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社区服务治理模式的探讨(一)

浅谈我国社区服务治理模式的探讨(一)
浅谈我国社区服务治理模式的探讨(一)

浅谈我国社区服务治理模式的探讨(一)

论文关键词:社区治理组织结构制度创新社区服务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及发展,我国的社区建设已经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在新的体制下,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社区服务治理体系,完善系列制度,进而保证社区服务的质量和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社区服务治理模式的建立,有利于理顺社区服务各主体间的责、权、利,从而达到相互协调、共同治理的目的。

一、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发展回顾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确保新生的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发展,有效地提取社会资源,促进经济尽快恢复和社会全面进步,党和政府对旧有的基层社会组织进行彻底颠覆,废除了国民党时期的保甲制度,在城市社会基层组建了形式多样的社区组织模式。1954年12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制定并公布了《城市居委会组织条例》,以法律形式对居委会的性质、任务、组织结构、工作方法、经费等作了具体规定。至1956年,全国各城市都建立了居民委员会,从此这一城市社会基层组织形式正式形成。然而,随着单位制度的强化,城市社区组织的作用与单位组织体系相比便显得越来越微不足道。社区组织(居民委员会)逐渐演变成“拾单位之遗,补单位之缺”的组织。

1986年,民政部提出了开展“社区服务”的要求,在我国首次提出了“社区”这一概念。到20世纪90年代,政府有关部门借鉴国外社区发展的基本理念.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社区建设的思路,随之确定了在若干城市进行试点。2000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23号文件).这也是指导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该文件指出:“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随后,全国范围内的社区建设广泛开展起来,在政府的推动和社区居民的参与下,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由试点进入全面推进阶段。有的学者认为,我国的社区治理模式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政府主导的行政型治理模式、政府推动与社区自治相结合的合作型治理模式和社区主导与政府支持相结合的自治型治理模式。也有学者将这一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街居制——国家行政全能主义治理模式和社区制——合作主义治理模式。

两种观点都反映了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发展趋势:社区治理的主体由政府组织扩展到社区内的自治组织和非政府组织,政府组织通过授权和权力的下放,逐步将其承担的社会职能让渡给社区内的社会组织,社区自治性逐步增强。社区组织将拥有越来越多的权利和责任,政府不再需要包办社区建设中的各项事务。因此,在新的管理体制下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社区管理体系,完善系列制度,进而保证社区服务的质量和资源合理有效利用,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现阶段城市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中美比较分析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由于“单位制”、“街居制”的惯性,城市社区建设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美国目前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社会化社区管理模式,在社区管理中,美国地方政府、社区委员会、非营利组织、社区居民定位合理,职责明确,运作规范有序,成效明显。尽管中美两国社会制度、政府体制和运行机制及历史文化都有很大的差别,但其社会化社区管理模式对我国仍有借鉴意义。

(一)管理部门角色和职能的越位

我国社区工作从总体上看属于“政府主导型”模式。其主要表现为:一是“政社不分”,政府承揽了许多本不该由其承担的职能;二是仍然习惯计划经济时代的做法,将非政府社会组织作为依附于政府的下属单位,直接干预这些组织的工作。

在美国,社区服务主要由社区非营利组织提供。非营利组织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即除

了营利性组织和政府机构以外的一切社会组织,也称非政府组织。社区非营利组织是致力于社会服务和管理的一种组织,是社区服务和管理的具体承担者,与社区居民关系最为密切。非营利组织一般分为董事会、执行总裁和雇员三个层次。董事会主要负责聘用执行总裁,确定组织目标.制定工作方案,监督机构运行;执行总裁负责具体执行董事会确定的工作方案,处理日常事务,拟定项目计划和预算供董事会审查;开发服务项目,筹集项目资金,管理本机构雇员,处理与各级政府和其他社区的关系。雇员是非营利组织中专职工作人员,有一定收人,但含有半志愿服务的性质,职责是协助执行总裁工作,处理日常事务。大量的具体工作是由志愿者承担的。

(二)管理部门角色和职能的缺位

长期以来,社区建设被定位在街居,管理部门未能扮演好自己应有的社会管理者角色。这种角色上的缺位突出地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社区总体性规划不到位。在社区的政策制定、宏观规划、财政资助、组织协调等方面缺乏深人有效的研究,致使社区组织发育不全,整合社会的能力严重不足。二是对非政府组织的培育不到位。有些政府部门习惯于直接包办代替社会事务,认识不到自己的职责是培育社会及其相应的组织要素。三是对自治性组织的指导不到位。管理部门缺乏对社区内各种社会组织政策上的指导和监督,缺乏对这些社会组织开展社会服务的引导和规范。

在社区管理中,美国地方政府和市长责任非常明确。地方政府的职责主要是制定社区发展政策和运作的法规,提供财政支持,监督、考核非营利组织的运行。市长是城市的最高行政首脑,其主要职责是确保市各职能部门与社区委员会合作,提出对各社区委员会拨款建议,审核社区委员会的资金预算及其使用的合理性,负责市各职能部门指派官员参加社区服务顾问团的工作,对社区委员会提出的问题和困难给予帮助。

