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医学成就
营养发展史

全胃肠外营养(TPN) 部份胃肠外营养(PN) 全肠内营养(TEN) 部份肠内营养(EN) 胃肠外营养+肠内营养(PN+EN)
34
营养治疗途径的选择
选择胃肠外营养还是肠内营养? 选择原则:胃肠道是否有消化与吸收功能
35
营养治疗途径的选择
胃肠外营养适应证(强)
胃肠道梗阻 胃肠道消化与吸收功能障碍(IBD)(SBS) 大剂量放疗/化疗或接受骨髓移植 中/重症急性胰腺炎 严重营养不良伴胃肠道功能障碍 高度应激或严重分解代谢患者
人体基础能量需要(BEE) Harris-Benedict公式 男性BEE(kcal/24h)=66.4730+13.751W+5.0033H-6.7550A 女性BEE(kcal/24h)=655.0955+9.463W+1.8496H-4.6756A (W表体重,H表身高,A表年龄) 男 女 维持需要量 1.40×BMR 1.40×BMR 轻度劳动 1.58×BMR 1.56×BMR 中度劳动 1.79×BMR 1.64×BMR 重度劳动 2.10×BMR 1.82×BMR
临床营养发展史
1
二十世纪医学的重要成就
营养支持 输血技术 麻醉技术 体外循环
抗生素 重症监护与支持 免疫调控
----from Sabiston Textbook of Surgery
2
临床营养发展史(国外)
1716年:W. Harvey发现了人体循环系统 1831年:T. Latta对霍乱病人进行静脉盐水治疗获得成功 1887年:Handerer对出血性休克患者进行静脉葡萄糖输注 1911年:Kansch对外科术后患者静脉滴注葡萄糖 1959年:Francis Moore提出NPC:N为150:1 1961年:Arvid Wretlind首先发明脂肪乳Intralipid 1967年:提出全静脉营养(TPN)概念 1970年:美国Scribner与法国Solassol提出人工胃肠概念; 提出全胃肠外营养(TPN)与全胃肠内营养(TEN)
临床大夫的典范--Sir William Osler(威廉 奥斯勒)

Sir William Osler’s Philosophyon Life and Medicine威廉奥斯勒(William Osler,1849-1919),加拿大医学家、教育家。
1849年7月12日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邦德海德镇,1919 年12月29 日卒于英国牛津大学。
1872年毕业于麦吉尔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
1873年赴伦敦大学生理实验室进修。
先后任麦吉尔大学医学院生理学讲师、内科教授,并被聘为宾夕法尼亚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牛津大学的内科学教授。
1884年任费城临床医学会主席,1890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911年获颁男爵爵位。
他改革了临床医学教育,著有《临床内科原理》。
此书是内科标准教科书,曾多次再版并被译成多国文字。
他是《内科学季刊》的创办人之一,主要著作还有《近代医学之进展》。
他还收藏有大量古代医学书籍,后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奥斯勒图书馆。
奥斯勒医师是二十世纪医学领域的大师,开创了现代医学新观念与新里程,是现代医学教育的始祖、临床医学的泰斗,尤其强调医学的人文与教养。
时至今日,他仍是医界的典范。
第一章青葱岁月1849年,威廉奥斯勒(Sir William Osler, 1849-1919)出生在加拿大的一个英国传教士家庭,是这个有着9个孩子的家中最小的儿子。
父母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继承父亲的衣钵,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教士。
威廉的成绩和体育都非常出众,但15岁时,他由于辱骂老师、搞恶作剧等原因被学校开除了。
他的父母对此非常无奈,其时又正逢他所参加的星期日教会学校轮到他在仪式上念祷词。
站在祭坛上面对济济一堂的教众,他大脑一片空白,将背好的台词全都忘记了。
他的父亲在给自己母亲的信中写道,“他(威廉)显然是个不算优秀但也不太糟的男孩”。
童年时期,父母为了他没少操心,却从未放弃过对他的教育。
身为教区教师的母亲,用耐心爱心和言传身教慢慢感化了威廉,随着年龄的增长,威廉渐渐褪去了青涩、淘气的外衣,变成了一个行为举止端正的好孩子。
