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有效微量元素测定
土壤微量元素测定实验方法以及优缺点分析

土壤微量元素测定实验方法以及优缺点分析土壤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其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这些元素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植物根系的形成以及植物繁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研究农作物的品质、健康和种植,必须对土壤中的微量元素进行测定。
以传统的化学分析法为例,测定土壤中微量元素的方法包括原子吸收光谱法、X射线衍射仪法、原子荧光光谱法、串联质谱法以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其中原子吸收光谱法是土壤中各种微量元素测定最常用的方法,它可以快速、准确地测定各种微量元素的含量。
此外,X射线衍射仪法也常用于测定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它可以实现非常小的检测细胞大小的X射线衍射成像技术,以精确检测土壤中的元素组成。
原子荧光光谱法可以用来测定低浓度的微量元素,该方法灵敏度高,具有快速、简单、准确的优点。
串联质谱法是一种精确、灵敏、多参数同时检测的方法,可以用来定量分析土壤中的各种元素含量。
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则具有简便、易行、快速等优点,可用来测定高浓度的土壤微量元素。
土壤微量元素测定实验中的优点有:(1)测定方法简便,可以快速准确的测定微量元素的含量。
(2)分析时间短,可在几小时内完成。
(3)分析结果可靠,准确度较高。
(4)节约成本,该技术可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
然而,土壤微量元素测定实验也存在一些缺点,如:(1)样品处理麻烦,测定实验前需要对样品进行精细的分离和提纯处理,这需要较多的时间和工作量。
(2)仪器和设备费用较高,需要安装许多昂贵的仪器和设备,以确保测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环境污染,实验过程中涉及的化学物质有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
综上,土壤微量元素测定是一项重要的实验,它能有效地检测土壤中各种微量元素的含量,为土壤肥力评价和土壤改良等方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尽管存在一些缺点,但正确选择测定方法和正确实施测定,可以有效地克服这些问题,获取可信的测定结果。
第二次土壤普查 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分级标准

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分级标准1. 引言在当今社会,土壤污染和土壤退化成为了威胁人类健康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作为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微量元素的含量对土壤的肥力、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情况,第二次土壤普查对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进行了全面评估,并制定了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分级标准,以便指导土壤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
2. 微量元素的重要性微量元素是指在土壤和植物中含量极少的元素,但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人类健康却至关重要。
硒对人体的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具有重要影响,铜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抗病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合理评估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对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3. 第二次土壤普查的评估方法第二次土壤普查采用了全国范围内的样点调查和实验室分析的方法,对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进行了全面评估。
