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黄山奇松》—-育才张明慧

合集下载

黄山奇松优秀教学设计修订版

黄山奇松优秀教学设计修订版

黄山奇松优秀教学设计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篇一:黄山奇松教学设计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篇二:黄山奇松优秀教案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篇三:黄山奇松参赛教案《黄山奇松》教案教案背景本教案是我为评选寿光市优质课而设计的,经过我多次讲课、备课、反复修改,我校语文教研组集体多次听课、评课、议课、磨课,才最终定格,凝聚了我和同事们的心血。

教学课题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黄山奇松》教材分析《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文章集文本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人赏心悦目。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每个自然段可以独立成段。

第一自然段是引题,写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

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突出了它们的“奇”,是全文的重点段。

第三自然段总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神奇、秀美。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会用“屹立”“饱经风霜”说句话。

3.通过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朗读和欣赏图片指导学生了解会黄山三大名松的美和奇。

2.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用具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互助、指导点拨、感悟升华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你们去过黄山吗2.生:去过。

谁来介绍介绍你眼中的黄山(说得真好!)师:没去过的同学想不想去看一看(去过的想不想再到黄山游览一番)生:(高兴地)想!3.师:现在,老师就带同学们一起到黄山去游览一番。

(播放“黄山风景”动画图片)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doc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doc

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 .欢迎下载支持.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2,学科:语文2,课时: 23,学生课前准备: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

三、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四、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课题教养方面: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会写本课六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屹立”“饱经风霜”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5、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学习和应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教育方面: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2、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想象,用各种方式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为了促进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造精神,教学活动中可将看图、看书、训练融入质疑、梳疑、解疑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动起来。

发展方面:1、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特、景色的优美,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材分析《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 5 单元的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一组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文。

其中《黄山奇松》是本单元的首篇,在本单元中起着提纲挈领、举一反三的示范作用。

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 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每个自然段可以独立成段。

第一自然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

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

写出了它们的“奇”,是全文的重点段。

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

《黄山奇松》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黄山奇松》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黄山奇松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黄山奇松的特点和风景价值,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

2. 培养学生对黄山奇松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文化素养。

3. 发展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黄山介绍a. 位置和地理特点b. 历史和文化价值c. 名山秀水特点2. 奇松的特点a. 形态特点b. 物种特点c. 生长环境特点3. 黄山奇松的重要价值a. 生态价值b. 文化价值c. 旅游价值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黄山的图片,引入学生对黄山的认知和兴趣。

2. 了解黄山(10分钟)a. 学生分组讨论黄山的位置和地理特点。

b. 学生利用学习工具查询黄山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3. 探索奇松(15分钟)a. 学生观察奇松的图片,讨论奇松的形态特点。

b. 学生自学奇松的物种特点和生长环境特点,并做简要汇报。

4. 黄山奇松的重要价值(15分钟)a. 学生小组讨论奇松的生态价值并列举几个例子。

b. 学生自学奇松的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并做简要汇报。

5. 综合展示(15分钟)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和理解,选择一种形式(如演讲、画作、诗歌、小品等)进行展示。

6. 总结(5分钟)回顾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展示,总结黄山奇松的特点和重要价值。

四、教学评估1.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2. 学生的展示内容和形式。

3. 学生对黄山奇松的认知和理解。

五、教学延伸1. 参观黄山奇松,深入了解其真实魅力。

2. 阅读相关文学作品,增加对黄山奇松的文化理解。

3. 进行科学实验,了解奇松的生长环境和特性。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以黄山奇松为主题,帮助学生了解黄山的地理和文化价值,并深入探索奇松的特点和重要价值。

通过小组讨论、自学和展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在教学延伸和教学反思中,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黄山奇松》教学案例(第二课时)

《黄山奇松》教学案例(第二课时)