西医学总结

西医学总结引言西医学是指西方医学,也称现代医学,是一种以科学方法为基础的医学体系。
它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成为了世界医学的主流。
本文将对西医学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以及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进行总结和分析。
发展历程西医学起源于古希腊时期的希波克拉底医学,随后在古罗马时期得到发展。
但直到近代,西医学才真正成为一门严谨的科学。
在十九世纪,随着生物学、化学和解剖学等科学的发展,西医学逐渐确立了以实证主义为基础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法。
在二十世纪,西医学进一步发展,引入了现代医学技术和器械,如放射学、超声波和电子显微镜等,极大地改进了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效果。
主要特点1. 实证主义西医学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实证主义,即依靠科学实验证据进行诊断和治疗。
西医学强调观察、实验和比较的方法,以确定疾病的原因和机制。
通过严密的实证研究,西医学建立了一套科学的诊断和治疗准则,确保医疗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2. 个体化治疗西医学注重每个病人的个体化治疗。
西医学致力于全面了解患者的疾病情况,包括病史、体检、实验室检查等。
通过收集和分析这些信息,西医学可以为每个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不必要的治疗。
3. 多学科合作西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多个专业领域,例如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等。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和其他医疗专家经常需要合作,共同制定治疗方案。
多学科合作能够充分发挥不同专业领域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1. 疾病诊断西医学在疾病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医生可以辨认出患者的疾病类型和严重程度。
西医学还借助先进的医学影像技术,如X光、CT和MRI等,能够更清楚地观察内部器官和组织的病变情况,有助于准确诊断。
2. 疾病治疗西医学在疾病治疗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西医学采用药物疗法、手术和物理治疗等方法来治疗不同类型的疾病。
药物疗法可以通过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来杀灭病原体或减轻症状。
二十世纪医学成就

二十世纪医学成就刚刚过去的二十世纪是一个辉煌的世纪,不论是科技、文化还是医学,人类在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20世纪,作为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得到空前的发展。
从18世纪的蒸汽机,到19世纪的发电机,再到20世纪原子能的发明和利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也正因为如此,医学也有了更多进步。
甚至可以说在之前的任何世纪中,医学水平与技术的进展都没有像二十世纪这样迅速。
二十世纪的医学成就是如此辉煌。
一、诊断学方面的成就20世纪医学进步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庞大的现代化医院里那些令人目不暇接的各种诊断治疗仪器和设备。
1895年德国科学家威廉-伦琴在对其妻子的左手骨骼拍照时,揭示出X射线的强大威力。
至此X射线这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创新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应用于日常医疗。
这种带有阴影的灰色照片打开了一扇通向身体内部结构的窗户。
现在,医生们可以通过它观察骨折部位,肿瘤和肺部充血情况。