通过统计分析和地理信息技术,得出了我国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为制定土壤环境保护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4. 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分级标准根据第二次土壤普查的评估结果,制定了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分级标准,主要包括六大类微量元素,分别为锌、铜、锰、铅、镉和硒。
根据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将土壤分为优质土壤、良好土壤、中等土壤和贫瘠土壤四个等级,以便指导不同土壤类型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5.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我的观点和理解,第二次土壤普查对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的评估和分级标准的制定,为我国的土壤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这些标准的制定不仅有助于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壤资源,促进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也有助于预防土壤污染和土壤退化的发生,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6. 总结与回顾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了解了第二次土壤普查对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分级标准,并探讨了该标准对土壤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这些标准的实施,能够更好地保护土壤资源,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
森林土壤铜、锌、铁、锰全量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森林土壤铜、锌、铁、锰全量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森林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其中,铜(Cu)、锌(Zn)、铁(Fe)和锰(Mn)是森林土壤中的重要微量元素。
为了准确测定森林土壤中这些微量元素的全量含量,科学家们开发了多种分析方法。
本文将重点介绍一种常用的方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Optical Emission Spectrometry,简称ICP-OES)是一种高效、灵敏、准确的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环境、农业、地质等领域。
该方法通过将样品中的微量元素转化为气态离子,并利用高温等离子体激发离子发射光谱,从而实现对样品中各种元素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在进行ICP-OES分析前,首先需要对森林土壤样品进行前处理。
一般而言,样品收集后需要进行干燥、研磨和筛分等步骤,以获得均匀且可靠的样品。
接下来,将样品溶解于酸性溶液中,通常使用硝酸和氢氟酸的混合溶液。
这样可以有效提取样品中的微量元素,并将其转化为可测量的形式。
在ICP-OES仪器中,样品溶液通过喷雾器喷入高温等离子体中。
在高温等离子体中,样品中的元素被激发成为高能级状态,并发射出特征光谱。
这些发射光谱通过光谱仪器进行收集和分析,可以得到不同元素的发射强度。
为了准确测定森林土壤中的铜、锌、铁和锰含量,需要进行标准曲线法。
首先,制备一系列含有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
然后,在ICP-OES仪器中依次测定这些标准溶液的发射强度,并绘制出标准曲线。
通过比较待测样品的发射强度与标准曲线之间的关系,可以推算出待测样品中铜、锌、铁和锰的含量。
此外,在进行ICP-OES分析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为了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需要使用高纯度的试剂和溶剂,并进行严格的实验室操作。
其次,仪器的校准和维护也非常重要,以确保仪器性能的稳定和可靠性。
