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数显轨距尺参数

铁路数显轨距尺参数
铁路数显轨距尺参数

是用于测量铁路线路轨距、超高、查照间隔和护背距离等,铁路专用计量器具按其准确

度分为0级、1级、2级三个等级,0级轨距尺用于测量允许速度不超过350km/h的铁路线路、1级轨距尺用于测量允许速度不超过250km/h的铁路线路、2级轨距尺用于测量允许速度不超过160km/h的铁路线路、其轨距尺结构形式主要分为类和类。

其数显轨距尺测量范围是:

(1435~1470)mm 标准轨距范围、

(1381~1401)mm 查照间隔距离范围、

(1338~1358)mm 护背距离范围、

(-185~+185)mm 超高水平测量范围、

数显轨距尺参数

显示方式:0LED

电源电压:DC3.4V~5.2V(可充电池)

工作温度范围:-30℃~+55℃

超高分辨率:0级:0.05mm

1级:0.10mm

2级:0.20mm

轨距分辨率:0级:0.01mm

1级:0.01mm

2级:0.01mm

绝缘性能:>1MΩ

整机重量:≈2.8千克

尺体长度:<1600mm

本产品是根据我国铁路全天候、高速度、高密度、线路状况复杂、气候条件变化大、温

差范围大等现状开发、研制的高精度、便携式、数字型轨道几何状态检测工具。它是由电子

和机械两部分组成,电子部分由微电子技术、单片机技术、传感技术、信号处理技术等综合而成的高科技产品。

信号设备建筑限界测量说明书及要求

信号设备建筑限界测量说明及要求 一、限界测量简介: (一)不同的线路及运行速度,对应的信号设备建筑接近限界有着不同的要求,具体如下(依据铁总科技[2014]172号文): 1、v≤160 km/h客货共线铁路建筑限界的基本建筑限界图 图1 单位:mm 信号机、高架候车室结构柱和接触网、跨线桥、天桥、电力照明、雨棚等杆柱 的建筑限界(正线不适用)。 。 各种建(构)筑物的基本限界。 适用于电力牵引区段的跨线桥、天桥及雨棚等建(构)筑物。 电力牵引区段的跨线桥在困难条件下的最小高度。

2、v>160 km/h客货共线铁路建筑限界的基本建筑限界图 图2 单位:mm 信号机、高架候车室结构柱和接触网、跨线桥、天桥、电力照明、雨棚等杆柱的建筑限界(正线不适用)。 站台建筑限界(正线不适用)。 各种建(构)筑物的基本限界。 适用于电力牵引区段的跨线桥、天桥及雨棚等建(构)筑物。 电力牵引区段的跨线桥在困难条件下的最小高度。 5 2

3、客运专线铁路建筑限界基本建筑限界图 图3 单位:mm 信号机、高架候车室结构柱和接触网、跨线桥、天桥、电力照明、雨棚等杆柱的建筑限界(正线不适用)。 ①站台建筑限界(侧线站台为1 750 mm;正线站台,无列车通过或列车通过速度不大于80 km/h 时为1 750 mm,列车通过速度大于80 km/h时为1 800 mm)。 ②站内反方向运行矮型出站信号机的限界为1800mm。 各种建(构)筑物的基本限界,也适用于桥梁和隧道。 y为接触网结构高度。

(二)测试计算方式 1、示意图中斜面高度限界计算方法: 根据图1、图2、图3所示,结合不同的线路,设备在不同的高度有不同的限界要求。如设规规定四显示带引导的进站信号机,在非电化区段,最下方灯位高度要求在>5000mm,速度≤160km/h,从图1中处于4500-5500mm区域,限界在2000-1400mm,形成一个底边是600mm、高度为1000mm的三角形,如在实际测量该进站高度是5150mm,该限界的最小值应是2000-(X/600=650/1000)=1610mm,或1400+(X/600=350/1000)=1610mm。 如设规规定四显示带引导的进站信号机,在电化区段,最下方灯位高度要求在>3500mm,如速度在≤160km/h及以下或者是v>160 km/h,见图1、图2均在3000-4500mm区域,限界在2440-2000mm,形成一个底边是440mm、高度为1500mm的三角形,如在实际测量该进站高度是3500mm,该限界的最小值应是2440-(X/440=500/1500)=2293mm或2000+(X/440=1000/1500)=2293mm。 2、处于曲线地段的信号设备曲线加宽原则: 曲线内、外侧的信号设备建筑接近限界均需加宽,加宽量根据曲线半径、设备所处的曲线位置决定,曲线内侧加宽值同时需要考虑外轨超高。道岔区段内处于曲股上的信号设备建筑接近限界也需要根据相关道岔的曲线半径、设备所处的位置进行加宽。 ⑴各类计算公式 ①根据信号《维规》技术标准,曲线内侧加宽公式

对铁轨铺设的要求

对铁轨铺设的要求及举例 铺铁路工的程浩大,要注意的事情也就很多了。比如最重要的安全问题,还要注意会不会对当地环境造成影响,下面就让我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 一、我国铁路运输业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我国铁路总体规模发展不足且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2、铁路运输业的属性未明,阻碍了铁路运输业的健康发展 3、高垄断致使铁路系统内部缺乏竞争机制和服务质量不 4、铁路运价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管理体制相对滞后,致使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造成铁路 职工工作状态堪忧 5、铁路基层技术人员结构、配置不合理 6、铁路沿线小站安全管理上存在着管理滞后、缺乏持续性等弊端 二.我国铁路现状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此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相继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进程中,铁路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和大众化的交通工具,理所当然地应当承担起先行官的历史重任。但是通过分析发现,当前铁路的主要矛盾仍然是运输需求与供给的矛盾,远远不能适应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小康战略目标的要求,在加快发展的进程中,迫切需要走内涵式挖潜扩能之路。 一、当前铁路的主要矛盾 铁路当前最基本的路情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中国铁路近年来发展很快,进步很大,其运输效率和效益已处于世界领先位置;二是中国铁路运输能力严重不足,限制型运输的状况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远远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1.发展很快。进步很大 一是近年来建设投资规模不断加大,运输能力有了较大提高。截至2004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74408公里,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二是近年来客货运量快速提升、大幅增长。 以装车为例,从1978年的6万车到1987年的7万车,我们用了9年时间;从1987年到2001年,用了14年时间突破8万车;从2001年到2003年,仅用两年时间就突破了9万车;从2003年到2004年6月,仅用半年时间就突破lO万车大关;今年以来全路日均装车月月超过10万车,1~8月日均装车达到103705车。三是运输效率和运输能力利用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2004年全国

