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记趣》教学设计2
幼时记趣教案(优秀3篇)

幼时记趣教案(优秀3篇)幼时记趣(网友来稿篇一沈复一教学目标:1能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2能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3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4能积累部分文言词二教学重点1能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2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3能积累部分文言词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教学方法:讲读与自读结合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能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2能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3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4能积累部分文言词二教学重点1能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2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3能积累部分文言词三教学方法:讲读与自读结合四教学过程导入:读单元提示,引入童年趣事,你们小时候有观察过文字癞蛤蟆吗?你觉得蚊子癞蛤蟆有趣吗?一全体朗读二生字词稚zhi藐miao鹤he强jiang I li怡yi凹凸ao tu砾li邱qiu壑he庞pang三实词积累余:我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
明:眼力。
察:看清。
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东西故:所以私:私下里拟:比强:僵硬的意思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神游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拔山倒树:搬开土山,撞到大树,拔,移,搬开三虚词积累之:物外之趣:的心之所向:助词,没有实在意义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因为以:徐喷以烟,用或:连词或者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蚊子常蹲其身:代词,自己的盖:连词“原来是”为:项为之强:因为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五学生翻译课文六概括第一段:物外之趣二:观蚊如鹤之趣:观赏群鹤舞空图观赏白鹤青云图三:神游山林之趣四:鞭打蛤蟆趣事作业:翻译第二课时一全体朗读二抽查复习情况三省略句群鹤舞(于)空使之(与)台齐驱之(于)别院四固定句式作……观:当作……看以……为:把……当作…………为所……:表示被动,译为“被”五观察DD联想DD想象观察仔细:细察DD定目细视联想丰富想象奇特六语言简朴,生动,自然*动词的使用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七年级语文幼时记趣教案(3篇)

七年级语文幼时记趣教案(3篇)《幼时记趣》教案篇一课题:《幼时记趣》课时:2课时主备人:王粉娥审核:教学目的1、借助注释、词典,初步读懂课文并能正确朗读。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中体现的童心。
3、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文常用词的意义及用法,学会积累与归纳。
教学难点:(1)了解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2)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阅读。
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学法指导:通过学生独立合作的研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词典,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读懂课文内容;教师适当指导,引导学生学习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的意义、用法及文中的特殊句式,并能正确朗读课文。
学习步骤:课堂展示:1、同学们在童年时或许都观察过蚂蚁,那你看到蚂蚁搬家或搬运食物时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乐趣?今天学习一篇清朝人写的文章,来了解他在幼小时由观察微小生物产生的丰富奇特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许它也会勾起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2、疏通课文:结合注释读课文,给不认识的字注音,并试着断句。
3、探究阅读: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一、二两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发现问题,提出意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内交流。
4、强调重点:(1)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余明察秋毫故和拟强怡然称快其必之则然……(2)特殊句式:群鹤舞(于)空徐喷以烟(以烟徐喷之)作……观5、朗读课文第一、二段,指导朗读6、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三、四两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的译文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交流。
7、教师指导,强调重点:(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于其神游庞然大物方之盖拔山倒树;(3)特殊句式:使(之)与台齐驱之(于)别院以……为……为所……9、教师总结:针对学习情况进行适当评述,以鼓励表扬为主目标评估: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幼时记趣》教案

《幼时记趣》教案《幼时记趣》教案1一、教学目标1、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正确朗读文言文2、借助字典,注释疏通文意,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固定句式。
3、品味充溢于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感受作者的物外之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意识。
2学情分析评论 3重点难点评论二、教学重点疏通文句,学会对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
