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缺氧条件下,反硝化聚磷菌(DPB)利用厌氧条件下积累在体…

合集下载

2024年注册环保工程师-专业基础考试历年真题摘选附带答案

2024年注册环保工程师-专业基础考试历年真题摘选附带答案

2024年注册环保工程师-专业基础考试历年真题摘选附带答案第1卷一.全考点押密题库(共100题)1.(单项选择题)(每题2.00 分) 以下哪一项所判全部为气象要素?A. 气温、气压、霾、风向和风速B. 风向和风速、云、气体中CO2浓度C. 气温、气压、气湿、能见度D. 气压、气湿、海拔高度、降水2.(单项选择题)(每题 2.00 分) 关于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的行为将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下列处罚不符合本法规定的是()。

A. 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擅自拆除或者闲置防治污染的设施,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的,由单位主管部门监督重新安装使用B. 对经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企业事业单位,除依照国家规定加收超标准排污费外,可以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处以罚款,或者责令停业、关闭C. 建设项目的防治污染设施没有建成或者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由批准该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可以并处罚款D. 对违反本法规定,造成环境污染事故的企业事业单位,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对有关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政府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3.(单项选择题)(每题 2.00 分) 超音速气流在渐缩管道中,密度:A. 增加B. 减小C. 不变D. 不确定4.(单项选择题)(每题 2.00 分) 以下关于生物脱氮的基本原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生物脱氮就是在好氧条件下利用微生物将废水中的氨氮直接氧化生成氮气的过程B. 生物脱氮过程一般包括废水中的氨氮转化为亚硝酸盐或硝酸盐的硝化过程,以及使废水中的硝态氮转化生成氮气的反硝化过程C. 完成硝化过程的微生物属于好氧自养型微生物D. 完成反硝化过程的微生物属于兼性异养型微生物5.(单项选择题)(每题 2.00 分) 根据地表水水域功能,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值分为五类,地表水IV类的化学需氧量标准为:A. ≤15mg/LB. ≤20mg/LC. ≤30mg/LD. ≤40mg/L6.(单项选择题)(每题 2.00 分) 细菌间歇培养的生长曲线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细菌形成荚膜主要在哪个时期?A. 延迟期B. 对数期C. 稳定期D. 衰亡期7.(单项选择题)(每题 2.00 分) 实验证明,射流中任意点上的静压强均等于周围气体的压强,则表明:A. 各横断面的流量相等B. 各横断面的动量相等C. 各横断面的速度相等D. 各横断面的质量相等8.(单项选择题)(每题 2.00 分) 在大于临界水深时,断面单位能量随水深增加而:A. 增加B. 减小C. 不变D. 都有可能9.(单项选择题)(每题 2.00 分) 根据地表水域功能,将地表水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值分为五类,地表水IV类的化学需氧量标准为()。

厌氧释磷好氧吸磷原理

厌氧释磷好氧吸磷原理

厌氧释磷好氧吸磷原理厌氧释磷和好氧吸磷是污水处理过程中常见的磷的去除机制。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两种机制的原理。

1.厌氧释磷原理:厌氧释磷是指在厌氧条件下,一部分蓄积在活性污泥中的磷通过菌群的代谢释放出来。

厌氧释磷主要发生在进入好氧区之前的缺氧区域。

其主要原理如下:(1)磷的积累:厌氧条件下,进入缺氧区的废水中的磷会被一些特定菌群吸附并积累在活性污泥颗粒表面。

这些菌群称为聚磷菌。

(2)有机负荷:废水中的有机物提供了聚磷菌进行呼吸作用所需的碳源。

在厌氧条件下,聚磷菌会利用废水中的有机物进行能量代谢。

同时,一部分蓄积的磷会被释放出来。

(3)补足能量:由于缺氧区缺乏氧气供聚磷菌进行氧的呼吸作用,它们通过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或氮气来补充所需的能量。