(三)社会化社区管理程度低

近年来.我国在经济改革过程中,政府、企业都剥离出许多职能转交给社会,大量事务都沉淀到了社区。又由于我国民间组织发育尚不成熟,承担社会事务和服务能力有限,致使社区干部工作负担过重。据统计,目前社区平均承担100余项事务,最高的近200项。另外,社区干部福利待遇非常低,且办公经费不足。调查中发现,全国社区60的干部工资低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工资在300~800元的占48,从而影响了社区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美国社区服务与社区管理主要依赖于志愿者。据统计,50的成年人一周至少参加一次志愿活动,服务内容包括养老、扶幼、助残、济贫、环保、教育、卫生、治安,等等。此举大大降低了社区的管理成本,改善了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另外,在美国有较多的成功企业家关注公益事业,建立公共基金,资助文化教育,捐赠慈善机构。如美国首富比尔·盖茨多次表示只给子女留l,000万美元遗产,其余全部捐献给社会。股票大王巴菲特则多次公开表示,身后不给子女留一分遗产,全部捐献给社会。这些成功企业家的义举,弥补了社区服务中经费的不足,同时对于公众社区志愿服务精神的培育也产生了积极、互动的影响。

浅谈我国社区服务治理模式的探讨(一)

浅谈我国社区服务治理模式的探讨(一) 论文关键词:社区治理组织结构制度创新社区服务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及发展,我国的社区建设已经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在新的体制下,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社区服务治理体系,完善系列制度,进而保证社区服务的质量和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社区服务治理模式的建立,有利于理顺社区服务各主体间的责、权、利,从而达到相互协调、共同治理的目的。 一、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发展回顾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确保新生的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发展,有效地提取社会资源,促进经济尽快恢复和社会全面进步,党和政府对旧有的基层社会组织进行彻底颠覆,废除了国民党时期的保甲制度,在城市社会基层组建了形式多样的社区组织模式。1954年12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制定并公布了《城市居委会组织条例》,以法律形式对居委会的性质、任务、组织结构、工作方法、经费等作了具体规定。至1956年,全国各城市都建立了居民委员会,从此这一城市社会基层组织形式正式形成。然而,随着单位制度的强化,城市社区组织的作用与单位组织体系相比便显得越来越微不足道。社区组织(居民委员会)逐渐演变成“拾单位之遗,补单位之缺”的组织。 1986年,民政部提出了开展“社区服务”的要求,在我国首次提出了“社区”这一概念。到20世纪90年代,政府有关部门借鉴国外社区发展的基本理念.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社区建设的思路,随之确定了在若干城市进行试点。2000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23号文件).这也是指导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该文件指出:“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随后,全国范围内的社区建设广泛开展起来,在政府的推动和社区居民的参与下,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由试点进入全面推进阶段。有的学者认为,我国的社区治理模式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政府主导的行政型治理模式、政府推动与社区自治相结合的合作型治理模式和社区主导与政府支持相结合的自治型治理模式。也有学者将这一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街居制——国家行政全能主义治理模式和社区制——合作主义治理模式。 两种观点都反映了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发展趋势:社区治理的主体由政府组织扩展到社区内的自治组织和非政府组织,政府组织通过授权和权力的下放,逐步将其承担的社会职能让渡给社区内的社会组织,社区自治性逐步增强。社区组织将拥有越来越多的权利和责任,政府不再需要包办社区建设中的各项事务。因此,在新的管理体制下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社区管理体系,完善系列制度,进而保证社区服务的质量和资源合理有效利用,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现阶段城市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中美比较分析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由于“单位制”、“街居制”的惯性,城市社区建设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美国目前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社会化社区管理模式,在社区管理中,美国地方政府、社区委员会、非营利组织、社区居民定位合理,职责明确,运作规范有序,成效明显。尽管中美两国社会制度、政府体制和运行机制及历史文化都有很大的差别,但其社会化社区管理模式对我国仍有借鉴意义。 (一)管理部门角色和职能的越位 我国社区工作从总体上看属于“政府主导型”模式。其主要表现为:一是“政社不分”,政府承揽了许多本不该由其承担的职能;二是仍然习惯计划经济时代的做法,将非政府社会组织作为依附于政府的下属单位,直接干预这些组织的工作。 在美国,社区服务主要由社区非营利组织提供。非营利组织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即除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许...(1)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绪论 我国城市社区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由大多数从事非农业劳动的人口组成的,具有特定生活方式和成员归属感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共同体。1986年国家民政部首次引入“社区”概念,提出在城市中开展社区服务工作。之后的二十几年里,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社区服务硬件不断健全;社区工作人员素质日益提高;社区法律法规逐步完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现状依然不容乐观,不能够满足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针对这个问题我国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强治理。 —、我国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社区居民对城市社区缺乏认同感 社区居民对社区居民委员会缺少认同,既不了解社区情况,也不关心社区公共事务,更别提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部门居民对社区的了解仅仅是办低保、开证明时有个社区居委会。而社区居民委员会作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长期以来主要以行政化方法提供管理与服务。社区居民缺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渠道,参与意识薄弱,很难对社区形成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社区服务内容和形式单一

