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小说欣赏复习
外国小说欣赏总复习

桥边的老人一、字音蹒跚脚踝桥头堡瓦家堡撇踯躅踟蹰踌躇二、字形、字义神秘轮辐与辐射、一副手套、一幅画踯躅踟蹰、踌躇三、作家:海明威美国小说家。
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
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1954年作品《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
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
墙上的斑点一、字音一哄而上哄堂大笑哄骗赝品别墅铁裙箍芜菁节衣缩食充塞花穗箭镞都铎凛冽二、字形、字义赝品义愤填膺箭镞与花团锦簇油漆与膝盖三、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英国女作家、批评家,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之一,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
炮兽一、字音槌一垛墙驯服蟒蛇碾船舷胳膊肘儿摇曳晕眩剐颠簸嵌舵索瞥颠踬痉挛飓风诡计侏儒二、字形、字义胳膊肘儿思忖三、作家: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法国19 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领袖人物和代表作家,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有《巴黎圣母院》(又称《钟楼怪人》)、《悲惨世界》等。
1827年,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及其序言。
还有长篇小说《海上劳工》和《笑面人》。
他提出了“美丑对照原则”,被称为法国浪漫主义戏剧运动的宣言。
《巴黎圣母院》开创了浪漫主义小说的新纪元。
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安东诺夫卡苹果一、字音槭树叽叽嘎嘎惬意馥郁腌肥肉斜睨麦糠篝火黑魆魆黑黪黪蓦风驰电掣寒噤萦绕伛偻忧心忡忡比曲格牝马雪橇弥撒深邃鹞雏柞树倾圮杪分蘖黑黝黝打褶狺狺颀长犄角颐指气使倏忽詈骂龇牙咧嘴媲美卷帙浩繁鞑靼骟马二、字形、字义寒噤与噤若寒蝉、襟怀克勤克俭和蔼与暮霭打褶与熠熠生辉犄角与掎角之势络绎不绝风驰电掣伛偻与佝偻寥廓与辽阔料峭颐指气使美轮美奂龇牙咧嘴卷帙浩繁破釜沉舟三、作家:蒲宁俄国作家,主要作品有诗集《落叶》,短篇小说《安东诺夫的苹果》《松树》《新路》,中篇小说《乡村》等。
外国小说欣赏-会考篇目复习要点

第二部分 要点1、“娜塔莎望着他们,几乎要哭了,因为跳第一圈华姿舞的不是她”,为什么没有跳第 一圈华姿舞,娜塔莎“几乎要哭”呢?从这一心理活动,我们试推断娜塔莎的容貌会是怎样 的? ——一位妙龄少女急切希望得到别人的、特别是异性肯定的心情没有得到实现。这既是人之 常情,也反映出娜塔莎特有的少女情怀。 ——似乎并不是非常漂亮,因为没有人来请她跳第一支舞。小说中也写到她的光脖子和手臂 “又瘦又不好看”,也正因为这样,她更渴望别人认同。 要点2、小说本来可以直接写娜塔莎“几乎要哭”的失望之情,为什么还要用整整一大段来描 述正在跳舞的别素号娃伯爵夫人,而且将她的舞姿描绘得非常美丽? ——作者越是写出伯爵夫人的舞姿曼妙诱人,越是反映出娜塔莎的焦急不安。少女渴望关注, 争强好胜,希望在别人的眼睛里看到自己的美丽的心态一览无遗。 要点3、请筛选最能体现娜塔莎见到安德莱公爵心情的语句,并说说理由。 ——①“娜塔莎对于失望和狂喜都有所准备的焦急的面色忽然明朗起来,露出了快乐、感激、 小孩般的笑容”“似乎是用她那含泪的眼睛里所流露出来的笑容这么说”等。通过对娜塔莎 神情的描写,充分体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写出了一位急切盼望异性肯定的少女形象。 ——②“我等你好久了”,脱口而出的话语既表现出娜塔莎直率的性格,也表现出她喜悦的 心情。语言描写是刻画人物心理的重要手法。 要点4、作者为什么要将娜塔莎与爱伦进行比较? ——通过对比衬托出娜塔莎是一位清纯的少女,没有浮华之气,爱伦“仿佛涂上了一层油彩, 而娜塔莎好像是一个第一次袒肩露臂的姑娘”“她便要觉得这是很可羞的了”。