(4)磷的释放:在缺氧条件下,聚磷菌通过核苷三磷酸(RNA)降解废水中的有机物,释放出蓄积在细胞内的磷。

这些释放的磷以无机磷酸根的形式被释放到废水中。

(5)进入好氧区:随着废水进入好氧区,聚磷菌会继续利用废水中的有机物进行能量代谢,并吸收废水中的溶解氧。

厌氧释磷的机制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废水中的磷含量,还可以提高活性污泥颗粒内部的氧化还原环境,使后续的好氧吸磷过程更加高效。

2.好氧吸磷原理:好氧吸磷是指在好氧条件下,通过特定微生物的代谢,废水中的磷以有机物的形式被吸收到活性污泥中。

其主要原理如下:(2)磷的吸收:在好氧条件下,废水中的有机物与添加的碳源一起进入活性污泥颗粒内部。

在这个过程中,特定微生物(如赛氏菌)会利用有机物进行能量代谢,并将废水中的磷以有机磷酸形式吸附到细胞内。

(3)气泡曝气:通过曝气的方式,提供足够的氧气给好氧区域中的微生物进行呼吸作用,使其能够继续进行有机物的降解,并维持生物活性。

(4)混合:好氧吸磷过程中,废水会在活性污泥中进行混合,以保证适当的接触时间和接触机会,促进有机物与微生物的充分接触。

好氧吸磷的机制可以有效地在废水处理过程中去除磷,同时还能减少氮的排放,提高废水的水质。

反硝化作用与反硝化菌KONODO

反硝化作用与反硝化菌KONODO

反硝化作用与反硝化菌2020一、反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一般指在缺氧条件下,反硝化菌将(硝化反应过程中产生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还原成氮气的过程。

在反硝化过程中,有机物作为电子供体,硝酸盐为电子受体,在电子传递过程中,有机物失去电子被氧化,硝酸盐得到电子被还原,实现在反硝化过程对硝态氮和COD的脱除。

理论上,1g硝态氮的全程反硝化需要硝化2.86g有机碳源(以BOD计)。

对生化处理中反硝化进水,可以考察其可生化性(BOD/COD)和含量(BOD/TN比例),以判断有机物碳源是否适宜并足够系统用于反硝化脱氮。

影响污水生物脱氮过程中反硝化作用的主要因素包括:溶解氧、pH值、温度、有机碳源的种类和浓度,以及水背景情况等。

一般认为,系统中溶解氧保持在0.15mg/L 以下时反硝化才能正常进行。

反硝化作用最适宜的pH为6.5-7.5,反硝化作用也是产碱过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冲硝化作用中消耗的一部分碱度。

理论上,全程硝化过程可产生3.57g碱度(以CaCO3计)。

在温度方面,实际中反硝化一般应控制在15-30 ℃。

二、参与反硝化作用的细菌反硝化菌主要参与硝态氮及亚硝态氮还原过程,是生化系统中硝酸盐氮去除的主要功能菌。

参与反硝化作用的细菌主要有以下几类:1、反硝化细菌(Denitrifying bacteria)这是一类兼性厌氧微生物,当水环境中有分子态氧时,氧化分解有机物,利用分子态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

当溶解氧(DO)低于0.15mg/L,即缺氧状态,反硝化细菌可用硝酸盐、氮化物等作为末端电子受体,以有机碳源为氢供体,将硝酸盐还原为NO、N2O或N2。

反硝化作用既可脱除污水中的硝态氮(总氮也自然降低),又可一定程度维持水环境pH稳定性,还可以降低COD。

这类反硝化菌中,有的能还原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有的只能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

2、好氧反硝化细菌有些细菌能营有氧呼吸,同时实现反硝化作用。

从污水中,最早分离的好氧反硝化细菌是副球菌属的Paracoccus pantotrophus,该菌能在好氧情况下将。

2021年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给水排水)《专业知识考试(下)》真题及详解

2021年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给水排水)《专业知识考试(下)》真题及详解

2021年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给水排水)《专业知识考试(下)》真题及详解一、单项选择题(共4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符合题意)1.反映用水量变化情况的日变化系数,是指哪项?( )A .一年中最高日用水量与平均日用水量的比值B .一年中最高日最高时用水量与最高日平均时用水量的比值C .设计年限内最高日最高时用水量与本年最高日平均时用水量的比值D .一年中最高日最高时用水量与本年平均日平均时用水量的比值【答案】A【解析】在一年之中的最高日供水量和平均日供水量的比值,称为日变化系数K d 。