2 健全的社区服务体系,其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既要发挥社区居委会的作用,同时也不 可忽略社区专业服务组织、社区志愿者组织、社区中介组织的作用。现阶段,我国社区服务主体主要还是社区居民委员会,而且提供的也仅仅是一些简单活需求基本上无法满足。 (三)社区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社区工作人员的素质高低决定了社区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的高低。我国从事社区管理工作的人员大多没有经过社会工作的专门培训, 也缺乏专业知识和管理技能, 工作方法也比较单一 ﹙四)的行政上的服务,例如开证明、开准生证、办理低保等,而对于居民日常的文化生)社区管理体制的不完善 虽然这些年,我国加强了社区方面的立法工作,相继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但在实践中,社区管理活动仍旧主要依靠行政命令, 缺乏充足的法律依据。从社区居委会的建立到社区每一项工作的进行无不是以行政命令为主导,难觅法律法规发挥作用的踪影。法律法规的内容常常成为居委会墙上挂的文字和图表,或者是压在抽屉里的文件。而且,社区管理工作经常要与其他政府行政部门工作配合或衔接, 却常常职责划分不清。缺乏公众参与机制。 (五)社区的组织结构设置不科学 旧经济体制下,城市基层社区的组织构架由相互联系的区、街、居三级组织构成。其中区政府是我国城市的基层政权机关,街道办事处是区政府的派出机构,居民委员会是街道办事处指导下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这种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前期的组织体制是我国城市基层社区组织建设的一大创举。然而,这种组织结构具有明显的不科学性。 (六)社区管理制度不规范

社区服务群众工作经验交流

社区服务群众工作经验交流 社区服务群众工作经验交流 **区各街道社区从实际情况出发,坚持以“五化”为推手,进一步 提升社区服务群众工作水平。 筑牢党群“连心桥”,构建组织网络化。按照“哪里有群众哪里就 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的要求,加强社区服务 体系网络建设。各街道社区在党员人数达到3名及以上的楼院设立 党小组。各党小组通过对每个党员的联系方法、家庭详细地址等基 本信息进行登记,主动与党员联络沟通,交换信息,保证了在辖区 所有党员都能按时参加社区党组织活动,促进了社区党群关系、干 群关系的和谐,增强了社区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如:北京路 街道插旗山社区党支部以居、组、楼、户建成四级网络,以社区在 职党员、无职党员、亮出身份的流动党员为网络结点,形成了覆盖 全社区的教育实践活动宣传网络宣传网络,为民办实事、做好事的 党员先锋网络,收集、反馈群众意见和呼声的信息网络,辖区突发 事件迅速反应的应急网络。 提振干部“培养园”,促进队伍规范化。一是优化社区干部队伍。各街道党工委以第七届村(社区)换届为契机,通过开展“两推一选”和面向社会公开招考社区工作者等方式,选好配强社区党组织班子,把一批政治素质高、工作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的干部选拔到社区 干部队伍中来,优化了社区干部队伍结构。同时,充分利用区委党 校阵地每年对社区书记、主任和党建工作者进行培训,不断提升社 区党建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目前,全区共举办了新任社区书记、主任和党建工作者培训班20期,550名社区干部参加了学习培训。二是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各街道党工委通过开展“温暖**”、“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等主题实践活动,让社区干部到群众中去接访、走访、家访,深入了解群众疾苦和倾听群众呼声,变群众上门办事 为干部下社区服务,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促进社会和谐, 赢得了基层群众的一致好评。去年以来,**区各社区党组织充分利

