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川人文历史
描写永川的优美句子

描写永川的优美句子
永川,这座位于重庆西部的城市,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永川的美,美在其山水风光。
茶山竹海,山势连绵,峰峦叠嶂,漫山遍野的茶树和翠竹,犹如绿色的海洋,清风徐来,竹影摇曳,茶香四溢,令人心旷神怡;黄瓜山,山势雄伟,植被繁茂,空气清新,登上山顶,俯瞰永川城,美景尽收眼底,让人陶醉其中。
永川的美,美在其历史文化。
永川有着悠久的历史,境内文物古迹众多,如汉东城遗址、石松寺、永川大佛等,这些古迹见证了永川的历史变迁,展示了永川的文化底蕴。
永川的美,美在其城市建设。
永川城市规划合理,街道宽敞整洁,绿化覆盖率高,城市公园、广场等公共设施齐全,为居民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
永川的美,美在其人民。
永川人民勤劳善良,热情好客,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美好的生活,同时也热情欢迎着八方来客。
永川,这座美丽的城市,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让人们流连忘返。
重庆永川旅游景点

重庆永川旅游景点
重庆美丽的大地上,永川是一个美不胜收的旅游胜地。
永川地处
渝中平原,长江流域,自古以来就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里
有丰富的人文历史、景观名胜和特色美食,是游客们喜爱的旅游胜地。
永川古城是永川文化的重要历史遗迹之一,古城距今已有800多
年历史,曾是明朝官府所在地。
到了晚上,整个古城会装扮成一座古
韵悠长的城堡,夜游古城,品尝当地特色美食、购买纪念品都是不错
的选择。
西岸公园是一处四季皆宜的休闲好去处,园内绿树成荫,湖泊和
人工河流穿行其中,欣赏荷花、垂柳、百合、菊花等季节性的草木,
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你会倍感放松和愉悦。
金佛山是永川的一处著名景点,位于长江之滨,山势雄峙,自然
风光十分优美。
山上有古庙、古碑、古树等历史文物,更有全景长江、夕阳斜照的美景等你去体验。
这里还是香火鼎盛之处,信仰者们可以
来拜佛祈福,更可品尝到当地特产香菇……
永川古战场是红色旅游的重要景点。
这里有着丰富的革命历史和
英雄事迹,更有雌雄双树和牺牲烈士纪念碑,让人用发自内心的敬意
缅怀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献身的英雄们。
永川还是一个美食之乡,特色美食琳琅满目,让人大饱口福。
永
川豆腐、双烤、鸡公煲、清水鱼、火锅等都是不容错过的食品。
总的来说,永川旅游景点处处都有诱人的风景和人文背景,无论
是休闲度假还是追寻历史,都能给人们带来满满的感受和收获。
如果
你还没有来过,不妨来这里一趟,感受一下永川的浓郁文化和迷人风
光吧!。
永川非物质文化遗产蝶画小故事简介

永川非物质文化遗产蝶画小故事简介永川非物质文化遗产蝶画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不仅源远流长,而且承载了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蝶画是一种以蝴蝶翅膀为材料,通过精细的剪刻、涂绘和装裱,创作出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艺术作品。
每一幅蝶画作品都蕴含着艺术家对自然、生活和文化的独特理解,传承着永川地区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蝶画源于永川地区的民间,起初是作为一种祭祀礼仪中的装饰品而出现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蝶画逐渐演变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并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传承。
这与永川地区的特殊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密不可分。
永川地处巴文化、渝文化和水乡文化的交汇处,融合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元素,为蝶画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在永川,蝶画艺术家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更是创新与发展的推动者。
他们不断探索和尝试,使蝶画这一传统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活力。
一位蝶画艺术家就将蝴蝶翅膀与当地特色的丝绸、竹编等材料相结合,创作出了更具现代感和商业价值的艺术品,为蝶画艺术注入了新的时代气息。
永川蝶画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其独特的材料和工艺,更在于其丰富的寓意和内涵。
