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的一滴教案

合集下载

《神的一滴》教案

《神的一滴》教案

《神的一滴》教案10神的一滴一、导入1845年7月4日的清晨,一位美国青年来到了距离自己生活地康科德镇两英里远的瓦尔登湖居住,一住就是两年多。

28岁正是一个风华正茂、血气方刚的年纪,而梭罗却形单影只,拿了一柄斧头,亲手建造一个小木屋住了下来。

这不是度假旅行,也没有外来的经济援助,他种地、钓鱼、每天辛勤地劳作,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记录他那段生活的文章——《神的一滴》。

“一滴”指的是什么?(瓦尔登湖)为什么又要称他它为“神的一滴”?翻开课本学习 88二、文本研读1、走进作者笔下的瓦尔登湖,(1)找出描写瓦尔登湖景色的语段。

教师朗读(2)概括瓦尔登湖的特点解读第一段美丽、丰富、充满灵性板书解读第二段上半部分神秘、宁静、清澈(这种美是与生俱来的,我们可称它为什么美)——自然风光之美2、在这样美丽、幽静的瓦尔登湖,作者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一位学生朗读描写作者湖边生活的语段解读第二段中间部分——荡舟湖上悠闲、安适(作者是怎么描写他的生活的,朗读,写作者对于瓦尔登湖美的感受。

作者使用了哪些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为什么要用这些词语?理解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情感?明确:“慵懒”“偷闲”“虚掷”“挥霍” 对瓦尔登湖的感情通过贬词褒用,实际表达的是作者尽情地享受这种美、感受这种美,作者体味到了这种与,这种富有是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可以挥霍但不会觉得虚空的富有。

)3、学生齐读以上部分《瓦尔登湖》让我们记住了这位美国作家梭罗,那么是谁把它从遥远的大洋彼岸带来的呢?它的译者是谁?徐迟(南浔人)《瓦尔登湖》是本静静的书,极静极静的书,并不是热热闹闹的书。

它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

它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

如果你的心没有安静下来,恐怕你很难进入到这本书里去。

我要告诉你的是,在你的心静下来以后,你就会思考一些什么。

在你思考一些什么问题时,你才有可能和这位享利·戴维·梭罗先生一起,思考一下自己,更思考一下更高的原则。

《神的一滴》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

《神的一滴》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
地理解作者对自然的情感和思考。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激活学生情感,引发共鸣
情境导入
通过展示瓦尔登湖的美丽风光,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与向往,激发学生对课文的阅读
兴趣。
情感渲染
在课文讲解过程中,通过语言、音 乐等手段,营造情感氛围,引导学 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世界,产生 共鸣。
情感表达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个人体验相 结合,提高情感表达和思考能力。
反思教学过程
回顾教学过程,分析教学效果,找出存在的问题 和不足之处。
总结经验教训
总结教学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和参 考。
优化教学策略
根据反思和总结的结果,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结果性评价方式选择
作业评价
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要 求学生按时完成,根据作 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 学习效果。
考试测验
定期进行考试测验,全面 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 握程度,为教学提供反馈 和改进依据。
作品评价
对于实践性强的课程,可 以要求学生完成作品,根 据作品的质量和创意进行 评价。
反思总结,优化改进
读后感分享
鼓励学生写下自己的读后感,并在课 堂上分享,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 涵。
课堂展示与分享活动设置
角色扮演
挑选部分学生扮演文章中的角色,通过 表演展示学生对文章情节和人物性格的 理解。
VS
创意写作
布置与文章主题相关的创意写作任务,让 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自己的短文,并在 课堂上分享。
06
教学评价与反馈
过程性评价策略实施
课堂观察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 参与度、互动情况、回答问题等 ,以评估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课堂

《神的一滴》教案设计: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神的一滴》教案设计: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本教案的主题为《神的一滴》,在教学中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学内容、方法进行详尽的阐述。

一、教学目标1.了解“神的一滴”的内涵,认识“神”的多种概念。

特别是对于中学生来说,在青少年时期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很难理解,故通过本课的教学可以真正认识到“神”的多义性概念。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3.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本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真实的看法和见解,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内容是关于“神的一滴”这个概念的讲解,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神”这个词语的多义性,比如说在宗教上,“神”是指最高的无限者,这是一种哲学层面的解释,而在传统文化中,“神”也可以广义地指代众所周知的人物、事物或者极具特殊性质的“东西”。

