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元素测量方法
微量元素检测的方法有哪些?

微量元素检测的方法有哪些?微量元素检测是一种评估人体内微量元素水平的方法,有助于了解人体对微量元素的需求和补充情况。
微量元素检测的方法有很多种,以下是其中两种常用的方法:1.光谱分析法光谱分析法是一种基于物质发射或吸收光谱特征的检测方法。
在微量元素检测中,光谱分析法主要采用原子光谱法,包括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和原子荧光光谱法等。
原子吸收光谱法是一种基于原子能级跃迁的选择性吸收测量方法,可以测量人体组织中金属元素的含量。
原子发射光谱法是一种基于原子能级跃迁时发射光子的测量方法,可以测量多种元素的含量。
原子荧光光谱法是一种基于原子在特定波长光子激发下产生荧光的测量方法,可以测量人体组织中砷、汞等元素的含量。
光谱分析法的优点是精度高、检测限低、干扰小,可以同时检测多种元素。
但缺点是仪器成本高,需要专业人员操作和维护。
2.电化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是一种基于化学反应的电量测量方法。
在微量元素检测中,电化学分析法主要采用离子选择电极法、溶出伏安法和电化学工作站等。
离子选择电极法是一种基于电位测量的测量方法,可以测量人体组织中离子的含量。
溶出伏安法是一种基于伏安技术的测量方法,可以测量人体组织中金属离子的含量。
电化学工作站是一种基于电化学原理的测量方法,可以测量多种元素的含量。
电化学分析法的优点是灵敏度高、干扰小、仪器成本低、操作简单。
但缺点是精度相对较低,需要定期校准和维护。
总之,微量元素检测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光谱分析法和电化学分析法是常用的两种方法。
不同的方法具有不同的优缺点,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
同时,在微量元素检测过程中,需要注意操作的规范性和仪器的维护保养,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微量元素检测方法

微量元素检测方法
微量元素对于人体的健康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尤其是一些婴幼儿以及儿童,有必要到医院去做一些微量元素的检测,当人体微量元素缺乏会形成很多疾病,那么要测量微量元素到底有哪些检查呢?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微量元素的检查方法,希望对朋友们会有一些帮助。
生化法
目前一般都需要选择性地采取生化法,这种方法是能够测量到微量元素的,但是在测量之前需要做一个前处理,操作较为复杂,消耗的时间也是比较长的,而且准确性并不是特别的高,所以检测的元素种类也是有一定的限制的。
电化学分析法
电化学分析法适用于痕量测量的误差也是较大,如果是测量多种元素的时候,还会有重复性,对于环境以及实验人员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而且前处理事较为复杂的。
这种方法用的比较少的。
原子吸收光谱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又可以称为是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这种方法是利用了电源中发射的特定的波长的入射光,能够对待测得基态的原子产生吸收效果,能够通过测定吸收波长的光量的大小,来计算出微量元素的含量,这种方法用的较多
金,选择性较好,速度是非常快的,成本也是比较低的,所以这种方法在临床上用的一般都是比较广泛的。
碳氢氮的微量化学测定化学分析方法

碳氢氮的微量化学测定化学分析方法微量化学测定是一种用于检测化合物中微量元素含量的方法。
碳、氢和氮是生命体中最常见的元素,它们在化学分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微量化学测定碳、氢和氮的方法。
一、碳的微量化学测定方法:1.百分法:将待测物样品和CuO在加热条件下进行燃烧,将产生的CO2通过吸收管收集,然后称重计算样品中的碳含量。
2.比色法:将含有碳的物质在加热条件下转化成CO2,将CO2通过吸收剂吸收,然后用指示剂测定溶液的颜色变化,通过与标准曲线对比得出样品中的碳含量。
3.电导法:利用CO2在溶液中的电离产生的电导性异常变化,通过测量溶液的电导率来确定样品中的碳含量。
二、氢的微量化学测定方法:1.电解法:将待测样品溶解在硫酸中,然后通入电流进行电解,电解过程中水分解生成氢气,通过收集氢气来测定样品中的氢含量。
2.比重法:将待测样品用重质石油醚萃取,然后测定醚相中的密度,通过与标准曲线对比得出样品中的氢含量。
3.比色法:将待测样品与氯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大量白色氢化钠沉淀,然后与标准溶液进行比色测定,从而得出样品中的氢含量。
