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ham Greene格雷厄姆格林简介
人性之光的延续者——论格雷厄姆·格林笔下的父型英雄

是 个 体 存 在 的 最 大 意 义和 价 值 。 ‘
[ 关键词] 父型英雄 ; 救赎; 行 动
[ 中图 分 类 号 ] I 2 0 7 . 4
2 0 1 3年第 3期 ( 总第1 3 9 期)
牡 丹 江教 育 学 院 学报
J OuRNAL OF M UDANJ I ANG COLLEGE OF EDUCAT1 0N
N O.3 , 2 01 3
S e r i a l No . 1 3 9
人 性 之 光 的 延 续 者
混 乱衰颓的世界 中, 他们 的灵魂都曾经堕落过 , 但 他 们 最 终
凭 借 着 自己 的 行 动 , 凭借着 足够的信仰 , 超 越 了 自己 走 向 了 救赎 , 在 痛 苦 和 绝 望 中 延 续 了人 性 的 光 辉 。 他 们 的 生 命 最 终都获 得了神性的升华 , 他 们 父 型 英 雄 般 的 内在 也 都 获 得
一
威 士 忌 神 父屡 次 逃 亡 的失 败 不 是 因 为 墨 西 哥 警 察 疏 而
不 漏 的 追捕 , 更多 的成 分 是 为 了 拯 救 他 人 , 为 了 履 行 神 父 的 责 任 。 正是 逐 渐 清 醒 的认 识 使 他 明 白 了 自己 作 为 这 个 国 家 唯 一 留 下来 的神 父 的 职 责 , 他 也 为 此 感 到 无 比骄 傲 和 自豪 。 他要对 上 帝 和 自己 的信 仰 负 责 , 而 尽 职 地 履 行 职 责 超 过 一
了前 所 未 有 的超 越 。 二、 格 林 笔 下 的父 型 英 雄 ( 一) 威 士忌神父 : 使 命 和 责任 《 权利与荣耀 》 的 主 人 公 威 士 忌 神 父 从 一 开 始 就 陷 入 了
格雷厄姆·格林

格雷厄姆·格林为什么我今年才认真发现他!去年《恋情的终结》给了我很大震动,写爱与恨的一体双生没有更好的了,今年看了几本,每每捧心想要躺平,那种“神啊他怎么这么会写太戳中我心了”,然后要裹着被子打滚打几圈了咬被角躺平。
但我觉得无神论者不会喜欢他。
他太catholic了,作为本身是从无神论转向天主教的作家,他的不少作品都有有神与无神的冲突和辩论,左右互搏一样。
而且最终在角色死亡之时也是他升华之时,往往天主在那一刻显灵,在无神论者眼中大概是对人性本身极大亵渎。
虽然我其实很吃这一口。
绝望了整本书总要有点爱和希望啊,再愚蠢、再糟糕也能有点救赎的可能啊。
《命运的内核》这本他自己觉得最好的一本,最后放弃了这个救赎可能,而且是水到渠成地一步步走进自我的深渊——我觉得是他难得非常冷酷地操控人物走向命定灭亡的作品(他大部分时间都很喜欢他的人物,文字里看得出来,但斯考比这个人,真的太虐了……)也是最具有真实感的,心理太精彩了,也太压抑了,整本就是一个好人怎样一点点变成了大写的“罪”,让人心碎,好几天没缓过神,想把膝盖都给格林。
在天主教会眼中他又是不那么传统的,总带着挑战和戏谑。
大概两边不讨好。
天主教会觉得他离经叛道,他也确实不是那种好教徒,虽然信仰天主,但几乎所有小说都在不断地怀疑、质疑。
很多想法其实挺大不敬的。
还写小说嘲讽教会,教会当然讨厌他。
就觉得,写人性的软弱,写人的罪,忏悔,可同时也有坚定,也有爱,写人一生徒劳的挣扎于自我的罪与自我的救赎,那些生活中无关紧要的细节也像蝴蝶效应一样影响着人,真的写得太好了。
他不是那种会花很多力气去描绘景物的作家,废话其实也不多,但就是有本事几句话把人给抓进他那个greeneland的闷热潮湿阴郁的氛围。
