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微量元素的测定

合集下载

临床化学第七章 钙、磷、镁代谢与微量元素讲义

临床化学第七章 钙、磷、镁代谢与微量元素讲义

第七章钙、磷、镁代谢与微量元素《考纲要求》1.钙、磷、镁代谢(1)钙、磷、镁的生理功能掌握(2)钙、磷、镁代谢及其调节熟悉(3)钙、磷、镁测定的参考值、临床意义及方法评价熟练掌握2.微量元素熟悉(1)微量元素分布及生理功能(2)锌、铜、硒、铬、钴、锰、氟、碘的生理作用与代谢(3)微量元素与疾病的关系钙盐和磷酸盐是人体含量最高的无机盐。

99%以上的钙和86%以上的磷以羟磷灰石的形式构成骨盐,和胶原纤维结合在一起使骨牙组织具有特殊的硬度和韧性。

一、钙、磷、镁代谢(一)钙、磷、镁的生理功能1.钙的生理功能(1)血浆钙可降低毛细血管和细胞膜的通透性,降低神经、肌肉的兴奋性。

(2)血浆钙作为血浆凝血因子参与凝血过程。

(3)骨骼肌中的钙可引起肌肉收缩。

(4)是重要的调节物质:①作用于细胞膜,影响膜的通透性;②在细胞内作为第二信使,起着重要的代谢调节作用;③是许多酶的激活剂。

2.磷的生理功能(1)血中磷酸盐是血液缓冲体系的重要组成成分。

(2)细胞内的磷酸盐参与许多酶促反应。

(3)构成核苷酸辅酶类的辅酶。

(4)细胞膜磷脂在构成生物膜结构、维持膜的功能和在代谢调控上均起重要作用。

还可以通过化学修饰起代谢调控作用。

3.镁的生理功能镁一半以上沉积在骨中。

(1)Mg2+对神经、肌肉的兴奋性有镇静作用。

(2)Mg2+是近300种酶的辅助因子。

(3)与体内重要的生物高分子并且和ATP、DNA、tRNA、mRNA的生化反应有关系,参与氨基酸的活化等。

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和维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钙、磷、镁的代谢及调节1.钙、磷、镁的代谢(1)钙:吸收:吸收部位:十二指肠,是在活性D3调节下的主动吸收。

影响吸收的因素:①肠管的pH:偏酸时促进吸收。

②食物成分:食物中草酸和植酸可以和钙形成不溶性盐,影响吸收。

排泄:主要由肠道排出其次是肾脏排出。

肾小球滤过钙约10g/天,由尿中排出的仅约150mg/天,大部分被肾小管重吸收了。

微量元素测定的方法

微量元素测定的方法

微量元素测定的方法
微量元素测定的方法有多种,以下列举了几种常见的方法:
1. 原子吸收光谱法:包括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FAAS)、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GFAAS)等。

利用待测元素原子对特定波长的可见光或紫外光(吸收光)的吸收特性来测定微量元素的含量。

2. 原子荧光光谱法:包括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辐射光谱法(ICP-OES)、电弧原子发射光谱法(DCP)等。

利用待测元素原子在高温等离子体中激发发射特定波长的光谱线来测定微量元素的含量。

3. X射线荧光光谱法:利用待测元素原子被X射线激发后发射出的特定能量的荧光X射线来测定微量元素的含量。

4. 电化学方法:包括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电化学石墨炉法等。

利用待测元素原子在电场或电流作用下发生电化学反应产生的信号来测定微量元素的含量。

5. 光谱分析法:包括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荧光光谱法等。

利用待测元素溶液对特定波长的光的吸收、发射或散射特性来测定微量元素的含量。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要根据待测元素的性质、样品的特点以及
分析要求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微量元素的测定

微量元素的测定

微量元素的测定铁标准溶液(1.0 mg/ml)称取样品0.5-4.00克于聚四氟乙烯溶样杯内(若样品中含有乙醇、二氧化碳等挥发性物质时,应先于水浴上蒸发至近干),根据样品消解的难易程度,依次加入4—7ml硝酸,1—2ml过氧化氢,混匀。

