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记趣》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幼时记趣教案(优秀3篇)

幼时记趣教案(优秀3篇)

幼时记趣教案(优秀3篇)幼时记趣(网友来稿篇一沈复一教学目标:1能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2能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3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4能积累部分文言词二教学重点1能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2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3能积累部分文言词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教学方法:讲读与自读结合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能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2能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3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4能积累部分文言词二教学重点1能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2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3能积累部分文言词三教学方法:讲读与自读结合四教学过程导入:读单元提示,引入童年趣事,你们小时候有观察过文字癞蛤蟆吗?你觉得蚊子癞蛤蟆有趣吗?一全体朗读二生字词稚zhi藐miao鹤he强jiang I li怡yi凹凸ao tu砾li邱qiu壑he庞pang三实词积累余:我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

明:眼力。

察:看清。

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东西故:所以私:私下里拟:比强:僵硬的意思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神游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拔山倒树:搬开土山,撞到大树,拔,移,搬开三虚词积累之:物外之趣:的心之所向:助词,没有实在意义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因为以:徐喷以烟,用或:连词或者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蚊子常蹲其身:代词,自己的盖:连词“原来是”为:项为之强:因为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五学生翻译课文六概括第一段:物外之趣二:观蚊如鹤之趣:观赏群鹤舞空图观赏白鹤青云图三:神游山林之趣四:鞭打蛤蟆趣事作业:翻译第二课时一全体朗读二抽查复习情况三省略句群鹤舞(于)空使之(与)台齐驱之(于)别院四固定句式作……观:当作……看以……为:把……当作…………为所……:表示被动,译为“被”五观察DD联想DD想象观察仔细:细察DD定目细视联想丰富想象奇特六语言简朴,生动,自然*动词的使用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幼时记趣的语文教案(优秀4篇)

幼时记趣的语文教案(优秀4篇)

幼时记趣的语文教案(优秀4篇)《幼时记趣》教案篇一《幼时记趣》教案2幼时记趣瓜洲镇中心中学预设目标:1、口述作者及课文出处2、读准生字词、学习断句、熟读课文稚藐强唳凹凸砾邱壑3、借助字典、注释、弄清有关字词解释察故私拟强怡然徐唳拔鞭方之其以为或4、口述文中三件趣事、翻译全文5、探究作者为何有“物外之趣”6、口述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教材分析:一、主要内容这是作者追忆童年生活的一篇极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围绕“记趣”这一中心,生动的描述了儿童时代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趣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二、思路结构(总分结构)第一部分、第1节总叙“物外之趣”这一节叙述了作者幼时眼力很强,又十分爱好观察,因而时常获得与众不同的乐趣。

自然引出下文对“物外之趣”的具体分述。

第二部分、第2―4节,分别写观赏白鹤之图、神游山林之趣、鞭打蛤蟆之趣。

三、写作特点1、脉络清楚、结构严谨文章采用了先总后分、点面结合的结构形式,紧扣“明察秋毫”这一线索,使文章前后呼应,脉络清楚,结构严谨。

正因为“明察秋毫”能细察藐小之物的“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这是总述,是面上的记述。

正因为“明察秋毫”,所以能观蚊如鹤,能“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为丘壑,能视蛤蟆为“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样用三个典型事例分述了“物外之趣”,从点上具体记述了幼时的趣事。

2、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

[4][5]《幼时记趣》篇二《幼时记趣》2幼时记趣瓜洲镇中心中学预设目标:1、口述作者及课文出处2、读准生字词、学习断句、熟读课文稚藐强唳凹凸砾邱壑3、借助字典、注释、弄清有关字词解释察故私拟强怡然徐唳拔鞭方之其以为或4、口述文中三件趣事、翻译全文5、探究作者为何有“物外之趣”6、口述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教材分析:一、主要内容这是作者追忆童年生活的一篇极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围绕“记趣”这一中心,生动的描述了儿童时代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趣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幼时记趣》教案范文模板