铁路隧道规范

1 总 则 1.0.1 为了贯彻国家有关法规和铁路技术政策,统一铁路隧道设计技术标准,使铁路隧道设计符合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要求,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铁路网中客货列车共线运行、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等于或小于 160h m /k 、货物列车设计行车速度等于或小于120h m /k 的 Ⅰ、Ⅱ级标准轨距铁路隧道的设计。 1.0.3 隧道按其长度可分为: 特长隧道 全长10000m 以上; 长 隧 道 全长3000m 以上至10000m; 中长隧道 全长500m 以上至3000m; 短 隧 道 全长500m 及以下。 注:隧道长度是指进出口洞门端墙墙面之间的距离,以端墙面或斜切式洞门的斜切面与设计内轨顶面的交线同线路中线的交点计算。双线隧道按下行线长度计算;位于车站上的隧道以正线长度计算;设有缓冲结构的隧道长度应从缓冲结构的起点计算。 1.0.4 隧道勘测设计,必须遵照国家有关政策和法规,重视隧道工程对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的影响。隧道建设应注意节约用地、节约能源及保护农田水利,对噪声、弃碴、排水等应采取措施妥善处理。 1.0.5 隧道设计应依据可靠完整的资料,针对地形、地质和生态环境的特征,综合考虑运营和施工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分析,使选定的方案、设计原则和建筑结构符合安全适用、经济合理和环境保护的要求。 1.0.6 新建铁路隧道的内轮廓,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标准轨距铁路建筑限界》(GB146.2)的规定及远期轨道类型变化要求。对于旅客列车最高行车速度160km/h 新建铁路隧道内轮廓尚应考虑机车类型、车辆密封性、旅客舒适度等因素确定,隧道轨面以上净空横断面面积,单线隧道不应小于422 m ,双线隧道不应小于762 m ;曲线上隧道应另行考虑曲线加宽。设救援通道的隧道断面应视救援通道尺寸加大,救援通道的宽度不应小于1.25m 。 双层集装箱运输的隧道建筑限界应符合铁道部相关规定。 位于车站上的隧道,其内部轮廓尚应符合站场设计的规定和要求。 1.0.7 改建既有线和增建第二线时,新建隧道应采用新建铁路标准,改建隧道宜采用新建铁路标准。 1.0.8 隧道建筑物应按满足100年正常使用的永久性结构设计,建成的隧道应能适应运营的需要,方便养护作业,并具有必要的安全防护等设施。 1.0.9 隧道建筑结构、防排水的设计及建筑材料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地区环境的影晌。 1.0.10 隧道设计应贯彻国家有关技术经济政策,积极采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

铁路限界图集(全)

铁路限界图集(全)

————————————————————————————————作者:————————————————————————————————日期:

铁路建筑界限图集(最全) 1.铁路建筑接近限界(v≤160 km/h) (1) 建限—1 直线建筑接近限界图 信号机、水鹤的建筑接近限界(正线不适用)。 站台建筑接近限界(正线不适用)。 各种建筑物的基本接近限界。 适用于电力机车牵引的线路的跨线桥、天桥及雨棚等建筑物。 电力机车牵引的线路的跨线在困难条件下的最小高度。 旅客站台上柱类建筑物离站台边缘至少1 500 mm,建筑物离站台边缘至少2 000 mm。旅客站台为低站台时其高度为300 mm,专为行驶旅客列车的线路上可建1 100

mm的高站台。货物站台的高度为1 100 mm。在非电气化区段的车站上,车辆调动频繁的站场内,天桥的高度不得少于5 800 mm。 货物高站台边缘(只适用于线路的一侧)在高出轨面距离1 100~4 800 mm间,距线路中心线距离可按1 850 mm设计。 曲线上建筑接近限界加宽办法 曲线内侧加宽(mm) 曲线外侧加宽(mm) 曲线内外侧加宽共计(mm) 式中R——曲线半径(m); H——计算点自轨面算起的高度(mm); h——外轨超高(mm); 的值亦可用内侧轨顶为轴,将有关限界旋转θ角求

得。 (2) 建限—2 直线建筑接近限界图 (车库门等) 适用于新建及改建使用蒸汽及内燃机车、车辆的车库门、转车盘、洗车架、专用煤水线、洗罐线、加冰线、机车走行线上各种建筑物,亦适用于旅客列车到发线及超限货车不进入的线路上的雨棚。 适用于使用电力机车的上述各种建筑物。 X的值根据接触网的高度(有或无承力索)决定。 (3) 隧限—1 隧道建筑限界图 (蒸汽及内燃牵引区段)