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比较及中国的实践

科技管理 84 2015年63期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比较及中国的实践 郑曼丽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 650092 摘要: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选择关系到城市的建设与发展,社区是基层自治的主要单位之一,为了提高基层自治的水平,我国应当根据现实国情选择合适的模式对城市社区予以治理。文中将对现阶段存在的各种城市社区治理模式进行比较,并对其在中国实践的情况予以分析。 关键词: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比较;中国实践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780(2015)63-0084-01 社区是社会共同体,社区治理即指对该社区地域内的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活动,社区内部的各主体可以以自身的资源为依托而发生相互作用。社区自治是我国基层民主自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当对社区治理工作予以足够的关注与重视。社会各个方面快速发展,社区治理工作也应当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自身的模式,使之能够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1 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比较 对西方社区治理模式的分析与比较能够为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选择提供借鉴。 1.1 自治型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一般会选择以自治型模式进行社区管理,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都相对成熟,社会工作也呈现出了专业化的发展趋势,自治型治理模式的特点在于组织机构齐全,权责划分清晰。社区以某一地域为活动区域,其地理界线明确,社区治理即是对基层单位的管理,为了保证管理的全面性与有效性,自治型社区在其机构内部设置了社区服务顾问、社区董事局、社区委员会等组织。欧美、澳洲等地区的城市社区大多采用了这一模式进行管理,在管理的过程中各城市还会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对应的宪章或法规,从法律层面上对社区治理活动予以规范。例如美国,其城市社区有权自主决定自身的特色,社区对土地的利用需经过社区成员的同意。另外,欧美等国家还会让非营利性的非政府组织参与到社区治理活动中,社区提供的各项服务都由这些组织进行操作与实施,它们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 1.2 行政主导型 发展中国家大多会选择以这种模式开展社区治理工作,在社区治理中需依靠政府的力量完成各项工作,政府部门中会专门设立某一部门对社区工作进行管理,政府对社区的控制力与影响力不容忽视。我国哈尔滨是南岗区就采取了这一模式进行治理,南岗区社区治理体系包括居委会、街道、区三级,它们共同对社区事务进行管理,在区级管理中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为整个社区治理中的领导机构,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与指导中心,负责对社区工作进行协调、监督与服务。 1.3 混合型 混合型治理模式即政府部门与社区代表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政府部分负责对社区工作进行指导与规划,并为社区各项工作的展开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其管理属于间接管理,管理强度较弱;而社区组织则负责具体的服务与治理,其管理是直接的,总的来说,社区主要治理模式还是自治。日本与以色列等国家的城市均采取这一模式进行治理,以日本为例,日本社区自治组织称为町内会,它既是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又是政府协助组织,与中国的居委会相比,町内会的行政色彩较弱,其职能主要在于平等协商,组织内部将总会作为最高决策机关,町内会内部有自身的规程,其各项活动经费来源包括会费与社会募款等,会内成员以户为单位,任何人都不可以个人名义参与。相邻的多个内町会可形成联合会,政府与联合会之间存在相互协作的关系,基层政府对其工作予以监督与指导,町内会自主管理社区内部事务。 2 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在中国的实践 我国在实践过程中应当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模式对城市社区工作进行治理。对我国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多方面发展的综合情况进行分析,我国应当转变社区治理模式,以多种形式对社区工作进行管理。 2.1 促进治理主体的多元化 我国传统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为单一的政府治理,行政控制强度较大,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民主政治的建设与发展,因此在模式调整当中我国应当推动治理主体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即除了政府外,还应当将社区组织、居民、辖区单位以及非营利性组织等纳入到治理团队中,实现治理工作的民主化发展。在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当积极推动非营利性组织的参与,这些组织能够为社区治理活动的展开提供必要的支持,它是社区与政府加强联系的纽带,在治理活动中非营利性组织能够为社区提供直接性的服务,同时它在与政府进行协调与沟通的过程中,非营利性组织可以获得政府在政策或资金方面的支持。多方的参与与协作能够推动社区管理的民主化、自治化程度的提升。 2.2 创新社区互动运作模式 传统模式中,社区治理工作的运作模式是自上而下的,社区各项活动的展开都需听从政府部门的安排,其他组织缺乏自主性,因此各项工作的展开缺乏动力与活力,其他成员的参与度不高。为了使社区能够得到有效的管理,应当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加强各方之间的互动,建立起新型的互动运作模式,使原有的纵向管理网络可以变为横向网络,社区组织、居民、辖区单位以及非营利性组织等都可以参与到社区事务的管理、策划与规划上,另外可以组织社区居民自发的建设社团,如广场舞社团等,丰富社区内部结构,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使之能够主动参与到社区的管理与建设当中。 2.3 推动制度管理上的创新 制度是各项事务落实的必要保障,为了提高社区管理的规范性与合理性,应当对管理制度进行创新,保证社区各项工作能够在遵法守德的基础上展开。首先,参与社区管理的各个主体,应当共同制定管理目标,形成良好的伙伴关系、协商关系与合作关系,共同参与到社区事务的管理当中;其次,权力划分要适当,应当具有合理性,根据主体性质的不同应赋予主体不同程度的管理权、监督权、决策权与执行权,例如政府的管理权应当适当削弱,而其监督权则应当适当增强;最后,各主体间的合作应当以自愿、平等为基础,利用网络对各方关系进行协调,转变治理理念与治理机制。 3 结语 综合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我国应当对社区治理模式进行调整,首先应当丰富管理主体,其次应当创新协调运作模式,最后应当创新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黎智洪.从管理到治理: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转型研究 [D].重庆:西南大学,2014. [2]程美.两岸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比较与启示[J].台湾研究,2014(06).

对我国社区服务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摘要 社区服务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产物,也是改革开放中发展起来的新兴服务业,社区服务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加速时期,社区服务业发展空间巨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的地位和作用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正处在转型时期,人口老龄化、失业等一系列问题使拓展社区服务发展成为必然。文章对社区服务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展开了分析,并探讨了城市社区服务发展的趋势及对策。 关键词社区服务;发展现状;趋势

Abstract The community service is the outcome of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and a new kind of the third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developmental level of the community servic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ark of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cess. At present, our nation is in the transitional slage, and the community service has large space for development. With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society and the imp 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the 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the community has gain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he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problems concerned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ty service and explore its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ty service and explore its development tendency and solutions. Key words: the community service;the service sector;tendency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_现状及存在问题 前言 社区卫生服务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根据对世界卫生状况和有关社会经济问题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系统分析后提出的一个预示全球卫生服务发展方向的全新概念。国内外实践证明,社区卫生服务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满足居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的最佳方式,在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快捷、优质、价廉、连续、综合的卫生服务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随着我国卫生改革的深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和不断完善,将为在我国实施以社区为基础的预防保健服务创造良好的政策和组织环境;而开展预防保健服务又是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六大功能”的关键。积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建立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对促进基本卫生保健制度的建设,适应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的改变,促进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具有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是适应我国国情、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卫生服务体系的根本途径,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1社区与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及意义 1.1社区的概念 “社区”一词,最早来源于拉丁语,意思是共同的东西和亲密的伙伴关系。20世纪30年代以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为首的燕京大学学生,率先将Community译为中文的“社区”,其给社区下的定义是“若干社会群体(家庭、氏族)或社会组织(机关、体)聚居在某一地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此后,这个译名在中国社会学界被一直沿用下来,逐步成为了社会

