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医学十大家

合集下载

中国十大名医

中国十大名医

中国十大名医之张仲景,孙思邈2011级临床5班姓名:谢京甫学号:201150257 医圣张仲景张机,字仲景,南郡涅阳(今河南南阳)人。

张仲景生活于东汉末年,当时的中国政治黑暗,兵祸绵延,百姓生灵涂炭,疫病猖獗。

面对此景少时的张仲景便立下了解救百姓于疾病痛苦、为医学进步献身的宏大志向。

他学医勤奋,又天生聪颖,在医学界很快脱颖而出,成为名震一方的临床医生。

张仲景对伤寒病的治疗,首先提出了六经辨证论治的原则和方法,他将疾病按证候群分为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大类型,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治疗外感热性病的辨证论治体系。

学者们常说,仲景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的确如此。

他在内、外、妇、儿等杂病的辨证治疗上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详细地阐明了中医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纲辨证的方法及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多种治疗原则。

全书共记述397条治法和113个医方,共计22篇,5万余字。

《伤寒杂病论》原书早已在古代兵火战乱中散失,我们今天看到的张仲景的著作是经过了近代王叔和的重新整理编次及宋代医家注释校订过的版本,已被分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

张仲景在医学上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是他最早创立了中医系统的病因学说,将形形色色的致病原因高度概括为三大类。

一是由人体经络感受邪气后进入脏腑而致病的,其原因为人体内部脏腑虚损;二是致病邪气直接从皮肤进入人体四肢九窍,又经血脉相传,致使人体脉道不通而生病,这属于邪气直接侵入皮肤而生病;三则包括了生活调养不当,如性生活的不节制,古代枪械棍棒的伤害及毒虫猛兽的叮咬等。

熟悉中国医学史的人都知道,南宋陈言写了本《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古代中医大家,他的病因学说正是根据张仲景的病因理论发展而来。

张仲景对中医临床各科的发展也多有建树。

在外科学方面,他创造性的应用了人口呼吸法来急救自缢的病人,其记载的方法很是科学。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中,记述了妇女的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及产后病等许多妇科疾患。

中国医学之中国古代医学常识

中国医学之中国古代医学常识

2019云南玉溪三支一扶考试内容—公基:中国医学之中国古代医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中医、中国画、京剧三颗璀璨的明珠并称为中国三大国粹。

本文主要针对事业单位考试中涉及到的中医知识进行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帮助考生在事业单位的复习中能够事半功倍。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及其著作1.医祖——扁鹊扁鹊:春秋战国时期名医。

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

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被尊为医祖。

其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

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

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

2.医圣——张仲景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3.外科鼻祖——华佗华佗: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

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发明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广播体操——五禽戏(虎鹿熊猿鸟),精于手术,发明麻沸散。

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

主要著作《青囊经》已佚。

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被后人多用神医华佗称呼他,又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有杰出医术的医师。

4.针灸鼻祖——皇甫谧皇甫谧:三国西晋时期学者、医学家、史学家。

其著作《针灸甲乙经》是中国第一部针灸学的专著,并被誉为“针灸鼻祖”。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

针法是指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穴位,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灸法是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通常以艾草最为常用,故而称为艾灸。

5. 道家医生——葛洪葛洪:自号抱朴子,东晋著名医药学家,是预防医学的介导者。

著有《肘后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侯及诊治。

我国古代十大针灸名医(图)

我国古代十大针灸名医(图)

古代十大针灸名医1、扁鹊(前407-前310),秦氏,名越人,春秋国时期名医。

扁鹊精通内外、妇产、小儿、五官、针灸各科,特别在望脉和切脉方面有高深的造诣。

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其所著。

《难经》全书以问答的形式注释了《素问》、《灵枢》中的疑难,并且在《内经》的基础上又有所补充与发挥,共讨论了八十一个问题,分脉诊、经络、脏腑、腧穴、针刺及疾病等十三部分,书中有大量的关于针灸的论述,其中直接论述针灸学理论的共有二十七难,约占全书的三分之一篇幅,对针灸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2、皇甫谧(215-283),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西晋安定朝那人。