在一年之中供水最高日那一天的最大一小时的供水量(最高日最高时供水量或用水量)和该日平均时供水量或用水量的比值,称为供水时变化系数K h 。

故选择A 选项。

2.关于枝状给水管网水力计算的说法,正确的是哪项?( )A .多水源枝状管网按顺水流方向进行管段计算流量分配时,可有多个方案B .对于环状管网节点引出的枝状网,在环状管网平差计算时,枝状网的管段流量不受影响C .枝状管网控制点是指供水水源至管网节点水头损失最大的节点D .对于泵站和网后水塔联合供水的枝状管网,最高日最高时的最不利节点也是最大转输时的控制点【答案】B【解析】A 选项,枝状网每一管段只有唯一的流量值。

B 选项,枝状网的流量唯一,不受环状网平差的影响。

C 选项,控制点是水压最难满足的点,一般位于地势较高处或距离二级泵站最远处。

当控制点位于地势较高处,则水源至控制点的水头损失并不是最大。

D 选项,最大转输属于校核时的不利工况。

最大转输时的最不利点一般是水塔处,和高日高时的最不利点不在同一位置。

3.关于输水管(渠)设计计算的说法,正确的是哪项?( )A.当量摩阻计算公式()122=+d s s s ,仅适用于两根不同口径、长度相同且平行布置的并联输水管B .同材质的输水单管由不同管径管段组成,若途中输送流量发生变化时,该输水单管当量摩阻仍为各管径管段摩阻之和C .长度相同、管径不同的两条输水管并联敷设并设有连通管,当一段输水管段损坏时,事故时输水流量的计算与事故管段的摩阻无关D .当泵站的出站输水管发生突然爆管溢流时,输水管特征曲线将向左偏移,对应水泵扬程升高【答案】B【解析】A 选项,当量摩阻计算公式适用任何情况的两根并联管道。

第九章 微生物生态习题及答案

第九章 微生物生态习题及答案

第九章微生物生态学习题一、名词解释1.硝化作用2.菌根3.活性污泥(activated sludge):4.反硝化作用5.硫化作用6.氨化作用7.共生8.微生物生态学9.根际微生物:10.根圈效应:11.根土比:12.氨化作用:13.微生态制剂(microecologics):14.正常菌群(normal microflora):15.条件致病菌(oppotunist pathogen):16.拮抗(antagonism):17.寄生(parasitism):18.富营养化9eutrophication):19.BOD(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20.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21.TOD:22.DO:23.产甲烷细菌(methanogens)二、填空题1、从,,,生境中可以分离到嗜热微生物;从,和生境中可分离到嗜盐微生物。

2、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包括3种基本过程:、、。

3、微生物种群相互作用的基本类型包括:,,,、、和。

4、嗜热细菌耐高温的使DNA体外扩增技术得到突破,为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基础。

5、嗜生物推动的氮循环实际上是氮化合物的氧化还原反应,其循环过程包括,,和。

6、按耐热能力的不同,嗜热微生物可被分成5个不同类型:,,,和。

7、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过程中经历的主要反应包括,,和。

8、评价有机化合物生物降解性的基本试验方法是和。

9、污水处理按程度可分为,和。

10、汞的微生物转化主要包括3个方面,和。

三、选择题(4个答案选1)1、总大肠菌群中不包括()。

A、克雷伯氏菌B、肠杆菌C、埃希氏菌D、芽孢杆菌2、下列有机物中最难被微生物降解的是()。

A、纤维素B、木质素C、半纤维素D、淀粉3、同化硝酸盐还原的酶可被下列哪种化合物抑制?()A、氨B、氧C、N2D、N2O4、异化硝酸盐还原的酶可被下列哪种化合物抑制?()A、氨B、氧C、N2 C、N2O5、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的过程最类似于下面哪种微生物培养方式?()A、恒浊连续培养B、恒化连续培养C、恒浊分批培养D、恒化分批培养6、和豆科植物共生固氮的微生物是()。

