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三章)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浙教版 科学知识点(七3)

浙教版 科学知识点(七3)

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地球与宇宙一、我们居住的地球1、古代人对地球的认识:①古代中国人——天圆地方说。

②古代印度人——地球是个大圆盾。

(认为大地是一个圆盾,由三头大象驮着,站在乌龟背上。

)③古代巴比伦人——地球是个龟背式空心山。

(想像大地是一个龟背隆起的空心山,四面环海有一个浑圆的天罩盖在上面。

)2、可以证明地球是圆的现象有: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站得高,看得远)②航海家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③夜晚看北极星,人们越往北走,就会看到北极星越来越高,越往南走,又会看到北极星越来越低。

(在不同地点观察到北极星的高度不同)④船只离岸远去时,船身先消失,桅杆(船帆)后消失。

⑤船只迎面驶来时,先看到船帆(桅杆),后看到船身。

⑥发生月食时,月亮上地球的影子是圆弧形的。

⑦在任何方向上观察地平线,其形状是弧形的。

3、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4、地球的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5、因为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 千米,两极方向的半径比赤道半径短21 千米左右,仅差0.33%,所以地球看上去是圆的。

6、太空中看地球其表面蓝色的部分主要是海洋,白色部分主要是云层。

二、地球仪与地图(一)地球仪1、经线:是指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也叫子午线。

所有经线都交于南北两极,都呈半圆状,长短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地球仪上经线有无数条,除0°和180°经线外,其他都是两条。

在地球仪上,两条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大圆圈,两条相对的经线度数之和为180°。

(1)规定:①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为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②西经20°(20°W)和东经160°(160°E)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其中20°W 以东,160°E 以西属于东半球;20°W 以西,160°E 以东属于西半球。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第三章地球的地壳构造完整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第三章地球的地壳构造完整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第三章地球的地壳构
造完整知识点总结
本文档总结了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第三章地球的地壳构造的完
整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地壳是
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地幔是地壳与地核之间的部分,地核是地
球的内部部分。

2. 地壳的特点:地壳是地球最薄的地球层,由岩石和土壤组成,分为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

3. 地壳的构造特征:地壳由岩石构成,岩石主要分为火成岩、
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类,火成岩是从地下深处喷出的岩浆冷却凝固而成,沉积岩是由沉积物堆积形成,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下形成的。

4. 地壳运动:地壳会发生地震、火山喷发和地壳运动等现象,
地震是地壳断裂与移动引起的,火山喷发是地壳中的岩浆喷发到地表,地壳运动是指地壳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

5. 地球的表面特征:地球表面有山脉、平原、高原和盆地等地貌,山脉是由地壳板块碰撞抬升形成,平原是由沉积物平整积累形成,高原是由剥蚀作用和抬升作用形成,盆地是由地壳下沉形成。

总结以上内容有助于理解和掌握地球的地壳构造知识,对于研究地球科学具有重要意义。

1新1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四章知识点

1新1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四章知识点

七年级期末考试科学之第三第四章知识点汇总 整理人:王 第三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1.三类岩石的成因与特征2.岩石的应用:(1)优质建筑材料;(2)工艺品材料;(3)形成各种矿产资源3.火山和地震:地球内部能量强烈释放的形式,也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

火山地震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区,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4.火山喷发物:气态(水蒸气、二氧化硫等,以水蒸气为主)、液态(熔岩流)、固态(火山灰、火山尘、火山弹)。

5.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学说详见书本110-112页。

其中六大板块是“漂浮”在软流层上的,相互之间不断发生碰撞和张裂。

碰撞易形成山脉,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

6.火山、地震和泥石流。

泥石流是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

第四章 物质的特性一、物质的构成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分子运动论的三点内容: ①分子之间有空隙;②分子在永不停息地作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称为热运动);③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

注:①芝麻与黄豆混合后总体积变小的实验,是一个模拟实验,它并不能证明分子间有间类型成因 特征 常见岩石岩浆岩由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地壳冷却凝固后形成的 有明显的矿物质颗粒和气孔,或柱状结构 花岗岩(侵入,上升冷凝) 玄武岩(喷出) 沉积岩是地表的碎屑物一层层堆积、压实、固化而形成的 有明显层状结构特征或化石(这是区别于其它两种岩石的主要特征)。

石灰岩、砂岩 (PS :页岩、砾岩) 变质岩 是地壳中已生的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条件下,成分和结构发生变化而形成 常有片状的结构 大理岩(石灰岩变质形成) 板岩(页岩变质)隙。

