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酵母菌形态的观察和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实验二 酵母菌大小的测定与细胞计数-PPT课件

四、操作方法
(一)酵母菌大小测定的操作方法 1.测微尺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1)目镜测微尺的构造 目镜测微尺是一块圆形玻片, 其中央刻有精确的刻度,通常是将5mm划分为50格, 实际每格等于100μm。刻度的大小是随使用的接目 镜和接物镜的放大倍数而改变,用前必须用物镜测微 尺来标定,如图。 (2)物镜测微尺的构造 物镜测微尺为一块特制的载 玻片,其中央有一小圆圈。圆圈内刻有分度,将长 1mm的直线等分为100小格,每小格等于10μm,如 图。
(二)酵母细胞计数原理 微生物常用的计数方法有两种,即直接计数法
和间接计数法。前者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 接计数,能立即得到数值,但死活细胞都计数在内。 后者是在乎板上长成菌落后再计数,反应较真实, 但费时太长。本实验是利用血球计数板进行直接计 数。计数前需对样品做适当稀释,按照规定方法及 计算公式运算后,即可得出实际数值。
纸吸取,捎待片刻,使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血球计数 室内。
(5)计数时,如果使用16格×25格规格的计数室,要 按对角线位,取左上、右上、左下、右下4个中格 (即100个小格)的酵母菌数。如果规格为25格 ×16格的计数板,除了取其4个对角方位外,还需 再数中央的一个中格(即80个小方格)的酵母菌数。
(6)当遇到位于大格线上的酵母菌,一般只计数大 方格的上方和右方线上的酵母细胞(或只计数下方 和左方线上的酵母细胞)。 (7)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按下列公 式计算每1ml菌液中所含的酵母菌个数。
3.计算方式 (1)目镜测微尺每格长度=两个重叠刻度间物镜测微 尺格数×10/两个重叠刻度间目镜测微尺格数
(2)以同样方法,分别在不同倍率的物镜下测定测微 尺上每格的实际长度。 目镜测微尺( )格=物镜测微尺( )格 目镜测微尺每格=( )
实验九酵母菌的计数

contents
目录
• 实验简介 • 实验材料 • 实验操作 • 结果分析 • 结论与总结
01 实验简介
实验目的
掌握酵母菌的计数方 法。
探究酵母菌在发酵过 程中的作用。
了解酵母菌在不同环 境下的生长情况。
实验原理
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具 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 细胞核等结构。
未来改进方向
优化实验操作
为了提高计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们可以在实验过程中采用更加先进的显微技 术和设备,如自动计数仪等。
扩大样本量
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具有代表性,我们可以增加样本数量和实验重复次数,以提高 数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结果讨论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讨论酵母菌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特点、影响因
素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同时,我们还可以提出改进实验的方法和
措施,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05 结论与总结
实验结论
酵母菌数量计算
通过实验,我们成功地计算出了样品 中酵母菌的数量。通过对比标准曲线 ,我们得出了较为准确的计数结果。
数据记录与处理
数据记录
详细记录每个视野或平板上的酵母菌数量,确保数据准确无 误。
数据处理
根据实验要求,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图表绘制,得出结 论。
04 结果分析
数据解读
酵母菌数量
通过实验计数,我们得到了不同样品中酵母菌的数量。这些数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酵母 菌在样品中的分布和密度。
误差分析
在实验过程中,由于操作、仪器误差等因素,可能会导致计数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们需要对误差进行分析,以评估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验一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和细菌形态的观察目的要求

细菌三型、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变形 杆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破伤风梭菌、 炭疽杆菌、园褐固氮菌、霍乱弧菌等固定装 片
实验程序Ⅰ(显微镜的使用)
主要是油镜的使用
1.用前检查:零件是否齐全,镜头是否清洁。
2.调节光亮度
3.低倍镜观察:粗调、细调
4.