缺氧反硝化反应

缺氧反硝化反应

缺氧反硝化反应的定义
• 缺氧反硝化反应是指在厌氧或微氧条件下,微生物 将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将有机物或硫化物作为电 子供体,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将硝酸盐还原成氮气 的过程。
02 缺氧反硝化反应的原理
反硝化细菌的种类与特性
反硝化细菌种类
反硝化细菌是一类能够将硝酸盐和亚 硝酸盐还原为氮气的微生物,包括假 单胞菌属、芽孢杆菌属、梭菌属等。
感谢您的观看
Hale Waihona Puke 03缺氧反硝化反应在污水处理中具有较高的脱氮效率,且操作 简单,成本较低。
在土壤修复中的应用
1
缺氧反硝化反应在土壤修复中主要用于去除土壤 中的硝酸盐和氮元素,以改善土壤质量。
2
通过缺氧反硝化反应,可以将土壤中的硝酸盐还 原成氮气,从而降低土壤中的氮含量,改善土壤 的理化性质。
3
缺氧反硝化反应在土壤修复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 果,且对环境友好,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
探索不同环境条件下缺氧反硝化反应的规律和影 响因素,了解其在自然环境和工程应用中的实际 效果和限制因素,提高反硝化效率。
加强跨学科合作,结合环境科学、化学、生物学 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深入探究缺氧反硝化反 应的机理和过程,推动反硝化技术在实际应用中 的创新和发展。
THANKS FOR WATCHING
反硝化细菌的基因组学研究
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反硝化细菌基因组被解析,有助于深入了解 其代谢机制和生态适应性。
反硝化酶的分子机制研究
反硝化酶是实现反硝化过程的关键酶,对其分子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反硝化 过程的调控机制。
缺氧反硝化反应的强化技术
生物膜反应器
通过在反应器中添加载体或使用生物 膜技术,提高反硝化细菌的附着和生 长,从而提高缺氧反硝化反应的效率 。

聚磷菌在缺氧条件下利用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原理和应用研究

聚磷菌在缺氧条件下利用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原理和应用研究

聚磷菌在缺氧条件下利用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原理和应用研究反硝化聚磷菌:反硝化聚磷菌(DPB)是一类能够在厌氧状态下释磷,缺氧存在硝酸盐(NO3-)或亚硝酸盐(NO2-)的情况下聚磷,并同时反硝化的聚磷菌。

原理:反硝化聚磷菌(DPB)是一类能够在厌氧状态下释磷,缺氧存在硝酸盐(NO3-)或亚硝酸盐(NO2-)的情况下聚磷,并同时反硝化的聚磷菌。

它可以利用氧作为电子受体,记为Po;也可以利用氧,硝酸盐为电子受体,记为PoN;或者也可以利用氧、硝酸、亚硝酸盐为电子受体,记为PONO,在厌氧/ 缺氧交替运行条件下,该反硝化聚磷菌能利用以上三种电子受体,且其基于胞内聚β-羟基丁酸酯(PHB)、糖原质和磷酸盐等物质的生物代谢过程与传统厌氧/好氧法中的PAO 相似。

厌氧阶段,HAC 等低分子脂肪酸被DPB快速吸收,同时细胞内的多聚磷酸盐被水解并以无机磷酸盐(PO43-)的形式释放出来。

利用上述过程产生的能量ATP和糖原酵解还原产物NADH2,DPB合成大量PHB储存在体内,其释磷过程主要取决于胞外有机物的性质和水平。

缺氧阶段,DP以NO3-为电子受体氧化PHB,利用降解PHB所产生的能量,DPB过量摄取环境中的无机磷酸盐并以多聚磷酸盐的形式储存,聚磷菌同时得到增殖。

优点:反硝化聚磷菌可以在缺氧环境吸收磷,吸磷和反硝化脱氮这两个生物过程同时完成,有机物同时用于除磷和脱氮过程,不仅节省了脱氮对碳源的需要而且吸磷在缺氧段完成可节省曝气所需要的能源,剩余污泥量也大大降低。