黄山奇松教学案例(第二课时)一、课前导入在第一节课中,我们已经了解了黄山的基本情况和黄山的奇石。

今天我们将继续了解黄山的另外一个奇迹——奇松。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们在第一节课中看过黄山的哪些奇石?哪个最令你印象深刻?好的,现在让我们来一起探索黄山奇松的奥秘。

二、知识讲解1. 黄山奇松的类型黄山奇松有很多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颠倒松:颠倒松是指其生长的位置倒置的松树,它树冠的朝上和树根的朝下与常见的松树恰好相反,颠倒松的枝条向上翻卷,似乎在向天空握手,极具观赏价值。

•群松:群松,就是松树长成群落的一种植物景观。

黄山东南山区群松多为最多,在黄山风景区内,横断面直径约一米以上的有十多株,被誉为“小松林”,是黄山的一道奇妙的风景线。

2. 黄山奇松的特点•黄山奇松不怕风霜雨雪,重量轻,枝柔叶嫩,方便吸取营养,容易生长;•黄山奇松的形态多变:有的风姿绰约、婀娜多姿,有的亭亭玉立、筋石森严,有的摇曳多姿、柔媚妩媚,有的古朴、深沉、豁然开朗。

•黄山奇松大都生长在黄山高山上,森林里的空气清新,阳光充足,土质松软湿润,这些天然优势造就了黄山奇松的非凡品质。

三、案例学习1. 案例背景小明和他的父母一家人来到了黄山,一家人在景区内散步的时候看到了一棵特别的松树,于是想了解一下这是什么样的松树,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

2. 学生思考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棵松树为什么这么特别?让同学们自由发挥一下,把自己的想法写在纸上。

3. 教师引导教师引导同学们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所想到的想法来解析这棵松树的奥秘。

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同学们在景区内多发现奇妙的松树,并记录下来。

4. 案例解析让学生们看一下下面的张图片:!这就是黄山风景区中最著名的颠倒松——迎客松。

据说,迎客松最早是明朝的名将赵汝愚植栽。

由于松木生命力顽强,也许正因为这棵松树倒了过来反而使树干和树顶部生长出了许多新枝,逐渐长得又高又大,成为了黄山著名景观。

那么,这棵松树为什么会长成这样呢?经过同学们的探究和老师的引导,同学们得出结论:颠倒松是黄山石灰岩地质条件与雨季漫长的生态环境促成的,黄山海拔较高,天气变化频繁、温度降低、风力增大、降雨加重,松木生长迟缓,最晚节生,南北不同,生长形态具有多样性、随机性和再生能力,所以,有些松木会生长成颠倒松。

黄山奇松教案——让学生了解山水之间的神奇

黄山奇松教案——让学生了解山水之间的神奇

黄山奇松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骄傲和传统文化的代表,它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传承都具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针对这一点,我们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也应该加强对于黄山和奇松的科普教育,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山水之间的神奇之处。

为此,下面我们将针对黄山奇松优秀教案给大家做一下具体介绍。

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自然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对于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有一个更加丰富和深入的理解和认识;(2)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能力,让学生在学习黄山奇松的过程中,能够积极参与其中,提高自身的学习效果和成就感;(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让学生能够以更加准确、流畅和生动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于黄山奇松的认知和感受。

二、教学设计(1)导入环节在导入环节中,我们可以通过给学生播放一段宣传黄山奇松的视频或者图片,引导学生对于黄山奇松的美景进行感性了解。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自然地理、文化历史等多个方面,向学生介绍黄山奇松的背景和特点,为后续的教学展开做好铺垫。

(2)知识讲授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将主要针对黄山和奇松进行深入的讲解和解析,并向学生介绍相关的科学和文化知识。

比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黄山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自然景观;2. 奇松的自然生态和生长习性;3. 奇松在文化习俗、历史传说、诗词歌赋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和意义;4. 黄山和奇松的保护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在知识讲授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互动问答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加轻松地掌握和理解相关知识。