最后,为了提高分析效率和减少干扰,可以采用多元素分析技术,同时测定多个元素的含量。
土壤里微量元素的检测方法

土壤里微量元素的检测方法
一、介绍
微量元素是指土壤中的一些元素,其含量很低,但是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微量元素在土壤维持着一定的平衡,这些元素的含量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到作物的生长。
因此,检测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是重要的。
检测土壤中微量元素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二、湿式离子交换
湿式离子交换是一种常用的检测微量元素的方法,它通过控制土壤中离子的相对浓度,来检测土壤中含有的微量元素。
该方法的原理是,将待检测的土壤溶解于一定量的碱溶液或酸溶液中,在溶液中存在的微量离子(如铜、钾、锌、锰等)依据离子交换成分的不同,与溶液中的其它离子发生交换,以交换率的变化来检测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
三、微量元素的分离分析
微量元素的分离分析是利用化学试剂的作用,将土壤中的微量元素与其它元素以及杂质物分离,把微量元素从土壤中分离出来后,利用适当的方法对分离出来的微量元素进行测定,从而测定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
四、原子吸收法
原子吸收法是检测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常用方法,也是一种分离分析的方法,它的原理与微量元素的分离分析是一样的,将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和杂质物分离,再用原子吸收法对分离出的微量元素的含量进行测定。
土壤微量元素测定实验方法以及优缺点分析

土壤微量元素测定实验方法以及优缺点分析壤中的元素是植物的生长素材颗粒,它的含量和比例不同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因此,对土壤中的微量元素进行测定,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是十分必要的。
土壤微量元素测定实验方法多种多样,本文主要介绍常用的特殊分析方法、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以及分析优缺点,以期能够更加准确的测定出土壤中的微量元素的含量,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更加准确的参考。
首先,常见的土壤微量元素测定实验方法有密度梯度离心法、溶出-离子交换法、溶出-沉淀法以及气相色谱法等。
其中,密度梯度离心法主要是利用修约-阿拉伯醇作为溶剂,利用密度梯度将土样中的微量元素分离出来,得到测定结果;溶出-离子交换法则是先将土样中的微量元素溶出,然后经过离子交换色谱,可以分离出不同物质;溶出-沉淀法则是先利用不同pH等特殊条件将土样中的微量元素溶出,然后激发显影,最后进行测定;而气相色谱法则是先将土样中的微量元素释放到气相中,然后再经过气相色谱仪的分析,最后得到测定结果。
其次,土壤微量元素测定实验的准确性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采样、样品的组分、前处理方法、测定方法以及分析仪器的选择等。
采样时应当尽可能保证样品的统一,避免其中有偏差;进行样品前处理时,除去潜在的干扰因素,如有机物和金属离子之类;在选择测定方法时,应根据样品的复杂度选择合适的方法;在选择分析仪器的时候,应根据实验的精确度要求,来确定合适的仪器。
再者,土壤微量元素测定实验的优缺点也是需要重点分析的。
从优点来看,大多数测定方法操作简单,耗时短;结果准确,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测得大量样品的数据;结果可信,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含量可以得到准确的测定结果。
而从缺点来看,测定方法受到室温和月份的影响较大;有些微量元素检测到的特征波效应不明显;部分仪器的价格较高,因此普通实验室成本较大。
综上所述,土壤微量元素测定实验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实验,可以根据样品组成、特征波效应以及用于测定的分析仪器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测定方法,从而更加准确地测定出土壤中的微量元素的含量,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准确的参考。
土壤中微量元素的测定

土壤中微量元素的测定7.1概述微量元素是指土壤中含量很低的化学元素,除了土壤中某些微量元素的全含量稍高外,这些元素的含量范围一般为十万分之几到百万分之几,有的甚至少于百万分之一。