应用研究:1、传统A2/O工艺传统A2/O工艺缺氧段污泥确实存在利用亚硝酸盐的反硝化聚磷菌,PO 、PON和PONO各占聚磷菌的40.7%、38.5%,20.8%。

最佳的进水C/N/P为16∶4∶1且COD<200mg/L;pH值为7~7.5。

聚磷菌在ORP<-80mV开始吐磷,在ORP值在-150mV 左右能较好地吐磷,投加亚硝盐使ORP>-80mV,开始反硝化聚磷。

在缺氧条件下,反硝化聚磷菌(DPB)利用厌氧条件下积累在体 …

在缺氧条件下,反硝化聚磷菌(DPB)利用厌氧条件下积累在体 …

同步除磷脱氮工艺技术探讨在缺氧条件下,反硝化聚磷菌(DPB)利用厌氧条件下积累在体内的PHB做C源和电子供体,以硝酸盐氮作为电子受体进行无氧呼吸。

无氧呼吸过程中产生的能量可用来将环境中的正磷酸盐吸收至反硝化聚磷菌体内以异染粒或其它高含磷量的储存物质存在。

然后系统通过排出这种高含磷的污泥而达到去除磷的目的,因此反硝化聚磷菌(DPB)反硝化除磷脱氮工艺的剩余污泥含磷量很高。

由于反硝化聚磷菌的碳原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有机物(PHB),因此基质利用速度相对普通的好氧细菌来说比较慢,反过来说,反硝化聚磷菌(DPB)污水同步除磷工艺的污泥产量也就比较少。

但可以看出污泥产量少并不代表该系统的除磷水平就会降低。

因为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污泥产量减少是通过减少污泥中其它杂菌(普通好氧菌,普通反硝化菌等)含量而达到的。

如果缺氧池中易生化有机物多,肯定是优先发生反硝化,导致改池中硝酸盐硝化殆尽。

然后缺氧池实质变成了厌氧池当然就发生了释放磷的现象。

脱氮效果不好请检查一下污泥龄,一般来说10天左右比较合适。

脱氮除磷的效果除设计原因外,运行管理是很关键的,如厌氧池不能有氧,但如何控制呢?好氧区氧不足会影响硝化和聚磷,氧太高会使厌氧区产生微氧环境,影响释磷,有时好氧区溶氧不高,厌氧区也可能有微氧,与好氧区的溶氧高低外,还与污沉淀池的停留时间、缺氧程度等因素有关.此外,还要做到按工艺要求及时排泥,磷的最终去除出路是通过剩余污泥排放的,如不及时排放,会在系统内周而复始地进行聚磷和释磷的循环。

总之,运行管理的各个主要环节一定要控制好.关键是进水有足够的BOD,否则无论采用何种工艺,都难于有好的除磷脱氮效果。

C源对脱氮和除磷都是必要的。

以现有的污水来看,C原不会完全没有,只会存在不足。

反硝化聚磷菌一碳两用,所以可以有一定的优势!严格地说,不是反硝化聚磷菌对环境的要求苛刻,而是微生物生态体系具有内在的自我动态平衡特征以及地域性特征,使得反硝化聚磷在实际工程中仍然具有不可人为调控的特性,因此,需要进一步对活性污泥中的反硝化聚磷菌生态学特征和地域特征进行研究,以确定可人为调控的参数或地域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步除磷脱氮工艺技术探讨在缺氧条件下,反硝化聚磷菌(DPB )利用厌氧条件下积累在体内的PHB做C源和电子供体,以硝酸盐氮作为电子受体进行无氧呼吸。