X射线已经成为常规医学诊断手段之一。
从20世纪初应用于临床的X射线、心电图,到中期的电镜、内窥镜、示踪仪、超声诊断仪,再到CT扫描、正电子摄影(PET)、核磁共振成象(MRI)等,使诊断学发生了的革命性的变化。
准确化、精密化、动态化、微量化、自动化、无伤害化已成为现代临床诊断的特点。
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成就1938年微威尔(Weaver W.) 提出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这个概念。
1947年阿斯伯利(Astbuly WT.)也同样提出分子生物学这个概念。
1953年克里克(Crick,J.H.)和沃森(Wastson,J.D.)提出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1954年瓦尔德提出视觉感光的化学机理模型。
伽英夫提出“三联密码说”。
1955年奥乔亚(Ochoa,S.)用酶促法合成核糖核酸(RNA)。
1956年科恩伯格(Kornberg,A.)人工合成脱氧核糖核酸(DNA)。
1956年理查兹(Richards,D.W.)、库南德(Cournand,A.)、福斯曼(Forssmann,W.)三人发现镰刀状红细胞贫血症为分子病。
20世纪重要科技发明

20世纪重要科技发明X光从1895年就存在的X射线到本世纪的头10年才应用于医疗,才发挥出了它巨大的能量。
电影成为一种娱乐始于1895年12月28日,最早流行的有声电影《爵士歌唱家》l927年10月在纽约上映,第一部彩色电影《虚荣城市》1935年在英美同时上映,第一部宽银幕电影1953年问世。
阿司匹林1897年,德国人费利克斯·霍夫曼合成乙酰水杨酸,两年后登记的商品名为阿司匹林,一个世纪后成为最大众化的药品。
输血1900年卡尔·兰德发现人的血型后使输血成了可能。
1900年原子,德国科学家普朗克发现,原子在裂变时,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他把这种能量称为“夸特”,这一发现被誉为世纪性发现。
飞机1901年8月14日,第一架动力飞机开始飞行。
1933年,世界上第一条正规航线开通,大大拓展了人类的活动空间。
1901年无线电 ,20世纪初期,几乎没有人能够想象一种电磁波可以在没有任何金属线或电缆作导体的情况下穿行任何有意义的距离。
那么无线电信号怎么可能沿着地球的表面行进呢当然它可以沿着一直线射离地平线。
但是古格里尔莫·马可尼认为,如果提供一些条件的话,无线电波是可以沿着地球表面行进的。
1895年,在他的出生地意大利,他发射了一个无线电信号,穿行了1 5英里;6年后,即1901年12月12日,年仅27岁的马可尼创造了奇迹,他将无线电天线牢牢地系在高飞的风筝上,发射了一个摩尔斯电码“S”。
它穿行了约2000英里,横跨了大西洋。
这个信号从英国康沃尔郡的波尔德胡镇发出,在不到1秒钟的时间内就到达了接收地纽芬兰的圣约翰,马可尼听到了三声微弱的滴答声。
这是通讯事业宣告诞生的声音,是电子时代到来的第一道冲击波。
这个时代包括了无线电广播、电视和蜂窝式电话———因此这是一项将会打开我们想象力的发现。
无线电1901年意大利人马克尼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无线电通讯,1948年半导体收音机被发明。
传真1902年,传真第一次传送,传真用于商业始于1926年。
医学研究发展背景

医学研究的发展背景医学研究的发展背景可以追溯到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从原始社会人们尝试用自然界的草药治疗疾病开始,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和积累。
以下是医学研究发展的一些关键背景和发展阶段:1. 传统医学时期:-古代埃及、古希腊、罗马及中国的医学实践与理论体系的形成,如古埃及时期的解剖学知识、希波克拉底提出的“体液论”、中国古代张仲景编写的《伤寒杂病论》等。
2. 中世纪至文艺复兴时期:-中世纪欧洲医学受到教会的影响较大,但阿拉伯世界对古典医学文献进行了保存和传承,并有重要贡献。
-文艺复兴时期,解剖学得到显著发展,安德烈亚斯·维萨里等人进行详细的人体解剖研究,推动了医学基础科学的进步。
3. 近代医学起源与发展:-十七世纪起,实验方法在医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威廉·哈维发现了血液循环机制,标志着生理学的重大突破。