依次再进行中倍、高倍观察
5.油镜观察:高倍镜下找到清晰的物象后,提升聚光
镜,在标本中央滴一滴香柏油,使油镜镜头浸入香柏
油中,细调至看清物象为止。
6.换片:另换新片,必须从第三条开始操作。
7.用后复原:观察完毕,上悬镜筒,先用擦镜纸擦去
镜头上的油,然后再用擦镜纸沾取少量二甲苯擦去残
留的油,最后用擦镜纸擦去残留的二甲苯,后将镜体
二、基本原理
微生物个体生长的时间较短,很快进入分裂繁殖阶段, 个体生长难以测定。它们的生长一般以繁殖即群体生长作 为微生物生长的指标。群体生长表现为细胞数目的增加或 细胞物质的增加。测定数目的方法有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平板计数法、光电比浊法等。
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是将小量待测样品的悬浮液置于一种 特别的具有确定面积和容积的载玻片上,于显微镜下直接 计数的一种简便、快速、直观的方法。
实验六、七
培养基的制备和灭菌
一、目的要求
学习和掌握各种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其中包 括培养基的配制,包扎及灭菌技术。
熟悉分离、培养微生物前的有关准备工作及 操作方法。
二、基本原理
➢培养基是按照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用人工方法 配制而成的营养基质。其中含有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以及 水分等。微生物在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还必须在最适酸碱度范围内才能 表现它们最大生命力,因此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应将培养基调到一定pH 值范围。培养基种类很多,不同的微生物所需培养基不同。按其组成 可分合成培养基和天然培养基。按其物理状态可分固体培养基,液体 培养基和半固体培养基。按其特殊用途可分加富培养基,选择培养基、 鉴别培养基。
微生物实验显微镜的使用及微生物形态观察

3-2
微生物实验显微镜的使用及微生物形态观察
第15页
3.革兰氏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法将细菌分为G+和G- ,这由两类细菌细胞 壁结构和组成不一样而决定。用结晶紫初染后,全部细菌都 染上蓝紫色。碘作为媒染剂能与结晶紫结合形成结晶紫-碘 复合物,增强了染料与菌体结协力。用乙醇脱色处理时,两 类细菌脱色效果是不一样。G+细菌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形 成网状结构组成,且壁厚、类脂含量低,用乙醇脱色时使细 胞壁脱水、网状结构孔径缩小,通透性降低,使得结晶紫— 碘复合物不易被洗脱而保留在细胞内。虽经洗脱和复染依然 保持初染剂蓝紫色。G-细菌则不一样,因为其细胞壁肽聚糖 层较薄,类脂含量高,所以在脱色处理时,类脂被乙醇溶解, 细胞壁通透性增大,使结晶紫—碘复合物比较轻易被洗脱出 来,用复染剂复染后,细胞被染上复染剂颜色。
总菌数 A 16104 B 32000A B(个 / ml) 5
4-3
微生物实验显微镜的使用及微生物形态观察
第24页
2. 区分酵母菌死活细胞基础原理 美蓝是一个无毒性染料,它氧化型呈蓝色,
还原型是无色。用美蓝对酵母菌活细胞进行染 色时,因为细胞新陈代谢作用,细胞内含有较 强还原能力,能使美蓝由蓝色氧化型变成无色 还原型。所以,含有还原能力酵母活细胞是无 色或淡蓝色,而死细胞或代谢作用衰老细胞则 呈蓝色,借此即可对酵母菌死细胞和活细胞进 行判别。
微生物实验显微镜的使用及微生物形态观察
第25页
四. 试验内容
1. 酵母菌形态观察及死活细胞判别 (1) 在载玻片上加半滴美蓝染液,在染液上 滴一滴菌液。取一块盖玻片,先将一边与菌液 接触,然后慢慢将盖玻片放下盖在菌液上。
(2) 将标本片放3分钟后,先用低倍镜然后用 高倍镜观察酵母菌形态和出芽情况,并依据颜
酵母菌细胞的显微镜计数

6.排除异常标本的干扰
2.血球计数板的使用原理