三、氮的微量化学测定方法:1.凡丹-维勒法:将待测样品与硫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发生硝酸盐硫酸铵的反应,然后用重质石油醚萃取硝酸盐,经过一系列处理后,最后通过比色法测定硝酸盐的含量,从而得到样品中的氮含量。
2.半微量盐酸法:将待测样品与稀盐酸反应,蒸发过程中氮气和水蒸气一起升入冷却器中,然后氮气通过碘盐溶液的吸收杯中,通过测定溶液中碘的消耗量来确定样品中的氮含量。
3.磷钼法:将待测样品与硫酸钾和氯化汞混合,生成硝酸盐,并进一步通过磷钼酸的反应,产生杂原子,然后用二甲基苯胺测定溶液的吸光度,从而得到样品中的氮含量。
这些方法在微量化学测定中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选择适合的方法要根据实际需要和样品性质综合考虑。
此外,仪器设备的选择和精确的样品处理步骤也是确保准确测定的重要因素。
凹凸棒石微量元素测定方法-最新国标

凹凸棒石黏土微量元素测定方法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串联质谱法测定凹凸棒石黏土中微量元素的方法提要、质谱干扰与消除、试剂和材料、仪器和设备、样品制备、试验方法、结果计算、线性范围、检出限与定量限。
本文件适用于凹凸棒石黏土矿产品及制品中铍、钒、铬、锰、钴、镍、铜、锌、砷、钼、镉、锡、锑、钡、汞、铅16种微量元素的测定。
其他黏土矿物可参照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8170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3术语和定义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方法提要电感耦合等离子体串联质谱法(ICP-MS/MS)通过串联双四极杆质量过滤器(Q 1、Q 2)极大地提高了反应模式的选择性,充分发挥了反应模式的潜能,利用质量转移反应几乎可以消除所有质谱干扰。
本文件采用硝酸-盐酸-氢氟酸组成的混合酸经微波消解对凹凸棒黏土样品进行前处理后,利用ICP-MS/MS测定消解液中的Be、V、Cr、Mn、Co、Ni、Cu、Zn、As、Mo、Cd、Sn、Sb、Ba、Hg、Pb,在NH 3/He和O 2反应模式下利用质量转移和原位质量法消除干扰,以期为凹凸棒黏土中多种微量元素的准确检测提供高通量分析方法。
5质谱干扰与消除在ICP-MS/MS分析中,消除质谱干扰最常用的反应气O 2和NH 3/He(其中He为缓冲气),两种反应气都能采用质量转移或原位质量法消除干扰。
在MS/MS模式下,Q 1能对来自等离子体的离子过滤,阻止大量干扰离子进入碰撞/反应池(CRC),使碰撞/反应池(CRC)内发生的反应变得简单可控,然后利用Q 2对来自碰撞/反应池(CRC)出口的离子再次过滤,消除干扰更彻底。
6试剂和材料6.11000mg/L 的Be、V、Cr、Mn、Co、Ni、Cu、Zn、As、Mo、Cd、Sn、Sb、Ba、Hg、Pb、Au 单元素标准溶液。
微量元素检测的方法学分析

微量元素检测的方法学分析准确检测微量元素在人体中的含量是任何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准确地检测,根本谈不上研究与应用。
虽然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微量元素研究,但它毕竟是一个新兴学科,检测微量元素的手段还比较陈旧和落后,无论从采样到测试前处理到测试直到结果分析都需专业人士来操作,步骤相当复杂,污染严重,且出结果时间长。
这也正是医院在人体微量元素检测方面无法普及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得到了充分的认识,人们更加关心如何补充微量元素,如何排除有害元素。
微量元素在人体内是一个平衡过程,微量元素的缺乏和过量都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如何准确快速、方便地检测人体微量元素含量就成为医务工作者亟须解决的课题。
目前我国的各级医疗保健单位,尤其是妇幼保健单位、儿童医院、综合医院等,已经将人体元素(铅、锌、铜、钙、镁、铁等)检测作为常规项目。
如何选择一种适合的仪器,是医院管理者在采购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
出于对病人健康的高度责任感和可能出现医患纠纷的自我保护,选择一种能够准确而且规范的测量仪器最为重要;其次应考虑操作流程简便性、设备使用安全性和稳定性;还要考虑受检者经济承担能力和受影响程度,满足其希望能够又准又快又便宜地完成检测的要求;最后,也要考虑到仪器利用率高,保证投资收益。
下面就微量元素检测的方法学做一介绍一传统的微量元素检测的方法目前可用于人体微量元素检测的方法有:同位素稀释质谱法、分子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法、中子活化分析法、生化法、电化学分析法等。