《幼时记趣》教案范文模板

《幼时记趣》教案范文模板《幼时记趣》教案作为一名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收集整理的《幼时记趣》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时记趣》教案1一、教学目标1、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正确朗读文言文2、借助字典,注释疏通文意,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固定句式。

3、品味充溢于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感受作者的物外之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意识。

2学情分析评论3重点难点评论二、教学重点疏通文句,学会对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

三、教学难点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

四、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幼时记趣评论活动2【讲授】幼时记趣评论(二)作者简介沈复,生于1763年,卒年不详。

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代散文家。

他一生长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

能文善画,著有《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散文,原书为六卷。

书中记叙了平凡的家居生活和各地游览见闻,记叙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愉处和悲苦处两相对照,真切感人。

(三)检查预习指名注音:童稚( ) 藐( )小鹤唳( ) 凹凸( ) 沟壑( ) 庞然大物( ) 怡( )然称快土砾( ) 项为之强( ) 癞( )蛤蟆(四)正确朗读见/藐小微物。

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活动3【活动】幼时记趣评论(五)借助注释,疏通文意1、小组讨论,分段翻译2、交流指正活动4【练习】幼时记趣评论(六)总结,巩固实词积累:余:我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到极细小的东西。

明:眼力。

察:看清。

毫:比喻极细小的.东西。

故:所以。

私:私下里。

拟:比。

强:僵硬的意思。

怡然称快:高兴的连声叫好。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虚词积累:之:物外之趣:的心之所向:助词,无实意。

幼时记趣课文教案(优秀7篇)

幼时记趣课文教案(优秀7篇)

幼时记趣课文教案(优秀7篇)幼时记趣(网友来稿篇一幼时记趣(网友来稿)作者邮箱:tomato4526@第二单元单元设计一教学目标:1人是作品展现的多姿多彩的生活画卷,体会作者的丰富的情感2根据作品的内容展开联想,发表自己的。

看法3回忆童年生活9,学会说真话抒真情,写真实的感受4语言得体六幼时记趣沈复一教学目标:1能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2能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3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4能积累部分文言词二教学重点1能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2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3能积累部分文言词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教学方法:讲读与自读结合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能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2能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3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4能积累部分文言词二教学重点1能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2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3能积累部分文言词三教学方法:讲读与自读结合四教学过程导入:读单元提示,引入童年趣事,你们小时候有观察过文字癞蛤蟆吗?你觉得蚊子癞蛤蟆有趣吗?一全体朗读二生字词稚zhi藐miao鹤he强jiang I li怡yi凹凸ao tu砾li邱qiu壑he庞pang三实词积累余:我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

明:眼力。

察:看清。

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东西故:所以私:私下里拟:比强:僵硬的意思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神游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拔山倒树:搬开土山,撞到大树,拔,移,搬开三虚词积累之:物外之趣:的心之所向:助词,没有实在意义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因为以:徐喷以烟,用或:连词或者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蚊子常蹲其身:代词,自己的盖:连词“原来是”为:项为之强:因为《幼时记趣》篇二《幼时记趣》2幼时记趣瓜洲镇中心中学预设目标:1、口述作者及课文出处2、读准生字词、学习断句、熟读课文稚藐强唳凹凸砾邱壑3、借助字典、注释、弄清有关字词解释察故私拟强怡然徐唳拔鞭方之其以为或4、口述文中三件趣事、翻译全文5、探究作者为何有“物外之趣”6、口述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教材分析:一、主要内容这是作者追忆童年生活的一篇极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围绕“记趣”这一中心,生动的描述了儿童时代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趣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苏教版初一上册《幼时记趣》教学案例

苏教版初一上册《幼时记趣》教学案例

苏教版初一上册《幼时记趣》教学案例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上册(苏教版)第二单元第六课《幼时记趣》二、教学设计时段:一课时三、教学内容分析:《幼时记趣》是学生进入初中时期语文课上学的第一篇文言文。

文章围绕“记趣”这一中心,生动地描述了儿童时代的三件趣事——“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表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

这种乐趣表达了作者惩处强暴、同情微小的纯确实童心和视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四、教学设计思想:《幼时记趣》三件趣事描写生动,语言朴素、自然、生动,而且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因此在教学时应该从朗读入手,通过反复诵读把握字词大意,了解句子含义,明白得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乐趣。

