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记趣第二 三课时
幼时记趣第二课时

展示方案:讲故事
1)、抽到问题组展示本组讨论结果,并简单
解说答题思路。
2)、抽到评价签的小组进行质疑评价。
回顾目标
1、探寻作者思路,整体感知全文;
2、探究文章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熟悉文章特色。
盘点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了清代文学家、书法家
沈复的《童趣》(闲情记趣),这篇文 章让我们回忆起了自己的童年美好时光。 如果有兴趣,大家还可以再去读读他的 其他“五记”。
展示方式:小小解说家
组内建议: 1、抽到问题组展示本组讨论结果,并简单解
说答题思路。 2、抽到评价签的小组进行质疑评价。
自学指导2: 赏读课文, 先对子交流,再大组商议完成以下任务。 3分钟后展示。 1、搜集整理并解释文中出现的成语。 2、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 你有没有 过类似的经历。 自研共探: 对学 :两人互助学习。 群学(8人共同体):在大组长的组织下,解决疑 难,对问题结论达成共识,以备展示。
(3)脑海里常常浮现五采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 活情趣浓浓郁郁。( ) (4)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颂。( ) (5)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摧我不断奋进。 ( ) 3.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填写有关词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1)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________,有的搜索枯肠而不 可得。 (2)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________我童年美丽的生 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3)这种感情________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 深深感动了。 A.糊涂 编织 传染 B.模糊 编织 传染 C.模糊 编织 感染 D.模糊 编写 传染 4.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 (1)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2)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幼时记趣教案(优秀4篇)

幼时记趣教案(优秀4篇)《幼时记趣》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学会正确的朗读文言文。
2、读懂全文,自学自悟几种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
3、感受作者的“物外之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意识。
二、教材分析《幼事记趣》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里的第二篇精读课文,它写的是童年趣事,反映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童心和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本教案主要引导学生能借助注释和词典以及老师的适当点拨,准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品味充溢于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在学会观察、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教学设想《幼事记趣》是一篇精读文章,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空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对于本课学习,我采用四步教学法:正确朗读――习得知识――拓展延伸――迁移应用。
我觉得这样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讨论中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在质疑时引发学生求知欲,大胆探究。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屏幕显示图片,提问:这是什么?学生回答,是一块石头,又经仔细观察,认为象阿诗玛。
一块看似普通的石头,经过仔细观察,经过丰富的想象,就会发现它的审美价值。
这说明,观察和想象是很重要的。
它能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能使我们的生活充满情趣。
尤其是天真活泼的儿童,更能从丰富的的想象中获得无穷无尽的乐趣。
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充满想象力的文章――《幼时记趣》。
(屏幕显示标题)二、学会正确的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诵读,我们可以解决文言文语言上的问题。
1、先请大家齐读,注意读时要字正腔圆。
所谓“字正”,就是字音准确;所谓“腔圆”,就是发音饱满。
(生齐读)2、朗读还要注意抑扬顿挫。
先听老师读第1段。
七年级语文《幼时记趣》教案

七年级语文《幼时记趣》教案幼时记趣(网友来稿篇一第二单元单元设计一目标:1人是作品展现的多姿多彩的生活画卷,体会作者的丰富的情感2根据作品的内容展开联想,发表自己的看法3回忆童年生活9,学会说真话抒真情,写真实的`感受4语言得体幼时记趣教案篇二知识与技能与难点1、课内文言文阅读2、课外文言文阅读重点1、学过的虚词的用法:之其而实词:故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
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虚词: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
汉语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
2、课内文言文详练3、课外文言文拓展参考资料《中学语文教材全解》教学方法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教研组长(签字)校长(签字)文言文一:常见虚词的运用(一)之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用作助词(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三)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四)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一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幼时记趣教案(优秀3篇)