皇甫谧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学者,在文学、史学、医学诸方面都很有建树,撰有《针灸甲乙经》十二卷。

《针灸甲乙经》内容包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治疗等方面,在针灸学发展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书中校正了当时的腧穴总数为六百五十四个(包括单穴四十八个),记述了各部位穴位的适应证和禁忌,说明了各种操作方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有重大价值的针灸学专著,一向被列为学医者必读的古典医书之一。

3、王惟一(987-1067),亦作王惟德,汉族,北宋医家,中国著名针灸学家之一。

王惟一在宋仁宗(赵祯)时当过尚药御,对针灸学很有研究,集宋以前针灸学之大成。

王惟一对针灸医学有三大贡献,一是考定《明堂针灸图》与撰写《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二是铸造针灸铜人模型,三是刻《图经》于石。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全书共三卷,公元1026年成书。

书中把三百五十四个穴位,按十二经脉联系起来,注有穴位名称,绘制成图,为铜人注解。

图样完整,内容丰富,经穴较多而系统。

按照图可查到所需用的穴位,按照穴位可查到所治之症候,是我国古代针灸典籍中一部很有价值的针灸学专著。

4、王执中(约1140-1207),字叔权,是南宋著名针灸医家。

王执中反对迷信前人的旧说,主张针灸和用药相结合,提出:“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非良医也;针灸而不药,药而不针灸,亦非良医也。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故事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故事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故事中国古代十大名医故事一.扁鹊扁鹊(公元前407-310年),真实姓名秦越人,又号卢医。

他为什么被称为“扁鹊”呢?因为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为那里带去安康,如同翩翩飞翔的喜鹊,飞到哪里,就给那里带来喜讯。

因此,古人把那些医术高明的医生称为扁鹊。

秦越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刻苦钻研,努力总结前人的经验,大胆创新,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医术高明的医生。

他走南闯北,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解除疾病的痛苦,获得人民普遍的崇敬和欢迎。

于是,人们也尊敬地把他称为扁鹊。

扁鹊善于运用四诊,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述了与他有关的两个医案:一个是用脉诊的方法诊断赵子简的病,一个是用望诊的方法诊断齐桓侯的病。

有一次,扁鹊到晋国,晋国卿相赵简子由于专心国事,用脑过度,突然昏倒,五天不省人事。

大夫急忙召扁鹊诊治。

扁鹊按了脉,从房里出来。

从人尾随着探问病情,扁鹊沉静地说:“病人的脉搏照常跳动,不必大惊小怪!不出三日,他就会康复的。

”果然过了两天半,赵简子就醒过来了。

准确地用切脉诊病是扁鹊的首创。

又有一次,扁鹊路过齐国都城临淄,见齐国的国君齐桓侯气色不好,就断定他已经生病了,说:“你有病在肤表,如不快治,就会加重。

”桓侯听了不以为然,说:“我没病。

”扁鹊见他不听劝告就走了。

这时,桓侯对左右的人说:“凡是医生都是贪图名利的。

他们没有本事,就把没有病的人当有病的来治,以显示本领,窍取功利。

”过了五天,扁鹊又来见齐桓侯,作了一番观察之后,对齐桓侯说:“你的病到了血脉,不治会加重的。

”桓侯听了很不高兴,根本没有把扁鹊的话放在心上。

再过五天,扁鹊又来见齐桓侯,经过细致的观察,严肃地对他说:“你的病进入肠胃之间,再不治,就没救了!”齐桓侯听了很生气,当然也没有理睬扁鹊的话。

等到扁鹊第四次来见桓侯,他只瞥了一眼,就跑开了。

齐桓侯发觉扁鹊不理睬自己,就派人询问。

扁鹊说:“病在肤表,用汤熨可以治好;病进入血脉,用针灸可以治好;病到了肠胃,用酒剂也能治愈。

中医-河南籍温病学十大名家

中医-河南籍温病学十大名家

中医-河南籍温病学十大名家引言中医学是中国古代传统医学的瑰宝之一,涵盖了丰富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河南省作为中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孕育了许多中医学的名家。

本文将介绍河南籍温病学十大名家,他们在温病学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

1. 张仲景张仲景(150年-219年)是东汉末年著名的药学家和医学家,被誉为中医药学奠基人。

他的主要著作《伤寒杂病论》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医疗经验,并阐述了温病学的基本理论。