(3)互动活动在互动活动中,我们将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具体活动包括:1. 学生自主搜索和整理黄山和奇松相关的资料,形成小组汇报,分享彼此的发现和看法;2. 学生进行集体查阅和品读黄山和奇松相关的文学作品,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3. 学生进行户外活动,亲身体验黄山和奇松的自然风光,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实录、说课评课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实录、说课评课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黄山奇松的概况,了解古松的历史、地理、生态特征,及其在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的应用;2.学习和掌握古松表现艺术手法,了解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并反思人类和自然的关系;3.通过长型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珍爱生命和健康的意识。

教学内容知识与技能1.形象领略黄山奇松。

实地观察黄山奇松:山势、树形、树龄、树色、发育环境等。

2.探究黄山奇松的“奇”之处。

开展相关课程学习,深入了解黄山奇松与传统的自然观、美学观的融合;学会运用实际技术手段把树体特征、表情抽象化入画。

3.培养爱自然、关注生命与健康、尊重生态环境的意识。

通过黄山奇松的实际观察与体验,践行“绿色出行,健康生活”的理念。

过程与方法1.知识清洗法:通过知识点纵向梳理、横向对比,整理出黄山奇松的历史、地理、生态特征,并与传统的自然观、美学观进行比较。

2.模拟实验法:设计“用实际技术手段把树体特征、表情抽象化入画”的模拟实验,帮助学生提高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3.项目制学习法:将黄山奇松的实际观察与体验,结合“绿色出行,健康生活”理念,进行长期的长型项目式学习。

教学策略1.活传统、活实践。

在实地黄山奇松的观察、绘画等环节中,与传统的自然观、美学观融合,并重视实践操作的过程,以活化和提升学习效率。

2.个性教育、差异化教学。

在模拟实验中,注重学生个性化兴趣、实际运用情况的差异,开展个性化教学,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3.学科交叉、长型项目式教学。

将黄山奇松的实际观察与体验,结合“绿色出行,健康生活”理念,开展长期、跨学科的项目式学习,注重知识创新、实际应用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

实录教学过程(一)引入1.教师示范画黄山奇松画面。

2.学生自由联想,讨论黄山奇松对的印象和感受,并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出来。

(二)展开1.实地观察和了解黄山奇松。

出示相关图片,学生集体探讨和猜测黄山奇松的历史、地理、生态特征。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学设计评选(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学设计评选(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师:形象的比喻展现了它独特的姿态。
生4: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黄山那么多松树,只有它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还是整个黄山的象征,我觉得这也是它的奇特之处。
指导朗读:三句描写迎客松的话都着重表现了迎客松的奇特,自己再读一读这三句话,读出它的奇特。(学生练习读、指名读)
你能猜出这是什么地方吗?(黄山)
对,黄山!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它的其中一绝。(板书:16黄山奇松)
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同桌互查生字词;
2.小组互查课文;
3.教师抽查
4.了解文意
课文主要写了黄山的()、()、()三大名松,表现了黄山松树的奇特之处。
三、课内探究
1.自主学习
反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奇”在哪里?画出文中的重点词句,在感受深刻的地方简单写体会。
孔雀松:
/i?ct=5033=%BF%D7%C8%B8%CB%C9&in=4459&cl=2&lm=-1&pn=9&rn=1&di=75485071815&ln=1547&fr=&fm=result&fmq=1326093715640_R&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ype=2#pn9&-1&di75485071815&objURLhttp%3A%2F%%2Fphoto%2Fsinodbs%2Fmm71%2Fkuc8_03.jpg&fromURLhttp%3A%2F%%2Ftupian%2Fkuc8%2F&W300&H225&T8207&S20&TPjpg

小学语文《黄山奇松》 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黄山奇松》 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黄山奇松》教学案例教学目标:1.了解黄山奇松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4.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培养学生的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学习黄山奇松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阅读策略。

3.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欣赏能力。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件讲解稿、图片、文字提示。