土壤中微量元素的研究涉及到化学、农业化学、植物生理、环境保护等很多领域。
作物必需的微量元素有硼、锰、铜、锌、铁、钼等。
此外,还有一些特定的对某些作物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如钴、钒是豆科植物所必需的微量元素。
随着高浓度化肥的施用和有机肥投入的减少,作物发生微量元素缺乏的情况愈来愈普遍。
有时候微量元素的缺乏会成为作物产量的限制因素,严重时甚至颗粒无收。
土壤中微量元素对作物生长影响的缺乏、适量和致毒量间的范围较窄。
因此,土壤中微量元素的供应不仅有供应不足的问题,也有供应过多造成毒害的问题。
明确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分布、形态和转化的规律,有助于正确判断土壤中微量元素的供给情况。
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主要是由成土母质和土壤类型决定,变幅可达一百倍甚至超过一千倍(见下表),而常量元素的含量在各类土壤中的变幅则很少超过5倍。
表7-1 我国土壤微量元素的含量*刘铮,中国土壤的合理利用和培肥影响土壤中微量元素有效性的土壤条件包括土壤酸碱度、氧化还原电位、土壤通透性和水分状况等,其中以土壤的酸碱度影响最大。
土壤中的铁、锌、锰、硼的可给性随土壤pH的升高而降低,而钼的有效性则呈相反的趋势。
所以,石灰性土壤中常出现铁、锌、锰、硼的缺乏现象。
而酸性土壤易出现钼的缺乏,酸性土壤使用石灰有时会引起硼锰等的“诱发性缺乏”现象。
土壤中微量元素以多种形态存在。
一般可以区分为四种化学形态:存在于土壤溶液中的“水溶态”;吸附在土壤固体表面的“交换态”;与土壤有机质相结合的“螯合态”;存在于次生和原生矿物的“矿物态”。
前三种形态易对植物有效,尤其以交换态和螯合态最为重要。
因此,无论是从植物营养或土壤环境的角度,合理地选择提取剂或提取方法以区分微量元素的不同形态是微量元素分析的重要环节。
土壤有效态锌的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

土壤有效态锌的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土壤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基础,其中所含的元素有机、无机等各种成分,这些成分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须的,其中锌作为一种重要的微量元素,对植物的生长和人体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测定土壤中锌的含量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土壤有效态锌的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的原理及其步骤。
一、原理土壤中的锌大部分以络合态的形式存在,这些络合物不被植物吸收,因此不能反映植物对锌的利用率。
所以测定土壤中的有效态锌含量比较有意义。
土壤有效态锌是指土壤中能被植物利用的锌,它通常与土壤有机质、磷酸盐等成分相复合,现有的方法主要是酸提法和水溶性浸泡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是一种测定土壤中有效态锌含量的方法,是将土壤样品化为能够被光谱仪器处理的溶液,然后通过光谱仪器将其各成分的原子吸收光谱进行测定,根据其吸收量反推出土壤中有效态锌的含量。
原子吸收光谱法是一种精密、准确的方法,由于其高灵敏度、高精密度和可操作性强,因此被广泛应用。
二、实验步骤1. 土壤样品的前处理:取一个干燥、清洁的容器,称取土壤样品,将土壤样品筛选过筛网,筛选出粒径小于2mm的样品,将筛选的土样压缩、搅动均匀。
2. 酸提:将经过筛选的土壤样品称取5克,加入200毫升三硝酸,隔夜搅拌溶解,用清水冲洗,经滤纸过滤,洗涤,并加入适量的双蒸水调节到50毫升,即得土壤样品的提取液备用。
3. 标准曲线的绘制:标准曲线的绘制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了测定过程的准确性。
在某一浓度下,分别加入不同量的锌标准溶液,测定标准溶液的吸光度,得到各个浓度下的吸光度,绘制标准曲线。
4. 测量样品:取土壤样品的提取液3毫升分别加入75毫升的定容瓶中,并加入适量的水稀释后,将各瓶的吸光度读入光度计上,按标准曲线中各标准溶液的吸光度与其浓度计算土壤样品中有效态锌的含量。
三、注意事项1. 在前处理、溶液制备和测量过程中,严格遵守实验室操作规程。
2. 土壤样品提取液要保证无杂质、无浮渣,并在溶解的过程中不要使用金属制品。
7土壤微量元素测定

MnO2
土壤微量元素常见测定方法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可见光分光光度法 极谱分析法 ICP X光荧光分析 中子活化分析