蝶画作品常常以大自然、乡土生活和民俗传统为题材,渲染出一幅幅生动、细腻的画面,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这不仅展现了艺术家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更传递了对家乡文化的深情眷恋和传统情感的表达。
在当下,随着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的深入开展,永川蝶画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需要加强对蝶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和参与到蝶画艺术的传播中来;另也需要注重创新和发展,挖掘蝶画艺术的商业潜力,打造更多具有现代审美和实用功能的蝶画艺术品,使蝶画这门古老而新颖的艺术形式能够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永川蝶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不仅是永川地区的文化名片,更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闪亮明珠。
它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更有着无穷的创造力和发展潜力。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永川蝶画必将以崭新的面貌和姿态,继续在传统与现代、民间与市场的交融中,绽放出更加绚丽多彩的光芒。
永川人文历史

一、历史起源永川位于重庆西部,介于成都、重庆两大城市之间,东距重庆市区56千米,西离成都276千米,扼守重庆长江第一门户。
历来是重庆西部和川东面地区重要的商业物资集散地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永川辖区面积1576平方公里,总人口108万余人,非农业人口25.6万人。
北宋初,昌州撤静南县,其地并入大足、昌元、永川等县,永川县仍属昌州。
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四川分益、利、梓、夔州路,永川县隶梓州路;宋徵宗重和元年(1118年)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昌州永川县隶属之。
南宋因之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昌州废,永川、昌元、大足等县辖地并合州。
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改隶重庆路合州。
元末,明玉珍起义(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建都重庆(国号“夏”),复置大足县辖永川县地。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玉珍子明升降明,洪武六年(1373年),复置永川县,属重庆路。
康熙元年(1662年),省璧山县入永川县。
雍正六年(1728年)复置璧山县,永川仍专治。
嘉庆时,永川县属四川省川东道重庆府。
辛亥革命时,永川县属(重庆)蜀军政府。
民国元年(1912年)3月12日,成渝两军政府合并成立四川都督府,设重庆镇抚府,永川属之。
6月,重庆镇抚府撤销,永川县直属四川都督府。
民国2年,废府设道,永川县属四川省川东道行政公署,民国3年6月,改为东川道行政公署,后更名为东川道道尹公署,永川均属之。
民国18年撤道,永川县直属四川省政府。
民国24年,四川省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永川县。
民国30年专员公署迁巴县,永川县仍属之。
解放初,永川县属巴县区行政专员公署。
1949年12月20日,专署迁璧山县,改名璧山区行政专员公署,永川县属之;1951年4月,专署迁江津县,更名江津区行政专员公署,永川县属之;1952年9月,江津专署迁永川县;1969年9月,成立四川省江津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5月,改为四川省江津地区行政公署;1981年7月更名四川省永川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4月,永川地区行政公署撤销并入重庆市,永川县改隶重庆市人民政府。
永川松溉:一品古镇 千年沧桑

来 往 重 庆 贩 运 和 做 生 意 的 物 资 集 散 枢 纽 , 土特 产 品 常 从 松 溉 装 船 外 运 , 外 地 工 业 品 则 从 此 处 登 岸 内运 , 故 花 纱 、 白 酒 、装 卸 运 输 业 发 达 , 马 帮 、 餐 饮 、 住 宿 兴 盛 。 直 至 解 放 初 , 松 溉 仍 为 永 川 第一大镇 ,素有 “ 白 日千 人 拱 手 、夜 晚 万 盏 明 灯” 之 说 。
家 , 销 售 辐 射 至 黔 北 地 区 ; 每 年
便游 览而 临时取 的名字 ,据资料
考证 ,这 些地名 大多起于 2 0 世 纪
3 O 年 代 末 , 因松 溉 的 地 形 地 貌 与
的菜油产 量达1 0 多万 公斤 。在 新 中国成 立之前 ,松溉 的大商 号就 有5 6 家 之 多 。t L L # I , ,松 溉还有 1 0
清 代初期 开始 ,随着 “ 湖广填 四 川 ”这一 历史过 程 的推 进,大 批