学的一个专业概念。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社区是宏观社会的缩影(微观“社会”),包含了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其构成的要素有以下五个:第一、有聚居的一群人;第二、有一定的地域;第三、有一定的生活服务设施,以满足居民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第四、居民群之间发生种种社会关系;第五、为谋求规章制度的具体落实,产生各种社会群体和机构。在我国,城市社区一般是指街道;农村社区一般指乡镇。 1.2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及意义 社区卫生服务(Community Health Services)是指无性别、无疾病差别的向社区人群提供连续、综合和协调的第一级接触卫生服务。卫生部等十部委在《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功能等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是一种能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发展的新型服务模式,在提供第一级接触的服务项目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地位,被国际社会公认为实施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战略。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可以适应人口老龄化、疾病谱的改 变,带动和促进医疗保险制度,药品生产流通体制和医疗救助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与发展。其不仅是满足居民基本卫生保健需求最方便、最有效的一种方式;是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获得基本健康保障,实现卫生服务可及性与公平

“走进基层,服务群众”各项制度

党组织服务党员、党员服务群众长效机制 注重搭建平台,促进作用发挥,坚持在“两新”组织和党员中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党员志愿者服务群众机制): 1、社区150多名阳光志愿者与社区“纯老人”结对,并为老人们送去 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照料。 2、东方医院党员志愿者为社区居民提供医疗咨询。 3、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党员志愿者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的法律知识 4、心理咨询专家为社区居民抚慰心灵,排忧解惑 5、社区学校洋泾—菊园实验学校和东昌中学党员教师为社区困难家 庭学生进行教学辅导和中、考高填报志愿的咨询服务 6、组织“两新”组织党员进行地铁志愿者服务和“3.15”大型学雷锋 服务 7、创建“阳光帮困”服务品牌,为“两新”组织与居民区困难家庭 学生牵线搭桥,对学生进行生活上的关系和经济上的资助。 注重党内关怀,提升服务水平(党内关爱制度): 1、关注“两新”、流动党员的现实需求。举办各种维护合法权益、业务技能培训等方面的讲座,促进素质、品质的全面提高。 2、阳光驿站定期走访在外留学、生病在家、怀孕生产等党员家庭,使他们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阳光驿站主动为流动党员提供就业信息、推荐就业,帮助党员解决工作难、子女入学、生病就医、等实际问题。

3、关心生活困难流动党员。阳光驿站不仅在重大节日前后定期开展走访慰问困难家庭党员,而且在党员遇到较大困难和问题时,及时走访慰问,充分体现党组织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 党员联系群众机制 1、“人大代表”接待日制度 2、“首问责任制”,接待党员群众关于社区事务以及党员组织关系接转咨询,确保流动党员有归宿,为党员群众排忧解难 3、“两新”党组织党员联系群众制度:一是建立党员干部联系点制度。党组织党员领导要深入基层,走访联系群众,与群众面对面,真心诚意地倾听群众呼声和意见、建议;切实了解和掌握群众的思想状况和实际问题,及时研究,及时解决。三是建立定期向群众通报制度。凡是涉及重大决策、重要决定,党的建设、党的工作以及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都要及时向群众通报。对通报的内容,要通过召开群众座谈会、采取个别访问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党外群众的意见,接受群众的评价和监督。三是建立健全监督约束和激励评价机制。在群众帮助下开展党性分析和党员民主评议,并将群众的评议意见作为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考核评优的重要依据之一。

社区医疗管理与服务模式的分析

社区医疗管理与服务模式的分析 社区医疗管理与服务模式的分析 摘要: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社区医疗机构管理与服务必须跟上时代发展。本文对社区医疗机构与服务模式的改革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社区医疗机构社区居民档案社区居民医保 社区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群众基础机构。最初由德国学者提出,我国学者从英文意译而来。社区医疗服务在国外开展已经有半个世纪,我国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1]。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城市已与上世纪相比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从而成为市民。这样原来的社区也有了发展壮大,管理的人员也相对加大,就医人员逐渐增多。为了更好的管理社区的医疗,掌握社区居民的健康,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社区医疗管理急需改革。 一、社区医疗机构的建设与服务 目前我国政府对社区医疗机构经费投入不足,社区医疗服务能力差,社区医疗价格不完善。社区医疗服务人员总体素质较差,知识陈旧,技能不够熟练[2]。因此急需改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物质条件?环境条件?强化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建设社区服务机构的文化建设,使社区服务人员的服务理念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指南。建立民主化、人性化的规章制度,进一步地鼓励与调动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建设社区理疗机构的精神文化建设,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文化素养[1]。建立定期的专业培训制度,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建设定期著名医生服务日,定期的著名医生坐诊社区,为社区民众提供医疗服务。建设定期开展居民健康医学知识讲座,丰富社区居民的医学知识。开展定期普查,及时发现社区居民身体健康状况。 通过社区医疗机构改革与建设,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温馨的就医环境。 二、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建设与服务