铁路建筑限界测量

铁路建筑限界测量 自从动车组开通以后,铁路建筑限界的测量监测工作便成家常便饭的工作,而且基本上要在晚上“天窗点” 进行测量。线路等级不同,执行安全标准也不同,现编辑汇总铁路建筑限界测量标准,供大家参考。 第十一章建筑限界(部分摘自铁道部146号部令) 11.1限界测量要求 11.1.1安全 测量时穿好防护服,必须实行专人防护,做好瞭望,注意过往机车车辆,确保安全。 11.1.2工具 测量线时注意不能使用导电材质的测量工具,防止出现红轨。测量站台限界使用标准轨距站台尺,测量线间距应采用非导电尺规(如皮尺)测量。 11.1.3要求 11.1.3.1现场测量建(构)筑物最外点或最高点距线路中心的水平距离以及从轨面算起的垂直高度,与限界图或限界表对照,计算是否侵限。 11.1.3.2按线路指定面向站方向依次测量,每个站台至少测量6个点,测量点位置宜采用红色油漆在站台墙上用阿拉伯数字标示。 测量点1为斜坡站台与平面站台的交接处,测量点2为平面站台的中间,测量点3为另一端斜坡站台与平面站台的交接处,测量点1、2、3必须测量该点处线间距。 测量点4、5、6为其他测量点(如站台最高点、最大侵限点等),可不测线间距。 11.1.3.3处于曲线的站台必须注明曲线半径,曲线半径、外轨超高详见线路上工务石碑。线别指正线或到发线,判别正线、到发线可咨询各车站相关部门。 11.1.3.4测量要求做到数据准确、记录完整、判断无误。 11.2侵限判定 11.2.1严重侵限:实测值<二级超限限界+W[曲线内(外)侧加宽] 凡已侵入《铁路超限超重货物运输规则》的二级超限建筑接近限界者,为严重侵限,防碍行车安全,应立即进行处理。 11.2.2一般侵限:实测值<建筑限界+W[曲线内(外)侧加宽] 凡侵入《技规》建限而未侵入《铁路超限超重货物运输规则》规定的二级超限建筑接近限界者,为一般侵限,可根据轻重缓急有计划进行处理。 表11.2:站台、雨棚、天桥建筑限界表(铁运[1999]146号)

铁路限界

铁路限界 铁路限界(railway clearances)为了确保机车车辆在铁路线路上运行的安全,防止机车车辆撞击邻近线路的建筑物和设备,而对机车车辆和接近线路的建筑物、设备所规定的不允许超越的轮廓尺寸线。铁路基本限界包括机车车辆限界和建筑接近限界。以下所列的现行铁路限界是“标准轨距铁路限界。” 建筑接近限界是一个和线路中心线垂直横断面,它规定了保证机车车辆安全通行所需要的横断面的最小尺寸。凡靠近铁路线路的建筑物及设备,其任何部分(和机车车辆有相互作用的除外)都不得侵入此限界之内。 在客货混用铁路线上(v≤ 160km/h),直线建筑接近限界1(建限-1,建限-2)、隧道建筑限界(隧限一1隧限一2)、桥梁建筑限界(桥限-1,桥限-2)如图1~图6 所示。 建限—1 图1 直接建筑接近限界图 建限—2

图2 直线建筑接近限界图(车库门等) 遂限—1 图3 隧道建筑限界图(蒸汽及内燃牵引区段)

遂限—2 图4 隧道建筑限界图(电力牵引区段) 桥限—1 图5 桥梁建筑限界图(蒸汽及内燃牵引区段)

桥限—2 图6 桥梁建筑限界图(电力牵引区段) 机车车辆通过曲线线路时,其车体纵向中心线和线路中心线不一致,车体中部向曲线内侧偏移,车体端部向曲线外侧偏移。为了排除偏移所造成的障碍,可以按照偏移的程度将附近建筑物挪远,使机车车辆处于运行在直线线路上的状态,这种方法称作建筑限界的曲线加宽。计算方法为: 曲线内侧加宽(mm) 曲线外侧加宽(mm) 曲线内外侧加宽共计(mm) 式中,R为曲线半径(单位:m);H为计算点自轨面算起的高度(单位:mm);h 为外轨超高(单位:mm)。 在客运专线铁路线上(160 km/h<v≤200 km/h),铁路建筑限界基本尺寸如图7 所示,该建筑限界也适用于客运专线的隧道和桥梁。客运专线铁路曲线地段的建筑限界,应考虑因超高产生车体倾斜对曲线内侧的限界加宽,其加宽量为:

高速铁路设计规范版

1 总则 1.0.1 为统一高速铁路设计技术标准,使高速铁路设计符合安全适用、 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要求,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250~350km/h 的高速铁路,近期兼顾货运的高速铁路还应执行相关规范。 1.0.3 高速铁路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贯彻“以人为本、服务运输、强本简末、系统优化、着眼发展”的建设理念; (2)采用先进、成熟、经济、实用、可靠的技术; (3)体现高速度、高密度、高安全、高舒适的技术要求; (4)符合数字化铁路的需求。 1.0.4 高速铁路设计速度应按高速车、跨线车匹配原则进行选择,并应考虑不同速度共线运行的兼容性。 1.0.5 高速铁路设计年度宜分近、远两期。近期为交付运营后第十年;远期为交付运营后第二十年。 对铁路基础设施及不易改、扩建的建筑物和设备,应按远期运量和运输性质设计,并适应长远发展要求。 易改、扩建的建筑物和设备,可按近期运量和运输性质设计,并预留远期发展条件。

随运输需求变化而增减的运营设备,可按交付运营后第五年运量进行设计。 1.0.6 高速铁路建筑限界轮廓及基本尺寸应符合图的规定,曲线 地段限界加宽应根据计算确定。 7250 5500 4000 2440 1700 1750 1250 650 ③ ① ② ④ ⑤ 1700 25 1250 ①轨面