然后在阅读的基础上设计探究性问题,以深入明白得作品,培养学生的明白得和探究能力。

最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我的童年趣事》为题写一篇作文,巧妙地把学生引到写作上,表达新课标“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达”的要求。

五、教学目标分析:1、正确朗读课文,了解词句的含义。

2、明白得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乐趣。

3、认识作者的乐趣与细致的观看、奇特的想象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预备:1、学生预习课文,对比注释,查阅有关工具书,读准字音,初步读明白文章。

2、明白得文中所写的三件趣事。

七、教学过程设计:(一)、阅读课文,明白得文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画出文中读不准的字。

(2)教师朗读,学生正音正字。

2、熟读课文,明白得文意。

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时刻,熟读课文,弄明白文意。

教师教给学生三条求助热线:①课下注释;②小组合作讨论;③全班同学集思广益。

利用课下注释和小组讨论尚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

3、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乐趣。

第一,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与下文有什么关系?第二、三、四段又分别写了什么内容?(1)反复诵读;(2)在脑海中再现画面形象,并用生动的语言描画出来;(3)分别用四个字概括趣事;(4)体会作者的乐趣。

幼时记趣(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幼时记趣(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幼时记趣——教师中心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体验幼时的生活乐趣,培养孩子对生活的热爱。

2. 通过故事分享和讨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倾听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让学生在分享和讨论中体验幼时的快乐,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2. 难点:培养学生对同伴的情感关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幼时的生活照片或视频资料。

2. 准备与幼时生活相关的故事素材。

3. 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幼时经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自己的幼时生活照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幼时生活的兴趣。

2. 主体:教师分享一个关于幼时的生活故事,引导学生体验幼时的乐趣。

3. 分享: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幼时经历,互相交流感受。

五、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与家人分享今天学到的幼时乐趣,记录下家人的反应。

2. 鼓励学生用绘画或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幼时生活的回忆和感受。

六、教学评价1. 通过学生的分享和讨论,观察学生对幼时生活的热爱和情感表达。

2. 观察学生在同伴交流中的倾听和参与情况,评估其沟通技巧。

3. 收集学生的作业作品,评估其对幼时生活的回忆和表达。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家长参与课堂,分享他们孩子的幼时生活趣事,增进家长与学校的互动。

2. 组织学生进行幼时生活主题的摄影比赛,鼓励学生用镜头记录生活中的乐趣。

3. 开展幼时生活主题的亲子活动,促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分享和讨论?2. 教师是否能够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支持?3. 教学内容是否能够激发学生对幼时生活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九、教学计划调整1. 根据学生的参与情况和反馈,调整分享和讨论的时间和方式,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

2. 根据学生的需求,增加或减少对特定幼时生活主题的探讨,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3. 定期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情感需求,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幼时记趣》课堂实录1

《幼时记趣》课堂实录1

《幼时记趣》课堂实录1
《幼时记趣》教学实录
苏州外国语学校徐余忠
《幼时记趣》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较浅显的文言文。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主要落实了字词篇章的翻译及读通;的任务。

本实录为第二课时教学,主要教学目标是提升学生的感知课文内容的能力;认识观察与想象的关系;体会作者幼时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朴素情感,做到读懂;。

[镜头回放]
师: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

童年是一首动听的歌,回响着快乐的旋律;童年也是一本漂亮的故事集,记载着无尽的趣事。

清人沈复在向我们介绍他的快乐童年生活时,说自己童年时有物外之趣;,谁能说说物外之趣;(板书)是什幺意思呢?
生:物外之趣;的意思是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师:为了说明这一点,那幺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几件童年的趣事呢?请大家自由大声读完课文后,用简短的语言概括一下吗?
生:写了用烟喷蚊子、在山林中游玩和打蛤蟆三件趣事。

《幼时记趣》教案

《幼时记趣》教案

《幼时记趣》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幼时记趣》这篇文章,了解作者童年时的有趣经历,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生活智慧,学会珍惜童年时光,做一个快乐的人。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2. 学习文章中的表达技巧,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文章表达技巧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生活智慧和童年乐趣。