-19世纪,微生物学的建立,路易·巴斯德和罗伯特·科赫的研究揭示了传染病是由特定微生物引起的,这为疫苗开发和抗菌药物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4. 现代医学系统化与专业化:-二十世纪初,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快速发展,医学研究进入了分子层面,如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及其后基因组学研究的兴起。
-系统性疾病的防治策略逐步完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研究成为重点,公共卫生领域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高科技医疗设备的应用,如CT、MRI、PET-CT等影像技术以及各种微创手术技术的创新,极大地提高了诊疗水平。
-生物医学工程、再生医学、精准医学等新兴交叉学科的产生,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正引领医学研究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综上所述,医学研究发展的背景涵盖了文化、哲学、科学和技术等诸多方面的演变,始终伴随着人类对生命奥秘探索的进程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医学研究将继续深入微观世界,解决更多复杂的健康问题,提高全球人民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
重症患者营养支持

目前建议将临床营养支持改称“营养治疗”,包 括三个方面:
临床营养支持的发展
⑴补充性营养支持:即对原有营养不良或因疾病 (如肠瘘)丢失营养过多者进行纠正或补充;
通过估算和测定每日基础能量消耗(BEE) 来评价估计机体的能量需求。
能量需要量的确定
25-35kcal/kg·d Harris-Benedict公式:测定基础代谢率 间接能量测定仪
过度喂养的危害
危重症患者能量供给认识
许多营养支持的不良影响来自于过度喂养与高血 糖;
早期采取允许性低热卡原则;
障碍,血乳酸与丙酮酸增高,乙酰乙酸与B羟丁 酸降低; 高血糖和糖利用障碍 胰岛素抵抗现象; 机体得不到足够外源性能量供给,肝糖原迅速 分解消耗; 糖异生明显增强:血糖明显增高。
脂肪代谢紊乱
急性期,脂肪动员加速,酮体生成相对受到抑制;
脂肪酸分解受到抑制,脂肪净合成增加;
甘油三酯清除率降低,自发性的高脂血症成为明 显特征。
危重患者营养支持(一)
二十世纪重症医学的重要成就
营养支持 抗生素 输血技术 重症监护 麻醉技术 免疫调控 体外循环
from Sabiston Textbook of Surgery
临床营养支持的发展
1968 年Dudrick与Wilmore创用静脉营养后,解 决了肠道功能发生障碍时无适合途径供给营养的 难题,带动了营养支持的发展;
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
交感兴奋:肾上腺髓质儿茶酚胺大量释放 下丘脑-垂体轴兴奋:促进分解代谢的激素释放增
加,使机体呈现高分解代谢状态:糖原迅速消耗, 葡萄糖利用障碍,脂肪动员,蛋白质合成缓慢, 分解加速,血糖增高; 多种细胞因子释放:TNF等,参与激素与代谢改 变。
20世纪人类十大发明

20世纪人类十大发明1、人类的翅膀——飞机1903年12月7日,莱特兄弟的飞机霸气冲上天空。
从此以后,飞机技术突飞猛进,战争航运清一色进步,带着人类文明不断上天。
飞机也日益成为现代文明不可缺少的工具。
它深刻的改变和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开启了人们征服蓝天历史。
2、传染病的克星——青霉素青霉素是一种重大的发明,从一个偶然的发现到能够广泛造福于人类的应用。
由于青霉素的发现和大量生产,拯救了千百万肺炎、脑膜炎、脓肿、败血症患者的生命,及时抢救了许多的伤病员。
青霉素的出现,当时曾轰动世界。
为了表彰这一造福人类的贡献,弗莱明、钱恩、弗罗里于1945年共同获得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3、神奇的屏幕——电视电视最早由英国工程师约翰·洛吉·贝尔德在1925年发明。
传统意义上的电视机,正处于一个尴尬的时期。
相信这也不是你第一次看到这样的论调,但不可否认的是,电视机的影响力确实大不如以往。
不过电视的影响力是不容置疑的。
4、毁灭性的大杀器——原子弹从某种意义来说可以原子弹可以说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发明。