2.学生准备:课本、书本、笔、纸。

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5分钟)在课堂开始前,教师介绍今天要学习的《黄山奇松》,激发学生对黄山的兴趣,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习过关于自然美的内容,并和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联系起来。

二、新课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黄山的景色,让学生对黄山的奇松产生兴趣,并带领学生一起读课文《黄山奇松》。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讲解生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阅读理解(15分钟)1.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2.学生独立回答问题,检查阅读理解。

问题示例:(1)黄山的主峰有几座?(2)黄山的奇松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3)黄山的奇松有哪些特点?四、情感教育(10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黄山的文化价值和意义,讲解为什么黄山奇松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2.教师和学生一起欣赏黄山的奇松图片,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和想法。

五、拓展延伸(10分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搜索黄山奇松的相关资料,利用图片、文字等形式整理学习成果,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六、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今天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巩固学生对黄山奇松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七、课后作业(5分钟)1.背诵课文《黄山奇松》。

2.观察身边的植物,找到一棵让你觉得特别美的树,并写一段描述它的文字。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黄山奇松的文化价值,提高了阅读和理解能力,并通过欣赏黄山奇松图片,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欣赏能力。

通过自主搜索资料的活动,学生进一步拓展了对黄山奇松的了解,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
2.学科:小学语文
3.课题:黄山奇松
4.课时:1
5.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
1查询百度网站收集有关黄山奇松的图片和有关知识资料。

2查询百度网站收集有关黄山的图片和有关知识资料。

/
教师课前准备:
1查询百度网站收集有关黄山奇松的图片、视频以及有关知识资料。

2查询百度网站收集有关黄山的图片、视频以及有关知识资料。

/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技能目标: 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3.情感目标: 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描写大自然美景的佳作。

课文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文章语句生动,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

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

第一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

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

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

第二自然段对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优美姿态进行详细描写和对黄山松“千姿百态”的概括描述表现了黄山奇松的“奇”。

教学时,我首先抓住“迎客松‘奇’在哪里?”这个大问题来引领全文、贯穿全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
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四、教学方法
首先,通过录像初步感知黄山风光。

使学生对黄山有大致的感性认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奇松的特点。

接着,以“黄山奇松‘奇’在哪儿?”这个问题,让学生研读全文,探究体会。

并根据学生的讨论相机出示图片或录像,在问题的讨论中从整体上把握“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特点。

然后,精读这段,落实训练点。

最后,引导学生想象其它奇松的形态,把训练拓展向课外。

五、教学思路及设计理念
利用信息技术让教学多元化、立体化,并使教学内容图、文、音、像得到了相得益彰的充分体现,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各种情感因素、心理因素,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意识。

课堂上,用生动的画面、优美的音乐,把学生带进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对照图像阅读课文,感受课文,理解课文,使阅读与感受、体验结合在一起,将阅读的触角伸向更广袤的空间。

六、教学过程
(一) 设境激趣,再现生活,触发情感。

【教师活动】
1多媒体演示黄山“四绝”,请学生用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黄山给你的感受?
/programs/view/56Zoggh_A5A/
2、看来,黄山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而人们对黄山奇松特别有感情,文中哪句话最能说明?
3指读、质疑课题。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活动】
1欣赏黄山“四绝”的风景。

用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感受。

2整理分析,确定研究方向:黄山奇松“奇”在哪?
(二) 自主研读,创设情境,体会奇特。

【教师活动】
1提醒:黄山松的“家”都安在哪?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黄山奇松的形态特点,并指导感情朗读最后一节,加强体会黄山松形态奇
的特点。

2多媒体演示“黄山奇松”录像。

/video/3011336.htm
3多媒体出示迎客松的图片。

/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BB%C6%C9%BD%D3%AD%BF%CD%CB%C9 &in=20993&cl=2&lm=-1&pn=18&rn=1&di=76850601420&ln=2000&fr=&fm=result&fmq=1326074273781_R&ic=0&s=
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ype=2#pn18&-1&di76850601420&objURLhttp%3A%2F%2Fww %2Fddimg%2Fuploadimg%2F20060112%2F112109593.jpg&fromURLhttp%3A%2F%%2Fh tml%2F1162%2Fchinamj%2F7550.html&W550&H398&T8624&S38&TPjpg
说话想象训练:假如你是迎客松,你会说些什么?
4在学生的自主交流中,相机引导学生朗读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语句,加深理解这三种松树的特点。