3. 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冰心及其作品《幼时记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课堂讲解:讲解文章中的生僻词语,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

4. 案例分析:分析文章中体现的生活智慧和童年乐趣。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童年趣事。

7.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童年趣事的作文。

六、教学评估:1. 评估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进行观察。

2. 评估学生对文章表达技巧的掌握情况,通过课后作业和作文进行评估。

3. 评估学生对童年生活的感悟和珍惜程度,通过作文和课堂表现进行评估。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幼时记趣》。

2. 作者冰心的相关资料。

3. 生僻词语的解释。

4. 写作技巧指导资料。

5. 童年趣事作文范文。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自主学习,课堂讲解。

3. 第三课时:作业布置,课后反思。

九、教学建议:1.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历。

2. 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生活智慧,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思考。

3. 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十、课后作业:1. 完成一篇关于自己童年趣事的作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时记趣》教学实录苏州外国语学校徐余忠《幼时记趣》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较浅显的文言文。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主要落实了字词篇章的翻译及“读通”的任务。

本实录为第二课时教学,主要教学目标是提升学生的感知课文内容的能力;认识观察与想象的关系;体会作者幼时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朴素情感,做到“读懂”。

[镜头回放]师: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

童年是一首动听的歌,回响着快乐的旋律;童年也是一本漂亮的故事集,记载着无尽的趣事。

清人沈复在向我们介绍他的快乐童年生活时,说自己童年“时有物外之趣”,谁能说说“物外之趣”(板书)是什么意思呢?生:“物外之趣”的意思是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师:为了说明这一点,那么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几件童年的趣事呢?请大家自由大声读完课文后,用简短的语言概括一下吗?生:写了用烟喷蚊子、在山林中游玩和打蛤蟆三件趣事。

师:大家觉得三件事有趣吗?生:有趣。

师:日常生活中,你们喜欢蚊子吗?生:当然很不喜欢,总悄悄的吸人血,又疼又痒。

师:如果你用烟喷蚊子,你最想得到什么结果?生:把蚊子喷昏,然后弄死它。

(大家笑)师:对呀,蚊子是害虫,遭人讨厌,本无什么有趣之处,可怎么觉得有趣呢?生:他把烟当做云,把蚊子当作鹤,把蚊子在烟中飞鸣比做了“鹤唳云端”,所以觉得有趣。

师:那你觉得这个“趣”是体现在蚊子“冲烟飞鸣”,还是蚊子像“鹤唳云端”呢?生:趣在烟雾中的飞鸣的蚊子都像“鹤唳云端”。

师:那这个趣是体现在物体本身,还是“物外”呢?生:物外。

(生齐答,微笑,似有所悟)师:既然“趣”体现在物外,那刚才概括的“用烟喷蚊子”还恰当吗?生:不太恰当,我觉得这样概括:观看蚊子飞鸣像“鹤唳云端”。

师:意思有了,还欠简洁。

生:我觉得可以再简洁地概括为:观蚊如鹤(师板书)。

师:大家同意吗?生:同意。

师:那好,我们在一起看看另外两件事概括的恰当吗?生:“在山林中游玩”概括的不好。

因为不是作者真的身在山林,而是他在花台边因为观察花草和昆虫入了神(师板书:观察),忘了自己,所以很自然地把细小的花草和土砾想象成了山林(师板书:想象),他好像在其中游玩。

师:哦,看来不是“身游山林”。

生:是“神游山林”。

(大家齐答,微笑,师板书)生:这里的山林不是真的山林,是想象的,所以要在山林上加上双引号。

师:很好,你考虑问题真周到。

生:我觉得“打蛤蟆”是三个字,与“观蚊如鹤”、“神游山林”不对称,改为“鞭打蛤蟆”比较好。

(师板书)师:你能说说这里的“鞭”什么意思?生:鞭子。

生:不对。

因为“鞭打”是用鞭子打的意思,所以“鞭”应该是用鞭子的意思。

师:你说的很对,那以此类推,课文中“鞭数十”的“鞭”应该是——生:用鞭子打的意思。

师:同学们悟性真不错。

“鞭”字的词性在这里不再是名词,而变成了动词,这就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以后我们还会经常遇到的,请大家多留意。