1945年秋,美国分别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使用核武器打击国家。
5、无所不能的机器——计算机计算机俗称电脑,是20世纪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明之一,对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并以强大的生命力飞速发展。
如今的计算机已遍及一般学校、企事业单位,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信息社会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6、电子技术发展的里程碑——晶体管晶体管是一种半导体器件,放大器或电控开关常用。
晶体管是规范操作电脑,手机,和所有其他现代电子电路的基本构建块。
它能够基于输入电压控制输出电流。
具有检波、整流、放大、开关、稳压、信号调制等多种功能。
7、划时代的材料——高分子化合物高分子的应用极为广泛,遍及人们的衣、食、住、行,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尖端技术。
据推算,21世纪地球上人口将超过100亿,届时粮食、能源、环境、资源等将成为使人类社会更感困扰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世纪医学成就刚刚过去的二十世纪是一个辉煌的世纪,不论是科技、文化还是医学,人类在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20世纪,作为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得到空前的发展。
从18世纪的蒸汽机,到19世纪的发电机,再到20世纪原子能的发明和利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也正因为如此,医学也有了更多进步。
甚至可以说在之前的任何世纪中,医学水平与技术的进展都没有像二十世纪这样迅速。
二十世纪的医学成就是如此辉煌。
一、诊断学方面的成就20世纪医学进步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庞大的现代化医院里那些令人目不暇接的各种诊断治疗仪器和设备。
1895年德国科学家威廉-伦琴在对其妻子的左手骨骼拍照时,揭示出X射线的强大威力。
至此X射线这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创新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应用于日常医疗。
这种带有阴影的灰色照片打开了一扇通向身体内部结构的窗户。
现在,医生们可以通过它观察骨折部位,肿瘤和肺部充血情况。
X射线已经成为常规医学诊断手段之一。
从20世纪初应用于临床的X射线、心电图,到中期的电镜、内窥镜、示踪仪、超声诊断仪,再到CT扫描、正电子摄影(PET)、核磁共振成象(MRI)等,使诊断学发生了的革命性的变化。
准确化、精密化、动态化、微量化、自动化、无伤害化已成为现代临床诊断的特点。
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成就1938年微威尔(Weaver W.) 提出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这个概念。
1947年阿斯伯利(Astbuly WT.)也同样提出分子生物学这个概念。
1953年克里克(Crick,J.H.)和沃森(Wastson,J.D.)提出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1954年瓦尔德提出视觉感光的化学机理模型。
伽英夫提出“三联密码说”。
1955年奥乔亚(Ochoa,S.)用酶促法合成核糖核酸(RNA)。
1956年科恩伯格(Kornberg,A.)人工合成脱氧核糖核酸(DNA)。
1956年理查兹(Richards,D.W.)、库南德(Cournand,A.)、福斯曼(Forssmann,W.)三人发现镰刀状红细胞贫血症为分子病。
1962年霍利(Holley,R.W.)、考拉那(Khorana,H.G.)、尼伦伯格(Nirenberg,M.W.)对遗传密码作了解释,并且对蛋白质的合成功能作了阐明。
阿尔伯(Arber,W.)发现细菌内含有两种内切酶。
1970 特明(Temin,H.M.)和巴尔蒂摩(Baltimore,D.)发现反转录酶,史密斯(Smith,H.O.)发现内切酶作用方式的特点。