为什么啊?其实他写的是遥远的殖民地,年老的神父,勤恳的警官,普通的女人,丧气的作家……跟我自身并没有关系,可还是一下子就能共情,一下就被撕扯着心,扯着扯着就想祷告,说上帝啊,为什么要这样考验人?人生真的太苦,也太难了。
介绍葛梅林的文章

介绍葛梅林的文章葛梅林(Graham Greene)是一位英国作家,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以其深入探究人性与道德的作品而闻名,并被广泛认为是现代文学中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葛梅林的小说多以政治与道德的主题为核心,常常探讨人性中的黑暗面和内心的斗争。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深受读者和评论家的赞誉。
以下将介绍几篇葛梅林的代表作。
《杀戮洗礼》(The Power and the Glory)是葛梅林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被视为他最伟大的小说之一、该小说讲述了20世纪墨西哥发生的宗教迫害,以及一名神父在这个敌对的环境中坚守信仰的故事。
小说充满了对信仰、道德和良心的深刻思考,引发读者对自己信仰和思想的探寻。
《人间枷锁》(Brighton Rock)是葛梅林最受欢迎的小说之一,也是他最早出版的作品之一、小说以英国南部城市布莱顿为背景,讲述了一位青年犯罪头目Pinkie Brown的故事。
这个故事充满了暴力、犯罪和罪恶感,展现了一个被绝望和黑暗所包围的现实世界。
小说揭示了个人道德的崩溃和社会病态的现实。
《第三人》(The Third Man)是葛梅林的一部代表性侦探小说,也是著名影片《第三人》的原著。
小说讲述了一个写作留学生来到维也纳寻找他最好的朋友,并揭示了阴谋与背叛的故事。
小说以迷人的维也纳城市景观为背景,巧妙地展示了个人与权力、欲望和罪恶之间的冲突。
这部小说以其悬念和充满张力的情节而闻名于世。
葛梅林的作品往往描写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困境。
他的小说主要集中探索个人信仰、人际关系和社会动荡之间的关系。
他的作品散发着对人类存在意义的追问和思考,常常通过复杂的人物关系和道德抉择来展示人性中的伦理挣扎。
葛梅林的作品在20世纪的文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被誉为“道德写作的大师”,他的小说深刻地揭示了人性内心的斗争和社会阴暗的一面。
他的作品不仅在英国文学界有着重要地位,也在国际文学界广受赞誉。
总而言之,葛梅林是一位对人性和道德深入探索的伟大作家,他的作品以情节紧凑、角色立体和道德抉择为特点,引领着读者深入思考生活和人性的意义。
格雷厄姆 格林的主要著作

该小说主要以倒序的方式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人到中年的福勒是英 国伦敦时报的一位资历深厚的驻外,他自愿申请到越南这块被炮火蹂踊却 充满热带浪漫气息的土地是为了逃避生活、放逐自己。
格雷厄姆·格林的主要著作
《生活曾经这样》是2012年译文出版社出版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格雷 厄姆.格林(英国)。
内容简介
英国大师级作家格雷厄姆.格林的自传《生活曾经这样》将在2012上 海书展登场,本书由翻译界泰斗陆谷孙先生亲自操刀翻译,堪称自传作品 中的传世名作。