外 地 人 进 入 松 溉 艰 苦 创 业 。到 了 1 9 3 7 年 , 国 民 政 府 迁 都 重 庆 , 大
会 将 松 溉列 为全 川4 个 纺织 实 验
区 之 一 , 为 了 解 决 来 川 抗 战 志 士
元1 5 9 3 )知县徐 先登德 政碑文记
载 中 描 述 , 县 治 曾 移 此 。 可 知 当 时松 溉 已 有 场 镇 , 且 颇 具 规 模 。 昔 日, 因 松 溉 自 古 为长 江 水 陆 要 冲, 系永川 I 唯 一 水 码 头 , 故 成 为 永 川 、 泸 县 、 璧 山 、 荣 昌 、 大
于松 溉 的国 民党 官员便 借用重庆 市 中区 的一些地 名来命 名松溉 的 部分 街巷 。从此 以后,松 溉便有
永川历史人文景观介绍

永川历史人文景观介绍以永川历史人文景观介绍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永川位于重庆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是重庆市的东大门,也是长江三峡库区的门户之一。
永川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丰富多样的历史人文景观,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
永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当时这里是蜀汉的后方重镇。
在历史长河中,永川曾是兵家必争之地,留下了许多重要的历史遗迹。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古城石马镇。
石马镇位于永川市城区东南部,是永川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
这里有明代古城墙、城门、街巷、寺庙等众多古建筑,让人仿佛穿越回古代。
古城墙高大厚实,城门雄伟壮观,蜿蜒曲折的街巷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息。
而在古城内的寺庙中,藏匿着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历史遗迹,让人领略到古代佛教文化的魅力。
除了石马镇,永川还有许多其他具有历史意义的景点。
比如西洋古堡,它是中国第一个西式古堡,建于1920年代,曾是永川重要的军事要塞。
如今,这座古堡已经成为永川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
另外,永川还有许多古老的寺庙,如大佛寺、顺风寺等,这些寺庙不仅具有宗教意义,还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遗址。
除了历史景点,永川还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
永川的土地肥沃,气候宜人,是农业发展的好地方。
在乡村地区,可以看到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和金黄色的麦田,这些农田不仅是永川人民的生活来源,也是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
此外,永川还有许多传统手工艺,如织锦、刺绣等,这些传统技艺代代相传,为永川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氛围。
永川的历史人文景观丰富多样,每个景点都有其独特的特色和魅力。
游客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景点进行参观,领略不同的历史文化魅力。
同时,永川的美食也是不容错过的,特色小吃和农家菜品让人回味无穷。
总体来说,永川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展示着独特的人文景观,让人流连忘返。
无论是对历史感兴趣的人,还是对美食和自然风光有所追求的人,永川都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带给他们不一样的旅游体验。
重庆永川英语导游词

重庆永川英语导游词尊敬的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美丽的重庆永川,我是你们的导游,今天我们将一同游览这座美丽城市。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永川的历史。
永川是重庆市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古代,永川就是一座重要的商贸中心,很多商人经过这里进行贸易活动。
在隋朝时期,永川被称为“黔阳县”,是黔、渝、蜀三地之间的商贸集散地。
在唐朝时期,永川被改名为“长沙县”,沿用至今。
其次,让我们来看看永川的自然风景。
永川位于长江中游南岸,是一座山水之城。
永川的自然风景优美,拥有着重庆市境内最大的自然保护区——永川龙鳞石林自然保护区,这里山水秀美,景色优美。
此外,永川还有窈窕的梅花山,距市区仅有数十公里,是旅游度假的优美胜地。
再来看看永川的人文景观。
永川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这里有各种不同的人文景观。