无氧呼吸过程中产生的能量可用来将环境中的正磷酸盐吸收至反硝化聚磷菌体内以异染粒或其它高含磷量的储存物质存在。

然后系统通过排出这种高含磷的污泥而达到去除磷的目的,因此反硝化聚磷菌(DPB )反硝化除磷脱氮工艺的剩余污泥含磷量很高。

由于反硝化聚磷菌的碳原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有机物(P HB),因此基质利用速度相对普通的好氧细菌来说比较慢,反过来说,反硝化聚磷菌(DP B)污水同步除磷工艺的污泥产量也就比较少。

但可以看出污泥产量少并不代表该系统的除磷水平就会降低。

因为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污泥产量减少是通过减少污泥中其它杂菌(普通好氧菌,普通反硝化菌等)含量而达到的。

如果缺氧池中易生化有机物多,肯定是优先发生反硝化,导致改池中硝酸盐硝化殆尽。

然后缺氧池实质变成了厌氧池当然就发生了释放磷的现象。

脱氮效果不好请检查一下污泥龄,一般来说10 天左右比较合适。

脱氮除磷的效果除设计原因外,运行管理是很关键的,如厌氧池不能有氧,但如何控制呢?好氧区氧不足会影响硝化和聚磷,氧太高会使厌氧区产生微氧环境,影响释磷,有时好氧区溶氧不高厌氧区也可能有微氧,与好氧区的溶氧高低外,还与污沉淀池的停留时间、缺氧程度等因素有关此外,还要做到按工艺要求及时排泥,磷的最终去除出路是通过剩余污泥排放的,如不及时排放,会在系统内周而复始地进行聚磷和释磷的循环。

总之,运行管理的各个主要环节一定要控制好.关键是进水有足够的BOD,否则无论采用何种工艺,都难于有好的除磷脱氮效果。

C源对脱氮和除磷都是必要的。

以现有的污水来看,C原不会完全没有,只会存在不足。

反硝化聚磷菌一碳两用,所以可以有一定的优势!严格地说,不是反硝化聚磷菌对环境的要求苛刻,而是微生物生态体系具有内在的自我动态平衡特征以及地域性特征,使得反硝化聚磷在实际工程中仍然具有不可人为调控的特性,因此,需要进一步对活性污泥中的反硝化聚磷菌生态学特征和地域特征进行研究,以确定可人为调控的参数或地域条件。

目前的一些研究可能存在基本概念不够清晰、目标不够明确、结论难以在不同地域重现等问题,属于探索阶段,还是大家从不同方向探讨较好。

1987 年,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院除磷脱氮科研组在A/A/O 工艺的中试研究中观测到缺氧区磷的吸收速率为 4.38〜7.05 mgP/gVSS h,好氧区磷的吸收速率为 2.1〜3.45 mgP/gVSS h。

缺氧区磷的吸收速率大于好氧区是因为聚磷菌经厌氧释磷并吸收有机物合成PHB 后,先进入缺氧区,最后才进入好氧区;在缺氧区中,一部分聚磷菌利用硝酸盐作为最终电子受体分解细胞内的PHB,产生大量的能量用于磷的吸收和聚磷的合成;与此同时聚磷菌得到增殖,经过缺氧区的碳能源消耗后,聚磷菌体内的PHB 量已经大幅度下降,因此进入好氧区后,可用于产生能量的碳能源(有机物)供应水平明显低于缺氧区,相应地磷的吸收速率也就降低了。

根据基质与除磷微生物混合后出现的响应方式Gerber 等人把能诱导磷释放的基质划分成三类。

A 类:乙酸、甲酸和丙酸等低分子有机酸; B 类:乙醇、柠檬酸、甲醇和葡萄糖等; C 类:丁酸、琥珀酸等。

实际上,这三类基质都属于快速生物降解COD (Sbs)。

郑兴灿等人[1990] 根据Gerber 等人的研究成果,作了进一步的试验研究,其中硝酸盐对磷释放的影响试验结果简述如下:从生物除磷脱氮装置的好氧区取得泥样,经离心洗涤后分别与含硝酸盐的SA 溶液、SB 溶液和污水混合,考查缺氧/厌氧状态下磷的释放,试验结果表明硝酸盐的存在对SA 诱导磷降放的能力有很大的不利影响,初始硝态氮浓度越高,则线性段越短,释放总量也越小,但不管硝态氮浓度是多大,释放曲线的线性段的斜率均一样,未发生变化,这说明硝酸盐的存在不影响SA 诱导的磷释放速率,仅影响释放总量。