《一个自行发完病毒的病例》是最著名的“严肃小说”之一,以刚果 殖民地和麻风病院为背景,展现一个精神极度空虚和绝望的欧洲隐居者渐 渐走向新生的心路历程,着力于探索精神救赎的可能。书中描述了一个陌 生人没有任何明显原因突然出现在一个偏远的麻风病治疗地。这个人是一 个功成名就的建筑师,他厌倦了世事,对事业、对爱情、对宗教信仰都已 走到了尽头。
《没有地图的旅行》是一部纪实作品。格林深入利比亚内陆行走350 英里,共耗时4星期的一段旅程。深度描绘了利比里亚当时未开化的情况, 许多地方到现在还保持着原样。格林对途经的小镇做了健康状况的记录, 大多数利比里亚人遭受着多种疾病的威胁,格林自己也在旅程接近尾声的 时候身染重病,险些丧命。
一九三五年,三十岁的格林无法忍受婚姻窒息般的压力,邀请他年轻 的表妹陪同他开始长达四周的非洲内陆探险之旅。这是格林首次离开欧洲, 他们需要徒步穿越长达三百五十英里的森林,这片森林位于两个国家内, 一个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塞拉利昂,另一个是世界上最失败和战争影响 最深的国家之一利比里亚。格林当时关心利比里亚的奴役劳工状况,本书 中有一段秘密任务就是作为反奴隶制社会的耳目。在此次旅行中,他希望 能远离文明,探索非洲的“黑暗之心”。
人物文学史上最被低估的大师,21次诺奖提名,他才是真正的“诺贝尔文学奖无冕之王”

人物文学史上最被低估的大师,21次诺奖提名,他才是真正的“诺贝尔文学奖无冕之王”时隔40年,一位传奇作家终于在中国火了。
他文能提笔写偷情,武能作战当奸细。
进可拿诺奖提名,退可拥文豪跪迎。
一生获21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比咱们一个国家的诺奖提名都要多。
就是他——格雷厄姆·格林。
格雷厄姆·格林 1964 Yousuf Karsh 摄说起格林,百度简介是这样写的——诺贝尔文学奖史上最大冤案,半个英语国家都在读,却因“作风问题”无缘诺奖;粉丝团全是大文豪,马尔克斯的写作恩师,福克纳等诺奖作家偶像;人生传奇堪比好莱坞大片:当过双面间谍,徒步穿越非洲,一生情妇无数;在牛津大学玩俄罗斯手枪,写影评被人送了一坨屎……关于格林的传说,究竟真实度有多少呢?欲深爱,必深扒。
今天就来扒一扒诺奖的最大冤家,还原一个真实的格雷厄姆·格林。
传说格林的「头号粉丝」是大名鼎鼎的马尔克斯,两者的亲密关系究竟发展到何种程度不便考证。
但光是马尔克斯对格林的当众表白,被记录下来的就有三次。
第一次是马尔克斯拿了诺奖后,隔空表白:「虽然把诺贝尔文学奖授给了我,但也是间接地授给了格林,倘若我不曾读过格林的书,我不可能写出任何东西。
」第二次是当着格林本人,马尔克斯轻拍格林的肩膀,等他一回头,开口便是:「我是你的忠实读者,格林先生。
」第三次是在《番石榴飘香》一书中,马尔克斯回忆从大学开始读格林的作品:「格林是我读过最多、最认真的作家之一。
在探索热带的奥秘方面,他也是对我帮助最大的作家之一。
」▲晚年的马尔克斯与格雷厄姆·格林还有一群诺奖作家:V.S.奈保尔,J.M.库切,略萨等,都是格林的拥趸。
▲耶路撒冷文学奖获得者:博尔赫斯、米兰·昆德拉、村上春树1981年,格林获得耶路撒冷文学奖,这是世界最顶尖的文学奖之一。
该奖因村上春树的获奖演讲《永远站在蛋这边》闻名中国。
随后,格林粉丝团的奈保尔、库切、略萨都拿了这个奖。
5个关于格雷厄姆·格林的冷知识,简直颠覆三观

5个关于格雷厄姆·格林的冷知识,简直颠覆三观举着三观的⼤旗,重新看影视剧、读⽂学作品的风潮已经风靡⼀阵⼦了。
《英国病⼈》《包法利夫⼈》这类包含婚外恋情节的作品成为“三观不正”重灾区。