幼时记趣教案(优秀3篇)《幼时记趣》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正确朗读文言文2、借助字典,注释疏通文意,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固定句式。
3、品味充溢于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感受作者的物外之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意识。
2学情分析评论 3重点难点评论二、教学重点疏通文句,学会对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
三、教学难点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
四、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幼时记趣评论活动2幼时记趣评论(二)作者简介沈复,生于1763年,卒年不详。
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代散文家。
他一生长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
能文善画,著有《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散文,原书为六卷。
书中记叙了平凡的家居生活和各地游览见闻,记叙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愉处和悲苦处两相对照,真切感人。
(三)检查预习指名注音:童稚( ) 藐()小鹤唳()凹凸()沟壑()庞然大物()怡()然称快土砾()项为之强()癞( )蛤蟆(四)正确朗读见/藐小微物。
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活动3幼时记趣评论(五)借助注释,疏通文意1、小组讨论,分段翻译2、交流指正活动4幼时记趣评论(六)总结,巩固实词积累:余:我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到极细小的东西。
明:眼力。
察:看清。
毫:比喻极细小的东西。
故:所以。
私:私下里。
拟:比。
强:僵硬的意思。
怡然称快:高兴的连声叫好。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虚词积累:之:物外之趣:的心之所向:助词,无实意。
昂首观之:代词,代指蚊子。
项为之强:代词,代“昂首观之”以:徐喷以烟:用。
或:连词,或者。
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蚊子。
常蹲其身:代词,自己的。
盖:连词“原来是”。
为:项为之强:因为。
成语:明察秋毫庞然大物怡然自得通假字:项为之强“强”通“僵”省略句:群鹤舞(于)空使之(与)台齐驱之(于)别院固定句式:作……观:当作……看以……为:把……当作…………为所……:表被动,译为“……被……”(七)作业设计1、同桌互相翻译全文2、识记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七年级语文上册《幼时记趣》第二课时课件 苏教版

沈复
看图说趣
要求: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图 片上的内容。
段中寻趣
请自由朗读课文,读后说出自 己最喜欢文中哪一段,并说说 喜欢的理吸引你的句子,并结合 关键词语说说为什么会吸引你? 范例 :“昂首观之,颈为之强”一句最 吸引我,“强”一词不仅写出看的时间 长,而且突出神情专注,我读后仿佛看 到了作者那张稚嫩可爱但又认真执着的 小脸。
任选一题进行补写,100字左右。
1、文中有“见二虫斗草间”,你能想像出 “二虫”是怎样进行殊死争斗的吗? 2、文中最后作者鞭打蛤蟆,你能想像出他是 用什么打的,边打还边说些什么吗? 要求:回答时说说自己哪个词用的最好,你 想通过这个词表现什么?
1、回忆自己的童年趣事,以“——之趣”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文章。 2、亲手画一幅画,描绘你的童年乐趣, 并给这幅画取一个充满想像的名字。 注:任选一题。
《幼时记趣》2

字词巩固
给下列加点字主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童稚( )藐小( )鹤唳( )
凹凸( )( )土砾( )怡然称快( )沟hè()
独立完成
独立完成后,老师明确答案。
重点文言词汇的理解与识记
解释下列加点词并总结“之”“而”的用法。
(1)明察秋毫
(2)素帐
(3)项为之强
(4)神游其中
互相交流自己的童年趣事,运用联想与想象写一个片段,进行交流,互相评价。
小组交流完成归纳任务后,老师补充明确。
小组交流完成归纳任务后,老师补充明确。
小组交流完成归纳任务后,老师补充明确。
小组代表交流发言,教师补充,点评。
课堂
小结
通过前面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文本已经能够理解,本节课主要是对文中的文言词汇进行梳理和巩固,让学生学习文言文养成及时梳理总结的好习惯。
(13)私拟作群鹤舞空
(14)余年幼,方出神
(15)徐喷以烟
(16)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17)时其冲烟飞鸣
(18)常蹲其身
(19)神游其中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答案,老师补充。
文言虚词积累与拓展延伸
1、归纳文言虚词“其”“之”“而”的用法。
解释下列句中“其”“之”“而”的意思归纳它们用法。
(5)以丛草为林
(6)鞭数十
(7)物外之趣
(8)心之所向
(9)昂首观之
(10)项为之强
(11)拔山倒树而来
(1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答案,老师补充。
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答案,老师补充。
幼时记趣2

业
设
计
1、读熟课文;
2、完成《自主检测》上本文的练习。
板书:
观蚊如鹤
充满童真童趣的心态
幼时记趣神游山林充满乐趣«专心仔细的观察
鞭打蛤蟆奇特的想象联想
作者能用充满童真童趣的态度看待事物。两只小虫相斗,他却看得兴致浓厚。
4、作者的童年生活是充满乐趣的,充满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导学
1、作者在文中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有趣的事?能用一句话概括吗?
2、这几件趣事中,你觉得哪一件最有趣?
3、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这种充满乐趣的事?讲给大家听听吧。
4、请找出写作者心情的词语,并分析其作用。
“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幼时记趣
共几课时
二
课
型
新授
第课时
2
教
学
目
标
1、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感受他的纯真童心;
2、学会观察、想像和联想,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练习,巩固复习文言字词。
教
学
重
难
点
1、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感受他的纯真童心;
2、学会观察、想像和联想,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练习,巩固复习文言字词。
教
学
资
源
课本、学程导航
预
习
设
计
1、读熟课文;
2、完成第二课时“课前思考”1、2、3、4题。
施教日期年月日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一、复习朗读
二、了解内容,感受童趣
1、观蚊如鹤之趣;
神游山林之趣;
鞭打蛤蟆之趣。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如:
观蚊如鹤,蚊子是让人讨厌的,可小时候的作者却从中找到了乐趣。
幼时记趣》第二课时