◇《桥边的老人》 ——海明威,美国小说家,“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是美利坚民族的 精神丰碑。凭借《老人与海》1954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太阳照样升起》描写了在欧洲参 战的青年流落巴黎街头的生活情景,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他也因此成为“迷惘的一 代”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品有《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等中长篇小说。 ——“冰山原则”是海明威提出的一种文学创作理论。指的是人的语言对于人的思想的表达就 好像冰山一样,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另外八分之七在水下。意思是说人的语言是不足以表 达思想的,也没必要写得太过直露。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是构 成“冰山原则”的四个基本要素。 ◇《娜塔莎》——节选自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 占有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 曲《幼年》《少年》《青年》。《战争与和平》是一部战争史诗作品。《复活》是他长期思想 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 ◇《清兵卫与葫芦》 ——志贺直哉,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流派“白桦派”的主要代表。他的作品追求个性解 放,提倡人道主义精神,强调人的尊严和意志。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暗夜行路》,这部作品 通过主人公时任谦作关于出生秘密、妻子过失等烦恼的描写,象征性地表现了作者本人自我成 长的曲折过程,被认为是志贺文学的高峰之一。短篇小说有《清兵卫和葫芦》等。 白桦派:日本现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流派,因为一批作家与美术家自己创办的文艺刊物《白桦》 而得名。代表作家是志贺直哉、有岛武郎、武者小路实笃等。反映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年 轻一代的文艺思想,否定自然主义,提出新理想主义,宣扬人道主义。作品感情纯真,格调昂 扬,充满了理想主义激情。在艺术方面,文体新颖、清淡含蓄,表现了东方人独特的深沉而典 雅的心境。
外国小说复习

外国小说欣赏专项复习《外国小说欣赏》由“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和“虚构”等八个话题知识组成,在外国小说阅读的复习中,考生宜紧扣教材的八个话题知识展开,细密梳理八个话题知识及掌握答题要领,规范作答话语。
1.理解叙述角度、人称及其表达效果【考点梳理】叙述角度及其表达效果叙述人称及其表达效果叙述角度有“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
全知视角大多见于传统小说,叙述者如上帝一般俯瞰人间,对所发生的故事、各个人物都了如指掌,有时候还跳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
如雨果的《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全知视角不受时间空间和人物的限制,方便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有限视角有限视角的特点:叙述讲究遮蔽作者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与评价。
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里的世界,完全靠叙述者带领读者走进情节的各个环节,让读者参与其中。
有限视角的表达效果:这使得读者变得不像在阅读传统小说那样只是被动地听故事,而必须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
如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
叙述人称叙述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
第一人称的叙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第三人称叙述则更自由,与全知视角一样,对人物和故事无所不知,但它的叙述并不那么亲切没有距离感。
小说家选择何种叙述人称完全是根据小说的具体叙述需要而定的,也无所谓孰优孰劣。
第二人称问题小说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的情况很少见,严格上说不是一种叙述角度而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