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是将小量待测样品的悬浮液置于一种特别的具有确定面积和容积的载玻片上(又称计菌器),于显微镜下直接计数,然后推算出含菌数的一种方法。血球计数板是常用的计菌器之一。
血球计数板是一种专门用于计算较大单细胞微生物的一种仪器,由一块比普通载玻片厚的特制玻片制成的玻片中有四条下凹的槽,构成三个平台。中间的平台较宽,其中间又被一短横槽隔为两半,每半边上面刻有一个方格网。方格网上刻有9个大方格,其中只有中间的一个大方格为计数室。这一大方格的长和宽各为1mm,深度为0.1mm,其容积为0.1mm3,即1mm×1mm×0.1mm方格的计数板;大方格的长和宽各2mm,深度为0.1mm,其容积为0.4mm3,即2mm×2mm×0.1mm方格的计数板。在血球计数板上,刻有一些符号和数字(见图一),其含义是:XB-K-25为计数板的型号和规格,表示此计数板分25个中格;0.1mm为盖上盖玻片后计数室的高;1/400mm2表示计数室面积是1mm2,分400个小格,每小格面积是1/400 mm2。
酵母细胞个数/1mL=100个小方格细胞总数/ 100 ×400×10000×稀释倍数
2.25×16型的计数板 中央大方格以双线等分成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成16个小方格,供细胞计数用。一般计数四个角和中央的五个中方格(80个小方格)的细胞数。计数重复3次,取其平均值。计数完毕后,依下列公式计算:
5.6清洗
计数板用毕后先用95%的酒精轻轻擦洗,再用蒸馏水淋洗,然后吸干,最后用擦镜纸揩干净。若计数的样品是病原微生物,则必须先浸泡在5%石炭酸溶液中进行消毒后再进行清洗。然后放回原位,切勿用硬物洗刷。
6.实验结果及结论
酵母菌大小测定及显微镜直接计数[指南]
![酵母菌大小测定及显微镜直接计数[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455b9f37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1b.png)
实验一:酵母菌大小测定一、实验器材1、菌种:酵母菌液体培养物2、仪器和其他物品目镜测微尺,镜台测微尺,普通光学显微镜,擦镜纸,载玻片,滴管等。
二、实验目的及要求1、学习并掌握使用显微测微尺测定微生物大小的方法。
2、掌握对不同形态细菌大小测定的分类学基本要求,增强对微生物细胞大小的感性认识。
三、基本原理微生物细胞的大小是微生物基本的形态特征,也是分类鉴定的依据之一。
微生物大小测定需借助测微尺---目镜测微尺和镜台测微尺,两者配合使用。
镜台测微尺是一个在特制载玻片中央封固的标准刻尺,其尺度总长为1mm,精确分为10个大格,每个大格又分为10个小格,共100个小格,每个小格10μm。
镜台测微尺并不直接用来测量细胞的大小,而是用于校正目镜测微尺每格地相对长度。
目镜测微尺是一块可放入接目镜内的圆形小玻片,其中央有精确的等分刻度,一般有等分为50小格和100小格两种。
测量时,需将其放在接目镜中的隔板上,用以测量经显微镜放大后的细胞物像。
由于不同显微镜或不同的目镜和物镜组合放大倍数不同,目镜测微尺每小格在不同条件下所代表的实际长度也不一样。
因此,用目镜测微尺测量微生物大小时,必须先用镜台测微尺进行校正,以求该显微镜在一定放大倍数的目镜和物镜下,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相对长度。
然后根据微生物细胞相当于目镜测微尺的格数,即可计算出细胞实际大小。
四、操作步骤1、装目镜测微尺(换目镜)把目镜上的透镜旋下,将目镜测微尺刻度朝上放在目镜镜筒内的格板上,然后旋上目镜透镜,再将目镜插入镜筒内。
※双目显微镜的左目镜通常配有屈光度调节环,不能被取下,因此使用双目显微镜时目镜测微尺一般都安装在右目镜中。
2、校正目镜测微尺(1)放镜台测微尺将镜台测微尺刻度面朝上放在显微镜载物台上。
(2)校正先用低倍镜观察,将镜台测微尺有刻度的部分移至视野中央,调节焦距,当清晰地看到镜台测微尺的刻度后,转动目镜使目镜测微尺的刻度与镜台测微尺的刻度平行。
实验五 酵母菌的形态观察、死活细胞的鉴别及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五、实验报告
1、绘图说明你所观察的酵母菌的形态特征 填表: 2、填表:
各中格中菌数 1 2 3 4 5 二次平均值 菌数/mlAຫໍສະໝຸດ B 5二、实验原理
酵母菌是不运动的单细胞真核微生物, 酵母菌是不运动的单细胞真核微生物,其大小通常比常见 细菌大几倍甚至十几倍。大多酵母菌以出芽方式进行无性繁殖, 细菌大几倍甚至十几倍。大多酵母菌以出芽方式进行无性繁殖, 有的分裂繁殖,有性繁殖是通过接合产生子囊孢子。 有的分裂繁殖,有性繁殖是通过接合产生子囊孢子。本实验是通 过美蓝染液水浸片来观察酵母菌的形态和出芽生殖方式。 过美蓝染液水浸片来观察酵母菌的形态和出芽生殖方式。
菌种: 1、菌种:酿酒酵母 仪器或其他用品:血细胞计数板,显微镜, 2、仪器或其他用品:血细胞计数板,显微镜,盖玻 片,载玻片等 0.1%美蓝染色液等 3、0.1%美蓝染色液等
四、实验内容: 实验内容:
1、美蓝浸片观察 在载玻片中央加一滴0.1%的美蓝染色液, 在载玻片中央加一滴0.1%的美蓝染色液,然后用 0.1%的美蓝染色液 接种环取少量酵母菌于染液中,混合均匀; 接种环取少量酵母菌于染液中,混合均匀; 用镊子取一块盖玻片,先将一边与菌液接触, 用镊子取一块盖玻片,先将一边与菌液接触,然 后慢慢将盖玻片放下,使其盖在菌液上。 后慢慢将盖玻片放下,使其盖在菌液上。将玻片放置 约三分钟后,用显微镜观察酵母的形态和出芽情况, 约三分钟后,用显微镜观察酵母的形态和出芽情况, 并判断细胞的死活。 并判断细胞的死活。
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微生 物计数方法。该计数板是一块特制的载玻片, 物计数方法。该计数板是一块特制的载玻片,其上由四条槽构 成三个平台,中间较宽的平台又被一短横槽隔成两半, 成三个平台,中间较宽的平台又被一短横槽隔成两半,每一边 的平台上各刻有一个方格网,每个方格网共分为几个大方格, 的平台上各刻有一个方格网,每个方格网共分为几个大方格, 中间的大方格即为计数室。血细胞计数板构造如图1 中间的大方格即为计数室。血细胞计数板构造如图1,计数室的 刻度一般有两种规格,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25个中方格,而 刻度一般有两种规格,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25个中方格, 25个中方格 每个中方格又分成16个小方格,另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16 16个小方格 16个 每个中方格又分成16个小方格,另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16个 中方格,而每个中方格又分成25个小方格, 25个小方格 中方格,而每个中方格又分成25个小方格,但无论是哪一种规 格的计数板,每一个大方格中的小方格400 400个 格的计数板,每一个大方格中的小方格400个,每一个大方格 边长为1毫米,则每一个大方格的面积为1mm 盖上盖玻片后, 边长为1毫米,则每一个大方格的面积为1mm2,盖上盖玻片后, 盖玻片与载玻片之间的高度为0.1毫米, 0.1毫米 盖玻片与载玻片之间的高度为0.1毫米,所以计数室的容积为 万分之一毫升)。 0.1mm3(万分之一毫升)。
酵母菌的形态观察及死活鉴别与显微直接计数法

酵母菌的形态观察及死活鉴别与显微镜直接计数法I 酵母菌的形态观察及死活鉴别一、目的要求观察酵母菌的细胞形态及出芽生殖方式,学习区分酵母菌死活细胞的实验方法。
二、基本原理酵母菌是多形的、不运动的单细胞微生物,细胞核与细胞质已有明显的分化,菌体比细菌大。
繁殖方式也较复杂,无性繁殖主要是出芽生殖,仅裂殖酵母属是以分裂方式繁殖;有性繁殖是通过接合产生子囊孢子。
本实验通过用美蓝染色制成水浸片来观察生活的酵母形态和出芽生殖方式。
美蓝是一种无毒性染料,它的氧化型是蓝色的,而还原型是无色的。
用它采对酵母细胞进行染色。
活细胞内由于新陈代谢作用而具有较强的还原能力,能使美蓝从蓝色的氧化型变为无色的还原型,所以酵母活细胞染色后无色。
而死细胞或代谢缓慢的老细胞因无还原能力或还原能力极弱,而被美蓝染成蓝色或淡蓝色。
因此,用美蓝水浸片不仅可观察酵母的形态,还可以区分死、活细胞。
