度大,所以子弹动能就比火车动能大
D.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洒水的洒水车动能不变
练习2 一架沿竖直方向上升的直升机,它具有( )。

A.动能B.重力势能
C.弹性势能 D.动能和重力势能
练习3 某同学骑自行车上坡时,速度越来越慢,则车和人的()。

A.动能变大,重力势能变大
B.动能变小,重力势能变小
C.动能不变,重力势能不变
D.动能变小,重力势能变大
1.动能是指物体由
于而具有的能,其大小与物体的和有关.
2.势能包含势能和势能两种.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做势能,它与物体的和有关;物体由于发生而具有的能叫做势能,它的大小与有关.
3.我们常用的能量单位是,用字母来表示. (修改人:)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