用“你”,倾注的是叙述者对这个人物一种抒情目光,将之当作朋友,更加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使得他们之间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考点纠错】混淆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不能结合具体文本回答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相应的表达效果。
【命题形式】小说采用的是什么叙述视角(或人称)?这样的叙述视角(或人称)能够取到怎样的表达效果?等等。
外国小说欣赏期末总复习

词语积累:
忧心忡忡: 形容忧愁不安的样子。忡忡, 忧愁的样子 纤尘不染: 一点灰尘也沾染不上。纤,细小。 逆来顺受: 对别人的欺负或无理的待遇采取 忍受的态度。
颐指气使: 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出气来示 意,指有权势的人随意指使人的傲慢神气。 不可名状: 没办法作出陈述或描摹。名,说出。 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美观。轮,高大的样子。 奂,众多。
第1课《桥边的老人》
五、本文采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述的作 用。 1、使小说的叙述显得真实亲切。 2、使小说的情节一点点“显示”出来。 3、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 4、便于拉近与读者间的距离,有利于抒发感情。 *5、其缺点是只能局限于叙述者的所见所闻, 受到一定的限制。
丹柯字词积累
• 1、桠枝 yā
• 3、黏泥 niá n • 5、宿愿 sù chuò • 7、龌龊 wò • 9、胸膛 tá ng
2、虬曲 qiú
4、篝火 gōu
6、泥沼 zhǎo
8、疙瘩 gē da 10、合拢 lǒng
高尔基
• 高尔基生于1868年,于1936年去世。 是俄国(前苏联)大文学家。他出身贫 苦,幼年丧父,11岁就为生活所迫在社 会上奔波,当过装卸工、面包工,贫民 窟和码头成了他“社会”大学的课堂。 高尔基刻苦自学文化知识,探索改造现 实的途径,写了许多表现劳动者的文章。 他创作了著名的散文诗《海燕之歌》, 塑造了象征革命者搏击风浪的勇敢的海 燕形象,鼓舞人们去迎接伟大的战斗, 是一篇革命的战斗的檄文与颂歌。他还 完成了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童年》、 《在人间》、《我的大学》,长篇小说 《母亲》等。高尔基的作品自1907年就 开始介绍到中国。他的文学作品和论著 成为全世界的共同财富。
C. 古冢(zhǒng)都铎(duó)箭镞(cú) D. 鳍(qí )翅 鸟窠(kē) 肖(xiāo)像
高考语文复习《外国小说欣赏》内容整理

小说必有主题,宽泛意义的主题称为“母题”。有时材料比作家想要表达的更有思想。写作目的不外两种:讲故事和讲道理。小说忌讳“主题鲜明”,主张“形象大于思想”,小说的主要功能是叙事而不是说理,小说通过形象将“理”蕴涵其中。小说通过客观描绘、隐喻、象征暗示出主题,因此主题就有多种可能。罗兰巴特说:作品一旦产生,作者就死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模糊处理,说不尽的主题,反而增加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场景
场景是小说最小的构成因素,有大小场景之分。就是我们常说的“场面描写”,不同于环境描写,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是生活的横截面。场景可以:(1)给全篇定调;(2)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3)导引人物出场;(推动情节发展和为后文铺垫)(4)揭示人物性格;(5)作为象征,有揭示主题的作用。(注意和环境描写的作用区分)
《战争与和平》(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安娜卡列尼娜》(第二部里程碑作品)
《复活》(世界文学不朽名著)
对贵族生活的批判,道德自我修养的主张,擅长于心理分析。
关注“人民的思想”
“娜塔莎”是托尔斯泰笔下一个经典的形象。
本文:分析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的方法
素芭
通过刻画哑女素芭永恒孤寂的内心世界,为我们展示了素芭的不幸以及她与自然的和谐融合。长大后,由于自身的残疾,素芭被迫远嫁到加尔戈达,远离了她熟悉的生活,陷入了更大的孤寂之中,美丽、聪颖、内心丰富,充满爱心的善良女性素芭的遭遇让人同情。
艾萨克什维辛格(美国)1978年诺贝尔文学奖
长篇小说《卢布的魔术师》
“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这种艺术既扎根于波兰犹太人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处境。”本文:景物描写的作用;拟人叙述的作用;理解主题。