三、器材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siae);0.1%吕氏碱性美蓝染液,革兰氏染色用的碘液;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等。
四、操作步骤(美蓝浸片观察)(1)在载玻片中央加一滴0.1%吕氏碱性美蓝染液,液滴不可过多或过少,以免盖上盖玻片时,溢出或留有气泡。
然后按无菌操作法取在豆芽汁琼脂斜面上培养48小时的酿酒酵母少许,放在吕氏碱性美蓝染液中,使菌体与染液均匀混合。
(2)用镊子夹盖玻片一块,小心地盖在液滴上。
盖片时应注意,不能将盖玻片平放下去,应先将盖玻片的一边与液滴接触;然后将整个盖玻片慢慢放下,这样可以避免产生气泡。
(3)将制好的水浸片放置3分钟后镜检。
先用低倍镜观察,然后换用高倍镜观察酿酒酵母的形态和出芽情况,同时可以根据是否染上颜色来区别死、活细胞。
五、实验报告(1) 绘图说明你所观察到的酵母菌的形态特征。
II 显微镜直接计数法一、目的要求1.明确显微镜计数的原理。
2.学习使用血球计数板进行微生物计数的方法。
二、基本原理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微生物计数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三 酵母菌形态的观察和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执教 单位
刘森林
生命科学学院
实验目的
观察酵母菌的形态,学习区分酵母菌死活细 胞的实验方法。
掌握酵母菌的一般形态特征。 明确血球计数板计数的原理。
掌握使用血球计数板进行微生物计数的方法。
实验原理
美兰染色检时为无色。活的 酵母细胞具有还原能力,能使美兰保持为还原态, 因此染色后死的为蓝色、活的为无色。
三.实验步骤: 作业 画图说明你所观察到的酵母菌的形态特 征,并说明死细胞和活细胞分别为什么颜 色。
三.实验步骤:
二.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1. 菌悬液的制备:以无菌水将酿酒酵母制成浓度适 中的菌悬液 2. 镜检计数室:在加样前,先对计数板的计数室进 行镜检,若有污物,则需清洗,吹干后才能计数。 3. 加样品:将清洁干燥的血球计数板盖上盖玻片, 再用无菌滴管将摇匀的菌悬液由盖玻片边缘滴一小 滴,让菌液沿缝隙靠毛细渗透作用自动进入计数室, 一般计数室均能充满菌液。 注意:取样时先要摇匀菌液;加样时计数室不可有 气泡产生。
酵母菌细胞计数的原理:
将菌液放在已知体积计数室(1mm2×0.1mm),计数 室薄,因此每个细胞都可以被看到。体积确定,因 此数完所有细胞后就知道单位体积的细胞个数。
三.实验步骤: 一、酵母菌形态的观察 (美蓝浸片的观察)
1. 在载玻片中央加一滴0.1%吕氏碱性美蓝染色 液,然后按无菌操作接种环挑取少量酵母菌苔放 染色液中,混合均匀。 2. 用镊子取一块盖玻片,先将一边与菌液接触, 然后慢慢将盖玻片放下使其盖在菌液上。 注意:盖玻片不宜平放,以免产生气泡影响观察 3. 将玻片放置约3分钟后镜检,先用低倍镜观察 后用高倍镜观察酵母菌的形态,并根据颜色区别 死活细胞。
三.实验步骤: 二.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5. 清洗血球计数板:使用完毕后,将血球计数板在水龙头 上用水冲洗干净,切勿用硬物洗刷,洗完后自行凉干。
三.实验步骤: 作业 将结果记录于表中。P112,表1。 下次实验: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
三.实验步骤: 二.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4. 显微镜计数:加样后静止5分钟,然后将血球计数板 置于显微镜下,先用低倍镜找到计数室,再用高倍镜进 行计数。 在计数前若发现菌液太浓或太稀,需重新调节稀释度再 计数。一般样品稀释度要求每个中格内15-20个菌体为 宜。每个计数室选5个中格(可选4个角和中央的一个中 格)中的菌液进行计数。 注:位于格上的菌体一般只数上方和右边线上的(计上 不计下,计右不计左)。若遇酵母出芽,芽体大小与母 细胞一样大时,即作为两个菌体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