师:同学们,读到这里我倒有点纳闷了:蚊子咬人,是害虫,作者不打;而蛤蟆类似青蛙是益虫,作者却鞭打,这个沈复小时侯真是淘气,有点不知道好歹啊!(生交头接耳,议论纷纷)生:老师不应该责怪作者,因为作者生活在清代,他小时候可能还没有科普读物呢,(大家笑)他不分害虫还是益虫,只要好玩就行,这正是说明了作者很单纯、很天真。

师:(幽默的)哦,天真不是错误。

(大家笑)生:我认为作者打蛤蟆有两个原因:一是蛤蟆长得太丑陋了,把作者给吓着了;二是作者正在聚精会神地看虫子打架,看得正带劲的时候,蛤蟆突然窜出来把两只虫子吃了,害得他看不成好戏了,所以很生气。

师:说话可要讲根据呦!大家说说这两个“鞭打蛤蟆”的理由能站得住脚吗?生:能。

生:课文中“呀然惊恐”一词就表明了作者当时很害怕。

生:作者能把在烟雾中飞鸣的蚊子比作“鹤唳云端”,能把从草当作山林,把虫蚁当作野兽,把土砾当作丘壑,说明作者很有想象力,他这个时候看两只虫子打斗说不定正想象它们之间正发生了什么事情,他好像在看戏一样呢。

“方出神”表明作者看得兴趣正浓,现在蛤蟆冒出来突然坏了好戏,就像看好玩的动画片突然停电了,当然很生气了。

(大家笑)师:恩,理由充分。

对了,作者“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说明了他又有了“物外之趣”,正像你说的“说不定它们之间正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可是作者并没有像前两件事那样把它说明白啊,现在请大家想象一下,“观二虫斗草间”可能会有怎样的“物外之趣”呢?生:作者可能正把“二虫斗草间”想象成两个大力士在草地上摔交呢。

生:作者说自己会“以虫蚁为兽”,所以他可能把“二虫斗草间”想象成了一只大狮子和一只老虎为了争猎物,正在山林里互相撕咬呢。

师:(幽默的)哦,那可是场重量级争霸赛!(大家笑)生:作者可能想象成了妈妈正带着孩子在公园里做游戏呢!生:我觉得这个想象不恰当,因为文中写的是“二虫斗草间”,“妈妈带着孩子做游戏”不能体现“斗”字争斗的意思。