《外国小说欣赏》总复习

《外国小说欣赏》总复习<i>《外国小说欣赏》总复习</i>《外国小说欣赏》总复习<i>《外国小说欣赏》总复习</i>了解《外国小说欣赏》的知识体系以小说基本元素来区分单元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i>《外国小说欣赏》总复习</i>什么是小说?传统观点认为: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古典小说、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现在观点认为:小说是作家凭想象虚构的一个世界。
(现代小说) 如《墙上的斑点》<i>《外国小说欣赏》总复习</i>走进文本,掌握小说阅读的方法(一) 体验――阅读的起点作者世界学生世界研究者抽象出来的世界引领体验和感悟,进入了文本世界。
二、精化――丰富深入从局部细节到整体的隐喻从强调之处到有意空白所传递的内涵文本的意义空间就在细读中得到丰富与深化。
<i>《外国小说欣赏》总复习</i>《外国小说欣赏》课文整理――话题叙述之一叙述角度:小说要有一个讲述的人,即故事由谁来讲。
叙述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第一人称,叙事者同时也是故事里的人物,他是站在故事内部的参与者角度来讲述故事,是有限视角。
第三人称叙述可以是有限的也可是无限的(全知)。
传统小说《三国演义》就是全知视角,莫泊桑的《项链》也是。
<i>《外国小说欣赏》总复习</i>《外国小说欣赏》课文整理――话题叙述之二叙述人称:第一人称真实亲切、拉近作品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
但在叙述上会受限制。
(《墙上的斑点》叙述者是我,但是全知视角) 第三人称比较自由,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
但它缺乏亲切感,有一定的距离。
契诃夫的《万卡》就采用了第三人称,但里面人物的信和内心独白是第一人称。
既利于交代背景,也有利于抒发感情,令人心酸落泪。
语文选修《外国小说》复习(考试必备整理!)

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复习第一单元桥边的老人[美国]海明威–“迷惘的一代”《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长篇)《丧钟为谁而鸣》(关于法西斯主义、民主和个人的长篇小说)“硬汉”形象: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艺术特色:语言简约,寓意深远;“冰山理论”(“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少-文本简洁,静(不动声色)-“显示”而非“讲述”;主人公:我、老人(叙述者不动声色)老人:朴实忠厚善良;视动物为亲人,与动物相依为命“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1、不再期待别人分担;疲惫;决定听天由命;谢绝“我”的好意2、怨、冤,对战争无声的控诉结尾表达作用:①故事背景(法西斯挺进)②故事氛围,烘托心境(天色阴沉)③象征手法,暗示中心(复活节:仅有的幸运,有意提及复活节,是呼唤人性回归的暗示)第一人称叙述:①“亲历”的感觉真实感与亲切感②避免作者的介入,显得比较客观②挖掘人物的心理,玩味故事的内涵关于主题的体现:小小的窗口,看到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对和平的渴望;关注小人物与弱者。
老人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鲜明对比;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斥责非正义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
*墙上的斑点[英国]弗吉尼亚·伍尔芙《一间自己的房间》《墙上的斑点》是她第一篇典型的意识流作品意识流“三大杰作”:乔伊斯-《尤利西斯》;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福克纳-《喧哗与骚动》意识流:内心真实,“按照那些微尘纷纷落下的顺序记录下来”回忆联想感受梦幻情绪内心独白构成了人物意识的“流”;围绕中心点在运行;相互照应,使小说的叙述完整、圆满。
自由联想描写回忆抒写感受内心独白描述梦幻直露情感叙述:“我”第一人称不受限制一些思想:1、我们的思绪是多么容易一哄而上,簇拥着一件新鲜事物……-对流行的批判:现实中的流行崇拜狂热而浮躁2、它当然是一件赝品。
外国小说欣赏专项复习

6.掌握常见的几种小说结构模式