微量元素测试上的特殊要求: 特点:含量低、组成复杂。要求分析方法灵敏度 高,操作上要防止污染。 要求: (1)方法灵敏度高:仪器分析、比色法 (2)防止污染:含量少,易污染 A、 环境:最好有专用实验室 B、 试剂:优级纯或分析纯 C、 水:重蒸馏水、高纯水
影响有效养分含量的因素
土壤酸碱度:影响最大 土壤氧化还原电位 土壤通气性 土壤水分状况
我国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分布
我国缺锌、缺锰土壤主要分布于北方(包括长江中下游中性 和石灰性土、水稻土) 缺硼和缺钼土壤主要分布于东半部; 大多土壤铜供应适中
土壤微量元素的形态
水溶态:存在土壤溶液中 交换态:吸附于固相表面 螯合态:与有机质结合在一起 矿物态:存在于原生和次生矿物 有机态:少部分与有机物结合在一起
主要干扰物:F, Al3+, Fe3+, Cu2+; 最宜显色温度:23℃,随温度升高,显色加深。 达到稳定时间:2h. 优点:水溶液中显色,易操作。 缺点:灵敏度较低。 要点:显色液避免与玻璃器皿长时间接触。
(二)姜黄素比色法
方法原理:姜黄素在酸性无水介质中与硼形成玫瑰红色
配合物——玫瑰花青苷,可用乙醇等有机溶剂溶解后 比色测定,最大吸收峰为550nm。
有效养分提取方法
1、中性盐(交换态): Fe、Mn --- 1 mol L-1 NH4OAc(Fe:pH 4.8;Mn:pH 7.0) Zn --- 1 mol L-1 KCl
Cu --- 交换态不易解吸(有机吸附) 2、稀HCl(0.1 mol L-1 HCl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浸提条件:土液比1:2,沸腾5min
澄清:CaCl2、MgSO4等
评价指数(等级): 轻壤土 粘重土
不足
适度
0-0.25
0.25-0.50
0-0.4 mg kg-1
0.4-0.8 mg kg-1
充足
0.50
0.8 mg kg-1
不同作物也不同,豆科0.1mg kg-1,
特指:例如对生物有意义的微量元素,动、植物
不同。对植物而言,Fe、Mn、Cu、Zn、 B、Mo、(Cl)。 二、测定意义:
三、测试上的特殊要求: 特点:含量低、组成复杂。要求分析方法灵敏度 高,操作上要防止污染。 要求:
(1)方法灵敏度高:仪器分析、比色法
(2)防止污染:含量少,易污染 A、 环境:最好有专用实验室 B、 试剂:优级纯或分析纯 C、 水:重蒸馏水、高纯水
4、方法评述: 甲亚胺法:
优点:快速、简便,在水溶液中显色,适用于自动
化分析。
缺点:灵敏度不太高(>0.8610-4 mg L-1)。
姜黄素法:土壤有效B测定的国家标准方法 优点:灵敏度高(1.810-5 mg L-1),比甲亚胺法约
高20倍。
缺点:要求蒸干,反应条件严格,不易自动化 。
四羟蒽醌法: 优点:快速、灵敏度较高。 缺点:在浓H2SO4中显色,条件要求严,操作不便。 次甲基蓝法: 优点:灵敏度高。 缺点:用有机溶剂(二氯乙烷)萃取,手续繁琐。 土壤有效B的测定:国标方法---沸水浸提-姜黄素法
第四节 土壤有效Fe、Mn、Cu、Zn的测定
一、土壤中的Fe、Mn、Cu、Zn及其有效性: Fe Mn Cu Zn 全量: 0.7-4.2% 42-5000mg/kg 3-300 3-719 平均: 3% 710 22 100 有效态: 水溶态 交换态 少部分矿物态 少部分有机态 Fe、Mn有不同价态,Fe:Fe2+、Fe3+,以Fe2+有效 Mn:Mn2+、Mn3+、Mn4+,以Mn2+有效
有机B:含B化合物-有效性不高 被有机物吸附的B:有效
B的有效形态: 溶液中的B:H3BO3或B(OH)3,pH7时有B(OH)4 被有机物吸附的B(有机和无机吸附剂)
*吸附B的解吸不用交换剂,用水即可浸出,但与溶
液中B不同,具有一定的吸附能。
二、有效B的测定:
(一)浸提 - 最常用的是沸水浸提(hws-B)
a.活性C脱色:有时会吸附一部分B
b.KMnO4氧化:加入KMnO4氧化有机质,多余的
KMnO4可用Vc除去。
c.灼烧除去(碱化后灼烧)
d.扣除本底
3、姜黄素吸光光度法:
方法原理:姜黄素与H3BO3在脱水过程中形成红色
的玫瑰花青苷,其乙醇溶液的红色与B的浓度成正
比,可利用工作曲线定量(550nm)。
0.05mol L-1DTPA-0.01mol L-1CaCl2-0.1mol L-1TEA
(pH 7.3)
浸提原理:
(1)DTPA具有螯合作用,在高pH下仍存在螯合能
力,是通用浸提剂。
(2)TEA为pH缓冲剂,具有交换作用,维持pH7.3
(用HCl调节)。
(3)CaCl2用于中性或石灰性土壤,防止CaCO3溶解。
3、还原剂:对Mn(常用) 易还原性Mn:指高价Mn中易还原的部分 浸提剂:NH4OAc中加入对苯二酚
活性Mn:包括水溶性Mn、交换性Mn、易还原性Mn
石灰性土壤中主要为易还原性Mn。 4、DTPA法:(常用)--- DTPA-CaCl2-TEA法 二乙三胺五乙酸 三乙醇胺 适用于Zn、Cu、Fe、Mn的浸提, 对Zn Fe Mn、Cu
二、有效Fe、Mn、Cu、Zn的测定:
(一)浸提方法:
1、中性盐(交换态): 不常用
Fe、Mn --- 1 mol L-1 NH4OAc(Fe:pH 4.8;
Mn:pH 7.0) Zn --- 1 mol L-1 KCl
Cu --- 交换态不易解吸(有机吸附)
2、稀HCl(0.1 mol L-1): 1:5,90min(常用) Cu、Zn --- 中性、酸性土壤适用