具体来讲,本课程教育的“神的一滴”也是这样一个有着深刻内涵的概念,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它们承载着无限的爱和温暖,甚至常常可以挽救一个人的生命和灵魂。

三、教学方法1.PPT教学法:通过制作具备互动性的PPT课件,在课堂上对思想的内涵进行理论性分析,并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神的一滴”。

2.小组讨论法:教师可以在课前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课程中涉及到的主题,然后教师会建立一个模拟情境,在一些实际的模拟中发现一些“神的一滴”。

3.观看影片法:通过选用具有代表性的影片和微电影来观看,了解一些真实而有趣的“神的一滴”发生的场景和时空背景。

四、教学评估1.课堂口头表达法: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模拟情境,在小组中演讲,包括个人社会性认识、道德教育等相关问题,让学生实现对自身价值观的审视和认识。

2.作业评估法:教师可以为学生留下一份简单的作业,让学生结合课程主题,提出一个与“神的一滴”有关的主题,并介绍一个真实的案例来讲述一个“神的一滴”故事。

《神的一滴》教学设计

《神的一滴》教学设计
专家讲座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为学 生提供更深入的学习和了解《神的一 滴》的机会。
05
教学评价与反思
学生表现评价
课堂参与度
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 论,能否主动分享自己的 见解和感受。
知识掌握程度
通过课堂测试和作业,评 估学生对《神的一滴》主 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思维能力
观察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 题时是否能够进行深入思 考,提出有见地的观点。
根据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 目标等。
网络资源
网络资源利用
介绍如何通过网络获取与《神的一滴 》相关的资料、图片、视频等。
网络互动教学
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在线讨论、答疑等 教学活动,提高教学互动性。
社会资源
实地考察
组织学生实地考察与《神的一滴》相 关的场所或机构,增强学生的感性认 识。
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鼓励学生提问 和发表观点,促进课堂氛围的活跃。
优化教学方法
尝试引入更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小 组讨论、角色扮演,以提高教学效 果。
06
作业与延伸阅读
课堂作业布置
总结词:巩固知识 详细描述:布置课堂作业,让学生及 时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和记忆。
总结词:提高能力
详细描述:通过课堂作业,提高学生 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写作能 力。
主题思想探讨
总结词
主题思想深刻,引人深思
详细描述
文章的主题思想是追求简单、自然的生活,反对现代文明对人性的异化和压迫。梭罗通过对自己在瓦 尔登湖畔生活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现代社会物质追求和虚无主义的批判,呼吁人们回归自然、追求 内心的平静和真实。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神的一滴教案

神的一滴教案

神的一滴教案下面是由整理的神的一滴教案,欢迎阅读。

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教案文章,请关注实用资料栏目。

【神的一滴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提高其分析鉴赏能力。

2、理解本文清新朴素的文字间传达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美丽风光的陶醉热爱,也有对人类文明发展对大自然造成破坏的痛惜。

教学重点与难点1、对本文写景手法的分析。

2、体会文章质朴本色的语言风格。

3、思考领悟作者给予我们的启迪: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找到灵魂安宁的归宿。

课时安排:一课时预习检查:(略)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我的惩罚制度下,我相信大家对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已经不陌生了,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今天,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位比海子更没有奢求的人,他就是美国的梭罗。

如何了解呢,那就要通过今天文章《神的一滴》了。

二、作者简介:美国作家梭罗,于1817年7月12日出生于美国马萨堵塞州康科德城,1833-1837年就学并毕业于哈佛大学,1838-1840年在家乡执教两年。

然后他住到了大作家、思想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家里(1841-1843年),当门徒,又当助手,开始尝试写作。

1845年,他拿了一柄斧头,跑进了该州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独居到1847年才回到康城。

1849年,他写了一本叫作《康科德河和梅里麦克河上的一星期》的书。

1854年,《瓦尔登湖》这本文学名著出版了。

本书开始的时候反响并不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影响越来越大。

他于1862年病逝于康城,终年44岁。

他留下了《日记》39卷,已有多种版本和选本问世。

这位美国作家,被公认为是与孤独结伴的作家。

书中有梭罗的题词:“我并不想为沮丧写一首颂歌/倒是想象在自己的栖所报晓的雄鸡/劲头十足地夸耀/哪怕只是为了提醒我的邻居。

”三、由于大家对梭罗及其作品不是很熟悉,我摘了一些名人的评论,大家迅速浏览一下:1、爱默生(美国著名作家、思想家)美国还没有知道——至少不知道它失去了多么伟大的一个国民。