比如,九塞镇是永川古镇之一,拥有着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是重庆市不可多得的人文古镇之一。
另外,永川还有文殊观,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是一座汉中州建筑的典型样式。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永川的美食文化。
永川的美食文化是重庆的典型代表之一,以辣椒、料酒、豆瓣等为主要特色,口味独特,充满魅力。
永川的美食有很多,比如,火锅、麻辣兔、竹笋炒肉、黄鳝烧鸡等等,都是永川的招牌美食,让人垂涎欲滴。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永川的旅游资源也逐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和开发。
永川的旅游服务业日趋完善,各式各样的旅游景点和活动为游客们提供了很多的选择和体验。
在结束我今天的导游讲解之前,我想对各位游客说一声——欢迎再次来到永川!永川将一如既往地以她独特的魅力、美食和文化迎接大家的到来。
让我们一起,发掘永川的魅力吧!。
永川的景点介绍

永川的景点介绍永川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拥有众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以下是按类别划分的永川景点介绍。
自然景观永川的自然景观以山水为主,其中最著名的是位于永川市区西南的南山风景区。
南山风景区是永川市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占地面积达到了1000多公顷。
这里山峦叠嶂,森林茂密,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游客可以在这里徒步旅行、观赏风景、野餐、露营等。
除了南山风景区,永川还有其他的自然景观值得一游。
比如位于永川市区东南的龙门山,这里山势险峻,景色秀美,是永川市的著名旅游胜地。
此外,永川还有许多湖泊、河流等自然景观,如位于永川市区东北的石门湖、位于永川市区南部的涞滩湿地公园等。
人文景观永川的人文景观主要包括历史古迹、文化遗址、民俗风情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位于永川市区中心的古城墙。
永川古城墙始建于唐朝,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的修缮,现存长约3公里,高约10米,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
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永川的历史文化底蕴。
除了古城墙,永川还有其他的历史古迹和文化遗址。
比如位于永川市区东南的龙门石窟,这里有着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是中国著名的石窟艺术宝库之一。
此外,永川还有许多民俗风情景点,如位于永川市区西南的南山村、位于永川市区东北的石门古镇等。
美食景点永川的美食以川菜为主,其中最著名的是永川火锅。
永川火锅以鲜、香、辣、麻、嫩、滑、爽、鲜为特点,是川菜中的一绝。
永川火锅的汤底选用当地的天然水源和多种中草药,独具特色。
此外,永川还有许多其他的美食景点,如位于永川市区中心的老街、位于永川市区东南的龙门山下的小吃一条街等。
总之,永川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城市,拥有众多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美食景点。
无论是自然爱好者、历史文化爱好者还是美食爱好者,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喜欢的景点和美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历史起源永川位于重庆西部,介于成都、重庆两大城市之间,东距重庆市区56千米,西离成都276千米,扼守重庆长江第一门户。
历来是重庆西部和川东面地区重要的商业物资集散地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永川辖区面积1576平方公里,总人口108万余人,非农业人口25.6万人。
北宋初,昌州撤静南县,其地并入大足、昌元、永川等县,永川县仍属昌州。
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四川分益、利、梓、夔州路,永川县隶梓州路;宋徵宗重和元年(1118年)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昌州永川县隶属之。
南宋因之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昌州废,永川、昌元、大足等县辖地并合州。
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改隶重庆路合州。
元末,明玉珍起义(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建都重庆(国号“夏”),复置大足县辖永川县地。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玉珍子明升降明,洪武六年(1373年),复置永川县,属重庆路。