从试验结果还可看出当基质耗完后还存在硝酸盐时可出现磷的吸收,硝酸盐耗完后混合液进入完全厌氧状态,释磷速率明显增大从研究结果可看出硝酸盐也明显抑制SB 对磷释放的诱导。

硝酸盐存在时,污水污泥混合液中出现明显的磷的净吸收,硝酸盐耗完后又转变为磷的厌氧净释放。

综合分析试验结果和其它方面的观测结果,给出如下作用机理来解释硝酸盐对磷的释放的影响:1,在各类基质中反硝化细菌优先利用SA,在与聚磷菌竞争SA时反硝化菌占优势地位,对SB 来说也是如此。

2,一部分聚磷菌能利用硝酸盐作为最终电子受体,并将其异化还原成氮气,Lotter( 1985 )曾报导从生物除磷处理厂污泥中分离到的100 株不动细菌中有52 株有异化还原硝酸盐的能力。

也就是说一部分细菌兼具除磷和反硝化能力,这部分聚磷菌能通过与好氧状态下类似的途径分解有机物产生大量的能量用于吸收磷酸盐和合成聚磷。

那些不具备反硝化能力的聚磷菌则可释放磷。

因此,缺氧状态下的效应(净释放或净吸收)取决于污泥中这两类聚磷菌所占的比例和活性、基质的性质和浓度以及反硝化细菌的浓度等多方面的因素。

存在SA 时,反硝化细菌对SA的竞争可导致释磷总量的下降,由于SA可直接诱发磷的释放,且释放速率与SA浓度无关,因此硝酸盐的存在对释磷速率没有影响。

对SB来说情况有所不同,由于SB必须转化成SA后才能诱导磷的释放,因此在缺氧条件下由于反硝化菌对SB和SA的竞争,造成所产生的可用于诱导磷释放的SA浓度很低,这样一来磷的释放总量明显下降,释放速率也明显降低。

与此同时,由于部分聚磷菌能通过反硝化反应产生能量进行磷的吸收活动,因而往往出现磷的净吸收。

硝态氮对生物除磷的干扰有两种方式。

厌氧区内的硝态氮妨碍发酵作用的进行,因为微生物利用硝态氮作为最终电子受体进行厌氧呼吸能获得更多的能量,也就不会有低分子脂肪酸的产生。

即使进水中存在这样的低分子脂肪酸,硝态氮作为异养微生物的最终电子受体,也会导致乙酸盐等低分子有机物的消耗。

结果除磷微生物的几乎得不到所需的乙酸盐。

如果污水中除磷微生物所需的低分子脂肪酸量足够大的话或除磷微生物本身就是反硝化菌的话,即使有硝态氮存在,除磷效果也可能不会受到明显影响。

反硝化除磷是用厌氧/缺氧交替环境来代替传统的厌氧/好氧环境,驯化培养出一类以硝酸根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反硝化聚磷菌(denitrifying phos-phorus removing bacteria, 简称DPB)为优势菌种,通过它们的代谢作用来同时完成过量吸磷和反硝化过程而达到脱氮除磷的双重目的。

应用反硝化除磷工艺处理城市污水时不仅可节省曝气量,而且还可减少剩余污泥量,即可节省投资和运行费用。

1反硝化除磷理论在对除磷脱氮系统的研究过程中发现,活性污泥中的一部分聚磷菌能以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在进行反硝化的同时完成过量吸磷。

1993 年荷兰Delft 大学的Kuba 在试验中观察到:在厌氧/ 缺氧交替的运行条件下,易富集一类兼有反硝化作用和除磷作用的兼性厌氧微生物,该微生物能利用O 2或NO -3作为电子受体,且其基于胞内PHB和糖原质的生物代谢作用与传统A / O法中的聚磷菌(PAO)相似。