神的一滴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神的一滴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神的一滴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教材:《神的一滴》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都江堰的赞美之情。

2.分析课文语言特色,感悟散文的审美魅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理解。

2.语言特色分析。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内涵。

2.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及作者。

2.学生分享对都江堰的了解。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教师指导学生注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享阅读感受,讨论课文主题。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

四、课堂小结2.指出课文的语言特色。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

二、课文分析1.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感悟散文的审美魅力。

三、写作训练1.学生仿写课文中的精彩句子。

2.教师点评学生写作,指导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四、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内容详述:一、课文内容理解1.课文描绘了都江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对都江堰的赞美之情。

2.课文通过描绘都江堰的历史、地理、文化背景,展现了都江堰的独特魅力。

二、语言特色分析1.课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诗意。

2.课文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三、审美能力培养1.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指导学生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课后作业1.摘抄课文中的优美句子,并简要分析其修辞手法。

2.以“我心中的都江堰”为题,写一篇作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课文《神的一滴》,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都江堰的赞美之情。

同时,通过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神的一滴》教案一等奖3篇

《神的一滴》教案一等奖3篇

I,《神的一滴》教案一等奖I教学设想:两文居于高中语文(苏教版泌修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第三个板块"湖山沉思"0 第一板块"谛听天籁"主要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自然之美,已经教完;第二板"感悟自然" 块引导学生体会并表达自然风物引起的人生感怀,也已经教完。

第三个板块"湖山沉思"是表达动物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潜藏着理解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沉思"更有在教训面前的思考,更有对自然规律的顿悟,教学主要在散文的阅读理解上,理解句子的含义。

文章不难,所以用指导阅读的方法处理。

教学目标:1、整体理解文章的思想理念;2、理解某些句子的含义。

教学课时:1过程:一、导入本单元第一板块“谛听天籁”主要是让我们学会欣赏和表述自然之美,第二板"感悟自然"是让我们体会自然风物引发的.人生感怀。

马上我们要学的第三个板块“湖山沉思"是表达动物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潜藏着理解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沉思"更有在教训面前的思考,更有对自然规律的顿悟,下面我们看看,两篇文章有怎样的"沉思"和顿悟?二、字词积累高贵的思索则是人类历史上最美的竖琴。

梭罗清晰地记得,一切的生活都因为自然的影响而变得洒脱和超凡脱俗,他的心就如大海般宽广,他的神思则像冰山上的雪莲那样无暇。

"当我享受着四季的友爱时,我相信,任什么也不能使生活成为我沉重的负担。

梭罗描写了他的平民意识、躬身耕种、采果垂钓的体验,俭朴的生活态度,让人深深感动。

他为我们营造了一种真实的"世外桃源"意境,但却比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博大、深刻、积极得多,让人体会到一股向上的‘精神,体悟到生命的意义,也对美与宁静、对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有了一种真切而深切的体味。

《神的一滴》教学设计

《神的一滴》教学设计

《神的一滴》教学设计第1篇:《神的一滴》教学设计一、导入一个人如果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贪婪无厌,他就成了奴隶,成了沉陷于物欲泥沼中不能自拔的奴隶。

为了从繁杂纷扰的俗事中解脱出来,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心灵状态,1845年7月4日,梭罗独自一人手持一柄斧头,跑到距离自己生活地康科德镇两英里远的瓦尔登湖,亲手建造一个小木屋住了下来。

在那里,他*劳作,自食其力,过着物质生活极为简朴而精神生活异常富有的隐居生活。

在瓦尔登湖湖畔,劳作之余,悠闲地面对湖光山*,面对四季晨昏,常常在物我两忘中感悟生命的真谛。

他把这些景物和感受记录下来,写成了一本书《瓦尔登湖》。

这本书开始时反响不大,后来声名鹊起,成为世界文学经典。

梭罗崇尚的自然是一种原生态的自然,因而他笔下的自然令人身心愉悦,飘扬着无拘无束的心灵牧歌。

与质朴的自然观相呼应,梭罗运用朴素的语言,保持了文章的嫩绿和新鲜——有时候,这甚至会让人感觉不够成熟。

这也被看成美国自然文学的特征之一:读者和作者没有距离,就像自然和描绘它的作者之间没有距离一样。

二、思路解析1对湖光山*的礼赞2作者荡舟湖上,引导人们进入一个真实的瓦尔登湖中3进一步描述生态的行为及其恶果4写出了瓦尔登湖的坚韧和顽强5回溯瓦尔登湖诞生的历史,赞美瓦尔登湖的博大永恒6将瓦尔登湖在现代生活中的灵魂荡涤效果上升到无比崇高的地位。