盖好安全阀,放入微波消解系统中,……取出放冷并定容至10,混匀备用,同时做试剂空白试验粗蛋白测定1 凯氏常量定氮法:不论常量、半微量以及微量定氮法它们的原理都是一样的,首先第一个步骤是消化:(1)消化:样品与硫酸一起加热消化,硫酸使有机物脱水。

并破坏有机物,使有机物中的C、H氧化为CO2和H2O蒸汽逸出,而pro则分解氮,则与硫酸结合成硫酸铵,留在酸性溶液中。

(2)在消化过程中添加硫酸钾可以提高温度加快有机物分解,它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氢钾,可提高反应温度,一般纯硫酸加热沸点330℃,而添加硫酸钾后,温度可达400℃,加速了整个反应过程。

此外,也可以加入硫酸钠,氢化钾盐类来提高沸点。

其理由随着消化过程硫酸的不断地被分解,水分的逸出而使硫酸钾的浓度增大,沸点增加。

加速了有机的分解。

但硫酸钾加入量不能太大,否则温度太高,生成的硫酸氢铵也会分解,放出氨而造成损失。

为了加速反应过程,还加入硫酸铜,氧化汞或硒粉作为催化剂以及加入少量过氧化氢,次氯酸钾作为氧化剂。

但为了防止污染通常使用硫酸铜。

所以有机物全部消化后,出现硫酸铜的兰绿色,它具有催化功能,还可以作为碱性反应指示剂。

(1)蒸馏:样液中的硫酸铵在碱性条件下释放出氨,在这操作中,一是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要过量,二是要防止样液中氨气逸出。

(2)吸收与滴定:蒸馏过程中放出的氨可用一定量的标准硫酸或标准盐酸溶液进行氨的吸收,然后再用标准氢氧化钠溶液反滴定过剩的硫酸或盐酸溶液,从而计算出总氮量。

半微量或微量定氮通常用硼酸溶液吸收后,再用标准盐酸直接滴定,硼酸呈微弱酸性,用酸滴定不影响指示剂变色反应,它有吸收氨的作用。

准确称取样品中0.50-2.00g→于500ml凯氏瓶中→加10g无水K2SO4→加0.5gCuSO4→加20ml H2SO4→在通风橱中先以小火加热,待泡沫消失后,加大火力,消化至透明无黑粒后,将瓶子摇动一下使瓶壁炭粒溶于硫酸中→继续消化30分钟→至到样液呈绿色状态,停止消化,冷却→加200ml水→连接蒸馏装置→用硼酸作吸收液→在K氏瓶中加波动珠数粒和80ml50% NaOH→立即接好定氮球→加热→至到K氏瓶内残液减少到三分之一时,取出用水冲洗→用0.1N HCl滴定。