譬如,骑在竹竿上想象成挥鞭策马驰骋沙场的场面;看到天上的白云所产生的连篇的浮想等。
3、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的?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理?
明确:从生活的态度上看对生活的热爱、平日细心的观察、想象的奇特、纯真的童心是产生“物外之趣”的因素。
请同学们课下反复诵读这篇文章,体会文章表达的“物外之趣”;在生活中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联想、想像能力,学习作者的下笔细腻,笔端存真的风格,写好自己的“闲情记趣”。
四、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的精美语句。
2.课下借阅《浮生六记》,阅读书中其他篇目及其他名家描写童年生活的佳作。
3.以《幼时记趣》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2)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请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的闲情趣事,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讲给其他同学听。
三、小结
《闲情记趣》文章紧扣“趣”字落笔,揭示出儿童神奇美妙的内心世界。文中处处有情、处处有趣,因作者“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作者观物有情,嬉蚊有情,鞭癞虾蟆,简直就是用情在鞭;正因闲中有情,才写出让人体味不尽的“物外之趣”。
板书设计
幼时记趣
物外之趣产生原因:
观蚊如鹤:群鹤舞空鹤唳云端观察仔细
神游山林想象奇特
鞭打蛤蟆纯真童心
教学后记
课题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
课时
两课时
主备
张玉公
审核
汪永波
备课
时间
20139 10
教学
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能正确朗读并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
正 不禁 驱赶 (感到)害怕 鞭打
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
数十,驱之别院。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 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哈蟆也。舌一吐 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 恐。神定,捉哈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 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哈蟆, 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 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 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哈蟆,抽了它几 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私下,自己 那么 果真
(之)
无实意 观赏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
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
慢慢地 用 代“昂首观之”的动 作 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它 (以之) (之)
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
(于)
云端,怡然称快。
夏蚊成雷,私拟作 群鹤舞空,心之 所向,则或 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 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 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三) 、翻译句子
①增——此法适用于文言省略句式,翻译这种句 式,只有把省略成分补出来,才能使语句通顺, 意思明了。 ②删——有些文言虚词只有某种语法作用,而无 实在意思,译时可删除或不译。 ③调——由于文言倒装句的语序不符合现代汉语 的语法习惯,译时务必把倒装词语的位置调换过 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④留——像古汉语中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 名、地名、国名、官名、朝代名、度量衡单位等 词语,译时均可保留原词,不必翻译。 ⑤换(古今词代替)——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 语,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 成本字。
1 2 3 4 独学4分钟 对学2分钟。 小组合作3分钟。 群学4分钟。
(我) 自 己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
(身)
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
瓦砾
代想像中的山林
的地方
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 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自己感到得意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 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 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 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3、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自得其乐。
1、省略句 私拟作群鹤舞(于)空 见二虫斗(于)草间 驱之(于)别院 徐喷(之)以烟 使(之)与台齐 2、被动句: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D ) A.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B.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C.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D. 盖一/癞蛤蟆也。以丛草为林( Nhomakorabea把
用 太阳 天
)
徐喷以烟( 能张目对日(
) )
)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 项为之强( 因为 以丛草为林( 当做 )
)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被
)
故时有物外之趣( 助词,的 )
助词,无实义)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 代“群鹤舞空”的景象 ) 至之市,而忘操之( 驱之别院( 到……去 )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
看到 所以
一定
代:它的