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

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比较与分析 治理是研究社会关系的新理念,强调通过合作、协商的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弥补国家和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不足或失效之处。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单位人”逐渐转变为“社会人”,社会中出现了自由流动的资源和自由活动的空间,一批社会中介组织、民间团体应运而生,导致原有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单位体制和街居体制相继失效或失灵。将治理理论应用于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的重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探讨了社区治理的概念、内涵和特征,介绍了我国社区建设中出现的三种典型的治理模式,分析了它们的共同特征、各自特色、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提出了我国社区治理的最终方向和阶段性过程目标。 “治理”一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世界政治、经济及社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主要目的是为了弥补国家和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不足或失效之处。在最具权威的全球治理委员会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或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这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它有四个特征: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1]。与此巧合的是,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启动了社区建设的步伐,主要的背景是在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政府不能再象计划经济体制下完全靠行政权力垄断所有的资源,社会上已经出现了大量的自由流动资源和自由活动空间[2],个人从单位体制中解放了出来,而原有的主要管理“社会闲散人员”的街道和居委会体制在新形势、新问题面前出现了很多不适应症状,与此同时,社区中也逐渐产生了一些社会中介组织、民间团体等,居民也越来越重视自己所居住的社区,开始参与一些社区公共事务。将“治理”概念应用于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对我国社区的长远发展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社区治理的基本理念 社区是指一定数量居民组成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社区治理就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由政府与社区自治组织、非营利非政府组织、辖区单位以及社区居民共同管理社区公共事务、推进社区持续发展的活动。与我国过去的基层社会管理相比,社区治理的特征在于: 1、就主体而言,由单一化转变为多元化。我国过去在对基层社会的管理中,管理主体单一化,只能是政府。而在社区治理中,主体的多元化是必然要求,除了国家(政府)主体之外,还有居民、社区自治组织、非营利非政府组织、辖区单位等。因此,社区的公共事务需要多元主体的参与和决策,政府与社区之间要形成积极而有成效的合作信任关系,以善治(即良好的治理,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3]为目标,达至社区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2、就过程而言,从强调行政控制到强调居民参与。我国过去的基层社会管理,不论是单位体制,还是街居体制,行政功能都非常突出,命令式的上下级科层色彩浓厚。政府与单位之间、单位与职工之间都是服从与被服从的行政命令关系。市区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也都按照行政命令模式运行。而社区治理则强调居民参与,要求社区发展的各项规划、社区建设的实施以及社区事务的处理等都必须体现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与居民的要求相适应。居民不再依附于单位或街居组织,更不受它们的庇护,而是彼此形成平等互惠的关系。 3、就结构而言,由垂直科层结构转变为横向网络互动结构。我国过去的街居体制结构是从上级政府到街道办事处到居委会再到居民,单位体制结构是从上级单位到下级单位再到居民,只有垂直的关系,没有横向的联系。而在社区治理结构中,社区主体多元化,街道与居委会之间、居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由单向运行转变为双向互动;大量社区中介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在居民和政府之间又是一道沟通和联系的桥梁,从而将社区中行政力量、自治力量和社会力量构筑成横向的网状结构[4]。 二、社区治理的实践模式

创新社区管理模式的基本思路

创新社区管理模式的基本思路 社区是整个社会的窗口和缩影,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和抓手。社区管理模式,一般是指社区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突出特点和经验。加强社区管理创新,形成富有特点的社区管理模式,对于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样化需要,壮大基层力量,夯实基层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围绕增强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积极推进社区内部组织结构创新。当前,影响和制约社区管理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仍然是社区居委会与街道职责不明,政社不分,导致在行政事务上错位,自治功能上的缺位。为破解这些难题,北京市在社区原有组织结构的基础上增设服务站,专事居委会在组织群众自治过程中剥离出来的行政事务,成为政府加强基层社会管理的依托和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的场所。同时,居委会复原自治职能,发挥了解居民需求、提供便民服务方面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协助社区服务站提供社区公共服务,这样就形成了以党组织为领导核心和以居委会为自治服务体系、以服务站为公共服务体系的“三驾马车”式的新型社区治理结构,三者互相配合、相互支持,共同推进基层社区协调运转。 围绕社区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积极推进社区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是完善社区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社区工作者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专业的不职业,职业的不专业,难以承担复杂的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应加快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者的录用、考评、培训和使用等各项制度,落实各项社会保障措施,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围绕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资金经费保障机制创新。将社区服务配套设施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对符合固定资产投资支持范围的项目,应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吸引社会力量兴办社区基础设施,在社区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 围绕培育壮大社区参与主体,积极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管理创新。社区社会组织如老年人协会、志愿者协会、舞蹈协会等这些非政府和非营利性组织,在丰富社区生活、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由于管理不善,地位不合法,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应借鉴北京市“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经验,将性质相同、业务相近的社会组织联合起来,改革设立审批程序,实行“一站式”审批,引导鼓励其健康发展。围绕社区管理健康运行,积极理顺居委会与各参与主体的关系。推行社区服务站与居委会分设,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和服务半径,推行一个服务站对应多个居委会,开办“一门式”服务窗口,方便服务居民。推进居委会与物业管理公司的对应,在设立居委会时,不必拘泥于小区户数的多少,尽量单独设立居委会。推进居委会与业主委员会的整合,在“居站分设”情况下,二者范围重合起来,将会实现两种居民自治力量的联合,成为基层民主新的增长点。

我国城市社区服务的现状

我国城市社区服务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论文摘要: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管理和发展的中心任务,也是衡量社区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地域社会共同体的社区,其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并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与社会生活的价值。我国城市目前仍然处在“亚社区”向现代社区的过渡阶段,因而社区服务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格局,都具有过渡期的特征,这就造成了社区服务管理职能权限不明确、服务人员素质不高、社区建设资金匮乏等问题。我们应针对市场经济形势下社区服务存在的问题采取对策,推动社区服务事业的良性发展。 社区的基本含义是一定地域内有归属感的人们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实体,也可以说,就是一定区域内的初级社会。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在1887年出版的《社区与社会》一书中首先提出了社区概念,正式创立了社区理论。此后,社区成为了社会学的一个基本概念,社区问题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20世纪50年代,联合国为了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发展,推动社区发展运动,不仅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在推行社区发展中也受益匪浅。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全体国民的基本素质、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而作为地域社会共同体的社区,其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并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与社会生活的价值。但由于我国城市目前仍然处在“亚社区”向现代社区的过渡阶段,因而无论是社区服务的理论体系还是实践格局,都具有过渡期的特征。也正是这种过渡期的