-微量元素的测定

-微量元素的测定

乙酸铵缓冲液:将乙酸铵 250 g 溶于400 ml 去离子 水中,缓慢加入冰醋酸 125 ml,混匀,储存于塑 料瓶中。
2)姜黄素比色法P121
A、原理
姜黄素在酸性介质中与硼脱水结合形成
红色络合物,该物质能溶于酒精,在 550
nm 处比色。
B、姜黄素法优缺点
优 点:
①灵敏度高(0.0~0.5μg/ml)适合测定低含
3、溶液中B的测定
1)、甲亚胺比色法P119
A、原理
溶液中的 B 与甲亚胺在 pH = 5.1~5.8
下,用 HOAc + NH4OAc 缓冲液中形成棕 黄色络合物。在 410~420 nm 下比色。
B、甲亚胺法优缺点
优 点:
①浓度范围较宽(0.05~1.0μg/ml)。即灵敏度 低,适合于高含量的测定。 ②测定速度快,操作简便快速,所用的器皿 不是很严格。 ③在测定过程中加了EDTA,可消除多种元素 在比色中的干扰。BaCO3消除Fe的干扰。
工作曲线绘制
用 10 mg/L B 标准溶液,按 0.0,0.2,
0.4,0.6,0.8,1.0 mg/L B 浓度配成 B标
准系列溶液,分别吸取 1 ml 按样品操作显
色,测定吸光度,并绘制工作曲线
姜黄素改进法
取滤液1.0 ml → 塑料管中 → 2 ml 1 mol/L HCI → 摇匀 → 加2-乙基-1,3-己乙醇-氯仿 3 ml → 搅 拌 30 秒 → 吸有机相试液 0.5 ml → 另一塑料管 → 加姜黄素溶液 1 ml →再加浓 H2SO4 0.3 ml → 放置 15 min → 95 % 乙醇定容至 25.0 ml → 550 nm 处与标准系列一同比色(20 min 内比色)

微量元素测定

微量元素测定

微量元素测定
微量元素测定是指测定溶液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它是现代分析化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常采用原子荧光光谱法(AFS)、原子吸收光谱法(AAS)、原子荧光光谱-原子吸收光谱(AFS-AAS)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等技术进行测定。

原子荧光光谱法(AFS)是一种利用原子荧光光谱原理测定微量元素含量的方法,它是通过电子激发技术来检测溶液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其原理是将研究对象中的原子激发到一定的能级,使其发出特定的荧光,然后通过光谱仪检测分析其发出的荧光,从而得出溶液中微量元素的含量。

原子吸收光谱法(AAS)是一种利用原子吸收光谱原理测定微量元素含量的方法,它是通过热原子技术来检测溶液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其原理是将研究对象中的原子激发到一定的能级,使其发出特定的吸收光谱,然后通过光谱仪检测分析其发出的吸收光谱,从而得出溶液中微量元素的含量。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是一种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原理测定微量元素含量的方法,它是通过等离子体技术来检测溶液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其原理是将研究对象中的原子激发到一定的能级,使其发出特定的原子发射光谱,然后通过光谱仪检测分析其发出的原子发射光谱,从而得出溶液中微量元素的含量。

7土壤微量元素测定

7土壤微量元素测定

MnO2
土壤微量元素常见测定方法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可见光分光光度法 极谱分析法 ICP X光荧光分析 中子活化分析
微量元素测试上的特殊要求: 特点:含量低、组成复杂。要求分析方法灵敏度 高,操作上要防止污染。 要求: (1)方法灵敏度高:仪器分析、比色法 (2)防止污染:含量少,易污染 A、 环境:最好有专用实验室 B、 试剂:优级纯或分析纯 C、 水:重蒸馏水、高纯水
影响有效养分含量的因素
土壤酸碱度:影响最大 土壤氧化还原电位 土壤通气性 土壤水分状况
我国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分布
我国缺锌、缺锰土壤主要分布于北方(包括长江中下游中性 和石灰性土、水稻土) 缺硼和缺钼土壤主要分布于东半部; 大多土壤铜供应适中
土壤微量元素的形态
水溶态:存在土壤溶液中 交换态:吸附于固相表面 螯合态:与有机质结合在一起 矿物态:存在于原生和次生矿物 有机态:少部分与有机物结合在一起
主要干扰物:F, Al3+, Fe3+, Cu2+; 最宜显色温度:23℃,随温度升高,显色加深。 达到稳定时间:2h. 优点:水溶液中显色,易操作。 缺点:灵敏度较低。 要点:显色液避免与玻璃器皿长时间接触。
(二)姜黄素比色法
方法原理:姜黄素在酸性无水介质中与硼形成玫瑰红色
配合物——玫瑰花青苷,可用乙醇等有机溶剂溶解后 比色测定,最大吸收峰为550nm。
有效养分提取方法
1、中性盐(交换态): Fe、Mn --- 1 mol L-1 NH4OAc(Fe:pH 4.8;Mn:pH 7.0) Zn --- 1 mol L-1 KCl
Cu --- 交换态不易解吸(有机吸附) 2、稀HCl(0.1 mol L-1 HCl ):