三、教学难点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
四、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幼时记趣评论活动2【讲授】幼时记趣评论(二)作者简介沈复,生于1763年,卒年不详。
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代散文家。
他一生长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
能文善画,著有《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散文,原书为六卷。
书中记叙了平凡的家居生活和各地游览见闻,记叙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愉处和悲苦处两相对照,真切感人。
(三)检查预习指名注音:童稚( ) 藐( )小鹤唳( ) 凹凸( ) 沟壑( ) 庞然大物( ) 怡( )然称快土砾( ) 项为之强( ) 癞( )蛤蟆(四)正确朗读见/藐小微物。
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活动3【活动】幼时记趣评论(五)借助注释,疏通文意1、小组讨论,分段翻译2、交流指正活动4【练习】幼时记趣评论(六)总结,巩固实词积累:余:我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到极细小的东西。
明:眼力。
察:看清。
毫:比喻极细小的.东西。
故:所以。
私:私下里。
拟:比。
强:僵硬的意思。
怡然称快:高兴的连声叫好。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虚词积累:之:物外之趣:的心之所向:助词,无实意。
昂首观之:代词,代指蚊子。
项为之强:代词,代“昂首观之”以:徐喷以烟:用。
或:连词,或者。
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蚊子。
常蹲其身:代词,自己的。
盖:连词“原来是”。
为:项为之强:因为。
《幼时记趣》教案

《幼时记趣》教案教案名称:《幼时记趣》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幼时记趣》这篇文章的内容;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3. 培养学生对于生活中琐碎的回忆的关注和感悟。
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故事情节;2.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3. 运用自己的观察和回忆写作自己的小故事。
教学准备:1. 课文《幼时记趣》的复印件;2. 板书:《幼时记趣》教学目标;3. 学生笔记本、铅笔、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教师简单介绍文章的标题《幼时记趣》,提问学生对于此标题的理解和猜测。
2. 引导学生回忆一下自己幼时的一些趣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 2:阅读理解(15分钟)1. 教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幼时记趣》,并在心中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意图等。
2. 学生阅读完毕后,教师提问学生一些相关问题,检查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程度。
3. 教师对于文章内容进行详解,解答学生可能存在的疑问。
Step 3:分析写作技巧(20分钟)1. 教师将文章中的一些关键句子或段落展示在板书上,并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如对比、描写、对话等。
2. 学生根据教师提示进行分析,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3.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归纳,并给予肯定和指导。
Step 4:写作练习(15分钟)1. 教师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以自己幼时的一件趣事为主题,用丰富的语言表达出来。
2.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先进行思考和草稿写作,并得到教师的反馈和指导。
3. 学生进行修改和完善,互相交换作文进行修改和评价。
Step 5:展示与总结(5分钟)1. 学生逐一上台进行作文展示,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和评价。
2. 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总结,并再次强调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
3. 教师提问学生对于本课的学习感想和体会。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一步挖掘自己幼时的趣事并进行书写,形成一本自己的《幼时记趣》笔记。
幼时记趣的语文教案(优秀4篇)

幼时记趣的语文教案(优秀4篇)《幼时记趣》教案篇一《幼时记趣》教案2幼时记趣瓜洲镇中心中学预设目标:1、口述作者及课文出处2、读准生字词、学习断句、熟读课文稚藐强唳凹凸砾邱壑3、借助字典、注释、弄清有关字词解释察故私拟强怡然徐唳拔鞭方之其以为或4、口述文中三件趣事、翻译全文5、探究作者为何有“物外之趣”6、口述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教材分析:一、主要内容这是作者追忆童年生活的一篇极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围绕“记趣”这一中心,生动的描述了儿童时代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趣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二、思路结构(总分结构)第一部分、第1节总叙“物外之趣”这一节叙述了作者幼时眼力很强,又十分爱好观察,因而时常获得与众不同的乐趣。
自然引出下文对“物外之趣”的具体分述。
第二部分、第2―4节,分别写观赏白鹤之图、神游山林之趣、鞭打蛤蟆之趣。
三、写作特点1、脉络清楚、结构严谨文章采用了先总后分、点面结合的结构形式,紧扣“明察秋毫”这一线索,使文章前后呼应,脉络清楚,结构严谨。
正因为“明察秋毫”能细察藐小之物的“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这是总述,是面上的记述。
正因为“明察秋毫”,所以能观蚊如鹤,能“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为丘壑,能视蛤蟆为“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样用三个典型事例分述了“物外之趣”,从点上具体记述了幼时的趣事。
2、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