三、赏析品味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神的一滴》《像山那样思考》一体化教学设计教学设想:两文居于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第三个板块“湖山沉思”。

第一板块“谛听天籁”主要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自然之美,已经教完;第二板“感悟自然”块引导学生体会并表达自然风物引起的人生感怀,也已经教完。

第三个板块“湖山沉思”是表达动物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潜藏着理解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沉思”更有在教训面前的思考,更有对自然规律的顿悟,教学主要在散文的阅读理解上,理解句子的含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的一滴教案
扬州大学文学院中文0902
教学目标:1、对文章有整体感知,学会理解文意
2、感知文中语句的丰富含义,体会清新朴素的文字所传达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文章
2、在理解文章基础上,深入领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当我们提到“一个隐居的圣人”时,首先就会想到中国历史上的谁呢?同学答:陶渊明
师:是的,陶渊明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

他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的这首诗同样可以用在一位国外的作家身上,他也是为了摆脱世俗社会的干扰,通过隐居去寻求精神的自由和愉悦,他就是——美国作家梭罗。

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他的脚步,一同走进最美、最有表情的瓦尔登湖,走进课文《神的一滴》的美妙意境……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朗诵本文第一段,在听的过程中,请同学概括文章第一段的内容。

第1自然段:总写瓦尔登湖,尤其是开头一句,是对全文的一个重要概括,极富哲理。

第1段中“湖是自然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

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自己天性的深浅。

”为什么用“大地的眼睛”比喻瓦尔登湖?
梭罗对瓦尔登湖她进行了热烈的赞美,而且将她人格化,引导读者去思考文章内涵。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这“最美”、最有“姿容”的眼睛,我们能看出人的自然本性,即句中的“天性”。

梭罗认为,长期以来,人的自然本性被日益复杂的社会所压抑,被日益膨胀的欲望所遮蔽,而瓦尔登湖就像一面镜子,使人重新发现和认识自己真实的天性。

2、大家齐读2小节,边读边思考段落大意
第2自然段:写对瓦尔登湖畔往事的追忆。

有人说,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闲居生活是在虚掷光阴,徒劳无益,为什么梭罗却坚信自己“是富有的,虽然这话与金钱无关”,“富有阳光照耀的时辰以及夏令的日月”,能够尽情地挥霍它们,一点也不后悔?
这种富有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以挥霍但不会觉得空虚的富有。

而那些汲汲于物质利益的人却精神空虚。

“一个人勇于放弃的东西越多,他便越是富足。

”这里的物质生活条件极其缺乏,但梭罗感到精神的富有。

3、请同学起来朗读第三小节,其他同学思考第三小节的段落大意
第3自然段:描述破坏瓦尔登湖生态的行为及其恶果。

师:这是和恒河一样的圣洁的水!
恒河位于印度,是印度教徒心目中的圣河,他们相信以圣洁的恒河之水沐身可以去除污秽、消灾祈福和净化灵魂。

以“恒河之水”作比,足见作者对瓦尔登湖的热爱与崇敬。

4、由**同学朗读第四自然段,并概括文意,不足之处请其他同学帮忙补充
第4自然段:赞美瓦尔登湖的坚韧和顽强,让人感受到它所包含的生命力。

5、下面由老师为大家朗读第五自然段,大家积极思考如何进行段意概括
第5自然段:回溯瓦尔登湖诞生的历史,表现出它纯洁的本性。

6、请大家齐读第六小节,由老师替大家概括文意
第6自然段:突出瓦尔登湖的巨大作用。

瓦尔登湖有哪些作用呢?
7、师:经过段落大意的理解,瓦尔登湖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呢?
学生:(自由回答出他对瓦尔登湖的总体感觉)
师:可以使用文中提到的关键词语。

学生:(说出自己认为贴切的词语)
师进行总结:优美、宁静、遭受破坏却依然顽强生存着、年轻、神秘、活力、庄严、纯洁等
2、理清结构层次,把握文章大意
二、品读课文,抓住重点
1、刚才我们已经分析了各个段落的文意,下面请大家经过讨论后,划分层次,理出文章的基本脉络。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作者对湖的印象。