②要确立分子是微观的思想4.气体很容易被压缩而液体和固体很难被压缩,说明了气体分子间的间隙很大,而液体和固体中分子间的间隙较小。

即分子间空隙由小到大: 固体<液体<气体5.扩散:两种不同物质的分子相互进入到分子的空隙中的现象。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三章《地球与宇宙》知识归纳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三章《地球与宇宙》知识归纳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三章《地球与宇宙》知识归纳1. 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与地球的平均距离是1.5亿千米。

植物的向光性、光合作用和叶镶嵌等都与太阳光有密切的关系。

2. 太阳是一颗气体星球。

太阳大气层由里到外可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3. 我们通常看到的是光球层,在日全食时可观察到日冕层。

4. 太阳活动:太阳黑子(在光球层发生)、耀斑和日珥(色球层)、太阳风(日冕层)5. 太阳黑子:(1)是太阳表面由于温度较低而显得较暗的气体斑块。

(2)周期约为11年,发生在光球层。

(3)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往往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4)太阳黑子最多的那一年,称为太阳活动峰年,黑子数极少的那一年称为太阳活动谷年。

6. 太阳活动的影响:影响地球的磁场(产生磁暴、干扰指南针)、影响地球气候(紫外线增强、洪涝)和无线电短波通讯(电离层)。

7. 天文望远镜的使用:不能直接观察太阳。

8. 光年是指 ______,恒星之间的距离用______单位。

9. 在宇宙中与地球关系最密切的两个星球是:太阳(恒星)和月球(卫星)。

10.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表面明亮相间,亮区是山脉和高原,暗区是平原和盆地,分别被称为月陆和月海。

11. 月球上的特点:引力小;昼夜温差大;遍布环形山;不能传播声音;没有空气、水和生命,但有矿产资源。

12. 环形山的形成原因:陨石撞击月球和月球上古老火山的爆发。

13. 月球看上去和太阳差不多大的原因是:月球离地球比太阳近得多。

14. 月球上没有的大气层造成:月球上昼夜温差大;不能传声;无雨、雪、风等各种天气变化;在月球天空的背景是黑色的。

15. 月球上不能做的事情是:放风筝、打雪仗、游泳、种蔬菜。

16. 第一个利用火箭飞行的是万户;1969年人类首次登月成功;经长期探测,发现月球上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17. 月球的质量比地球小,所以对物体的吸引力比地球弱,造成:物体在月球上很轻;可以在月球上跳很高;跳很远;举更重。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_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_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2. 地球的大小:地球的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两极半径为6357千米(两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21千米),仅差 0.33%;赤道周长约为 4 万千米。

(坐地日行八万里,指的是人处在赤道)3.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地球内部结构具有同心圆的特点,从外向内结构层次分别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岩石圈以下-----400千米处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将地球比喻成鸡蛋的方法叫模型法。

外地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地核呈固态。

厚度:地核 >地幔 >地壳第二节地球仪和地图一.地球仪1.纬线和纬度:(1)纬线:纬线都是圆形,也称为纬线圈,从半球看,长度不等。

(不同纬度纬线长不相等,相同纬度纬线长相等)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赤道: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叫做赤道。

(3)纬度:(赤道)是零度纬线。

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做(北纬),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作代号。

(4)北纬、南纬各有90°。

南纬90°就是南极,北纬90°就是北极。

2.经线和经度(1)经线:也叫(子午线)。

经线是(半圆形),所有经线长度(相等)。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2)经度:零度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即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

(3)从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属于(东经),用“E”作代号;以西的180°属于(西经),用“W”作代号。

(4)东西180°经线合为一条经线。

(0°经线和180°经线都只有一条)3.东西半球的划分(1)习惯上以(20°w)和(160°E)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把地球平分成东西半球。

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提

一、知识点回顾
1. 物质的三态及相互转化
- 固体、液体、气体的特点和区别
- 冰的熔化和水的凝固
- 水的沸腾和水蒸气的凝结
2. 物质的纯净与杂质
-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特征与区别
- 分离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方法(筛分、过滤、浓缩、蒸发)
3. 物质的密度与比重
- 密度的定义与计算方法
- 密度与物体浮沉的关系
- 比重的定义与计算方法
4. 物体的浮力与沉力
- 浮力的产生原因和大小与物体的关系
- 沉力的产生原因和计算方法
- 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5. 风的形成和产生
- 大气气压的形成和作用
- 高气压和低气压对风的影响
- 风的分类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能力培养
1. 分类辨析
- 区分物质的三态及相互转化的特点- 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特征
2. 实验探究
- 设计实验,观察物质的相互转化- 设计实验,分离纯净物与混合物
3. 问题解决
- 解答如何计算物体的密度和比重- 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4. 原理运用
- 使用气象知识解释风的形成和产生的原理
- 分析风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拓展延伸
1. 实地考察
- 到附近的湖泊、湖泊、大海等地观察和感受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 观察风力的影响,比如吹动树叶、扬起沙尘等现象
2. 探究课题
- 设计实验,探究不同物体的密度与浮沉现象的关系
- 调查并了解风力在不同地区对人类的影响
以上为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复的提纲,希望能够对你进行复提供帮助。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完整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完整知识点总结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呈近乎球形,但在赤道处略为扁平。