但在临床医学上广泛应用的方法主要为生化法、电化学分析法、原子吸收光谱法这几种。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生化法、电化学分析法这两种检验方法的主要特点:1 生化法(锌原卟啉法、双硫腙法、其它比色法等)的特点:用血量较大需要前处理,操作复杂,澄清血清耗时长检测血清,而血清受近期饮食等因素影响极大,从而使数据缺乏客观准确性试剂成本较高检测元素种类受限制灵敏度达不到临床检测的要求重复性差2 电化学分析法的特点:(目前尚有部分基层医院和非正规医疗机构采用,常称之为电位溶出法或溶出伏安法等)仪器价格较低可以用于痕量的测量,但误差较大测定多种元素时,重复性差对环境和实验人员污染严重很难将保养到最佳条件前处理极其繁杂耗时整个实验很难控制,结果非常不稳定虽然上述的两种方法均可以在临床测定人体微量元素中应用,但由于其自身的种种弊端,已基本被现代更先进、更准确的方法所取代。
简述地质样品中微量元素的高效测试方法

简述地质样品中微量元素的高效测试方法随着地球科学的不断发展,微量元素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
微量元素通常被定义为以ppm(百万分之一)甚至更低的含量存在于地质样品中的元素。
这些元素在地球化学循环、矿床成因、环境污染、生物活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高效测试微量元素的方法对于地质学、生态学、化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效测试方法是指快速、准确、灵敏、可靠且高通量的微量元素测试方法。
对于地质样品中微量元素的测量,通常使用的技术包括:质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化学发光法、电化学法、吸附-解吸法、荧光法、振荡荧光光谱法等。
下面,将就其中几种常用的高效测试方法进行简要介绍:1. 质谱法质谱法是一种高分辨率、高灵敏度的分析方法。
通过电离样品分子或原子,然后分离、分析离子质量比,从而分析分子或原子组成。
质谱法已经成为高通量大规模样品测试的主要技术。
感谢质谱法的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可以同时测定许多微量元素,也可以对微量元素的同位素分布和同位素比例进行测量和分析。
常见的质谱技术包括: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ICP-MS)、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和高分辨质谱法(HRMS)。
2. 原子荧光光谱法(AAS)原子荧光光谱法是根据微量元素在气态原子态中,吸收或发射特定波长处光能。
原子荧光光谱法可进行快速、灵敏的微量元素测定,且需要少量样品。
典型的原子荧光光谱法有火焰原子荧光光谱法(FAA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荧光光谱法(ICP-AES)。
3. 吸附-解吸法吸附-解吸法利用吸附剂对微量元素进行富集和萃取,然后利用溶液中的化学方法进行计量测定,从而实现高效的微量元素测定。
吸附剂的选择决定了富集、分离和测量的选择,而选择富集和分离环节的效率则决定了测量的控制精度和限制灵敏度。
典型的吸附-解吸法包括固相萃取(SPE)、液相萃取(LPE)、固体火化原子荧光光谱法(SF-AAS)、催化荧光光谱法(CFL)、射线光电子光谱法(XPS)等。
微量元素检测的方法学分析

微量元素检测的方法学分析北京东西仪器有限公司医疗事业部 微量元素尤其是血铅水平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日益受到广大患者和医学工作者的普通关注。
准确、方便检测,为临床诊疗提供指导是检测医师的职责所在。
目前能进行微量元素检测的方法较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photometer)是精密的分析仪器,刚开始在检验医学普及应用,本文试就其方法学加以介绍,请同行指正。
一、传统的微量元素检测的方法 目前可用于人体微量元素检测的方法有:同位素稀释质谱法、分子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法、中子活化分析法、生化法、电化学分析法等。
但能在临床医学上广泛应用的方法主要为生化法、电化学分析法、原子吸收光谱法这几种。
生化法、电化学分析法虽然应用较多,可是其重视性和检测灵敏度达不到医学试验的要求,已基本被现代更先进、更准确的方法所取代。
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原子吸收光谱法。
二、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 1955年,原子吸收光谱法诞生后,因其强大的生命力,迅速应用于分析化学的各个领域,国内大规模的应用是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应用最广泛的是冶金、地质勘探、质检监督、环境检测、疾病控制等。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AAS)在疾病控制中心更是作为“金标准”。