【考点梳理】 结构主要通过情节的推进或者情绪的勾连、材料的组织来 构成。传统小说通常以时空为本位的线性结构模式。而外 国现代小说在结构上赋予小说更多的变化,主要有三种常 见结构模式: 一是“延迟”式结构。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紧 张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 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如 《牲畜林》。 二是生活的横断面。将时空浓缩到一个小小的点上,在精 巧的结构中展开漫长的时间和立体的无限空间。如《半张 纸》。 三是按照心理时序而展开的意识流结构。它打破了时间这 一恒常的维度,让人物的意识在超时间的空间里任意往来。 如《墙上的斑点》。
【命题形式】 具体说来,大致包括三种题型:①指认小说对人 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②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 特征,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 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答题要领】 一般可从四方面去把握: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 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 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 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 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第三,小说里的人物 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 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外国小说欣赏专项复习
1.理解叙述角度、人称及其表达效果
【考点梳理】叙述角度及其表达效果
叙述人称及其表达效
果 【考点纠错】混淆叙述视角及其效 果
考点梳理
叙述角度有“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两种。 全知视角大多见于传统小说,叙述者如 上帝一般俯瞰人间,对所发生的故事、 各个人物都了如指掌,有时候还跳到前 台对人物评头论足。如雨果的《一滴眼 泪换一滴水》。全知视角不受时间空间 和人物的限制,方便读者了解故事的来 龙去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从“只言片语”、“一举一动”来认识人物
文学作品塑造人物常常借助于语言、行动、外貌和 心理等描写方法,鉴赏人物形象,一定要抓住最能 体现人物个性特征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内心活动, 深入细致的加以分析。尤其是在篇幅短小的阅读语 段,作品中人物的“只言片语”、“一举一动”、 不易察觉的神情、细微的内心波澜,都是人物思想 性格的具体呈现;对深入鉴赏人物有极为重要的作 用。
场景
场景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场面描写”。它与单 纯的环境描写不同,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 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它是某 一段时间内社会生活的横截面,小说就是由一 个接一个这样的“面”构成的。 场景可分为大场景和小场景。大场景和小场景 的连缀,就像是音乐的高低婉转,使小说显得 曲折有致。 又有公共场景和私人场景之分。把人物放在这 两个场景中交替表现,更能全面立体地揭示故 事的全貌和反映社会的道德风尚。
贴着人物写 揣摩人物的心理
人物
描摹人物的语言与行动 “圆形人物”与“扁平人 物”* 人物在现代小说的退隐*
要点: 1、“贴着人物写”。一是贴着人物的心理写, 直接深入人物内心,写出人物的精神世界。一 是贴着人物言行写,以人物自身的言语和行动 来刻画人物。 2、最常见的心理描写手段是内心独白;梦境 描写和幻觉描写也是一种心理描写手段。梦境 往往是现实无法达到的渴望的折射和反映。 《卖火柴的小女孩》 3、人物的内心世界,不是封闭的,情感、情 绪、念头等,最终都会流露出来。(言语、行 动、神态、细节)
• 《外国小说欣赏》课程教学目标 • 引导学生阅读外国小说,传授给学生关于小说的 一些基本知识,在阅读、领悟的基础上提高学生 的审美水平和知识水平,培养学生高格调的审美 情趣,提升他们的人生境界。 • 高中生尚处于语文能力、写作能力的养成期,有 别于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所以本模块教学的基 本定位为欣赏。高中的小说欣赏与初中较浅层次 的欣赏不同,应该更理论化一些,更深入一些, 既有中国传统的感悟式、评点式,欣赏,也有较 理性的深入分析。