康熙元年(1662年),省璧山县入永川县。
雍正六年(1728年)复置璧山县,永川仍专治。
嘉庆时,永川县属四川省川东道重庆府。
辛亥革命时,永川县属(重庆)蜀军政府。
民国元年(1912年)3月12日,成渝两军政府合并成立四川都督府,设重庆镇抚府,永川属之。
6月,重庆镇抚府撤销,永川县直属四川都督府。
民国2年,废府设道,永川县属四川省川东道行政公署,民国3年6月,改为东川道行政公署,后更名为东川道道尹公署,永川均属之。
民国18年撤道,永川县直属四川省政府。
民国24年,四川省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永川县。
民国30年专员公署迁巴县,永川县仍属之。
解放初,永川县属巴县区行政专员公署。
1949年12月20日,专署迁璧山县,改名璧山区行政专员公署,永川县属之;1951年4月,专署迁江津县,更名江津区行政专员公署,永川县属之;1952年9月,江津专署迁永川县;1969年9月,成立四川省江津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5月,改为四川省江津地区行政公署;1981年7月更名四川省永川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4月,永川地区行政公署撤销并入重庆市,永川县改隶重庆市人民政府。
1992年5月,永川撤县建市。
2006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市设区。
因城区“三河汇碧”,形如篆文“永”字而得名,是重庆主城卫星城、成渝经济带战略支点、区域中心城市。
二、永川城市文化特色因素的简要分析作为一个地方的文化建设发展和城市文化特色形成,受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研究永川的文化建设发展和城市文化特色形成,不能不对影响永川文化发展和特色形成的因素作简要分析。
(一)永川龙文化。
从文化源流来说,永川是世界肉食恐龙的发掘地,可以说史前时期的永川早已是生命的繁衍地。
永川是中国西南部的一个重要地区,悠久的中华文化是永川文化的根源,可以说永川是中华文化的传承地;历史上多次特别是民清时期的移民过程给永川带来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可以说永川是中原文化的传播地和移民文化的汇集地。
(二)永川茶竹文化。
永川地处重庆西部,是重庆的生态宜居之城。
近年来,永川大力发展茶文化,茶叶种植面积达5万亩,以永川秀芽为代表并享誉中外。
永川茶产业历史悠久,旅游业发展迅猛。
辖区茶山上有规模居亚洲第一的2万亩大型连片茶园,并有各类珍贵的野生茶树十余种。
重庆市茶叶研究所(原为四川省茶叶研究所)1962年便搬迁于此,开发出的各类茶叶品种,在川渝及陕西等西部省份得到广泛推广。
1963年10月3日,朱德总司令来到茶山,亲口品尝了山上所产的茶叶,并对茶园的建设予以了高度评价。
前苏联、日本、巴基斯坦的专家、学者也多次到茶山学习考察。
2005年,永川产茶量达3500余吨,连同茶叶新品种的开发推广产生的效益,整个茶产业产值达2.5亿元。
从1997年起,永川抓住2万亩连片茶园与6万亩竹海景观融为一体这一独特的旅游资源,在大力发展茶产业的同时,打造茶山竹海旅游品牌,使茶文化、竹文化与旅游业相互促进与融合,初步形成了以茶园风情、茶俗茶艺博览、品茶食茶和竹海寻幽、赏购精美竹艺、品味竹宴美食为主要内容的茶文化、竹文化特色旅游产品。
游客徜徉茶山竹海,满目葱茏,绿影婆娑,采茶姑娘翩跹于茶树间,茶歌飞扬,笑语绕园,加上价廉物美的餐饮、住宿,热情周到的服务,给人美不胜收、其乐无穷的感觉。
永川茶山竹海和占地5000亩的重庆野生动物世界,2005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近26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3亿多元,两项指标均居重庆各区市县前列。
第十一届国际茶文化艺术节在此举行。
茶文化与旅游业的相互融合、发展,是永川举办此次茶文化旅游节的优势所在。
此次茶文化旅游节的主要活动包括“欢乐中国行”、第十一届茶文化研讨会、国际茶艺茶道交流暨驻华使节(夫人)中国茶艺表演、永川经贸洽谈会暨招商项目签约仪式等。
挖掘民间文化‚东方踢踏舞‛:肉莲花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永川农村地区,每逢婚嫁喜日、修房造屋或丰收季节,三五成群的小伙子们便表演—种别有风趣的民间舞蹈‚肉莲花‛。
‚肉莲花‛,又叫‚莲花十八响‛,起源于清朝,相传由土家族民间艺人杨通朝所创。
相传,杨通朝年轻时是个“灯迷”,因家境贫寒,缺少劳力,他出去唱灯往往耽误农活,妻子十分厌烦,百般阻挠。
杨通朝不得出门唱灯,心急如焚,于是不吃不喝,装起病来。
家里为他求神问卦,冲傩还愿,求医找药,都无济于事。
这天妻子又愁眉苦脸地走在求医的路上,迎面走来一个风风火火的棒小伙子,问:“杨嫂,杨哥病好了吗?”杨嫂答:“哪会?毛病越来越严重哩。
晓得撞着哪家人的鬼哕?”“我倒有副好药,不晓得你依不依。
”“小兄弟,只要他的病能好,我什么都依。
”小伙说:“杨哥周身酸痛,怕是要跳跳花灯,才能好哩!” 杨嫂并不情愿,不过事到如今,也只好如此了。
她回家将小伙子的话讲给丈夫听后,又心疼地说:‚你病了这些天,不吃不喝的,怎么跳?‛劝丈夫休养几天再去。