80年代基因工程开始用于治疗疾病,如:美,日等国用单克隆技术治疗癌症;加州大学从患有特殊贫血症的病人体内,抽取出少量骨髓,将正常基因输入骨髓细胞后,再送回患者体内,取得良好效果。
从20世纪50年代以后,分子生物学的建立并迅速发展。
人们从分子水平上阐明人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日益深入,同时为解决医学的重大问题,如肿瘤、免疫、遗传、组织再生、抗衰老、新药物的开发等提供了理论指导。
三、医学遗传学方面的成就早在1865年奥地利牧师孟德尔(Mendel GJ.1822―1884)就进行了豌豆杂交试验,发现了遗传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但当时未被重视.直到1900年欧洲三位生物学家,各自独立重新发现了孟德尔定律,才引起科学界重视。
1901年,兰德茨坦纳就发现了人类ABO血型是按孟德尔规律遗传的。
1906年"遗传学"被提出.在遗传学产生和发展的同时,医学遗传学也开始萌芽。
1924年玻恩斯坦(Bernstein)研究了ABO血型遗传规律,提出了复等位基因遗传学说。
20世纪初,摩尔根(Morgan T.1866―1945)利用果蝇研究了遗传性状,提出了染色体遗传理论。
40年代中期,确定了人体染色体数目。
50年代中至70年代初逐条完成染色体的鉴别.DNA双股螺旋结构确立后,DNA 遗传的研究更深入。
60年代阐明了整个生物世界遗传信息的统一密码,提出了原核细胞基因活动的操纵子学说。
70年代在分子遗传学基础上发展了体细胞遗传学.体细胞遗传学和重组DNA 技术相结合,对基因组结构和功能,基因定位,肿瘤发生,产前诊断,基因治疗等又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根据。
80年代应用重组DNA技术,对单基因病的基因进行分析和检测,从而开展了基因诊断学研究,为遗传病的防治和优生工作开辟了新途径. 人体主要生理和病理过程,用分子遗传学的理论和方法得到比较深入的阐明,如激素作用,药物作用,代谢异常,肿瘤发生,免疫原理,放射损伤,器官移植,病毒感染等,都同基因活动和改变有关。
1986年,美国科学家提出人类基因组计划(HGP)。
1990年该计划正式启动。
目前,以“定位克隆”途径克隆到的经典遗传病基因已达70多个。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成果将成为现代生物学、医学用之不竭的源泉。
四、免疫学方面的成就16世纪我国发明了人痘苗预防天花。
1789年英国医师贞纳(Jenner)又发明了牛痘苗,为预防传染病提出了人工免疫的可能性。
19世纪80年代,巴斯德(Pasteur)减毒菌苗的发明为实验免疫学建立了基础.1907年多纳特(Donath)和兰德茨坦纳(Landsteiner)在阵发性血红蛋白尿患有身上发现了抗自身红细胞的抗体.1938年多梅什克(Domeshek)发现自身溶血性贫血时,提出自身免疫可能是极为平常的现象.1942年孔斯(Coons)发明了免疫荧光技术之后,可以证明患者血清内自身抗体的存在.1945年免疫耐受现象被发现,免疫学逐渐从抗感染免疫的经典概念中解脱出来.1945年欧文(Owen)发现自异卵双生的二只小牛个体内存在着抗原性不同的两种血型红细胞,称之为血型细胞镶嵌现象.这种不同型血细胞在彼此体内互不引起免疫反应的现象称为天然耐受.欧文提出一个重要问题,“为什么在胚胎期接受异型抗原刺激,不引起免疫反应而产生免疫耐受现象呢?”。
1949年伯纳特(Burnet)从生物学角度提出一种假说,认为宿主淋巴细胞有识别自己和非己的能力。
1953年麦德微尔(Medawer)用遗传系不同的纯系小鼠的淋巴细胞注入另一纯系胚胎鼠内,出生后可接受供体的皮肤移植,不产生移植排斥现象,成功地进行了人工诱导耐受实验。
1958年伯纳特在人工诱导耐受成功的启发下,提出关于抗体形成的细胞系选择学说。
1965年克莱因(Klein)和怀持(White)发现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
1966年克莱曼(Claman H.)和同事证明必须借助这两种细胞的合作才能产生抗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产生IgG,IgA,IgM,IgD,IgE五类抗体)共同构成抗体的免疫系统。
1975年英国剑桥大学的科赫尔(Kohher)和米勒斯特(Milstein)发明了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方法,制出的单克隆抗体被称为"生物导弹",可以理想化地导向攻击目标,为免疫学开辟了广泛的前景.20世纪后,一系列预防菌苗研制成功,对于控制许多传染病取得良好效果.现在,疫苗被用来控制腮腺炎、流感、水痘、白喉、甲肝、乙肝、百日咳、结核病、破伤风等诸多常见的疾病,从而大大地降低了这些疾病的发病率。