2. 王叔和王叔和(1238年-1296年)是元代著名医家,他的代表作《温病条辨》详细描述了温病的分类、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并在临床实践中获得了显著的疗效。

3. 牟彭祖牟彭祖(1627年-1697年)是明清时期著名温病学家,他在《温病启篇》中提出了温病致病的多种因素,并为温病的辨证施治奠定了理论基础。

4. 董汝薇董汝薇(1844年-1901年)是清末民初的温病学家,他的著作《温病学说》对温病学进行了系统整理和总结,丰富了温病的理论体系。

5. 杨天怀杨天怀(1870年-1930年)是清末民初的著名医学家和温病学家,他在《温热论》中提出了“温热之病”与温病的关系,并进一步完善了温病学的理论。

6. 孙文瑞孙文瑞(1882年-1958年)是民国时期儿科专家和温病学家,他的代表作《儿科温病学》被誉为儿科温病学的经典之作,在儿科医学领域有重要影响。

7. 石焕庭石焕庭(1899年-1986年)是中华医学会名誉会长和温病学家,他的代表作《温病杂证研究》系统阐述了温病学的理论和方法,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指导。

8. 蔡隽蔡隽(1915年-1996年)是专攻温病学的著名医学家,他的主要著作《温病学》全面总结了温病的临床表现、病因和治疗方法,并给出了系统的辨证施治原则。

9. 郭德荣郭德荣(1924年-2020年)是当代温病学家,他在《温病学》一书中详细描述了温病的分类、病因和辨证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

10. 刘晓庄刘晓庄(1924年-2012年)是中医药界的知名学者和温病学家,他的著作《黄帝内经太素》详细讲述了温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历史上十大名医

中国历史上十大名医

中国历史上十大名医No.1 中医医祖——扁鹊人物简介: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名医。

勃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一说为齐国卢邑(今山东长清)人。

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

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

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

秦太医李醯术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杀之。

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

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

河北省《博野县志》载:其墓在博野芦村,毁于大跃进时期。

扁鹊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开山鼻祖,世人敬他为神医,从司马迁的不朽之作《史记》及先秦的一些典籍中可以看到扁鹊既真实又带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扁鹊创造了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

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基础。

对中医药学的发展有着特殊的贡献。

据《汉书.艺文志》载,扁鹊有著作《内经》和《外经》,但均已失佚。

No.2 中医医圣——张仲景人物简介: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汉族,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南阳邓州市和镇平县一带)人,中国东汉伟大的医学家、世界医史伟人。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被后世尊为“医圣”,甚至有庙供奉香火。

No.3 外科鼻祖——华佗人物简介:华佗(约145-208年),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字元化,一名旉,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

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张机)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少时曾在外游学,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

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外科尤为擅长,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

法医鉴定做中国古代十大名医,发明麻醉剂,创立了法医鉴定学,第一就是他

法医鉴定做中国古代十大名医,发明麻醉剂,创立了法医鉴定学,第一就是他

法医鉴定做中国古代十大名医,发明麻醉剂,创立了法医鉴定学,第一就是他现在的西医,因为见效快颇受当代人的推崇,然而,中国五千年流传下来的中医,是否真那么不值一提?我倒觉得,中医文化博大精深,没有研究过就没有发言权,本人虽没有研究过,但一直认为中医是值得发扬光大的,不说中医,我们来说说中国古代的名医吧:【叶桂】1667-1746,名叶桂,字天士,号秀岩,江苏吴县人,祖父叶时和父亲叶朝采都是当地名医。

14岁父亲去世,便随父亲一位姓朱的门人继续学习。

没几年,就超过了教他的朱先生,声名远播。

他是中医学史上温病学派的创始人,其声望地位,不在“金元四大家”之下,其著作《温热论》至今仍被临床医家推崇备至。

对治奇经、脾胃、儿科等病尤为擅长,尚有《叶案存真》、《末刻本医案》。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又名李东璧,号濒湖,明朝医学家,湖北蕲(今湖北省蕲春县)人。