肥料中微量元素的测定分析

肥料中微量元素的测定分析

肥料中微量元素的测定分析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对于植物所需的肥料种类、配比、施用方法等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微量元素的重要性也逐渐显现出来。

微量元素是指在植物体内所需要的数量极少的元素,但是却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及代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缺乏这些元素将严重影响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因此,为了保证作物的生产和质量,需要对肥料中的微量元素进行测定分析。

微量元素的测定方法主要包括化学分析法和物理检验法,化学分析法又包括色谱法、光谱法、电化学分析法等。

下面就以微量元素硼为例,对肥料中微量元素的测定分析进行介绍。

一、化学分析法(一)色谱法色谱法是通过分离样品中的化学成分来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常用的色谱法有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离子色谱法等。

针对微量元素的测定分析,离子色谱法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

离子色谱仪是一种能够分离不同离子的仪器,它通过样品中不同元素的离子浓度差异来进行分离和测定。

硼在水中的酸碱性相对稳定,例如用氧化亚铯或氧化钡来处理样品,然后用离子色谱法进行测定硼的含量,可以得到较为准确的结果。

原子吸收光谱法利用原子在热蒸气状态下的特定谱线吸收特定波长的光线的原理进行分析。

硼在原子吸收光谱法中的谱线为249.68纳米,通过对样品进行蒸发浓缩、过量盐酸处理以及原子化蒸发等处理,最终可以获得准确的硼含量值。

电化学分析法是利用电化学反应来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常用的电化学分析法有电位滴定法、电化学溶解析出法等。