特征,造成了一些事关全局发展的问题。高度重视和研究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无疑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社区服务事业。 一、我国城市社区服务发展历史回顾 (一)恢复和启动期 1987年7月,民政部在大连市召开的民政工作现场座谈会上,正式提出了开展社区服务的设想,并指出社区服务就是“在政府的领导下,发动和组织社区内的成员开展互助性社会服务活动,就地解决本社区的社会问题”。 同年9月,民政部又在湖北省武汉市主办了一次全国性的社区服务工作座谈会,再次就社区服务的性质、目的与功能作了定位,即“在社区内为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提供的各种社会福利与社会服务,它的目的就在于调解人际关系,缓解社会矛盾,创造一个和谐、良好的社会环境”。这以后,民政部还举办了两期社区服务专题培训班。在民政部的倡导下,新时期大陆的社区服务开始恢复和启动。一些地方政府开始将社区服务作为深化城市社会福利事业改革的重大措施来实施,作为推动民政工作的重要任务来落实,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项目来建设。到1992年,全国已有70%的街道开展了社区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民政部对社区服务的内容及功能的认识有着明显的缺陷。例如,大连会议将社区服务定位于“社区内成员开展互助性的社会服务活动”,而事实上互助性服务仅仅是整个社区服务很小的一个部分。又如,武汉会议将“各种社会福利与社会服务”并列为社区服务的内容,容易造成将社会服务视为异于社会福利性服务的误解,

我国目前社区服务的现状及发展愿望

我国目前社区服务的现状及发展展望 随着国内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计划经济背景下的“单位制”已经被打破,社会保障的载体则从单位过渡到了一个个微型的社区。近15年来,经过民政部的大力倡导,以及各地方的积极实践,“社区服务”已被证明为一种比较切实可行的保障方式。 在我国,“社区服务”已经走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适应了政府转变职能、企业转变经营机制的需要,在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改善城市环境、安置下岗职工、稳定社会等诸多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 一、我国社区服务所取得的成果 1 、许多社区已经从起步阶段的提供单项服务扩展成了最近几年的提供系列化服务。从服务对象看,有老年人服务、小学生服务、优抚对象服务、残疾人服务等;从服务的内容看,有精神卫生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家政服务、生活救济服务等;从服务形式上看,有邻里互助、协同包户服务、热线电话服务等。 2、兴建了一大批社区服务网点和社区服务设施。我国已有许多城市在城区、街道、居委会三个层面分别建立了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和各种专项的社区服务设施。 3、社区服务队伍的来源不断丰富,数量不断增多,专业程度不断提高,形成了一支庞大的社区服务大军。据调查显示,截至2005年底,我国现有社区服务从业人员已达到357..8万,社区志愿者组织约75000个,社区人数更是达到了1600多万人。 4、我国在社区服务建设中,已经探索出了“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改革之路。十多年来,社区服务资金并不依赖国家财政拨款,强调社区政府、集体和个人共同负担,而是强调面向特殊困难群体的福利服务和面向全体居民的便利便民服务相结合,广泛发动社区居民和辖区提供无偿、低偿和有偿服务。 二、我国社区服务所面临的挑战及存在的问题 1、对社区服务的理解肤浅,以至于观念滞后。居民的社区意识不强,只认为居委会只是“收户口本,抓计划生育,管卫生治安”的工具,因此,参与度不高,整体合力不强。同时,一些地方政府领导和民政部门同志受旧思想观念的束缚以及对社区服务认识的滞后是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思想滞后造成了在实际的工作中对发展社区服务的重视不够,投入不多,力度不大,政策措施等方面得不到很好的落实。 2、社区服务体制不全,缺乏整体的规划性。从社区服务的实践来看,各地政府十分重视,各种服务也开展得比较顺利,不过仍有不少地方社区服务的发展方向、规模、速度还缺乏宏观的把握,尚未将社区服务完全纳入到本地区的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 3、社区服务的经费不足。我国社区的经费是由政府资助、居委会自筹,当地社会福利募捐自留福利基金和社区服务的有偿服务收入。当从实践情况来看,中央和地方对社区服务的收入微乎其微,政府对福利保障和福利服务的资源分配不足。 4、社区资源整合不利。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实行,社区内单位已经形成一套相对比较完整的服务资源,主要用于自己单位内部使用。虽然随着管理体制的转移,一部分资源和职能已经归属社会,但是长期形成的思维惯性决定这种归属是一种不完全的归属。