部分⽹友对《英国病⼈》的评价按照这样的评价标准,世界上最会写偷情的作家格雷厄姆·格林就永远没有出头之⽇了。
偷情的戏码⼏乎出现在格林的每⼀本书中。
在《恋情的终结》⾥,⼩说家莫⾥斯和公务员亨利的妻⼦萨拉相爱,萨拉去世后,亨利邀请莫⾥斯搬来和他⼀起住。
在《喜剧演员》⾥,主⼈公布朗与南美某国驻海地的⼤使夫⼈玛莎⼤胆偷情,不是为了爱情,⽽是为了寻找成就感。
在《⽂静的美国⼈》⾥,英国战地记者⽼男⼈福勒有家室,但仍与多名⼥性保持不正当关系,来到越南后还想占有越南姑娘凤⼉。
在《问题的核⼼》(⼜称《命运的内核》)⾥,英属西⾮殖民地副专员斯考⽐在妻⼦和情⼈之间难以做出选择……电影版《恋情的终结》⽽且,格林虽然皈依了天主教,但是经常在书中“背叛”⾃⼰的信仰。
长篇⼩说《权⼒与荣耀》被列⼊天主教禁书名单。
英国主教长写信给格林,⼤骂格林这个叛徒。
如此“毁三观“的作家却是⼆⼗世纪最伟⼤的英语作家,莎⼠⽐亚奖、耶路撒冷⽂学奖、美国推理作家协会⼤师奖获得者,诺贝尔⽂学奖⽆冕之王(21 次提名),马尔克斯的偶像,拒绝希区柯克的⼤师……头衔和称赞多得⼀个腰封根本放不下。
腰封不仅如此,他还相当能写,活到85 岁,写了59 年,不算影评、剧本等其他⽂字作品,光⼩说就写了26 部。
他的间谍⼩说能和“詹姆斯·邦德”系列同台竞技,他以⼉童视⾓创作的剧本《堕落的偶像》在威尼斯电影节获得最佳剧本奖。
能把“三观不正确”搞得如此优秀的格林究竟是何⽅神圣?格林出⽣在英国赫特福德郡的“贾家”。
格林家族的产业包括英国最⼤、最悠久的酒⼚“格林王”。
像传说中的那些家族故事⼀样,秉着“肥⽔不流外⼈⽥的”的原则,⾃家⼈与⾃家⼈结婚成为不成⽂的规定。
格林的⽗母是表亲,这为格林的躁郁症埋下了基因炸弹,⽽引爆它的是校园霸凌。
格林简介

生平简介
数学杂志》上,但这时格林已去世10年.
格林的一些好友鼓励他到大学去深造,他经过 4年的自学,将其初等教育中的空白填补后,在 1833年——当时他已经40岁,才以自费生的身份 进入剑桥大学科尼斯学院学习,4年后毕业获学士 学位,毕业时数学成绩名列第四.1839年被聘为剑 桥大学教授,并被选为剑桥冈维尔-科尼斯学院评 议员.
格林(Green, George)
(1793—1841)
名人名言
“格林将分析应用于电磁领域并引出了他在数 学物理中的一系列重要结果.”
──摘自《中国大百度之间的关系,并将所获得的关系应用于电学 理论.”
──格林
生平简介
格林是英国数学家、物理学家.1793年7月14日 生于诺丁汉;1841年5月31日卒于剑桥.
格林童年辍学在父亲的磨坊干活,他一边干活 一边利用工余时间坚持自修数学和物理,特别是 在读了拉普拉斯的《天体力学》后很受启发,于 是自己试图完全用数学方法来论述静电磁学.在32 岁那年出版了一本他私人印的小册子《数学分析 在电磁学中的应用》,这是在电磁学的数学理论 方面的最初尝试.威廉•汤姆孙(William Thomson) 发现了这本小册子,并认识到它的巨大价值 ,于 1850年将它推荐发表在《纯粹与应用
对数学的主要贡献
格林引入的位势等概念其意义远远超出了解位 势方程,他首次研究了与求解数学物理边值问题 密切相关的特殊函数——格林函数.格林函数现已 成为偏微分方程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和一项基 本工具.他率先发展n维分析,在研究波管道中的 传播问题时,讨论过用发散级数来解微分方程的 方法.
格林留下的著作于1871年汇集出版.以他的姓氏 命名的格林函数、格林公式、格林定律、格林曲 线、格林测度、格林算子、格林方法等,都是数 学物理中经典的内容.