4.由于地球的形状扁平,所以地球的南北半球面积并不对称。

二、地球的运动1.自转运动:地球每天自西向东旋转一圈,所以我们才会有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2.公转运动:地球绕太阳做椭圆轨道运动,一个公转周期为365.25天,形成了四季的更替。

三、地球的构造1.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2.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分为陆壳和海壳两部分。

3.地幔由固态岩石构成,处于地壳之下。

4.地核是地球的中心部分,由外核和内核组成。

四、地球上的气候1.气候是指一些地区在长时间内的天气状况,由温度、湿度、风向和降水量等要素决定。

2.不同地区的气候受到纬度、海洋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带。

3.地球上常见的气候带包括寒带、温带和热带等。

五、地球上的生物1.地球上的生物主要分为植物和动物两类。

2.植物生活在陆地和水中,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提供氧气和食物。

3.动物根据其生活习性分为陆生动物、水生动物和空中动物。

4.动物在地球上分布不均匀,受到气候、地形和资源等条件的影响。

六、人类的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1.人类的活动对地球的大气、水体和土地等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如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地退化等。

2.人类需要保护地球环境,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实行可持续发展。

七、保护地球的重要性1.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地球的资源和环境。

2.保护地球环境关乎到人类的未来和子孙后代的生活质量。

3.人类应当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推动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我们需要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运动方式、构造以及气候和生物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人类的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并积极参与保护地球的行动。

只有保护好地球,我们才能保证人类的未来和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三章)知识点整理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三章)知识点整理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三章)知识点整理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一、人类对于地球的认识在古代,中国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印度人认为大地是一个圆盾,由三头大象驮着,站在龟背上;巴比伦人想象大地是个龟背隆起的空心山,大面环绕着海水,有一个浑圆的巨大天罩盖在上面。

现在,我们知道地球是一个稍扁的球体,赤道略鼓。

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两极半径6357千米,仅差0.33%。

地球的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地球内部的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其中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二、证明地球是球体的现象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可以通过许多现象进行证明,例如地平线、月食、登高望远、帆船、天涯海角、时差和北极星等。

3.2 地球仪和地图一、地球仪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做经线,也称子午线。

经线等长,为半圆。

在南北两极之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叫做赤道,与它平行的线叫做纬线。

纬线不等长,为整圆。

国际上规定,通过___原址的那条经线为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0°经线以西的180°属于西经(W),0°经线以东的180°属于东经(E)。