用于测定微量元素的电化学分析法有恒电位阶跃法、阳极溶出法等。

恒电位阶跃法利用电流对电位的作用来进行硼的测定,阳极溶出法则是采用阳极溶出法在硼的含量较低时进行测定。

这两种方法都需要对样品进行处理,将其中的硼分离出来,然后再用电化学分析法进行测定。

二、物理检验法物理检验法是一种直接测量样品物理性质的方法,如体积、重量、密度等。

物理检验法的优点是简单、快速,但缺点是定量测量有误差,因此常用于初步的质量控制。

对于肥料中硼的测定也可以采用物理检验法,常用的方法是密度计法。

农化分析 第七章 - 土壤微量元素

农化分析  第七章 - 土壤微量元素
900-920℃ 30min 坩埚放入无硼烧杯, 1:1HCl溶解熔块,1:1HCl 洗净坩埚,忌加热
趁热观察,凹形,表面均匀一致,无气泡和不熔物
趁热,坩埚钳夹住、转动,使熔融物凝固在壁上,仅留少量在底部
(2)溶液中B的测定
滤液(<1mg)1 ml 于瓷蒸发皿中 姜黄素-草酸溶液4ml 55±3℃水浴蒸干,继续蒸干15min,蒸发过程显色 冷却至室温,加入95%乙醇20ml溶解残渣 干滤纸过滤,1cm比色杯550nm比色,乙醇做空白调零 如果吸收值过大,乙醇稀释后比色,或改为580、600nm比色 同法作标线
1970年代,Goldman等(1975)进一步改进为醋酸介 质姜黄素法,测定灵敏度进一步提高。与醌类显色剂不同, 姜黄素中的发色基团是苯烯酮。
次甲基蓝与BF形成络合物,用二氯乙烷萃取后比色, 其中的发色基材为次甲基蓝的醌结构。
1970年代以来,将甲亚胺法加以改进用于测定土壤和 植物中的硼。该方法是显色原理是H酸与水杨醛通过Schiff 反应生成甲亚胺后与硼生成桔黄色的络合物。
趁热观察,凹形,表面均匀一致,无气泡和不熔物
趁热,坩埚钳夹住、转动,使熔融物凝固在壁上,仅留少量在底部
(2)溶液中B的测定
滤液(2.5-20mg)于25ml容量瓶 乙酸铵10ml,甲亚胺5ml 同法作标线
23℃左右,显色2h,420nm比色,4h内颜色稳定
主要干扰物:F(5 g/L), Al(3g/L), Fe(10mg/L), Cu(2.5g/L),Si;F、Al、
萃取等原因,空白值较高。
测B的比色方法 水溶液中显色法
硼与某些有机溶剂能在水溶液中显色,其操作简便更
适宜于自动化分析,近年来得到较多的研究和应用。其缺 点是方法的灵敏度稍低,干扰的因素也较多,如甲亚胺 (Azomethine-H)法、茜素-S法等。0.05 mg L-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章 土壤中微量元素的测定
第1节 概 述
一、测定的基本要求
1、避免来自各方面的污染(取样、制样、器皿等)。 2、实验器皿在使用前用1:3的HCl浸泡。 3、实验的试剂的纯度至少是分析纯以上的试剂。 使用水质用≤1μΩ/cm或重蒸馏水。
二、含 量
1、土壤中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有硼、铜、锰、锌、
铁、钼等。Ni
C、溶解
用少量 1:1 的 HCI将融块转入 250 ml 的烧杯中
→ 盖上表面皿 → 用少量 1:1 的 HCI 清洗坩埚 →
洗液一并倒入烧杯中 → 用移液管缓慢加 25 ml
1:1 的 HCI → 盖上表面皿 → 将烧杯置于通风厨 4h D、定容 将烧杯中的溶液无损的转移到 100 ml 容量瓶中 → 用 1:1 的 HCI 反复清洗烧杯 → 用 1:1 的 HCI 定容
使用最普遍的配合物为次甲基蓝,灵敏度为10-6数量 级;但次甲基蓝本身有少量被萃取,空白值较高。
D、水溶液中显色法:甲亚胺比色法
硼与一些有机溶剂可以再有机溶剂中显色,如甲亚胺、 茜素-S。 操作简便,适合批量样品测定和自动化分析。 灵敏度低,干扰因素较多。
第2节 土壤中硼的测定
一、作物需硼量
Berger等按作物需要硼的多少分为: 1、需硼较多的(>0.5mg/kg): 油菜、萝卜、甜菜、 花椰菜、卷心菜、芹菜、向日葵、豆类、苹果、 葡萄 2、中等需硼的(0.1~0.5mg/kg):棉花、烟草、西 红柿、红苕、花生、土豆、胡萝卜、桃、梨、樱 桃、茶树 3、需硼较少的(<0.1mg/kg): 水稻、小麦、大麦、 黑麦、燕麦、荞麦、玉米、高粱、柑橘、草类、 甘蔗
沸水浸提土壤有效硼含量分级
轻质土壤mg/kg 充 足 适 度 不 足 >0.50 0.25~0.50 0.0~0.25 粘质土壤mg/kg >0.80 0.4~0.8 0.0~0.4
(一) 测定原理
土壤用热水浸提出的B,与作物对B的 反映有较高的相关性。 浸提液中B在草酸存在下与姜黄素作用, 经脱水生成玫瑰红色的络合物,用乙醇溶 解后测定其吸光度,红色络合物溶液在 0.0014 ~ 0.06 mg/L B范围内,符合朗 伯—比尔定律
乙酸铵缓冲液:将乙酸铵 250 g 溶于400 ml 去离子 水中,缓慢加入冰醋酸 125 ml,混匀,储存于塑 料瓶中。
2)姜黄素比色法P121
A、原理
姜黄素在酸性介质中与硼脱水结合形成
红色络合物,该物质能溶于酒精,在 550
nm 处比色。
B、姜黄素法优缺点
优 点:
①灵敏度高(0.0~0.5μg/ml)适合测定低含
量的B。
②测定有效B时,用pH=3的草酸-草酸铵浸提
与作物吸收量有良好的相关性。
③测定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高,重现性好。