随着临床医学的进步,开始应用于临床实验室。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在医学上的应用,才使得正确检测人体各种含量在ppm或ppb级的微量元素成为可能。
目前,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检测微量元素开始在临床检验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各大医院均采用此方法,是彻底淘汰生化法(锌原卟啉法、双硫腙法、其它比色法等)、电化学法的首选方法。
1、原子吸收光谱仪的发展进程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AAS)所使用的仪器为原子吸收光谱仪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目前国内所见到的原子吸收光谱仪按照技术发展的水平,大致可分为三代:第一代:单火焰原子吸收光谱仪;主要用于检测含量在ppm(mg/L)级的金属元素。
分析化学中的微量元素检测方法

分析化学中的微量元素检测方法在分析化学领域中,微量元素检测方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它在广泛的应用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微量元素指的是样品中存在的含量非常低的元素,通常以微克或毫克级别进行计量。
本文将围绕微量元素检测方法展开讨论,并介绍几种常见的检测方法。
一、原子吸收光谱法(AAS)原子吸收光谱法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微量元素分析方法。
简单来说,该方法通过光谱仪测量样品中特定元素的吸收光谱,从而确定该元素的存在和含量。
原子吸收光谱法具有高灵敏度、高精确度和良好的选择性,可以检测到大部分元素,特别是过渡金属元素。
这项技术在环境监测、食品安全检测等领域广泛应用。
二、原子荧光光谱法(AFS)原子荧光光谱法是一种基于原子荧光现象的微量元素分析技术。
该方法通过样品中元素的原子发射荧光信号来检测元素的存在和含量。
原子荧光光谱法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和较低的检测限,并且不受样品基质的影响。
由于其快速、准确和无损的特点,该方法在金属材料、环境分析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三、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是一种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微量元素分析技术。
该方法通过将样品离子化并通过质谱仪进行分离和检测来确定元素的存在和含量。
ICP-MS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可以同时检测大多数元素,如金属、非金属和放射性元素等。
该方法具有高精确度和较低的检测限,并且对样品基质的影响较小,被广泛应用于地球科学、生物医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
四、荧光光谱法荧光光谱法是一种基于物质吸收和发射荧光的检测方法,广泛应用于微量元素的分析。
该方法通过测量样品在不同激发波长下发射的荧光光谱,确定元素的存在和含量。
荧光光谱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并且可以同时检测多种元素。
该方法在食品安全、环境检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总结起来,分析化学中的微量元素检测方法多种多样,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研究人员可以根据具体需求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微量元素的检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光电直读光谱法光电直读光谱仪性能特点分析速度快重复性及稳定性好高稳定的激发光源,激发频率150-600Hz,根据分析材质选用不同的频率,达到最佳分析效果。
可以用于多种基体分析:Al,Pb,Mg,Zn,Sn,Fe,Co,Ni,Ti,Cu等基体光电直读光谱仪的优点是:分析速度快;准确度高,相对误差约为1%;适用于较宽的波长范围;光电倍增管对信号放大能力强,对强弱不同谱线可用不同的放大倍率,相差可达10000倍,因此它可用同一分析条件对样品中多种含量范围差别很大的元素同时进行分析;线性范围宽,可做高含量分析。
缺点为:出射狭缝固定,能分析的元素也固定,也不能利用不同波长的谱线进行分析;受环境影响较大,如温度变化时谱线易漂移,现多采用实验室恒温或仪器的光学系统局部恒温及其他措施;价格昂贵。