街道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精)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作用努力推进街道党建工作整体升位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明确要求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不可割裂的有机整体, 是关于新的历史条件下基层党组织发挥职能作用的新概括和新定位。其中“服务群众” 是根本, 是党的性质和实践党的宗旨的集中体现。能不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是衡量基层党组织是否具有先进性的根本标尺。“服务群众”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内在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题中应有之义。 我街现有居民 **户, **人,社区 *个,共有党员 ***名。一直以来街道党工委从实际出发,以党建工作为统领,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树立服务大局意识,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为街道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模范作用。几年来我们在市、区党委统一部署下,街道及社区开展了一系列的的活动,如“一创两争”打造三支队伍活动,党员积分卡活动,第三批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等等,以服务群众、教育群众为理念,努力推进街道党建工作整体升位。 一、坚持以人为本, 始终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是党在执政理念上的创新, 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全心全意 为人民服务宗旨,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集中体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根本宗旨的时代特征。我街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充分发挥服务群众的作用, 把人民群众放在首位, 时刻摆正自己和人民群众的关系, 党政一把手经常带领工作人员深入到群众中去, 了解居民关注的问题,解决居民的困难事情,其实为老百姓做实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坚持与时俱进,切实改进服务群众工作的方式和内容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建设服务型政府已经成为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 基层群众自治实践的不断推进和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使基层党组织的组织方式、领导方式、工作

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和典型经验-mca

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 试点经验和典型案例汇编 《民政部财政部关于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民函〔2016〕200 号)规定: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试点,前两三年重点针对发展短板,采取有效促进措施,形成综合服务能力,后两三年重点完善政策措施,推广成功试点经验,形成规模,扩大服务覆盖面。为落实上述规定,汇总分析90个试点地区以及其他地区上报的240个经验材料,基于实地调研和专家评估,汇编了7方面的试点经验,供全国第四批、第五批改革试点地区以及其他各地在发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中参考借鉴。 经验之一:多措并举,增加服务设施供给 部分试点地区采取新建、改造、整合资源等方式,增加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供给。一是分区分级规划设置养老服务设施,民政部门参与规划、验收、移交和管理,保证设施落地到位。二是整合利用社区各类闲置资源,优先用于改造建设居家和社区养老设施。三是推动在社区设立嵌入式养老机构,鼓励养老机构向周边社区提供服务,推动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一体化发展。

案例一:规划先行,明确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要求。 浙江省杭州市注重规划引领,推动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一是先后出台并修订《杭州市养老设施布点规划》《杭州市居家养老服务用房配建规范》及老年人照顾服务文件,明确新建住宅项目和已建居住(小)区按规定配置居家养老服务用房。二是设施建设分层分类。街道级居家养老设施按“重综合、强辐射”的枢纽作用,重点解决老年人日托、中短期全托以及喘息服务需求;社区级居家养老设施则按“重特色、强覆盖”的要求,推进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兼具日间照料和全托服务功能,包括生活服务、康复护理服务、托养服务、家庭支持服务、社会工作和心理疏导服务等六大功能。 案例二:整合利用闲置资源,改造成为养老服务设施。 江苏省南京市在社区层面实现基层养老服务设施整合,提出“两无偿一优先”发展养老设施:社区40%以上用房“无偿”用于养老服务,公建配套的养老服务设施“无偿”提供给非营利性社会养老机构运营,明确提出“行政事业单位的闲置用房优先用于养老设施”。各街道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均设养老服务专区,开展助餐、助浴等服务,在全市打造15分钟“为老服务便民圈”。 山东省济南市针对新建小区配套养老服务设施落实难、主城区老城区养老服务设施落地难等问题,突出政府主导作用,在做好规划基础上,多措并举加以解决。一是着力解决新建小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问题。市国有土地招拍挂领导小

加强社区治理能力建设行动计划.方案

完善社区治理体系 加强社区治理能力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为贯彻市全面深化改革决定,落实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创建要求,充分发挥地区在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提升地区社区治理水平和服务创新能力,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重要意义 社区治理是在居民自治的基础上,由政府、社区组织、其他 社会组织、社区单位、居民,合作供给社区公共产品,共同解决 社区公共事务,携手优化社区公共秩序,推进社区持续发展的过程。完善社区治理体系、加强社区治理能力建设,是培育创新社 会治理基层样本的重大举措,是激发社会活力、引导社会参与、 创新社会治理的有效载体,是实现“让身边的人幸福起来”愿景 的重要抓手。各科室要站在推动地区科学发展、促进地区和谐的 高度,充分认识完善社区治理体系、加强社区治理能力建设的重 要意义,当作加强和创新本科室工作的重要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要求,加强党委领导,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政社互动机制,稳妥推进社区事务准入

和政府服务事项转移,推动自治事务、政务服务和社会服务分开,扎实推进社区治理体系优化再造、社会活力有效激发、社会力量有机整合和社区治理能力提档升级,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二)基本原则。完善社区治理体系,加强社区治理能力建设,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充分发挥工委、办事处领导和主 导作用的同时,注重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的作用,逐步剥离 不宜于政府直接提供的服务管理事务,广泛调动社会组织、企业 和居民共同参与,进一步完善社区治理体系。 2、整合力量,协调联动。在创新体制机制的基础上,大力 引进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全面推进政社合作、上下互联、横 向互动,实现力量整合、工作整合和资源整合。 3、突出重点,兼顾全面。以增强社区治理合力为目标,以 改善民生为导向,重点推进社会动员、社会参与、社工人才、社 区治理等方面机制创新,提高地区社区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切 实兼顾各方利益诉求,正确处理政府、社会组织、基层自治与人 民群众之间的关系。 三、总体目标 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围绕 一个核心、完善五个体系、优化一个结构、形成一个格局、探索 一种模式”为抓手,以深化政社分开、社社合作、“四社”联动 和居民自治为基础,推动实现社区治理的实现“四个转变”,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