如《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人民,尤其是中世纪 的人民,在社会上就像孩子们在家庭里一样,他们 长久停留在原始的无知状态里,停留在道德与智力 的幼稚阶段,可以用形容儿童的话来形容他们:在 这种年龄是没有怜悯心的。”
有限视角(凡人目光):在有限的视角中,又有 两种情况:(1)叙述者和人物知道的一样多(2) 叙述者知道比人物少(侦探小说中
主题
主题的实现
主题的选择与开掘*
主题观的演变*
1、写不厌的“母题”(生与死/爱与恨/美与 丑) 2、主题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3、以思想为目的的小说。以思想为目的的小 说在表现主题时是自觉的。小说的材料的选择, 是与作者所设定的这些命题有关的。这样的作 品,或给人哲理,或发人深省。 4、以故事为目的的小说。这类小说满足于 讲述精彩的故事,并不追求思想深度。如 《一千零一夜》
北海亭面馆夫妇的14年的等待,终于以母子三人的出现 而画上圆满的句号。14年后的大年夜,母子三人再次来 到北海亭面馆并要了三碗阳春面,给全文一个完美而感人 的结局,最后的久别重逢,让人更能领悟出当时三人要一 碗面时的勇气以及母子三人之后的不懈奋斗。虽然只是普 通的阳春面却寄予了面馆夫妇对母子三人的同情与关切, 文章最后的结局再一次突现了文章的主题。五人14年的 离别之后,二人的等待终于得到了母子三人的出现,相见 相知之后,又是一副感人至深的场面,老板娘的动情之泪, 老板的哽咽之音,客人的欢呼之声,一副副令人欣慰和感 动的画面串联起一段感人的故事,三个难以忘怀的大年夜, 一切的一切都被最后的场面表现的淋漓尽致,一个美满的 结局将是又一段美好的开始,那张没有撤掉的2号桌似乎 每时每刻都在店堂中间讲述一个幸福的故事,暖气旁母子 三人的低声细语仿佛再次萦绕耳边。
4、古典小说中的人物:个性化;现代小说中 的人物:类型化。古典小说中的人物是具体的, 尽管他的性格中蕴涵着人类的普遍特性,但确 实是一个区别于他人的性格鲜明的人。而现代 小说中人物的性格越来越模糊,甚至连人物的 外貌面目都没有,留下的只是“心理的真实”, 这个人物是一群人的缩影,甚至是人类的缩影。 如《沙之书》《骑桶者》。
“较理性的深入分析”的依据
• 小说的八个基本元素(话题) • 叙述、场景、主题、人物、 情节、结构、情感、虚构 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
叙述
• • • •
叙述角度 叙述人称 叙述腔调* 速度控制*
叙述角度
全知视角(上帝俯瞰):在这样的叙事方式中,叙事 人相当于上帝,他对所有线索、发展和结局都了 如指掌,对每个人物的心理、过去和未来都清 请楚楚,甚至还走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进 行道德评价和情感判断。
场景的功能: 1、给“全篇定调。小说开头的场景,基本上能 起到给全篇起”定调“的作用(关键是要写出定 下怎样的调)。相对与以对话开头或是以直接叙 述一个人物或事件开头,这样的进入方式显得更 舒缓、自然。
2、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关键是结合具体的场 景描写用一些双音节词概括出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和气氛。营造氛围,既是用来感染读者的,也是 用来感染作品中的人物的。氛围会影响作品中人 物的行为。场景中所酝酿的情绪也能推进小说的 发展。
小说《一碗阳春面》记叙了三次在大年夜的晚 上,母子三人到北海亭阳春面馆吃面的情景, 多次受到老板和老板娘的款待。从第一次的一 碗,到第三次的三碗中可看出母子三人的相依 为命、互相关心和照顾,从而可以摆脱经济上 的困难。老板娘和老板对他们三母子的怜悯与 同情,也可以看出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情怀。 (主题)
外国小说 欣赏复习
课程标准关于小说的教学目标
• 培养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的兴趣,从优秀的小 说作品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 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 • 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体 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 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 出恰当的评价。 • 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小说的 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 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学写小说评论,力求 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