五、传染病方面的成就19世纪末20世纪初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发现,“病因-环境-宿主”疾病流行模式的建立,为传染病、流行病的防治奠定了科学基础。
1900年拉泽尔(Lazear,J.W.)和里德(Reed,W.)证实蚊为黄热病的传播媒介。
1902年尼科尔(Nicolle,C.J.H.)发现体虱是斑疹伤寒的媒介物。
1905年肖丁(Schaudinn,F.R.)发现梅毒螺旋体。
1906年立克次(Ricketts,H.T.)在落基山病人的血液中及传播媒介蜱体上发现立克次体。
乏色曼(Wassermann,A.P.von)介绍梅毒的血清学诊断(乏色曼反应) 。
1910年立克次于斑疹伤寒患者血液中及体虱中发现病原体。
1917年埃克诺曼(Economo,C.)记述流行性脑炎。
1918~1919年全球性流感大流行,死亡人数达2,000万。
1929年弗莱明(Fleming,A.)发现青霉素。
1930~1935年杜马克(Domagk,G.)发现璜胺药的抗菌作用。
1943年钱恩(Chain,E.B.)和弗洛里(Florey,H.W.)提取了青霉素结用并用于临床。
第一次成功地治疗病人,临床证实青霉素对猩红热,梅毒,白喉,脑膜炎,淋病等传染病都有明显的治疗效果.1945年蒂勒(Theiler,M.)发现和制成黄热病疫苗。
1949年恩得斯(Enders,J.F.)、韦勒尔(Weller,T.H.)与罗宾斯(Robbins,F.C.)三人发现试管内培养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方法。
1957年英国艾萨克(Isaac,A.)和瑞士杯登曼(Lindenmann,J.)在伦敦国立研究所研究流行性感冒时发现了干扰素1976年布卢姆伯格(Blumberg,B.S.)发现乙型肝炎病毒1980年第33届世界卫生大会在日内瓦召开,大会于6月8日宣告:全球已正式消灭天花。
自7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又陆续发现了军团病,艾滋病,莱姆病等新的传染病。
如今艾滋病今波及全世界187个国家和地区.许多传染病目前虽然无法治愈,但可以预防其发生,大大降低发病串,传染率和死亡率.今天对传染病的认识,已不局限于研究特异性病原体的传染病,还包括条件致病菌造成的传染病,可以说完成了对传染病认识的一次革命.六、外科学方面的医学成就——器官移植与人造器官外科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突破了疼痛、感染、失血三大难关后迅速发展。
20世纪中叶以后,以心脏外科和移植外科为标志,显示了外科学的日益繁荣。
1、器官移植1908 卡雷尔(Carrel,A.)对血管缝合和脏器移植进行研究。
1913年法国医生卡列尔(Carrel A.1873―1944)提出把器官取下培养移植的观点。
1933年异体角膜移植成功。
1949年伯内特(Burnet,F.)提出器官移植的免疫性。
1954年美国的医师们将一卵双生兄弟之间的肾移植首次成功.1963年肝移植(Starzl),肺移植(Hardy),1966年胰腺移植(Lillehei)先后成功,1967年南非外科医师巴纳德(Barnard CN.)进行了首例心脏移植.80年代以后,骨髓移植也取得了很大成就.2、人造器官1945年荷兰人柯尔夫(Kolff WJ.)经两年的研究和应用,人工肾用于治疗急性肾衰获成功,以后他又开始在美国研究人工心脏。
50年代,人工心肺机,人工低温术在临床应用,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得以进行。
1962斯达尔(Stall)采用人造球形瓣膜更换二间瓣成功。
1982年美国给一位61岁的老人植入了"贾维克-7"型人工心脏,使这一领域进入新阶段.90年代中期,许多发达国家的政府和大公司投巨资发展"器官移植用转基因猪项目",科学家们建立转基因猪的生产基地即器官农场,而器官农场将提供移植器官,肾,心脏,脾,胰腺,肝等.1996年我国政府批准了湖北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的"转基因作为器官移植供体的研究项目",这标志着我国在器官移植研究方面的进步.七、试管婴儿1978年7月25日,在英国,一个名叫路易斯-布朗的婴儿诞生,在全世界引起轰动,因为她有一个特殊的称谓--“试管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