[1]应用领域:黑色金属及有色金属成分的快速定量分析冶金、机械及其他工业部门进行炼炉前的快速分析以及中心实验室的产品检验可以用于多种基体分析:Al,Pb,Mg,Zn,Sn,Fe,Co,Ni,Ti,Cu等2、火花源原子发射光谱仪(原子发射光谱仪)一、原子发射光谱的产生原子的外层电子由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能量以电磁辐射的形式发射出去,这样就得到发射光谱。
原子发射光谱是线状光谱。
一般情况下,原子处于基态,通过电致激发、热致激发或光致激发等激发光源作用下,原子获得能量,外层电子从基态跃迁到较高能态变为激发态,约经10-8 s,外层电子就从高能级向较低能级或基态跃迁,多余的能量的发射可得到一条光谱线。
原子中某一外层电子由基态激发到高能级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激发电位。
原子光谱中每一条谱线的产生各有其相应的激发电位。
由激发态向基态跃迁所发射的谱线称为共振线。
共振线具有最小的激发电位,因此最容易被激发,为该元素最强的谱线。
离子也可能被激发,其外层电子跃迁也发射光谱。
由于离子和原子具有不同的能级,所以离子发射的光谱与原子发射的光谱不一样。
每一条离子线都有其激发电位。
这些离子线的激发电位大小与电离电位高低无关。
原子谱线表中,罗马数Ⅰ表示中性原子发射光谱的谱线,Ⅱ表示一次电离离子发射的谱线,Ⅲ表示二次电离离子发射的谱线 例如Mg Ⅰ285.21nm 为原子线,MgⅡ280.27nm为一次电离离子线。
3、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分析谱线的选择原则一般是选择干扰少,灵敏度高的谱线;同时应考虑分析对象:对于微量元素的分析,采用灵敏线,而对于高含量元素的分析,可采用弱线。
定性鉴别根据原子发射光谱中各元素特征谱线的存在与否可以确定供试品中是否含有相应的元素。
元素特征光谱中强度最大的谱线为元素的灵敏线。
在供试品光谱中,应检出某元素的灵敏线。
定量测量(1)标准曲线法在选定的分析条件下,测定待测元素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含有不同浓度的标准系列溶液(标准溶液的介质和酸度应与供试品溶液一致),以分析线的响应值为纵坐标,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计算回归方程,相关系数应不低于0.99。
在同样的分析条件下,同时测定供试品溶液和试剂空白,扣除试剂空白,从标准曲线或回归方程中查得相应的浓度,计算样品中各待测元素的含量。
附内标校正的标准曲线法在每个样品(包括标准溶液、供试品溶液和试剂空白)中添加相同浓度的内标(ISTD)元素,以标准溶液待测元素分析线的响应值与内标元素参比线响应值的比值为纵坐标,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计算回归方程。
利用供试品中待测元素分析线的响应值和内标元素参比线响应值的比值,从标准曲线或回归方程中查得相应的浓度,计算样品中含待测元素的含量。
内标元素及参比线的选择原则如下:内标元素的选择1)外加内标元素在分析试样品中应不存在或含量极微;如样品基体元素的含量较稳时,亦可用该基体元素作内标;2)内标元素与待测元素应有相近的特性;3)同族元素,具相近的电离能。
参比线的选择1)激发能应尽量相近;2)分析线与参比线的波长及强度接近;3)无自吸现象且不受其它元素干扰;4)背景应尽量小。
内标的加入可以通过在每个样品和标准溶液中分别加入,也可通过蠕动泵在线加入。
(2)标准加入法取同体积的供试品溶液4份,分别置4个同体积的量瓶中,除第1个量瓶外,在其它3个量瓶中分别精密加入不同浓度的待测元素标准溶液,分别稀释至刻度,摇匀,制成系列待测溶液。
在选定的分析条件下分别测定,以分析线的响应值为纵坐标,待测元素加入量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将标准曲线延长交于横坐标,交点与原点的距离所相应的含量,即为供试品取用量中待测元素的含量,再以此计算供试品中待测元素的含量。
此法仅适用于第(1)法中标准曲线呈线性并通过原点的情况4、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 (AAS)是利用气态原子可以吸收一定波长的光辐射,使原子中外层的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的现象而建立的。
由于各种原子中电子的能级不同,将有选择性地共振吸收一定波长的辐射光,这个共振吸收波长恰好等于该原子受激发后发射光谱的波长,由此可作为元素定性的依据,而吸收辐射的强度可作为定量的依据。
AAS现已成为无机元素定量分析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分析方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该法具有检出限低(火熖法可达μg/cm–3级)准确度高(火熖法相对误差小于1%),选择性好(即干扰少)分析速度快等优点。
在温度吸收光程,进样方式等实验条件固定时,样品产生的待测元素相基态原子对作为锐线光源的该元素的空心阴极灯所辐射的单色光产生吸收,其吸光度(A)与样品中该元素的浓度(C)成正比。