赤道以北就是北纬(N),北纬90°就是北极;赤道以南就是南纬(S),南纬90°就是南极。

根据纬度的不同,可以将地球分为低纬度(0°-30°)、中纬度(30°-60°)和高纬度(60°-90°)。

二、地图地图是用不同的符号、颜色等把缩小了的地理事物在纸上表现出来。

地图的三要素是:图例和注记、方向、比例尺。

比例尺表示实地距离在图上距离的图例。

大比例尺地图表示的范围小,描述的内容也比较详细;小比例尺地图表示的范围大,描述的内容也比较粗略。

地图的方向常用三种方法来表示: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经线靠北极端的指向为北,经线靠南极端的指向为南;有的地图用一个指北的方向标指示北方;一般地图的方向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一般包括震源、震中、震中距三部分。震源是地震的发源地,一般位于地表 以下 0——300 千米处;震中是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处,一般受地震的影响最大;震中距是地表某地距震中的距离。
据专家估计,世界各地每年发生的地震多大 500 万次。当然,这些地震中绝大部分 都是及其轻微的,只有借助灵敏的地震仪才能测知。而可能造成极大破坏的地震,平均每年不到 20 次。
(1)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经线靠北极端的指向为北,经线靠南极端的指向为南。
(2)有的地图用一个指北的方向标指示北方。
(3)一般地图的方向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5.三种定向法:一般定向法,经纬网定向法,指向标定向法。
3.3 组成地壳的岩石
通常根据岩石的成因把岩石分成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1.岩浆岩由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地壳冷却凝固后形成。 岩浆岩往往有明显的矿物晶体颗粒和 气孔,或柱状结构。常见有玄武岩,花岗岩。
低纬度 (0°-30°),中纬度(30°-60°),高纬度(60°-90°)
纬度从赤道算起,把 0°定为 赤道,由赤道到北极和南极各分作 90°。
二、地图
1.地图是用不同的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颜色等把缩小了的地理事物在纸上表现出来。
2.地图三要素是:图例和注记、方向、比例尺。
3.比例尺
①比例尺表示实地距离在图上距离的图例。
(1)活火山:经常性喷发,周期性喷发的火山。
(2)休眠火山:长期熄灭,有时喷发的火山。
(3)死火山:以前喷发过,但迄今为止没有重新喷发过的火山。
3.世界著名的火山:有富士山、艾特纳火山、白头山天池、五大连池火山等。
4.全球火山主要分布:环太平洋的周围陆地和海区,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5.火山活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危害是毁坏交通、埋没农田、引起火灾,甚至危及 人类生命;
益处是火山灰和火山尘可为农田提供无机肥料,并且火山口可富集大量的矿产,如硫矿等。同时火山口形成的火山湖,湖水在医疗卫生方面有较大的价值。
三、地震
1.有关概念
地震: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是地壳的天然震动。按其成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其中构造地震影响最大这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应力引起构造变动而引起。
二、板块构造学说: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 (包括大洋洲)和 南极洲板块。
3.7地形和地形图
一、地形的类型:盆地,高原,平原,丘陵,山地。
二、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 山顶: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增高。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 峭壁:等高线重合处。 山脊: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低处。山谷: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高处。
2.分布全球地震带主要分布: 环太平洋的周围陆地和海区,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
环太平洋集中了全世界 80%以上的地震,是世界上主要的地震带。
我国地震带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台湾福建沿海,华北太行行山脉,津唐地区,青 藏高原及边缘的四川、云南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宁夏等。并且,我国是全球最多火山的国家。
2.沉积岩是地表的碎屑物一层层堆积,压实,固化而形成。有明显层状结构特征或化石是沉 积岩区别于其他种类岩石的主要特征。
3.变质岩是地壳中已形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变化而成的新岩石,常有片状结构。常见的有石灰岩,板岩,大理岩。
3.4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一、地壳变动的证明:意大利那不列斯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情况 悬崖峭壁上岩石断裂的痕迹,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等都是地壳变动 的信息。
一、地球仪
1.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做经线,也称子午线。经线等长,为半圆。
2.在南北两极之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叫做赤道,与它平行的线叫做纬线。纬线不等长,为整圆。
3.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市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为 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 线。
4.0°经线以西的 180°属于西经(W)。0°经线以东的 180°属于东经(E)。赤道以北就是北纬(N)。北纬 90°就是北极。赤道以南就是南纬(S)。南纬 90°就是南极。
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2.地球赤道半径是 6378 千米,两极半径 6357 千米,仅差 0.33%。
3.地球赤道周长约为 4 万千米。
4.地球内部的结构: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共同组成 了岩石圈。
三、证明地球是球体的现象
1.地平线 2.月食 3.登高望远 4.帆船 5.天涯海角 6.时差 7.北极星3.2 地球仪和地图
二、火山
1.概念: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火山爆发是地热或内 能释放的强烈显示.火山由火山锥、 火山口和火山通道三部分组成,火山喷发物 有气体、液体和固体喷发物。岩浆来自地幔中的软流层;岩浆在强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火山口或地壳裂隙喷出地表,岩浆冷却后变成岩石,叫岩浆岩。
2.分类 按其活动情况分类:
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
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一、人类对于地球的认识
1.古代的中国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2.古代印度人则认为大地是一个圆盾,由三头大 象驮着,站在龟背上。
3.古代巴比伦人想象大地是个龟背隆起的空心山,大陆四面环绕着海水,有一个浑圆的巨大天罩盖在上面。
二、现在人们对于地球的认识
②大比例尺:大于或等于 1:10000,即 1 厘米表示 1 千米以下。
小比例尺:小于或等于 1:1000000,即 1 厘米表示 10 千米以上。
中间的称为中比例尺。
③大比例尺地图表示的范围小,描述的内容也比较详细。 小比例尺地图表示的范围大,描述的内容也比较粗略。
4.比例尺的表现方式 地图的方向常用三种方法来表示:
3.5 泥石流
一、泥石流的形成
1.山区有利于水流汇集,水流的流速较大,冲击力强。
2.山坡或沟谷表 层堆积有大量的松散碎屑物,容易被水流冲刷。
3.有暴雨或持续性降水,形成了大量的流水。
二、泥石流的危害
泥石流的爆发往往具有突发性,历史短的特点。
三、泥石流的防御措施。
3.6 地壳表面的板块
一、魏格纳:大陆漂移理论。证据:一种叫舌羊齿的植物化石在印度,澳大利亚和非洲的岩石中被发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