格雷厄姆·格林短篇小说中的儿童形象分析

格雷厄姆·格林短篇小说中的儿童形象分析作者:徐晗员含笑来源:《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年第01期摘; 要:格雷厄姆·格林是二十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虽然是以长篇小说的创作闻名于世,但是他的短篇小说创作也同样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塑造了一系列引人瞩目的文学形象。
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儿童形象的塑造,他们都不同程度表现了作家对人性的思考。
从格林短篇小说集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几篇作为参照,主要从儿童人物的形象特征、生成因素和塑造意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揭示了格林对生命的怀疑和对人性的思考。
关键词:格雷厄姆·格林; 短篇小说; 儿童形象中图分类号: I106.8;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9)01-0081-05作为二十世纪文坛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格林的创作题材广泛、形式多种多样、风格独特,被评论家称为“格林之原”,压抑、焦虑、恐惧的氛围是其作品的主要特色。
在他的作品中“恶”是无处不在的,暴力、犯罪、堕落更是比比皆是,他总是冷静地以旁观者的身份对这个病态的社会发笑。
在他塑造的一系列站在道德悬崖上挣扎的人物形象中,儿童的形象则以其独特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在众多的人物形象中脱颖而出,通过对儿童形象的分析,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作者的思想和道德意识,同时也可以窥探到整个二十世纪笼罩在战争中英国社会的心灵图景。
一、儿童形象的表现特征在格林一系列描写儿童形象的作品中,根据写作背景和内容的不同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天真”的反叛型,他们生活在战后的废墟上,心中充满了对美好事物的憎恶,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和成人的世界对抗。
另一类是沉默的孤独者,他们沉默寡言,不善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就算在自己的家里也像一个最熟悉的陌生人,最终只能在孤独恐惧中死去。
无论是《毁灭者》里的特弗雷、《地下室》里的菲利普或者《散场》里的弗朗西斯,他们表现出的令人惊异的冷漠、暴力以及孤独,都打上了时代不可磨灭的烙印,而从孩子的视角窥视成人的世界,更让人直观地感受到战争阴霾下人们心灵的荒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raham Greene格雷厄姆·格林简介1904- 消遣:Stamboul Train斯坦布尔列车;A Gun for Sale一支出卖的枪;Our Man in Havana 我们在哈瓦纳的人严肃:The Power and the Glory权力与荣誉;The Heart of the Matter问题的核心;The End of the Affair爱情的结局;The Quiet American;The Comedians喜剧演员;The Human Favor人的因素in full Henry Graham Greeneborn Oct. 2, 1904, Berkhamsted, Hertfordshire, Eng.died April 3, 1991, Vevey, Switz.English novelist, short-story writer, playwright, and journalist whose novels treat life's moral ambiguities in the context of contemporary political settings.His father was the headmaster of Berkhamsted School, which Greene attended for some years. After running away from school, he was sent to London to a psychoanalyst in whose house he lived while under treatment. After studying at Balliol College, Oxford, Greene converted to Roman Catholicism in 1926, partly through the influence of his future wife, Vivien Dayrell-Browning, whom he married in 1927. He moved to London and worked for The Times as a copy editor from 1926 to 1930. His first published work was a book of verse, Babbling April (1925), and upon the modest success of his first novel, The Man Within (1929), he quit The Times and worked as a film critic and literary editor for The Spectator until 1940. He then traveled widely for much of the next three decades as a freelance journalist, searching out locations for his novels in the process.Greene's first three novels are held to be of small account. He began to come into his own with a thriller, Stamboul Train (1932; also entitled Orient Express), which plays off various characters against each other as they ride a train from the English Channel to Istanbul. This was the first of a string of novels that he termed “entertainments,” works similar to thrillers in their spare, tough language and their suspenseful, swiftly moving plots, but possessing greater moral complexity and depth. Stamboul Train was also the first of Greene's many novels to be filmed (1934). It was followed by three more entertainments that were equally popular with the reading public: A Gun for Sale(1936; also entitled This Gun For Hire; filmed 1942), The Confidential Agent (1939; filmed 1945), and The Ministry of Fear(1943; filmed 1945). A fifth entertainment, TheThird Man, which was published in novel form in 1949, was originally a screenplay for a classic film directed by Carol Reed.One of Greene's finest novels, Brighton Rock(1938; filmed 1948), shares some elements with his entertainments—the protagonist is a hunted criminal roaming the underworld of an English sea resort—but explores the contrasting moral attitudes of its main characters with a new degree of