②区间及站内正线(无站台)建筑限界 ③有站台时建筑限界 ④轨面以上最大高度 ⑤线路中心线至站台边缘的距离(正线不适用) 图1.0.6 高速铁路建筑限界轮廓及基本尺寸(单位:mm) 1.0.7 高速铁路列车设计活载应采用ZK 活载。 ZK 活载为列车竖向静活载,ZK 标准活载如图1.0.7-1 所示,ZK 特种 活载如图1.0.7-2 所示。 图1.0.7-1 ZK 标准活载图式 图1.0.7-2 ZK 特种活载图式 1.0.8 高速铁路应按全封闭、全立交设计。 1.0.9 高速铁路设计应执行国家节约能源、节约用水、节约材料、节省用地、保护环境等有关法律、法规。 1.0.10 高速铁路结构物的抗震设计应符合《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 50111)及国家现行有关规定。 1.0.11 高速铁路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 的规定。 2 术语和符号

铁路车站站台限界测量

自从动车组开通以后,铁路建筑限界的测量监测工作便成家常便饭的工作,而且基本上要在晚上“天窗点” 进行测量。线路等级不同,执行安全标准也不同,现编辑汇总铁路建筑限界测量标准,供大家参考。 第十一章建筑限界 (部分摘自铁道部146号部令) 11.1 限界测量要求 11.1.1 安全 测量时穿好防护服,必须实行专人防护,做好瞭望,注意过往机车车辆,确保安全。11.1.2 工具 测量线时注意不能使用导电材质的测量工具,防止出现红轨。测量站台限界使用标准轨距站台尺,测量线间距应采用非导电尺规(如皮尺)测量。 11.1.3 要求 11.1.3.1 现场测量建(构)筑物最外点或最高点距线路中心的水平距离以及从轨面算起的垂直高度,与限界图或限界表对照,计算是否侵限。 11.1.3.2 按线路指定面向站方向依次测量,每个站台至少测量6个点,测量点位置宜采用红色油漆在站台墙上用阿拉伯数字标示。 测量点1为斜坡站台与平面站台的交接处,测量点2为平面站台的中间,测量点3为另一端斜坡站台与平面站台的交接处,测量点1、2、3必须测量该点处线间距。 测量点4、5、6为其他测量点(如站台最高点、最大侵限点等),可不测线间距。 11.1.3.3 处于曲线的站台必须注明曲线半径,曲线半径、外轨超高详见线路上工务石碑。线别指正线或到发线,判别正线、到发线可咨询各车站相关部门。 11.1.3.4 测量要求做到数据准确、记录完整、判断无误。 11.2 侵限判定 11.2.1 严重侵限:实测值<二级超限限界+W[曲线(外)侧加宽] 凡已侵入《铁路超限超重货物运输规则》的二级超限建筑接近限界者,为严重侵限,防碍行车安全,应立即进行处理。 11.2.2 一般侵限:实测值<建筑限界+W[曲线(外)侧加宽] 凡侵入《技规》建限而未侵入《铁路超限超重货物运输规则》规定的二级超限建筑接近限界者,为一般侵限,可根据轻重缓急有计划进行处理。 表11.2:站台、雨棚、天桥建筑限界表(铁运[1999]146号)

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规范

1总则 为贯彻国家有关的法规和铁路技术政策,统一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的技术标准,使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符合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要求,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铁路网中客货列车共线运行、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等于或小于160km/h的Ⅰ、Ⅱ级标准轨距铁路车站及枢纽的设计。本规范中凡与行车速度和铁路等级无直接关系的规定,也适用于其他客货列车共线运行的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 铁路车站及枢纽的设计年度应分为近、远两期。近期为交付运营后第10年,远期为交付运营后第20年。近、远期均采用预测运量。对于不易改、扩建的建筑物和基础设施,应按远期运量和运输性质设计;对于易改、扩建的建筑物和基础设施,可按近期运量和运输性质设计,并预留远期发展条件;对于可随运输需求变化而增减的运营设备,可按交付运营后第3年或第5年的运量设计。枢纽总布置图尚应根据20年以上的远景规划,预留长远发展条件。 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应坚持以人为本,按规定配置保障人身和行车安全,方便旅客旅行的设施设备。 铁路车站及枢纽建设应与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相互配合和协调,并应高度重视环境保护、水土保持、防灾减灾、文物保护、节约能源和土地。 编组站、区段站应按照减少车流改编次数,实现车流快速移动的原则设置。货运站的设置应有利于实现货运组织集中化和专业化,客、货运量较小时不应设置中间站。 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应根据运输需要,系统、经济、合理地确定站段布局及规模。 铁路枢纽和复杂车站的设计方案,必须经过经济比较确定。在满足设计年度要求能力的前提下,铁路车站及枢纽的改、扩建应充分利用既有建筑物和设备。复杂的车站改、扩建工程应有指导性施工过渡设计。 开行双层集装箱列车的车站及枢纽设计应满足有关规定的要求。 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 会让站、越行站:为满足区间通过能力,必要时可兼办少量旅客乘降的车站。在单线上称会让站,在双线上称越行站。 中间站:办理列车通过、交会、越行和客货运业务的车站。 区段站:为货物列车本务机车牵引交路和办理区段、摘挂列车解编作业而设置的车站。 编组站:在枢纽内,办理大量货物列车解编作业的车站。 客运站:主要办理客运业务的车站。 货运站:主要办理货运业务的车站。 工业站、港湾站:主要为厂、矿企业或港口外部运输服务的车站。前者称工业站,后者称港湾站。 铁路枢纽:在铁路网结点或网端,由客运站、编组站和其他车站,以及各种为运输服务的设施和连接线等所组成的整体。 进出站线路:进出枢纽或车站的单独线路的统称。 进出站线路疏解:为消除或减少进出站线路上列车或机车运行的进路交叉所采取的措施。 疏解线路:对进出站线路进行疏解布置而修建的线路的简称。 3车站设计的基本规定

铁路限界图集(最完整)