点:
①测定条件要求严格(如脱水温度在55±3℃ 进行)
②费时,测定较麻烦。
三、土壤有效B测定方法
速效B的测定方法主要是提取方法的不同。
沸水提取:1939年Beigei Troug提出的,水土比 2:1,沸腾 5 min,再测定。应用最广。 1g/LCaCI· 2H2O:1966年Baker Mertnson,水土比 2:1,沸腾 5 min,再测定。 0.01mol/L0.01mol/LCaCI· 2H2O: 1970年Rhacles, 水土比 2:1,沸腾 5 min,再测定。
姜黄素比色法
取滤液 1.0 ml → 蒸发器中 → 加姜黄素-草 酸溶液 4.0 ml → 搅拌均匀 → 于 55 ± 3 ℃ 水浴蒸干 → 再蒸 15 min → 冷却至室温 → 加 20.0 ml 95 % 乙醇 → 用塑料棒搅拌 使之全部溶解 → 干过滤于塑料管中 → 550 nm 处与标准系列一同比色
2、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对植物生长的缺乏、适量和
致毒量间的范围很窄。
3、土壤中的微量元素既有供应不足的问题,也有
供应过多造成毒害的问题。
中国土壤微量元素含量
元素
硼 钼 锌
全量范围 mg/kg
痕迹~ 500 0.1 ~ 6.0 3 ~ 790
平均 mg/kg
64 1.7 100
有效态 mg/kg
0.0 ~ 5(水溶性硼) 0.02 ~ 0.5(Tamm-Mo) 0.1 ~ 4(DTPA-Zn) 0.2 ~ 4(DTPA-Cu)
E、工作曲线绘制
用 10 mg/L B 标准溶液,100 ml 容量瓶配制标准系 列浓度 分别吸取10 mg/L B标准溶液,按步骤D操作显色, 测定吸光度,并绘制工作曲线。
配制浓度 mg/L B 0.0 0.2 0.4 0.6 0.8 1.0
取100 mg/L B ml
H2O定容 ml
0.0
2.0
二、土壤全B的测定
Na2CO3熔融法
1、原理
土壤中的 B 大部分存在于电气石中,酸不溶, 所以采用 Na2CO3 熔融,熔融物用 1:1 HCI 溶解, 加饱和 BaCO3 溶液使之呈碱性,金属离子以氢氧 化物沉淀, 分离去除,再测定溶液中的 B。
2、样品分解
A、称样: 铂坩埚铺 0.5 g 碳酸钠粉末 → 称取 0.149 mm 的 土样 1.0000 g → 放在铂坩埚内的粉末上 → 另称 5 g 无水碳酸钠粉末 → 将 7/8 的粉末分 3 次加到
水杨醛 20 ml → 滴加浓 HCI 使 pH 为 1.5(边加
边搅拌)→ 至有黄色沉淀产生 → 40 ℃ 加热 1 h
→ 搅拌 → 放置 3~4 天并间隙震荡 → 砂芯漏斗
过滤 → 用无水乙醇洗涤 5~6 次 → 100 ℃ 干燥 3 hr → 玛瑙研钵研磨 → 储存于塑料瓶备用
D、显色测定: 取待测液 10.0 ml → 塑料(聚丙烯)试管 中 → 加 10.0 ml 乙酸铵缓冲液 → 加 5.0 ml 甲亚胺显色液 → 混匀 0.5 min → 置暗 处 2 hr (23 ℃显色) → 420 nm 与标准系列 一同比色。
坩埚内 → 每次加入后用小圆头玻棒小心搅匀 →
将坩埚在桌面上轻磕几下 → 将剩下的 1/8 的碳
酸钠粉末洗玻棒 → 并铺在混合物的表面 → 盖盖