即 A=KC 式中,K为常数。
据此,通过测量标准溶液及未知溶液的吸光度,又巳知标准溶液浓度,可作标准曲线,求得未知液中待测元素浓度。
该法主要适用样品中微量及痕量组分分析。
基本原理每一种元素的原子不仅可以发射一系列特征谱线,也可以吸收与发射线波原子吸收光谱原理图长相同的特征谱线。
当光源发射的某一特征波长的光通过原子蒸气时,即入射辐射的频率等于原子中的电子由基态跃迁到较高能态(一般情况下都是第一激发态)所需要的能量频率时,原子中的外层电子将选择性地吸收其同种元素所发射的特征谱线,使入射光减弱。
特征谱线因吸收而减弱的程度称吸光度A,与被测元素的含量成正比:A=KC式中K为常数;C为试样浓度;K包含了所有的常数。
此式就是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定量分析的理论基础由于原子能级是量子化的,因此,在所有的情况下,原子对辐射的吸收都是有选择性的。
由于各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外层电子的排布不同,元素从基态跃迁至第一激发态时吸收的能量不同,因而各元素的共振吸收线具有不同的特征。
原子吸收光谱位于光谱的紫外区和可见区。
主要有以下优点:1 选择性强。
这是因为原子吸收带宽很窄的缘故。
因此,测定比较快速简便,并有条件实现自动化操作。
在发射光谱分析中,当共存元素的辐射线或分子辐射线不能和待测元素的辐射线相分离时,会引起表观强度的变化。
而对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来说:谱线干扰的几率小,由于谱线仅发生在主线系,而且谱线很窄,线重叠几率较发射光谱要小得多,所以光谱干扰较小。
即便是和邻近线分离得不完全,由于空心阴极灯不发射那种波长的辐射线,所以辐射线干扰少,容易克服。
在大多数情况下,共存元素不对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产生干扰。
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中,有时甚至可以用纯标准溶液制作的校正曲线来分析不同试样。
2、灵敏度高。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是目前最灵敏的方法之一。
火焰原子吸收法的灵敏度是ppm到ppb级,石墨炉原子吸收法绝对灵敏度可达到10-10~10-14克。
常规分析中大多数元素均能达到ppm数量级。
如果采用特殊手段,例如预富集,还可进行ppb数量级浓度范围测定。
由于该方法的灵敏度高,使分析手续简化可直接测定,缩短分析周期加快测量进程;由于灵敏度高,需要进样量少。
无火焰原子吸收分析的试样用量仅需试液5~100?l。
固体直接进样石墨炉原子吸收法仅需0.05~30mg,这对于试样来源困难的分析是极为有利的。
譬如,测定小儿血清中的铅,取样只需10?l即可。
3 分析范围广。
发射光谱分析和元素的激发能有关,故对发射谱线处在短波区域的元素难以进行测定。
另外,火焰发射光度分析仅能对元素的一部分加以测定。
例如,钠只有1%左右的原子被激发,其余的原子则以非激发态存在。
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只要使化合物离解成原子就行了,不必激发,所以测定的是大部分原子。
目前应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可测定的元素达73种。
就含量而言,既可测定低含量和主量元素,又可测定微量、痕量甚至超痕量元素;就元素的性质而言,既可测定金属元素、类金属元素,又可间接测定某些非金属元素,也可间接测定有机物;就样品的状态而言,既可测定液态样品,也可测定气态样品,甚至可以直接测定某些固态样品,这是其他分析技术所不能及的。
4、抗干扰能力强。
第三组分的存在,等离子体温度的变动,对原子发射谱线强度影响比较严重。
而原子吸收谱线的强度受温度影响相对说来要小得多。
和发射光谱法不同,不是测定相对于背景的信号强度,所以背景影响小。
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待测元素只需从它的化合物中离解出来,而不必激发,故化学干扰也比发射光谱法少得多。
5、精密度高。
火焰原子吸收法的精密度较好。
在日常的一般低含量测定中,精密度为1~3%。
如果仪器性能好,采用高精度测量方法,精密度为<1%。
无火焰原子吸收法较火焰法的精密度低,目前一般可控制在15%之内。
若采用自动进样技术,则可改善测定的精密度。
火焰法:RSD <1%,石墨炉3~5%。
原子吸收光谱有以下一些不足:原则上讲,不能多元素同时分析。
测定元素不同,必须更换光源灯,这是它的不便之处。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难熔元素的灵敏度还不怎么令人满意。
在可以进行测定的七十多个元素中,比较常用的仅三十多个。
当采用将试样溶液喷雾到火焰的方法实现原子化时,会产生一些变化因素,因此精密度比分光光度法差。
现在还不能测定共振线处于真空紫外区域的元素,如磷、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