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的
故时有物外之趣。
时常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 察 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 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睁大 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得清 极细小的东西。看到细小的东西, 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 常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1、课文写的“物外之趣”有哪几件?请用 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2、作者怎么会产生“物外之趣”的?
3、“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 童趣?
神 游 山 林
观蚊如鹤 驱 打 蛤 蟆
观蚊如鹤
物外之趣
神游山林
鞭打蛤蟆
总
分
物外之趣
观蚊如鹤
神游山林
鞭打蛤蟆
热爱生活
明察秋毫
丰富想象
作为一个儿童故事,其童趣表现在 什么地方?
津津有味
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共计100分
1、故时有物外之趣。 所以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2、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心中想像的景观是鹤,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 百飞舞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3、作青云白鹤观 当作青云白鹤看(观赏)。 4、以丛草为林 把丛聚的草当作树林。 返回 5、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想像在里面游乐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 (三) 、翻译句子
• ①增——此法适用于文言省略句式,翻译这种句式,只有 把省略成分补出来,才能使语句通顺,意思明了。 • ②删——有些文言虚词只有某种语法作用,而无实在意思, 译时可删除或不译。 • ③调——由于文言倒装句的语序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 惯,译时务必把倒装词语的位置调换过来,使之符合现代 汉语的语法习惯。 • ④留——像古汉语中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 国名、官名、朝代名、度量衡单位等词语,译时均可保留 原词,不必翻译。 • ⑤换(古今词代替)——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将词 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
一、一词多义
余忆童稚时(
时候
)
故时有物外之趣( 时常,常常 )
明察秋毫( 看清 ) ) )
必细察其纹理( 观察 神游其中( 想象
神定,捉蛤蟆(
精神
)
一、一词多义
余忆童稚时(
时候
)
故时有物外之趣( 时常,常常 )
明察秋毫( 看清 ) ) )
必细察其纹理( 观察 神游其中( 想象
神定,捉蛤蟆(
精神
)
(四)词句积累:
1、文中字同义不同的字(一词 多义词) 2、文中的通假字 3、文中的成语 4、文中的省略句。如文中“群鹤 舞空”一句应为“群鹤舞(于) 空”
一、学情检查: 1、文学常识填空。
沈复(1763—— ?),
清 代作家, 字 三白 。本文选自 《浮生六记》。
2、读准下列加色的字
童稚(zhì )
凹凸(āotū)
藐小(miǎo)
沟壑( hâ )
lì ) 鹤唳(
土砾 lì
庞然大物(páng ) 项为之强(jiāng)
怡然称快(yí ) 癞蛤蟆( ) lài
朗 读(独学2分钟)
于 / 土墙 / 凹(āo)凸处, 花台 / 小草 / 丛杂处,常蹲 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 以 / 丛草为林,以 / 虫蚁为 兽,以 / 土砾(lì )凸者 / 为 邱,凹者 / 为壑(hè),神 游其中,怡( yí ) 然 / 自得。
童心: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童心。 童趣:观小为大、想像奇特的童趣。
三 小结检测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1、熟读背诵名段名篇 2、积累实词熟悉句式 3、把握作者思想情感
识记文学常识
了解作者、作品的有关内容,识记重点 内容
• (二)朗读课文
• • • • 【学法指导】 ①读准字音 ②做到停顿正确,不读破句子 ③注意语调语气(本文应以一个老人回忆往事的 那种恬然、悠然,但又饱含愉悦的情感来读)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沈 复
第二 三课时 大关县天星二中 范厚强
幼 时 记 趣
目标呈现:(2-5分钟)
1、借助注释、词典理解课文第三、 四自然段,能初步读懂课文并能正 确朗读 。 2 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 其中体现的童心 。
二 讨论交流
1 复习4分钟 2 翻译第三 、四自然段。(独学对学群学810分钟)
返回
记忆犹新
正确理解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词。共计100分
• • • • • • • • • • 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 徐喷以烟 使其冲烟飞鸣 作青云白鹤观 怡然称快 • • • • • • • • • • 私下,指自己 想象的景象 那么 或者 同“僵”,僵硬 白色 慢慢,缓缓 朝着,冲着 当作 喜悦的 样子
•
返回
搜索枯肠
正确理解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词共计100分
• • • • • • • • • • 以丛草为林 以土砾凸者为邱 凹者为壑 神游其中 怡然自得 观之正浓 拔山倒树而来 盖一癞蛤蟆也 二虫尽为所吞 方出神 把……当作…… • 同“丘”,土山 • 山沟 • 想象中游历 • 自己感到得意 • 程度深,指兴趣浓厚 • 搬开,移开 • 原来是 • 被 • 正
返回
明察秋毫
正确理解下列句中红色字词。共计100分
观:1、昂首观之 观:(看) 2、作青云鹤观 (景象、景观) 察:1、明察秋毫 察:(看到、看清) 2、必细察其纹理 (观察) 神:1、定神细视 神:(精神、注意力) 2、神游其中 (想像力) 时:1、余忆童稚时 时:(时候) 2、故时有物外之趣 (时常) 为:1、项为之强 为:(因为) 返回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 代“蛤蟆” 拔山倒树而来( 连词,表修饰关系。 )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连词,表示承接关 ) 系,“便”“就”。 至之市,而忘操之( 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 “却”。
三、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 1、项为之强
2、以土砾凸者为邱
四、找出出自课文的成语,并解释。
1、明察秋毫: 形容眼力足以看清极细小的 东西。明:眼力。察:看清。豪:羽毛。秋 毫:形容极细小的东西。 2、庞然大物:指形体庞大的东西
怡然( 喜悦的样子 ) 明察秋毫(看清 )
2、词语积累:
观:昂首观之( 看 ) 作青云鹤观( 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