铁路建筑界限图集(最全) 1.铁路建筑接近限界(v≤160 km/h) (1) 建限—1 直线建筑接近限界图 信号机、水鹤的建筑接近限界(正线不适用)。 站台建筑接近限界(正线不适用)。 各种建筑物的基本接近限界。 适用于电力机车牵引的线路的跨线桥、天桥及雨棚等建筑物。 电力机车牵引的线路的跨线在困难条件下的最小高度。 旅客站台上柱类建筑物离站台边缘至少1 500 mm,建筑物离站台边缘至少2 000 mm。旅客站台为低站台时其高度为300 mm,专为行驶旅客列车的线路上可建1 100

mm的高站台。货物站台的高度为1 100 mm。在非电气化区段的车站上,车辆调动频繁的站场内,天桥的高度不得少于5 800 mm。 货物高站台边缘(只适用于线路的一侧)在高出轨面距离1 100~4 800 mm间,距线路中心线距离可按1 850 mm设计。 曲线上建筑接近限界加宽办法 曲线内侧加宽(mm) 曲线外侧加宽(mm) 曲线内外侧加宽共计(mm) 式中R——曲线半径(m); H——计算点自轨面算起的高度(mm); h——外轨超高(mm); 的值亦可用内侧轨顶为轴,将有关限界旋转θ角求

得。 (2) 建限—2 直线建筑接近限界图 (车库门等) 适用于新建及改建使用蒸汽及内燃机车、车辆的车库门、转车盘、洗车架、专用煤水线、洗罐线、加冰线、机车走行线上各种建筑物,亦适用于旅客列车到发线及超限货车不进入的线路上的雨棚。 适用于使用电力机车的上述各种建筑物。 X的值根据接触网的高度(有或无承力索)决定。 (3) 隧限—1 隧道建筑限界图 (蒸汽及内燃牵引区段)

直线建筑接近限界。 隧道建筑限界。 (4) 隧限—2 隧道建筑限界图 (电力牵引区段) 直线建筑接近限界。

工企铁路设计规范标准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贯彻国家有关铁路建设的方针政策,统一工业企业标准轨距(1435mm)铁路(以下简称“工业企业铁路”)工程及设备的设计原则和技术要求,充分发挥投资效益,特制定本规。 第1.0.2条本规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工业企业铁路设计。对工业企业在运营中经常移动的、半固定的、生产过程有特殊要求的以及自行运营的专设铁路,均可按各部制订的专业规或补充规定设计。工业企业铁路,凡列为全国铁路网规划的组成部分,经有关部门批准者,可按路网铁路的有关设计规进行设计。如在近期主要承担工业企业运输时,对轨道及其他易于改变的建筑物和设备仍按本规有关条文设计。设计工业企业铁路时,还必须执行国家现行的卫生、防火、抗震、“三废”排放以及其他有关标准规的规定。 第1.0.3条工业企业铁路设计,必须从全局出发,与工业企业总布置、城乡建设、农田水利、铁路网以及其他交通运输系统相协调,保证工业企业生产运输需要,便于相邻工业企业共同使用,并兼顾沿线地方客货运输。 第1.0.4条工业企业铁路设计,应积极采用安全可靠、经济效益显著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 铁路设备配置,应结合各工业企业特点,符合生产流程,遵守路(铁道部所属的单位,下同)厂(工业企业,下同)统一技术作业规定,简化交接程序,提高运营效率。并应力求紧凑合理,充分利用地区公用设施,尽量节约用地,节约能源。 各种结构应广泛采用轻型和标准设计。适应快速施工,合理节约材料,并尽量使用钢材、复合材料、工程塑料等代替木材。 第1.0.5条建设工业企业铁路必须进行铁路与其他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比选,提出建设的依据。 第1.0.6条工业企业与全国铁路网、港口码头、其他企业、原料基地及厂矿生产单位间衔接的工业企业铁路,应按工业企业远期或最大设计能力所承担重车方向的货运量划分等级,采用表1.0.6的规定。 等级时,应在设计任务书中明确,或在初步设计中提出论据,经审批确定。 运营期限不满十年的工业企业铁路不分等级,按本规有关 限期使用铁路的规定设计。 工业企业铁路各段所通过的货运量不同时,可考虑按各该段货运量相应的等级铁路标准设计,但应满足根据运输组织所确定的牵引定数的需要。 以调车运行的工业企业铁路,可根据其作用或长度选定其技术标准: 一、自接轨点通往企业站(车场)间和企业站(车场)相互间的联络线路;工业企业通行线路;以及自接轨点或分岔处引向作业场围外(不包括衔接的作业或停车线段)的衔接线路,其长度在2Km以上者,应按调车运行的联络线设计。 二、自接轨点或分岔处引向作业场围外(不包括衔接的作业或停车线段)的衔接线路,其长度在2km及以下者,以及其他连接线路,可按连接线设计。

高铁桥隧建筑物技术要求及特点—辅助文

高铁桥隧建筑物技术要求及特点—辅助文稿 一、高速铁路轨道结构从总体上分为两大类:有砟轨道、无砟轨道。 国外运营实践表明:两类轨道结构均可保证高速列车的安全运营,但两类轨道结构在技术经济性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一)有砟轨道的缺点:容易变形、养护维修频繁、道砟粉化(高速行车)、维修条件差。 (二)无砟轨道的优缺点: 优点: 1.养护维修工作量少、全寿命周期费用低、使用寿命长:消除了由于散粒体道砟的破碎、粉化,道床的形变而导致轨道几何形态恶化和日益增加的轨道维修工作量。这对于无法利用行车间隔时间进行轨道维修作业的高速铁路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提高了轨道稳定性:整体化的轨下基础给轨道提供了更为强大的纵、横向阻力,提高了轨道的稳定性。这对于采用跨区间无缝线路的高速铁路具有现实的意义。 3.轨道弹性更均匀:无砟轨道的轨道弹性由扣件和砂浆垫层提供,比在有砟轨道提供的轨道弹性更具均匀性。这为提高高速列车的乘坐舒适性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缺点: 1.造价高,与有砟轨道的造价比为1.5- 2.0。 2.环境噪声比有砟轨道高3-5dB (A),环境振动高3dB:无砟轨道为刚性基础,其轨道整体弹性差,须采取减振降噪措施。 3.对梁体在活载下的变形控制严格(采用箱梁、增大梁高)。 4.有砟轨道可通过起、拨、捣作业,方便地对轨道几何形态的变