针对此现象研究者们提出了两种假说来进行解释:①两类菌属学说,即生物除磷系统中的PAO可分为两类菌属,其中一类PAO只能以氧气作为电子受体,而另一类则既能以氧气又能以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因此它们在吸磷的同时能进行反硝化;②一类菌属学说,即在生物除磷系统中只存在一类PAO ,它们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反硝化能力,其能否表现出来的关键在于厌氧/缺氧这种交替环境是否得到了强化。

如果交替环境被强化的程度较深则系统中PAO的反硝化能力较强,反之则系统中PAO的反硝化能力弱,即PAO不能进行反硝化除磷。

也就是说,只有给PAO创造特定的厌氧/缺氧交替环境以诱导出其体内具有反硝化作用的酶,才能使其具有反硝化能力。

这两种假说都有各自的支持者,但大部分研究人员都赞同前者。

就NO -3是否可作为生物除磷过程的电子受体,Vlekke(1987年)和Takahiro(1992 年)等分别利用厌氧一缺氧SBR (anaerobic/anoxicSBR,简称A 2 SBR )系统和固定生物膜反应器进行了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作为氧化剂NO -3和氧气在除磷系统中起着相同的作用,而且通过创造厌氧、缺氧交替的环境可筛选出以NO -3作为电子受体的聚磷菌优势菌属即DPBo 类似的实验室和生产性规模的生物除磷脱氮研究也表明,当微生物依次经过厌氧、缺氧和好氧三个阶段后,约占50%的聚磷菌既能利用氧气又能利用NO -3作为电子受体来聚磷,即DPB 的除磷效果相当于总聚磷菌的50%左右。

这些发现一方面说明了硝酸盐亦可作为某些微生物氧化PHB的电子受体,另一方面也证实了在污水的生物除磷系统中的确存在着DPB属微生物,而且通过驯化可得到富集DPB的活性污泥。

2反硝化除磷工艺2 .1 单、双污泥反硝化除磷脱氮系统反硝化除磷脱氮反应器有单污泥和双污泥系统之分。

在单污泥系统中,DPB、硝化菌及非聚磷异养菌存在于同一悬浮污泥相中,共同经历了厌氧、缺氧和好氧环境;而在双污泥系统中硝化菌则独立于DPB而单独存在于固定膜生物反应器或好氧硝化SBR反应器中。

虽然在单、双污泥系统中DPB都可利用由硝化产生的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在缺氧环境中实现反硝化除磷,但后者运行更稳定、处理效果也更好,其原因是双污泥系统为硝化菌和反硝化除磷菌创造了最佳的生长环境,且硝化和反硝化聚磷各系统的SRT可根据实际运行要求来选定(硝化的SRT较长不利于反硝化和除磷,主要原因是聚磷菌体内相当一部分PHB会因长时间的曝气而被消耗掉,从而导致后续反硝化所需碳源的不足)。

进一步说,在双污泥系统中可采用生物膜反应器进行硝化来提供NO -3电子受体,这样不仅给生长速率较慢的硝化菌创造了稳定的生长环境,增加了系统中硝化菌量,提高了硝化率,也可减少水力停留时间和反应器体积;同时在无需大规模污泥回流的前提下就能使出水保持较低的硝酸盐浓度。

目前,较典型的双污泥系统是Dephanox工艺和A 2 NSBR工艺,单污泥系统的代表是UCT工艺。

2.2 生物膜反硝化除磷脱氮工艺有关学者对生物膜法除磷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1994年,Keren-Jespersen等考察固定生物膜反应器除磷效果时首次发现,通过厌氧(2 h )/缺氧(4 h )交替环境可培养出富集DPB的反硝化生物膜,且在厌氧段可释放0.52 mgPO 3-4- P / mgHAc,在缺氧段可吸收2.0 m gPO 34 P / mgNO -3- N,而剩余干污泥中磷的含量已达到8%〜10%,该试验为用生物膜法实现反硝化除磷提供了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