其父李言闻是当地名医。

李时珍继承家学,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三年后,李时珍任职上京任太医院判一年,便辞职回乡。

李时珍用了三十年,著《本草纲目》,是我国明以前药物学性巨著。

另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

【宋慈】1186-1249,字惠父,汉族,建阳(今属福建南平地区)人,宋朝福建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法医学家,被称为“法医学之父”。

1247年总结宋代前法医方面的经验及他本人四任法官的心得,写成《洗冤集录》,该著作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文著,西方普遍认为正是宋慈于公元1235年开创了“法医鉴定学”。

【钱乙】1032-1113,字仲阳。

北宋医学家,始以儿科著名,后擢太医丞,为公卿宗戚看病,祖籍浙江钱塘,后祖父北迁,遂为东平郓州(今山东郓城县)人。

其所著《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

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

后人视之为儿科的经典著作,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十大名老中医

十大名老中医

十大名老中医中医药是中国传统的治疗方式,拥有深厚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在这个领域,有许多杰出的中医师傅和学者,他们通过自己的治疗方法和医术,为人们的健康贡献了重要的力量。

本文将介绍十位在中医领域有着显赫声望的名老中医,他们通过多年的实践和研究,成为了行业的翘楚。

1. 王庆南王庆南是中国现代中医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是中国最早的中医研究院院长,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致力于推广中医经典著作,并开展了大量的临床研究工作。

2. 曹雪芹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他也是一位著名的中医学者。

他深入研究中医和药物,将自己对于健康的理解融入了小说中。

他的作品中有许多关于中医的智慧和见解,对后世的中医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3. 李时中李时中是中国现代中医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在中医的临床实践和研究方面具有深厚的造诣。

他在中医药学的发展和推广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誉为“中医学之父”。

4. 吴英杰吴英杰是中国著名的中医师,他在针灸和推拿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他精通经络学和经络理论,对于疑难杂症的治疗有独到的见解和方法。

他曾多次参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为中医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推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5. 余良年余良年是中国中医药文化的重要传承人,他对于传统中医经典的研究和解读具有独到的见解。

他曾担任多个中医院的院长,致力于弘扬中医药文化,并且在中医教育和临床工作中有着卓越的贡献。

6. 张仲景张仲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中医学家,他是中医学经典《伤寒杂病论》的作者。

他通过对经典文献的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提出了许多治疗疾病的有效方法。

他的贡献被后人广泛认可,成为了中医学乃至整个医学领域的重要人物。

7. 兰元方兰元方是中国现代中医学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在中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他致力于继承和发扬传统中医学的精髓,通过临床研究和教学工作,推动了中医的现代化进程。

8. 王国安王国安是中国著名的中医师和教育家,他在中医的临床实践和教学工作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华佗(约145-208)
东汉末医学家,字元化,一名旉,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

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张机)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华佗是三国著名医学家,少时曾在外游学,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

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外科尤为擅长,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

华佗熟练地掌握了养生、方药、针灸和手术等治疗手段,精通内、外、妇、儿各科,临证施治,诊断精确,方法简捷,疗效神速,被誉为“神医”。

对此,《三国志》、《后汉书》中都有一段内容相仿的评述,说他善于养生(“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用药精当(“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针灸简捷(“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手术神奇(“刳剖腹背,抽割积聚”、“断肠滴洗”)。

所留医案,《三国志》中有十六则,《华佗别传》中五则,其他文献中五则,共二十六则,在先秦和两汉医家中是较多的。

从其治疗范围看,内科病有热性病、内脏病、精神病、肥胖病、寄生虫病,属于外、儿、妇科的疾病有外伤、肠痈、肿瘤、骨折、针误、忌乳、死胎、小儿泻痢等等。

名言: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

譬如户枢,终不朽也。

二、李时珍
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

李时珍着重药物研究,重视临床实践。

所著《本草纲目》是我国药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被称作“东方医学的巨典”,他还著有《濒湖脉学》、《奇怪八脉考》、《脉决考证》等流传于世。

名言:饮食者 , 人之命脉。

少饮则和气行血;痛饮则伤神耗血。

三、孙思邈
世称孙真人,后世尊之为药王,大约生于公元542年,卒于公元682年,终年140岁左右 , 唐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孙家塬人。