(形象生动的比喻透露出欣喜之情) •第二部分(2~3自然段),湖的环境的破坏及作者的不满。

(含蓄地表达出愤怒之情)
•第三部分(4 ~6自然段),希望人们关注自然、融入自然。

(发出呼吁)
2、作者以“神的一滴”命名瓦尔登湖,但并不完整,可以加以补充。

师:“神的一滴”,这个题目不够完整,究竟是指神的一滴什么呢?在充分发挥想象的前提下,你能把它补充完整吗?
例子:瓦尔登湖是神的一滴清泉,清澈、透亮、凉爽、甘甜,沁人心脾,涤荡人的心胸。

是神的一滴美酒,历久弥香,值得每个人慢慢品尝,并以此为鉴,审视自己的内心是否贫乏,荒芜。

是神的一滴温和的眼泪,它仿佛也悲悯人类心灵的压抑扭曲,它仿佛也在为人类破坏自然而忧伤。

望着这滴泪,我们扰乱的心灵得到抚慰,得到净化。

是神的一滴甜美的甘露,可以滋润我们干涸的心田,可以抚平我们受伤的心灵。

三、赏读课文,品味情感
师: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说出了心中所想,补充的都不错。

现在,由老师进行补充,如果横线上填写:神的一滴“汗水”,那么能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解释老师这样填写的理由吗?
【提示:汗水,美之创造。

瓦而登湖的诞生源自大自然的伟大创造,只有大自然的伟力,才能让瓦尔登湖拥有如此美妙的湖光山色、清新纯净的空气、恬淡宁静的环境,拥有那纤尘不染的令人陶醉的清澈纯美风格。

能够理解瓦而登湖是神的一滴汗水,也就明白了瓦而登湖与大自然的密切关系。


学生:⑴这湖当然是一个大勇者的作品,其中毫无一丝一毫的虚伪!
⑵他用他的手围起了这一泓湖水,在他的思想中愈来愈清澈,并把它传给了康科德河。

师:如果横线上填写“泪水”呢,理由是什么?
【泪水,美之毁灭。

文中没有出现泪水的字眼,但却给我们透露了相关信息,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瓦而登湖的不幸遭遇。

这些人类的所作所为正在一点点侵蚀着庄严而纯洁的瓦而登湖,虽然瓦而登湖富有生命力,但也禁不起人类不明智的瞎折腾。

有句话说“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就是人类自己的眼泪!”这句话就指出了瞎折腾的严重后果。


⑴用一根管子来把这些湖水引到村中去给他们洗碗洗碟子了
⑵伐木人已经把湖岸这一段和那一段的树木先后砍光了,爱尔兰人也已经在那儿建造了他们的陋室,铁路线已经侵入了它的边境,冰藏商人已经豪取过它的冰
(3)这儿,去年冬天被砍伐了一片森林
师:文中有一句“这是和恒河之水一样圣洁的水!”,其中“恒河”位于印度,是印度教徒心
目中的圣河,他们相信以圣洁的恒河之水沐身可以去除污秽、消灾祈福和净化灵魂。

这样作比,足见作者对湖的热爱与崇敬。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瓦尔登湖同时也是作者心目中的神圣之水,是“神的一滴圣水”。

圣水具有洗涤作用,强调了瓦而登湖对被工业文明侵蚀、污染的灵魂具有强大的洁净作用。

根据这个提示,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学生:1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自己天性的深浅。

2对它,就算只有一瞥,也已经可以洗净现代繁华大街上的污浊和引擎上的油腻了。

3我不能更接近上帝和天堂,甚于我之生活在瓦尔登。

师:这几个句子实际上已经将瓦尔登湖在现代生活中的灵魂荡涤效果上升到无比崇高的地位。

这样,神的一滴的命名就十分恰切地概括了整篇文字所反复渲染的瓦而登湖的特性,画龙点睛,意味悠长。

板书设计:神的一滴梭罗
基本脉络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作者对湖的印象。

(形象生动的比喻透露出欣喜之情) •第二部分(2~3自然段),湖的环境的破坏及作者的不满。

(含蓄地表达出愤怒之情)
•第三部分(4 ~6自然段),希望人们关注自然、融入自然。

(发出呼吁)
布置作业:1、在美丽的瓦尔登湖畔,有一个梭罗纪念馆,每天来这里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假如你来到这个向往已久的地方,你有怎样的感想?请你在纪念馆的留言簿上写下100字左右的留言。

2、下节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