D、器皿:
玻璃仪器:配方不同,成分不一 硬质玻璃:硼硅酸玻璃,常含B 软质玻璃:含B少 石英玻璃:SiO2含量大于99.8%,不含其它元素,
耐高温(1050C),膨胀系数小,但贵!
塑料:试剂瓶、烧杯、漏斗等 聚乙烯:耐酸碱,但不抗高温 聚四氟乙烯(塑料王):抗温达240C
E、洗涤要求:
一般需用1mol L-1HCl或HNO3浸泡,然后洗净酸
DTPA为非平衡体系,非平衡法是指未达到平衡的浸提
(未达最大值),因此条件要标准化:土液比1:2;振荡
2h;25C;土粒1mm(或2mm)。
评价标准(临界值):(mg kg-1)
Fe
DTPA法 2-5 5 /
Mn
1
Cu
0.2
Zn
0.5-1.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1mol L-1HCl(酸性土) /
NH4OAc 活性Mn
MBF4 -(缔合物)
萃取:二氯乙烷萃取缔合物,而次甲基蓝不被萃取。
C、甲亚胺法:
D、姜黄素法:
2、甲亚胺-H吸光光度法: 方法原理:在微酸性介质中,甲亚胺与H3BO3形成 黄色络合物,其水溶液的黄色强度与B浓度成正比, 可用吸光光度法定量(415nm)。 甲亚胺的合成: H酸(1-氨基-8-萘酚-3,6-二磺酸)+ 水杨醛
交换Mo:有效
水溶Mo:有效
二、土壤有效Mo的测定方法: (一)浸提方法: 1、沸水浸提法:常用沸水,但浸出量少,与植物 相关性高。 2、草酸-草酸铵(pH 3.3)-- Tamm溶液 具有弱酸性、还原性、阴离子的交换性和络合作用 浸出:水溶性Mo 交换性Mo Ca-Mo、Fe-Mo、Al-Mo可部分浸出(因为弱 酸性下的还原作用(Fe)、络合作用(Al、Ca、 Fe)) 临界值:0.15-0.20 mg kg-1
甲亚胺- H
或用H酸和水杨醛在显色时加入。
显色条件:
(1) 酸度:要求微酸性,用缓冲液NH4OAc-HAc或 NH4H2PO4-(NH4)2HPO4控制,但具体酸度说法不一。 pH低(5.5), 一般pH 5.1-5.8, 显色慢, 稳定时间长。 pH高(6.5), 一般pH 6.0-6.7, 显色快, 稳定时间短。
土壤有效微量元素的测定
本章要点: 1、熟悉土壤微量元素测定的特点及在测试上 的特殊要求。 2、掌握土壤有效硼的测定方法(原理及测定 条件)。 3、熟悉土壤有效钼的测定方法。 4、掌握石灰性土壤有效铁、锰、铜、锌测定 的方法原理及测定条件。
土壤有效微量元素的测定
第一节 概述
一、含义: 泛指:一般指土壤中含量很低的化学元素,含量 0.0X-XX mg/kg。
(2) 显色和稳定时间:
pH低(5.5) 显色 2h 稳定 4h
pH低(6.5) 显色 0.3-1h
显色30min)
稳定 2-3h (实验中
(3) 显色剂浓度:甲亚胺为黄色,与络合物同, 因此要准确加入。
甲亚胺浓度高,灵敏度也高,最高0.27%,
我国常用0.18%。过高时易线性不好。
(4) 温度:一般认为灵敏度随温度上升而下降,
甜菜0.75-1mg kg-1。
(二)浸出液中B的定量: 1、方法简介: (1) 仪器分析:ICP (2) 化学方法: A、四羟蒽醌法: 在浓H2SO4作用下,H3BO3与四羟蒽醌反应形成
兰色络合物。
条件:浓H2SO4;温度
B、次甲基蓝吸光光度法(三元络合物法): 成络:H3BO3 + 4 F- + 3 H+ BF4 - + 3 H2O 缔合: MCl M+ + Cl-
液,以除去被吸附的离子。也有用EDTA螯合剂
洗涤的。
第二节
土壤有效硼的测定
一、土壤中的B及其有效性:
土壤全B:0-500mg/kg
有效B: 0-5.0mg/kg(多数0.2-1mg/kg) 存在状态: 无机B:矿物结构B(电气石):无效,大量 硼盐:少数,有效
吸附态B:以H3BO3或B(OH)4 -被矿物吸附,有效
(二)定量方法: 1、极谱法:应用最广 2、吸光光度法:硫氰酸盐吸光光度法 方法原理:在酸性介质中,在一定条件下硫氰酸 盐可与待测液中+6价成络,经SnCl2还原成+5价 Mo的络合物后,可用吸光光度法定量。 硫氰酸盐(SCN-)可与Mo形成络合物,其中以 +5价Mo的络合物的橙黄色颜色最深,可用于比 色定量。 土壤有效Mo的测定,因含量低需用异戊醇或乙醚萃 取浓缩后再比色。
/
2-3 100
1.9
/ /
1-1.5
/ /
(二)定量方法: 1、化学方法: Fe --- 邻菲罗啉法 Mn --- KMnO4比色法
Cu --- DDTC比色法(铜试剂:二乙基二硫代氨
基甲酸钠)
Zn --- 双硫腙比色法
2、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第三节
土壤有效Mo的测定
一、土壤中的Mo及其有效性: 土壤全Mo:我国0.1-6 mg kg-1,平均1.7 mg kg-1
世界平均2.3 mg kg-1
土壤中的Mo可为+4、+5、+6价,以+6价为有效Mo。
形态:
有机态Mo 无机态Mo 矿物态:Ca-Mo, Fe-Mo, Al-Mo(部分有效)
显色条件:
(1)水分:脱水过程中形成络合物
残余水
0.3%(V/V)
颜色
正常
0.5%(V/V)
1.0%(V/V)
下降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