[4][5]《幼时记趣》篇二《幼时记趣》2幼时记趣瓜洲镇中心中学预设目标:1、口述作者及课文出处2、读准生字词、学习断句、熟读课文稚藐强唳凹凸砾邱壑3、借助字典、注释、弄清有关字词解释察故私拟强怡然徐唳拔鞭方之其以为或4、口述文中三件趣事、翻译全文5、探究作者为何有“物外之趣”6、口述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教材分析:一、主要内容这是作者追忆童年生活的一篇极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围绕“记趣”这一中心,生动的描述了儿童时代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趣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通用6篇)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通用6篇)《幼时记趣》教学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时记趣》教学设计(通用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1一、目标与要求1、了解古文叙事的方法。
2、体会生动有趣的语言特点。
二、教与导设计①学法指导学习本文,首先要反复朗读,弄懂课文意思,了解作者记述趣事的方法;其次体会作者生动有趣的语言特点。
O重点与难点1、课文的结构层次。
文章的内容,按总分顺序来安排,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概括回忆童趣。
第二部分(2-4):具体记述“神游”趣事。
第三部分(5):点题,收束全文。
2、课文的写法。
文章主要回忆童年的趣事。
作者写自己儿时看见复蚊在飞就想象群鹤在舞;特别是第三段写在院墙处看见丛革就想象来到树林里,看见虫蛀就想象遇到兽类动物,看见突起的土块碎石就想象来到山丘上,看见凹着的就想象来到山谷里。
这些记述足见作者儿时的“神游”之乐。
O问题与方法1、记述趣事,绘声绘色,生动传神。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喷云端。
2“以……为……”句式。
以……为……,文中可译为“把……当作三、学与练设计O识记与理解1、填空。
《闲情记趣》的作者是,_(朝代)_家。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童稚()(2)果如鹤唳()云端(3)项为之强()(4)以土砾()凸者为丘3、根据拼音写汉字。
(l)见miao3_小微物(2)凹者为he4_(3)pang2__然大物(4)yi2__然自得4、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项为之强:_(2)能张目对日:_(3)徐喷以烟:_(4)鞭数十:_(5)又留蚊于素帐中:_(6)余亿童稚时:_O巩固与掌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练习。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怕然自得。
幼时记趣教案【6篇】

幼时记趣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本文范文为大伙儿带来的6篇《幼时记趣教案》,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初中一年级《幼时记趣》教案篇一初中一年级《幼时记趣》教案学习目标:1、借助工具书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读懂这篇文言文,体会的情感。
2、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能探寻“物外之趣”的由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前准备:1、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熟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
2、思考:童年生活“物外之趣”有哪几件。
你喜欢这样的童年生活吗?为什么?第一课时第一块:整体感知,精读课文1、教师活动:纠正错误,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在巡视过程中,随时帮助学生解答疑难。
学生活动: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结合书下解释,运用工具书,尽量扫除文字解释的障碍。
2、教师活动:组织学生互相翻译学生活动:讨论、评价3、教师活动:指出重要的词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
学生活动:学生进行标注,划出重点。
4、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再次互相翻译学生活动:学生熟悉字词句的翻译第二块:语文活动:看谁复述文章最棒1、教师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先组内复述,选派代表,然后集体交流学生活动:学生推荐代表课后学习:1、回家将文章内容复述给自己的`家人听。
2、抄写一定量的字词句解释,最好是自己不熟练的。
第二课时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1、教师活动:检查学生的复述情况学生活动:交流第二块:体会物外之趣1、教师活动: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的哪个乐趣你最为感兴趣。
请用短语来概括这种乐趣,并说明你感兴趣的理由。
学生活动:阅读、讨论备注:第一段:物外之趣(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第二段:观蚊如鹤之趣第三段:神游山林之趣第四段:写蛤蟆吞虫,自己鞭打蛤蟆之趣2、教师活动:组织学生交流学生活动:交流,学生互评3、教师活动:为什么有这样的“物外之趣”学生活动:阅读,讨论备注:明察秋毫;必细察其纹理4、教师活动:组织交流、评价学生活动:组内交流,讨论第三块:语文活动:童年记趣1、教师活动:学生写自己童年的趣事,可以仿照原文学生活动:写片段、交流、评价备注:教师提醒运用联想与想象,并注意修辞手法课后学习:1、摘抄一些名家记述的童年趣事到读书笔记上幼时记趣作文500字篇二童年,是我们最美好的回忆,它包含着我们幼年的点点滴滴,是我们一份独特经历,一份成长的礼物。
幼时记趣教案(优秀3篇)

幼时记趣教案(优秀3篇)《幼时记趣》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正确朗读文言文2、借助字典,注释疏通文意,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固定句式。
3、品味充溢于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感受作者的物外之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意识。
2学情分析评论 3重点难点评论二、教学重点疏通文句,学会对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
三、教学难点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
四、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幼时记趣评论活动2幼时记趣评论(二)作者简介沈复,生于1763年,卒年不详。
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代散文家。
他一生长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
能文善画,著有《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散文,原书为六卷。