杨通朝为了表明自己的病好了,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穿一条短裤,赤着身子,就围着妻子拍胸、拍腿、拍手臂,噼里啪啦从头到脚边拍边跳。
打击声惊动了隔壁邻居,乡亲们都跑去看,见杨通朝打着赤膊,双手在身上有节奏地拍打,便问他:‚喂! 你搞啥? ”“我在打肉莲花。
”他随口答道。
就这样,“肉莲花”这种舞蹈形式便产生了,并日益成熟。
表演“肉莲花”时,人员可多可少,表演场地可在田间、地头、院坝里。
“肉莲花”是一种自娱性的舞蹈。
表演时,无论春夏秋冬,都脱光上衣,亮着臂膀,叉开五指,用力拍打身上的每块肌肉和关节,一是表现自己体格健壮,二是用这种拍打肉体的清脆的有节奏的声音抒发心中欢乐奔放的感情。
特别是在丰收的季节,由于心情舒畅,常常用“肉莲花”这种舞蹈形式来表达喜悦的心情。
最先只是在田间劳动休息时表演,或者在节庆日子来临时找个空地进行。
由于长期受到花灯的影响,便逐渐与花灯同上舞台。
“肉莲花”的拍打节奏,一般是四四拍或四二拍。
基本动作有“上九响”、“下九响”、“上动下不动”、“下动上不动”等。
“上九响”是拍头、双肩、双肘、双腕,拧指,击掌。
‚下九响‛是拍左胸、右胸、腹、双腿、双膝、脚背。
‚上动下不动‛是以腰为界,晃肩,扭臂,动头。
‚下动上不动‛是扭臀部,晃小腹。
同时,也吸收了一些花灯的身段为舞蹈的基本造型,如‚水牛闪杆‛、‚嫩狗崽刨灰‛等等。
舞蹈步伐以‚慢大步‛、‚外八字脚‛、‚穿花步‛、‚线扒子‛等为主。
表演‚肉莲花‛时,一般只要求拍打节奏一致,动作则可以即兴发挥。
整个舞蹈粗犷、野朴、刚健,既可以健身壮体,又给人以振奋、愉快的感觉,颇受农民群众喜爱。
“肉莲花”与踢踏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一是用手一是用脚拍击而已。
目前,永川区文广新局正准备将这一舞蹈形式搬上舞台,把“肉莲花”打造成“东方踢踏舞”。
独舞春秋:双石小金龙永川人喜欢舞龙,纸龙、草龙、板凳龙、火龙等都在玩,但玩得最有特色,玩得最出名的还是双石小金龙。
双石小金龙是永川特有的,被收录入《中国舞蹈志集成》,曾于1991年进京参加过朝阳区龙潭庙会。
双石小金龙一般长2.5至3米,龙身有五个手把,最多可以由3人舞、1人也可以舞,一般2至3人舞较多。
一个人舞动时一手握住3个手把,一手抓住2个手把左右翻飞舞动。
据原永川区双石镇文化站站长彭泽民介绍,双石小金龙虽然小,但是把龙的完整性完美的体现了出来,将龙扎好后,在龙的表面沾上金粉,整条龙金光灿灿,显得富贵喜庆。
已经76岁高龄的双石镇大涧口村的林时早老人在当地民间很有名气,因为他舞龙舞得好。
林时早老人介绍,永川双石地区,相传在唐朝时就有了每年正月舞小金龙的习俗,一直沿袭到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
在上世纪80年代,双石小金龙曾作为永川唯一的代表参加了重庆市第一次龙舞大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
林时早认为,永川双石地区之所以流行玩小金龙可能和当地的一些风俗有关,每年正月春节,舞龙队都要舞着龙到村子里家家户户去拜年,一般每到一户人家,主人家就要拿出各种糖果,花生等小吃招待大家,大家就在院坝里舞上一阵,临走时主人家还要给予适当的钱物。
一般小金龙只需要3个人舞,再加上后备的和打锣的也最多七八个人,一般人家都可以承受,舞大龙人多了,一般人家就开支不起。
还有就是小金龙舞动起来比较灵活,动作变化较多,观赏性强。
据林时早介绍,双石民间有一些舞小金龙招牌动作,例如观音菩萨坐莲台、黄龙缠腰等。
双石小金龙还可以借助一些简单的道具增加舞龙的难度,例如有名的九莲花,就是将九张长凳子叠在一起,舞龙人从地上慢慢舞到凳子上面。
据双石文化中心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由于多数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去了,双石当地会舞龙的人越来越少。
当地政府已经意识到双石小金龙作为双石乃至永川的一张民间文化名片,必须传承下去。
从2005年开始,当地政府组织了部分机关干部、学校教师和农民一起接受舞小金龙的培训,并多次参加全区的各种大型文体活动。
只吹高兴的花号花号,在永川的农村地区流传的一种乐器,它制作简单,材料易取,农民在丰收季节和重大节日时用来吹奏,最能表达一种喜悦的心情,是农民群众自娱自乐的一种乐器。
吹奏花号一般都是在农村院坝边,水田边,池塘边等有水的地方。
花号,用竹子制作。
它分别截取不同大小的竹子,用大节套小节,一般都是套5、7或9节,最多可以套11节。
花号的声簧是一片竹叶,用刀将第一节斜削一块,然后在竹子的表皮切上一个小口,嵌入一片竹叶即成。
花号没有眼孔,声音的高低变化全凭吹奏者的气息控制。
花号吹奏离不开水,吹奏前,花号要放入水中浸泡,竹筒里装入水后就可以吹奏了。
花号的吹奏很有技巧性,不容易吹响,一般是不能演奏出完整的旋律的,可以吹奏出7个音节。
据原永川区文体委副主任邓泽环介绍,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由于实行了包产到户,农民家家都能吃饱饭,有余粮了。
为了表达丰收的喜悦之情,人们就用永川盛产的竹子来制作花号,吹奏花号。
一般情况下,花号都是1、2个人吹奏自娱自乐,只吹高兴,不吹悲伤。
他见过最多12个人一起吹奏花号,感觉吹奏出来的声音此起彼伏、气势恢宏,十分悦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