孙思邈积一生医学经验,对中医学的生理、病理、珍断、治疗、药物、方剂等基础理论以及临床均有精辟的论述。

著成《备急千金要
方》和《千金翼方》,较全面地总结了自上古至唐代的医疗经验和药物学知识,丰富了我国医学内容。

名言: 养性十大要:一日啬神,二日爱气,三日养形,四曰导引,五日言论,六日饮食,七日房室,八日反俗,九日医药,十曰禁忌。

四、葛洪
葛洪(284~364)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

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

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

葛洪著有《神仙传》、《抱朴子》、《肘后备急方》、《西京杂记》等。

他还提出了不少治疗疾病的简单药物和方剂,其中有些已被证实是特效药。

如松节油治疗关节炎,铜青(碳酸铜)治疗皮肤病,雄黄、艾叶可以消毒,密陀僧可以防腐等等。

葛洪早在1500多年前就发现了这些药物的效用,在医学上做出了很大贡献。

名言: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焉;心虽勤而无获矣
五、扁鹊
(公元前407—前310),春秋战国时代名医,医术精湛,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轩辕时代的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

扁鹊是中医学的开山鼻祖。

世人敬他为神医。

创造了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基础。

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

名言:望闻问切。

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

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

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

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

六、皇甫谧
皇甫谧(215~282),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是东汉太尉皇甫嵩的曾孙,拜乡人席坦为师。

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县朝那镇)人。

皇甫谧把古代著名的三部医学著作,即《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纂集起来,加以综合比较,并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写出了一部为后世针灸学树立了规范的巨著—《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

书中校正了当时的腧穴总数的穴位654个(包
括单穴48个),记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和禁忌,说明了各种操作方法。

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有重大价值的针灸学专著,被人们称做“中医针灸学之祖”,一向被列为学医必读的古典医书之一。

名言:一物不知,以为深耻;遭人而问,少有宁日。

七、朱丹溪
朱丹溪(1281~1358年),名震亨,字彦修,义乌(今浙江义乌市)赤岸人。

朱丹溪倡导滋阴学说,创立丹溪学派,对祖国医学贡献卓著,后人将他和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一起,誉为“金元四大医家”。

朱丹溪所著《格致馀论》,认为多种疾病的病机,均由“阳有馀、阴不足”所致,其治法主张“滋阴降火”。

对于当时《和剂局方》中用药偏于温燥现象,著《局方发挥》加以批评。

另著《素问纠略》、《本草衍义补遗》等。

名言名句: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

八、张仲景
张仲景,字玑,东汉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 。

约生于桓帝和平元年(公元150年),卒于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人类医药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医学典籍,他第一次系统完整地阐述了流行病和各种内科杂症的病因、病理以及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并为后世临床各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后人将《伤寒杂病论》改编成《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两书。

前者论伤寒诸症,后者论杂病。

他在医学上的成就主要是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即根据病变的表、里、阴、阳、虚、实、寒、热八纲,决定治病原则的一些理论,世称八纲辨证。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记载了三百多方,方中列举了汤剂、丸剂、散剂等十余种做法,开后世方剂学的先河。

名言: 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

九、叶天士
(约1666~1745),名桂,号香岩,又号上律老人。

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其高祖叶封山从安徽歙县迁居苏州,世居上津桥畔。

叶天士最擅长治疗时疫和痧痘等证,是中国最早发现猩红热的人。

在温病学上的成就,尤其突出,是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

叶天士著的《温热论》,为我国温病学说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辨证的基础。

他又是一位对儿科、妇科、内科、外科、五官科无所不精、贡献很大的医学大师,后人称其为“仲景、元化一流人也”。

名言: 暑必挟湿,二者皆伤气分,从鼻吸而入,必先犯肺,乃上焦病,治法以辛凉微苦,气分上焦廓清则愈。

十、钱乙
(约公元1035~1117年),字仲阳。

祖籍浙江钱塘,后祖父北迁,遂为东平郓州(今山东郓城县)人。

钱乙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科专家。

钱乙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

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

后人视之为儿科的经典著作,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名言: 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和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