化进行整治和修理。而无砟轨道作为刚性结构,只能利用扣件的有限调节量调整轨道几何尺寸的变化,因此,无砟轨道结构建成之后的永久变形受到严格的限制,例如对桥梁和路基的沉降、桥梁的徐变上拱控制严格。 无砟轨道的基础一旦出现变形或破坏,其整治和修复相对困难,资金和人力的投入也很大,故要求有坚实和稳固的基础。(吾沿河隧道) 无砟轨道不宜在粘土深路堑、松软土路堤或地震区域铺蹬,更适合于石质隧道、桥梁铺设。 二、标准跨度简支梁 受力明确、构造简单、耐久性好,施工便捷批量预制、架设。标准梁跨采用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通用设计预应力混凝土箱形简支梁(通桥(2016)2322A系列),简支箱梁:L=20m、24m、32m、40m.。主要常用跨度为32m箱梁,32m简支梁混凝土327.7立方,重量约819吨。40m跨度箱梁的设计及预制技术,千吨级运架设备研制成功,可提高简支梁的跨越能力、减少墩台数量、提高生产效率,在地形复杂的高墩深基础区段具有经济优势。 最大跨度的简支箱梁为合福铁路安徽段西溪南特大桥,现浇48m 双线简支箱梁。 三、常用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 两跨或两跨以上连续的梁桥,属于超静定体系。连续梁在恒活载作用下,产生的支点负弯矩对跨中正弯矩有卸载的作用,使内力状态比较均匀合理,因而梁高可以减小,由此可以增大桥下净空,节省材料,且刚度大,整体性好,超载能力大,安全度大,桥面伸缩缝少,并且因为跨中截面的弯矩减小,使得桥跨可以增大。 常用跨度(32+48+32)m、(40+56+40)m、(40+64+40)m、(48+80+48)m

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规范

1总则 为贯彻国家有关得法规与铁路技术政策,统一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得技术标准,使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符合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得要求,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铁路网中客货列车共线运行、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等于或小于160km/h 得Ⅰ、Ⅱ级标准轨距铁路车站及枢纽得设计。本规范中凡与行车速度与铁路等级无直接关系得规定,也适用于其她客货列车共线运行得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 铁路车站及枢纽得设计年度应分为近、远两期。近期为交付运营后第10年,远期为交付运营后第20年。近、远期均采用预测运量。对于不易改、扩建得建筑物与基础设施,应按远期运量与运输性质设计;对于易改、扩建得建筑物与基础设施,可按近期运量与运输性质设计,并预留远期发展条件;对于可随运输需求变化而增减得运营设备,可按交付运营后第3年或第5年得运量设计。枢纽总布置图尚应根据20年以上得远景规划,预留长远发展条件。 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应坚持以人为本,按规定配置保障人身与行车安全,方便旅客旅行得设施设备。 铁路车站及枢纽建设应与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相互配合与协调,并应高度重视环境保护、水土保持、防灾减灾、文物保护、节约能源与土地。 编组站、区段站应按照减少车流改编次数,实现车流快速移动得原则设置。货运站得设置应有利于实现货运组织集中化与专业化,客、货运量较小时不应设置中间站。 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应根据运输需要,系统、经济、合理地确定站段布局及规模。 铁路枢纽与复杂车站得设计方案,必须经过经济比较确定。在满足设计年度要求能力得前提下,铁路车站及枢纽得改、扩建应充分利用既有建筑物与设备。复杂得车站改、扩建工程应有指导性施工过渡设计。 开行双层集装箱列车得车站及枢纽设计应满足有关规定得要求。 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得有关标准、规范得规定。 2术语 会让站、越行站:为满足区间通过能力,必要时可兼办少量旅客乘降得车站。在单线上称会让站,在双线上称越行站。 中间站:办理列车通过、交会、越行与客货运业务得车站。 区段站:为货物列车本务机车牵引交路与办理区段、摘挂列车解编作业而设置得车站。 编组站:在枢纽内,办理大量货物列车解编作业得车站。 客运站:主要办理客运业务得车站。 货运站:主要办理货运业务得车站。 工业站、港湾站:主要为厂、矿企业或港口外部运输服务得车站。前者称工业站,后者称港湾站。 铁路枢纽:在铁路网结点或网端,由客运站、编组站与其她车站,以及各种为运输服务得设施与连接线等所组成得整体。 进出站线路:进出枢纽或车站得单独线路得统称。 进出站线路疏解:为消除或减少进出站线路上列车或机车运行得进路交叉所采取得措施。 疏解线路:对进出站线路进行疏解布置而修建得线路得简称。 3车站设计得基本规定 3.1.1在铁路车站线路得直线地段上,主要建筑物与设备至线路中心线得距离应符合表 3.1.1得规定。 3.1.2在车站线路得曲线地段上,各类建筑物与设备至线路中心线得距离及线间距应按现 行国家标准《标准轨距铁路建筑限界》GB 146、3得有关规定加宽。位于曲线内侧得旅客站台,如线路有外轨超高时,应降低站台高度,降低得数值为0、6倍外轨超高度。