5多媒体出示句子,小结,引导学生对迎客松有初步总体的印象。

6同法学习“陪客松、送客松”这部分语句。

【学生活动】
1小组研读课文,讨论:黄山奇松“奇”在哪?
2观看“黄山奇松”的录象,谈谈感受。

/video/3011336.htm
3以黄山奇松的身份作“自我介绍”。

4朗读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语句。

5补充句子。

6同法学习“陪客松、送客松”这部分语句。

( 三) 抒情表达,发挥想象,丰富情感。

【教师活动】
1、发挥想象:黄山只有这几种松树吗?
2、引导学生以松树的身份介绍其它松树的形态。

(这一处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切口。

我利用课件展示了几种姿态不一的黄山松。

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表达能力。

)【学生活动】
学生以松树的身份介绍其它松树的形态。

(四) 拓展延伸,创造生活,积淀情感。

【教师活动】
1、寒假期间,潍坊春秋旅行社准备开辟“潍坊——黄山”的游览线路,请你代写一句广告词。

(学生写广告词,教师巡视指点)
2、引导学生交流汇报。

3、我们再去欣赏一下黄山“四绝”优美的姿态,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4、多媒体演示:黄山“四绝”的另一个风景片。

/v_show/id_ca00XMjI2OTQ3NzY=.html
【学生活动】
1学生写广告词。

2交流汇报。

3欣赏黄山“四绝”的另一个风景片。

(五) 布置作业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可见,黄山的风景的确令人着迷。

同学们回去后还可以把黄山的奇松或其它“三绝”介绍给爸爸妈妈,说不定爸爸妈妈听了你精彩的介绍后,暑假就能带你到黄山去游玩呢!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七、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是用了心的。

为了避免课堂上将这三大名松的特点分解得支离破碎,我设计了这样的学习环节:你最欣赏其中哪一大名松,它名在哪、奇在哪呢?以黄山奇松的身份作“自我介绍”。

然后在学生充分自学、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汇报。

课堂上这样上下来之后,虽然课堂上的学习气氛活跃、学生也读得很有感情,但我觉得这段的教学有些琐碎,我却没有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他们。

其实这段的学习,完全可以把学生分为三大组进行,选择自己喜欢的松在大组内学习,组与组之间互通有无。

这样的大组学习更活跃、更自主、更灵活、更开放,既可以加强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又可以补充资料搜集上的信息交流。

在执教本堂课时,我在时间上的把握略有偏差,因为迎客松最负盛名,所以大部分的学生基本上都喜欢迎客松,在学习迎客松的有关语句时,我安排了很多读、说的环节,所以在这一处浪费了时间。

如果能处理好时间的安排,课堂会更出彩的。

八、教学效果
1、网络教学资源丰富,能充分应用网络和现代教学手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创造了优良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

2、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发言是自由的、主动的,每个人都可以就自己或小组感兴趣的问题陈述自己的意见、评价他人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3、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以平等的身份自由地选择问题、讨论问题,学生和教师能在平等、认同的基础上真正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九、教学体会
这节课从准备教案,制作课件到上下来,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收获:
1、我在制作课件时收集了很多关于黄山风光和黄山奇松的图片,让学生有直观感受,产生探究欲望与学习的兴趣;
2、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把握,课前进行了良好的预设。

3、这节课,我抓住:迎客松“奇”在哪里?这个大问题来贯穿全文,围绕这个问题来感悟课文。

5、以读促悟,让课堂充满语文味。

读为悟服务,悟反过来促进朗读的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