书中记叙了平凡的家居生活和各地游览见闻,记叙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愉处和悲苦处两相对照,真切感人。
(三)检查预习指名注音:童稚( ) 藐()小鹤唳()凹凸()沟壑()庞然大物()怡()然称快土砾()项为之强()癞( )蛤蟆(四)正确朗读见/藐小微物。
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活动3幼时记趣评论(五)借助注释,疏通文意1、小组讨论,分段翻译2、交流指正活动4幼时记趣评论(六)总结,巩固实词积累:余:我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到极细小的东西。
明:眼力。
察:看清。
毫:比喻极细小的东西。
故:所以。
私:私下里。
拟:比。
强:僵硬的意思。
怡然称快:高兴的连声叫好。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虚词积累:之:物外之趣:的心之所向:助词,无实意。
昂首观之:代词,代指蚊子。
项为之强:代词,代“昂首观之”以:徐喷以烟:用。
或:连词,或者。
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蚊子。
常蹲其身:代词,自己的。
盖:连词“原来是”。
为:项为之强:因为。
成语:明察秋毫庞然大物怡然自得通假字:项为之强“强”通“僵”省略句:群鹤舞(于)空使之(与)台齐驱之(于)别院固定句式:作……观:当作……看以……为:把……当作…………为所……:表被动,译为“……被……”(七)作业设计1、同桌互相翻译全文2、识记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了解省略句的特点;把握文章的总一分结构;背诵全文。
(2)学习文言文的朗读方法;利用课本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字,读懂大意;用现代汉语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提升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认识观察与联想、想像的关系,充分展示自己的想像能力,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过程与方法】
(1)注重读音和停顿,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言语感。
(2)利用课本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理解课文大意。
(3)通过讨论交流,借助集体的力量品读文章的“趣味”所在。
(4)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傲到准确、通顺。
(5)借助想像,训练自己的刨造性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幼时惩罚强暴、同情弱者这种朴素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以及教师的适当点拨,读懂这篇文言文。
(2)认识观察与想像、联想的关系。
在学会观察、想像和联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
这种乐趣体现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和视小为大、想像奇特的童趣。
【难点】培养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及就一个事物展开奇特想像的思维方法。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一: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美好的童年。
童年的歌谣、童年的伙伴、童年
的趣事……是否还历历在目呢?清代文学家沈复也有过快乐的童年,他写的一篇《幼时记趣》,就记叙了他儿时的一些趣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感受一下作者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
导语二: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难忘的童年,于漪老师深情地追述了少年时代的“依依” 往事,向我们展示了文学的魅力及对她的深刻影响;而沈复则以纯真的童心告诉我们他难忘童年的“物外之趣” 。
今天,我们就来通过这篇小品文的学习,来感受他的这份“物外之趣” 导语三:在小孩子的眼里,世界一切都是美好的。
一草一花,一木一虫都可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吸引着他们去发现其中的乐趣。
儿童的眼光是那么纯真,那么恬静,这就是令我们怀念的童年。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看看那个时代的儿童的独特发现。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 、学生听读全文
(1)由学生介绍作者(学会利用有关信息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要求读准字音与句读);教师指导朗读。
(3)[ 课件演示] 生字注音
(4)从课文中找出义同形异的字,并填空。
①素一(白)意思为像雪或霜的颜色。
②唳一(呜)意思为叫。
③察一(观);(视)一(见)意思为看。
2、复习提问你还记得文言文怎样才能读得准确吗?怎样读得流利?
(提示)读准字音三法:利用文章下面的注释;借助工具书;相互询问。
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换字、不哽字,句读恰当。
3、朗读感知
学生使用以上方法,同桌互读互听课文;齐读课文。
4、小组活动,区别下面多义字的不同意思。
[ 课件演示]
①观:A.昂首观之(看) B .作青云白鹤观(景象、景现)
②察:A. 明察秋毫(看到、看清) B .必细察其纹理(观寨)
③神:A.定神细看(精神、注意力) B .神游其中(感受、想像)
④时:A.余忆童稚时(时候) B 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
⑤以:A.徐喷以烟(用、拿) B •以丛草为林(介词,把)
⑥为:A.项为之强(因为) B •以丛草为林(当作)
⑦之:A昂首观之(代词,它,指蚊子)B.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
C.心之所向(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项为之强(代词,指“昂首观之”)
E.观之正浓(代词,指二虫斗草同的情景)
F.驱之别院(代词,指“蛤蟆”)
5、复述课文对照注释,用自己的话分组复述课文。
6、展示交流对比翻译交流中让学生感悟到复述和翻译(口译)的区别。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 、问题探究
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叫“幼时记趣” 呢?你能用量简练的语言概括文中有哪些“趣”事吗?(提示)全文紧扣“趣”字选材,记叙了三件趣事,描绘了四幅图,都突出了“记趣”的中心可以概括为观蚊如鹤之趣、神游山林之趣、鞭打蛤蟆之趣.其中观蚊如鹤之趣又分为两个画面。
群鹤舞空图和白鹤青云图。
2、教师设疑分组探究“故时有物外之趣”的“故”是什么意思?与“放”相搭配的那个词文中省略了,你能补出来吗?你能把“故”之前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吗?