客运专线铁路建筑限界

附图1 客运专线铁路建筑限界 单位:mm 信号机、高架候车室结构柱和接触网、跨线桥、天桥、电力照明、雨棚等杆柱的建筑限界(正线不适用)。 ①站台建筑限界(侧线站台为1 750 mm;正线站台,无列车通过或列车通过速度不大于 80 km/h时为1 750 mm,列车通过速度大于80 km/h时为1 800 mm)。 ②站内反方向运行矮型出站信号机的限界为1800mm。 各种建(构)筑物的基本限界,也适用于桥梁和隧道。 y为接触网结构高度。 曲线上建筑限界加宽办法 1.曲线地段的建筑限界,仅考虑因超高产生车体向曲线内侧倾斜的加宽,加宽量为:

h H W 1500 1= 式中 W1 —— 曲线内侧加宽量(mm ); H —— 轨顶面至计算点的高度(mm ); h —— 外轨超高(mm )。 曲线上建筑限界的加宽范围,包括全部圆曲线、缓和曲线和部分直线。加宽方法可采用下图所示阶梯形方式,或采用曲线圆顺方式。 2.曲线地段的站线两侧信号机、高架候车室结构柱和接触网、跨线桥、天桥、电力照明、雨棚等杆柱的建筑限界、站内反方向运行矮型出站信号机的建筑限界和站台建筑限界,需考虑曲线内、外侧的限界加宽。加宽量为: 曲线内侧加宽(mm ): h H R W 1500405001+= 曲线外侧加宽(mm ): R W 44000 2= 曲线内外侧加宽共计(mm ): h H R W W W 1500 8450021+= += 式中 R ——曲线半径(m ); H ——计算点自轨面算起的高度(mm ); h ——外轨超高(mm )。 h H 1500的值也可用内侧轨顶为轴,将有关限界旋转θ角(1500 tan arc h =θ)

铁路工程技术标准

铁路工程技术标准的确定 一条铁路的工程技术标准,是根据这条铁路的经济意义及其在铁路网中的作用,并考虑这条铁路的发展以及同相邻铁路的配合关系等条件来确定的。一次建成后不易扩建、改建的建筑物和设备如路基、桥梁、隧道等,其技术标准应按远期运输需要来确定;随着发展的需要,可以逐步扩建、改建的建筑物和设备如房屋、轨道等,其技术标准可按近期运输需要来确定。 因为铁路科学技术在不断地发展,铁路工程技术标准也在逐步更新。铁路工程技术标准主要有铁路等级、轨距、坡度、曲线半径、限界、到发线有效长、洪水频率、标准活载等。 (1)铁路等级根据铁路的运输能力和在铁路网中的作用等,对铁路所划定的级别。中国1975年制定的《铁路工程技术规范》中规定,中国铁路分为 3级。其中Ⅰ级铁路是在全国铁路网中起骨干作用的铁路;Ⅱ级铁路是在全国铁路网中起联络、辅助作用的铁路;Ⅲ级铁路是为某一地区服务的铁路。 轨距铁路轨道两股钢轨头部内侧之间的最短距离。铁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标准轨距为1435毫米。轨距大于或小于标准轨距的分别称为宽轨距和窄轨距。轨距测量法各国也有明确规定,中国规定在钢轨顶面下16毫米处测量,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规定在轨顶面下 5/8英寸(约16毫米)处测量。 坡度铁路区段内在规定的行车速度下对机车牵引重量起限制作用的坡度,即一个一定类型的机车,牵引一定重量的列车在上坡道上能够以“计算速度”运行的最大坡度,称为该线的限制坡度。限制坡度对于线路走向、线路长度、车站分布、工程投资、输送能力和运营指标等都有决定性的影响,是关系线路全局的主要技术标准之一。这项标准是在全面分析了全国的自然条件、机车类型、路网构成、运量发展、投资效益的基础上,本着满足运量、适应地形、注意协调的原则制定的。设计铁路时,究竟采用哪个限坡数值,则需根据各条铁路的具体情况(运量需要、自然条件、牵引动力、投资效益等)拟出各种可能的方案,经过综合比较确定。 统一列车重量(牵引定数)可以避免列车换重作业,加速机车、车辆的周转,有利于提高运输效率。所以在确定干线铁路的限制坡度时,应考虑同邻接干线牵引定数的统一协调。在较长的铁路上,如果地形难易程度差别较大,采用同一限制度坡会增大工程投资时,可采用多机坡度(多机坡度通常是线路中的最大坡度),或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将线路划分为若干区段,选用不同的限制坡度,并以调整机车类型等办法协调牵引定数,或在一个编组站换重、改编。在改建既有线和增建第二线时,限制坡度的大小还应根据运输要求,并结合既有线的特点来确定。超过限制坡度地段,是采用落坡,还是加强牵引动力,或是二者兼用,应进行经济比较确定。中国、苏联、美国和联邦德国采用的限制坡度或最大坡度的数值见表1。

工业企业标准轨距铁路设计规范gbj12-87(前)