从“场景”的角度欣赏小说的要点与步骤: 1、结合小说具体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小说 描写了怎样的场景(…的人在…的环境里干… 的事) 2、用一两个双音节词点明这个场景的特点 3、点明场景描写在小说中起到的具体作用。 4、点出这个场景描写与小说主题之间的联系
《一碗阳春面》一开始以母子三人点了一碗面 为场景,大年夜为背景,描写了他们没钱吃面, 后又以他们再一次出现光顾面馆,描写他们努 力奋斗。(场景) “唔…阳春面…一碗…可以吗?”那个女人怯生 生地问,那两个小男孩躲在妈妈的身后,通过对 母子三人语言和动作,表情等场景描写,反映了 母子三人的穷困潦倒和羞耻于进店里买面的感情 色彩。为全文定下一个感情基调,“案桌上早就 准备好的堆成一座座小山似的面条,一堆是一人 份,老板抓起一堆面,继而又加了半堆,一起放 到锅里”反映出面馆夫妇的同情心。
2、从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来发现人物
作者每塑造一个人物,都是把他作为一定社会历史时 期的典型人物来对待的。合理地鉴赏人物形象,便要 注意紧扣环境因素,把人物置于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 中去考察,在把握鲜明的人物个性的同时,看他是否 代表了那个时期很多类型的人物。否则,就不能从中 发现更多的人,就不能领会作品的社会认识价值,这 样的鉴赏评价自然流于肤浅。
情感的魅力 情感的处理
情感
情感是小说的动力* 现代小说:激情过后 *
要点: 1、情感质量是的人的品质的重要指标。一篇 给人留下难以磨灭印象的小说,除了思想的力 量外,情感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小说中情 感的存在,可以使小说跨越阶级、性别、穿越 时间、空间,作用于每一个读者的神经,感受 到情感的魅力。 2、情感使物理意义上的时间在我们心中发生 了变化。作者不仅仅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更 要按照材料的“情感价值”来取舍时间。一秒 钟可以被写得很长很长,因为在心理时间,它 可以成为无限。
4、从作品的整体出发来分析人物
我们评价人物形象,必须从作品的整体出发, 围绕作品的主题进行考察、鉴别、判断、评价, 切不可用部分代替整体,以一叶而障目。人物 具有怎样的个性,为什么会具有这种个性,都 得用主题要素来衡量,人物的只言片语、一举 一动都不可能游离于作品的主题。
从“人物”角度对小说进行赏析的要点
5、小说的忌讳:“主题鲜明”。主题应包孕 于形象中,用事实说话,并不特别彰显出来。 6、主题由具体到抽象。从前的小说关注社会 以及社会与人的关系上,诸如伦理道德,社 会制度等问题。而现代小说开始了终极追问, 比如 时间问题、死亡问题等。
从“主题”角度对小说进行欣赏的要点和步骤: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记叙和描写了怎样 的故事(内容),塑造了怎样的形象。 2、结合上述的内容和形象的特点,表现(揭示、 讽刺、鞭挞、赞美、歌颂等)了怎样的思想 (现象、情感、精神等)
3、简要说说小说主题的价值和意义。
注意:要结合小说,注意主题的多义性,新颖 和创新
示例:
小说讲述了丹柯带领族人穿越黑森林,本是为了让大 家重新找到自由的乐土;但缺乏勇气与耐性的族人却 禁不起长途跋涉的辛苦和大雷雨的考验,他们先是抱 怨,继而指责,最后甚至合围,想弄死势单力薄的丹 柯。丹柯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依然抓开胸膛,高举自己 燃烧的心照亮人们前进的道路,拿个人的生命换取了 族人的幸福和自由.此举表现出丹柯勇于追求自由的理 想主义精神和一心为公的高尚品格.而族人在穿越森林 之后对丹柯的遗忘乃至对其热情的践踏,昭示了丹柯此 举的悲壮性,引起人们应该如何对待英雄的深思.
课程标准关于小说的教学目标
• 朗读小说的精彩片段,品味语言,深入领 会作品内涵,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 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 尝试对感兴趣的古今中外小说进行比较研 究或专题研究。 • 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丰富人生体验,有意 识地积累创作素材,尝试创作小说,相互 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