intensity and emotional involvement. In this book, Greene contrasts a cheerful and warm-hearted humanist he obviously dislikes with a corrupt and violent teenage criminal whose tragic situation is intensified by a Roman Catholic upbringing. Greene's finest novel, The Power and the Glory (1940; filmed 1962), has a more directly Catholic theme: the desperate wanderings of a priest who is hunted down in rural Mexico at a time when the church is outlawed there. The weak and alcoholic priest tries to fulfill his priestly duties despite the constant threat of death at the hands of a revolutionary government.Greene worked for the Foreign Office during World War II and was stationed for a while at Freetown, Sierra Leone, the scene of another of his best-known novels, The Heart of the Matter(1948; filmed 1953). This book traces the decline of a kind-hearted British colonial officer whose pity for his wife and mistress eventually leads him to commit suicide. The End of the Affair(1951; filmed 1999) is narrated by an agnostic in love with a woman who forsakes him because of a religious conviction that brings her near to sainthood.Greene's next four novels were each set in a different Third World nation on the brink of political upheaval. The protagonist of A Burnt-Out Case (1961) is a Roman Catholic architect tired of adulation who meets a tragic end in the Belgian Congo shortly before that colony reaches independence. The Quiet American (1956; filmed 1957) chronicles the doings of awell-intentioned American government agent in Vietnam in the midst of the anti-French uprising there in the early 1950s. Our Man in Havana (1958; filmed 1959) is set in Cuba just before the communist revolution there, while The Comedians (1966; filmed 1967) is set in Haiti during the rule of François Duvalier. Greene's last four novels, The Honorary Consul(1973; filmed 1983), The Human Factor (1978; filmed 1979), Monsignor Quixote (1982), and The Tenth Man (1985), represent a decline from the level of his best fiction.The world Greene's characters inhabit is a fallen one, and the tone of his works emphasizes the presence of evil as a palpable force. His novels display a consistent preoccupation with sin and moral failure acted out in seedy locales characterized by danger, violence, and physical decay. Greene's chief concern is the moral and spiritual struggles withinindividuals, but the larger political and social settings of his novels give such conflicts an enhanced resonance. His early novels depict a shabby Depression-stricken Europe sliding toward fascism and war, while many of his subsequent novels are set in remote locales undergoing wars, revolutions, or other political upheavals.Despite the downbeat tone of much of his subject matter, Greene was in fact one of the most widely read British novelists of the 20th century. His books' unusual popularity is due partly to his production of thrillers featuring crime and intrigue but more importantly to his superb gifts as a storyteller, especially his masterful selection of detail and his use of realistic dialogue in a fast-paced narrative. Throughout his career, Greene was fascinated by film, and he often emulated cinematic techniques in his writing. No other British writer of this period was as aware as Greene of the power and influence of cinema.Greene published several collections of short stories, among them Nineteen Stories (1947; revised as Twenty-One Stories, 1954). Among his plays are The Living Room (performed 1952) and The Potting Shed (1957). His Collected Essays appeared in 1969. A Sort of Life (1971) is a memoir to 1931, to which Ways of Escape (1980) is a sequel. A collection of his film criticism is available in Mornings in the Dark: The Graham Greene Film Reader (1993).Additional ReadingNorman Sherry, The Life of Graham Greene, 3 vol. (1989–2004), is a thorough biography. A.A. DeVitis, Graham Greene, rev. ed. (1986), gives an overview of the author and his career. Cedric Watts, A Preface to Greene(1997), provides an excellent introd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