师:你的思维真敏捷!张开想象的翅膀虽说可以无所羁绊,纵横天地古今,可是在一定的情境下,也是要考虑想象的合理性的。

生:我们孩子都喜欢看《少林寺》,我想作者把它们想象成了一对小兄弟在练武功。

(大家笑。

师正欲小结,生急忙抢话)生:我还补充一点“鞭打蛤蟆”的理由:两只小虫子它们在自己玩自己的,没有招谁惹谁,突然间被癞蛤蟆吃掉了,癞蛤蟆就是罪犯。

作者一定觉得两只小虫子很可怜,要为两只小虫子报仇,所以很痛恨癞蛤蟆,于是就用鞭子打他了。

师:作者对癞蛤蟆的痛恨之情体现在用鞭子打之外,还体现在哪里?生:还体现在打的数量上,“鞭数十”,就是说打了它几十鞭子。

生:还体现在痛恨到再也不想见到它,把它“驱之别院”了。

生:我觉得痛恨之情首先体现在“捉蛤蟆”。

作者认为癞蛤蟆是肇事者,不能让他轻易溜掉,要先逮住它,才能好好惩罚它一下。

师:听了大家这一段分析,我看来是真的误解了作者。

原来“鞭打蛤蟆”这件趣事背后还蕴涵着作者小时侯一些很好的情感和品质呢,大家能用一些词语来形容一下这种好的情感和品质吗?生:见义勇为。

(大家笑)生:有同情心。

生:勇敢无畏。

生:爱憎分明。

生:惩强扶弱。

师:大家的词语积累还是比较丰富的。

同学们,今天通过沈复向我们讲述他幼时的几件趣事,我们不仅认识了一个善于观察,想象奇特的幼时沈复,还认识了一个具有惩罚强暴,同情弱者,童心纯真的幼时沈复。

课后大家也写一两件童年的趣事,让老师和新同学们一起来分享你的趣味童年,好吗?生:好!(下课)[教后感思]新课程的理念要求老师在课堂中积极转变角色,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从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平等的交流者。

其实,新课程要求老师做个“引导者”并非新论,古人早就有过论述,如《孟子》曰“引而不发,跃如也”;《学记》曰:“故君子之教,喻也;道(导)而弗索,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这里的“引而不发”与“道(导)而弗索”的结合便是现在常说的引导了。

在今天这个教学模式“泛滥”的时代,我们常会将很多的精力投在这样那样模式的选择上,而忽视看似平常的引导之举。

《幼时记趣》的教学既不是评优课,也不是公开课,而是一节“家常课”,我并未刻意套用模式,追求特色,只是想尽量自然地做好一个“引导者”。

首先,引导在思维方法上,突破难点。

作者幼时的趣事为什么是“物外之趣”,这个貌似简单的问题其实是文章理解的一个难点。

难在学生只重视感性的趣事,而不知理性地理解何为“物外”。

以前我在教学此课时,总以为文中的趣事学生很容易理解,而忽视了对“物外”的分析。

如何把学生的关注点引到“物外”上来呢?以学生概括的第一件趣事“用烟喷蚊子”为例,我利用阅读的“还原分析”法,以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引导得出“用烟喷蚊子”无趣的结论,从而与开始时学生感性理解时的“有趣”和作者以之为“有趣”形成矛盾。

于是我紧抓住矛盾激发学生思考为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逐步进行由具象到抽象式地提问,从而巧妙地让学生理性地感悟到了“物外”之意,进而能自觉意识到并纠正语言概括内涵不够全面的毛病。

当思维的羽毛理顺后,难点便在不知不觉中被化解了。

其次,引导在悖论设置中,体悟情感。

作者在鞭打蛤蟆的举动中折射出了人性中最本真、最朴素的同情弱小的情感。

如何体悟这种情感呢?总觉得“读中体会”的方法不够透彻。

于是设计了作者不打害虫蚊子,而打益虫蛤蟆,有点不知好歹的悖论,激起学生为幼时作者的辩白之情。

辩白中,学生们始终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从自己的认知经验出发,用自己独特视角理解问题,他们认为作者打的有理有情,从而无可辩驳的否定了老师悖论。

也正是在看似谈笑的辩白中,他们真切的体悟了作者那颗纯真的童心和同情弱者的纯朴情感,完成了文本意义与自身情感的交融与建构。

第三,引导在文本空白处,激发想象。

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是平常之物产生“物外之趣”的关键。

对此,在以往教学中,我们很多老师往往是进行介绍性的讲解或孤立地设计一个不相关的情境进行“想象力”的训练,效果不是太理想。

本课教学过程中,正是学生的讨论启发了我发现了文章一个重要的空白点,就是“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背后的“物外之趣”是什么呢?这是一个多好的训练学生想象力的文本资源啊!最终,学生在不知不觉的训练中完成了一次思维的快乐飞翔。

第四,引导在愉快氛围里,平等交流。

在整节课中,我没有硬性的指挥与决策,始终以一个平等的交流者的身份与他们切磋,努力营造一个学生自由思考解读的气息,或制造幽默,或提出意见,或及时纠偏,或热情肯定。

在这样一个宽松的氛围里,学生思维活跃,热情积极,时而露出灿烂的笑容。

我感到,带着学生一起过轻松与高效的课堂生活不亦乐乎!叶老曾说过: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

我愿遵其教诲,追求做好一个引导者,引之有法,导之无痕,恰似徜徉在山色有无中。

发表于《初中教学研究》07、1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