B、熔融 将坩埚放入高温电炉 → 500~600 ℃ 加温 10 min → 升温至 920 ℃ 保持 30 min → 取出观察 → 内容物呈凹形且表面均匀一致 → 中间无气泡 和不容物 → 表明熔融完成 → 趁热转动坩埚 → 使融物凝固在坩埚的壁上。


3 ~ 300
42 ~ 5000
22
74
主要土壤B、Zn含量
中国土 壤全量 B Zn 0-500 64 0-790 100 中国土 壤速效 <6.4 <1 红壤 全量 1-125 20 0-323 123 黄壤 全量 5-453 52 0-750 84 黄棕壤 全量 56-100 85 55-122 94
3、溶液中B的测定
1)、甲亚胺比色法P119
A、原理
溶液中的 B 与甲亚胺在 pH = 5.1~5.8
下,用 HOAc + NH4OAc 缓冲液中形成棕 黄色络合物。在 410~420 nm 下比色。
B、甲亚胺法优缺点
优 点:
①浓度范围较宽(0.05~1.0μg/ml)。即灵敏度 低,适合于高含量的测定。 ②测定速度快,操作简便快速,所用的器皿 不是很严格。 ③在测定过程中加了EDTA,可消除多种元素 在比色中的干扰。BaCO3消除Fe的干扰。
三、影响因素
1、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含量主要受土壤母质和土壤 类型影响,变化幅度可达100倍到1000倍。
2、影响土壤中微量元素有效性的土壤条件包括土
壤酸碱度、氧化还原电位、土壤通透性和水分状
况等, 其中以土壤的酸碱度影响最大。土壤中的
铁、锌、锰、硼的可给性随土壤pH的升高而 减 低,而钼的有效性则相反。
4.0
6.0
8.0
10.0
100 ml
F、结果计算
土壤全硼(B mg/kg) = 待测液浓度×V×ts/m 待测液浓度: y = ax + b V:显色液体积,ml Ts:分取倍数 M:烘干土样质量,g
G、试剂配制
100 mg/L B 标准溶液:取硼酸 0.5716 g,去离子 水溶解定容 1000 ml,储存于塑料瓶中。 甲亚胺显色液:甲亚胺 0.9 g 和抗坏血酸 2 g 溶于 60 ml 去离子水,水浴加热溶解,定容至 100 ml, 塑料瓶保存,现配现用,放冰箱可保存7天。
B、浓硫酸溶液中显色法:
硫酸起脱水剂的作用,使硼以三价阳离子的形态存 在,与显色剂生成有色配合物。 此条件下金属阳离子不与试剂反应选择性好;硫酸 中操作十分不便;主要用胭脂红酸作显色剂。测定范围 0.5~10mg/L。
C、三元配合物萃取比色法:
利用硼的负电性配位体形成络离子的特点,以有机溶 剂萃取进行测定。
应用范围:主要用于微量元素的分析,可分析的元 素为大多数的金属和硅、磷、硫等少量的非金属,共72种。 广泛地应用于质量控制的元素分析,超微量元素的检测, 尤其是在环保领域的水质监测。还可以对常量元素进行检 测,例如组分的测量中,主要成分的元素测定。
2、比色分析法
A、蒸干显色法: 姜黄素比色法
灵敏度高,适合土壤中微量硼的测定;操作严格, 手续繁琐,影响测定结果的因素多,难以控制;现多采用 姜黄素改良法。
(二) 测定步骤
1 浸提
称取1.0 mm风干土 15.00 g ,放入 250 ml 石英锥形瓶中,加 20.0 ml H2O,连接冷凝管, 煮沸 5 min,立即移开热源,继续回流,冷凝 5 min (准确记时),取下锥形瓶,加入 2 滴 MgSO4 液(起凝聚作用),摇匀后里立即过滤,将瓶内悬 浮液一次倾入滤纸上,滤纸承接于聚乙烯瓶内。 同一试样做两次平行测定 同时用水按上述提取步骤制备空白溶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