工业企业标准轨距铁路设计规范 来源:发布时间: 2004-5-23 工业企业标准轨距铁路设计规范 GBJ12-87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委员会 施行日期: 1988 年 8 月 1 日 关于发布《工业企业标准轨距铁路设计规范》的通 计标〔 1987 〕 2415 号 根据原国家建委(81)建发设字第546 号《关于印发1982 年至 1985 年工程建设国家标准规范编制、修订计划的通知》要求 ,由铁道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修订的《工业企业标准轨距铁路设计规范》TJ12— 74 (试行),已修订完毕,并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修订后的《工业企业标准轨距铁路设计规范》GBJ12— 87 为国家标准,自 1988 年 8 月 1 日起施行。原《工业企业标准轨距铁路设计规范》TJ12 —74 同时废止。 本规范由铁道部管理。其具体解释等工作由铁道部第三勘测设计院负责。出版发行由中国计划出版社负责。 国家计划委员会 1987 年 12 月 21 日 修订说明 本规范是根据原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81)建发设字第 546 号通知的要求,由我部负责主编 , 具体由我部第三勘测设计院会同冶金部长沙黑色冶金矿山设计研究院、鞍山黑色冶金矿山设计研究院、机械部湘潭牵引电气设备研究所、煤炭部规划设计总院、化工部吉林化学工业公司铁路运输公司、广西壮族自治区煤矿设计院,共同对《工业企业标准轨距铁路设计规范》 TJ12—74 (试行)进行修订而成。 在规范修订过程中,总结了原规范执行情况和存在问题,开展了比较广泛的调查研究工作,并广泛征求意见,对其中一些重大问题作了专题讨论。最后,由我部会同有关部门审查定稿。 修订后的规范共分 14 章和 5 个附录。修订的主要内容有:调整章节,充实内容,扩大适用范围 , 修改划分铁路等级的规定,取消厂外线和厂内线分类,修改不恰当的技术标准和规定,删去非本规范范围和过繁、不具体、缺乏实用意义以及技术陈旧的条文,补充缺漏和不完善的条文,增加新技术成果等。 在实行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注意积累资料。如有需要修改、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交铁道部第三勘测设计院(天津市北站),并抄送铁道部专业设计院(北京市西交民巷)以便修订时参考。 铁道部 1986 年 10 月 主要符号 线路 R——曲线半径; I ——减缓坡段长度(或货物列车长度); a 减缓坡段长度(或货物列车长度)内平面曲线偏角; △ir ——曲线阻力所引起的坡度减缓值。 路基 h 路堤边坡高度; m――道床或路基边坡坡率; △ b――路基面每侧加宽值; B――挡土墙基底宽度; B'――挡土墙检算的截面宽度; K――压实系数; Ke――挡土墙滑动稳定系数; Ko 挡土墙倾覆稳定系数; b 压应力;

《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范》解读

解读 1.为什么要修订《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范》(原《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修订的背景是什么? 《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自2000年颁布以来,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大量新基础设施的建设,如高速铁路、特高压输变电线路、高压输油气水管线和高速公路等的出现,对“三下”煤柱留设设计与压煤开采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对这些涉及国计民生的构筑物进行保护?是否可对其压煤进行 开采? 与此同时,我国煤炭开采技术发展迅速,“三下”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相关的采动理论和工程实践等也都得到了许多创新成果和大量实 测数据。 此外,新施行的《煤矿安全规程》对“三下”相关内容也进行了调整,这些问题的出现迫切要求对《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进行修订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技术发展和新《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

相比,新发布的《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范》有哪些重要调整?做出这些重要调整的原因? 《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共有9章135条和12个附录,修订后的《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范》共有10章135条和5个附录。 (1)新《规范》在章节上新增加第三章“构筑物下压煤留设与开采”与第八章第三节“煤矿开采沉陷区建设场地稳定性评价”内容。 从技术角度,构筑物与建筑物具有明显的差异。过去,鉴于构筑物类型不多,其重要性也不凸显,所以在原《规程》将构筑物与建筑物合并叙述了。随着社会发展,重要构筑物越来越多,它们的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因此,新《规范》强调了构筑物特点,对高速公路、高压输电线路、水工构筑物和长输管线的煤柱留设和压煤开采作了明确的规定,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同时,目前煤矿开采沉陷区治理力度在加强,煤矿开采沉陷区具有广泛作为建设场地趋势,如,淮北矿区利用采煤沉陷区建设超高层建筑工程等,故新增了“沉陷区建设场地稳定性评价”内容,用于指导和规范煤矿开采沉陷区稳定性评价和建设。 (2)新《规范》对条款部分内容进行调整。

铁路货物超限等级计算及机车车辆限界图

铁路超限计算规则 为了确保机车车辆在铁路线路上运行的安全,防止其撞击邻近线路的建筑物和设备,而对机车车辆和接近线路的建筑物、设备所规定的不允许超越的轮廓尺寸线叫限界。 限界是保障列车安全运行、限制机车车辆断面尺寸、限制沿线设备安装尺寸、确定建筑结构有效尺寸图形。根据不同的功能要求,限界分为机车车辆限界、设备限界、建筑接近限界。 机车车辆限界、是机车车辆横断面的最大极限。当机车车辆停留在平直铁道上,车体的纵向中心线和线路的纵向中心线重合时,其任何部分不得超出规定的极限轮廓线。所以,机车车辆不是造得越高越宽越好,尽管高而宽的车辆,可以装更多的货物,可以拉更多旅客。 建筑接近限界是一个和线路中心线垂直的横断面,它规定了保证机车车辆安全通行所必需的横断面的最小尺寸。凡靠近铁路线路的建筑物及设备,其任何部分(和机车车辆相互作用的设备除外)都不得侵入限界之内。 铁路限界 铁路限界 机车车辆限界 机车车辆限界系指机车、车辆在设计制造时,各部位距轨面的最高尺寸和距线路中心线的垂直面最宽尺寸的轮廓图,它是新造和使用中的机车车辆,除升起的受电弓外,任何部位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超过的轮廓尺寸。使用平车或敝车装载货物时,除超限货物或另有规定者外,不得超过此轮廓尺寸。所以,机车车辆限界也是一般货物的装载限界。 高度在3600~4300 mm间的任一高为H处的机车车辆限界半宽的计算公式为“1700-(H-3600)×1/2”;高度在4300~4800 mm间的任一高为H处的机车车辆限界的半宽的计算公式为“1350-(H-4300)×9/5”。 车辆停留在水平直线上,其的任何部位超出机车车辆限界基本轮廓者或车辆行经半径为300米的曲线时,装备的计算宽度超出机车车辆限界基本轮廓者,均为超限货物。 根据货物的超限程度,超限装备分为三个等级:一级超限、二级超限和超级超限。 1、一级超限:自轨面起高度在1250毫米及其以上超限但未超出一级超限限界者; 2、二级超限:超出一级超限限界而未超出二级超限限界者,以及自轨面起高度在150毫米至未满1250毫米间超限但未超出二级超限限界者; 3、超级超限:超出二级超限限界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