3、学生参照注释翻译第3 段,教师对重点词句适当点拔
(提示)“使与台齐”一句是“使之与台齐”的省略,可译为“使身子与花台一样高” 其中省略的“之”为代词,指“身子” ,在译文中要将省略的意思恰当补出。
试背诵第3 段;自读第4段,尝试用上一段的学习方法,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提示)教师要启发、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勇于提出问题。
要求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文言文学习方法探究问题,会利用注释、工具书解决问题。
4 、问题整合,深入探究
(1)蛤蟆本是个“藐小微物”,作者这里为什么用了“庞然大物〜拔山倒树”等词语?
提示)这里视小为大,大词小用,着力表现幼时所见蛤蟆捕捉小虫的情状。
这在成人看来虽然有违事理,但以儿童的眼光来看却显得自然、贴切,所以真实、生动,使人如见如闻。
(2)“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这三个动作描写,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提示)“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激起了幼时的“我”的感情共鸣,由“出神” 到“呀然惊恐”。
再由。
神定”到“捉“鞭”驱”三个动作,表现了作者幼小的心灵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朴素感情。
(3)你觉得本段最能表现“童趣”的是哪些语句?“趣”在何处?
(提示)“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鞭“驱”等词句,都表现了童趣,特别是“出神”两字,照应了总写中的“见藐小徽物,必细察其纹理” ,趣在入神,趣在陶醉其间,趣在憨态,趣在
童心,趣在天真。
(4)学生参照注释翻译第4 段,教师对重点词句适当点拨。
(提示)引导学生应用已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鞭数十”是“鞭之数十”的省略句;“驱之别院” 是“驱之于别院” 的省略句。
代词“之” 和介词。
于”在译句中都要恰当补出。
“盖”,要体会在上下句中的承接作用,突出了童心,有紧张而转入轻松的意味,也有“恍然大悟” 的意思,可以翻译为“原
来是” 。
这里,还要引导学生区别“为”的读音与意义:“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中的。
小组竞赛趣味背诵
(1)接龙背诵:一人背诵一句——全组齐背(出错一次扣分)。
(2)承包背诵:每三人背一段——全组齐背(要求同上)。
(3)分内容背诵:按照叙述部分、想像联想部分、描写感受部分分工(要求同上)。
(4)点将背诵:小组之间互相点名,点内容背诵(要求同上)。
(点评)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在背诵中可以增强语感,可以获得感悟,可以加深理解。
趣味背诵针对初中孩子好强争胜的心理,让学生在“玩”中学,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5)小组竞赛,趣味译读
(说明)分男女生角色,一方诵读,一方翻译,读一句译一句。
①假设这些事是你亲身经历的,在翻译中需加进你自己的感受。
②假设你是童年沈复的朋友,要求你以“童年的伙伴”为题创造性地翻译课文。
③假设你是沈复的师长(父亲、母亲、老师),请以“儿子(学生)的傻事”为题,创
造性地翻译课文。
(点评)从不同角度设题,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也能培养并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6)小组竞赛,问题抢答
(说明)借助投影仪,分批出示抢答题。
①作者将“夏蚊”想像为什么?(群鹤)
②作者将“烟”想像为什么?(青云)
③作者将“丛草”想像为什么?(林)
④作者将“虫蚊”想像为什么?(兽)
⑤作者将什么想像为“邱”?(土砾凸者)
⑥作者将什么想像为“壑”?(土砾凹者)
⑦文中描写作者快乐心情的两个短语分别是什么?(“怡然称快“怡然自得”)
⑧本文写了哪三点“物外之趣”?(观蚊如鹤之趣、神游山林之趣、鞭打蛤蟆之趣)
⑨你认为产生。
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观察细致、想像奇特)
⑩哪些语句最能反映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感情?(“捉蛤蟆,鞭敷十,驱之
别院”)(点评)抢答的形式,也是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而设置的。
在抢答过程中,让全体学生对知识来一个整合,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一次飞跃。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总结反思)
清代作家沈复的《幼时记趣》是一篇追忆童年生活的散文。
它围绕“记趣”这个中心,采用总一分结构的形式,精心选择了“观蚊如鹤” “神游山林”“鞭打蛤蟆”三个典型事例进行了生动、形象的记叙,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